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中“为”字有哪些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二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二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④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莫名其妙——不乏其人——不计其数⑤.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仆诚(果真)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些)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成语例释】洞烛其奸: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
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名副其实:名卢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经典文言】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命令)(《伶官传序》)⑤汝其勿悲(表婉商)⑥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还是)试臣,何遽(匆忙)叱乎?(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经典文言】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③意者,堂下其有憎臣者乎?(译文:推测起来,大概是堂下诸人中有怀恨我的吧!)④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成语例释】舍我其谁:舍,除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文言文详解++
详解详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襄子围(被围困)于(在)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危险)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第一人称代词,我)意(意态,神情)者,唯(只有)赫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不失(失掉,丢掉)君臣之礼(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是以(因此)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排在第一)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主谓倒装句,襄子善赏哉!)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没有人)敢失礼矣。
”或(有人)曰:仲尼不知(懂)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侵犯职权。
侵,侵犯。
【教材链接】《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设立,建立,制定)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恩泽),操(掌握)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
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之法(法度),而(却)犹(还)有骄侮之臣,是(这)襄子失(失掉,丧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计量,计算)事而(表假设,如果)有功则赏。
今赫仅(仅仅,只是)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这)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懂)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译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成为受赏的第一人。
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高赫没有立大功,如今成为第一个受赏的人,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的国家危险了。
我的大臣们没有不显出骄傲轻慢的意思的人,只有高赫没有丧失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最先奖赏他。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赵襄子是善于奖赏的人啊!奖赏一个人而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丧失君臣之礼了。
”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善于奖赏。
善于赏罚的人,(让)百官不敢侵犯职权,群臣不敢丧失君臣礼节。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围上更进一层。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十一、焉【本义】像一种鸟儿的形状——焉鸟,产于江淮。
【假借义】1.代词,相当于“之”。
【成语例释】①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②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经典文言】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④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代词,表示疑问,可以翻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成语例释】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经典文言】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为:哪里,怎么④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⑤食其禄,焉避其难?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修传》)3.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成语例释】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
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经典文言】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④微波入焉⑤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经典文言】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4.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
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经典文言】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12/10/2021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 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 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 2017 年高考各省、市阅 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 十。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 “四个关系”。
12/10/2021
(三)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
呢
③表示推测语气 助词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吧 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地,或不译
介词 ⑦相当于“于”
在,或不译
12/10/2021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 说》)( )
12/10/2021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 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 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 “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 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 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 “舍本逐末”。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1-20)1、爱①爱护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例: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惜一条牛?④爱慕,欣赏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⑤恩惠例: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隐蔽,躲藏例: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例:爱其二毛(怜惜,同情)《左传》译文: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2、安①安全,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②安抚,抚慰例: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例: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例: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⑥养生例:衣食所安(养生) 《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读音一:bèi①被子(名词)例: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例: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④加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⑤介词,表示被动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例: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高考12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4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其、焉、以、因、于、与、也、则、之、(矣、哉)。
乃、且、若、所、为、者,位常考虚词一并列入。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为”的用法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为此查字典语文网整理了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为的用法,请考生及时阅读。
为①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给,替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左忠毅公逸事》)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原因,因为,为了何为其然也(《前赤壁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延陵季子将西聘晋》)③介词,引进动作的目的,为了,为着,因为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垓下之围》)④介词,引进动作旁及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⑤(wi)介词,引出施动者,表示被动为天下笑者(《过秦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⑥(wi)语气助词,可构成焉为、何为、奚为⑦(wi)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核舟记》)⑧(wi)做,干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⑨(wi)担任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⑩(wi)治理为国以理,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1(wi)变成,成为,凝结成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冰,水为之(《劝学》)●12(wi)演奏,弹奏寡人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并序)》)●13(wi)撰写为一说,使与书俱(《黄生借书说》)●14(wi)叫做,称为中有双飞鸟,自名为白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5(wi)算作,算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16(wi)心情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17(wi)进行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8(wi)使用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19(wi)当作霓为衣兮风为马(《梦游天姥吟留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为的用法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语文知识点栏目。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实词及翻译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实词及翻译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结交,亲附)3、孔子曰:吾与点也。
(《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招致)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
(《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
(《魏公子列传》)(责备)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
(《魏公子列传》)(遗憾)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陷入困境)12、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礼物)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刺客列传》)(礼物)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15、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归附)(遗憾)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捉拿】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22、孔子贫且贱。
(《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过秦论》)(发扬,发展)(功业)2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语文高考复习课内文言文 必修4 点线整合5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负”“易”“当”“坐”“私”“如”六字及重点虚词“为”。
2.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特点及规律。
连点成线基础整合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阉竖恐终为其患.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公车特征拜.郎中答案A解析A项均为“只,不过”。
B项动词,忧虑、担心/名词,忧患、祸害。
C项牵,拉/延请。
D项叩拜/授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且相如素.贱人素与副张胜相知会武等至匈奴会其怒,不敢献此必及.我才能不及.中人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公车特征拜.郎中答案C解析C项牵连到/比得上。
A项均为“向来,本来”。
B项均为“适逢,恰巧”。
D项均为“授官”。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以货物..与常D.公车特征..拜郎中答案A解析A项“学者”指有学问的人,古今义相同。
B项古义:亲属,指父母兄弟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C项古义:一般财物。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D项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秦曲.国.冲冠,.通于天.之.汉使路充国等.两主.诸侯答案A解析A项使动用法,使……承/辜负,对不起。
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上。
C项均为使动用法,使……回去。
D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5.在下列句子中,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
(1)()A.见犯乃死,重负国B.为降虏于蛮夷C.使不辱于诸侯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答案B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2)()A.君何以知燕王B.子卿尚复谁为乎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D.验之以事答案D解析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为字的用法
②替,给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谁替大王定下这条计策的呢?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3.助词
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 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 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
河作为护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为?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
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
法啊!
2.介词
①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本人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的
‘为'的用法
①做,干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现在我老了,不能再做什么了。
1.动词
②引申为“治理”“管理” 为政以德。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
朋友
④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胜吴广都按照征发的次序被
编在队伍中,担任屯长。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2014年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 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3、木欣欣以向荣 24、作《师说》以贻之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6、背晋以归梁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为一、用法归纳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10、自名为鸳鸯。
11、冥有鱼,其名为鲲。
1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3、非为织作迟。
14、为秦宫人。
15、为仲卿母所遣。
1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8、公为我献之。
19、阿母为汝求。
20、慎勿为妇死。
21、如姬为公子泣。
高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
考纲阐释
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既能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4.连词 ①表 并列 和/又/又„„ 与、及、暨/且、而、 又„„/一 以/且„„且„„, 边„„一 载„„载„„ 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于是、就、便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然后/至于 《鸿门宴》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 人称 吾、予、 余、我 女、汝、 若、尔、 而、乃、 子 之、其、 彼、厥、 渠 属、辈、 侪、类、 徒
考纲解读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1(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司马迁《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贾谊《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贾谊《过秦论》)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苏轼《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韩愈《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21.作助词⑴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指人、物、事、时、地等。
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②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③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⑵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⑶定语后直的标志。
古文为的用法
古文为的用法:
在古文中,“为”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具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为”的用法:
1.表示行为、动作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例如,《项羽本纪》中的“君为我呼入”
和“臣为韩王送沛公”。
2.表示原因、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或“因为”。
例如,《项羽本纪》中的“汉
卒十余万人,皆入眦水,眦水为之不流”。
3.表示所同、所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对”、“跟”。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中
的“媪之送燕后也,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4.表示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
5.用作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吗”。
例如,“奚
以九万里而南为?”或“何辞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中“为”字有哪些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为”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
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
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1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