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诗味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仅用十个字便写出 了诗人遭遇的三大挫折:遭贬谪、音书断、时间长。诗人内 心的苦闷、对故乡的牵挂,在此表露无遗,看似平常的两句 话向读者传达了多方面的信息。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近乡情怯” 体现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诗人当然是 想见到亲人的,但他是因遭贬离家,加上音书已断、经冬复 春,他不知家人是否受到牵连或遭遇其他不幸,因此忧惧伴 着日夜思念而生,随着故乡的接近而愈演愈烈,乃至于不敢 提前向故乡来人询问一番,就怕听到家中出现变故的消息。
想诗境、悟诗情
《渡汉江》抒发了诗人因久离家乡而思乡,但 等到返乡时却胆怯的感情,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和因担忧亲人而日夜忧惧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 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而不局限 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层面。老子认为“柔弱” 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 若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 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 刚强。可以说,发现了“柔弱”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 贡献。
本课总结
内容二 渡汉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老子》第四十三章至第四十七 章。
解诗题
《渡汉江》是诗人宋之问在返乡途中渡过汉江时所写的 抒情诗。汉江,即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少府”是唐代县尉的别称。一位杜姓县尉将去四川做 官,王勃在长安相送,写下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素解文意
这一章主要讲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 关系。老子认为有些事物的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 全相反,所以在政治上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 能取得成功。尤其对于那些国富兵强,拓地千里,成其 大功的王侯将相,他们如果能不因此而飘飘然,及时看 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再加上“若拙”“若讷”,必然 会受用无穷。
链接:《禅师之教》
第44章 ·文白对读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翻译:名声与生命,哪一样更亲近?生命与财宝,哪一 样更重要?得到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是祸害?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 以长久。 翻译:过分追求名利必然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足 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没有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积累描写返乡的诗句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杜牧《归家》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
谁?
尝试初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chí chěng)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 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43章)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 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第44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chōng),其用不 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静胜躁, 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 正。(第45章)
第47章 ·文白对读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 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望窗外, 就能看到天地运行的道理。出门越远,对道的认识越少。 所以圣人不出行就知道一切,不察看就明白,虚静无为 却成就一切。
·素解文意
“不出户,知天下”并非指不出门就能知道世间 万事。老子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章节中,我 们可以看到许多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内容,这些 都表明老子极为重视生活实践。但更重要的是,老子 认为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被认识, 要同样重视理性思考,通过掌握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 去分析事物的本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临别之际你我心中难免伤感, 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三年级下册
第22课 内容一 《老子》第43章—第47章 内容二 渡汉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内容一 《老子》第4Leabharlann Baidu章—第47章
温故揭题
学完了《老子》前四十二章的内容,我们了解了老子对 世间万物的一些看法,本学期将接着学习《老子》剩下的三 十九章。今天学习的是第四十三章至第四十七章。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想诗境、悟诗情 别离之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 一反别离的愁悲,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 情感,令人耳目一新。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链接:《巨贪和珅》
第45章
·文白对读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穷。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翻译:大的成就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败。大的 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直的东西看起来是弯 曲的,最巧妙的东西看起来笨拙,最会言辞的看起来不会说话。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躁动可以御寒,心静能够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大治 天下。
翻译: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是大有 益处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不出声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 有人做得到。
·素解文意
本章和《老子》第十二章一样,阐述“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的原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 的益处。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即使最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 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 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十五从军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颈联是千古名句,其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 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友情深厚,江 山难阻”的哲理,一扫前文淡淡的伤离情绪。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尾联中诗人慰勉友人不要像小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手 巾,而要以豁达之心面对,全诗气氛变悲凉为旷达。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品诗味
首联一个“望”字,将友人的目的地与长安联系起来, 拓宽了诗歌意境和读者视野,也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距离, 既然“五津”可望,那么离别就少了伤感。
颔联中诗人劝解友人:既然我们同在宦海浮沉,离别便 是常见之事。以此感同身受来宽慰对方,惜别中展现诗人的 豁达胸襟。
老子在此是想说明人的心灵深处就像一面镜子,上 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感和欲望,一旦受到外界的诱 发就会蠢蠢欲动。所以老子认为我们应通过自我修养的 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 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了解它的运行规 律。 多形式熟读文本 熟读成诵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正诗音
·标注易读错字词 城阙(què)、宦(huàn)
·标注入声字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 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 不敢向家乡的来人打听情况。
·字词释义
①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 长江。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今广东、 广西一带)。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③来人:渡汉江时遇 到来自故乡的人。
·素解文意
战争往往源于侵略者想要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的 勃勃野心。本章意在警告当政者不可贪求无厌,切记 清静无为。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 郊”这句话体现了反战思想。他反对春秋列国间频繁 的掠夺争霸战争, 认为战争是因统治者不懂知足引起 的;至于“寡欲”“知足”的提出,无疑是对当时统 治者的强烈抗议。
链接:《牛弘忘言》《荀攸之智》
第46章 ·文白对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翻译:天下太平,就会把马匹还给农民,用来耕种;天 下大乱,战马都上战场,小马就会出生在战场旁的郊野里。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 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罪过、祸患莫过于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所以知 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fèn);天下无道,戎马生 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jiù)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 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 47章)
分步练读
第43章
·文白对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 无为之有益。
·素解文意
本章以声名、财物和人的自身价值做对比,以劝诫人们 要自重、自爱。老子认为人要贵生重己,凡事不可贪得无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反之,贪 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 裂的可悲下场。
“知足”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 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对 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准确的认识。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又何必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 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手巾。
·字词释义
①三秦:指关中地区。②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这里 代指蜀州。③宦游:为做官而远游四方。④海内:四海之内, 即全国各地。⑤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⑥无为: 无须、不必。⑦歧路:岔路口。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⑧儿女:青年男女。⑨沾巾:泪水沾湿手巾。
积累描写送别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 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 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熟读成诵
有感情地背诵《渡汉江》和《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本课总结
这两首诗,一首是送别之作,一首写归乡之情, 诗中对于情感的描述都细腻动人,令人读之心有戚 戚。同学们课后可以自行阅读更多类似主题的名作, 体会不同诗人对同类情感的表达有何不同之处。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