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合集下载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原理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原理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原理引言:喷泉是一种美丽的景观,经常在公园、庭院和广场等地出现。

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正是通过溶解氨气于水中,利用氨水的特性形成喷泉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一、实验原理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基于氨气和水的化学反应。

氨气(化学式为NH3)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刺激性气味。

氨气溶于水后形成氨水,通过在水中溶解氨气,可以在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从而产生喷泉效果。

二、实验过程1. 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室中需要准备氨气气体瓶、水槽、导管和喷泉装置等实验器材。

2. 连接实验器材:将氨气气体瓶与水槽连接,导管通过氨气气体瓶的出口通向水槽中的喷泉装置。

3. 开始实验:打开氨气气体瓶的阀门,使氨气气体进入导管并溶解于水中。

随着氨气的溶解,水中逐渐形成气泡,并在喷泉装置中喷涌而出。

4.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氨溶于水的喷泉现象,可以看到水中的气泡不断上升并喷涌出水面。

三、实验原理解析1. 氨气的溶解:氨气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根据亨利定律,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量与其分压成正比。

因此,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分子会迅速进入水中,溶解于水中形成氨水。

2. 氨水的性质:氨水是一种碱性溶液,具有较强的氨味。

溶解在水中的氨气会与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氧化铵(化学式为NH4OH),使溶液呈现碱性。

3. 气泡的生成:在氨气溶解于水中的过程中,氨气分子会在水中形成大量气泡。

这是由于氨气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所以大部分氨气以气泡的形式存在于水中。

4. 喷泉效果:通过喷泉装置,水中的气泡可以被迅速喷涌出来,形成美丽的喷泉效果。

这是因为在喷泉装置中,水中的气泡受到压力的作用,能够迅速上升并喷涌出水面。

四、实验应用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普价值。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并了解氨气和水的化学反应。

此外,喷泉实验也可以用于科学展览和科学实验课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溶解和化学反应的原理。

氨溶于水喷泉实验研究报告

氨溶于水喷泉实验研究报告

氨溶于水喷泉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氨溶于水时的喷泉现象,并探究其原因。

实验原理:
当氨气溶解于水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氨水。

在该反应中,氨气会溶解到水中,同时水分子也会发生解离,产生OH-离子。

这些OH-离子会与氨分子结合形成氨水。

溶解过程中,
氨水的密度会增加,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当氨气溶解速度超过水分子的容纳能力时,就会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材料和仪器:
1. 氨气气源
2. 水
3. 喷泉装置(瓶子、管道、喷嘴等)
4. 温度计
5. pH测试试纸
实验步骤:
1. 将喷泉装置搭建好,确保密封性良好。

2. 将瓶子内注入适量的水。

3. 在瓶子中注入氨气,观察喷泉现象,并测量溶解氨气的时间。

4. 在喷泉现象结束后,用 pH测试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

5.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的喷泉现象。


解氨气的时间随溶解氨气量的增加而减少。

溶液的酸碱度也会受到影响,氨气溶解后的溶液呈碱性。

实验讨论:
氨气溶解于水的喷泉现象是由于溶解速度超过了水的容纳能力。

在氨气溶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和OH-离子对水的密度
和性质产生了影响,导致了喷泉现象的发生。

实验结果也表明氨气溶解后的溶液呈碱性,这是由于产生的OH-离子增加所致。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氨气溶解于水时会形成喷泉现象,并且导致溶液呈碱性。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氨气溶解过程中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和结论

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和结论

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和结论1. 实验背景1.1 什么是氨气?氨气,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就是那种有点刺鼻、让人想打喷嚏的气体。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清洁剂里就会有它的身影。

氨气的化学式是NH₃,简单来说,它是氮和氢的结合,常常在实验室里见到。

1.2 喷泉实验的由来说到氨气,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

这个实验简单又好玩,能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底,就是利用氨气和水的亲密关系,创造出一个“喷泉”效果。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神秘?2. 实验过程2.1 准备工作好了,咱们进入正题。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些氨水,也就是氨气溶解在水里的产物。

别小看这个氨水,它可是实验的主角。

然后再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比如一个小瓶子,当然,记得要注意安全,手套和护目镜可少不了,安全第一嘛!2.2 开始实验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实验时刻了。

把氨水倒进瓶子里,然后轻轻加入一点水。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瓶子里开始冒出气泡,像是喝了碳酸饮料的感觉。

不过,这还不是高兴,咱们再加入一点食盐,看看会发生什么!随着盐的加入,氨气会迅速产生,瓶子里的气泡越来越多,最终喷出一股“泉水”。

这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哇,太神奇了!”的兴奋感,简直让人心潮澎湃。

3. 实验现象与结论3.1 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喷出的“泉水”就像是一条小瀑布,潺潺而出,十分壮观。

其实,这就是氨气与水、盐发生了化学反应,释放出了气体。

看着这奇妙的现象,心里那叫一个乐开花,真是让人惊叹自然的力量。

3.2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喷泉实验,我们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氨气不仅能和水结合,还能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形成喷泉的效果。

这不仅是科学的魅力,更是自然界的神奇所在。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探索、去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你能感受到一种“科学就是生活”的真实体验。

谁说科学不能轻松搞定呢?只要你敢动手,就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4. 结语总的来说,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好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

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创新探究

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创新探究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安乡三中李勇刚“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有证明其水溶液显碱性的实验,其在中学化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但利用课本实验装置来进行喷泉实验,需要事先收集好氨气,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氨气的制取,且事先收集到的氨气有可能外逸,从而导致实验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现对氨气的喷泉实验进行改进。

实验改进之处:1.把氨气的制备、收集、检验和喷泉实验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操作简单。

2.可节约药品与操作时间。

3.整套实验无有害气体泄漏,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一.实验用品:塑料瓶、尖嘴玻璃导管、短玻璃导管、橡皮塞、橡胶管、软胶管、小试管、透明胶、圆底烧瓶、注射器、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试液、水、红色石蕊试纸。

二.实验装置图:三.实验原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氢氧化钠溶于浓氨水后增大了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促进可逆平衡逆移,且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NH 3+H 2O NH 3 H 2O NH 4 + OH氨气极易溶于水。

将塑料瓶中水挤入烧瓶,氨气溶于水,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大气压将塑料瓶中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四.实验操作及现象:1. 组装仪器:将小试管(内装氢氧化钠)用透明胶固定在尖嘴玻璃导管上,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滴加酚酞试液,振荡。

2. 安装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 将浓氨水用注射器注入到小试管中,可以看到小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烧瓶中空气由橡胶管排出,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空气是否排尽。

烧瓶中空气排尽后,用夹子夹住橡胶管,多余的氨气由尖嘴玻璃管导入塑料瓶中,溶于水后可观察到瓶中溶液变红色。

4. 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塑料瓶塞上的短玻璃管,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松开食指便可看到美丽的喷泉。

五.注意事项:1. 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要求高。

高中喷泉实验报告

高中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

3. 掌握气体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当氨气溶解于水中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压强降低。

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仪器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酚酞试液(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

2.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3.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有水的烧杯中。

4.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5. 若有兴趣,可以在烧杯里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喷泉现象的持续时间。

2. 观察喷泉现象的强度。

3. 记录加入酚酞试液后的喷泉现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当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入烧瓶中时,氨气迅速溶解于水,形成喷泉现象。

喷泉现象持续约30秒,喷泉强度较大。

2. 分析:氨气溶解于水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压强降低。

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加入酚酞试液后,喷泉现象持续时间为30秒,喷泉强度较大,说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3. 结论:喷泉实验验证了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溶解过程中形成压强差,使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七、实验心得与体会1.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了气体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的影响。

2.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让我对气体溶解度的认识更加深刻。

4. 本次实验让我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八、思考题1. 喷泉实验中,为什么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2. 如何通过喷泉实验验证气体溶解度的大小?3. 喷泉实验在化学领域有哪些应用?4. 如何改进喷泉实验,提高实验效果?九、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氨气喷泉实验报告

氨气喷泉实验报告

氨气喷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的溶解性以及喷泉现象,加深对氨气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 氨气的溶解性。

氨气(NH_3)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2. 喷泉实验原理。

当把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时,少量的水溶解了烧瓶中的氨气,使烧瓶内压强迅速降低。

而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烧瓶内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1. 仪器。

圆底烧瓶、双孔橡胶塞、胶头滴管、长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烧杯。

2. 药品。

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试液、水。

四、实验步骤。

1. 氨气的制取。

-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约2 - 3克)。

- 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约2 - 3毫升),将胶头滴管插入双孔橡胶塞的一个孔中,长玻璃导管插入另一个孔中。

- 将双孔橡胶塞塞紧圆底烧瓶,把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 缓慢挤压胶头滴管,使浓氨水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固体上。

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迅速产生氨气(NH_3),反应方程式为:NH_3· H_2O + NaOH =NH_3↑+ NaOH· H_2O。

2. 喷泉实验的准备。

-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约200 - 300毫升),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粉红色。

- 将长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烧杯中的溶液里。

3. 引发喷泉。

- 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此时可以看到烧瓶内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是因为水溶解了氨气,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

- 由于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沿着玻璃导管迅速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喷泉呈现红色,这是因为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

五、实验现象。

1. 当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接触时,烧瓶内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

2. 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后,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沿着玻璃导管喷入烧瓶,形成红色的喷泉。

氨气喷泉实验的实验报告

氨气喷泉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

3. 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4. 理解气体溶解度和气体定律在喷泉实验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会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会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NH3(g) + H2O(l) → NH3·H2O(aq)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 干燥的圆底烧瓶- 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塞子- 酚酞试液- 烧杯- 橡皮管- 铁架台- 滴管- 火柴2. 实验试剂:- 氨气- 水- 酚酞试液四、实验步骤1. 将干燥的圆底烧瓶倒置,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2. 用滴管将少量酚酞试液滴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3. 将氨气充满烧瓶,确保氨气充满整个烧瓶。

4. 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塞子塞紧瓶口。

5. 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6.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形成的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现象1. 当氨气充满烧瓶并塞紧瓶口后,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2. 烧瓶内的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碱性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

3. 由于氨气溶解于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负压。

4.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5. 喷泉形成后,氨气继续溶解于水,喷泉高度逐渐降低。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氨气喷泉实验成功形成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2. 实验过程中,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

3. 通过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可以了解到气体溶解度和气体定律在喷泉实验中的应用。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烧瓶必须保持干燥,否则瓶口会留下空气,导致喷泉压力不足。

2. 氨气要充满烧瓶,确保实验现象明显。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利用气体溶解于液体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的实验。

本实验以浓氨水为实验材料,通过加热浓氨水,使其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如下:1. 氨气在水中溶解度较大,1体积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加热浓氨水,氨气蒸发,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圆底烧瓶(100mL)2. 带玻璃管的橡皮塞3. 橡皮管4. 酒精灯5. 浓氨水6. 大烧杯7. 烧杯夹8. 铁架台四、实验步骤1.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浓氨水。

2.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使浓氨水蒸发。

3. 烧瓶内充满氨气后,立即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

4. 将玻璃管插入大烧杯中,确保玻璃管下端插入水面以下。

5. 挤压橡皮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浓氨水的加热,氨气逐渐蒸发,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当烧瓶内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喷泉过程中,水柱高度逐渐升高,直至烧瓶内液体充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浓氨水在加热过程中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氨水的浓度、烧瓶内气体体积、外界大气压等。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现象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和氨气中毒。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作为化学教学实验。

氨气喷泉实验

氨气喷泉实验

氨气喷泉实验在化学实验室中,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且引人注目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氨气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喷射出的氨气形成的特殊气态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实验原理氨气喷泉实验是通过将氨气气体通过喷嘴喷射到空气中,使其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氨水。

此过程即氨气与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反应生成氨水(NH4OH)。

氨气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在与水蒸气结合后会形成一种气态结构,呈现出特殊的喷泉状形态。

实验器材和试剂•氨水•氨气气瓶•喷嘴•空气泵•实验容器操作步骤1.将氨气气瓶连接至喷嘴,并将喷嘴安装在实验容器内。

2.打开氨气气瓶,调节出气速度。

3.同时接通空气泵,以辅助氨气的喷射。

4.观察氨气喷泉的形成过程并记录。

实验观察与现象在进行氨气喷泉实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 氨气经过喷嘴喷射时,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形成白色的氨水气泡。

- 随着气体的喷射,氨气和水蒸气的反应会产生气泡,呈现出喷泉状的形态。

- 氨气喷泉的高度和形状会受到出气速度和空气泵的影响。

结论通过氨气喷泉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氨气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水的过程,以及喷射出的氨气形成的特殊气态结构。

这个实验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助于加深对氨气性质的理解。

在实验中,安全操作是至关重要的,确保实验室环境良好通风,并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氨气喷泉实验是一次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化学实验,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读者有所帮助。

氨气喷泉虚拟实验报告(3篇)

氨气喷泉虚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虚拟实验,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氨气喷泉实验的关键因素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增强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提高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会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压强迅速降低。

此时,外界大气压会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过程中,氨气喷泉的形成与氨气的溶解度、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虚拟实验软件:氨气喷泉实验虚拟平台2. 实验装置:烧瓶、滴管、烧杯、玻璃管、橡皮塞等四、实验步骤1. 打开虚拟实验软件,熟悉实验界面和操作方法。

2. 按照实验要求,设置实验参数,如氨气的初始浓度、烧瓶体积等。

3. 将烧瓶、滴管、烧杯、玻璃管、橡皮塞等实验装置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4. 将烧瓶倒置在烧杯中,通过滴管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氨气。

5. 观察氨气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现象及持续时间。

6.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氨气喷泉实验的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当氨气与水接触时,喷泉现象明显,喷泉持续时间较长。

2. 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因素对氨气喷泉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氨气的初始浓度:氨气浓度越高,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烧瓶体积:烧瓶体积越小,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越好,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实验环境温度:温度越高,氨气溶解度越小,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六、实验讨论1. 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直观、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氨气的性质。

2. 通过虚拟实验,可以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提高实验安全性。

3.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泄漏。

- 控制氨气浓度,避免实验过程中氨气过量释放,影响实验效果。

- 注意实验安全,避免氨气中毒。

观察喷泉实验报告

观察喷泉实验报告

1. 了解氨气(NH3)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观察氨气与水反应的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3.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与水接触时,会迅速溶解,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形成压强差,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将氨气通过导管导入烧瓶内,使烧瓶内充满氨气。

2. 将烧瓶倒置,导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氨气迅速溶解于水,烧瓶内压强降低,水从烧杯中喷出,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氨气瓶6.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气密性。

2. 将氨气瓶倒置,导管插入氨气瓶中,使氨气充满烧瓶。

3. 将烧瓶倒置,导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4. 挤压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喷泉现象。

5. (可选)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1.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迅速溶解于水,烧瓶内压强降低,水从烧杯中喷出,形成喷泉。

2. (可选)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喷出的水呈现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

六、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溶解后溶液呈碱性。

2.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烧瓶内壁干燥、气体集满、气密性良好。

3. 通过喷泉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氨气与水反应的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喷泉实验的成功关键在于烧瓶内壁干燥、气体集满、气密性良好。

3. 通过观察喷泉现象,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氨气与水反应的原理,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打下基础。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氨气泄漏造成中毒。

2. 实验过程中,烧瓶内壁干燥、气体集满、气密性良好是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把控。

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想及创意)氨的性质:通过一则新闻和演示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氨的物理性质以及产生喷泉的“动力”是烧瓶内外有一定的压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

再结合问题,“空中生烟”实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氨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

2、教学地位: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它在工业上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掌握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有着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农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另外,氨是氮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是化肥工业制铵盐和硝酸的基础。

氨的学习还对后面的铵盐、硝酸、合成氨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本节内容。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氨的性质的'理解,理解喷泉产生的“动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的能力;②掌握氨、氨水的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方法。

如通过对氨的“喷泉实验”和“空中生烟实验”的全面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识,让学生体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②通过对液氨和氨水的性质对比、讨论,使学生了解对比这一重要科学方法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由表及里,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④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和交流的良好习惯。

制备氨气喷泉实验报告

制备氨气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

2. 观察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了解氨气溶解于水后形成喷泉的原理。

3. 掌握实验装置的搭建与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在实验中,通过加热固体氯化铵(NH4Cl)和固体氢氧化钙(Ca(OH)2)的混合物,可以制得氨气。

氨气溶解于水后,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反应方程式如下:\[ 2NH_4Cl + Ca(OH)_2 \rightarrow CaCl_2 + 2NH_3↑ + 2H_2O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烧瓶、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胶头滴管、止水夹、酚酞指示剂、蒸馏水等。

2. 实验药品:固体氯化铵、固体氢氧化钙、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1. 将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按1:1的比例混合,放入烧瓶中。

2. 在烧瓶口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确保导管另一端插入装有酚酞指示剂的试管中。

3. 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

4. 观察导管末端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则表示氨气已生成。

5. 当氨气充满烧瓶时,打开止水夹,使氨气进入酚酞指示剂试管中。

6. 观察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若变为红色,则表示氨气已溶解于水。

7. 关闭止水夹,继续加热烧瓶底部,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在加热过程中,导管末端有气泡产生,表示氨气已生成。

2. 当氨气充满烧瓶时,打开止水夹,氨气进入酚酞指示剂试管中,酚酞指示剂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3. 关闭止水夹,继续加热烧瓶底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六、实验讨论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氨气溶解于水后形成喷泉的原理是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

2. 实验过程中,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说明氨气已溶解于水,形成碱性溶液。

3. 实验过程中,加热烧瓶底部可以加快氨气的生成速度,提高实验效果。

气味喷泉实验报告

气味喷泉实验报告

通过气味喷泉实验,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了解气体溶解度对喷泉形成的影响,加深对气体溶解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的气体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材料1. 烧瓶(干燥)2. 氨气发生装置3. 带双孔塞的导管4. 胶头滴管5. 水槽6. 酚酞指示剂(可选)7. 烧杯8. 秒表四、实验步骤1. 将干燥的烧瓶倒置于水槽中,确保烧瓶口完全浸入水中。

2. 在烧瓶内加入适量的氨气发生装置,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

3. 将带有双孔塞的导管插入烧瓶内,一个孔连接胶头滴管,另一个孔插入水中。

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5. 在胶头滴管中加入少量水,轻轻挤压,使水充满导管。

6. 打开止水夹,观察喷泉现象。

7. 若需要,可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水的变化。

1.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烧瓶内的气体压强降低。

2.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3.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喷泉水呈红色,表明氨水溶液呈碱性。

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观察喷泉现象持续的时间,记录数据。

2. 分析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喷泉现象的关系。

3. 探讨喷泉现象对气体溶解性质的理解。

七、实验结论1.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较大。

2. 气体溶解度与喷泉现象有直接关系,溶解度越大,喷泉现象越明显。

3. 氨水溶液呈碱性,表明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及时记录数据。

九、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氨水进行实验,观察喷泉现象的变化。

2. 探究其他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喷泉现象的关系。

3. 结合化学知识,分析气体溶解性质的原理。

通过本次气味喷泉实验,我们对气体溶解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氨气的喷泉实验报告

氨气的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2. 了解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的现象。

3.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在常温、常压下极易溶于水,溶解度约为700倍。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负压。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同时,氨气溶于水后形成氨水,呈碱性,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为红色。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圆底烧瓶、玻璃管、胶头滴管、橡皮管、铁架台、烧杯、酚酞试液。

2. 实验药品:氨气、水。

四、实验步骤1.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内充满氨气,注意避免氨气泄漏。

2. 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塞子塞紧瓶口,确保装置气密。

3. 将烧瓶倒置,使玻璃管插入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烧杯中。

4. 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高度和溶液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1. 氨气迅速溶解于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负压。

2. 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3. 喷泉高度可达烧瓶的高度。

4. 烧瓶内液体呈红色,表明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结论1.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约为700倍。

2. 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为红色。

3. 喷泉实验是验证氨气性质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氨气的泄漏,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2. 实验装置应气密,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氨气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操作时应注意安全。

4. 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时应保持安静,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条件下氨气溶解度的变化,如温度、压强等。

2. 探究其他气体溶于水后的性质,如二氧化碳、氯化氢等。

3. 利用喷泉实验原理,设计其他有趣的化学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氨气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验证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了解了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的现象。

喷泉实验的探究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的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2. 理解喷泉实验中形成压强差的原因及其在实验现象中的体现。

3. 学习实验装置的组装和气密性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基于氨气在水中的高溶解度以及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从而在装置中形成压强差,导致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具体原理如下:1. 氨气(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当氨气从烧瓶中溶解到水中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内部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直至烧瓶内外压强平衡,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水、酚酞指示剂、烧杯、带双孔塞的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长的)、酒精灯。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秒表、气体收集瓶。

四、实验步骤1. 将氨水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氨水溶液。

3. 检验装置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4.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使氨气挥发。

5. 观察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现象。

6. 记录喷泉高度、喷泉持续时间等数据。

7. 重复实验,改变实验条件,如氨水浓度、烧瓶体积等,观察现象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

2. 结果分析:a.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使得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形成压强差。

b. 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c. 酚酞指示剂在氨水溶液中呈红色,有助于观察氨气溶解现象。

六、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能够迅速溶解于水,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中,氨气溶解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压强差,从而将水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挥发和气密性检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氨喷泉实验报告

氨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氨喷泉实验的操作技术,观察实验现象。

2. 理解氨气与水反应的原理,探讨氨气溶解于水的性质。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在氨喷泉实验中,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通过实验装置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如下:1.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塞紧瓶口。

2. 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

3. 当挤压滴管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时,氨气迅速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

4. 外界大气压将酚酞溶液压入烧瓶,与氨水反应,溶液呈现红色。

5. 烧瓶内液体迅速上升,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干燥的圆底烧瓶2. 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3. 酚酞溶液4. 滴管5. 烧杯6. 橡皮筋四、实验步骤1. 将圆底烧瓶用橡皮筋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烧瓶底部水平。

2. 将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塞紧烧瓶口,确保装置气密性。

3. 将烧瓶倒置,使玻璃管插入盛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

4. 挤压滴管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实验现象。

5. 记录喷泉现象,包括喷泉高度、颜色变化等。

五、实验现象1. 当少量水进入烧瓶时,氨气迅速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

2. 外界大气压将酚酞溶液压入烧瓶,与氨水反应,溶液呈现红色。

3. 烧瓶内液体迅速上升,形成喷泉现象,喷泉高度可达数十厘米。

六、实验分析1. 实验中,氨气迅速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这是形成喷泉的主要原因。

2. 氨水呈碱性,与酚酞溶液反应,使溶液呈现红色,这是喷泉现象的颜色变化原因。

3. 实验结果表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解速度较快,这是氨气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氨喷泉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于水性质的理解。

2. 实验过程中,掌握了氨喷泉实验的操作技巧,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

3. 实验结果验证了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为化学教学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实验案例。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一、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喷泉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知道喷泉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感受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二、实验内容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本节的设置力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知道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并在氨气喷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为后面实验学习提供方法。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凡是化学反应结果能形成体系内外压强差的实验,均可设计成喷泉实验。

2.学情分析通过氨及氨盐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氨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部分电离成NH4+和OH-而呈弱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等有关知识。

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还掌握了氯气、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硫化氢气体通常状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为“喷泉”原理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特点上,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验的探究。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2)难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三、实验方法设计1.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亲密合作,获取新知。

四、实验教学环境实验仪器:烧瓶,烧杯,试管,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止水夹,乳胶管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试液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形成喷泉实验条件探究形成喷泉实验条件探究活动一: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组织活动1:教师播放一个实验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记录该实验的步骤以及现象课本喷泉实验装置【PPT展示】小结: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烧瓶干燥2、装置的气密性好3、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探究活动二:喷泉形成的条件组织活动2:提出喷泉形成的关键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分析【PPT展示】小结:学生观看视频并在老师引导下记录实验步骤以及现象【提出问题】1、为什么能形成喷泉呢?2、溶液为什么变红?3、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1、氨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差2、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3、引发喷泉实验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并写出各组的答案让学生知道喷实验的步骤创设研讨氛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喷泉实验原理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喷泉实验原理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喷泉实验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1)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一般加热NH 4Cl 和Ca(OH)2的混合物:2NH 4Cl +Ca(OH)2=====△2NH 3↑+CaCl 2+2H 2O 。

① 装置:“固体+固体――→△气体”(与用KClO 3或KMnO 4制O 2的装置相同)。

②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② 干燥方法:通过以下任一装置。

④验满方法: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b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⑤环保措施:收集时,一般在管口塞一团用水或稀H 2SO 4浸湿的棉花球,可减小NH 3与空气的对流速率,收集到纯净的NH 3,同时也可避免污染空气。

(2)加热浓氨水①反应原理:NH 3·H 2O=====△NH 3↑+H 2O 。

②装置:下左图所示。

(3)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①反应原理:浓NH 3·H 2O 与NaOH 固体、CaO 制取NH 3是因将浓氨水滴到固体氢氧化钠(或CaO)上,一方面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放热(CaO 不仅放热而且还吸收浓氨水中的水),温度升高,氨气的溶解度减小,有利于氨气放出;另一方面,与水作用后生成碱,使溶液中c (OH -)增大,化学平衡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左移,有利于氨气放出。

浓氨水与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浓)+CaO===Ca(OH)2+NH 3↑。

②装置:上右图所示。

2.喷泉实验(1)喷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类情况①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减少,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形成喷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喷泉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知道喷泉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感受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本节的设置力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知道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并在氨气喷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为后面实验学习提供方法。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凡是化学反应结果能形成体系内外压强差的实验,均可设计成喷泉实验。

2.学情分析
通过氨及氨盐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氨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 结合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部分电离成NH4+和OH-而呈弱碱性,使
酚酞试液变红等有关知识。

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还掌握了氯气、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硫化氢气体通常状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为“喷泉”原理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特点上,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验的探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
(2)难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
三、实验方法设计
1.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亲密合作,获取新知。

四、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仪器:烧瓶,烧杯,试管,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止水夹,乳
胶管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试液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剖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分组探究→归纳小结
实验条件
探究形成喷泉实验条件的步骤以及现象
课本喷泉实验装置
【PPT展示】小结: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1、烧瓶干燥
2、装置的气密性好
3、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
探究活动二:喷泉形成的条件
组织活动2:提出喷泉形成的关键
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分析
【PPT展示】小结:
氨气喷泉形成的原因是圆底烧瓶
的气体物质的量减少后使压强减
小而导致的
骤以及现象
【提出问题】
1、为什么能形
成喷泉呢?
2、溶液为什么
变红?
3、胶头滴管的
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1、氨极易溶于
水,烧瓶内外
形成较大的压
差2、氨气溶
于水,溶液显
碱性3、引发
喷泉实验
小组合作讨论
思考并写出各
组的答案
步骤
创设研
讨氛围,
提高学
生分析
问题能
力及语
言表达
能力
培养学
生分析
问题、解
决问题
的能力。

让学生
善于思

设计装置探究活动三:小组比赛设计喷泉
实验装置
组织活动:结合喷泉实验形成条
件,对课本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看谁组设计得简单,易操作
合作设计装置
小组展示设计
装置,相互介
绍并评价优缺

让学生
体验成
功的喜
悦及培
养团队
意识
让学生
从不同
角度看
问题
设计装置探究活动四;用自己设计的装置
来探究氨气的性质
1.展示自制教具,并介绍装
置的优点
设计说明:
【提出新问题】教材上所设计的实
验方法不够令人满意:①每做一
次实验要更换一次装氨气的圆底
烧瓶;②圆底烧瓶上装的双孔橡
胶塞难保证有良好的密性,常因细
微的漏气而使实验全部失败。

【设计优点】操作简单方便,可以
连续地做氨气的红色喷泉实验。

1.学生观察演
示实验,并学
习实验操作
2.分组实验,
用自己设计的
装置做喷泉实

3.引导学生发
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

自制教
具激发
学生创
新精神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1、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的操作、现象观察、原理分析研究,获取探索知识的科学方法和乐趣,积极主动地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通过运用物理知识作铺垫,进行思考分析与计算讨论,加深了对喷泉实验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实践,本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本节课有2个亮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提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自制教具,随时需要氨气随时制取,连续地做喷泉实验,操作简单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