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哲学观点,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的文笔。
2、学习《庖丁解牛》,从课文的故事中领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3、赏析文中所创造的庖丁形象,掌握稳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着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一生着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字词汇总
通假字
砉然向然(向,通响)????????
技盖至此乎(盖,通盍)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
善刀而藏之(善,通缮)
一词多义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砉然向然/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乎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
无非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
(5)每至于族
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
难为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
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重点语句
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
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内容分析
理解主旨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把握重点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解牛”这件事情,是一件带着野蛮挟着腥风血雨乃至腥臊恶臭的事情。所谓的“君子远庖厨”,说的就是这种庖厨之事难登大雅之堂,是遭君子鄙夷的,是君子所不能靠近的,是有违于翩翩君子的“仁爱”之心的,是有违于圣人君子的“仁义道德”的。然而,庖丁却将这样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合乎音乐和舞蹈的行为艺术。
凡庖丁双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都会发出“砉然”、“騞然”的声音。所谓“砉然”、“騞然”,那是一种如“破竹”的声音,是一种畅通无阻的声音,像是撕布裂帛,又像是抽刀断水;全然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在肉市中常常听到的不绝于耳的“咣”“咣”的抡锤挥斧的劈斫砍剁之声。“砉然”、“騞然”的声音,让人觉得清脆悦耳,让人听出柔中带刚,让人听出行云流水,让人听出抑扬顿挫,让人听出举重若轻。难怪庄子说,这种声音是合乎音乐的:有旋律,有节奏,有轻重快慢。
这当然是艺术,庖丁将解牛这种下里巴人的五大三粗的野蛮行为,做成了阳春白雪的文明艺术。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庄子所谓“目无全牛”,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的境界。一个优秀的“庖”,他不仅要知道牛的长相,哪里是头,哪里是腿,他还要透过表面看到牛的内部的生理结构,哪里有骨头,哪里是筋络。目无全牛,要求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清晰而充分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事物的现象,还要掌握事物本身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庄子所谓的“道”了吧。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地牛也有“牛道”。这所谓的“道”,自然是要比一般所谓的“技术”(也称“术”)高得多的境界。“术”是方法层面的,是操作的;“道”是哲学层面的,是指导操作的,是一通则万通的理念和意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了解了牛的生理构造,懂得了事物的内部机理,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凭借超越感官的“心”和“神”,来操纵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神遇”。眼耳鼻舌的感官所获,只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真正深入事物的本质,必须也只能依靠“心”、“神”,这就是所谓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如此,就可以“依乎天理”而行事。此处讲的“天理”,就是“天道”,就是事物的自然而原本的样子,就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庄子所宣扬的高于一切的“道”。“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就是“良好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年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割肉。“族庖”,就是“一般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砍骨头。而“优秀的‘庖’”则“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卓越,是一种闲庭信步的洒脱。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需有两个条件:一是所用之刀要够薄,二是施展的空间要够宽。庖丁说,刀刃是“无厚”的,那关键就在于要找到任人施展的空间:“节者之间”——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大郤”“大窾”。这种空间,只属于“目无全牛”者,只属于懂得了“道”的人。所谓的“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律。懂得“道”的人,是用不着和“困难”面对面的,他会在“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