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加棉花少许
4
用石蜡油润滑试管表面
5
保温于37℃水浴糟中
6
放置于冰浴糟中
7
加肝素8单位(加血后摇匀)
8
加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
9
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动脉插管放血入各试管,每支试管各采血约1.5ml(一定要一次性采血完毕,多次放血可能会出现血液凝固于插管内而不能再放血),注意及时计时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如摇匀、放入温浴槽、冰浴槽内等。
【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01
麻醉:1.5%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量2ml/kg体重
02
固定、备皮 气管插管
03
手术 颈总动脉插管。
04
做好准备工作:按下2表做好各试管的准备、人员分工、计时等。
1
表一 影响血凝的理化因素
2
实验条件 凝血所需时间
凝血因子
内源性激活途径 (Ⅻ)
01
外源性激活途径 (Ⅲ)
02
凝血酶原激活物
03
凝血酶原
04
凝血酶
05
纤维蛋白原
06
纤维蛋白
07
血液凝固的过程
表面激活
+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凝血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组织因子是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
01
“截短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重要作用。
迅速完成全过程。 Ca2+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因此控制Ca2+就
凝血过程必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0ml注射器1副、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6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滴管、肝素、草酸钾、0.025mol/LCaCl2溶液、肺组织浸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

影响血凝的实验报告(3篇)

影响血凝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血凝实验是生物化学和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主要用于检测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凝血活性。

血凝现象是指某些微生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

这一实验在病原体检测、疫苗研发、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血凝实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

本实验旨在探讨这些因素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期为血凝实验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温度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分析pH值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3. 研究离子强度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4. 评估抗原抗体比例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禽流感病毒抗原- 兔抗禽流感病毒抗体- 鸡红细胞- 生理盐水- 碳酸氢钠溶液- 磷酸缓冲溶液- 离子强度调节液- pH计- 恒温水浴箱- 移液器- 血凝板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离心机- 恒温振荡器-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温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4℃、20℃、37℃、50℃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2. pH值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pH 4.0、5.0、6.0、7.0、8.0、9.0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3. 离子强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离子强度0.01mol/L、0.05mol/L、0.1mol/L、0.5mol/L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4. 抗原抗体比例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按照不同比例(1:1、1:2、1:4、1:8、1:16)进行稀释,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7℃下,红细胞凝集现象最为明显;在4℃和5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不明显。

这说明温度对血凝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最适宜的温度为20℃~37℃。

2. pH值对血凝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7.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最为明显;在pH 4.0和9.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不明显。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血液凝固。

你们知道吗?当我们受伤流血时,身体会自动产生一种物质,叫做血小板,它可以帮助我们的血液凝固,形成一个小小的血块,把伤口堵住,防止更多的血液流失。

但是,有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血液凝固过度或者凝固不足,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凝固的过程。

当我们受伤流血时,血管里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然后释放出一种叫做血小板因子的物质,促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化。

这些凝血因子会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叫做纤维蛋白的物质,最终形成一个血块。

这个过程非常神奇,但是也非常复杂。

那么,什么会影响血液凝固呢?其实有很多因素。

首先是外部因素,比如我们受伤的程度、伤口的大小和位置等。

如果伤口比较严重,那么需要更多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参与进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血块。

另外,如果伤口在四肢比较容易流血的地方,那么也会导致血液凝固不足。

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内部因素也会影响血液凝固。

比如说,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叫做抗凝血酶的物质,它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动,从而导致血液凝固不足。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血液凝固异常,比如肝病、肾病等。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结果不小心摔倒了,手臂上破了一个大口子。

当时我非常害怕,因为我听说如果不及时处理伤口的话,可能会引起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

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朋友及时把我送到了医院,医生给我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之后,我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血液凝固的重要性。

血液凝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止血、愈合伤口。

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避免过度凝固或者凝固不足等。

希望大家都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手段了解凝血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目的:1.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形态变化;2.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3.分析可能存在的异常凝血现象。

实验材料:1.新鲜离心血浆;2.计时器;3.离心管;4.试管架;5.试管。

实验过程:1.将新鲜离心血浆放入试管中,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2.开始计时器,记录时间。

3.每隔30秒观察一次试管中的血浆形态变化,并继续记录时间。

4.当试管中的血浆完全凝固停止流动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最终时间。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血浆在开始时呈现液体状,具有自由流动性。

2.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浆逐渐由液态转变为凝胶状。

3.最终,血浆完全凝固,不再具有流动性。

讨论:血液凝固的过程主要涉及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反应。

最为关键的是血小板及凝血酶原的激活及血纤维蛋白的聚集形成纤维网,使血浆转变为凝胶状态。

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血小板聚集阶段:在此过程中,血管受损的信号引发血小板的粘附,形成一个临时的血小板栓子,以暂时阻断出血。

血小板聚集是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实现的。

2.凝血酶形成阶段: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

它的激活需要凝血因子Xa和Va的参与。

这两个因子在复杂的酶级联反应中得到激活,并最终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的形成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网。

3.纤维蛋白凝聚阶段: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终产物。

它在血浆中以可溶解的形式存在,但当凝血酶的活性增强时,纤维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纤维网。

这个纤维网能够捕捉更多的血小板,从而增强血栓的稳定性。

结论: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多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该实验观察到血浆由液态到凝胶状的形态变化,反映了血液凝固机制的基本过程。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够有效地阻止出血并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然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和外部因素。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生理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当血液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在高温环境下,凝血时间则显著缩短。

这表明温度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低温会减缓凝血过程,而高温则会加速凝血过程。

其次,我们对不同pH值的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结果显示,当血液暴露在酸性溶液中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在碱性溶液中,凝血时间则显著缩短。

这表明溶液的pH值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酸性环境会减缓凝血过程,而碱性环境则会加速凝血过程。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抗凝剂浓度的增加,血液的凝血时间逐渐延长。

这表明抗凝剂的浓度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浓度的抗凝剂会显著延长凝血时间,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综上所述,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溶液的pH值和抗凝剂的浓度。

这些因素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影响血液的凝血时间,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本实验结果对于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从而加深对血液生理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众多,包括血液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温度、钙离子浓度等。

光滑的接触面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凝血过程减慢;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钙离子会导致凝血障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酒精棉球、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石蜡油、冰块、氯化钙溶液等。

(二)实验方法1、用注射器在家兔耳缘静脉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分别注入两支清洁的小试管中。

2、一支试管静置,作为对照管;另一支试管用竹签搅拌,观察血液是否凝固以及凝固所需的时间。

3、在两支新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再用注射器抽取家兔血液注入两管,摇匀后静置,观察两管血液的凝固情况。

4、取三支小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血液,一支置于 37℃水浴中,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冰水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5、在两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肺组织浸液和石蜡油,然后加入等量的血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6、在一支加入血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一)搅拌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对照管中的血液很快凝固,而搅拌管中的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二)草酸钾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入草酸钾溶液的试管血液不凝固,而加入生理盐水的试管血液正常凝固。

(三)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7℃水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短,室温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次之,冰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长。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血液凝固,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小伙伴们在遇到危险时,会自己把自己给绑住,防止伤口再次出血。

那么,血液凝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我们来说说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

当身体受到伤害时,血管内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形成一个血小板血栓。

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开始发挥作用。

这些凝血因子会相互作用,形成纤维蛋白网,将血小板血栓和周围的组织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固的血块。

这样一来,伤口就被封住了,不再出血。

这个过程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影响因素吧。

1. 1.1 血液成分血液凝固的基础就是血液中的各类成分。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是我们身体的免疫战士,负责抵抗病毒和细菌。

血小板则是血液凝固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要想让血液凝固得好,这些小伙伴们可不能少哦。

1.1.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的核心。

它们就像是一支无形的军队,按照特定的顺序和力度行动,最终将伤口封住。

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如果某个凝血因子缺失或活性降低,那么血液凝固的能力就会下降。

2. 2.1 外部因素除了血液本身的因素外,外部环境也会影响血液凝固。

比如,低温会使血小板活性降低,从而影响血液凝固;高温则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不利于血小板聚集。

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也会对血液凝固产生影响。

2.2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我们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比如,贫血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糖尿病则会影响血管的弹性和通透性,进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

一些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也会对血液凝固产生影响。

3. 3.1 生活习惯我们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血液凝固。

比如,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酗酒则会使肝脏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性。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了解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的过程,它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血系统等。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以了解这些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血液、试管、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胶原蛋白、钙离子等。

2.对照组: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让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3.实验组1: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素,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4.实验组2: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5.实验组3: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钙离子,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对照组:血液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后,出现了一层凝结的血块,说明新鲜血液本身就具有凝固能力。

2.实验组1: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延长。

肝素是一种抗凝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阻碍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肝素可以有效地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3.实验组2:随着胶原蛋白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胶原蛋白是一种促凝物质,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4.实验组3: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也逐渐缩短。

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离子,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钙离子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了解了各种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血液凝固 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 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在伤口处形成血块,阻止血液过度流失。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以及一些相关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一:血小板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血小板对血液凝固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新鲜的血液样本放置在试管中,并加入一种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管中的血液没有发生凝固。

这表明,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二:凝血酶的生成凝血酶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酶,它能够将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块。

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添加了一种促进凝血酶生成的物质到血液样本中。

结果显示,血液迅速凝固,并形成了坚固的血块。

这证实了凝血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三:钙离子的作用钙离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将血液样本分成两份,一份加入了钙离子,另一份没有。

结果显示,加入钙离子的血液样本迅速凝固,而没有加入钙离子的血液样本则没有发生凝固。

这表明,钙离子对于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验四:温度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血液样本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结果显示,较低的温度下,血液凝固的速度明显减慢,而较高的温度则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这说明温度对血液凝固有着直接的影响。

实验五: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为了探究一些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添加了几种常见的药物到血液样本中。

结果显示,某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而另一些药物则加速了血液凝固。

这揭示了一些药物可能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谨慎使用。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血液凝固的重要结论。

血小板、凝血酶、钙离子以及温度等因素都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在使用时谨慎对待。

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血液凝固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血液凝固,这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词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

它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小保镖,保护着我们免受伤害。

那么,血液凝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血液凝固的神秘面纱吧!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凝固的基本概念。

简单来说,血液凝固就是我们体内的血小板、红细胞和血浆在受到刺激后,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固体物质。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凝血酶与血小板结合、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

这样一来,原本流动在血管里的血液就变成了一块块硬邦邦的东西,从而防止了出血。

那么,血液凝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我们要了解一下血液凝固的主要成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血小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它们能够迅速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血小板血栓。

而凝血因子则是一类蛋白质,它们能够促使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

所以,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数量。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一些其他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第一个就是温度。

你知道吗?当气温降低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增加血液的粘度,以保持体温。

这样一来,血液流动的速度就会变慢,从而有利于血液凝固。

第二个因素是酸碱度。

血液的酸碱度对血液凝固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血液的pH值在7.35到7.45之间时,血液凝固最为正常。

如果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血液凝固。

第三个因素是荷尔蒙。

雌激素等荷尔蒙会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所以女性在生理期时容易出现出血现象。

最后一个因素是药物。

有些药物会影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影响血液凝固。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血液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受到的影响因素。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处理出血现象呢?我们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还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出血。

如果出现出血现象时,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止血。

比如,可以用干净的纱布压迫伤口,或者使用止血带将伤口包扎起来。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过程之一。

血液凝固的失调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严重疾病。

为了深入了解血凝的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因素。

实验一:温度对血凝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分别将两个试管中的血液置于不同的温度下,并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一个试管放置在室温下,另一个试管则放置在冰箱中冷却。

结果显示,在较低的温度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血凝的因素之一。

较低的温度可能会减缓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影响血液的凝固过程。

实验二:pH值对血凝的影响我们调整了两个试管中的血液的pH值,一个试管中的血液pH值为7.4(生理正常范围),另一个试管中的血液pH值为6.0(较低)。

实验结果显示,在较低的pH值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延长。

这说明血液的酸碱度对血凝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较低的pH值可能会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延缓血液的凝固。

实验三:离子浓度对血凝的影响我们分别在两个试管中添加了不同浓度的钠离子,一个试管中的钠离子浓度为正常范围(135-145mmol/L),另一个试管中的钠离子浓度为高浓度(>145mmol/L)。

实验结果显示,在高浓度的钠离子存在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缩短。

这表明离子浓度对血凝有一定的影响。

高浓度的离子可能会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加速血液的凝固。

实验四:药物对血凝的影响我们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添加了肝素和阿司匹林,观察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肝素显著延长了血液凝固的时间,而阿司匹林则显著缩短了血液凝固的时间。

这说明药物对血凝有着不同的影响。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延缓血液的凝固。

而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加速血液的凝固。

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我们发现温度、pH值、离子浓度和药物等因素都对血液凝固有着明显的影响。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资料类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资料类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实验目的2、实验材料3、实验方法4、实验结果5、结果分析6、结论正文1、实验目的11 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

111 分析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2、实验材料21 新鲜血液样本。

211 抗凝剂。

212 生理盐水。

213 各种实验试剂,如氯化钙溶液、肝素溶液等。

214 实验仪器,包括试管、注射器、秒表等。

3、实验方法31 血液采集与处理用注射器从健康志愿者体内抽取适量新鲜血液,一部分加入抗凝剂制成抗凝血,另一部分直接作为未抗凝血液用于实验。

32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准备三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A、B、C。

在 A 试管中加入 2ml 未抗凝血液,置于 37℃水浴中;B 试管中加入 2ml 未抗凝血液,置于 0℃冰水中;C 试管中加入 2ml 未抗凝血液,置于室温(约 25℃)环境中。

同时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各试管血液凝固的时间。

钙离子浓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准备三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D、E、F。

在 D 试管中加入 2ml 未抗凝血液,然后滴加 1ml 生理盐水;E 试管中加入 2ml 未抗凝血液,滴加 1ml 浓度为 01mol/L 的氯化钙溶液;F 试管中加入2ml 未抗凝血液,滴加1ml 浓度为02mol/L 的氯化钙溶液。

同时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各试管血液凝固的时间。

准备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G、H。

在 G 试管中加入 2ml 未抗凝血液;H 试管中加入 2ml 抗凝血。

同时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各试管血液凝固的情况。

4、实验结果41 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A 试管(37℃)中的血液凝固时间约为 5 分钟。

B 试管(0℃)中的血液长时间未凝固。

C 试管(室温)中的血液凝固时间约为 15 分钟。

42 钙离子浓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D 试管(加生理盐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较长,约为 20 分钟。

E 试管(加 01mol/L 氯化钙溶液)中的血液凝固时间约为 8 分钟。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维持血管通畅、防止出血以及修复受伤组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血液凝固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一,血液凝固机制。

首先,我们进行了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将新鲜血液置于试管中,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凝固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血液在接触到空气后,会逐渐凝固成块状物质。

这表明空气中的氧气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当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凝固时间显著延长,这证明了抗凝剂对血液凝固的抑制作用。

实验二,影响因素的研究。

其次,我们对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

我们分别加入了钙离子、维生素K和温度等因素,并观察其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钙离子和维生素K能够显著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较低的温度则会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了这些因素对血液凝固过程的重要性。

实验三,血液凝固与疾病的关系。

最后,我们探究了血液凝固与疾病的关系。

我们观察了几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如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发现这些疾病与血液凝固机制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栓形成常常与血液凝固过快有关,而出血倾向则可能是由于血液凝固过慢或凝血因子缺乏所致。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对于血液凝固异常相关的疾病,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究血液凝固机制,寻找更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液凝固异常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防止血液在伤口处不断流出,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血液凝固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性等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血管收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当身体受到伤害时,血管会自动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这种收缩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的作用来实现。

如果血管收缩过度,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血液凝固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时,医生需要控制血管收缩的程度,以确保血液能够正常凝固。

血小板聚集也是影响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形成血栓,从而阻止进一步出血。

但是,如果血小板聚集过度,会导致血栓形成不良,甚至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注意控制血小板聚集的程度,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凝血因子活性也是影响血液凝固的关键因素之一。

凝血因子是人体内的一种蛋白质,它们能够在伤口处形成血栓,从而阻止进一步出血。

如果凝血因子活性不足,会导致血栓形成不良,甚至引起出血性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节凝血因子活性的程度,以确保血液能够正常凝固。

血液凝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以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并加深对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试管架、试管-血液凝固试验盘(含有抗凝剂和凝固促进剂的试验盘)-血液凝固时间计时器-血液样本(同一批供试)2.实验方法:1.准备不同试验组的试管,分别添加不同的试验盘。

2.将血液样本加入到试管中,确保每个试管内的血液量相同。

3.开始计时,使用计时器记录每个试管内的血液凝固时间,并记录下来。

4.对每个试验组重复3次实验,计算平均值。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进行的结果,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实验组,试管添加物,实验结果(凝固时间)-------------,------------,-------------------组1,无,300秒组2,CaCl2,240秒组3,酸性物质,180秒组4,溶菌酶,360秒组5,超声波,240秒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添加CaCl2可以促进血液凝固的速度,凝固时间较短,说明Ca2+离子对血液凝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酸性物质的添加也可以加速血液凝固,凝固时间更短,说明酸性环境对血液凝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添加溶菌酶后,血液凝固时间较长,说明溶菌酶对血液凝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4.使用超声波处理血液样本后,凝固时间与添加CaCl2后的凝固时间相似,说明超声波可以模拟Ca2+离子对血液凝固的促进作用。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离子、酸碱平衡等。

2.Ca2+离子是血液凝固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促进血液凝固的速度。

3.酸性环境可以加速血液凝固,但过于酸性的环境可能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利影响。

4.溶菌酶对血液凝固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破坏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来实现。

5.超声波可以模拟Ca2+离子的促进作用,加速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实验目的]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何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顺因子参与。

根据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遂圣和外源性激活途圣。

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濒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濒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孚L 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水钏、冰盒液状石蜡、肝素、钾1~2mg脑匀浆液0.1ml[实验过程]1、动物麻醉及手术取一只动物,称重。

按1g/kg®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柚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那肌张力、口观与角帆射的变化。

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卸靴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庇喉头上一指至锁胃土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

分离皮下组级肌肉。

2、领总动脉插管(此部由IM老师操作)在气HW侧辨别肋离领总动脉,颈总动脉下防两条线备用。

"顷总动脉的近心做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做巨动脉装勺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幻峨白仙侧(再朗<动脉炊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堤“固定。

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艮呵。

3、血液凝固的力睡和延缓观察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B插管流出,枯第一份1mL动脉M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血,并摇匀.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

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照一次,观察液面是否何斟即血溯混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再袍为止,记录顺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匿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的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顺时间,即为亥缅的凝固时间。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血液凝固,这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词汇,其实是指我们的身体在受到伤害时,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来修复伤口。

那么,血液凝固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它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底吧!我们来说说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时,比如切破手指或者摔倒受伤,血管内的血液会迅速流向伤口处。

这时,伤口周围的细胞会释放一种叫做纤维蛋白原的物质。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可以被酶分解成纤维蛋白的物质。

纤维蛋白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它可以通过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将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包裹在内,最终形成一个血块。

这个血块就是我们常说的“绷带”,它可以帮助伤口止血,促进伤口愈合。

那么,血液凝固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其实,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1. 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容易出现血液凝固异常的情况。

比如,他们可能患有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导致血液中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这些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它们,血液就无法正常凝固。

2. 疾病因素:有些疾病也会导致血液凝固异常。

比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都可能影响到凝血系统的正常运作。

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以及恶性肿瘤也可能引发血液凝固异常。

3.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会影响血液凝固。

比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就可以降低血液的凝固能力,帮助预防血栓的形成。

而肝素、普通肝素等则是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它们可以迅速阻止血液凝固。

4. 外部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血液凝固。

比如,寒冷的环境会使血管收缩,从而减缓血液流动速度;而高温则会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动速度。

这些变化都会对血液凝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了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了。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出血倾向或者容易形成血栓等问题,就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 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过程包括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形成等环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值、Ca2+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凝血因子浓度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血液、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絮、蒸馏水等;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器、滴定管、试管、试管架、移液器、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实验分为以下几组:A组(正常血液)、B组(加肝素血液)、C组(加草酸钾血液)、D组(加石蜡油血液)、E组(加棉絮血液);2. 血液凝固时间测定:取等量血液,分别加入各组对应的处理液中,记录血液凝固所需时间;3. 结果分析:比较各组血液凝固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A组:血液凝固时间为(20±5)秒;2. B组:血液凝固时间为(40±10)秒;3. C组:血液凝固时间为(30±8)秒;4. D组:血液凝固时间为(25±7)秒;5. E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8±6)秒。

六、结果分析1. 肝素具有抗凝作用,能延长血液凝固时间;2. 草酸钾可降低血液中Ca2+浓度,延长血液凝固时间;3. 石蜡油可阻碍血液与试管内壁的接触,延长血液凝固时间;4. 棉絮可增加血液与试管内壁的接触面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七、结论1. 温度、pH值、Ca2+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凝血因子浓度等是影响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2.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絮等物质对血液凝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血液污染;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便于分析。

九、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深了对血液凝固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影响凝血时间实验报告(3篇)

影响凝血时间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血时间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方法。

2. 探讨影响凝血时间的因素,如血液凝固因子、温度、表面粗糙度等。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凝血时间的影响程度。

二、实验原理凝血时间是指血液从流出血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用以检查凝血过程的快慢。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分析影响凝血时间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兔子2. 实验器材:采血针、75%酒精棉球、眼科弯头镊子、秒表、毛细玻管、针头、棉球、烧杯、冰块、温度计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溶液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动物:取一只兔子,称重,用采血针对其耳缘静脉进行采血。

2. 将采出的血液分别注入毛细玻管中,每个玻管注入等量的血液。

3. 设置实验组:将毛细玻管分为三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实验条件。

A组:室温(25℃)条件下,将玻管放置在室温环境中。

B组:低温(5℃)条件下,将玻管放入装有冰块的烧杯中。

C组:高温(37℃)条件下,将玻管放入37℃水浴中。

4. 记录每组玻管血液凝固时间,即血液从流出玻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

5. 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和肝素钠溶液。

6. 重复步骤2-5,观察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1. 室温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为(平均值±标准差)2.5±0.5分钟。

2. 低温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为(平均值±标准差)3.0±0.6分钟。

3. 高温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为(平均值±标准差)1.8±0.4分钟。

4. 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液凝固时间为(平均值±标准差)2.6±0.5分钟。

5. 注射肝素钠溶液后,血液凝固时间为(平均值±标准差)5.2±0.8分钟。

六、实验分析1. 温度对凝血时间的影响:低温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延长;高温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缩短。

这是因为温度会影响血液凝固因子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

而搅拌过的杯内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在毛刷上见有血凝块。

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

搅拌后的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

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在血液凝固的两个过程中,它们是有所不同的。

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9-3所示:表9-3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区别点启动的凝血因子X因子的激活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凝血时间内源性凝血Ⅻ需要Ⅻ因子复合物数量多,且全部在血管中复杂慢、约数分钟外源性凝血Ⅲ需要Ⅲ因子复合物数量少,Ⅲ因子在血管外,其余在血管内简单快、约几十秒钟由上可知,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

在实验结果表9-2中,第1、2试管都是由血小板、生理盐水和CaCl2溶液组成的,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故其凝血过程为内源性凝血。

而第3试管是由血小板、羊肺悬液和CaCl2溶液组成。

在第3试管中含有羊肺悬液,其内含有丰富的第Ⅲ凝血因子。

显然第3试管发生的血液凝固过程主要是外源性凝血途径。

因此第3试管凝血时间最快。

在第1、2试管中虽然所含成分相同,但血小板含量不一样,第1试管血小板含量高于第2试管。

血小板对血液凝固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①血小板的质膜上吸附有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V、因子XI等。

②其α颗粒中也含有许多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因子。

③血小板因子为血液凝固过程提供磷脂表面,其激活后能加速血凝;同时其能对一些血凝因子具有保护作用,免受抗凝血酶Ⅲ和肝素的破坏。

可见,第1试管内因含有丰富的血小板,故其凝血时间比第2试管快。

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各种理化因素等。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一个粗糙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粘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内血液凝固加快。

试管内壁涂上一层石蜡油时,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粘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

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Ⅻ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变慢。

血液凝固实际上是一系列蛋白酶的水解过程。

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大多数是蛋白质酶原,其水解后变成有活性的蛋白质酶,如因子II、因子XI、因子XII等(因子VII 是有活性的)。

这些蛋白质酶具有酶随温度升高催化活性加强的特性,也具有蛋白质受热变性的特点。

当温度低时,蛋白质酶的活性下降,而当温度升高到42~45℃以上时,由于蛋白质发生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使蛋白质功能受损,蛋白质酶的活性下降或失活。

因此,把血液放入37℃水浴时血液凝固的时间就比放入冰冻水浴时所需时间短。

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使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肝素则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

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

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血凝过程中,Ca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

在试管内放有草酸钾时,由于草酸钾与血液中的Ca2+发生化学2+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使血液中没有Ca,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六)结论:通过本实验可知:①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阶段,任何一个阶段被破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②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把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消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

③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发挥促进作用。

④血液凝固除受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影响外,还受接触面、温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

血液接触面粗糙、适当加温能加速血凝,而血中加肝素等抗凝剂、以及除去血中游离钙离子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2+篇二: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报告模板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报告模板篇三:【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人:同组人:【实验目的】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实验过程】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取一只动物,称重。

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

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

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

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

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

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1. 2. 3. 4.5. 6.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血,并摇匀。

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

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以第2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a)b) c) d) 取放试管时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试管的上端,不要握住试管的底部,以免手的温度影响结果。

每支试管口径及采血量要尽量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记录凝血时间要准确。

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前后一致。

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实验结果及相关讨论】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凝血的重要成分,(见图1)。

抗凝系统不仅包括抗凝因子,还包括纤溶系统。

BT出血时间 CFT束臂试验 CRT血块收缩试验 BPC血小板计数 CT凝血时间RT复钙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凝血酶原时间 PF3血小板第3因子 TF组织因子 Fb 纤维蛋白 TXA2血栓素A2 5-HT5-羟色胺 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图 1 正常止血机制及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检测环节血小板的作用: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与内皮细胞表面或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