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4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起对平行线的正确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行线的图片、例题和练习题。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等。

3.学习素材:收集一些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铁路、楼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平行线的定义,然后通过PPT展示一些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 5.2.1 平行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 5.2.1 平行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论:
符号语言:∵b∥a,c∥a(已知)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四点拨提升解决疑难
根据下列要求画图.
(1)如图(1)所示,过点A画MN∥BC;
(2)如图(2)所示,过点P画PE∥OA,交OB于点E,过点P画PH∥OB,交OA于点H;
(3)如图(3)所示,过点C画CE∥DA,与AB交于点E,过点C画CF∥DB,与AB 延长线交于点 F.
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知识点3.平行公理及推论
思考:已知:直)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解: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归纳:平行公理:。
(4)如图(4)所示,过点M,N分别画直线AB的平行线, 判断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2) (3)(4)
五对标小结当堂检测: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
2.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
另一条必__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是________,两条直线平行,交点的个数是_____个.
4.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条。
六作业
教学
反思
平行线
教学
三维
目标
1.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
重、难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 案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 5.2.1 平行线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数学下册 5.2.1 平行线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数学下册5.2.1 平行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数学下册 5.2.1平行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数学下册5.2.1 平行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5.2.1 平行线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2.经过直线外一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公理及推论的理解.难点: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和平行线的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

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

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在木条转动观察中,有没有a与b不相交的位置呢?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成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情形。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关系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况。

引出课题——平行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平行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举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同学们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总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想一想:不平行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吗?注意:平行线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1)“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2)“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交点,(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 如何用几何语言描述平行呢?我们通常用符号“//”表示平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角度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性质。

2.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断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自主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采用讲解法,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的判断,帮助学生理解。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公路等,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角度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不同图形中的角度关系,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521平行线》教案

《521平行线》教案

《521平行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关系;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平行线之间的关系。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平行线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笔、教学PPT等。

2.教学材料:课本《数学7年级上册》、练习册、试卷等。

3.教学环境:整洁、无噪音的教室。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老师出示几组平行线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如两条平行线之间有多少对应的角等等。

2.讲解概念: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之间的关系。

二、展示与引导(15分钟)1.几何推理:老师出示几个关于平行线的定理和推论,要求学生自行分析、推理并给出证明。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完成相关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自行合作探究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并记录相关结论。

2.学生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知识巩固(20分钟)1.师生互动:教师出示几个题目,要求学生在纸上给出解答,并进行讲解。

2.基础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创设情境:老师出示几个情境,如两条平行线之间夹的角等于多少度等,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给出答案,并进行说明。

2.提问互动: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和引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概念总结:学生自行总结平行线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2.反思提问:教师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

七、作业布置(5分钟)1.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2.1平行线(教案)
(3)平行线的判定:学会使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举例:给出具体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三个方法来判断直线是否平行。
(4)平行公理:理解并掌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性质。
举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直线和一个点,然后画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强调有且仅有一条。
1.教学重点
(1)平行线的定义: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是平行线概念的核心内容。
举例: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强调它们永不相交,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性质。
举例:通过画图或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并验证这三个性质的正确性。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生在运用判定方法时,容易混淆,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
突破方法:举例讲解各个判定方法的适用场景,让学生多加练习,形成熟练的判断能力。
(4)平行公理的应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平行公理来求解。
突破方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公理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平行线知识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实验操作的设计还有待优化。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打算在下次课中增加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2-1 平行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本章内容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从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较强。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生活实例、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PPT。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3.教学用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如在黑板上画两辆火车在铁轨上并行行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线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道路、铁路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断给出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解答,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

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1平行线二次备课笔记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事实.3.会根据几何语言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重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理解.▲难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归纳、理解与运用.◆活动1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回答问题: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活动2探究新知1.教材P11思考.提出问题:(1)在图5.2-1中,直线a与直线b有没有不相交的情况?(2)平行线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如何表示两条直线平行?(3)在生活中,你还能举出两条直线平行的例子吗?(4)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2.教材P12思考.提出问题:(1)过点B如何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2)过点C如何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它和前面过点B画出的直线平行吗?(3)通过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活动3知识归纳1.同一平面内,__不相交__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_相交_和_平行_.注意: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线段或射线,可能相交,可能平行.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__有且只有__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注意: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若没有说明过哪一个点,则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二次备课笔记__互相平行__.即如果b∥a,c∥a,那么__b∥c__.注意:平行公理的推论中,三条直线可以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如图,如果CD ∥AB,CE∥AB,那么C,D,E三点是否共线?你能说明理由吗?解:C,D,E三点共线.理由如下: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例2如图,在∠AOB内有一点P.(1)过点P画l1∥OA;(2)过点P画l2∥OB;(3)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所成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解:(1)(2)如图所示;(3)l 1与l2的夹角有两个:∠1,∠2;∠1=∠O,∠2+∠O=180°,∴l1和l2的夹角与∠O相等或互补.例3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片ABCD对折后打开,折痕为EF,把长方形ABEF平摊在桌面上,另一面CDFE无论怎样改变位置,总有CD∥AB存在,为什么?解:∵CD∥EF,EF∥AB,∴CD∥AB.练习1.教材P12练习.2.在同一平面内,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A.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B.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读下列语句,画出图形后判断:二次备课笔记(1)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过点P画直线EF平行于直线AB,那么直线EF与直线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点M,P是直线l同旁的两点,过点M画直线MN与直线l平行,过点P画直线PQ与直线l平行,那么直线MN与直线PQ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解:(1)如图:直线EF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是相交;(2)如图:直线MN与直线PQ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活动5课堂小结1.平行线的概念.2.平行线的画法.3.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深,容易与相交线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行线,加深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平行线模型。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笔、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教室里的墙壁、书桌、黑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图片中的平行线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2.1《 平行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2.1《 平行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2.1《平行线》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这一节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平行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平行线的判定。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平行线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可能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平行线定义、性质、判定方法的PPT。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直线、射线等几何图形道具。

3.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平行线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行线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图片,如马路上的标线、书本的开本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同时配合几何图形道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断一些给定的图形是否为平行线。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教案

《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21[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克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拿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哋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解“「线八加并能在具体图形屮找爪同位角、内衿角与同旁内角。

4『解平行纟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二、新课引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平行,记作a II b画出图形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半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一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厉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

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半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半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亡线都与.第三条亡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和十彳丁即如果b II a c II a那么b II c五、三线八角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 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1、在同,平冋内两条出线对能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_____________ .3、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经过一点冇且只冇一条亡线与U知直线平行B 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冇一条亡线与口知亡线平行D 经过辽线外一点冇且只冇一条直线与C知亡线平行4、若/ A与/ B是同旁内角,凡/A=5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2.1平行线 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2.1平行线 教案设计
了解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收获与感悟:
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强调平行公理及推论的重要性


课本第8页习题5.1第5、6、12题




通过上这节课我感觉讲解基本到位,练习难度适中,并基本达到练习的目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理想,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升华不高;探究学习引导不够,导致占用时间过多,从而使后面的环节有些仓促。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处理的更好一些的话,效果会更好。
情感
态度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作图,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平行公理推论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画图、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c
欣赏生活中平行线的图片,再请同学门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边以及横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他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他们是相交直线吗?
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欣赏图片并思考问题,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




1.【探究一】
问题: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c钉在一起,把它们想象成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与b之间的位置关系பைடு நூலகம்有几种可能性?
c
(1)归纳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表示:a∥b
(3)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521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521平行线

5.2.1 平行线[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二、新课引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五、三线八角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六、课堂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若∠α与∠β是同旁内角,且∠α=50°,则∠β的度数是()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七、小结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八、课后作业1.教材P19第7题;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补充内容]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4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的其他性质和判定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行线的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平行线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如电梯、火车轨道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提问:什么是平行线?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直线、射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接着,通过展示一些平行线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行线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教学设计:5.2.1 《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教学设计:5.2.1 《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教学设计:5.2.1 《平行线》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从而引出平行线的定义。

接着,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线。

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2.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运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

2.准备直尺、圆规等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并用PPT展示一些平行线的例子。

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找出平行线。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行线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521平行线-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521平行线-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521平行线-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内容解析
平行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内容,平行线的概念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
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平行是用“不相交”这种否定方式来定义的.平行公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公理,体现了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而承认平行线唯一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平行公理的推论就是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公理和它的推论是完全等价的.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二、教材解析
教科书首先给出了一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说明在转动a的过程中,存在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由此给出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平行线是学生已有的概念,一般地,平行线是用“不相交”这种否定方式来定义的,这种否定的方式包含了对空间的想象.利用这个模型引入概念,直线a从在直线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直线b相交,中间存在一个不相交的位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
的概念.同时,还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平行公理,让学生讨论转动木条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以及通过动手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平行公理,并进一步给给出了平行公理的推论.
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了解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动手操作、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与相交线,平行线有关的概念及性质,会用这些概念和性质
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经历平行线的画法,总结出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3.理解平行线是用“不相交”这种否定的方式定义的,这种否定的方式包含了对空间的想象.
温故知新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
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
C.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同直线位置关系不相交就平行
D.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是__________.
3.平行公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领激活
不相交就平行吗?
师:请同学们观察各人一个长方体实物,长方体的棱与棱不相交就平行吗?
学生:.
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
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
范例点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B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互相平行
C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D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互相平行分析:两条线段或两条射线平行是它们所在直线平行,两条射线或线段不相交不能保证它们所在直线不相交,故B,D错误;平行线不定是在同一平面内,若不在同一平面内,易找出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直线,故C错误,根
据平行线的定义易知A正确.
解:选A 评注:在理解平行线概念要注意如下几点:⑴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不相交,也不
一定平行.如图(a)中的直线a,b.
⑵是两条直线不相交,不是两条线段或射线也不是两条曲线,如图B中的线,它们虽然不相交,但却不是平行线.
⑶永不相交.两直线不相交,不仅是两直线画出的部分不相交,而是把它们无限制地画下去都不相交.
课堂交流如图,下列哪些判断是不正确的:
(1)∵a⊥c,∴∠1=90°
(2)∵∠1=90°,∴∠2=90°
(3)∵a⊥c,b⊥c,∴a∥b
(4)∵∠3与∠4是同位角,∴∠3=∠4
误区警示
1、空间范围内两条直线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异面.两条直线不相交,未必就平行,两直线平行,一定要在同一平面内.
2、两条线段或射线不相交,不能确定,其一定平行,而是要看其所在直线是否相交.
3、要注意区别垂线性质和平行公理在叙述上的不同,平行公理强调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过直线上一点,不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温故知新:1.C;2.相交或平行;3.略
引领激活:略
课堂交流:(4)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