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
【篇一: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功能价值实用价值文学的产生源于劳动,民间文
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劳动息息相关。由于民间文学是民众在劳动、生
活中自发创造的,因而它的首要价值是实用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
生产劳动的工具、生活和历史的教科书,也是驱散疲劳的娱乐工具。我们分别论述。
(一)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
动节奏这个作用自原始社会以来,直到如今始终存在。《淮南子道
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种“举重劝力”的作用在各种劳动号子、夯歌、拉纤歌种保留
自今。藏族有一种“打阿尕”的调子,是很多人一起捶打混凝土时所
唱的歌曲,如果节奏不统一,打出的地板和屋顶就不平了。
在劳动中人们是离不开歌声的,劳动号子虽然还只是最简单的民歌,但已起到了集体劳动组织者的作用,发挥了它的一定威力。一些抬
不起动的重物,因为有了号子,大家能一齐用力,竟可以抬起来了,对于原始人来说,这真是创造了奇迹,因此,他们就把这种语言的
奇妙作用神圣化,认为最会唱歌的人是神派下来的。在希腊神话中,传说太阳神阿波罗弹起琴来,使石头跳舞,对特洛亚城的建造起了
巨大的作用。
2.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
神话、咒语和某些歌谣、曲艺等不少作品都是企图用语言艺术的力
量来征服自然,这是原始初民“巫术观念”的遗留。原始初民认为词
与物,“表象者”与“被表象者”是完全等价的,所以一些表示欲望的
辞句,一经说出,便算达到目的。这就就所谓的巫术中的“词语魔力”。这种文化传统因其是最早产生的,因而也是最顽强的文化传统。即使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也依然大量存在着将词语作为替代客观物
或客观事实的潜意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祝愿之辞就是原始巫术观
念的遗留。人类文学发生的第一形态便是巫术咒语歌,这对后世文
学的影响主要在民间文学这一块。在陕北,春天播种之前,农民们
常常请说书艺人来家唱一段“黄牛书”、“丰收乐”,保佑人畜平安,
风调雨顺。
这种现象只是一种原始的“巫术观念”的遗留,并不是迷信,它表现
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控制的欲望而不是服从。
3.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
在劳动时唱歌,不只以统一节奏,而且还能鼓舞干劲,提高劳动效率。正如一首青浦田歌所唱:“山歌一唱,眼清目亮。唱得精神,干
得起劲。”山歌对于人们劳动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在集体干活时“听
到口号鼓动,肩上担子轻松。”,“山歌记得牢,干活有目标”,这都
是民众对民歌的估价。
关于民间文学的这种作用,也有许多美妙的传说。例如传说刘三姐
是山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一个最好的劳动能手,她曾经和外地插
秧能手比赛,由于她山歌唱的好,结果取得了胜利。据说,她只要
在秧田四周插上一圈秧苗,再唱唱山歌,霎时间一块块田里就长满
了秧苗了。这个传说的浪漫主义夸张是很明显的。
但是它反映了一个现实情况,即干活时唱起歌来就可以忘了疲劳,
不觉时间的长久,很快完成了任务。就象一首江苏民歌所唱:“天要
下雨北风狂,鸡要啼来扑翅膀。船要快来双枝橹,人要出力开口唱。” 4.总结生产劳动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
这是民间文学实用价值的重要一方面。谚语,特别是农谚是农业生
产不可缺少的口头技术课本。至于从神话到故事和寓言中所总结的
劳动经验,更是古往今来流传不绝的。虽然它们采取了曲折的形式。农谚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方面不,有关农时节令的、关于气象的。在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从选种、播种到耕地
施肥、锄草、灌溉、收割等技术经验都有无数谚语来反映。如
关于田间管理的“锄头自带三分水,多锄抗旱苗发肥。”关于农业收
获的“见蔓不见瓜,必定拿车拉。见瓜不见蔓,只能挑几担。” 在对
答性山歌——“盘歌”和“对花”中,也有很多是关于农业生产知识和
经验的。如《刘三姐》歌剧中曾经引用过的一首就包含着不少农业
知识:什么结籽高又高哎?什么结籽半中腰哎?什么结籽成双对呀?什么结籽棒棒敲哎?神话寓言中有不少作品是劳动知识的艺术概括。神的形象多是按劳动能手的形象创造的,如后羿就是善射的打猎能手。
(二)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民间文学作品是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
有着教育和娱乐的作用,它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也是娱乐的工具。第一,人民运用民间文学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它对于我国民族性
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影响。在民间儿歌、童话中就进行着热爱劳动、勇敢、谦虚等道德教育,像《龟兔赛跑》、《小红帽》等等作
品,从小就给儿童以很形象的感染。可以说人们生来最先接受的一
段教育就是民间文学的教育。
许多民间笑话、语言、谚语,都是从正面和反面来进行思想方法的
教育的,对启发人们的智慧有良好的作用。比如《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寓言,以生动的形
象教育人们要克服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第二,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是
靠口头文学来记载的。如今在很多民族中,还流传着远古时代传下
来的史诗、传说和歌谣,他们没有文字,民间歌手就是老师,民间
文学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媒介。如苗族古歌共有十多首,从开天
辟地唱到人类起源,又讲到“跋山涉水”的民族迁徙,内容十分丰富。白族的“打歌”、彝族的一支阿细人的“阿细的先基”、彝族史诗“梅葛”等等都是远古流传至今的“口头历史课本”。
第三,民间文学是人们最熟悉最喜爱的文艺形式,是最普及最方便的娱乐工具,它能使劳动人民在繁
重的工作之后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正如安徽民歌所唱:“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上借忧愁。三天
不把山歌唱,三岁孩儿白了头。” 在西藏我们看到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回来后吃了饭又去歌舞,有时一
直唱到深夜,得到了愉快,恢复了体力,他们说:“歌能养人。”
【篇二: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
所属栏目:
摘要:关于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历年的研究论文数目相当可观,
这说明人们早就注意到了民间文学中蕴含的巨大的美学价值,并曾
在一定时期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拟
从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方面对其审美价值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语言魅力
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俄国
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
的功能。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
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
身立命之所。”程麻教授认为“审美价值是文学其他价值因素的总体
心理效应”。李德顺教授也说:“审美价值,是人们的审美活动所产
生的精神价值,指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述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
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民间文学是多样文
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
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本文拟从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方面对其审美
价值作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