《孟子两章》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教版⼋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章⽣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阅读汇编孟⼦⼆章《富贵不能淫》《⽣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阅读卷《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

(选⾃《孟⼦译注》)(⼄)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赞①,系之⾐带间。

其词⽈:“孔⽈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今⽽后,庶⼏②⽆愧!”过市,意⽓扬扬⾃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吾事毕矣。

”问市⼈孰为南北,南⾯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之,⾄则死矣。

见闻者⽆不流涕。

(选⾃《⽂⼭先⽣全集》)⽂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我总结,桂在⾐带间。

那⽂词写着:“孔⼦说杀⾝成仁,孟⼦说舍⽣取义,(因为)已经尽了⼈⾂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样。

围观的⼈多得像⼀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何处是南,何处是北,⾯向南⽅拜了⼜拜,然后受刑⽽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刑停⽌,到达时(⽂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没有不伤⼼流泪的。

【注】①⾃赞:⾃我总结。

②庶⼏: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的多得像⼀道墙。

10. 下列句⼦中“其”字的⽤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2分)A.独⾏其道B.其真⽆马邪?C.河伯始旋其⾯⽬D.其词⽈:“孔⽈成仁,孟云取义。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反诘。

译为“岂,难道”。

A )(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之(不久)A项,“移”在这⾥是“动摇”的意思。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第一篇:《孟子两章》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字词:1、三里之城:内城2、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围4、池非不深也:护城河....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6、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以:凭借8、寡助之至:极点9、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叛”。

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12、威...天下:震慑。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 背叛.四、词类活用:1、域名:限制(名作动)2、固国:巩固(形作动)3、威天下:震慑(名作动)...五、课文思路:第一部分(l—3句):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句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句举攻城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句举守城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第4句—结尾):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4讲-《孟子二章》对比阅读-教案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4讲-《孟子二章》对比阅读-教案
(今)发现。
举于版筑之间:(古)选拔、任用。
(今)举动。
举于士:(古)狱官。
(今)士人,读书人。
所以动心忍性:(古)用来......的。
(今)表因果的关联词。
3.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v.→使动,使......惑乱、迷惑。
贫贱不能移:v.→使动,使......改变、动摇。
威武不能屈:v.→使动,使......屈服。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
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谓 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太守谓谁:为,是
国 国恒亡 (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去国怀乡 (国都)
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4.一词多义
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居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宅。
道 妾妇之道也:指思想体系。
【解析】(1)学生加强积累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2)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3)用自己的话理解“生于忧患”。(4)语句或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从内容与结构方面来回答。(5)应该结合本文的观点,出示不同意的理由,表述合理即可。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中考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中考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中考题及答案《孟子》两章(一)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2)任: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2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2分)(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4分)郭:环:委:畔: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均用原文填空)(2分)3.第三段开头的“故曰”二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作用。

孟子二章比较阅读——用

孟子二章比较阅读——用

《<孟子>二章》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

(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1.《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结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做大丈夫!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

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还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朱熹依次解释为“仁”、“礼”和“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其次,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第三,他是个“大道之行,为公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时势适宜的时候,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参考答案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

(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4)走:跑。

(每词1分)2.(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句子1分,翻译2分)3.(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4.(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5.(4分)不一样。

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一)(2013年阜新)【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

②卑:谦恭、恭顺。

③籴:买进谷物。

④夫差:吴国君主。

⑤禽:通“擒”,捉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行拂.乱其所为(2)王何患.焉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9.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一类人。

【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二】(2009辽阳)(甲)舜发于畎亩之中(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

②市:市场。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

⑤学宫:学校。

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2).⎧⎪⎨⎪⎩此可以处吾子也()处江湖之远()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此可以处吾子矣。

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

公输孟子二章比较阅读答案及译文

公输孟子二章比较阅读答案及译文

《公输》《孟子二章》比较阅读答案【翻译】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黄享),居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

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

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

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

”腹(黄享)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

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黄享)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

”腹(黄享)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

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黄享)可说是公道啊。

【翻译】译文: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

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

”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著,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

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

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翻译】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

不久,鸟飞走了。

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

”齐景公说:“好的。

”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

”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二、[参考答案] 6.荆之地/ 方五千里评分:共1分。

7.⑴舍弃,丢弃⑵什么样的⑶拜访⑷更加评分:共2分。

每小题0.5分,意思对即可。

8. 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⑵你不如停止算了。

评分:共2分。

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9.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等评分:共2分。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及解答分析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及解答分析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3)足兵.兵:___________(4)民信.之矣信: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能力。

要结合句意推测词义。

尤其注意“兵”的一词多义现象。

答案:(1)兵器 (2)限制 (3)军备(军队) (4)信任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部编版】《孟子二章》-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你想要的基本都有

【部编版】《孟子二章》-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你想要的基本都有

《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课内部分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内容结构
✎中心思想
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⒈岂不诚.大丈夫
..哉古义:(的确,确实);今义:诚实
古义:(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⒉得志与民由.之古义:(遵从,遵照);今义:缘由,由于
⒊无违夫子
..古义:(丈夫);今义:旧时对学者的尊称
✎词类活用
⒈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1。

孟子对比文言文阅读

孟子对比文言文阅读

孟子对比文言文阅读1.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一至四题的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第二篇孟子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尝()⑵先()⑶对()⑷王()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未之有也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得而非其上者C.环而攻之而不胜黑质而白章D.民亦乐其乐而乐亦无穷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13.根据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3分)⑴用一句话概括乙文中孟子的政治主张。

(1分)⑵甲文中范仲淹的“ ,”是乙文中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进一步发扬。

范仲淹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2分)14.联系全文,说说甲文最后一段中“斯人”指哪些人?这些人的思想感情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是什么?(3分)10.(4分)(1)曾经(2)在……之前(3)回答(4)称王(每处1分)11.(2分)B12.(4分)⑴(2分)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⑵(2分)作为人民的君主却不能和人民一起快乐,这也是不对的。

13.(3分)⑴(1分)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意近即可)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提示:要建立新时期的忧乐观,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1分)14.(3分)“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1分)。

这些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以物喜,以己悲”(或“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则会随个人荣辱而改变”)(1分)。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同时也含有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答出前一句即给分,1分)。

2. 孟子告子下与猱比较阅读《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2019年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8页)

2019年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一)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2)任: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2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2分)(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4分)郭:环:委:畔: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岀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

②卑:谦恭、恭顺。

③籴:买进谷物。

④夫差:吴国君主。

⑤禽:通“擒”,捉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何患焉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9.[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类人。

[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 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

②市:市场。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

⑤学宫:学校。

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
•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 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 国的道理; •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 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 不尽相同:
•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 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 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 •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 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 进行解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阅读《孟子》两章,将 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试分 析比较其异同点。
相同之处: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者 加的,都是论点,并且字数相 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 语构成,都用对比,观点鲜明。
2、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 对比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 证的手法。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剖析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剖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好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激。
(3)公被狐白之裘
同“披”,披着,穿着。
乃令出裘发粟
皮衣,御寒的衣物。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 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 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有什么作用?(2分)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 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一、([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二、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三.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甲] 故曰,……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四、[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

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

‟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

‟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

‟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世子:王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叫太子。

②稼墙: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③夺:抢占。

时:农时。

④消息:休息⑤人主:君主。

⑥绳:墨绳,用来取直的工具。

⑦傅说:商王武丁时为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对曰:…不知④可以自鉴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木虽曲,得绳则正(虽然)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既克,公问其故(缘故)C、见其临食将饭(吃饭(动词))不夺其时,常有此饭(名词,饭)D、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甲] [乙]两段文字中,都提到“道”,它们指的是_________。

[乙]文中还提到使人君有道的一种途径是_____。

5、今天,人们赋予“道”更丰富的内涵,常用[甲]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评价古今中外的一些事实,请你就“失道者寡助”简要列举一例评点。

五、[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有良田美池之属(池塘) B:得道者多助(仁政)伐无道(道义)C:然后治之(代词,指国家)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无实义) D:民富则安乡重家(副词,就)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4、理解填空。

(1)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 ,[甲]文从 _________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____的角度来论述。

(2)甲文借战争论述了______的重要性,乙文直接体现了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远见卓识。

(3)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答: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答:三、(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

②市:市场。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

⑤学宫:学校。

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