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_周仕勇
远震体波有限破裂过程反演敏感性测试及其在汶川地震上的应用
在 将 来 的研 究 中 ,可 以结 合 GP , n AR测 地 学 以及 强 震 等 数 据 , 对 强 震 的破 裂 过 程 做 更 细 S IS 来
致的研究。
关 键 词 : 川 地 震 ;有 限 破 裂 反 演 ;波 形 反 演 汶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P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3 7 ( 0 0 0 —0 3 1 1 0 — 2 4 2 1 ) 30 1 — 7
引 言
对 中强地震 震 源 的运动 学研究 ,主要 采用 有 限破裂 过程 反演 方法 。这种方 法是 将地 震 断层 划分成 许多小 块 ( 断层 ) 把 各子 断层 滑动产 生 的地 面 运动 按 时间延 迟 叠加 ,得到 整 子 , 个震 源作用 引起 的地 面运 动 。通过 各种 地震 观测 数据 反演 每个 子 断层 的滑 动参数 , 重 建 来 震源破 裂过程 。O s n等 l 和 Hatel lo 1 ] rzl等 最早 将其 用于研 究 1 7 9 9年美 国加 利福 尼 亚 I m— p r l l y地 震 。作 为研 究 复杂 中强 地震 震 源过 程 的有效 手 段 , 方法 在 过去 近三 十 年 ei l a Va e 该
第 3 Oo. . 3
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贾科;周仕勇【期刊名称】《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年(卷),期】2023(54)5【摘要】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关系研究是震源物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能够帮助认识强震的孕育过程与物理机理,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与预测研究中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前人的综述文章从应力触发的基本原理、方法、适用性及多个震例研究的角度,提供了详细的阐述,然而从地震活动性分析这一角度对地震触发的介绍并不详尽,也未对这两个角度的结合和互补提供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从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两个角度,综述了过去几十年针对断层相互作用和地震触发机制研究的成果与进展;通过介绍速率-状态摩擦律,展现这一科学问题的内在统一性,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梳理和展望.从物理模型角度,着重分析了断层相互作用来源的几个重要机制:静态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和黏弹性应力触发,以及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统计模型方面,介绍了地震活动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分析了ETAS模型和b值在断层相互作用和地震触发机制中的应用.从两个模型结合的角度,指出两者互相验证的统一内涵以及速率-状态摩擦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指出通过库仑应力计算和ETAS模型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可以综合研究多断层或地震之间的应力相互作用,并提供交叉验证,增加结果的可靠性;应用速率-状态摩擦律可以回溯性地研究地震序列的发生过程,为认识地震触发关系和断层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总页数】21页(P477-497)【作者】贾科;周仕勇【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断层间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机制的研究进展2.汶川地震同震过程中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及子事件触发3.逆冲和消减地震的应力触发及圣安德烈斯南部及其邻区逆冲和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4.印度科依纳—瓦尔纳地区的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5.南加州圣哈辛托和圣安德烈斯断层带的相互作用:触发地震迁移和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周仕勇
[3]Liang,X.,S.Zhou,Y.J.Chen,G.Jin,L.Xiao,P.Liu,Y.Fu,Y.Tang,X.Lou,andJ.Ning(2008),Earthquake
distributioninsouthernTibetanditstectonicimplications,J.Geophys.Res.,113,B12409,doi:10.1029/20
modelanditsimplicationontheestimationoftheregionalseismichazardatFriuli,Italy,Researchvisitingre
portofICTP,Italy,in2007
[7]ZhouSY,JohnstonS,RobinsonR&Vere-JonesD(2006).TestsoftheprecursoryAMRusingasynthetic
pus,Jan.9—13,2006(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10]RussellRobinsonandShiyongZhou(2005),StressInteractionswithintheTangshan,China,Earthqua
keSequenceof1976,Bull.Seis.Soc.Amer.,Vol.95,No.6,pp.2501
—
takingChiChiearthquakeasanexample,GeophysicalJournalInternational,157,1217--1232
[16]ZhoushiyongandChenXiaofei
,
2002
,
Studyonseismogenesisofthe1997Jiashiearthquakeswarm,westernChina,ProgressinNaturalScience ,
甘肃地震的地震震源参数反演与分析
甘肃地震的地震震源参数反演与分析甘肃地震发生于2022年9月10日,震级为6.5级。
地震发生后,地震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进行了地震震源参数的反演与分析,以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地震活动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一、地震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震源参数反演是指利用观测到的地震波记录,通过地震学的数学模型与理论,推算出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深度、震源机制等关键参数。
在甘肃地震的反演过程中,科学家使用了多种反演方法和技术,如震源倒追法、震源机制反演等。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震台站的传播时间差异和波形特征,科学家们确定了地震的震源位置,位于甘肃省某地区,纬度为XX°,经度为XX°。
同时,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征,确定了地震的震源深度为XX千米。
此外,科学家们还进行了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以了解地震的发震过程和断层破裂情况。
根据地震波的数据分析,确定了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断层破裂,即断层面上的岩块相对滑动,导致地震的发生。
二、地震震源参数的分析地震震源参数的分析是基于反演结果和其他相关数据,对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灾害特点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援措施。
首先,由于甘肃地震的震源深度相对较浅,地震能量直接传递到地表,导致地震影响范围较广。
在震源附近,可能出现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破坏情况,而在远离震源的地方,震感可能较弱。
其次,通过地震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可以推测断层的破裂方向和滑动幅度。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地震的构造背景和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可以结合地震历史和地质调查数据,分析震源周边地区的断裂构造性质,并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活动。
最后,地震震源参数的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地震的破坏性和危害程度。
通过计算地震矩和能量释放量等指标,科学家们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人口和环境的潜在威胁,并提出相应的抗震建议和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甘肃地震的地震震源参数反演与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深度、震源机制等关键参数,进而研究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影响,为防范地震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
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赵邦六;董世泰;曾忠【摘要】井中地震的接收或激发设备位于井中,接近目的层或目标地质体,避免了近地表和环境干扰,得到的地震波信息能更直接反映地层、油藏或目标体的地质属性,其精度和探测范围介于地面地震和测井方法之间,成为两种技术的空间(纵向、横向)拓展和有效补充;井中地震深度、时间、速度、时变子波、频谱及相对能量关系等信息相对精确,具有识别精度高、数据保真度高的特点.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目标日趋复杂和多种井中地震技术快速发展且日益成熟,井中地震将在复杂构造、复杂储层、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Walkaway/Walkaround/三维VSP、微地震等技术,在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提高分辨率地震处理、储层连通性识别、剩余油预测、油气藏建模等方面,将会发挥独特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7(052)005【总页数】12页(P1112-1123)【关键词】井中地震;Walkaway/Walkaround/三维VSP;复杂构造;复杂储层【作者】赵邦六;董世泰;曾忠【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赵邦六,董世泰,曾忠.井中地震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井中地震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5):1112-1123.井中地震勘探始于1917年,Fessenden在他的专利报告中首次提出利用井中震源和检波器探测矿体位置。
1927年,美国第一个深井检波器下井探测盐丘,首创了利用地震资料指导钻井的先例。
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Siotnick和Dix利用井中检波器测量速度。
20世纪50年代初,LeVin和Lynn讨论利用井中观测方法观察地震脉冲的波形衰减。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334Z10课程名称:地震学/ Seism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40/2.5,其中8个课时为实验教学先修课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概论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参考教材:1,Perter M. Sheare,《Introduce to Seism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傅淑芳,《地震学教程》,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出版3,刘斌,《地震学原理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4,周仕勇,许忠淮,《现代地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关于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产升、传播、接收和解释理论的一门学科。
它是基于地震波理论并结合地震波观测开展震源、地震减灾和地球内部结构探测方法研究的一门科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事件,对中国的人口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通过地震波的学习,从而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结构,理解地震震源的发生机制,对地震减灾有初步的认识,进而降低地震对人类带来的灾害,探测地球内部的深部资源。
所以学习地震学对于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探测地球的重大意义。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知识: 掌握地震波在地球中的传播方式、地震波的波动方程、地震波的种类以及地震波在地球每一层中的速度结构信息等;认识不同地震波的震动方式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天然地震波的提取以及地震学波数据处理软件Sac和地震图作图软件GMT的代码编写。
能够计算地震波中的震级和震源位置。
能力:具有分析地震波波形,指出地震波的类型的能力;能够根据公式计算地震波的震级和震源位置的能力;具有利用地震波数据了解地下结构信息的能力。
素质:能够独立科研,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自我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
地震信号时频分析中的希尔伯特黄变换研究
地震信号时频分析中的希尔伯特黄变换研究周竹生;罗勇涛【摘要】随着时频分析方法的发展,生产研究上对复杂信号的时频分析有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简要介绍了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原理和实现步骤,然后对合成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和希尔伯特谱分析,进而将HHT方法运用到实际地震信号的时频分析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经验模态分解对合成地震信号进行了阀值去噪,证明了该去噪方法的有效性.【期刊名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8页(P59-66)【关键词】希尔伯特—黄变换;经验模态分解;地震信号;时频分析;时频滤波【作者】周竹生;罗勇涛【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 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在地震勘探中,由于地下介质的复杂性以及采集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干扰,获得的地震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非平稳随机信号[1-2]。
在以往的地震资料分析处理等研究中,傅立叶变换和功率谱估计都是基于平稳信号分析处理理论建立起来的,只能得到整个信号的频率成分,不能同时得到信号的时间和频率分辨率。
短时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和Cohen类等时频分析方法,虽然可以得到信号在不同时间、不同频率处的能量密度和强度,但由于这类方法还是基于傅立叶分析理论,因而也受到傅立叶分析不足的制约。
1998年Norden. E. Huang等[3]发表了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的相关论文。
该方法主要分两步:①自适应的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得到有限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②进行希尔伯特变换,得到信号的瞬时频率和振幅,进而得到希尔伯特谱。
地震信号作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信号,其时频分析方法自然也可以采用HHT方法,这里将HHT方法应用到实际地震信号的分析中,讨论其应用效果。
我国精密可控震源主动探测研究进展
第18卷第4期2016年12月防灾科技学院学报J.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Vol.18,No.4 Dec. 2016我国精密可控震源主动探测研究进展崔仁胜,周银兴,陈阳,林湛,王洪体,薛兵(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摘要:精密可控震源对地发射扫频信号,通过高精度的观测系统获得记录资料,采用专门的数据处理方法 来提取信号,获得地下介质的信息。
介绍现有的一些数据处理方法,比如匹配滤波、反褶积、Wigner-Hough变换和时变滤波等,可以实现可控震源信号提取。
并总结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通过多次野外科学实验发现,精密可控震源技术是一种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变化的有效途径。
针对精密可控震源探测的影响因素,还需要开展深入研究,以便于改善其探测距离和分辨能力。
关键词:精密可控震源;主动探测;波速变化;深部结构;信号检测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8047 (2016) 04 - 0021 -090引言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由地质应力变化引起 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孕育和发生过程总 是伴随着地下介质特性的变化。
直接获取地下介 质应力变化存在困难,而通过测量介质波速变化 是间接测量介质应力变化的可能途径之一[|]。
长期以来,地球物理学家获取地球内部结构、组成 和状态的手段通常包括三种:天然地震、背景噪声 和人工震源[2-7]。
其中,天然地震具有巨大的穿 透力量,能量强,信噪比高;但地震事件本身存在 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性,且地震的震源位置等参 数存在不确定性。
背景噪声成像的出现弥补了天 然地震分布不均和定位不准的缺陷,但背景噪声 信号源弱,需要叠加长时间数据来提高信噪比,牺 牲了时间分辨率。
人工震源可根据需要重复激发 地震波,并且震源位置已知,是深部结构探测的重 要手段之一。
地震探测中常用的人工震源分为脉冲型震源 和连续型震源。
"地震学与地球深部研究"2013年学术交流会
中图 分 类 号 : P3 1 5 . 3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3 5 — 4 9 7 5 . 2 01 3 . 1 1 . 0 0 8
自2 0 0 8年汶 川发 生 8 . 0级地 震 以来 , 龙 门山断裂 带上 发生 了数 百个 大于 MI 4 . 0的余 震 ,
但是 , 断裂 的东 北端 以及 西南 端 附近很 少有 较大 地震 发生 。 2 0 1 3 年 4月 2 O日, 雅安 芦 山再次 发生了 7 . 0级 强震 ,该地 震恰 好 位 于龙 门 山断层 带西 南 端 的彭 县一灌 县 断裂 带上 。主震 发生 后 ,截至 4月 2 3日,四川省 数 字遥测 台网记 录到 了 5 2个 MI ≥4 . 0的余 震 。 为 了研究 清 楚该 地 震 的发震 机制 以及 与 汶 川地 震 的关 系 ,对该 地 震 及 余 震 的矩 张 量 解 进 行 研 究具 有 重 要 意 义。 对 于 主震 ,国内外多 家机 构 和研究 小组 快 速反演 了 主震 的震源 机制解 及破 裂过 程 ( 中 国地
震局地震 预测研究所( h t t p : / / Ⅵ w s e i s . a e . c n / m a n a g e / h t m l / 8 a 9 0 8 0 a l 2 5 b 2 9 b l b o 1 2 5 b 2 a 3 0 9 3 a O O 0 2 /
c o n t e n t / 1 3 一 O 4 / 2 7 / 1 3 6 7 O 3 5 8 5 9 6 1 6 . h t m1 ) ;中 国地 震 局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所 刘 超 等 和韩 立 波 等 ( h t t p : / / www. c e a — i g p . a c . c n / t p x w/ 2 6 6 8 2 4 . s h t m1 ) ;中国地 震 台 网 中心刘 杰 等 ( 2 0 1 3 ) ;中 国
1997年伽师强震群研究及其生成机理的探索
1997年伽师强震群研究及其生成机理的探索周仕勇【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0(000)010【总页数】1页(P34)【关键词】伽师强震群;地震成因;生成机理【作者】周仕勇【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5本文通过对伽师强震群的精确定位、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震源谱分析、伽师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结合对伽师震群地震及相邻构造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和伽师震源区构造环境的研究,详细剖析了伽师强震群的基本演化过程,对伽师震群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伽师震群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
文中对国内外地震序列(包括震群序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对地震序列研究所取得的某些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强震群不仅可能发生在构造特别复杂的地区(如网络状交汇构造区),在无大型预存断裂的介质速度变化高梯度带,地震活动也可能以震群的形式出现。
就目前对地震过程的认识水平而言,弄清强震群产生的特有构造条件,可能是将强震群从其它类型地震中快速区分出来的有效途径。
本文对主地震定位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加入了设定参考台的思想,从而将待定地震的发震时刻从定位方程中消除,提高了主地震定位法结果的稳定性,并使主地震定位法可用于地震台网方位分布较差地区的序列地震定位中。
本文改进后的主地震定位法,将震中位置的确定与震源深度的确定拆离,用折射波震相到时信息确定震源深度,较大地提高了震源深度测定的精度。
本文的主地震定位法不但可用于相对于震中分布不对称的台网对序列地震的定位中,还可避开地震波传播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及地壳厚度不确定性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了传统绝对定位方法因地壳结构模型的差异所导致的定位内误差。
本文根据所改进的主地震定位法编制程序,对1997年伽师强震群391次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与震源区的构造背景是吻合的。
对用震源谱拐角频率推断震源参数的两个代表性模型,即Brune(1970)模型和Silver(1983)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海上时移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海上时移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丘斌煌1,李添才1,2,周家雄3,刘金朋1,晏红艳1,肖二莲1【摘要】摘要:分析了时移地震地球物理机制及造成时移地震数据差异的非地质因素,论述了海上拖缆采集的时移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实例证明,这些技术可以改善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结果的一致性,提高差异剖面的可靠性,为油气藏开发过程的监测提供准确信息。
【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1(035)005【总页数】5【关键词】时移地震;数据处理;一致性;互均衡;差异性;油藏监测时移地震是利用油气田在不同开发生产阶段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属性之间的差异,来研究由于油气田开发导致的流体场、压力场等变化的一项技术,是现代油气藏动态监测、管理手段之一。
1 地球物理机制如图1所示,左侧是基础观测数据,右侧是监测观测数据,图中所表现的是地震振幅和波形的变化。
随着油气田的不断开采,储层油气水关系也随之动态变化,引起储层参数发生变化,如速度v p,v s和密度ρ。
时移地震勘探可以测量出这些微小变化的效应,通过高精度保幅处理和差异分析,可以识别出储层流体发生变化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些变化及分析结果来调整油气田的开采方案,优化油藏管理策略,提高油气采收率[1-3]。
对于时移地震的可行性,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研究[4-10]。
海上拖缆采集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技术成熟等优点,并且具有一致的震源——检波器耦合。
目前,多数时移地震采集都是利用海上拖缆技术实施时移地震监测,但时移地震数据是间隔性采集的,两次采集很难保证完全重复。
由于采集时间不同,施工环境、噪音、物理环境、仪器、采集参数等也不同,导致非油气藏变化带来的采集差异,而这些差异是不希望的,如地震波到达时间、振幅、频率、相位等。
因此直接比较两个地震数据体,不可能得到真正由于油气藏内部油气水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必须对两个地震数据体进行归一化校正,才能使它们有合理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要获得真实可靠的地震数据体,就必须把握好海上拖缆采集的时移地震数据的关键处理环节和关键技术。
近震全波形反演2017年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近震全波形反演2017年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杨宜海;范军;花茜;高见;王朝亮;周鲁;赵韬【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7(060)010【摘要】搜集了四川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全波形反演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九寨沟主震矩震级为Mw6.36,震源深度为22 km,节面Ⅰ走向为150°,倾角为80°,滑动角为-20°;节面Ⅱ走向为244°,倾角为70°,滑动角为-169°.余震主要分布在14~22 km深度范围内,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其中正断型地震2个,逆冲型地震2个,走滑型地震24个,混合型地震8个.断层面优势方向为SSE向,与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但与塔藏断裂最南段存在明显差异.倾角变化集中在60°~80°,滑动角主要分布在0°附近,表明九寨沟地震序列主要受SSE走向、近似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控制.P轴优势方位为SEE向,仰角主要分布在30°以内,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震源区的机制类型和应力状态均存在空间分段差异.本文推测此次九寨沟M7.0地震序列可能发生在虎牙断裂向北延伸的隐伏断裂上,但不排除地震引起了塔藏断裂南段和虎牙断裂以北隐伏断裂同时破裂的可能.%In this paper,we apply the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to determine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2017 Jiuzhaigou M7.0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near-field waveforms from Sichuan Seismic Network.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show that the Jiuzhaigou M7.0 mainshock's moment magnitude is 6.36 and the depth is about 22 km.The two nodal planes' parameters are..strike=150°,dip=80°,rake=-20°;andstrike=244°,dip=70°,and rake=-169°.The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locatedin the depth range of 14~22 km,and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Jiuzhaigou event sequence are dominated by strike-slip faulting,of which 2 are normal,2 are thrust,24 are strike-slip,and 8 are mixed faulting.Strikes of fault planes are mostly in SSE direction,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the Tazang fault and Huya fault,but different from the strike of southernmost part of the Tazang fault.The dip angles are in the range of 60°~80°,and rake angles are largely close to 0°,indicating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sequence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EE-striking,approximately vertical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The azimuths of P-axes are mostly in SEE direction,and the plunges of P-axes are mostly less than 30°,generally coincide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Focal mechanisms and stresses vary between various segments in the space.We infer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sequence is a blind fault extending northward from the Huya fault.However,we can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rupture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Tazang fault and the blind fault to the north of Huya fault may both contributed to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总页数】7页(P4098-4104)【作者】杨宜海;范军;花茜;高见;王朝亮;周鲁;赵韬【作者单位】陕西省地震局,西安710068;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陕西省地震局,西安710068;重庆市地震局,重庆401147;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成都610059;陕西省地震局,西安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地震及余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J], 易桂喜;宫悦;乔惠珍;汪智;邱桂兰;苏金蓉;龙锋;梁明剑;张会平;赵敏;叶有清;张致伟;祁玉萍;王思维2.2017年8月九寨沟M7.0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及应力场特征 [J], 李君;王勤彩;崔子健;刘庚;周琳3.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特征 [J], 祁玉萍;龙锋;肖本夫;路茜;江鹏4.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和9日新疆精河M6.6地震震源机制解 [J], 郭志;陈立春;李通;高星5.2017年8月九寨沟M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J], 李君;王勤彩;崔子健;刘庚;周琳;路珍;周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地运动数据反演地下爆炸震源函数
应用地运动数据反演地下爆炸震源函数
钟放庆;李山林;孙恒仲;周建清;邹祖军;王文学
【期刊名称】《爆炸与冲击》
【年(卷),期】2005(025)002
【摘要】应用近场(震中距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地表地运动测试数据来研究爆炸震源特性,将近场地震波传播介质近似为均匀半空间模型,通过去除地表响应,反演了硬岩介质中的地下爆炸震源函数-折合速度势RVP(reduced velocity potential),得到了描述地下爆炸震源的折合速度势RVP振幅谱及其参数稳态值Ψ∞、特征频率η、过冲特征量,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稳态值Ψ∞和特征频率η与爆炸当量的关系.【总页数】4页(P176-179)
【作者】钟放庆;李山林;孙恒仲;周建清;邹祖军;王文学
【作者单位】91388部队,广东,湛江,542022;91388部队,广东,湛
江,542022;91388部队,广东,湛江,542022;91388部队,广东,湛江,542022;91388部队,广东,湛江,542022;91388部队,广东,湛江,542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82.2
【相关文献】
1.基于面波数据的地下核爆炸的全元素矩张量反演方法 [J], 何永锋;李锴;刘炳灿;姚国政;赵克常;张献兵;曾乐贵
2.硬岩中地下爆炸震源函数的数值模拟 [J], 朱号锋;靳平;肖卫国
3.花岗岩介质中地下爆炸震源函数研究 [J], 周钟;王肖钧;肖卫国;赵凯
4.地下爆炸地震波的数值模拟及震源函数的研究 [J], 钟放庆;靳平;李孝兰;潘文根;肖卫国;王军
5.用改进的相对幅值法反演震源机制及其在核爆炸地震事件识别中的应用 [J], 王红春;靳平;潘常周;肖卫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06年沙湾8.0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地层速度的反演结果: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地…
1906年沙湾8.0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地层速度的反演结果:石
油地震勘探资料地…
周仕勇;冯德益
【期刊名称】《地震》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本文利用穿透1906年沙湾8.0级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的8条石油人工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对大震震源附近地区进行了分层速度反演,并分别计算了部分地层的层速度,对大震震源附近地区浅层速度分布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所得结果表明,大震震源附近地区的浅部地壳速度明显低于其外围地区。
【总页数】8页(P27-33,62)
【作者】周仕勇;冯德益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3
【相关文献】
1.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J], 周龙泉;刘杰;马宏生;周俊杰
2.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唐山地震前后震源附近浅层波速异常的[J], 毛可;冯德益
3.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联合反演 [J], 赵小艳;
孙楠
4.大同—阳高6.1级震群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 [J], 徐扬
5.大同—阳高
6.1级震群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 [J], 徐扬;田勇;啜永清;王继;武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地震活动性资料估计海原断裂倾角
基于地震活动性资料估计海原断裂倾角段虎荣;周仕勇;李闰【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8(61)9【摘要】本文以海原断裂带区域活动构造为基础,将海原断裂划分为西、中、东3段.基于1999年12月26日至2010年7月26日间的精定位小震目录,估计了海原断裂带各段的倾角.考虑海原断裂沿走向可能存在南倾与北倾两种情况,将倾角的范围设置为[0°,180°].首先运用网格搜索法确定了平面断层模型,其次以特征深度节点为基础数据运用多项式构建了曲面断层模型.结果表明:当进行平面拟合时,海原断裂西段与中段、东段的倾向不同,西段为南倾,其倾角值为71°,而中段、东段为北倾,其倾角值分别为72°、65°,各段的倾角值均由地表以下8 km地震资料确定.当进行曲面拟合时,在8 km深度以内海原断裂西段、中段、东段的倾角均处于80°左右,即接近陡立.西段的倾角在深度为9 km处出现转换,之后倾角接近陡立;中段的倾角在深度为16 km处出现转换,之后倾角逐渐减小,当深度为18 km时倾角为30°;东段的倾角在深度为11 km处出现转换,倾角为42°,在深度为16 km处出现第二次转换,倾角为55°,之后倾角逐渐减小.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反演拟合的合理性,验证了本文所估计倾角的可靠性.【总页数】9页(P3713-3721)【作者】段虎荣;周仕勇;李闰【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 710054;北京大学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871;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P223【相关文献】1.历史资料短缺地区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方法初探 [J], 黄玮琼;吴宣2.基于地震活动性资料估计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构造断层面倾角 [J], 高彬;周仕勇;蒋长胜3.广义海原断裂带断层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关系对比研究 [J], 周慧玲;苏鹤军;张慧;李晨桦;4.广义海原断裂带断层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关系对比研究 [J], 周慧玲;苏鹤军;张慧;李晨桦5.基于定点形变资料获取断裂浅层倾向和倾角的方法研究——以唐山台为例 [J], 万永魁;刘峡;万永革;李媛;王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摘要地震是地球表层甚至深部的物质运动和变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在地震中,破裂生成的能量会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地球内部传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震波。
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是地震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不仅是了解地震产生的物理机制的重要手段,更可以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帮助。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地震学中关于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文章从震源参数的定义入手,详细阐述了震源破裂过程参数反演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震源参数反演方法,如时域反演和频域反演等进行分析,同时也介绍了一些新兴的方法,如双层结构形状反演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演方法等。
最后,通过结合实例,讨论了不同反演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地震学、时域反演、频域反演、机器学习。
正文一、引言地震是地球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在地球表层甚至深部的物质运动和变形过程中产生。
在地震中,地球的内部会从断层中释放出一定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地球内部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轨迹和特征能够反映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和结构,因此可以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特性。
震源破裂过程是地震波的起源,它是指地震时发生震源断层破裂的过程。
震源破裂过程一般包括破裂的时刻、位置、形态和大小等几个方面的参数。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是地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可以用来确定地震时的破裂情况,也可以用来还原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物理机制,另外还可以用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的求解方法可以分为时域反演和频域反演两类,还有一些其他新兴的方法。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现代地震学中关于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文章将首先从震源参数的定义入手,对震源破裂过程参数反演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别介绍时域反演和频域反演两种常用的反演方法,同时也会介绍一些新兴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仕勇,K ojiro Irikura.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05,48(1):124~131Zhou S Y,Irikura K.Analysis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in ferred from near s ource waveforms.Chinese J .G eophys .(in Chinese ),2005,48(1):124~131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周仕勇1,K ojiro Irikura2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2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京都宇冶 61120011摘 要 用近震源波形资料拟合反演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所包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产生影响.文中的数值实验分析了所假定的反演断层模型参数的某些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程度,并对观测波形的截取长度对反演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近震源地震波形资料能较好地分辨断层浅部的破裂过程.然而对断层深部的位错分布的约束和反演能力较差.联合使用近、远场地震波资料进行反演,能反演出一个更为完全的整个断层破裂过程的图像.(2)用近震源地震波资料反演时,反演结果对所假定的反演断层的走向和倾角非常敏感.断层走向偏离真实值2°或倾角偏离真实值5°都会导致一个虚假的反演结果.(3)反演中所使用的介质速度结构模型的不确定性,也会对反演结果产生影响.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震源破裂 反演 近震源地震波文章编号 0001-5733(2005)01-0124-08 中图分类号 P315 收稿日期 2003-12-26,2004-07-24收修定稿Analysis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inferred from near source w aveformsZHOU Shi 2Y ong ,K ojiro Irikura1Department o f G eophysics ,P eking Univer sity ,Beijing 100871,China2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K yoto Univer sity ,Uji ,K yoto 61120011,JapanAbstract Several numerical tests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o discuss the in fluences from the uncertain parameters of the presumed inversion fault m odel.The in fluence from the data on the res olution of the inversion results has been als o analyzed.We have discussed the in fluence from the time length of the data and distribution of observational stations.Our research indicates :(1)The near 2field waveform data can well reveal the s ourc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fault ,however ,it poorly constrains the slip distribution on the deep part of the fault.Jointly using near 2and far 2field waveform data can provide m ore com plete message of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whole fault.(2)The near 2field inversion result on the s ource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strike and dip parameters of the presumed fault m odel.2°deviated for the presumed strike and 5°deviated for the presumed dip angle from that of the true fault will lead to a distorted inversion result.(3)The uncertainty of the media m odel will als o in fluence the inversion results in s ome degree.K eyw ords G eophysical observation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Inversion ,Near 2s ource seismic waveforms.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4015)资助.作者简介 周仕勇,男,1962年生,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震源破裂过程、地震定位及地震活动性模拟研究.E 2mail :zsy @第48卷第1期2005年1月地 球 物 理 学 报CHI NESE JOURNA L OF GE OPHY SICSV ol.48,N o.1Jan.,20051 引 言在所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中,震源破裂激发的地震波所携带震源破裂过程信息无疑是最丰富的.自1970年来,随着现代地震观测技术逐渐成熟和地震资料的丰富,拟合观测到的地震波成为认识震源的力学性质以及反演震源的破裂过程的主要方法[1~7].由于远场波所载震源破裂细节信息不够[8],数字地震台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又使获得的高质量、近震源地震波资料不断增加,近年地震学家们开始注意开展近场地震波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试图得到更为清晰、可靠的震源破裂图像[9].此外,用地震波反演的震源过程的可靠性与精度,也是地震学家们长期以来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近年一些地震学家开始应用波形反演的震源破裂图像作为基本输入,从而进一步推断震源的动力学参数和动力学破裂特性,这个问题便显得更为重要[10,11].从1980年代末开始,一些地震学家已开始注意对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与精度展开研究.Hartzell[12]讨论了反演算法和初始迭代模型对解的影响,Broza et al.[13]讨论了资料噪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系统地分析震源破裂反演结果可靠性和精度的专门论文直到2001年有报道,G raves et al.[14]系统比较了震源反演中用简单的一维速度模型的格林函数代替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的格林函数的反演结果的差异,重点讨论了介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本文系统分析震源反演中所需要假设的断层模型参量的不确定性,以及介质速度结构模型的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讨论目前方兴未艾的近震源反演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场地震波资料对断层深部约束弱的缺陷,从而有助于我们客观地看待目前所得到的一系列震源反演结果,为得到更为精确、可靠的震源破裂过程的物理图像提供参考.2 数值实验方法分析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困难是由于无法知道真实的震源破裂图像,难以进行反演结果与真实的震源破裂过程的比较分析.为克服这一困难,本文将虚拟的震源破裂图像设计为“真实的震源”,用合成理论地震图的方法计算一组已知介质模型下,该虚拟的震源所激发的地震波,将这组地震波作为“观测资料”反演震源的破裂过程,反演结果与虚拟的震源破裂图像比较,可得到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具体作法是:(1)虚拟震源、观测网络和介质速度结构;(2)用合成理论地震图的方法[15,16]获取虚拟震源所激发的虚拟台网各台“观测”到的地震波形资料;(3)选用不同组合的观测资料和不同的反演断层模型参数化方法进行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通过对反演结果与虚拟震源的比较,分析选用观测资料和模型参数等反演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3 虚拟震源与反演方法为了使数值实验尽可能接近真实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本文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为样板,设计虚拟的震源、观测网络及介质速度结构.基于已发表的关于集集地震所造成的发震断层的地面破裂研究[17]和关于震源破裂的反演结果[18],本文数值试验所虚拟的震源为:(1)发震断层是走向3°,倾角29°,长(走向方向)110km,宽(倾向方向) 40km的简单矩形面.(2)初始破裂点位于矩形断层面南上角沿走向30km和倾向1615km处,断层面上各点的破裂时间简单设定为以初始破裂点为0点,破裂以215kmΠs的恒定速度沿断层面向四周传播.(3)设定断层面上存在两个局部的高位错区,一个位于断层的北段,该区的位错均匀,为5m;一个位于断层面上的南段,该区的位错均匀,为2m;断层面上其余区域位错为0.(4)为了简化实验,设定断层面上各点破裂的滑动角均为85°,滑动速度震源时间函数各点均设为s・(t)=1-cos(2πtΠR)R, 0≤t≤R,(1)式中s・(t)为滑动速度震源时间函数,R为破裂点位错完成所持续的时间,本实验中设为3s.图1勾画了所虚拟的震源图像.表1列出所用记录台参数.关于震源破裂的反演方法大体分两种.一是将断层面上各点的位错矢量与破裂时间作为变量同时进行反演,其中包括线性化方法[13,19],频率域反演法[20]和全局统计寻优法[5,21];二是多时间窗反演法[1],将断层面上各点在预先设定的一系列时间窗内可能发生破裂的位错矢量作为变量进行反演,该方法由于具有线性的基本反演方程且无需假设震源时间函数形式的优点,一直是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主要方法,并广泛应用[1~4,6,7,9,18].本实验中采用应5211期周仕勇等: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图1 试验虚拟的震源模型(a )、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b )和断层面上破裂前沿时间的分布(c )X 和Y 分别是断层沿走向和倾向的标度,S 表示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3’是初始破裂点位置,图(c )中数字单位为s.Fig.1Prescribed s ource m odel (a ),slip distribution (b )and rupture front time (c )X and Y are distances along strike and dip.S is slip distribution ,the hypocentre is marked by ‘3’.图2 从21个近震源记录台分别截取45s (a )、75s (b )及全波(c )的反演结果以及21个近震源台的全波记录加三个远震P 波记录的反演结果(d )Fig.2 Inverted slip distribution patterns by the near 2s ource waveform data with different record lengths (45s (a ),75s (b ),full waveforms (c )),and by both the near 2s ource waveform data and the teleseismic waveform data用相对较多的多时间窗反演法.基本反演方程为GX d ,且X ≥0,(2)式中G 为格林函数矩阵,d 由地震波形观测数据组成的向量,X 为断层面上各子破裂单元在各设定时间窗内发生的位错矢量.4 反演结果与分析411 截取的波形资料长度的影响为排除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单纯讨论资料波形长度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试验中设定反演模型621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 eophys.)48卷的一切参数(如断层面参量,破裂时间、震源时间函数及介质模型)与虚拟震源的相关参量完全一致(已知),单纯反演滑动在断层面上的分布.图2展示的是用不同长度的近震源波形资料反演的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看到当截取的波形长度太短时(45s),由于反演资料没能包含整个断层面上远离初始破裂点处的滑动信息,对这些区域的滑动难以约束、正确反演出来.随着截取的波形长度增加,包含的震源破裂过程的信息愈来愈完全,反演的图像便愈来愈接近虚拟震源的真实情形.尽管这个反演试验完全排除了断层面、破裂时间、震源时间函数、介质速度结构模型等参量设定中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即使使用了方位覆盖完全、多达21个近震源全波记录(90s)反演,所得到的滑动分布图像与虚拟震源仍存在一定差异,在断层的深部存在一个虚拟震源所没有的“伪滑动区”(图2c).也就是说,即使使用方位分布好、密集的近震源台网全波记录资料,只可能较完全地反演出断层面浅部的震源破裂图像,而对断层深部的破裂缺乏约束.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将断层面等间隔沿走向分55、倾向分20个子单元(如图3),选取三列倾向剖面并记为L、M、R,同列剖面的子单元由上向下按顺序编号为1~20.比较这些剖面上各子单元相同位错条件下所合成的理论地震图可以看到,深破裂单元所激发的地震波要大大弱于浅破裂单元所激发的地震波,而远离初始破裂点的深破裂单元(如R剖面上的12,14,16单元)激发的地震波最弱.这可能是错误的破裂滑动反演图像容易出现 表1 地震台位置经纬度T able1 Locations of stations地震台名纬度(°)经度(°)地震台名纬度(°)经度(°)T039 T046 T052 T059 T067 T068 T072 T074 T075 T078 T079 T089241492224146872411982412688241091724127824103922319607231983523181232318397231903712017838120185401201740120156371201719712017657120185771201961712016778120184551201894212018565T123T128T129T141C006C024C041C074C101RAY NCT AOK BS241017724141622318783231833523158222317577231439323151032316862231522010978193120154271201760712016843120146401201552212016065120159571201805212015622451514612611194 注:震源位置为(23185°N,120182°E).表中除RAY N,CT AO,K BS 是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选取的远震台外,其余均为属台湾地方台网的集集地震近源台站.在断层深部的主要原因(如图2所示).为了测试远震波形资料在震源反演中的作用,本文在图2c结果所使用的同样资料条件的基础上,加入了3个震源距大于1000km的地震波记录(见表1).图2d显示的是加入远震资料后的反演结果.本文也分别绘出了相同位错下断层面上不同深度的破裂单元激发的地震波在远台的记录(图3b).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子地震波的强弱随子单元所处的深度和离初始破裂点的距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可见远震波形资料对提高断层深部单元破裂反演的分辨率是有帮助的(图2d).412 反演断层面模型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在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中,关键是设定破裂的断层面位置和几何参数.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地质调查、震源机制等的研究报告,确定可能的震源面位置及走向、倾角等几何参数,即使基于最严谨的震源机制研究,所设定的震源面参数与实际震源面参数仍不可能完全一致.许力生[22]的研究指出,矩张量反演给出的震源面走向的误差可能达15°,倾角误差也在5°~10°之间.为了讨论反演中设定的震源面模型参数与实际震源面的差异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本实验在设定的震源面走向与倾角分别偏离虚拟震源面15°、10°、5°、2°、1°时,分析反演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见图4,反演中所用的观测台资料与图2d同.可以看到,无论是设定的断层面走向还是倾角与实际的“震源面”出现偏离,都将造成反演结果与实际的震源面上滑动分布图像的严重不符.但随着这种偏离的减小,不符合程度也会逐步降低.比较而言,反演结果对设定的反演断层的走向参量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倾角,当倾角偏离真实值5°时,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基本可以接受的反演结果,而同样相符程度的反演结果,反演断层走向偏离真实值不能小于2°.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该反演中大多数资料是近震源波形,近震源台对断层面上各破裂单元的表达对方位的变化更敏感.413 介质速度模型的不确定性及资料噪声的影响介质速度结构模型和资料的噪声污染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明显.介质速度结构模型的错误将直接导致(2)式中格林函数矩阵G的计算错误,资料噪声污染将导致(2)式中数据向量d的不准确.二者都会对(2)式中X的反演计算产生直接影响.这儿要讨论的是针对集集地震这一具体实例,基于已有研究,估计介质速度结构模型的范围以及噪声污染的可能程度,并检测可能得到的反演精度.7211期周仕勇等: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图3 红条带所选取的破裂面上的三个倾向剖面(a )及剖面上不同深度的子单元单位位错下激发的地震波分别在近震台T 078(b )和远震台RANY (c )的记录剖面(a )上各子单元从上向下(深)顺序编号为:1~20;(b ),(c )最左端的数字是L ,M ,R 剖面上子单元相应的编号,后面数字为相应子单元激发的各道地震波的振幅.Fig.3 Synthetics of the station T 078(b )and synthetics of the station RANY (c )for the sub faults with different depths onthe three selected dip 2ward columns (a )The leftest numbers on (b )and (c )indicate the sub fault ’s order number counting from the ground to deep along the dip direction of profile L ,M and R(The depth of the sub fault equals to the number times 215km ).The digital above each synthetic is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synthetic.The red grids on the fault are the sub faults located on the left column (L ),m iddle column (M )and right column (R )respectively821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 eophys.)48卷图4 当设定的断层反演模型的走向(a)或倾角(b)分别偏离实际的震源面的走向或倾角15°,10°,5°,2°,1°,0°时的滑动分布反演结果(图中‘3’是初始破裂点位置)Fig.4 Inversion results when the strike(a)or dip(b)of the inversion rupture plane departure from the true15°,10°,5°,2°,1°,0°(Mark‘3’is the initial breaking point) 关于集集震源所处区域的介质速度结构大体有两个不同的模型版本.一个是Wu et al.[23]基于台湾东、西部地区的层析成像结果,得出的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的近源地震台所分别归纳的两组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试验中所产生的虚拟震源的近震源台“观测”资料用这两组速度模型计算.另一个是Ma et al.[18]基于台湾西部地区的层析成像结果,所归纳的台湾西部平均速度结构模型.这三组不同的速度结9211期周仕勇等: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构模型在地壳内(0~30km)的差异并不大(图5).如果可以将这种差异看作是影响集集地震震源过程反演的介质模型的不确定性量度,则反演试验中,可以用平均速度结构模型计算(2)式中的格林函数矩阵,分析由于计算格林函数所使用介质模型与“观测资料”生成的介质速度结构(文献[23]所归纳的速度结构)不同,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在已发表的集集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实际的反演研究中[18,23],所用观测资料的噪声污染程度难以评述,但考虑到所使用的均是宽频带数字记录,且有近400个台站的记录可供挑选,从中选用记录质量高、污染程度小的记录.因此在本试验中,除了考虑介质速度模型的不确定性外,对观测资料只加了5%的白噪声扰动.图6显示的是5%噪声干扰背景下,设定的介质速度结构模型与生成资料的实际介质结构存在差异时反演的震源破裂图像.从图像上看,尽管由于介质速度模型的不确定性及资料噪声的影响,反演结果与虚拟震源存在一定差异.但所得出的震源破裂主要发生在断层北段,与北段存在一个大的高位错区的主要结论相符[18].图5 集集震源所在区域三组不同的一维P波(a)和S波(b)速度模型剖面红线是一维平均速度结构模型[18];绿线和蓝线是断层上盘和下盘地震台下的一维速度结构模型[23]. Fig.5 One2dimensional velocity profiles for P2wave(a) and S2wave(b)m odels Near Chi Chi earthquake region The red line is the profile of M a’s m odel,the G reen lineis the profile of Wu’s m odel for the hanging W all,theblue line is the profile of Wu’s m odel for thefootwall.图6 由于介质速度模型的不确定性及5%的资料噪声污染对集集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可能造成的影响(a)滑动分布图像;(b)破裂前沿时间分布,图中数字单位为s.‘3’是初始破裂点的位置.Fig.6 Inversion results when there are s ome uncertainty in the media velocity structure and5%“observed data”noise in the calculation(a)slip distribution;(b)rupture front time.M ark‘3’is the initial breaking point.5 结论与讨论511 用近震源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的破裂过程时,须注意截取足够长的波形,以使之携带整个震源破裂的完全信息.近震源波形资料能高分辨地反演断层浅部的破裂图像,但对断层深部的反演约束较差.因此注意联合使用近、远场地震波记录,可大大改善对031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 eophys.)48卷整个断层破裂图像反演的可靠性.512 反演模型参数设定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反演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设定的断层模型的走向和倾角,在走向偏差大于2°、倾角偏差大于5°时,反演结果是不可靠的.对集集地震的反演而言,如果能保证断层模型设定正确,速度结构模型的不确定性及噪声污染虽然对反演结果的精度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关于震源破裂主要发生在断层的北段[18,23]的基本结论是可靠的.对如集集地震这种震源体破裂长度超过100km 的特大地震,其实际破裂面应该是由一系列不同走向和倾角的子段组成的复杂弯曲面,因此如果设定一个简单的平面断层作反演断层模型,必然造成设定的断层模型的走向与倾角与实际震源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可靠的反演结果.我们在下一篇文章将给出设定弯曲断层模型下,集集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结果及可靠性分析.参考文献(References)[1]Ols on A H,Apsel R J.Finite faults and inverse theory withapplications to the1979Im perial Valley earthquake.Bull.Seism.Soc.Am.,1982,72:1969~2001[2]Hartzell S H,Heaton T H.Inversion of strong ground m otion andteleseism ic waveform data for the fault rupture history of the1979Im perial Valley,California earthquake.Bull.Seism.Soc.Am.,1983,73:1553~1583[3]W ald D J,Heaton T H.S patial and tem poral distribution of slip forthe1992Landers,California,Earthquake.Bull.Seism.Soc.Am.,1994,84:668~691[4]Chen Y T,Xu L S,Li X,Zhao M.S ource process of the1990G onghe,China,earthquake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northeastern Qinghai2X izang(T ibetan)plateau.P AGEOPH,1996,146:697~715[5]刘鹏程,纪 晨,Hartzell S H.改进的模拟退火———单纯形综合反演方法.地球物理学报,1995,38(2):199~205Liu P C,Ji C,Hartzell S H.An im proved simulated annealing2D ownhill sim plex hybrid global inverse alg orithm.Chinese J.G eophys.(in Chinese),1995,38(2):199~205[6]姚振兴,郑天愉,温联星.用P波波形反演中强地震地震矩张量的方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1):36~44Y ao Z X,Zheng T Y,W en L X.Inversion of the seism ic m omenttens ors for media2strong earthquakes using P2waveforms.Chinese J.G eophys.(in Chinese),1994,37(1):36~44[7]何玉梅,郑天愉,单新建,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19级地震:单侧破裂过程.地球物理学报,2001,44(4):510~519He Y M,Zheng T Y,Shan X J.The1996Artux,X injiang,earthquake:A unilateral2rupture event.Chinese J.G eophys.(inChinese),2001,44(4):510~519[8]Aki K,Richards P G.Quantitative Seism ology(Second Edition).University Science Books,Sausalito,California,America,20021516[9]Nakayama W,T akeo M.S lip history of the1994Sanriku2Haruka2Oki,Japan,earthquake deduced from strong m otion data.Bull.Seism.Soc.Am.,1997,87:918~931[10]Bouchon M.The state of stress on s ome faults of the San Andreassystem as in ferred from near2field strong m otion data.J.G eophys.Res.,1997,102:11731~11744[11]Dalguer L A,Irikura K,Riera J D.Fault dynam ic rupturesimulation of the hypocenter area of the thrust fault of the1999Chi2Chi(T aiwan)earthquake.G eophys.Res.Lett.,2001,28:1327~1330[12]Hartzell S.C om paris on of seism ic waveform inversion results for therupture history of a fault2application to the1986N orth PlamS prings,California,Earthquake.J.G eophys.Res.,1989,94:7515~7534[13]Beroza G C,S pudich P.Linearized inversion for fault rupturebehavior:Application to the1984M organ Hill,California,earthquake.J.G eophys.Res.,1988,93:6275~6296[14]G raves R W,W ald D J.Res olution analysis of finite fault s ourceinversion using one2and three2dimensional G reen’s functions1:strong m otions.J.G eophys.Res.,2001,106:8745~8766 [15]Chen X.A systematic and efficient method of com puting normalm ode for multi2layered half2space.G eophys.J.Int.,1993,115:391~409[16]Chen X.Seism ograms synthesis in multi2layered half2space(Ⅰ):Theoretical formulation.Earthquake Res.in China,1999,13:1~11[17]Lee C T,K ang K H,Cheng C T,et al.Surface rupture and grounddeformation ass ociated with the Chi2Chi,T aiwan earthquake.Sino2G eotechnics,2000,81:5~18[18]M a K F,M ori Jim,Lee S L,et al.S patial and tem poraldistribution of slip for the1999Chi Chi,T aiwan earthquake.Bull.Seism.Soc.Am.,2001,91:1069~1087[19]Zhou Shiy ong,Chen X iaofei.Inversion of near2field waveform datafor earthquake s ource rupture process(I).Science in China(D),2003,46:1089~1102[20]Ols on A H,Anders on J.Im plications of frequency2domain inversionof earthquake ground m otions for res olving the space2timedependence of slip on an extended fault.G eophys.J.R.Astron.Soc.,1988,94:443~455[21]Ai Y C,Liu P C,Z eng T Y.Self2adaptive global search inversion.Science in China(D),1998,41:105~110[22]许力生.震源破裂时空过程反演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1995164~70Xu L S.S tudy on the tem 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the seism ics ource faulting[Ph.D.Thesis].Institute of G eophysics,ChinaEarthquake Adm inistration,1995.64~70[23]Wu C,T akeo M,Ide S.S ource process of the Chi Chi earthquake:A joint inversion of strong m otion data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data with a multifault m odel.Bull.Seism.Soc.Am.,2001,91:1144~11571311期周仕勇等: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