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完全版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14d3cff121dd36a32d82a5.png)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一剪梅_宋_李清照
![一剪梅_宋_李清照](https://img.taocdn.com/s3/m/fe78933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b.png)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⑵,轻解罗裳⑶,独上兰舟⑷。
云中谁寄锦书来⑸?雁字回时⑹,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⑻。
此情无计可消除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句注释
⑴一剪梅:词牌名。
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此词而又名“玉簟秋”。
⑵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⑶轻解:轻轻地提起。
罗裳(cháng):犹罗裙。
⑷兰舟:船的美称。
《述异记》卷下谓:“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⑸锦书:书信的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窦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共八百四十字。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⑹雁字: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称“雁字”。
相传雁能传书。
⑺飘零:凋谢,凋零。
⑻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⑼无计:没有办法。
作者: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ee3534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9.png)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导语】:原文: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李清照完全版精品PPT课件
![一剪梅李清照完全版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07a4e7f111f18582d05a8a.png)
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 ,两篇中都写“愁”绪,所谓“一般 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 之愁有何区别?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玉簟秋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 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 的来到,那么“玉簟秋”就是作 者的直观感受(触觉)了,暑退 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 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 ”之意, 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独: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 寞的方法,其正面意思是,如 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 该多好啊!
本词牌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 “一剪梅花万样娇” , 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李清照(1084-1155)
❖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
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 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孤苦,郁 郁而终。
(1084-1155)
李清照
作品
§ 以南渡为界 § 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
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 的思妇情结; §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 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 悲怆、哀婉动人。
3
❖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 首诗作。
❖ 这是一首闺情词。结 婚不久,赵明诚就到 远处去上学,李清照 “殊不忍别,觅锦帛, 书《一剪梅》以送 之。”(引自元人伊 世珍《嫏环记》)
•流水落花不解人情,两个“自”更增愁绪。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a1820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a.png)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欢迎来参考!《一剪梅》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赏析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鉴赏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秀特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范文精选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35dfab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d.png)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一剪梅》李清照词全文及译文
![《一剪梅》李清照词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3870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6.png)
《一剪梅》李清照词全文及译文《一剪梅》李清照词全文及译文《一剪梅》是费玉清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娃娃作词,陈信义作曲,最早收录于费玉清1983年4月推出的专辑《长江水·此情永不留》中。
下面小编带来的《一剪梅》李清照词全文及译文。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8d5dfb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3.png)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原文: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解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李清照的一剪梅全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8043dffab069dc51220116.png)
李清照的一剪梅全文 一剪梅 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 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反映出 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 的一剪梅全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 《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 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 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 愁”, 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 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 褵 (婚) 未久, 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 《一剪梅》 词以送之。
”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 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 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 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 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 易老, “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李清照古诗一剪梅
![李清照古诗一剪梅](https://img.taocdn.com/s3/m/9c6c16f676a20029bc642d14.png)
李清照古诗一剪梅 李清照 是宋代的著名词人,一剪梅 也是她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古诗 一剪梅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 小伙伴哦! 李清照古诗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 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 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 美称。
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 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 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 service@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一剪梅(李清照)(完全版)
![一剪梅(李清照)(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f2010a6edb6f1aff001fdd.png)
•流水落花不解人情,两个“自”更增愁绪。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
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 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 相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
“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 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本词牌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 “一剪梅花万样娇” , 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李清照(1084-1155)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
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
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
后来丈夫病死,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 郁而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花自飘零水自流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
这句与前边哪两句相呼应? 如何理解这句的深层意蕴?
•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相照应。 •花落水流:借景抒情––韶光易逝,年华逝去 ,青春难再。体现词人的愁绪。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
词的上片主要写 女词人的独居生活, 借景抒情,词的下片 以直接抒情为主,全 词主要抒写作者的相 思离愁。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0ea323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5.png)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引导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代表作,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剪梅》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https://img.taocdn.com/s3/m/8676a4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b.png)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一剪梅·月满西楼》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剪梅·月满西楼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59144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b.png)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赏析李清照《一剪梅》译文赏析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译文] 这种思念之情无法消除,紧锁的眉头刚刚松开,但在心里却又惦念开了。
[出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
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二】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
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
“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
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
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
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2b234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6.png)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译文及鉴赏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7e74ae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7.png)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译文及鉴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译文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https://img.taocdn.com/s3/m/9d9898ffff00bed5b8f31d2c.png)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 “腊前梅” “腊梅香” “腊梅春” “玉簟秋” 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画面描绘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荷已残,香已消,玉席转凉,透露出的不仅仅是深深的秋凉,更在暑去秋来、花开花谢中饱含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
月的微光冷清的洒下,瑟瑟西风掀起帘子,骤凉的天气早已驱走阴沉沉的闷热,阵阵寒意袭来,一女子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的失落与憔悴,她轻轻地解开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滑落,在月光的映衬下是多么的妩媚动人!她换上便装,独自泛一叶兰舟,是要去寻找远方的他吗?仰望着半玄月,星辰明灭闪烁,在那白云舒展处,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是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一行行南归,月光皎洁浸人,已经洒满了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一路又无言,只有一钩弯月伴她走上这西楼。
倚靠在危楼上,看下方落花独自飘零、湖水独自流淌,而她却如此自信,她知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玉楼明月长相忆,心中的他也在默默地思念着自己,尽管不能与之互相倾诉,仍会呢喃愿你安好。
只可惜,这相思,这离愁,最难将息啊,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https://img.taocdn.com/s3/m/e430bc2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b.png)
李清照一剪梅全文如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上片写景,写人的活动,表现对远方的游子强烈的思念。
秋,是季节,无论什么人,到了秋天,都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为秋代表了落寞,飘零。
红藕香残,有一个“残”字,残是破败,与秋的季节相应。
曾经红艳艳的荷花残破了,这是一种悲,让人想到人。
玉簟,冰冷的东西,陪伴之物,也让人感到寒冷,感到悲伤。
第一句话,有三重悲,红花残破之悲,玉簟寒冷之悲,秋之悲。
接下来,写人的活动。
独,孤独,这是一种悲。
看到大雁飞来,以为是有人寄书来了,可是又不是,这是一种失望之悲。
月满西楼中的“月”,又是一个悲的意象。
月的缺而复圆,与人的不可团圆,形成对比,让看月之人见月而生无限伤感。
总之,这上片是扣住一个“悲”字来写,围绕不能与亲人团聚,通过情景、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六重悲。
下片继续写悲。
花之飘零,让人想到人生易老,容颜不再;水自流,让人想到时光匆匆过去,青春不能永驻。
一种相思,是两个人共同的情绪,但只能分隔两地,不能相见,这也是一种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想要在外部装出不愁的样子,可是内心还是无法摆脱愁怨的思绪,这又是一种想摆脱愁而又无法摆脱的愁,是一种不可解的愁。
下片,紧扣一个“愁”字,写了四重愁。
全词加起来,写了十重愁。
所以这首词,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愁”。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以一个女性的独特的视角,从景象、人的生活细节等方面来表现人内心细腻的情感。
全词语言清丽,感情真切,读来哀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