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2018版 09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f9d4a422b160b4e767fcfd7.png)
1、简述突触传递的机制?当神经冲动抵达轴突末梢时,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囊泡与前膜融合,融合处出现破裂口,递质释放并扩散到突触间隙内,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产生局部性突触后电位,影响突触后神经元活动。
根据递质的性质可分为:(1)兴奋性递质:Na+、K+通透性增大,特别是Na+,引起后膜去极化,EPSP可总和达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2)抑制性递质:K+、CI-通透增大,特别是CI-,引起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有何区别?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二者在发生部位、产生机制、特点和生理意义等方面有所不同。
(1)部位:前者发生在突触前轴突末梢,通过轴突–胞体或轴突–树突突触的活动引起。
(2)机制:前者是因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EPSP减小,不足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而呈现抑制效应;后者是因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产生IPSP,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
(3)特点:前者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较长;后者相对较短。
(4)生理意义:前者主要调节传入神经元活动,控制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参与大脑皮质、脑干下行性抑制活动;后者主要调节传出神经元的活动,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促进同一中枢内神经元的活动更协调。
3、胆碱能受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生理作用?胆碱能受体可区分为两大类:(1)毒蕈碱样受体(M型受体):该受体广泛地分布于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以及汗腺和产生骨骼肌舒血管上。
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如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及胃肠平滑肌收缩等。
(2)烟碱样受体(N型受体):又可分为N1与N2两个亚型,N1受体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N2受体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
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分别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
4、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生理作用?(1)a受体:又可分为a1受体和a2受体两种亚型。
详细描述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细描述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730a8c3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8.png)
详细描述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三大功能分别是主导功能、反射功能、调节功能。
保养神经系统建议日常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多进行运动。
1.主导功能: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身体内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控制、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同时,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分析、综合,以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
2.反射功能:人类的大脑发展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阶段,从而使得大脑皮层成为了控制整个身体功能的最大部分。
3.调节功能:神经系统主要负责人体的基本机能,如运动、感觉等。
在运动方面,例如牵拉反射、肌腱反射、肌肉张力的调整,感觉上可以进行感官分析。
另外,神经系统对人体的器官和节内分泌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2
![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2](https://img.taocdn.com/s3/m/4c50195769dc5022abea0094.png)
①三次更换神经元
①多次更换神经元
②点对点投射
②点对面投射
特点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投射系统
的上行激醒作用
38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区 = 3-1-2区 + 岛叶
(第一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半球外侧面
半球内侧面
发生器电位:在一些 感受细胞(如毛细胞、 感光细胞)产生的感 受器电位以电紧张的 形式传至突触输出处, 通过释放递质引起初 级传入神经末梢发生 膜电位变化。
㈢感受器的编码功能(coding)
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把刺激信号所包含 的各种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的现象。
刺激性质编码:部位学说,专用线路学说 特定感受器→特定传入途径→大脑皮层特定部位
沟区 脐周
49
牵涉痛机制:
Ⅰ.皮节法则: 疼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
节来源的体表部位。
Ⅱ.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
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 N元的兴奋性→对体表 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 (痛觉过敏)→平常不 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 能引起痛觉。
50
第三节 视觉
51
掌握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力、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的概念。
刺激强度编码: 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频率的高低 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
13
刺激强度编码
14
15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感 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降低的现象。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14f3716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b.png)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表现为心悸、出汗、头晕、失眠等症状,常见于焦虑、紧张等情绪 状态下。
副交感神经功能减弱
表现为消化不良、便秘、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常见于长期压力、疲 劳等状态下。
自主神经失调综合征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出现多种不适症 状,如心慌、胸闷、头痛、胃肠不适等。
交互作用
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智力发展 。
认知障碍评估和干预策略
认知障碍类型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导致的认知障碍,以及脑外伤、 脑卒中等引起的继发性认知障碍。
评估方法
通过神经心理学测验、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手段对认知 障碍进行评估。
干预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认知障碍,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 综合措施进行干预。
06
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调节机 制
Chapter
睡眠时相划分及特点
01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包括N1、N2、N3三个阶段,从浅睡到深睡,呼吸平缓,心率减慢,
身体代谢降低。
02
快速眼动睡眠(REM)
此阶段呼吸加快,心率增加,血压上升,大脑活跃,梦境多发生在此阶
段。REM两个阶段,每个周期大约90分
基本单位。
运动单位类型
02
根据肌肉的性质和收缩特点,可分为快肌运动单位和慢肌运动
单位。
运动单位功能特点
03
快肌运动单位收缩力量大,速度快,但易疲劳;慢肌运动单位
收缩力量小,速度慢,但持久性强。
运动传导通路和协调机制
运动传导通路
包括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运 动区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以及它们 之间的连接部分。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2018版 09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2018版 09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66844373a98271fe910ef9af.png)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考查内容: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及其功能。
3. 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4. 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 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6.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 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 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 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进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0. 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觉功能,前庭反应。
11. 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3.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 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知识点1:神经纤维及其功能一、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兴奋轴浆运输营养性作用A型题1.(2010)脊髓灰质炎患者病愈后常有肢体肌萎缩后遗症,主要原因是:A 病毒对肌肉的直接侵害作用B 神经的兴奋性支配作用减弱C 神经支配由兴奋转为抑制D 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营养性作用解析: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因子,持续的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成为营养作用。
当神经出现损伤时,例如脊髓灰质炎,神经的营养作用消失,其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萎缩。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神经系统的功能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115715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8.png)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神经系统的功能最新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由神经组织构成的全部装置。
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一、突触传递1、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进入突触前膜的Ca2+的数量。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Na+内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局部超级化电位,Cl-内流。
3、中枢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4、胆碱能纤维包括:以Ach为神经递质,大部分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分:毒覃碱受体(M受体):阿托品为阻断剂。
烟碱受体(N受体):筒箭毒碱能同时阻断N1、N2受体;六烃季铵阻断N1受体,十烃季铵阻断N2受体(六小十大,小的对小的',大的对大的)5、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以NE为神经递质,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肾上腺素能受体分:α受体:主要为兴奋,除小肠舒张。
β受体:分β1、β2和β3受体,主要为抑制,除心肌兴奋;β3受体促进脂肪分解。
阻断剂:酚妥拉明阻断α受体;普萘洛尔阻断β受体,其中阻断β1的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阻断β2的有丁氧胺。
【神经递质分布及效应,具体见第一卷P216页,表2-24】6、神经除对所支配的组织有调节作用外,还有营养作用,例如:脊髓灰质炎患者,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病变丧失功能,所支配的肌肉就发生萎缩。
二、神经反射1、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非条件反射(如吸吮)是用于生存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可以消退。
3、负反馈较正反馈多见,负反馈意义在于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稳态,正反馈意义在于促进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7b660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a.png)
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高度复杂的体系,负责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其功能包括感觉、运动、调节和认知等多方面。
下面将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感觉功能。
感觉是指人体通过感官器官(如眼、耳、鼻等)来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
神经系统通过感觉神经传递感觉信息,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各种刺激。
例如,光线刺激眼睛的视网膜会产生视觉感觉,声波刺激耳蜗会产生听觉感觉,化学物质刺激鼻腔会产生嗅觉感觉等。
其次是运动功能。
运动是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体现了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与配合。
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传递指令,使我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
例如,将决策信息从大脑传递到肌肉,以使肌肉收缩并产生运动。
另外,神经系统还具有调节功能。
调节是指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等物质的释放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身体各器官的活动,保持体内的稳态。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出汗等方式来调节体温。
最后是认知功能。
认知是指神经系统通过大脑和神经网络的活动来处理信息、构建知识和产生意识。
人类的思维、记忆、学习、判断等高级认知功能都是由神经系统实现的。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递,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环境。
总之,神经系统具有感觉、运动、调节和认知等多种功能。
这些功能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人体的稳定和适应能力,使人体能够与外界交流、感知、活动和思考。
神经系统的功能复杂而多样,深入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160ee5413c1ec5da50e27019.png)
负反馈具有双向调节的特 点,有滞后性,是维持机 体活动和内环突触的概念及其传递过程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 相互接触的结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 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 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 系统的参与下,机体 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 反应,反射的结构基 础是反射弧,反射弧 包括5个部分:感受 器、传入神经纤维、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纤维和效应器。
2.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反过来调 节控制部分的过程
正反馈:是一个不 可逆的、不断增强 的过程,主要是保 证某些生理功能的 完成。
小脑的主要功能 ①维持身体平衡。这主要是前庭小脑的功能,前庭小脑也称古 小脑。病变平衡失调站立不稳 ②调节肌紧张。这主要是旧小脑也就是脊髓小脑的功能。病变 肌紧张减弱,动作无力
③协调随意运动。这是新小脑也就是脊髓小脑后叶中间带及皮
层小脑的功能。四肢乏力,行
走摇晃不稳
4.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递质与受体
主要递质:乙酸胆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N 的节后和支配汗腺、骨骼肌血 管的小部分交感神经蕞后纤维,以及身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部分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
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而发挥生理效应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M(瞳孔括约肌、支气管和 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收缩,胃肠、胆管、膀胱的括约肌舒张,心活动抑制,消化腺、 汗腺分泌。������ 骨骼肌血管舒张: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效应,阿托品为阻断剂)和N(筒箭毒为阻断 剂) 肾上腺素受体α (使扩瞳肌收缩,血管,子宫平滑肌收缩,但使小肠平滑肌舒张,酚妥拉 明)和β (冠状血管舒张,骨骼肌血管舒张,支气管、小肠和子宫平滑肌均舒张。心得安)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8fe7c7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a.png)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内一套精密而复杂的调控系统,它负责传递信息、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以及维持身体的平衡。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
一、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部分。
它具有以下功能:1. 感觉传导:中枢神经系统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等。
这些感觉信号通过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传递,被转化为人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信息。
2. 运动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不仅接收感觉信息,还发出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身体的运动。
大脑通过下达指令,使肌肉协调运动以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如走路、跑步、举重等。
3. 知觉与思维: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
大脑的皮质区域负责高级思维活动,如学习、记忆、推理和判断等。
这些活动依赖于大脑内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
4. 情绪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与人体的情绪控制密切相关。
大脑的一些区域,如杏仁核和额叶,参与到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
这些区域通过神经回路连接,使我们能够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
二、周围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延伸到全身各个部位。
它具有以下功能:1. 神经传导:周围神经系统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些指令通过神经纤维在不同组织之间传导,使得我们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和反应。
2. 神经调节:周围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
例如,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使得心率、血压和消化功能等得以平衡。
3. 感觉传递:周围神经系统接收外界刺激,传递感觉信息给中枢神经系统。
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热、冷、痛、压等各种感觉刺激,进而做出适当的反应。
总结:神经系统作为人体的控制中心,体现了其复杂而精密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感觉、运动、思维和情绪的调节,而周围神经系统则传递指令、调节器官功能和传递感觉信息。
这些功能的协调和平衡,使得人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生理学:第九篇 神经系统的功能 (2)
![生理学:第九篇 神经系统的功能 (2)](https://img.taocdn.com/s3/m/fee44eb8d15abe23482f4dc1.png)
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比较
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 突触前膜去极化
↓ 前膜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
↓ Ca2+进入突触前膜
↓ 兴奋性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
↓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
GABA受体: (1) 促代谢型受体: GABAB受体 (2) 促离子型受体: GABAA受体—Cl-通道。
mGluR
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和分类
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予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 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巴甫洛夫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生理意义:参与学习记忆。
一、
第二节 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 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 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迷走素”的发现
乙酰胆碱
Loewi于1921年在 蛙心灌注实验中
轴突始段是首先爆发动作电 位的部位。
始段爆发的动作电位向两个 方向扩布,逆向扩布的动作电位 将刷新神经元胞体的状态。
(四)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形态
Normalized PS (%)
功能(LTP/LTD)
140
120
100
80
60 0
HFS
20 40 60 80
(min)
(2)突触的传递过程
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
![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https://img.taocdn.com/s3/m/d385e1e50740be1e640e9a69.png)
18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轴浆运输 (410mm/d)
线粒体、突触囊 泡、分泌颗粒
轴
(驱动蛋白) 慢速轴浆运输 可溶性成分
浆
(1~12mm/d)
运
输
逆向轴浆运输 (动力蛋白) (205mm/d)
神经营养因子(NT) 狂犬病病毒 破伤风毒素
辣根过氧化物酶
19
狂犬病
迷走、舌咽及舌下神经核 受损---吞咽肌及呼吸肌 痉挛,可出现恐水、吞咽 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熟悉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和营养性作用; 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轴
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5
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神经元): 1011个 (neuron)
神经胶质细胞: (1~5) ×1012个 (neurogliocyte)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 神经元
快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慢EPSP
快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慢IPSP
37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去极化)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出胞)
兴奋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 或化学门控通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 > K+外流
当总趋势为超极化时,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抑制;当突 触后膜去极化达阈电位,即可爆发AP。
AP并不是首先发生在
胞体,而是发生在运 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
元的轴突始段,感 觉神经元有髓鞘神 经轴突的第一个郎 飞结处。
可能是由于此膜上 电压门控Na+通道 的密度较大,而神 经元胞体和树突膜 上Na+通道分布很 少。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c9b39715551810a6f42486b8.png)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传导
1.脊髓的躯体感觉传导除头面以外的躯体感觉通过不同的上行传导束传到高位中枢的特定部位,包括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的传导和深感觉(肌肉与关节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压觉)的传导。
2.头面部感觉传导痛、温、触-压觉和本体感觉经由三叉神经向上投射。
(二)背侧丘脑的感觉功能
背侧丘脑是除嗅觉以外各种感觉传入的换元接替站,对感觉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综合,并向皮质发出投射纤维,维持皮质的觉醒状态及感觉功能。
1.背侧丘脑的感觉核团特异感觉接替核、感觉联络核和非特异性核群。
2.感觉投射系统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功能
各类感觉传入冲动最终投射到皮质相应的代表区,是产生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四)各种感觉及其中枢分析
1.躯体感觉除特殊感觉(包括视、嗅、味、听等)以外的,由躯体传入而形成的感觉信息称为躯体感觉,主要包括触知觉、温度
觉、本体感觉、痛觉等。
2.内脏感觉由内脏传入而形成的感觉称为内脏感觉,特别是内脏痛。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555e86d011ca300a6c39068.png)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9.习惯化(habituation) 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称为习惯化。
10.敏感化(sensitization) 敏感化是指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1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2.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6ef3b8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0.png)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的科学。
神经系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控制和调节身体活动的主要系统之一、它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组成,通过传递信息、调节内部环境和响应外部刺激来维持生理平衡。
以下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1.传递信息和信号传导: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信息传递,在神经网格中传递和处理信息。
这些信号被传递到运动神经元和肌肉,触发肌肉收缩和运动行为。
2.检测和感知刺激:神经系统将来自外界环境和内部机体的刺激转化为神经脉冲,并将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这使得我们能够感觉到触摸、听力、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
3.调节和控制运动: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调节和协调人体的运动。
这包括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平衡、姿势和协调,而运动皮层则负责智能运动的规划和执行。
4.调节内部环境: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它协调和控制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和其他内分泌系统来维持生理平衡。
5.记忆和学习:神经系统具有记忆和学习的潜能。
这意味着大脑能够将新的信息编码和存储,并通过重复学习和反复思考来加强和巩固记忆。
6.情感和情绪调节:神经系统在情感和情绪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神经网络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系统能够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反应。
7.保护和反应:神经系统可以帮助身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控制身体对应急和应激情况的反应。
这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
8.神经调节和修复: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和修复受损神经的潜能。
这包括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的能力,使神经系统能够在受伤或遭受损害时进行自我修复。
总结起来,神经系统是身体内部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过程的重要系统。
它通过传递、处理和解释信息,协调和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的正常运作以及与各种疾病和异常情况的相关性至关重要。
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20f34417f705cc175427090f.png)
种类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ruotrophin factor, BDNF),促进生长、发 育,调节其功能活动。
受体 高亲和力受体是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 低亲和力受体是p75NTR ,数量多,亲和力低。 调节基因转录,促进蛋白合成、促进生长发育
1、 定向突触传递 突触的分类 按神经元的结构或接触部位,可将突触分为: 轴-胞型、轴-树型、轴-轴型 按突触传递的功能效应, 可将突触分为: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
24
树-树型、树-胞型、树-轴型 串联式、交互式、混合式 胞-树型、胞-轴型、胞-胞型
25
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1/2 of the prize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United Kingdom b. 1857 d. 1952
融合、出胞
(synaptotagmin)
32
2、非定向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平滑肌、神经-心肌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33
(1) 突触前、后成分并非一一对应,且无前膜和后膜的特化结构;
(2) 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20 nm,有的可 超过400 nm; (3) 一个曲张体释放的递质可作用于较多的突触后成分,即作 用部位较分散而无特定靶部位; (4) 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因此传递时间较长且长 短不一; (5) 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信息传递效应,取决于突触后成分 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考查内容: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及其功能。
3. 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4. 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 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6.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 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 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 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进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0. 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觉功能,前庭反应。
11. 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3.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 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知识点1:神经纤维及其功能一、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兴奋轴浆运输营养性作用A型题1.(2010)脊髓灰质炎患者病愈后常有肢体肌萎缩后遗症,主要原因是:A 病毒对肌肉的直接侵害作用B 神经的兴奋性支配作用减弱C 神经支配由兴奋转为抑制D 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答案:D 层次:应用考点:营养性作用解析: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因子,持续的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成为营养作用。
当神经出现损伤时,例如脊髓灰质炎,神经的营养作用消失,其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萎缩。
2.(2011)轴浆快速运输的主要是:A 带膜的细胞器B 递质合成酶C 微丝、微管D 神经营养因子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轴浆运输解析:轴浆运输分为顺向和逆向,顺向轴浆运输又分为快速和慢速,快速轴浆运输主要运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例如突出囊泡、分泌颗粒等。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完整性:结构;功能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三、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纤维直径:正比有无髓鞘、髓鞘厚度(轴索直径:纤维直径= 0.6:1)温度:正比(低温麻醉)A型题3.(1997)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B 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出现动作电位C 有髓纤维的跳跃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D 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E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直径增加而降低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动作电位的传导解析: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Na+内流的量,而Na+内流的量取决于细胞膜内外Na+的浓度差,与细胞直径无关。
但细胞直径能够影响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速度,细胞直径越大,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越快。
四、神经纤维的类型周围神经纤维:A(α、β、γ、δ)、B、C感觉神经:Ⅰ(a、b)、Ⅱ、Ⅲ、ⅣX型题4.(2001)C类神经纤维包括:ACA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B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C 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D 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答案:AC 层次:记忆考点:神经纤维分类解析:根据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不同,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C类神经纤维包括脊髓后根的神经纤维和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属于B 类纤维;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属于Aδ纤维。
知识点2:定向突触的传递一、突触的分类:化学性突触(定向;非定向);电突触A型题5.(2015)电突触传递的一般特点是:A 双向、高电阻、慢速B 单向、高电阻、慢速C 双向、低电阻、快速D 单向、低电阻、快速答案:C 层次:理解考点:电突触解析: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允许带电离子和许多有机分子从一个细胞的胞质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的胞质,具有双向性、低电阻性和快速性等特点。
二、突触的传递(电-化学-电):动作电位传递至突触前末梢→Ca2+内流→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出胞)→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电位B型题A 动作电位B 阈电位C 局部电位D 静息电位E 后电位6.(1994)终板电位是:答案:C 层次:理解考点:终板电位解析:终板电位是由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N型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去极化电位波动,属于局部电位。
7.(199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答案:C 层次:理解考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解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去极化电位波动,属于局部电位。
三、影响因素递质释放:Ca2+内流;递质释放相关蛋白活性已释放递质的清除:突触前末梢重摄取;酶解代谢受体:亲和力;数量A型题8.(2007,2000)下列哪一项在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中的作用最关键/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主要是:A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B 突触蛋白Ⅰ磷酸化的程度C 进入前膜Ca2+的量D 突触小泡大小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素解析:神经末梢Ca2+内流可诱发神经递质的释放。
9.(2016)在突触传递中,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数量呈正相关的是:A 进入末梢的Ca2+量B 末梢内囊泡的大小C 囊泡内递质的含量D 活化区面积的大小答案:A 层次:理解考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素解析:神经末梢Ca2+内流可诱发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进入末梢的Ca2+量越多,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量越多。
X型题10.(2017)影响突触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主要因素有:A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B 动作电位的频率C 进入神经末梢的Ca2+量D 突触囊泡的大小答案:BC 层次:理解考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素解析: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取决于进入末梢的Ca2+量(选项C正确)。
到达突触前末梢的动作电位频率或幅度增加(选项B正确),可使进入末梢的Ca2+量增加,影响神经递质释放量。
X型题11.(2001)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因素有:A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B 锋电位的幅度C 进入突触前膜的Ca2+的数量D 递质小泡的大小答案:BC 层次:理解考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素解析:影响神经递质释放的因素包括Ca2+内流的数量(选项B正确)和递质释放相关蛋白的活性。
而Ca2+内流的数量又受峰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选项C正确)。
四、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内流→去极化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l-内流→超极化电位A型题12.(1991)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产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是错误的:A 突触前末梢去极化B Ca2+由膜内进入突触前膜内C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D 突触后膜对K+、Cl-的通透性升高E 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解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超极化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更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
13.(200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电变化是:A 极化B 去极化C 超极化D 反极化E 复极化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解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4.(2006)下列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局部去极化电位B具有“全或无”性质C是局部超极化电位D 由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所致E由突触后膜对钠通透性增加所致答案:C 层次:理解考点: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解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超极化电位,属于局部电位。
15.(2017)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B 性质上属于动作电位,但幅度较小C 重复刺激可发生时间总和D 通过突触后膜K+通道开放而产生答案:C 层次:理解考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局部电位解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选项A错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由于Na+内流而引起的去极化突触后电位(选项D错误)。
突触后电位属于局部电位(选项B错误),因此具有局部电位的可总和的特点(选项C正确)。
五、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轴突始段感觉神经元(有髓):第一个郎飞结A型题16.(1992,2014)若干EPSP总和后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神经元上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 轴突始段B. 树突C. 胞体D. 轴突末梢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解析: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轴突始段。
知识点3: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一、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二、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肽;嘌呤类;气体类B型题A 甘氨酸B 色氨酸C 酪氨酸D 谷氨酸17.(2007)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原料是: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解析:去甲肾上腺素由酪氨酸合成。
18.(2007)γ-氨基丁酸合成的原料是: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γ-氨基丁酸的合成解析:γ-氨基丁酸由谷氨酸合成。
X型题19.(1991)属于神经递质的是:A γ-氨基丁酸B 5-羟色胺酸C 5-羟色胺D 多巴胺答案:ACD 层次:记忆考点:神经递质分类解析: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氨基酸类(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多肽和蛋白质类等。
三、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分布胆碱能神经元: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丘脑特异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胆碱能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胆碱能受体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M1(脑);M2(心脏);M3(平滑肌);M4(平滑肌,胰腺);M5N型受体(阻断剂:筒箭毒碱):N1(神经元);N2(骨骼肌)A型题20.(1995,1990)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的烟碱样症状是/下列哪个不是有机磷中毒时的毒蕈碱样表现:A 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B多汗 C 肌肉颤动D 瞳孔缩小E 心率减慢答案:C 层次:应用考点:N样作用解析: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分解减少。
增多的乙酰胆碱与M 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瞳孔缩小、心率减慢等症状;与骨骼肌终板膜N2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肌肉颤动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