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矛盾思想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矛盾思想的发展历程

作者:韩禄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01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三大具体社会矛盾。列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俄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必然性,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重要思想。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社会矛盾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的观点,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又否定社会基本矛盾,提出了“完全适应论”的错误观点,导致苏共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失误。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社会矛盾思想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1-0025-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矛盾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

1.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矛盾思想受黑格尔的矛盾学说影响较大。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统治地位,但它并不能科学地揭示自然界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恩格斯对此说道:“无论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人那里,还是在黑格尔那里,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都是:自然界是一个在狭小的循环中运动的、永远不变的整体”[1](P28]。在当时的学界,要突破“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的藩篱,必须在思维范式上构建新的分析方法,黑格尔对“社会没有矛盾”和“矛盾是不可想象的、无法思维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提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而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2](P66];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和互斥性,任何事物都必须经历“统一、差异、对立、矛盾”四个过程。通过对“矛盾”概念的考察和对“矛盾”范畴的推演,黑格尔提出了“辩证矛盾”的概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矛盾理论体系,但并未对矛盾的斗争性展开过多论述,他的学说唯心主义色彩较为浓厚。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矛盾学说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科学的社会矛盾理论。

此外,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理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阶级分析理论,都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有重大影响。在法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以及僧侣阶层之间的矛盾早已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斗争

异常激烈和残酷,梯叶里、基佐、米涅等人看到了阶级斗争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在正确分析法国革命爆发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阶级斗争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按照收入来源和收入高低来划分英国的社会阶级,把整个社会划分为依靠利润为生的资本家阶级、依靠工资为生的无产阶级和依靠地租为生的土地占有者三大阶级,提出了三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相互对立的观点,形成了阶级分析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阶级分析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矛盾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科学的社会矛盾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引发的社会巨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随着蒸汽机、机床、纺纱机等新兴生产工具的推广和应用,新兴产业部门开始出现,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革,“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3](P277]

工业革命在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经济领域,工业革命使得生产不断集中、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逐步兴起,手工作坊和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机器大生产开始出现,劳资矛盾不断涌现,贫富差距严重。在社会领域,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利益分化使社会矛盾日趋激烈,阶级之间的对立逐步严重,斗争范围日益扩大,资本成为决定一切的关键因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由雇佣劳动所产生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主流。在政治领域,工业革命为无产阶级超越企业和行业的藩篱,走向大规模、联合的斗争提供了前提,使欧洲工人运动向自觉、联合、有序的状态发展,一系列组织良好、规模宏大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声势浩荡,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里昂纺织工人为改善困苦生活举行大规模起义。1838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阶级为争取普选权开展了长达十年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大规模起义。工人运动虽给资产阶级以沉重打击,但最终都因遭到残酷镇压而失败。这

一系列的社会现实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理论的诞生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的内容

1.社会基本矛盾

在充分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下社会矛盾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它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且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称其为社会基本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未直接提出社会基本矛盾概念,这一概念是毛泽东明确提出的,但其核心思想

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社会基本矛盾做了经典表述。马克思指出,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P142];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4](P32-33]

2.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本质在于一部分人利用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3](P25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产生的原因在于阶级之间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和矛盾,只要阶级矛盾长期存在,阶级斗争就不会停息,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阶级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民族矛盾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

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3](P68]。

3.资本主义社会三大具体社会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把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具体社会矛盾。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人类社会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消灭阶级和城乡之间的对立,这实际上意味着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工农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三大社会矛盾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不合理的分工造成的,要消灭三大社会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除不合理的分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