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第一章:人际沟通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际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人际沟通的定义和类型。

2. 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3. 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

4. 人际沟通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际沟通的概念、类型、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沟通经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沟通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人际沟通的概念、类型、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3.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沟通经验,讨论沟通技巧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沟通技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沟通技巧,并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

2. 选取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第二章:倾听与表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2. 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倾听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倾听和表达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有效的倾听技巧。

3. 有效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倾听和表达的概念、重要性和技巧。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倾听和表达经验。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实践倾听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倾听和表达的概念、重要性和技巧。

3.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倾听和表达经验,讨论技巧的应用。

4.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实践倾听和表达技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倾听和表达技巧,并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

2. 选取一个实际场景,模拟角色扮演,记录自己的倾听和表达过程,并提出改进方案。

人际沟通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际沟通艺术英文译名:The Ar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预修课程:心理学适用学科:各学科开课学期:2课内总学时:16学分:1考核方式:考查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人际沟通艺术是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内涵及重要作用,掌握人际沟通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他人,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2、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态度;具有得体的行为规范;提高素质,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交往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人际沟通概述第一节人际沟通的内涵、特点第二节人际沟通的目标、原则第三节人际沟通的障碍第四节人际沟通的作用第二章有效人际沟通的技巧第一节非语言沟通的技巧第二节交谈的技巧第三节倾听的技巧第四节赞扬的技巧第五节批评的技巧第三章克服沟通中的心理瘴碍第一节克服社交恐惧症第二节克服嫉妒心理第三节克服自卑心理第四节克服猜忌心理第四章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第一节人际吸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人际吸引的原则与因素第三节人际吸引的方法和技巧2、课程具体学时分配三、教材梅雨霖、梅微微著:人际沟通,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四、参考文献1、钟海,覃琥云,汪洪杰著,人际沟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柳表主讲,有效沟通技巧,北京:时代光华音像公司出版,20083、马丽编著,沟通的艺术,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汪龙光著,人际沟通的心理学,上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5、马修.麦凯著,人际沟通技巧,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6、许玲著,人际沟通与交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周丽君著,人际沟通交流技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曾仕强著,人际关系与沟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6014 课内总学时:32学时
开课对象:人文系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交通旅游)课程类别:选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association art
学分:2学分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了解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增进人际关系与沟通习惯、态度及行为。

三、有关说明
1、任课教师资格:具有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

2、学生资格:高职二年级学生。

3、设备条件:具有人际关系与沟通方面的图表、资料及电教片。

4、前、后续课程:本课程可安排在主要职业技术课之后开设。

5、保障措施:本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的知识,及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人际实践;授课时应进行课堂提问,布置课外作业。

四、考核方式和要求
1、开卷考试;
2、注重平时成绩和考试相结合。

3、参考比例平时(40%)+考试(60%)。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实用公共关系学》.符玉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人际关系的学问》.薛金升.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执笔:王晓漪)
(审核:潘仲川)。

《人际沟通与交流》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与交流》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审核人:()批准人:()制定单位:()完成时间:年月日《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读方式:选修课学时:40学分: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考核方式:考试课先修课程:《管理学》一、课程简介课程的性质、地位、特点及主要内容。

(一)课程性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新生研讨课”是面向商学院,专门为工商管理类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内容学习、小组讨论,实现能力与技巧训。

(二)课程地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新生选修课。

(三)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人际关系概述、人际间的交往艺术、沟通与沟通技巧、沟通客体分析、沟通主体分析、语言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笔头沟通技能、演讲与辅助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标人际交往与沟通,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和训练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关系到学生的大学生活、将来的求职,升迁等具体问题。

若不具备这一素质条件,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发展。

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课程的学习,使一年级新生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在课程学生中,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概述、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人际间的交往艺术、沟通与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并利用在授课中方法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具备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并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交礼仪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概述1.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的目的、意义。

2.教学内容(1)沟通的概念、要素(2)沟通的作用、框架(3)沟通的目的、意义3.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讲授,结合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授课。

4.习题课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5.课外作业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均要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和学习过程中,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课前针对授课教师布置的任务查找资料,在课后总结课程学习内容并形成相应作业。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3:《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不限专业课程学时:24课程学分:1.5课程简介:人际交往是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是综合大学各专业本科学生的选修课程。

通过学习《人际关系与沟通》,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概述、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人际间的交往、人际间的交往艺术、语言与非语言交往、无声语言交往、演讲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具备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服务。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堂讲授,音像教学,演示等形式进行,注重学生生职业素质和形象的培养。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24学时,理论讲授20学时,实践4学时。

选用教材:自编教材参考书:1.《人际关系》主编李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2.《医学与人文》主编钟明华吴素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二、课程教育目标初步了解人际沟通的要点,为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求职和面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课程学时分配章内容学时第一章人际关系概论第二章大学生的情商与人际交往第三章沟通的技巧4 4 4第四章演讲的技巧4第五章求职与面试技巧8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人际关系概论【教学要求】1.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

2.熟悉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与特征及协调人际关系的意义。

3.了解人际关系的性质、类型及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一、人际关系的性质1.人际关系的概念2.人际关系的特征3.人际关系的本质二、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人际关系的类型四、协调人际关系的意义【教学时数】4学时第二章大学生的情商与人际交往【教学要求】1.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形态与常用方式。

2.熟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结构及成功交往的心理基础。

3.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效应与偏差。

【教学内容】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本质与功能1.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发展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本质和功能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结构1.代际交往(与长辈)2.同龄人交往(与同学)3.异性间交往(与情侣)三、人际交往的形态与方式1.语言交往2.非语言交往3.交往方式四、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效应与偏差五、大学生成功交往的心理基础【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章演讲的技巧第一节演讲中的介绍艺术【教学要求】1.掌握演讲中介绍与称呼的艺术、微笑的艺术。

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课程简介

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课程简介

《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课程简介【课程代码】C541010【课程名称】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The ar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学分】0.5学分【学时】总学时9学时,均为理论学时【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课程模块类型】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先修课程】无【课程简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现代社会,交往与沟通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大地的今天,无论是人际交往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而开设的,本课程主要介绍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规则和技巧,并阐述了如何将这些规则和技巧应用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去。

【开设教研室】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主讲教师简介】文琼仙,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学基础、护理礼仪与沟通、护理教学管理。

【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科目,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文琼仙主编,2005年院内自编教材。

《人际沟通》王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人际交往与护士专业礼仪》刘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哲学》课程简介【课程代码】C541007【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哲学(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学分】1学分【学时】总学时16学时,理论16学时【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课程模块类型】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以哲学问题为基本的框架,如宇宙观、方法论、认识论等,以概念、命题为基本的对象,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三大哲学流派的思想体系,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哲学传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力图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的学科。

《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
(二)本课程的任务
《人际沟通与交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方式与课程 形式的改革,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中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 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心理疏导、意识培养、方法学习、技巧训练、学以致用”五个方面展 开,从而实现学生在“听、说、看、动、用”几方面的有效转化,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关键时 期的转折,并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本课程重在技能培养,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知识要求:要求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的基本知识,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 及人际关系的影响,掌握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的方法的特点、功能和成功交往 /沟通的基本原则,不 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悉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组织打交道。
2、学习本课程的能力要求: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和将这些知识(日常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人 际沟通、商务活动沟通等)常用于各种实践领域中的操作训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实 际操作目的,根据实际情境快速与人建立联系、沟通。在社交场合若能以坦然、开朗的态度与人交谈, 并能把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利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撰写: 陈帆
系主任:
审阅:
教学院长:
日常沟通与倾听技巧 2 重点:日常沟通的技巧 难点:针对不同情况的日常沟通方法与倾听技巧 案例、模拟
职场沟通技巧 2 重点:职场沟通技巧难点:职场沟通中的主要禁忌及注意事项 案例分析、情景模拟
交友沟通技巧 2 重点:交友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案例分析、情景模拟
管理沟通技巧 2 重点:管理沟通的原则和渠道难点:冲突管理、管理沟通 案例分析、情景模拟

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大纲

护士人文修养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人际关系与沟通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注重阐述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理论知识和应用策略,同时进行相应的沟通能力的训练,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使学生有效运用沟通理论和技巧,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沟通问题,帮助学生适度把握并有效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在护理实践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态度,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认真实施教学,做到体现特色、突出重点;紧扣大纲、精心备课,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本课程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特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工作实际出发,立足任职需要,对人际关系与沟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启发式教学更好地运用于课堂实践,深入浅出地讲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及课后实践,角色扮演,自觉提高人际交流和专业沟通能力,实践课表现纳入课程成绩。

三、学时分配总学时数36学时, 2学分教材:《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ia T. Wood WadsworthISBN-13: 978-1-111-34640-9 ISBN-10: 1-111-34640-2《护理人际关系与礼仪》李晓玲主编高等教学出版社教学时数分配四、评价方法本课程为考试科目,采用百分制记分,课程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

理论考试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平时成绩由理性思维训练、模拟面试和角色扮演、课堂小展示综合表现构成。

五、教学内容及要求《人际关系与沟通》是提高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内容包括社会学、美学、礼仪、创新思维培养,将人文学科理论与护理理论相结合,重点在于使学生提高护理从业人员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人文修养,自觉运用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理论指导护理实践。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人际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人际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2. 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3. 倾听与表达:如何有效地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4. 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等非语言沟通方式5. 冲突处理:如何应对和解决人际冲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原则及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及应用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练习沟通技巧。

5. 反馈与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际沟通艺术》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3. 案例材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4. 角色扮演道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沟通技巧及运用。

4. 课后实践报告:评估学生运用所学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报告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4课时:介绍人际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第5-8课时:讲解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第9-12课时:学习倾听与表达的技巧第13-16课时: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方式第17-20课时:学习冲突处理的方法第21-24课时:实践与应用: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第25-28课时:案例分析与讨论第29-32课时:课后实践与反馈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人际沟通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学教学大纲(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供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用)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人际沟通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注重阐述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理论知识和应用策略,同时进行相应的沟通能力的训练。

随着医学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已由疾病护理转向多元化的健康护理,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护、患等各种关系,不仅要求护理专业人员具有扎实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目的:通过《人际沟通学》教学,使学生有效运用沟通理论和技巧,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沟通问题,帮助学生适度把握并有效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在护理实践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态度,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需先修的课程为: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学,掌握了基础知识,能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科学的提供疾病相关的护理,在护理中更好的发挥沟通的效果。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36,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教学(课堂角色扮演、即兴演讲等)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1.教材《人际沟通》,冷晓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第一版。

2.主要参考书(1)《人际关系与公共礼仪》,周朝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第一版。

(2)《人际关系与沟通》,刘玉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第一版。

(3)《病房警示录-医患沟通案例评析》,姜学林主编,2005年4月出版,第一版。

(4)《人际交往与护士专业礼仪》,刘宇主编,2004年6月出版,第一版。

(5)《人际沟通》,覃琥云主编,2003年8月出版,第一版。

(6)《人际沟通》,王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第一版。

(7)《护理礼仪》,单伟颖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第一版。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

《人际沟通艺术》—教学教案一、第1章:人际沟通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际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过程1.2 教学内容人际沟通的定义和特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人际沟通的类型和过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际沟通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际沟通的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类型和过程的人际沟通,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二、第2章:有效沟通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让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能够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方式2.2 教学内容有效沟通的基本技巧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技巧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技巧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提高沟通技巧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实践练习法:学生进行实际沟通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三、第3章:沟通障碍与解决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沟通障碍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分析沟通障碍让学生掌握解决沟通障碍的策略和方法3.2 教学内容常见的沟通障碍及其原因识别和分析沟通障碍的技巧解决沟通障碍的策略和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常见的沟通障碍及其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沟通障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识别和分析沟通障碍的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练习解决沟通障碍的策略和方法四、第4章:跨文化沟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跨文化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和习惯4.2 教学内容跨文化沟通的定义和特点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和习惯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跨文化沟通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跨文化沟通的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和习惯,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五、第5章:冲突管理与解决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冲突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学会有效管理冲突的技巧让学生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和策略5.2 教学内容冲突的定义和类型有效管理冲突的基本技巧解决冲突的方法和策略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冲突的定义和类型,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练习有效管理冲突的技巧实践练习法:学生进行实际冲突解决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六、第6章:情绪管理与沟通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与沟通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沟通技巧6.2 教学内容情绪管理与沟通的关系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的技巧调控情绪的沟通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情绪管理与沟通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情绪在沟通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识别和管理情绪的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实践练习法:学生进行实际情绪调控的沟通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七、第7章:团队沟通与人际关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团队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团队沟通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处理团队中的人际关系7.2 教学内容团队沟通的定义和特点团队沟通的重要性团队沟通的基本原则处理团队中的人际关系的技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团队沟通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团队沟通的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团队沟通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处理团队中的人际关系的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八、第8章:网络沟通与社交礼仪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网络沟通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让学生掌握网络社交礼仪8.2 教学内容网络沟通的特点和影响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网络社交礼仪的要点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网络沟通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沟通的现状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环境中有效沟通的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实践练习法:学生进行实际网络沟通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九、第9章:演讲与公众沟通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演讲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学会在公众场合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9.2 教学内容演讲的定义和特点演讲的重要性演讲的基本技巧在公众场合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演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的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演讲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演讲场景,提高演讲技巧十、第10章:职业生涯中的沟通技巧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职场沟通的特点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职场沟通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在职场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10.2 教学内容职场沟通的定义和特点职场沟通的重要性职场沟通的基本原则在职场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职场沟通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职场沟通的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职场沟通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在职场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十一、第11章:商务写作与沟通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商务写作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商务写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学会在商务场合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11.2 教学内容商务写作的定义和特点商务写作的重要性商务写作的基本技巧在商务场合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商务写作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商务写作的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商务写作的重要性实践练习法:学生进行实际商务写作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十二、第12章:视觉沟通与演示技巧让学生了解视觉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制作和展示有效的演示文稿12.2 教学内容视觉沟通的定义和特点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的技巧制作和展示有效演示文稿的策略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视觉沟通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视觉沟通的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的重要性实践练习法:学生制作和展示演示文稿,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十三、第13章:谈判技巧与沟通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谈判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谈判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学会在谈判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13.2 教学内容谈判的定义和特点谈判的重要性谈判的基本技巧在谈判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讲授法:讲解谈判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谈判的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谈判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谈判场景,提高谈判技巧十四、第14章:沟通与领导力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领导力与沟通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领导过程中的沟通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沟通提升领导力14.2 教学内容领导力与沟通的关系领导过程中的沟通技巧通过沟通提升领导力的策略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与沟通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领导过程中的沟通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沟通提升领导力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领导过程中的沟通技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十五、第15章:沟通技巧的实战应用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沟通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估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沟通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运用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评估和提高自己沟通能力的方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沟通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练习法:学生进行实际沟通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人际沟通艺术》的教学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最新)(1)

《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最新)(1)

《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最新)(1)《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审核人:()批准人:()制定单位:()完成时间:年月日《人际沟通与交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读方式:选修课学时:40学分: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考核方式:考试课先修课程:《管理学》一、课程简介课程的性质、地位、特点及主要内容。

(一)课程性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新生研讨课”是面向商学院,专门为工商管理类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内容学习、小组讨论,实现能力与技巧训。

(二)课程地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新生选修课。

(三)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人际关系概述、人际间的交往艺术、沟通与沟通技巧、沟通客体分析、沟通主体分析、语言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笔头沟通技能、演讲与辅助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标人际交往与沟通,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和训练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关系到学生的大学生活、将来的求职,升迁等具体问题。

若不具备这一素质条件,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发展。

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课程的学习,使一年级新生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在课程学生中,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概述、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人际间的交往艺术、沟通与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并利用在授课中方法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具备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并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交礼仪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概述1.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的目的、意义。

2.教学内容(1)沟通的概念、要素(2)沟通的作用、框架(3)沟通的目的、意义3.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讲授,结合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授课。

4.习题课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5.课外作业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均要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和学习过程中,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课前针对授课教师布置的任务查找资料,在课后总结课程学习内容并形成相应作业。

《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编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训18学时适用专业:不限专业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职场人际关系和职场的平行、上行、下行、客户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使学生能掌握一般人际关系、职场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认识他人的基本理论,具备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职场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堂教授、影像教学、案例分析、课题讨论、情景模拟、实训练习、演示等形式进行,注重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自我形象的提升和实际沟通技巧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和实务,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并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二)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1)系统学习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2)通过提供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训让学生练习,通过影像教学、课题讨论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努力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行合一的理念。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并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

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基本沟通技能的练习,如: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让他们能在一对一沟通以及与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3.素目标/思政目标(1)掌握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包括理解人的一生离不开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人际沟通,掌握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含义及沟通的主要方式,了解沟通失败的原因以及高效沟通的原则。

拓展专业视野,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乐于接收新观念、新事物,培养愿意与人合作的情感和能力。

人际沟通(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际沟通(公共关系学)总学时: 20学时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开课单位:社科部使用教材:《公共关系学》卢忠萍严由铭曾冰李小鹏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出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通过对人际沟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沟通技巧的学习,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良好态度,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正确处理生活中各种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沟通概论(3学时)1、教学内容:⑴沟通的涵义与模式⑵沟通的特点与功能⑶沟通能力及其培养2、学习要求:⑴了解沟通的含义与模式⑵掌握沟通的特点与功能⑶掌握沟通能力及其培养第二章人际沟通的原则(3学时)1、教学内容:⑴人际沟通的原则⑵人际关系PAC分析理论2、学习要求:⑴掌握人际沟通的原则⑵了解人际关系PAC分析理论第三章交谈沟通(3学时)1、教学内容:⑴交谈沟通的含义和特点⑵医学会谈的原则⑶交谈沟通的技巧2、学习要求:⑴了解交谈沟通的含义和特点⑵掌握医学会谈的原则⑶掌握交谈沟通的技巧第四章倾听艺术(3学时)1、教学内容:⑴倾听的意义⑵倾听的技巧2、学习要求:⑴了解倾听的意义⑵掌握倾听的技巧第五章非语言沟通(3学时)1、教学内容:⑴非语言沟通的类型与特点⑵非语言沟通的形式与表达2、学习要求:⑴了解非语言沟通的类型与特点⑵掌握非语言沟通的形式与表达第六章应聘艺术(3学时)1、教学内容:⑴书面应聘⑵面试的艺术2、学习要求:⑴掌握书面应聘⑵掌握面试的艺术第七章人际沟通的礼仪(2学时)1、教学内容:⑴人际沟通礼仪的含义⑵人际沟通礼仪的内容2、学习要求:⑴了解人际沟通礼仪的含义⑵掌握人际沟通礼仪的内容三、其他教学环节(无)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授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学生演练相结合。

五、必要说明教学内容中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一般应在理论课中讲授,同时也是考试的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黄珠红审核人:刘育红编撰日期:2009年8月20日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技能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类型属于B类课程,即理论+实践。

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的社会沟通技能、提升社会工作交往能力及开展社会工作的支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沟通的理念、知识,学会运用沟通的技巧,使其成为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专业社区工作者。

(二)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对认识自我与沟通技巧的兴趣;学会建立人本服务的工作关系,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影响,掌握疏解价值冲突的方法;认识压力的内涵,掌握处理压力的原则方法;掌握团队合作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团队冲突。

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45学时,共3学分,学习时间为一学期。

其中,理论教学时数25学时,实践教学时数20学时。

本课程选用由梁传孙、伍锐明、吴敏洁编著的《自我认识与沟通技巧》(第1版)作为主教材,与之配套的黄惠惠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助人历程与技巧》作为辅助教材。

《自我认识与沟通技巧》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社会工作教学丛书。

教材编排体系清晰地体现了社会工作者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适合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内容新颖,文字简洁、通顺易懂,便于学生自学;理论阐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注重任务训练的编排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取经验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影像教学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沟通技能的提高。

四、考核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的基本知识,学会建立人本服务的工作关系,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影响,掌握疏解价值冲突的方法;认识压力的内涵,掌握处理压力的原则方法;掌握团队合作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团队冲突。

由于《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这种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该课程考核应注重实践环节,考核知识应用,以能力测试为中心。

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

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考核,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由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部分构成。

1、学习内容考核,主要看课程实践,占70%。

课程实践通过观察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方式考核,主要看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情况、小组学习情况、到课情况及学习笔记情况等,占30%。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二)终结性考试本课程终结性考试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核,也重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核的命题,严格掌握在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范围之内,试题覆盖全部学习单元。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第一章学科介绍及经验学习法教学要求:提升对认识自我与沟通技巧的兴趣;认知及评价过去的学习方法,明白本课程所使用的教与学的方法:经验学习法。

一、为何要认识自己?二、要与人沟通吗?三、你怎样学习?(一)讲解教授与发现学习(二)经验学习法(三)学习模式量度表第二章人本服务的工作关系教学要求:掌握工作关系的特征;学会建立人本服务的的工作关系的三个核心条件;明白建立人本服务的的工作关系的特征、尺度。

一、服务使用者的角度二、工作关系的特征三、建立工作关系的核心条件第三章沟通教学要求:认识沟通的含义和功能,掌握沟通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分析影响沟通的元素和各种沟通障碍的成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方法。

一、沟通的定义和功能二、沟通过程中的各种元素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四、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功能和作用五、影响沟通的因素和各种沟通障碍的成因六、有效沟通的方法第四章沟通模式教学要求:认识萨提尔沟通模式,掌握萨提尔沟通模式特色、成因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反思觉察自己的沟通形态并分析成因;掌握转化现存沟通形态的方法。

一、萨提尔沟通模式二、萨提尔沟通模式的五种沟通形态三、功能不良的沟通形态的成因四、转化现有沟通形态的方法第五章人本服务沟通技巧(一)教学要求:认识专注行为、鼓励和开放地邀请谈话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在行为上联系表达这三种技巧;在人际沟通中掌握运用“专注行为、鼓励和开放地邀请谈话”的技巧。

一、有效的聆听(一)有效的聆听的要素(二)影响有效聆听的因素二、专注行为(一)面向对方(二)开放姿势(三)目光接触(四)适当表达(五)跟进谈话三、稍加鼓励(一)言语鼓励(二)非言语鼓励四、开放式地邀请谈话(一)开放式地邀请谈话的种类(二)开放式地邀请谈话的应用第六章人本服务沟通技巧教学要求:能够描述内容反映、感受反映和总结的具体内容和说明它们的重要性;在行为上表达这三种技巧;在人际沟通中使用这三种技巧。

一、内容反映(一)内容反映含义(二)有效的内容反映的要素二、感受反映(一)感受反映含义(二)有效的感受反映的要素三、总结(一)总结含义(二)有效的总结的要素四、技巧的整合(一)技巧的整合含义(二)有效的技巧的整合的要素第七章坚定行为与协商技巧教学要求:认识坚定行为的含义,掌握坚定行为背后的核心信念和价值;掌握坚定行为的基本技巧和运用;掌握协商过程及所需技巧。

一、坚定行为(一)坚定行为含义(二)坚定行为背后的核心信念和价值(三)坚定行为的基本技巧和运用二、协商技巧(一)协商技巧含义(二)协商的基本技巧和运用第八章价值观教学要求:了解价值观和道德的基本含义,明白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认识有关价值观和道德的学说,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能解释取向背后的理由。

一、价值观(一)价值观含义(二)价值观对个人行为表现的影响二、道德(一)道德的含义(二)道德的学说第九章个人及专业价值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和同学在不同事情上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观的反思(一)人生目标(二)社会阶层(三)性别二、专业价值(一)尊重个人(二)对服务使用者的承担(三)社会承担三、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的关系第十章价值冲突与疏解教学要求:了解价值冲突,认识本专业中不同类别的价值冲突和它们对服务过程的影响;明白疏解价值冲突的基本原则。

一、价值冲突(一)价值冲突含义(二)价值冲突对个人行为表现的影响二、专业上的价值冲突(一)服务使用者自身面对的价值冲突(二)服务使用者与社会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三)服务使用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价值冲突(四)专业价值之间的冲突三、如何处理价值冲突(一)确认冲突的存在(二)明确核心问题(三)寻找相关事实(四)建议可能出路(五)衡量价值轻重四、个人的成长第十一章自我的概念教学要求:明确认识自我在人本服务中的重要性,掌握认识自我的范畴和认识自我的具体方法。

一、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二、认识自我范畴(一)外表和举止(二)爱好和厌恶(三)性格(四)价值观(五)长处和弱点(六)感受三、如何处理认识自我(一)自我表白(二)心灵之窗(三)重要的提醒第十二章自我的建构教学要求:明白人在情境的含义和它在认识自我和别人方面的提示;了解个人、环境、自我塑形之间的互动关系;掌握相关的案例。

一、人在情境二、个人素质三、微观环境(一)家庭(二)学校学习经验(三)职业工作经验(四)所属组织(五)特别经验四、宏观环境(一)社会(二)社会阶层(三)文化(四)社会标签五、互动的成果第十三章压力处理及个人身心健康教学要求:明白压力的定义、性质和种类;分辨不同种类压力的来源和不同来源间的互动关系;掌握压力带来的影响;初步认识处理压力的原则和方法。

一、压力(一)压力含义(二)压力的学说二、不同的压力来源(一)与个人因素有关的压力来源(二)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压力来源三、压力的征兆及个人健康状况评估(一)与个人工作、学习有关(二)与机构整体有关(三)压力的影响四、处理压力的原则和个人身心健康的方法(一)处理压力的原则(二)个人身心健康的方法第十四章团队合作及领导教学要求:明白团队合作和领导的定义、性质;认识团队领导和成员应有的表现和技巧;认识处理团队合作的注意事项。

一、团队(一)团队含义(二)团队六个“P”二、为何应用团队工作三、有效的团队(一)团队规模(二)团队发展阶段(三)团队任务性质四、团队发展阶段五、团队领导六、团队成员七、团队会议第十五章持续学习及总结教学要求:明白持续学习和总结的定义、性质;认识持续学习和总结的实施操作方法;学科回顾及总结。

一、持续学习(一)持续学习含义(二)持续学习重要性二、成为自己学习的舵手(一)态度(二)行为三、订立各人学习计划四、学科回顾及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