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课人教部编版17(共23张PPT)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课人教部编版17(共23张PPT)
——屈原《九歌·少司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⑤凝噎:因为悲伤而喉咙哽塞地说不出话来。 本章进一步论及君子应该如何侍奉君王,即“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这个要求在后世影响深远。
捶胸顿足,一路哭泣,送灵柩去安葬;
③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⑧楚天:南方楚地的天空。
⑥去去:不断远去。⑦暮霭:黄昏时的云气。 ⑨清秋节:凄清的秋季。
《孝经》第十六章—第十八章
翻译:“为逝者准备好棺椁、寿衣、被褥,抬着安放进棺材中;
悲丧莫不悲过兮三生年别 ,离示,民乐有③莫终乐也无兮。新绪相知:。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内《容诗一》《云孝:经‘》第心十乎六爱章④矣—,第兰十遐八不舟章谓矣:。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
而天子的崇高品德也会感化人间,教化民众,二者相得益彰,人民便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为之棺、椁(guǒ)、衣、衾(qīn)而举之,陈其簠簋(fǔ guǐ)而哀戚之;
孔子认为天子只要做到诚心尽孝、兄友弟恭,就能在敬事上天和地祇时,让神明感应到自己的孝心和祭祀的诚意,从而使国家得到神明的赐福,风
调雨顺;
⑧楚天:南方楚地的天空。 就算有满腹的思念爱恋之情,又能和谁倾吐呢?
《诗经》里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归服的。
“执手”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 前。“噎”字表明二人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来,“泪”字 点出哀痛心情,而一切情意都尽在“执手相看”中。那么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 心独白。离愁加上渺茫的前途,更加深心中悲伤。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4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4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4(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4(精 品课件 )
明诗意
国风·卫风·竹竿
·文白对读
籊籊竹竿, 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
竹竿细又长, 垂钓在那淇水上。 怎能不思念着你?
远莫致之。
路途遥远难以回乡。
泉源在左,
泉水源头在左边,
竹竿曾带给诗中女子垂钓之乐,勾起了她心中的种种怀 想,便有了《竹竿》这首诗。
正诗音
·标注易读错字词
永矢(shì)弗谖(xuān)、考槃在阿(ē)、 薖(kē)、硕人之轴(zhú) 籊(tì)、傩(nuó)、桧(guì)楫松舟、 以写(xiè)我忧
·标注入声字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4(精 品课件 )
真快乐呵山坡上, 那位贤人心上宽宽。 独睡独醒独自歌唱, 誓不再去朝堂上。
·字词释义
①硕人:美人,贤人。②阿:山坡。 ③薖:宽大。④过:到朝廷去。 ⑤轴:盘旋。⑥告:张扬。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4(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4(精 品课件 )
链接:《隋文帝与唐太宗》《塞翁失马》
第59章
·文白对读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 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 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翻译:治国修身,劳心劳力,不如爱惜精力,无事无为。 这样才能早从于道,从而积德深厚。积德深厚就没有什么不 能做到的,没有什么不能做到,那就是力量无穷,这样就能 治理好国家。治理国家遵守道,就可以长治久安。这是根深 蒂固、永远有生命力的道理。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课人教部编版(共29张PPT)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课人教部编版(共29张PPT)
别离之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里面蓄积着看不见的巨大力量,即使最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颔联中诗人劝解友人:既然我们同在宦海浮沉,离别便是常见之事。
老子认为有些事物的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所以在政治上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罪人生莫如大逆于旅可,欲“我,亦柔咎是(行弱j人iù。)”莫大发于欲挥得出,祸来莫大的于不作知足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
·素解文意
本章以声名、财物和人的自身价值做对比,以劝诫人们要自 重、自爱。老子认为人要贵生重己,凡事不可贪得无厌,“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反之,贪求的名利越 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知足”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 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 举止有清醒、准确的认识。
本课总结
内容二
渡汉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老子》第四十三章至第四十七章。
解诗题
《渡汉江》是诗人宋之问在返乡途中渡过汉江时所写的抒情诗。 汉江,即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少府”是唐代县尉的别称。一位杜姓县尉将去四川做官,王勃在
长安相送,写下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正诗音 ·标注易读错字词
老子在此是想说明人的心灵深处就像一面镜子,上面蒙着 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感和欲望,一旦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蠢蠢欲 动。所以老子认为我们应通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 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 览照外物,了解它的运行规律。
多形式熟读文本
熟读成诵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素读范本部编版7ppt教学课件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素读范本部编版7ppt教学课件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7ppt 教学课 件名师 PPT推 荐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7ppt 教学课 件名师 PPT推 荐
品诗味
首联写田家生活。“迟”字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 分真切传神,且营造了闲散安逸的氛围,随后,农家炊 饭饷田的画面也很富有生活气息。颔联写自然景色。白 鹭飞行,黄鹂鸣叫,一取动态,一取声音;“漠漠”形 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树林繁茂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把雨后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玄以德其深 不矣争远,矣故重,天与下要物莫反能性矣与,之,然争后。如乃至第大顺八。 章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链接:《汉文所帝之恶立》,《大故树将几军》于道”;第二十八章的“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谿”和“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第六
十一章的“大者宜为下”。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7ppt 教学课 件名师 PPT推 荐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7ppt 教学课 件名师 PPT推 荐
连日雨后山林积水,显得格外空寂,村落 里一缕缕炊烟缓缓升起,那是人们在蒸菜 做饭,给在东边田里劳作的人送去。迷蒙 广阔的水田里飞出了白鹭,夏日茂密阴凉 的树林深处传来黄鹂婉转的鸣叫声。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开晚谢的木槿 花;在松树下歇息,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我已经是个退隐山林的村野之人,海鸥为 什么还要猜疑戒备我呢?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是以以圣 圣人人处处上上处而而民民,不不重重同,,处处时前前而而也民民不不以害害。。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正所谓“海纳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素读范本部编版8ppt教学课件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素读范本部编版8ppt教学课件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8ppt 教学课 件名师 PPT推 荐
国风·卫风·伯兮
明诗意
·文白对读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我的阿哥高大又威猛,那是邦国的英雄。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他手执长殳,为君王打仗做先锋。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自从阿哥去东征,我的头发乱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岂是我没有膏沐来梳洗?我不知打扮给谁
·素解文意
“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俭”的内涵有两层, 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俭”即是“啬”,老 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 等待时机。“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 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身处战乱时代,深深地感受到 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而才极力加以阐扬。老子认 为 “三宝”中 “慈”是首要原则,心怀慈爱,进攻可以得 胜,退守也能稳固。就像孟子所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看!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8ppt 教学课 件名师 PPT推 荐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8ppt 教学课 件名师 PPT推 荐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下雨吧下雨吧,天天却升起红太阳。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日日思念我的阿哥,想到头痛也情愿。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哪里能找到忘忧草?我把它栽到北堂。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日日思念我的阿哥,相思成病心也痛。
链接:《武王伐纣》
第68章
·文白对读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 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 古之极。
翻译:善于统帅士兵的人,不逞勇武;善于打仗的 人,不轻易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交战; 善于用人的人,待人谦卑居下。这就叫作“不争”的品 德,叫作善于用人,叫作符合天道,是古代最高的准则。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素读范本部编版11ppt教学课件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素读范本部编版11ppt教学课件
子曰:“夫(f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
吾语(yù)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 聿(yù)修厥德。’”(第一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wù)于人;敬亲者,不敢慢 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 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第二 章)
生“活蓝节 关俭”,即慎蓝行田礼关法,制在《度今,陕甫即西使蓝刑国田库东》充南裕。出也不自能奢《侈。尚书》,是周穆王时有关刑法的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三年级下册 文书,由于吕侯请命而颁布,故名。
链接:《亲尝汤药》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11pp t教学 课件名 师PPT推 荐
·素解文意
本篇是《孝经》首章,记述师徒二人的谈话缘起。曾子 本侍坐于孔子身侧,因孔子问话,于是“避席”作答。避席 是古代一种礼节,先秦时没有凳子、椅子,人们席地而坐, 此处曾子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所以起身离开坐席,站立回 答。
从字源的角度来看(见右下图),“孝”字是一个小孩 搀扶或背负着一头发稀疏的老人走路,表示孝顺的意思。
所生,作为公卿诸侯、万千百姓之表率的天子,如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yù)修厥德。
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天下人一定都会受其 从字源的角度来看(见右下图),“孝”字是一个小孩搀扶或背负着一头发稀疏的老人走路,表示孝顺的意思。
精选说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经典 素读范 本部编 版11pp t教学 课件名 师PPT推 荐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课人教部编版12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课人教部编版12
翻译:“不合乎先王礼法的言论,不敢乱说;不合乎 先王道德品行的事,不敢去做。言行都能遵循礼法,就 没有可供挑剔的地方。无论说多少话都没有错话,无论 做什么事都没人怨恨嫌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翻译:“卿大夫在服饰、言语和行为三方面都能做好, 才能守住先祖的宗庙,使先人的祭祀世代得以传承。这 大概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中说:‘早晚都不松 懈,尽心侍奉君王。’”
,都要尽孝。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夫君去服劳役,不知道他的归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何时能回来?鸡已进了窝,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夕阳西下,牛羊也下了牧地。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夫君去服劳役,怎能让我不相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夫君去服劳役,不知去了多少个日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何时才能再相会?鸡已飞上木架栖息,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夕阳西下,牛羊也下了牧地。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夫君去服劳役,会不会挨渴受饥?
——《西洲曲》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想诗境、悟诗情 这首古老的歌谣以朴素直白的语言诉说了妻子 对远方丈夫的牵挂、思念以及祝愿,千百年以来感 人肺腑。
国风·王风·君子阳阳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生产活动,所以农民是庶民中的主要群体。
“曷至哉?”诗歌的两章几乎是重复的,但第二章末 但诗中女子的丈夫仍在远方服役,于是这本该幸福的时光就变得寂寞无比,所以她怅惘地问出了“曷至哉?”诗歌的两章几乎是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章 ·文白对读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 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望窗外, 就能看到天地运行的道理。出门越远,对道的认识越少。 所以圣人不出行就知道一切,不察看就明白,虚静无为 却成就一切。
·素解文意
“不出户,知天下”并非指不出门就能知道世间 万事。老子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章节中,我 们可以看到许多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内容,这些 都表明老子极为重视生活实践。但更重要的是,老子 认为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被认识, 要同样重视理性思考,通过掌握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 去分析事物的本质。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又何必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 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手巾。
·字词释义
①三秦:指关中地区。②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这里 代指蜀州。③宦游:为做官而远游四方。④海内:四海之内, 即全国各地。⑤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⑥无为: 无须、不必。⑦歧路:岔路口。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⑧儿女:青年男女。⑨沾巾:泪水沾湿手巾。
翻译: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是大有 益处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不出声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 有人做得到。
·素解文意
本章和《老子》第十二章一样,阐述“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的原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 的益处。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即使最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 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 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本课总结
内容二 渡汉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老子》第四十三章至第四十七 章。
解诗题
《渡汉江》是诗人宋之问在返乡途中渡过汉江时所写的 抒情诗。汉江,即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少府”是唐代县尉的别称。一位杜姓县尉将去四川做 官,王勃在长安相送,写下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正诗音
·标注易读错字词 城阙(què)、宦(huàn)
·标注入声字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 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 不敢向家乡的来人打听情况。
·字词释义
①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 长江。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今广东、 广西一带)。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③来人:渡汉江时遇 到来自故乡的人。
“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而不局限 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层面。老子认为“柔弱” 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 若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 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 刚强。可以说,发现了“柔弱”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 贡献。
尝试初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chí chěng)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 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43章)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 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第44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chōng),其用不 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静胜躁, 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 正。(第45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fèn);天下无道,戎马生 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jiù)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 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 47章)
分步练读
第43章
·文白对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 无为之有益。
链接:《巨贪和珅》
第45章
·文白对读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穷。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翻译:大的成就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败。大的 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直的东西看起来是弯 曲的,最巧妙的东西看起来笨拙,最会言辞的看起来不会说话。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躁动可以御寒,心静能够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大治 天下。
品诗味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仅用十个字便写出 了诗人遭遇的三大挫折:遭贬谪、音书断、时间长。诗人内 心的苦闷、对故乡的牵挂,在此表露无遗,看似平常的两句 话向读者传达了多方面的信息。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近乡情怯” 体现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诗人当然是 想见到亲人的,但他是因遭贬离家,加上音书已断、经冬复 春,他不知家人是否受到牵连或遭遇其他不幸,因此忧惧伴 着日夜思念而生,随着故乡的接近而愈演愈烈,乃至于不敢 提前向故乡来人询问一番,就怕听到家中出现变故的消息。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品诗味
首联一个“望”字,将友人的目的地与长安联系起来, 拓宽了诗歌意境和读者视野,也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距离, 既然“五津”可望,那么离别就少了伤感。
颔联中诗人劝解友人:既然我们同在宦海浮沉,离别便 是常见之事。以此感同身受来宽慰对方,惜别中展现诗人的 豁达胸襟。
链接:《禅师之教》
第44章 ·文白对读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翻译:名声与生命,哪一样更亲近?生命与财宝,哪一 样更重要?得到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是祸害?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 以长久。 翻译:过分追求名利必然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足 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没有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想诗境、悟诗情 别离之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 一反别离的愁悲,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 情感,令人耳目一新。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积累描写返乡的诗句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杜牧《归家》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
谁?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三年级下册
第22课 内容一 《老子》第43章—第47章 内容二 渡汉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内容一 《老子》第43章—第47章
温故揭题
学完了《老子》前四十二章的内容,我们了解了老子对 世间万物的一些看法,本学期将接着学习《老子》剩下的三 十九章。今天学习的是第四十三章至第四十七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临别之际你我心中难免伤感, 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链接:《牛弘忘》《荀攸之智》
第46章 ·文白对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翻译:天下太平,就会把马匹还给农民,用来耕种;天 下大乱,战马都上战场,小马就会出生在战场旁的郊野里。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 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罪过、祸患莫过于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所以知 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老子在此是想说明人的心灵深处就像一面镜子,上 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感和欲望,一旦受到外界的诱 发就会蠢蠢欲动。所以老子认为我们应通过自我修养的 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 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了解它的运行规 律。 多形式熟读文本 熟读成诵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十五从军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熟读成诵
有感情地背诵《渡汉江》和《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本课总结
这两首诗,一首是送别之作,一首写归乡之情, 诗中对于情感的描述都细腻动人,令人读之心有戚 戚。同学们课后可以自行阅读更多类似主题的名作, 体会不同诗人对同类情感的表达有何不同之处。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颈联是千古名句,其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 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友情深厚,江 山难阻”的哲理,一扫前文淡淡的伤离情绪。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精 品课件 )
尾联中诗人慰勉友人不要像小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手 巾,而要以豁达之心面对,全诗气氛变悲凉为旷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