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 (白话)

合集下载

3《礼记》常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3《礼记》常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3《礼记》常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也是《周易》、《尚书》、《诗经》和《春秋》之一。

它以《仪礼》为内容,记录了古代礼仪、礼节、礼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规范。

《礼记》作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典籍,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礼记》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概念、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礼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关于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描述。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描述:文章首先会介绍《礼记》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和重要性,然后会探讨《礼记》的历史背景,包括出处、作者和写作背景等方面。

接着文章会详细分析《礼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内容特点和传承价值等方面。

在结论部分,文章将探讨《礼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包括在道德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文章也会探讨《礼记》传承的价值观念,包括仁爱、孝道、礼义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将以总结性的语言进行结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礼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能够使读者全面了解《礼记》的相关常识,对该书的理解和认识有所提高。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礼记》这部经典文献,探究其概念、历史背景以及主要内容,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礼记》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同时也可以探讨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读者能够对《礼记》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有所启发和反思。

2.正文2.1 《礼记》的概念《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五经之一。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一部礼仪文献,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伦和睦。

礼记(译注版)(第四册)

礼记(译注版)(第四册)

礼记(译注版)(第四册)差丧服大记祭法第二十三【题解】郑玄说:“名日《祭法》者,以其记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群神之数。

”今按篇中备载天神、地抵、人鬼大中小之祀典,并论述其所以能够被列入祀典的原因。

篇中首末两段见于《国语·鲁语上》。

孙希旦认为篇中不见于《国语》的文字,考之其他经传,往往不合,此篇为汉儒所作,尤驳杂难信。

今按西汉成帝时博士师丹等即已征引本篇之文(见《郊祀志下》),则所谓汉儒所作也应在成帝之前。

又,刘韶王莽等人征引此篇皆称之为《礼记·祀典》,疑《祀典》为《祭法》之别名。

【原文】祭法:有虞氏谛黄帝而郊誉一,祖撷项而宗尧二。

夏后氏亦谛黄帝而郊鲸③,祖撷项而宗禹。

殷人谛鲁而郊冥四,祖契而宗汤。

周人谛誉而郊樱,祖文王而宗武王。

【注释】一谛:此谓祭昊天于圆丘。

郊:祭上帝于南郊。

誉(k0酷):即高辛氏。

《史记》说是黄帝的曾孙。

二撷项(zhuonxo专须):即高阳氏。

《史记》说是黄帝之孙。

按:开创天下之君曰祖,德高可尊之君曰宗。

③鲸(gun滚):夏禹的父亲。

四冥:人名。

商人始祖契的第五代孙。

【译文】祭祀的规定:有虞氏筛祭时以黄帝配享,郊祭时以帝誉配享,宗庙之祭以撷项为祖,以帝尧为宗。

夏后氏筛祭时也以黄帝配享,郊祭时以鲸配享,宗庙之祭以撷项为祖,以禹为宗。

殷人谛祭时以帝誉配享,郊祭时以冥配享,宗庙之祭以契为祖,以汤为宗。

周人谛祭时以帝誉配享,郊祭时以后授配享,宗庙之祭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

【原文】蟠柴于泰坛一,祭天也。

痊埋于泰折二,祭地也。

用骆犊③。

埋少牢于泰昭四,祭时也。

相近于坎坛伍,祭寒暑也。

王宫⑥,祭日也。

夜明七,祭月也。

幽宗⑧,祭星也。

零宗⑨,祭水旱也。

四坎坛,祭四方也。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_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注释】一播柴:积柴于坛上,然后在柴上放上牲玉,将柴点燃,使牲玉之气上达于天。

泰坛:南郊祭天之坛。

即圆丘。

《礼记》全译

《礼记》全译

《礼记》全译一、关于《礼记》的书名《礼记》一书之得名《礼记》,始于西汉。

如《汉书·韦玄成传》云:“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欲议曰:《礼记·王制》及《春秋穀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在西汉,《礼记》亦单称《礼》,或单称《记》。

如《汉书·孔光传》云:“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王根,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

方进、王根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

《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

’定陶王宜为嗣。

”又《通典》卷八十三引戴圣《石渠礼论》云;“闻人通汉问曰:‘《记》曰:君赴于他国之君,曰不禄;夫人,曰寡小君不禄。

’皆不能明。

”按《孔光传》所谓“《礼》曰”云云,见《礼记·檀弓上》;《石渠礼论》所谓“《记》曰”云云,见《礼记·杂记上》。

魏晋以后,《礼记》更有《小戴礼》之称。

如《经典释文·序录》引晋司空长史陈邵《周礼论序》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谓《小戴礼》。

”我在这里引证陈邵的话,其意仅仅在于指出魏晋时已有《小戴礼》之称,至于“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谓《小戴礼》”的说法,今日学者已悉知其误,兹不具论。

麻烦在于,《礼》、《礼记》、《小戴礼》之名,在两汉时,并非为四十九篇之《礼记》一书所专用,十七篇《仪礼》,彼时也有《礼》、《礼记》、《小戴礼》之称。

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

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

许慎[shèn]、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

”分辨颇为明晰。

《后汉书·儒林传》中再三提到的《小戴礼》,是指戴圣所传的十七篇《仪礼》,也不是四十九篇的《礼记》。

明白了这种二书共名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避免一些认识上的错误。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一、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总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四书五经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四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1 《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大学》讲求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美,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同时,它也教导人们如何管理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治国方面,《大学》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以德为先,以身作则,使人民得到福祉。

2.2 《中庸》《中庸》是《论语》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中庸》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思想、行为上保持中庸的状态,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它也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不偏激,不走极端。

2.3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强调道德修养、学习和行为规范。

《论语》中的各种格言和故事,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包括仁爱、义、礼、智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它教导人们要追求道德的完美,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义为准则行事。

《孟子》还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为人民谋福利。

三、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五经之一。

它包含了从古代各个时期的民歌、宫廷歌曲和赋诗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 / 20(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四书五经总览(详解)

四书五经总览(详解)

四书五经总览四书五经(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四书四书(Four Books)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The Great Learning)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

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

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五经”之一,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3、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5、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7、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译文: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阳春;现在我戍边归来,冒着霏霏的雪花。

《尚书》“五经”之一,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诰曰,「xxxx。

」『2』大甲曰,「xx明命。

」『3』xx曰:「xx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xx明明xx。

第二章『1』xx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xx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xx新民。

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四书五经《礼记》全文

四书五经《礼记》全文

四书五经《礼记》全文
《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礼记》全文
曲礼檀弓王制月令曾子问文王世子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
丧服小记大传少仪学记乐记杂记丧大记丧服大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
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
深衣投壶儒行大学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全文完)。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礼记》原文和译文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礼记》原文和译文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礼记》原文和译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北宋二程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 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 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孟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诗》《书》,述 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 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春秋》
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 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
现存《春秋》共记242年间史事。 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
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 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
2、关于“四书”
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 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 为四书。
《礼》
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吉、凶、军、
宾、嘉)的汇编。 《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
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 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 85篇称为《大戴礼》。 《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 “ “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
——佛教:戒、定、慧。
——八条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
——《大学•第一章》
人类社会的秩序: 自然秩序—— 家庭秩序—— 神性秩序—— 人性秩序——

《礼记》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礼记》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礼记》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一、曲礼上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白话文:曲礼说:“不要不恭敬,要严肃思考,言辞要稳定,这样就能安定民心。

”二、曲礼下原文:曲礼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白话文:曲礼说:“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谨慎思考,明确辨别,坚定实践。

”三、檀弓上原文:子曰:“夫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白话文:孔子说:“礼仪是用来确定亲疏关系、解决疑惑、区分同异、明确是非的。

”四、檀弓下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文:孔子说:“礼仪的运用,以和谐为贵。

先王之道,以此为美,大小事情都要遵循。

如果有所不行,知道和谐而追求和谐,不以礼仪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五、王制原文:子曰:“王者,以礼乐治天下。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白话文:孔子说:“王者,用礼乐来治理天下。

音乐达到极致,人们就没有怨恨;礼仪达到极致,人们就不会争斗。

”六、月令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白话文:孟春正月,太阳位于营室,傍晚参星在南方,早晨尾星在南方。

这个月的干支是甲乙,天帝是太皞,天神是句芒,对应的动物是鳞类,对应的音是角,音律对应太蔟,对应的数字是八,对应的味道是酸,对应的气味是膻,祭祀的是户,祭祀时先祭脾。

东风开始融化冰冻,冬眠的虫子开始活动,鱼开始上浮,水獭开始捕鱼,鸿雁开始迁徙。

天子住在青阳左边的房间,乘坐鸾车,驾驭青龙,车上插着青色的旗帜,穿着青色的衣服,佩戴着青色的玉器,吃的是麦子和羊肉,使用的器物是疏而通的。

《礼记》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续)七、礼运原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四书五经在线阅读注译及译文

四书五经在线阅读注译及译文

四书五经在线阅读注译及译文那咱就从《论语》里挑一段来翻译吧,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先一个词一个词地看哈。

“学”呢,就是学习呗,这个好懂。

“而”在这里就像是个连接词,不用特别翻出来啥具体意思。

“时”就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可不是光指复习,它还有练习、实践的意思呢。

“之”在这里就是指代学习的内容啦。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常常去实践它,这不挺让人高兴的吗?“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其实是“悦”的通假字,就是高兴、愉快的意思。

咱就可以说,学习了东西然后经常去实践,这难道不开心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呢,可不是现在单纯说的朋友,在那个时候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就是从呗。

远方就是老远的地方。

这句话就是说,有那种志同道合的人从老远的地方来找你,这难道不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就是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就是生气、恼怒的意思。

整句话就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做法吗?咱大白话就可以说,别人不晓得你是啥样的人,你也不发火,这不就是君子嘛。

出处就是《论语·学而》。

再比如说《孟子》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第一个“老”是动词,就是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个“老”就是老人,自己的老人。

“幼吾幼”也是一样,第一个“幼”是爱护的意思,第二个“幼”就是小孩子。

整句话就是说,孝敬自己家的老人,然后把这种孝敬延伸到别人的老人身上;爱护自己家的孩子,然后把这种爱护延伸到别人的孩子身上。

这就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这种文言文要是都这么翻译,大家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像唠家常一样,把那些高大上的文言文变成咱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多好呢。

像《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是雎鸠鸟叫的声音。

“雎鸠”就是一种鸟。

“在河之洲”,就是在河中间的小岛上。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四书之《大学》四书之《孟子》四书之《论语》四书之《中庸》五经之《左传》五经之《礼记》五经之《周易》五经之《尚书》五经之《诗经》==========================大学目录大学简介三纲八目的追求弘扬光明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文言文翻译“四书五经”

文言文翻译“四书五经”

文言文翻译“四书五经”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对于“四书五经”的文言文翻译。

通过翻译这些文献,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

它们包括四本书和五部经典,分别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来源,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社会。

《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记载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卓越的道路。

它讲述了人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指保持适度和均衡的思维和行为,追求合理的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方式。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文献,是儒家经典的核心之一。

它包含了孔子的教诲和教导,强调了道德、责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承袭了孔子的思想,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讨。

《孟子》强调了仁爱、正义和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文人所创作的各种诗。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尚书》《尚书》是记载了周朝早期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文献,它包括了各种官方文书和记录。

《尚书》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法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礼记》《礼记》是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规范的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文化俗具有重要价值。

《周易》《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六爻卜卦文献,是玄学和哲学的重要基础。

它通过解释和阐释卦象来预测未来,同时也提供了对于人生道路和选择的指导。

《春秋》《春秋》是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的文献,也是中国最早的编年史。

它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事件和变迁,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政治和战争有着重要的价值。

结论通过翻译“四书五经”,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理解。

《礼记》礼记·经解

《礼记》礼记·经解

《礼记》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此之谓也。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

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故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

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

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

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

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

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

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

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礼记译注

礼记译注
丧服小记第 十五
02
大传第十六
03
少仪第十七
04
学记第十八
06
杂记上第二 十
05
乐记第十九
01
杂记下第二 十一
02
丧大记第二 十二
03
祭法第二十 三
04
祭义第二十 四
06
经解第二十 六
05
祭统第二十 五
01
哀公问第二 十七
02
仲尼燕居第 二十八
03
孔子闲居第 二十九
04
坊记第三十
06
表记第三十 二
礼记译注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必读
经解
中国
杂记
大记
曾子
王制
礼记
礼制
书籍 小记
世子
内容
传 孔子
第三十七三年
檀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与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籍, 内容驳杂,殊为难读。本书对之作精心注释和今译,为阅读这部典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精彩摘录
这是《礼记译注》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05
中庸第三十 一
奔丧第三十四
缁衣第三十三
问丧第三十五
1
服问第三十六
2
间传第三十七
3
三年问第三十 八
4
深衣第三十九
5
投壶第四十
1
儒行第四十一
2
大学第四十二
3
冠义第四十三
4
昏义第四十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白话)
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白话)
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白话)
敖不可长①——做人治学的准则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曾子寝疾——事于小处见精神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劝诫忠告是爱心的体现
子柳之母死——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成子高寝疾——生死都要对人有益
晋献公之丧——非礼不听是君子
吴侵陈——师出必须有名目
知悼子卒——进谏规劝的艺术
陈子车死于卫——制止殉葬的“黑色幽默” 卫献公出奔——一碗水难以端平
战于郎——规则也有灵活用时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鲁人有周丰也者——身教重于言教
齐大饥——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晋献文之成室——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季孙之母死——借外包装通行天下
阳门之介夫死——最难对付是同仇敌忾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①——为官清廉者有几多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发虑宪①——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玉不琢不成器①——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虽有嘉肴①——实践出真知
古之教者①——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大学始教——做官从上学开始
大学之教也——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今之教者——对症下药治弊端
大学之法①——方法是成功的保证
学者有四失——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
善歌者——鼓动性来自魅力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选择师长必须慎重
凡学之道——师道何日再尊严
善学者①——响鼓不用重捶
记问之学——读死书者不配为师
良冶之子——循序渐进才匝得下根
古之学者——于平易中见深刻
大德不官——立足根本才可随心所欲
凡音之起——音乐以情感为中心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音乐表现情感而不是形象
礼以道其志——音乐是治国安邦的工具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乐者,通伦理者也——文艺是一种工具
乐由中出——以礼约取代兵刑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
天地之道——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土敝则草木不长——淫乐如洪水猛兽
德者,性之端也——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夫乐者乐也——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礼记》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
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
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本书章节列表如下
(1)、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白话)
(2)、敖不可长①——做人治学的准则
(3)、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4)、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5)、曾子寝疾——事于小处见精神
(6)、子夏其子而丧其明——劝诫忠告是爱心的体现
(7)、子柳之母死——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8)、成子高寝疾——生死都要对人有益
(9)、晋献公之丧——非礼不听是君子
(10)、吴侵陈——师出必须有名目
(11)、知悼子卒——进谏规劝的艺术
(12)、陈子车死于卫——制止殉葬的“黑色幽默”
(13)、卫献公出奔——一碗水难以端平
(14)、战于郎——规则也有灵活用时
(15)、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16)、鲁人有周丰也者——身教重于言教
(17)、齐大饥——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18)、晋献文之成室——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19)、季孙之母死——借外包装通行天下
(20)、阳门之介夫死——最难对付是同仇敌忾
(21)、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①——为官清廉者有几多
(22)、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23)、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24)、发虑宪①——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25)、玉不琢不成器①——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26)、虽有嘉肴①——实践出真知
(27)、古之教者①——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28)、大学始教——做官从上学开始
(29)、大学之教也——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30)、今之教者——对症下药治弊端
(31)、大学之法①——方法是成功的保证
(32)、学者有四失——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
(33)、善歌者——鼓动性来自魅力
(34)、君子知至学之难易——选择师长必须慎重
(35)、凡学之道——师道何日再尊严
(36)、善学者①——响鼓不用重捶
(37)、记问之学——读死书者不配为师
(38)、良冶之子——循序渐进才匝得下根
(39)、古之学者——于平易中见深刻
(40)、大德不官——立足根本才可随心所欲
(41)、凡音之起——音乐以情感为中心
(42)、乐者,音之所由生也——音乐表现情感而不是形象
(43)、礼以道其志——音乐是治国安邦的工具
(44)、凡音者,生人心者也——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45)、乐者,通伦理者也——文艺是一种工具
(46)、乐由中出——以礼约取代兵刑
(47)、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
(48)、乐者,天地之和也——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
(49)、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
(50)、天地之道——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51)、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
(52)、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53)、土敝则草木不长——淫乐如洪水猛兽
(54)、德者,性之端也——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55)、钟声铿,铿以立号①——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56)、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57)、夫乐者乐也——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