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鸦片战争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必修1《鸦片战争》说课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1《鸦片战争》说课教案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②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能力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政局的影响。
4、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过程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学习中如果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岳麓版(说课图文)

说课人: XXX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鸦片战争》是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是教材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开篇章。学生将在高一上 半学期学习这部分内容。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人 民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篇,同时也 是中国近代是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1、鸦片战争的进程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标题四
三、教学过程
2、《南京条约》签订的内容及其影响
南京条约内容
影响
割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遭到破坏,独立发展
的道路被迫中断
赔
赔偿英国军费2100万银元
加重中国人民的经济
负担
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 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
识。
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根本) 中国禁烟运动(直接)
鸦片战争
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拒绝修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经过 结果影响 战败原因
经过 结果
半为中 封半国 建殖开 社民始 会地沦 会地中 程半国 度封半 加建殖 深社民
习题巩固
1.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标手题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打破中国的闭关自锁 C.扭转贸易逆差 D.打开中国市场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岳麓版)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岳麓版)《鸦片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是教材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开篇章。
学生将在高一上半学期学习这部分内容。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是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历史背景的讲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②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巨大的影响和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演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掌握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和思考教材及相关资料,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辩证关系。
②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吸食鸦片的严重危害,远离毒品。
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知道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②通过讲述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揭露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难点:①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二、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在初中历史已经学过《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经过,对鸦片战争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仍然有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纠正。
首先就是传统的讲授法。
我主要运用语言的方式,系统的向学生讲述鸦片战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科学的认识。
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几组图片上的问题,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l 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②通过过逐步推想,深化学生对史事的理解,思考并分析列强出兵中国的真正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讨论,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材重点与难点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
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教案【岳麓版】

鸦片战争说课稿说课的课题为《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在我国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本课教材的地位:在结构上: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在内容上:鸦片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开端,对以后的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课标要求学生能“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在本课来说是要掌握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教材的特点,这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预设。
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后果,并学会运用史料、地图等基本条件来辅助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比较等学习方法。
之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以及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是本节课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具体介绍。
在情感上,由于本节课开始学习中国百年遭受列强欺辱的历史,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主要是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中,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以史为鉴等能力辩证的看待和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以及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初中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鸦片战争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Opium war theory tex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鸦片战争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几组图片上的问题,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l 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②通过过逐步推想,深化学生对史事的理解,思考并分析列强出兵中国的真正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讨论,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材重点与难点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
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方案设计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人也开始了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
因此,就教材地位而言,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近代经济史、文化史专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就事件本身而言,是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题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学生能够熟悉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导火索、结果,影响等史实;2.能够准确说出三大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并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其位置;3.能够根据阅读教课书及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归纳出《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提高学生归纳事实和理解历史的能力;4.能够从教师展示的相关图片、资料,总结出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5.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利用地图、图表数据等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能够从鸦片战争屈辱历史中,正确地思考历史,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在教学目标中,我将传统的三维目标糅合在一起,始终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的原则,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清晰而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以及可测量性。
首先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清远市一中高一学生,该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索,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极强的表现欲,而且通过初中的学习具有比较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信息处理能力和对材料解读和判断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低,深度不足,而且抽象逻辑思维比较缺乏。
此外,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虽然在初中已学过,但是学生知道和了解的程度不是很高,停留在具体的知识和简略的史实。
基于这样的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置,我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设置为:教学重点:2.《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1.理解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必然;2.理解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因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文本阅读法运用丰富的图片、文本等资料,创设历史情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2)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及战争视频等资料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层层剥笋法。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与欲望强的心理特征,层层设疑,留下念,吸引学生,恰当点拨,步步推进,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学会依据不同史料,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评价;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关于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应到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2)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3)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原因【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教学难点】:1、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原因2、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②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能力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4、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过程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学习中如果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屏幕展示)与广东有关的一组图片——有黄埔军校、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最后出现虎门销烟广场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指出:在这些地方曾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它们又分别承载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呢?(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二)教学结构一、虎门销烟1、虎门销烟(活动)巧填数字游戏: 参阅教材,将下列选项①虎门销烟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④“弛禁论”与“严禁论”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至图表内的空格内,填写时宜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
要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过渡)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时间允许,可以播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影像,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回答)发动侵略战争(设疑)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场战争会避免吗?(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1、鸦片战争的进程(活动)以下是电影《鸦片战争》中的几个片段,你熟悉这些场面吗?你可以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排列吗?(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但它又是揭示中国战败原因的铺垫,利用同学熟悉的看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排列顺序中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过渡)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播放有关《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的一段视频)看前提醒学生注意:这段录像中有什么说法不太准确? 录像中说鸦片战争开了中国哪三个“先例”?(学生认真看后回答)(设计意图)该段视频中关于条约内容的表述有误(将“英国割占香港岛”说成“割占香港”),通过找错误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对战争影响的认识。
(活动:对号入座)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南京条约》后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
(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条约使列强获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灾难?) (叙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但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惊醒迷梦中的清政府,虽然道光帝感到屈辱,但大部分官员仍旧没有觉醒。
(提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设疑引思,过渡到下一个问题)3、中国战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包括军事力量较弱,领导者战和不定等)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材料为载体,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残暴,体会“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过渡)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难怪有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然而事实是不是如他们所想呢?(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假如我就是上面所说的英国商人,你们就是我雇佣的市场调查人员,你们能结合当时的实际帮我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你认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呢?(学生转变角色,分组讨论)你们帮我找到了原因,那能不能再帮我想想办法呢?(学生动脑筋,出主意)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当参谋、出主意的过程真正理解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想法,但你们知道当时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的?(指导学生看书,引出下一个问题)(叙述)是的,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侵略的目的。
当修约交涉失败后,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提问)英国为什么选择在1856年发动战争?当时清政府正忙于什么?面对外敌入侵,清政府作何反应?战争的结果又怎样呢?(学生看书并回答,师生共同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结构)(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2、战争的危害及影响(提问)有人说: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开始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损失,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
(活动)学生根据课前布置成立的调查小组,从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方面,分析评估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
各组选派代表,形式不限(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他同学可补充或参与评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从活生生的史实中认识并深刻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和影响。
(合作探究)献计献策: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清政府的官员,你对中国当时的危局有何良策?(分组讨论,每组可找一人中心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借助动态图示小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机构开始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进行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结束语)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中国已不可能维持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面临的新变局也是所有落后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只不过,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社会变革的道路更艰难曲折(演示圆明园断壁残垣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正所谓“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四、板书设计一、鸦片战争的起因1.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1.鸦片战争的进程2.《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3.中国战败的原因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战争的危害及影响五、练习英国《泰晤士报》曾报导中国某宫殿受损情形:“据估计,被劫掠破坏之财产,总值约超过六百万镑。
在场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最后临走以前,还放一把火烧了它。
”据此回答第1题~第3题:1.请问上述报导是指什么事件?A.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C.第二次鸦片战争D.甲午战争2.请问此事件后签订什么条约?A.《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南京条约》3.此次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A.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B.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力 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4. 各抒己见据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研讨会透露,北京准备花费至少4.5亿元重建“圆明园遗址公园”。
有人认为,重建圆明园对恢复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好处;也有人指出:“重建圆明园等于制造一堆假古董!”对圆明园重建,你有何意见?为什么?(可就自己认识写一篇小论文)四、教学反思:教材本身历史素材比较枯燥,学生往往比较烦。
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一些史料,学生听得有味,对历史的兴趣因此增进不少。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