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优化设计练习题3.1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优化设计练习题3.1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牵牛花的茎可以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如果测量幼茎靠近物体的一侧和远离物体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时会发现( )。
A.靠近物体的一侧高于远离物体的一侧B.靠近物体的一侧低于远离物体的一侧C.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差不多D.无法确定3.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4.下图表示研究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中运输的实验,琼脂块甲和琼脂块乙位置如图所示。
下表是实验装置在黑暗中和单侧光照下,琼脂块甲和琼脂块乙中生长素的相对量,该实验说明( )。
A.黑暗中产生的生长素比有光时更多B.光线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C.单侧光使胚芽鞘弯向光源D.生长素只能由胚芽鞘顶端向下运输5.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端6.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7.下面左图为燕麦胚芽鞘所作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右图①②③在图示情况下,其生长状况依次是( )。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优化设计练习题第1章测评
第1章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人体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B.组织液、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不可能是因为(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C.血糖含量过高D.淋巴循环受阻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D.血浆pH相对稳定4.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5.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不会下降D.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可以不经过细胞膜7.“春捂秋冻”的意思是( )。
A.秋冻身体健康B.捂是要适应冷的环境C.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D.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冻能力8.(2011·广东佛山检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A .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9.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优化设计高中生物必修三答案及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随堂练习巩固1.A2.C3.B4.C课后作业提升1.C①代表食物经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②③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排到外界的过程,不需通过消化系统;④⑤代表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包括养料和氧气,也包括废物;⑥表示外界环境与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间接的,故用虚线表示;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D3.D水肿的本质是组织液过多,毛细血管壁破损或者通透性增加,以及毛细淋巴管阻塞,可直接引起组织液过多。
血浆蛋白少可使血浆渗透压减小,进一步引起组织液增多。
4.A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它们是通过物质交换相联系的。
5.C6.D7.B内环境不是细胞内的环境,而是体内细胞的生存环境。
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
8.B根据题图可知A为毛细血管,B为红细胞,C为组织细胞,D为毛细淋巴管,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CO2和O2都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据此推测O2浓度是外界>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而CO2浓度则相反。
9.C根据表格分析,①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原因是细胞内液通常K+浓度较高,Na+浓度较低,且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细胞外液则相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而细胞外液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判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因而血浆中的水会大量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含量增加。
肝细胞中的CO2产生于线粒体,由此扩散至血浆中,需要穿过线粒体的2层膜,1层肝细胞膜,进出单层的毛细血管壁细胞需2次通过细胞膜,因此共需穿过5层生物膜,10层磷脂分子。
10.D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被消化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到组织毛细血管后,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再进一步被细胞吸收。
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通过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试题(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 全册习题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 :约占2/3:约占1/32.内环境。
(1)概念: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组成及关系:(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 a .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 b .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 .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 d .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e .血浆点拨:(1)血浆不同于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因而血浆仅是血液的液体组成成分,是各种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尿道等虽位于人体内,但它们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所以,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在体内暂存,不属于体液。
答案:1.(2)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2.(1)细胞外液 (2)①血浆 ②淋巴 (3)①-d ②-a ③-b ④-e ⑤-c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异同。
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类似于海水。
答案:1.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物质代谢废物2.蛋白质3.盐溶液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_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______ 越高越少越小______(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和______。
2.酸碱度。
(1)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__。
(2)维持因素:与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册)精品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汇总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A.①③B.③④C.①② D.②④解析:选A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血浆B.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因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C.长期缺少食物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D.缺水时,人体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解析:选C 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使血浆中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从而导致尿量减少。
3.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解析:选B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一) 含答案
章末综合检测(一)[学生用书单独成册]1.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选C.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邻淋巴,外邻组织液,故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④淋巴和组织液。
2.下列不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B.碳酸钠+碳酸→碳酸氢钠C.抗毒素中和外毒素D.丙酮酸+水→二氧化碳+[H]+能量解析:选D.D项所述生理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3.(2016·安徽合肥一六八中高二期中)为了延缓乳酸产生,许多运动员采取肌肉按摩措施,下列关于运动员剧烈运动后的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B.运动后组织液的含量会有所减少C.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无明显变化,体现出无机盐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的功能D.血浆渗透压会由于血糖的消耗而降低答案:A4.(2016·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二期末)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B.人体摄入弱碱水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上升C.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解析:选B。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葡萄糖属于血液运送的营养物质之一,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其次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所以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A项正确;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人体摄入弱碱水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上升,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项正确。
《优化设计》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调节 课后训练3-1-27
基础课时案27神经调整小题对点练考点一人体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调整过程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的反应可称之为反射D.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刺激同一反射弧的不同部位,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二者一般不属于同一组织或器官;反射要满足反射弧完整和刺激达到肯定的值两个条件;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
答案 A2.(2022·泉州质检)下图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轴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B.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正常的反射活动C.假如①处受损则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感觉,但是能够对图中刺激作出反应D.被针刺后缩手和可怕被针刺而缩手都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非条件反射解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不是轴突,A项错误;当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传出神经纤维)仍可产生缩手反应,但这不能称为反射,只有完整的反射弧作出的反应才叫做反射,B项错误;①是把脊髓的信息传给大脑的,①处被破坏后,只会影响信息的上传,人体仍可在低级中枢(脊髓)的参与下对刺激作出反应,C项正确;被针刺后缩手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怕被针刺而缩手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项错误。
答案 C3.(2022·长春模拟)下面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关于反射的表述错误的是()A.图示结构为反射的结构基础,至少含有两个神经细胞B.在人体中,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中C.在反射弧完整且功能正常的状况下,感受器兴奋肯定会引起效应器兴奋D.在完成反射活动时涉及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解析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含有两个神经细胞。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四)练习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 判断(1)×(2)?(3)×(4)?2. 选择 (1)D;(2)D;(3)D3. 画概念图(略)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容积,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的体内转化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七)练习基础题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和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优化设计练习题第3章测评
第3章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1·上海高考)右图中Ⅰ、Ⅱ、Ⅲ表示幼苗根尖三个不同区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区域Ⅰ的细胞经历伸长生长即可形成区域Ⅲ的细胞B.区域Ⅰ的细胞能合成生长素,促进区域Ⅱ细胞的伸长生长C.区域Ⅲ的细胞大部分处于分裂间期D.若外界溶液浓度较低,区域Ⅰ的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2.如下两组实验示意图是生长素发现的实验。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1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2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琼脂块实验②图1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尖端③图2实验能够说明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图1实验可以推测: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3.下图是细胞分裂素对黄瓜果实发育的影响(CK、250×、500×分别表示不稀释、稀释250倍和500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和生长素的作用一样具有两重性B.细胞分裂素的浓度越小,促进作用越大C.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子房发育的作用D.生物的个体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下列生理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A.植物根的向地性B.扦插枝条的生根C.促进果实成熟D.无子果实的形成5.燕麦胚芽鞘具有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C.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少D.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6.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在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B.主动运输C.协助扩散D.渗透作用7.把栽有小麦幼苗的小花盆放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按图示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一段时间后,整个小麦幼苗的形状如下图中的( )。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全册学案+练习(含解析)
第1章发酵工程第1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1.发酵: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
2.传统发酵食品——腐乳:(1)原料:豆腐。
(2)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酵母、曲霉和毛霉等,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3)物质变化:蛋白质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毛霉是怎样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的?提示: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
3.传统发酵技术:(1)概念: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特点: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4.下列食品是传统发酵食品的是②③④⑥⑦⑧⑨。
①豆腐②腐乳③酱油④香醋⑤豆油⑥泡菜⑦豆豉⑧馒头⑨米酒⑩豆浆酸奶米饭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一)制作泡菜1.菌种来源: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
2.原理:无氧的情况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反应简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3.方法步骤:制作流程具体操作配制盐水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煮沸冷却待用原料加工和装坛将新鲜蔬菜洗净,切块,晾干后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加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加盐水缓缓注入冷却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封坛发酵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并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室温发酵4.结果分析与评价:判一判:结合泡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判断下列实验分析的正误:(1)用水密封泡菜坛可以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环境。
(√)(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泡菜中乳酸含量逐渐增加,所以泡菜腌制时间越长越好。
(×)提示:当乳酸含量为0.4%~0.8%时,泡菜的口味、品质最佳,如果发酵时间过长,乳酸含量过高,口味不佳,还需考虑亚硝酸盐含量的问题。
(3)制作泡菜时配制的盐水可以直接使用。
《优化设计》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调节 随堂高考3-1-32
基础课时案32其他植物激素及应用题组一全国课标卷高考集锦1.(2021·全国卷)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解析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有促进无子果实发育、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同一植株的根、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也不同;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可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答案 B2.(2021·课标Ⅱ,29)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
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试验。
试管号GA溶液缓冲液水半粒种子10个试验步骤试验结果步骤1 步骤21 0 1 1 带胚25 ℃保温24 h后去除种子,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淀粉液25 ℃保温10 min后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碘液,混匀后观看溶液颜色深浅++2 0 1 1 去胚++++3 0.2 1 0.8 去胚++4 0.4 1 0.6 去胚+5 0.4 1 0.6 不加种子++++注:试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回答下列问题。
(1)α淀粉酶催化________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试验结果,可以推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缘由是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试验结果,说明在该试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试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阶段检测(1~2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④Na+⑤血浆蛋白A.①②③B.①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⑤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A.浆细胞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B.血糖浓度的变化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D.乳酸与血浆中NaHCO3反应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B.组织液增多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加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1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12.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屈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操作不合适的是()A.环割后肢脚趾尖皮肤B.用探针破坏牛蛙的脊髓C.用0.5%HCl溶液刺激趾尖D.剪去牛蛙的脑13.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优化作业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优化作业班级 学科 姓名 作业序号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训练(一)碳循环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 ( ) A .单向的 B .逐级递减的 C .往复循环的 D .快速运动的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A .碳酸B .碳酸盐C .二氧化碳D .碳水化合物 3.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 ( ) A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B .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 A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 .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 .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 .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5.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 ( ) A .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 B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C .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D .大气中的CO 2含量过多6.解决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 A .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CO 2的植物 B .进行人工降雨C .控制CO 2的排放D .减少氟里昂制品的使用 7.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CO 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 (填图中字母)所表示的 作用来 实现的。
(2)图中A 、B 、C 过程都是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大气中的过程,实质上都是表示生物的作用。
(3)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进行A 过程的生物属于 。
(4)“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图中字母)过程加剧所导致的。
(5)1997联合国签署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 )无机环境 生产者 无机环境 生产者A . ↑ ↓B . ↑ ↓消费者→ 分解者 分解者← 消费者无机环境 生产者 无机环境 生产者C . ↑ ↓D . ↑ ↓分解者 ←消费者 消费者 →分解者能力提升9.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志鸿优化设计】2021-2021学年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转变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1)
第2节种群数量的转变一、选择题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必然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刻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
以下四项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加速度随时刻转变趋势的曲线是( )答案:D2.在以下哪一种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加?(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显现不足,但还不至于阻碍到该物种在那个地址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答案:D3.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加曲线如乙图所示。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加型,在t2时期极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固型,在t2时期极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加型,在t1时期极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固型,在t1时期极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解析:从甲图可知,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因此为增加型,而乙图的t1时期增加率>0,t1后种群数量继续增大,因此从年龄组成上来看也属于增加型;而t2时期增加率为0,因此年龄组成应为稳固型。
答案:C4.最近几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操纵打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进展B.检测渔船和打鱼器械,节省燃料C.避免“赤潮”的显现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治理,幸免渔事纠纷解析:合理利用资源是研究种群数量转变的意义之一。
实行“伏季休渔”确实是把鱼的数量操纵在K/2左右,使得鱼群有较高的增加率,实现可持续进展。
答案:A5.以下选项表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刻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平方千米粮食产量〕。
请问在无粮食入口的情形下,哪个国家能生存得最长久?( )解析:在四国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中,只有B国每平方千米产量上升情形与人口增加相适应,大体能知足人口增加的需要,因此,在无粮食入口的情形下,B国生存得最长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牵牛花的茎可以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如果测量幼茎靠近物体的一侧和远离物体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时会发现( )。
A.靠近物体的一侧高于远离物体的一侧
B.靠近物体的一侧低于远离物体的一侧
C.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差不多
D.无法确定
3.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4.下图表示研究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中运输的实验,琼脂块甲和琼脂块乙位置如图所示。
下表是实验装置在黑暗中和单侧光照下,琼脂块甲和琼脂块乙中生长素的相对量,该实验说明( )。
A.黑暗中产生的生长素比有光时更多
B.光线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
C.单侧光使胚芽鞘弯向光源
D.生长素只能由胚芽鞘顶端向下运输
5.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端
6.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7.下面左图为燕麦胚芽鞘所作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右图①②③在图示情况下,其生长状况依次是( )。
A.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右弯曲
B.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左弯曲
C.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右弯曲
D.向右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
8.下图中的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请分析胚芽鞘的a、b、c、d四个位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
B.c>b>d
C.b>a>c
D.a=b=c
9.如下图所示,a、b、c、d四个琼脂块中,a、c含生长素,下列不生长的胚芽鞘是( )。
10.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下列处理:
盆栽植物横放实验示意图
一段时间后,①③④均明显弯向上生长;②弯曲生长不明显。
根据上面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B.①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C.①和②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D.③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题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20年代起,温特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玉米胚芽鞘生长素的侧向再分配情况,如图所示。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利用气相—质谱等物理化学法测得向日葵下胚轴、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素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
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
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1)材料1说明,生长素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的分布情况是,由于生长素有的作用,所以胚芽鞘向光生长。
(2)材料2的黑暗处理起什么作用?。
材料2是否支持材料1的观点?,原因是。
(3)材料2的学者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应该是。
12.请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一些问题。
(1)燕麦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是。
(2)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实验设计:
①实验原理:。
②设计思路:与作对照,观察胚芽鞘的生长状况。
③结论:植物生长具有。
13.下列是生长素发现的一系列实验(实验材料为燕麦胚芽鞘),请认真分析实验条件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A、B实验的推论是。
(2)C、D实验的推论是。
(3)E、F实验的推论是。
(4)A、G实验的推论是。
(5)预测实验H的现象:,预测该现象是依据实验(填符号)得出的。
(6)上述得出推论的实验,均遵循了一个相似的探究模式,请你用简图概括该模式。
参考答案
1.B
2.B
3.B A中插入的琼脂块属无效插入,胚芽鞘直立生长;B中左侧玻璃片属无效插入,因为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生长的一段能够得到生长素,右侧玻璃片插在胚芽鞘尖端稍下,阻断了生长素向下运输,故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中云母片属无效插入,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的多,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中插入云母片阻断生长素向左的横向运输,生长素均匀向下极性运输,胚芽鞘直立生长。
4.B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但在本实验中是没有结果能够证实这一点的,排除C选项。
玉米胚芽鞘中生长素的产生与光没有关系,在本实验中,琼脂块甲和乙中的生长素之和是相同的,所以A选项中“黑暗中产生的生长素比有光时更多”的说法是错误的。
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中可以由胚芽鞘顶端向下运输,也可以横向运输,如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排除D选项。
5.A从图中可以判断,自变量为是否有IAA,因变量为上胚轴切段的长度,因而可得出结论,即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6.D甲遮住了尖端,因而无法感受光刺激,但不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因而直立生长。
乙遮住了尖端下方,可尖端下方不感光,因而不会影响胚芽鞘对单侧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因而乙会向右弯曲生长。
丙用云母片纵向插在胚芽鞘尖端,因而单侧光下生长素无法在尖端向背光侧转移,因而丙直立生长。
丁用云母片横向插在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方之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引起尖端下方的生长,因而丁不生长也不弯曲。
戊用云母片横向插入尖端与尖端下方之间,但不插透,因而只遮挡了右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左侧依然可以生长,此处光是从上至下直射,所以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所以戊左侧生长快,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7.B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分布在背光侧多一些,但单侧光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垂直运输。
这样经过处理的胚芽鞘尖端上方的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B。
将这些琼脂块按右图放置时,便会出现B项结果。
8.B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及有关知识,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单侧光照射使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侧分布的生长素少,由于图甲胚芽鞘尖端的中间有玻璃隔板,生长素无法向背光侧转移,因此玻璃隔板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基本相同。
图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
9.D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由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所以,a、b、c、d琼脂块中d不含生长素。
所以D项胚芽鞘不生长。
10.D①和④相比,自变量是照光的方向,因变量是植物茎的生长方向,但二者的结果均为向上弯曲生长,因而不能说明单侧光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①变量不唯一,因而无法说明重力的作
用。
①和②都有单侧光,但②没有明显的弯曲生长,因而不能说明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③只受重力作用,因而可知其弯曲生长是受重力影响,④虽接受了光照,但是从顶部照光,各处均匀照光,所以不会影响生长素分布,也就不会影响植物生长方向,因而其弯曲生长可见也是受重力的影响。
11.解析:(1)从题图可知,在黑暗条件下,胚芽鞘两侧生长素浓度几乎相等;在单侧光下,生长素在向光侧少,背光侧多,且黑暗条件下和单侧光照射条件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总量相近,说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
由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2)材料2中的黑暗处理起对照作用。
从表中数据可知,光照下,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几乎相等,这样的结果不支持材料1的观点。
(3)结合材料信息“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可推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可能是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抑制了植物向光一侧的生长。
答案:(1)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促进生长
(2)对照作用不支持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测得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3)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生长抑制剂,它们抑制了植物向光一侧的生长
12.答案:(1)尖端尖端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①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在向光侧浓度高,从而造成向光弯曲②单侧光照射
黑暗(或均匀受光) ③向光性
13.答案:(1)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3)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4)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匀
(5)向右弯曲(生长) C、D、G
(6)
→⎫
⎬
→⎭
实验组现象
对照组现象
(对比实验现象)→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