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概论专业论文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Word版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学号:1104050712日期:2013年4月19日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
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自然灾害论文
淮河流域防汛减灾分析——就目前淮河汛情的一点看法Zzz摘要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水系支流众多,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对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突出。
本文从该区特性,成因分析,综合近几年国家应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政策,提出减灾措施。
关键词:洪涝淮河流域成因减灾措施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建国60年来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存在8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震荡;地区分布很不衡,安徽、江苏较为严重,山东、河南相对较轻;流域总体洪涝灾情与流域四省各省最严重的年份并不一致,主要是由安徽和江苏的灾情决定。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水系支流多,人水争地矛盾突出,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及社会经济资料为基础,研究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灾情特征以及对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找出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特征、规模及程度的主要因素,丰富洪涝灾害的评估理论及内容,完善防灾减灾理论,从整体上以及各层面认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提高淮河流域应对洪涝灾害的水平,增强防灾抗灾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淮河流域概况及灾害成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 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km2。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
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
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自然灾害时刻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知道它的成因、分布规律、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等。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篇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时刻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知道它的成因、分布规律、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等。
一、自然灾害的原因例1 央视《新闻1+1》曾播出《干旱:为什么总在云南?》专题报道。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却连续三年遭遇大旱。
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该地区近几年来常形成旱灾的原因。
(2)简述该地旱灾带来的危害。
解析(1)旱灾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自然角度看,云南省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在全球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剧,降水较往年偏少的情况下,易导致水资源总量不够;云南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植被破坏严重,“石漠化”广布,涵养水源能力差。
从人为角度看,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调配能力低,抗旱能力差。
(2)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今天,时间持续较久的旱灾已基本不会威胁生命安全,但对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故该题应从水资源缺乏对生产生活活动、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展开描述。
答案 (1)气候异常,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发育,加之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农业水利设施落后,抗旱能力差。
(2)农业大面积减产;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林地大面积受灾,森林火灾频发;河流断流、湖泊干涸、部分野生动植物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点拨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一般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质、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及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滑坡、泥石流多考查小区域,需在解读试题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生物灾害多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回答。
自然灾害论文
2008秋紫金学院《自然灾害专题》学习论文论文题目:雪灾论文摘要:《资治通鉴》《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新华社》论文作者:姜磊070404138教师评语:一.概述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
它是中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
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同时还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
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
中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二.雪灾的定义及指标积雪对牧草的越冬保温可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旱季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促进牧草返青生长。
积雪又是缺水或无水冬春草场的主要水源,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
但是雪量过大,积雪过深,持续时间过长,则造成牲畜吃草困难,甚至无法放牧,而形成雪灾。
雪灾按其发生的气候规律可分为两类:猝发型和持续型。
猝发型雪灾发生在暴风雪天气过程中或以后,在几天内保持较厚的积雪对牲畜构成威胁。
本类型多见于深秋和气候多变的春季,如青海省198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985年l0月中旬出现的罕见大雪灾,便是近年来这类雪灾最明显的例子。
持续型雪灾达到危害牲畜的积雪厚度随降雪天气逐渐加厚,密度逐渐增加,稳定积雪时间长。
此型可从秋末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季,如青海省1974年l0月至1975年3月的特大雪灾,持续积雪长达5个月之久,极端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篇一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预防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含义辩析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
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
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
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重庆市洪涝灾害研究
学科专业:指导教师:重庆市洪涝灾害研究自然地理学况明生教授研究方向:地貌与环境信息系统研究生:叶正伟(98127)内容摘要洪涝灾害是重庆市自然灾害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种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成灾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重庆市洪涝灾害的减灾与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水热同期,暴雨频繁发生。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构造复杂,河流密布,沟谷深邃。
这些是重庆市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因为重庆市洪涝灾害与暴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重庆市降水入手,从分析重庆市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来研究重庆市洪涝灾害。
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就重庆市洪涝灾害的概念作了划定,进而分析了重庆地区降水的类型、年际、月际和季节变化,指出重庆市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也正是重庆市洪涝灾害的多发期,并重点讨论了重庆市夏季降水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对重庆市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
其次,本文分析了重庆市洪水的特点和重庆市洪涝灾害的几种不同类型。
即:1.过境洪水型:2.本地暴雨型;3.混合型。
在这里本文又重点讨论了重庆市洪涝灾害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洪涝灾害的时空规律、出现频次、灾情程度等。
f而在重庆市洪涝灾害的成灾机制和背景分析上,本文主要从影响重庆市夏季降水的主要物理因素、地形地貌背景、地表径流与水系背景和人为活动因素四方面来讨论。
其中,针对以影响暴雨降水为主要因素的物理因子,分析了青藏高原位势场变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南亚高压活动、ENSO现象和西南季风对重庆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f/文未,针对重庆市洪涝灾害减灾防灾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相应地提出了重庆市洪涝灾害的减灾防灾对策。
关键词:重庆∥洪涝洛赢赫减漏灾对簧ASTUDYONTHEFLOODDISASTEROFCHONGQINGSupervisor:Prof.KuangMingshengMajor:PhysicalGeographySpeciality:PhysiognomyandEnvironmentalInformationSystemAthour:Yezhengwei(98127)AbstractFlooddisasterisoneprevalentdisasterthatcausesgreatlossinalltypesofdisasterintheChongqingcity.AstudyOnthathowtheChongqingflooddisasterisformed,whatistheruleofflooddisasterhasgreatmeaningtOthepreventionandcureofChongqingflooddisaster.TheChongqingcitysituatedinthesubtropicareawhichisgreatlyinfluencedbymonsoon.InsummerChongqinghasampleofstorm.precipitation,especiallylotsofChongqinghasacomplexgeologicalconformation,andthemainphysiognomyisthemountainsandhillshereandthere.ManyriversrunacrosstheChongqingregion.andthesearethefundamentalbasesoftheChongqingflooddisaster.BasedonthesynthesisoftheformerstudyoftheChongqingflooddisaster,thispaperfocusontherelationshipsofthestormandtheflooddisaster.Inthefirstplace,thispaperanalyzedtheprocess,distributionruleofChongqingprecipitation,anditsdamagetotheecologicalsystem.AiidefinitionoftheChongqingflooddisasterisgiven.Andthenthetypeoftheprecipitation,seasonalchange,monthlychange,andtheannualchangeofprecipitationisanalyzed.Atthesametime,thispaperemphasizedonthefeaturesofsummerprecipitation,andhowitinfluencedChongqingflooddisasterInthesecondplace,threetypesofChongqingfloodarediscussedtheyareasfollows:1.flooddisastercausedbyfloodfromupperbranch;2flooddisastercausedbynativeflood;3.flooddisastercausedbybothbranchfloodandnativeflood.Andsomeimportantfeaturesoftheupperandspacialrule,theChongqingflooddisastersuchasthetemporaloccurrencefrequencyandthethesituationoftheChongqingflooddisasterarealsoanalyzedAstothebackgroundoftheChongqingflooddisaster.thispaperproceedwiththefollowingmainimportantfactors:themainphysicalfactorthatinfluencedChognqingsummerprecipitation;physiognomyfactor.Thereinto·andterrain;theChongqingwatersystem;man—madethispaperfocusedonthemainphysicalfactorsFinally,inallusiontotheproblemofthesituationofChongqingflooddisaster,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mentofpreventionandcureoftheChongqingflooddisasterispointedout.Keywords:thecityofChongqing;flooddisaster;precipitation;storm;preventionandcure;countermeasurement重庆市洪涝灾害研究1引言气象灾害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是人类的大敌,它常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惨重损失。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大学毕设论文
武夷学院《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院系: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专业(班级):2011化工(1)班姓名:张友涛学号: 20114121007指导教师:雷能忠职称:教授完成日期: 2014年5月28日摘要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发生于7时49分,震中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其规模达到7.1Ms、深度为14公里。
该地震导致至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
县城结古镇全部停电,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重灾区结古镇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
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
震后,当地民众与僧侣展开自救,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展开了救援行动。
关键词:玉树大地震;地震预报;地壳运动;地震断层AbstractThe Yushu earthquake of 2010, took place in Beijing in April 14, 2010, the largest magnitude occurs once at seven forty-nine,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Chinese Qinghai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shu province Yushu County, the scale reached 7.1Ms, depth of 14 km. Theearthquake killed at least 2698 people were killed, 270 missing, 12135 injured. The county town all the power,because most of the buildings are civil structure, node Xi Hang Cun town near the disaster area people house almost all (99%) collapse. In addition, the Yushu 70% schoolhouses collapsed.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local peopleand monks to start self-help, China government and China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aunched a rescue operation.Key words: Yushu earthquake;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earth's crust movement;The earthquake fault目录1 引言 (5)2.地震介绍 (5)2.1 第一次地震 (5)2.2第二次地震 (5)2.3第三次地震 (5)2.4余震 (6)3.影响范围 (6)3.1 地震范围 (6)3.2地震烈度 (6)4.宏观震中 (7)4.1地震测量 (7)4.2地震地表破裂 (7)4.21地震地表破裂 (7)4.22地表破裂现象 (7)4.23地震地表破裂分布 (7)5.地震纪念 (8)6.灾后启示 (8)6.1加强地震预报 (8)6.2 地震的自我防护 (8)6.2.1室内 (8)6.2.2室外 (8)6.2.3山区 (9)6.3如何逃生 (9)谢辞 (10)参考文献 (11)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1 引言玉树地震波及范围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等7个县的27个乡镇,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
近几日,台风、地震、雷暴、洪涝等自然灾害频频刷屏,尤其这两日关于日本台风海贝思的消息,更是引起日本公众恐慌,给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今年8月份的台风王利奇马,当时也给全国人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台风登陆之地,变成了水城,大部分地区断水、断电、无信号,回到了原始社会的节奏,即便台风过后,被风刮倒的广告牌、积水的路面、成片倒的大树,让人惊叹台风的威力的同时,也不禁引人深思。
为什么近几年自然灾害频频,这是否是大自然发怒的前兆?
我们取材于大自然,砍伐树木造纸、造家具、建房子,除了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诸如石油、地下水、森林资源、绿地等,我们的各种行径仿佛成了卑劣的“夺取者”。
我们把绿地变成了一排排气派的别墅群,汽车开的尾气占据了大气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消融,绿地沙漠化,生活垃圾、污水随着台风、洪涝的形式又重新被冲回人类居住区,只剩下积水的房屋与狼狈的人们两两相对。
我们不仅过度开发地球资源,还让无数的生灵失去了家园,还制造了很多不可分解的塑料垃圾让海洋生物痛苦的生活。
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或许现状还不至于让我们陷入被动和恐慌,但是真正等到冰川消融成水灾、绿地大部分沙漠化、水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漫天沙尘的那天,我们恐怕后悔不已。
虽然目前人们已开始醒悟,减少乱砍乱伐、多植树造林,用新能源代替汽油排放,用环保袋减少塑料的使用,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生态问题,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地球的生灵和平、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共享蓝天白云|。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科技论文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科技论文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科技论文,仅供参考!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科技论文篇一初中地理灾害教育初探摘要: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灾害防治教育尤为重要。
因此,研究灾害教育对全球防灾减灾,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人地关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学地理课程担负着灾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灾害意识,增长灾害知识,培养防灾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灾害防治教育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如何通过灾害防治教育减少灾害的损失,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其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担负着灾害防治教育的重任。
初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灾害意识,增长灾害知识,培养防灾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较为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灾害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忧患意识、环保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防灾能力的重要性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地形多样且山地居多,气象、地质、地震、洪涝、海洋等自然灾害都十分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除现代火山灾害之外,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都有发生,分布广,全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发生频率高,1998年发生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发生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1]。
自然灾害申论作文
自然灾害申论作文
近年来,全球频繁发生着各类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无法完全预测和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来减少其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政府应加强自然灾害预警能力。
预警系统的完善和准确性对于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投资建设气象、地质、海洋等监测预警系统,并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公众。
此外,政府还需提升防灾减灾教育的普及率,帮助民众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增强应急意识和能力。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
自然灾害往往造成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加大了救援和恢复重建的难度。
为应对自然灾害,政府应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抗灾能力和恢复力。
同时,健全灾后恢复规划,及时组织对灾区进行修复和重建,确保灾后生活的正常运转。
再次,加强社会合作和国际交流。
面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国际合作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在科技、救援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力量,提高整个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总之,自然灾害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减
少其对我们的伤害。
政府应加强预警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教育普及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提高其抗灾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家乡自然灾害论文
钦州市自然灾害摘要: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钦州市地处沿海,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区,常因季风进退失常造成降雨和气温变率大,旱、涝灾害和倒春寒、寒露风以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发。
特别是近几年来,降雨过于集中,造成雨季多洪涝,春、秋多干旱,给我市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关键词:钦州经济洪涝干旱台风对策1、地理环境及自然灾害基本情况钦州地处祖国西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至22°41′,东经107°27′至109°56′之间。
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地区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现辖二县四区,即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小岛屿303个,陆地海岸线长520.8里。
钦州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性质的海洋季风气候特点。
太阳年辐射量104.6~108.8千卡每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633.6~1801.4小时,年平均气温21.4~22℃,年总积温7800~8200℃。
历年平均无霜期329~354天。
年平均降雨量1649.1~2055.7毫米。
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由于钦州地处沿海,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区,所以常因季风的进退失常而造成降雨和气温变率大,旱、涝灾害和春寒、寒露风以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发。
特别是近几年来,降雨过于集中,造成雨季多洪涝,春、秋多干旱,给我市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自然灾害》论文题目:论地方地震工作在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功能和作用姓名:学号:院系:2009-06-01目录引言 (3)第1章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的职能部门 (3)第2章地方地震工作的防震减灾功能和作用…………(3)2.1 地震监测预报功能和作用 (3)2.2 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功能和作用 (4)2.3 地震决策参谋功能和作用 (4)2.4 工程地震评估功能和作用 (5)2.5 地震应急对策功能和作用 (5)第3章发挥地方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作用的关键是紧密依靠当地政府 (6)参考文献 (6)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32.5%的国土、45%的大中城市位于度或度以上的高热度区。
加之城镇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地方地震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作用。
第1章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的职能部门过去一段时间,曾把地震工作看成是单纯的科学研究性工作,忽视地方地震工作,很不利于防震减灾工作。
防御减轻地震灾害,发挥地震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是我国地震工作地宗旨。
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把地震工作面向社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窗口,是把地震可科学成果转变成政府决策意识和发挥功能的职能机关,是组织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并取得成效的纽带。
它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从科学上讲是探索性的,政府和社会对地震预报的要求是任务性的。
人民群众对地震预报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报出破坏性地震,以期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预报的低水平和政府、民众的高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说明了地震工作难度之大,防震减灾任务之艰巨。
即使将来地震预报过了关,地震预报决策的落实和防震减灾中的很大具体工作,仍要靠地方地震部门去完成。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合作、提高科技水平、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抗震救灾论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摘要:抗震救灾是过去了,然而,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震救灾精神。
它的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并且,对我们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内涵意义启示五月十二日的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七个月多了,从它的发生至今这段漫长时间里,从最初的救援到现在仍在进行的灾后重建工作,即使我们远在千万里之外,也共同经历了难以言表的生死历程,痛苦、悲伤、振奋、揪心、行动、感动……而在与灾难抗争的历程中,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首雄壮感人的抗震救灾壮歌,抗震救灾精神也一直贯穿整个过程。
那么,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它是高度集体化的团结互助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而且还是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可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行各业的人们,全新演绎着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教师、工人、农民、甚至是捡破烂的老人也都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胞之间的互爱互助,是中华民族在任何灾难面前屹立不倒的灵魂。
更要歌颂的是无数的军人,他们始终是抗灾第一线的中流砥柱。
他们为了抗震救灾徒步行军、高空跳伞,还有众多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全世界!并且,“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得很充分。
以人为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坚持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1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把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精神用24个字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它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梅州自然灾害研究报告论文
梅州自然灾害研究报告论文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山水相依、气候多样的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梅州市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梅州市的自然灾害情况,并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对梅州市自然灾害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论文对梅州市的地理背景进行了描述。
梅州市地处北纬23°03′30″至24°30′20″和东经115°20′30″至116°26′30″之间,总面积约为15404.3平方公里。
梅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常年多雨。
同时,梅州市地势起伏较大,山区较多,地质构造复杂。
其次,本论文对梅州市的自然灾害类型进行了分类和描述。
根据历史数据和实地调查,梅州市主要受到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暴雨灾害和台风等。
洪涝灾害是梅州市最常见的灾害类型,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由于降雨集中和山区丘陵地形,易发生山洪和城市内涝。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由于地质条件差和强降雨等因素,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
暴雨灾害和台风则是造成梅州市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后,本论文分析了梅州市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梅州市气候急剧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有所增加,这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人类活动也是自然灾害加剧的因素之一,如过度开发山区资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此外,地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因素也对梅州市的自然灾害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本论文提出了梅州市的自然灾害防治对策。
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论文提出了多种防治措施,包括完善防洪设施、建立洪水预警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范、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等。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包括加强气象、地质等领域的研究,提高灾害预测和预警能力。
综上所述,本论文对梅州市的自然灾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了解梅州市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对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泥石流一.泥石流的定义和种类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二类:一是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
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
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
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
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
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二.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势变化,全球范围内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气象灾害发生得频率和强度都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也越来越大,平均每年约700亿美元,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更是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以上,现在每年受各种气象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死亡3000多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 ~3%。
因此,全面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任务。
如何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分析研究,掌握好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特点及其发生的规律,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更是日益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1灾害性天气种类由于青岛地区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端和黄海冷高压气团所控制,属北温带太陆性季风气候,却明显的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尤其是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多呈现海洋性气候特点。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特点,导致青岛地区能够享受优越的气候资源,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较低,但并不等于说经受的气象灾害种类就少。
恰恰相反,除了大风、旱涝、冰雹和雷击等与内陆地区相同气象灾害,还会有台风、海雾、潮灾、海冰等海洋气象灾害。
当然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热带气旋、大风、干旱等为带来损失较大的主要气象灾害。
常见灾害性天气则多为以下几种:1.1 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低纬度海洋上的低压或扰动,包括中心最大平均风力6~7级(22 ~23 nm/h)的热带低气压、最大平均风力8 ~9级(34 ~47nm/h)的热带风暴最大平均风力10~11级(48 ~63 nm/h)的强热带风暴和最大平均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64 nm/h或以上)的台风4个等级,虽然其在向北方较高纬度地区移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向东北方向移向日本列岛等对青岛影响不大,或能量逐渐耗尽而变成温带气旋或消亡,但平均每年仍有1.3个热带气旋会对青岛地区产生较大影响,且一般多出现在7~8月份,尤以8月份最为集中,这也是夏秋季节对青岛地区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学号:1104050712 日期:2013年4月19日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
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一)概述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自从2008年以来全球共发生68次7级以上地震、4次8级以上地震。
我国汶川8.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汶川地震以来造成人员和财产较大损失。
全球重要影响的7级以上地震有5次,另外,2011年2月22日的新西兰6.3级地震也造成人员和财产较大损失。
从比例上看,造成重要影响的7级以上那个地震约占所有地震的9%。
下图给出了2008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并在图中以星号标出了造成重要影响的地震。
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
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
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
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
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分级与应急反应分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
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次生灾害防御、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信息发布等工作内容。
在不同的应急响应等级下,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各部门职责、救援任务等指挥协调工作内容也是不同的。
初判后的响应等级并不是不可更改的,随灾情的不断收集人员伤亡逐渐明朗化,可视情况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对响应等级做出正式判定,并相应的调整应急内容。
(三)预报预警措施(1)预报地震预报方法主要有地震统计法、地震地质法、地震前兆法。
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预报分类:长期预报——指对未来l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包括震后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
将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合称为中长期预报,将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合称为短临预报。
(2)预警地震预警有三种基本技术途径: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三是利用致灾地震动强度阈值。
举例来说,墨西哥西海岸7级强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西海岸地震台将首先收到地震波,并通过比地震波快数倍的电磁波向墨西哥城发送信号(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地震波最快的传播速度约每秒6千多米),使得电磁波比地震波“抢先”抵达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立即拉响警笛或采取切断电源、关闭气阀等措施,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当于科学家们在两地之间打了一个关于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间差”。
除了“时间差”,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地震波最先到达的纵波与主要致害的横波和(表)面波之间的“走时差”,同样达到对工程项目的预警。
因为横波造成的地震灾害要比纵波大得多,而传播速度又比纵波慢,正好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时间差。
不过,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较小,纵波约每秒6千米,横波约每秒3.3千米,可利用的时间差很小,大约几秒到十几秒内,离震中越近时间差越小,发出预警信息就更难。
第三种震时预警方法是经常被核电站所采用,通过建立地震动监测系统,当地震动幅度超过给定的阈值时,监控器报警并采取紧急措施,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
虽然地震预警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几秒、十几秒或数十秒,但是如此短的时间仍然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减少很多损失。
在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应对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进行地震预警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
(四)灾后救助途径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避震要点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自救方法(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
美国国际搜救队长道格卡普提出,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面,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从而使得掉落物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手机和充足电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6)利用手头的哨子、音乐设备或敲暖气管等发出信号心理救助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幸存者对从自身边逝去的亲人自己却无能无力的无奈与内疚。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