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书名首先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工作应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常常令我们感到疲惫,可是忙碌中,不能忘了去体味其中的欢乐。
是的,要自己去体味,因为如果感觉不到工作的乐趣,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去投入,就不可能产生良性的循环。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工作不是机械死板始终如一的,我们的工作中充满了创造的机会,充满了不确定的可能,充满了价值感。
我想本书的作者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她确定了一个基调,对于我们的工作,首先在我们的意识里注入了美好的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既辛苦又快乐的。
在第一封信里,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作者用了销蚀,而不是消失,这给我一种被蚕食的感觉,也让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因为我不希望自己是这样一个蚕食者。
记得,在带大班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做了一条数字毛毛虫,按照数字的顺序(1——7)和颜色的顺序(赤橙黄绿青蓝紫)完成。
其实就是两个匹配加上剪纸粘贴,而颜色是需要孩子们自己画上去的。
这二维的难度对于大班孩子并不是太难,可是我没有留意自己开的窗口。
孩子们都是在最后一步涂颜色的,大家都涂一个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弄错。
可是其中一个女孩子不合时宜的问道:“老师,我可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涂?”“为什么?”“我希望我的毛毛虫更漂亮一点,它可不是天上的彩虹。
”无言以对的我只好说:“照你自己的想法吧。
”其他孩子听到了,马上说:“老师,我也不要涂彩虹毛毛虫了。
”结局自然是以我听从他们告终。
然而我心里很忐忑,这样不是没有完成我的目标吗?我怎么检查他们是否能够完成二维难度的配对呢?放学时候,一个女孩子没有完成作品,她妈妈非常生气,不停的数落她动作太慢,我的劝慰也不能减轻她的责怪。
旅美幼教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旅美幼教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暑假里阅读了旅美幼教专家吴放的作品——《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封信,都让我感触很深,因为它与我们的工作太贴近了。
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更可以从书中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益处,会从身边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读到第十封信的时候,吴放老师说到了美术欣赏活动,说实话在我们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相对较少,因此,自己对如何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有些无从下手。
看来吴放老师的想法,对我的启发很大。
书中首先将什么是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阐述,吴放老师是站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文字的角度进行理解,她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欣赏能力要从幼时开始培养。
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
接着她就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与欣赏过程,从欣赏的过程、欣赏的范围、欣赏的持续性、欣赏的趣味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借鉴,从中我结合自己周围的环境和幼儿的特点,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在组织幼儿欣赏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怎么做:1.有双发现美的眼睛美随处可见,凡视觉所能触及的事物几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形式的美。
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目光却又会视而不见。
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兴趣,感觉的灵敏性,是要靠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的。
幼儿好动、好问,对客观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广泛关注的天性,正是开发和培养审美感觉的好时机。
2.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审美能力及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关内容。
如小班以欣赏表现花草为主,穿插些单体结构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象、小鱼、乌龟等,积累丰富的表现形象经验;中班以欣赏表现树木、动物、建筑及服装、玩具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色彩的冷暖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赏名画为主,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并尝试在表现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3.灵活组织的教学教师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和欣赏伴侣的角色。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Anyone who wants to achieve excellent results should cherish and manage their time with extreme caut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平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
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
“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记得2006年的初夏,我们有幸在苏州聆听了吴放老师的讲座。
齐耳的短发,一件素色的中袖衬衣,一条黑色的裤子,虽然是海外归来的教授、学者,但是那样的质朴、简单、自然,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感。
那天听完讲座,吴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刚刚出版的新书《和孩子一起跳舞》,回家后我利用网络,粗略的看了一下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感觉这是一本好书。
今年暑假,学校里每人发了一本《和孩子一起跳舞》。
我利用空余时间,再次翻阅了这本书。
书中说:“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是啊,对此我深有感触,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他们才会主动学习。
例如:在幼儿的生活中一直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于是我们引导幼儿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
幼儿在探索活动时就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又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的电池、电线,其实这些废弃的电池、电线也是一种探索的好材料。
于是,我发动孩子们一起收集废弃的电池、电线。
孩子们将收集到的废弃电池、电线带到幼儿园,放入班级中的百宝箱,然后我从五金商店买来了电珠。
孩子们就用电珠、电池、电线连接在一起玩电珠通电的游戏。
当孩子们探索的电珠闪闪发亮时,他们高兴地欢呼雀跃。
就这样放开了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
读后感在幼儿园工作已经13年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尝试解决了一些困难,但依然有些疑惑,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很多。
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我发现,幼儿教育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因为更多地不是理论的单纯传授,不但需要“爱心,耐心,细心”更需要机智地处理许多突发的事件的能力和适当的方式.吴放老师的这本《和孩子一起跳舞》和其他枯燥的教育理论不同,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幼儿教育的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从她的书里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跳舞的曼珠沙华》读书笔记
《跳舞的曼珠沙华》读书笔记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到达了高度的符合。
这种契合重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实际生存状态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调和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头脑,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别生命的存在。
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标,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会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头脑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觉得越来越猛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入渗出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夸大差别声音的存在,甚至是差别声音的反抗。
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体系,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调和。
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同一而非统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实认可,只有这样,异质才华孕育发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到达融合的地步。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极尽描摹。
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长处和优点。
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受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优点,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权衡四周的统统,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固然就很有限。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读书笔记《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是ibm公司前ceo 郭士纳写的一本自传,记录了他在ibm 公司长达9年的时间中的一些所见所闻,以及他在临危受命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讲述了他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的ceo 是如何让一个濒临破产的巨型公司重新焕发青春,重塑企业竞争力的全过程。
整本书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掌舵领航、战略决策、ibm文化、教训篇、经验篇。
作者郭士纳是ibm公司的前任董事长,ceo。
加盟ibm之前,他曾是纳贝斯克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他还曾在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公司总监。
在他加盟ibm初,ibm是个拥有庞大资源的机构,在150多个国家都有分公司,然后它每月都在以亿美元计算亏损。
而他离开时,ibm拥有同样的资源,同样的业务,然而却成为it行业的领先者。
那么郭士纳靠什么带领ibm走出低谷?面对市场地位急剧下挫、巨额亏损和士气低落的危局,作为一个完全的局外人,郭士纳并没有盲目行动,也没有轻言许诺,而是采取完全务实的策略。
他在首次公开亮相时提出了ibm要做的五件大事:第一是尽快实现盈利,第二是赢得客户信任,第三是强化服务器业务;第四是强化ibm作为整体服务提供者的独一无二的定位;第五是提高回应客户的速度和效率。
这五件大事是他最初为ibm设计的基本战略的具体体现。
这些基本战略是:保持公司的完整性、改变公司的经济模式、再造业务流程以及出售缺乏生产力的资产。
这一战略贯穿于郭士纳在ibm 重整过程的始终。
尽管郭士纳重整ibm的战略是清晰、直接和有效的,但在一个拥有20多万聪明绝顶的高级白领的企业中,对于一个没有it背景的ceo来说要贯彻执行则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
因为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本来就很难,如果这个习惯和观念背后又包含着利益,那么就更困难。
要克服这些困难,关键在于战略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又在于领导,这是郭士纳重整ibm成功的关键。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多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利用空闲时间,我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收获颇多。
书中,吴放老师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细细读来,每一封都非常的精彩,书中,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教会我们更多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作为一线的教师,从她的文字的阐述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在第一封信中,出现的主人公是乔嘉,她是个害羞又有些神经质的小女孩,不过,她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和常规。
在幼儿园里她最喜欢美工活动和动手游戏,当同伴们用彩色水笔画画时,她却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上用力地剁,使水彩在纸上四处溅开来,当同伴们用各式各样的橡皮章印画时,她却蘸着各种油泥做起来指纹画,每当妈妈来接她时,她每次扮演各种小动物,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不管她当什么,她妈妈都会和她一起扮演。
从乔嘉和她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爱心和宽容,当乔嘉明显地表现出和和同伴不同的行为时,妈妈没有遏制孩子的言行举止,而是为乔嘉提供了一种自由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如果她不参与孩子的创造过程,而要求孩子按照和同伴一样的发展来发展,那么,我们就看不到吴放老师笔下灵动的乔嘉了。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强调按规则来做事,常常会忽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来任其发展。
吴放老师教会我们“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为我们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于想象的美好世界”。
在第7封信中,吴放老师谈到了幼儿园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于我当前所加入的阅读课题想关联,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阅读,前提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都说“习惯成自然”,当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孩子就会主动地读,并真正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本文简介: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
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
《和孩子一起唱歌》读后感本文内容: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
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和孩子一起唱歌》读后感本文关键词:读后感,唱歌,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来源:网络整理
抗辩声明:本文只限自学互动,例如产生版权问题,恳请联系我们及时删掉。
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随笔《与孩子共舞》
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随笔《与孩子共舞》
跳广场的的大妈大爷越来越多了,在公园里散步总会看见很多散步的小孩跟着舞动的人群,活泼的音乐律动。
没错,很小的孩子就对音乐,对舞蹈产生了兴趣。
我们可以观察到,通常未满周岁的孩子在听到温和的或者动感的音乐时都会有跃跃欲试、手舞足蹈的表现。
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发育良好,对音乐,对节奏有很强的感觉。
这时候我们就要保护并促进孩子的这种感觉了,因为这是孩子释放的一个信号,表明孩子在接受,在学习音乐和舞蹈。
对于能站立起来或者能独立的孩子,首先家长要注意适当给孩子旋律的刺激,让孩子能跟着音乐律动。
多带孩子外出走走,让孩子听听外界的声音。
也可经常给孩子看看舞蹈小视频,让孩子产生共鸣。
第二,家长除了给孩子这些外界上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表现产生认可和鼓励。
如何对孩子鼓励?当然要在看到的孩子之后及时给出表扬,更重要的是家长如果能与孩子一起舞蹈,一起律动,那就是一种最高的肯定,那孩子肯定就会维持很久的兴趣。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这种舞蹈根本没有章法,也没有优美性可言,其实因为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且大动作和小肌肉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孩子的舞蹈不重在动作优美正取,而是一种兴趣和表现自己。
所以今后孩子如果在广场上与大妈跳广场舞,家长们请不要害羞,一起与孩子共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5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吴放老师在《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第36封信《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中指出: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
我也觉得这并不是两个对立面,从辩证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安全感是幼儿有效学习、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是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态度必需和蔼可亲,只有亲切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乐园,孩子们才能信任我们。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
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
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态度和蔼,要求严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调皮的行为犯难:该如何坚持呢?今天中午,凡午睡时又在讲话了,和他讲道理似乎已无效果,怎么办呢?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了,马上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把嘴巴抿得紧紧的,但他的目光追随着我,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声音定会响起。
2021年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在幼儿园图书馆无意间发现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把它借回来,平时有空就看,书中从童心篇、课程篇、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等记录了 ___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
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的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颇深!虽然 ___远在美国,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焦点——孩子的教育。
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
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的:“我觉得,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
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
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幼儿教师、大学教授,还是科研人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应当做的,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今天,我们面对多种教育理论,面对多样的课程的模式,必须从本地本园本班的现状出发,融合相关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
《和孩子一起跳舞》 ___一本可以使我们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对照和学习的好书。
文中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机智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而她在文中不时流露的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苦心,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的。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
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
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后感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后感“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
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
”作为一名新教师,自知在实践方面经验尚浅,吴放老师的这句话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
“我们与人相处时,经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左右,一不小心就会以偏概全,强调别人的缺点,忽略别人的优点。
和同龄人如此,与孩子就更容易如此。
”这是吴放老师从对乌鸦的态度转变中获得的收获——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如果一个孩子原来不会跳绳现在会跳两下了,这就是进步了,发展了,尽管可能其他孩子都已经会跳10下了。
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个性潜能及先天禀赋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对于所谓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换一个积极的角度、近距离来观察,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少优点值得大家来欣赏和庆贺。
读完全书,回过头细细回味,就会发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何止孩子,还有很多。
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孩子的学习方式——从学会到会学,注重自主性。
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中,同样达到学会的目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
就如吴放老师在“这是我的配方……”中提到的,同样是自制橡皮泥,他没有选择一步一步地教,或是请孩子对照图示制作。
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配制,记录。
可以想象,这次制作出来的结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
但在这一过程中,成功的孩子通过这一过程总结出了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孩子在与同伴之间分享经验和相互学习中,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仅如此,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掌握了制作橡皮泥的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使孩子感悟到了粉末和液体混合后的粘稠度与粉末和液体的数量有关,当他掌握了这一方法后,他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泡咖啡,泡茶……再比如我们的孩子学折纸,摒弃了以前那种人手一张纸,一步一步地跟教师学的方式,先让孩子们看明白虚线、实线、箭号等符号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看着示意图练习,有看不懂的再求助于老师或同伴,通过这种学习,孩子就能举一反三了。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用心做教育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用心做教育最近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
一名能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教育工作者,书写着爱心教育的智慧及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
一、用爱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在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样一封信中,吴放老师这样说“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时,他们就要争自己的“自主权”和对周围环境的“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大人看上去是不对的事情,于是父母亲和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了,就要求他们听大人的话了,这样一来就发生了矛盾冲突了,孩子就开始所谓的“不听话”了。
”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要求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我们自己比孩子有好在哪里?要是我们能够稍微放下一些大人的架子,认真地去听一听孩子们的话,试着去理解他们。
正如书中所言,“试着找一找孩子们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
纵使你再苦再累,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
千万不要去抱怨孩子不如谁谁谁,因为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他会因为你的欣赏而成长,会因为你的赞美而自信。
多给孩子一丝肯定一丝称赞,孩子会在你的含笑肯定中慢慢的成长。
正因为我们的坚持,孩子们才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在反复中学习与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用我们无条件的爱和无限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或许这个过程很长,但是请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
二、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吴放老师的每一封信里都体现出了对孩子的尊重,强调了平等的同伴关系,一视同仁。
例如在《透过孩子们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这封信中,吴放老师和乔嘉的妈妈与孩子之间就形成了朋友、玩伴的关系,而不是我们传统家庭中的母女关系。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和孩子一起跳舞的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的读后感曾屡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
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理论者的双重身份和经历,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
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化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
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费事,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
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才能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
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助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
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
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如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平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才能的儿童”,而是“有不同才能的儿童”。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
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
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
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
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成人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
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
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
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
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
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
让孩子学习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和孩子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常常听说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心灵的习惯”一词是2007年2期《学前教育》杂志上,记者与吴放老师(注:吴放老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后来在美国取得教育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主修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现任教于美国霍华德大学。
吴老师曾于1999年~2001年主持“教育技能”的栏中栏“我在美国教孩子”,其专栏文章也于2006年结集成书:《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吴放老师一直对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十分关注,其中西兼备的生活教育背景,也让她的视角更深刻、更全面。
)在关于“教育技能”与“教育素养”的对话中谈到的。
吴放老师说“素养”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她引用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的一个词,叫做“心灵的习惯”来解释这个抽象的概念。
她说,每当我们没有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事时,就会感到不安、感到难过、感到困扰甚至感到内疚。
更重要的是,“习惯成自然”,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事时往往不需要经过思考或努力,很自然就做了。
我们的心灵习惯会通过我们的日常言行流露出来,教师的素养也是从与幼儿的日常交往中折射出来的。
她说,培养和提高心灵的习惯与培养我们其他习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要在信念上有所提升,甚至有可能要改变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
比如,教师要尊重幼儿,与幼儿保持平等的关系,但你对此有疑问(“那有可能吗?为什么?”)或者是有条件的认同(“那要看孩子听不听我的话了”),那么你在行动上就一定会有所保留。
只有真的相信了,才能真的去做。
我们的信念会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而我们的行为又会不断地反馈和强化我们的信念,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心灵的一个部分,我们的行动就一定会不一样了,会自然地去做很多事,而做这些事的目的已经不完全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让自己心安。
正因为是为了自己,做起来就不难了。
到了这个境界,应该就是“素养”的意思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
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
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
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
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
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
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
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读书笔记《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是ibm公司前ceo郭士纳写的一本自传,记录了他在ibm公司长达9年的时间中的一些所见所闻,以及他在临危受命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讲述了他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的ceo 是如何让一个濒临破产的巨型公司重新焕发青春,重塑企业竞争力的全过程。
整本书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掌舵领航、战略决策、ibm文化、教训篇、经验篇。
作者郭士纳是ibm公司的前任董事长,ceo。
加盟ibm之前,他曾是纳贝斯克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他还曾在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公司总监。
在他加盟ibm初,ibm是个拥有庞大资源的机构,在150多个国家都有分公司,然后它每月都在以亿美元计算亏损。
而他离开时,ibm拥有同样的资源,同样的业务,然而却成为it行业的领先者。
那么郭士纳靠什么带领ibm走出低谷?面对市场地位急剧下挫、巨额亏损和士气低落的危局,作为一个完全的局外人,郭士纳并没有盲目行动,也没有轻言许诺,而是采取完全务实的策略。
他在首次公开亮相时提出了ibm要做的五件大事:第一是尽快实现盈利,第二是赢得客户信任,第三是强化服务器业务;第四是强化ibm作为整体服务提供者的独一无二的定位;第五是提高回应客户的速度和效率。
这五件大事是他最初为ibm设计的基本战略的具体体现。
这些基本战略是:保持公司的完整性、改变公司的经济模式、再造业务流程以及出售缺乏生产力的资产。
这一战略贯穿于郭士纳在ibm重整过程的始终。
尽管郭士纳重整ibm的战略是清晰、直接和有效的,但在一个拥有20多万聪明绝顶的高级白领的企业中,对于一个没有it背景的ceo 来说要贯彻执行则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
因为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本来就很难,如果这个习惯和观念背后又包含着利益,那么就更困难。
要克服这些困难,关键在于战略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又在于领导,这是郭士纳重整ibm成功的关键。
一流的战略,需要卓越执行才能实现战略效果。
提升战略实施效果,在精神方面,他通过ibm企业文化的演绎阐述,传达,植入,最终实现引导ibm忠诚员工向战略方向集中投入。
在物质方面,他通过将资源重新配置,让ibm更多资源投入到战略实施中。
他通过变卖对企业没有价值的资产获取足够资金,同时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权力的回收,让更多人力资源投入。
最终在3年内复苏。
这本书让我领悟到:现阶段,企业的经营,需要以客户需求作为导向,并且以此作为公司经营的唯一焦点。
通过卓越的执行力实施,实现焦点目标,同时利用领导艺术(激情,品德,沟通)等让资源持续化投入。
卓越执行力指将更多时间,采用更适合手段,投入到事情上。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美在“和而不同”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
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
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
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
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
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
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
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
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
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个孩子,由于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所以他一直跟着多病的爷爷和奶奶后面,每次来上幼儿园都穿得极少,而且衣服也不是很干净。
家境贫穷。
黄志轩由于长期缺乏父爱,他的母亲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他交流,导致了他的性格大变,变得不听话,好像什么都无所谓。
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关心、呵护他。
为了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经常有事没事的找他说话,给他讲什么道理好像都听不进去,我很着急。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和他谈心,找他说话,渐渐的他能和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上课也能专心听讲了。
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首页)动,虽然工作很平凡,甚至是琐碎的,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可谓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
工作这段时间以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
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
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向孩子学习》这本书通过讲述61个关于家人、教师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
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
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像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
”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
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
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
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
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两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