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发育生物学8—17章课后习题答案

发育生物学8—17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神经系统发育1、神经胚形成答:神经胚形成:胚胎由原肠胚预定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的过程。

神经胚:正在进行神经管形成的胚胎。

2、初级神经胚形成和次级神经胚形成答:初级神经胚形成:由脊索中胚层诱导上面覆盖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内陷并与表皮质脱离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次级神经胚形成:外胚层细胞下陷进入胚胎形成实心细胞索,接着在细胞索中心产生空洞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3、什么叫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沟答:神经板:外胚层中线处细胞形状发生改变,细胞纵向变长加厚,形成神经板。

神经褶:神经板形成后不久,边缘加厚,并向上翘起形成神经褶。

神经沟:神经褶形成后在神经板中央出现的U型沟。

4、无脑畸形和脊髓裂与哪些基因有关,如何避免答:无脑畸形和脊髓裂均为人类胚胎的神经管闭合缺陷症。

人的后端神经管区域在27天时如不能合拢,则产生脊髓裂;若前端神经管区域不能合成,则胚儿前脑发育被停止,产生致死的无脑畸形。

它们与pax3、sonic hedghog和openbrain等基因有关。

约50%神经管缺陷可由孕妇补充叶酸加以避免。

5、斑马鱼的神经管如何形成答:斑马鱼的神经管如何形成: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动物胚胎的后端神经管及鱼类的全部神经管形成均采用次级神经胚形成的方式,所以斑马鱼的神经管形成也如此。

6、三个原始脑泡的发育命运答:前脑发育成为前端的端脑和后面的间脑,端脑最终形成大脑两半球,间脑形成丘脑和下丘脑区域及视觉感受区。

中脑腔最终形成大脑导水管。

菱脑再发育成前面的后脑和后面的髓脑,后脑形成小脑,髓脑形成延髓。

7、菱脑节答:菱脑节:在神经管闭合后,后脑前后轴逐渐被划分为8节,成为菱脑节,每个菱脑节是一个发育单位,节内细胞可交换而节间不能交换(其是临时性结构,到发育后期逐渐消失,但部分由后脑产生的结构如颜面神经节仍保持分节性结构)。

8、脊髓背腹区域细胞的发育命运各与哪些因子有关答:脊髓背部区域依次产生6种中间神经元(dI1-dI6),腹部则形成运动神经元和4种腹侧神经元(V0-V3)。

第8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8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局 部电位。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去极 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 变化 称为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兴奋性递质作用 于突触后膜上受 体 ,增大后膜对 Na+和K+的通透 性,特别是N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三、神经环路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
一、神经元
1. CNS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 信息。
2. 病理状态如慢性铝中毒脑病、老年性痴呆时,受累神 经元微管可出现异常磷酸化。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星状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原则: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可以通 过分支与其他许多 神经元建立突触联 系
聚合原则: 同一 个神经元的胞体和 树突可以接受来自 许多神经元的突触 联系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
1.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通过突触进行。 2.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3.分类:电突触、化学性突触、混合性突触
由神经末梢释放,不具有递质活性,多数 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结合后诱发缓慢的突触前电 位或突触后电位,不直接引起突触后生物学效 应。
特点:作用慢而持久,范围广。(一氧化氮,花 生四烯酸)
3.神经激素
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神经肽类。
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远隔的靶器官发 挥作用。(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激素)
习题
CNS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是: A.组胺 B.GABA C.DA D.神经肽 E.Glu
习题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

DACBA ABABC BA第八章神经系统一、选择题1.脊髓休克产生的原因是()。

A.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所致 B.横断脊髓时大量失血C.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 D.断面以下脊髓丧失了高级中枢的调节2.冲动到达神经肌肉接点处,可导致突触前膜释放()A.乙酰胆硷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环磷酸腺苷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 B.作用广泛而持久 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D.反映速度快,持续时间长 E.调节的敏感性差4.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氨基丁酸 D.5—羟色胺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反应C、适应D、正反馈E、负反馈6.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除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 +B.K +C.Ca2+D.Cl -7.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 +B.K +C.Ca2+D.Cl -8.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式联系B.辐散式联系C.链锁式联系D.环状式联系9.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间化学传递的下列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B、不衰减C、时间延搁D、电化学反应10. 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单向传递B 中枢延搁C 兴奋节律不变D 易疲劳1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反极化;D. 复极化12.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反极化;D. 复极化二、填空1、胆碱能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

2、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量。

3、突触后抑制包括和。

4、在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控制部分的活动随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而减弱,这样的调控方式称为。

5、当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心率,心肌收缩力。

6、外周神经元之间的作用方式有、和。

运动解剖学 李世昌8第八章 神经系统

运动解剖学 李世昌8第八章 神经系统

(三)间脑
2、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下壁和侧壁的下部 分。下丘脑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给节、漏斗、垂体柄和乳头 体等。下丘脑体积虽小,但结构比较复杂,含有许多孩团,神 经元与端脑、间脑、脑干和脊髓有广泛的联系。
下丘脑主要的核团有位于视交叉上方的视上核和位于第三 脑室侧壁的室旁核。此核能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经神经元的 轴突运输到垂体后叶,再释放到血液。
小脑上面
小脑水平切面
(二)小脑
2、小脑的内部结构 大量的神经元胞体集中于小脑的表层,
形成小脑皮质。小脑的深层为白质,白质内 还含有灰质团块,称小脑核。主要的核有: 项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小脑核是 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 3、小脑的功能
主要是运动调节中枢,与平衡、调节肌张 力和运动协调有关。
(一)脑干
(2)脑干的背侧面: 延髓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两个纵行隆起,内侧的称薄束结节
,外侧的称楔束结节,其深层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是薄束和楔 束的终止核。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小脑下脚,是由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 ,且形成第4脑室侧壁的一部分。延髓上部构成菱形窝,即第4脑室的 底的下半部分。
脑桥的背侧面形成第4脑室的上半部分,菱形窝的上侧壁为小脑上 脚。
脊髓
位置:
6条沟
两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
脊髓圆锥 形态 终丝
31对脊神经 脊神经前根和后根 31个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
在胚胎早期,脊髓与脊柱等长,所有 脊神经根呈直角自脊髓发出并通向相应的 椎间孔。从胚胎第4个月开始,脊髓的生长 速度慢于椎管的生长速度,由于脊髓上端 与脑相连,是固定的,下端缩短至第1腰椎 下缘(女子为第2腰椎水平),因此,腰、骶 、尾各脊髓节的脊神经根都不能保持水平 地走向相应椎间孔,而要在椎管内向下行 走一段距离再通向椎间孔。这些在椎管内 垂直下行的腰、骶、尾脊神经根,围绕终 丝一起形成马尾。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之临床综合第八章神经、精神系统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之临床综合第八章神经、精神系统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之临床综合第八章神经、精神系统第八章神经、精神系统第一节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一、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常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此外,还包括动脉炎、药源性所致,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引起,但较少见;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肌纤维发育不良和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有些病例很难找到确切的病因。

二、临床类型(一)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型见表2-9-5-1。

表2-9-5-1各类脑血栓的症状与体征类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完全性卒中较重、较完全,常于数小时(6h)达高峰进展性卒中呈渐进性加重,在48小时内仍不断发展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较轻,但持续存在,可在3周内恢复可分为:完全型、进展型、缓慢进展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二)依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检查证据分型:1.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椎基底动脉主干、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卒中,局灶症状体征重,进行性加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显著,甚至可发生脑疝。

2.分水岭梗死相邻血管供血区分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

常呈卒中样发作,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根据CT可分为以下类型:①皮质前型;②皮质后型;③皮质下型。

3.出血性梗死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4.多发性梗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引起。

三、临床表现(一)大脑中动脉闭塞见表2-9-5-2。

表2-9-5-2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部位临床表现主干闭塞对侧面舌瘫与偏瘫(基本均等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出现体像障碍皮质支闭塞分为上部分支卒中和下部分支卒中。

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下肢和足部受累较轻,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均等性偏瘫(可伴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可伴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皮质下失语例题:运动性失语,其病变部位在:A.左侧大脑半球B.右侧大脑半球C.主侧(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D.角回E.第一、二颞回后部【答疑编号501113080101】『正确答案』C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A.高血压病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脑动脉炎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答疑编号501113080102】『正确答案』B(二)椎基底动脉闭塞引起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

第八章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

第八章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影像学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一、颅脑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一)颅骨平片1、颅内高压征是颅内病变常见的表现。

儿童主要表现为头颅增大,囟门增宽、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颅骨变薄等;成人主要表现为鞍底、鞍背骨质模糊或消失,颅骨变薄等。

2、颅内肿瘤定位征①局限性颅骨改变:脑表面或靠近颅骨肿瘤常表现为颅骨局限性增生、吸收变薄或局限性骨质破坏。

脑膜瘤常表现为靠近肿瘤的颅骨局限性增生、少部分表现为邻近肿瘤的颅骨吸收变薄,三叉神经瘤常表现为岩骨尖破坏、听神经瘤常表现为内听道扩大。

②蝶鞍改变:鞍内肿瘤(如垂体瘤)常表现蝶鞍扩大、鞍旁肿瘤表现为鞍底受压下陷,可见双鞍底,鞍上肿瘤常表现为蝶鞍变平、鞍背缩短。

③钙化:根据肿瘤的钙化可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根据颅内正常生理钙化的移位情况可判断肿瘤的大致位置和大小。

(二)DSA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如脑动静脉畸形(A VM),DSA能直接显示畸形血管、脑梗死DSA能直接显示闭塞或狭窄的血管,颅内占位性病变DSA能显示正常的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扭曲或牵直等,但随着CT、MR 的不断更新,DSA面临着CTA和MRA的严峻考验。

(三)颅脑CT1、CT平扫密度的改变①高密度病变:常见于新鲜的出血、钙化等;②等密度病变:某些肿瘤、恢复期的血肿、早期的脑梗死等;③低密度病变:见于炎症、脑水肿、脑梗死、脑软化、囊肿、脓肿及囊性肿瘤等;④混合密度灶:常见于出血性梗死或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

2、CT增强扫描特征①均匀性强化:常见于脑膜瘤、动脉瘤、神经鞘瘤等;②非均匀性强化:常见于脑胶质细咆瘤、转移瘤或血管畸形等:③环状强化:常见于脑脓肿、部分转移瘤和胶质细胞瘤等、脑血肿吸收期可呈环状强化;④脑回样强化:是脑梗死的一种特征性强化:⑤无强化:脑囊肿、脑水肿等。

【脑回样强化】一般与梗死后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同时伴侧支循环形成、局部大量血流过度灌注有关。

第八章神经系统显像

第八章神经系统显像

脑脊液显像包括脑池、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显像,脑池显 像最常用。
腰穿并注入短期不被吸收的物质,最常用为99Tcm-
DTPA,脑脊液循环正常时,经蛛网膜下腔注射后, 脑池显像,脑室不显像。 临床用于: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CSF形成过多或循
环障碍所致。。而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之间的通路并无梗 阻,典型的表现为,脑室显影伴脑室放射性潴留。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四十分。
三、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111In-Octreotide, 18F-Octreotide,99Tcm-Octreotide)显 像:对于细胞膜上有生长抑素受体的肿瘤, 如垂体瘤、神经内分泌瘤、淋巴瘤等进行显 像可定位诊断或观察疗效。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四十分。
大脑的代谢:
非常活跃,需要连续供应氧与葡萄糖; 人脑的平均重量为体重的2%,但脑耗氧量
占人体总耗氧的20%。脑组织对血供十分 敏感,即使短暂缺氧,就可能造成脑细胞永 久损伤。 葡萄糖是最主要的能源,通过测定脑局部葡 萄糖利用率,可反映神经元的活性。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四十分。
血-脑脊液屏障(BBB):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四十分。
第四节 脑受体显像
受体是一种存在于活体组织内的能与神经递 质或相应配体特异结合的蛋白质,放射性核 素标记的神经递质或配体进入人体后能选择 性与受体结合,通过PET或SPECT显像显示 受体的特定结合位点及其分布,密度和功能, 并能定量反映其代谢参数。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四十分。
四、乙酰胆碱显像
乙酰胆碱受体(11C-Nicotine)显像:主要 进行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癫痫病的研 究;5-羟色胺受体(76Br-2-Ketanserin) 显像用于精神神经疾病的研究;而阿片受体 (11C-DPN)显像用于镇痛、成瘾方面的研 究。

第八章执业药师-神经精神系统常见疾病

第八章执业药师-神经精神系统常见疾病

第八章神经精神系统常见疾病(多项选择题)1.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为A.多于静息时急性起病B.病情多在数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C.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D.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E.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答案:A,B,C,D,E2.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为A.卧床2~4周B.一般不用止血药物C.降低颅内压首先高渗脱水药D.昏迷患者应加强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E.不急于降血压答案:A,B,C,E3.一线抗癫痫药物有A.奥卡西平B.卡马西平C.丙戊酸钠D.苯妥英钠E.拉莫三嗪4.癫痫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为A.肝功能损害慎用丙戊酸钠B.根据肾功能情况酌减药物用量C.过敏体质患者慎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D.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发作频繁者应每2周、一般患者应每月随访1次E.丙戊酸钠每月测肝功能1次答案:A,B,C,D,E5.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有A.静止性震颤B.肌强直C.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D.平衡障碍E.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答案:A,B,C,D6.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有A.疾病早期适当暂缓用药B.当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时,则应开始症状性治疗C.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直至治愈D.药物治疗坚持"low"和"slow"原则E.治疗要考虑结合共病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方案7.关于抗痴呆药物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酮康唑可使多奈哌齐作用增强B.碳酸氢钠可使美金刚血药浓度降低C.卡巴拉汀需要于早晨和晚上与食物同服D.1次漏服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若接近下次服药时间,则无需补服E.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要监测患者有无胃出血答案:A,C,D,E8.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共性有A.对各种抑郁状态均有效B.高效性C.起效缓,通常需2~3周方能起效D.依从性好E.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答案:A,B,C,D,E9.焦虑障碍的治疗,说法正确的为A.尽可能单一用药B.足量治疗C.足疗程治疗D.与长半衰期药物比较,短至中半衰期苯二氮[caozhuo.gif]类药物更容易出现上述问题E.妊娠或哺乳期间禁止药物治疗10.以下年龄段人群,可能出现抑郁症的是A.10~16岁B.16~20岁C.16~35岁D.45~55岁E.50~60岁答案:A,B,C,D,E11.以下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中,正确的是A.心理治疗B.认知疗法C.体育疗法D.声波疗法E.电休克治疗答案:A,B,C,E12.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为A.远事记忆力下降B.注意力障碍C.抽象思维能力差D.警觉性增高E.语言流畅性差答案:B,C,D,E13.关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说法正确的为A.具有抗抑郁和焦虑的双重作用B.很少引起镇静作用C.不损害精神运动功能D.对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较大E.为提高治疗效果,常需与MAOIs合用答案:A,B,C14.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有A.氯米帕明B.吗氯贝胺C.氟伏沙明D.阿普唑仑E.度洛西汀答案:A,B,C,E15.关于抗抑郁药的合理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抗抑郁药物治疗各种抑郁症的有效率约60%~80%B.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剂量C.常需联合用药D.各种抗抑郁药均不宜与MAOls类药物联合使用E.抗抑郁药中,以TCAs过量中毒危害最大答案:A,B,D,E16.失眠症的临床表现为A.入睡困难B.睡眠维持障碍C.早醒D.睡眠质量差E.易醒答案:A,B,C,D,E17.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药物有A.艾司唑仑B.佐匹克隆C.雷美尔通D.米氮平E.唑吡坦和帕罗西汀联用答案:A,B,C,D,E18.关于失眠症的药物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使用最低有效剂量B.每日给药C.常规用药不超过3~4周D.缓慢减药E.每天减掉原药的30%答案:A,C,D19.关于特殊人群失眠症的药物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老年失眠患者首选非药物治疗手段B.老年失眠患者如必需使用BZDs药物时,应先给予大剂量,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C.为避免药物通过乳汁而影响婴儿,哺乳期失眠患者,推荐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D.对于围绝经期和绝经期的失眠妇女,依据症状和激素水平给予必要的激素替代治疗。

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各章考点精析: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各章考点精析: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2015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各章考点精析: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考纲要求】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考点纵览】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最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最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神经系统习题及答案

神经系统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神经系统机能认知与应用一、名词解释1.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2. 突触前抑制3. 突触传递4. 去大脑僵直5. 后发放6. 第一信号系统7. 第二信号系统8.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9. 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10.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1. 突触后抑制12. 牵张反射13. 牵涉痛14. 脊休克二、填空1.根据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功能影响不同,突触可分为________突触和_______突触。

2. 内脏痛的特点是疼痛定位不清楚,对、、、等刺激敏感,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还常可出现。

3.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有、、。

4.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两种,即和。

5.人类的语言文字是一种反射刺激信号,能对这些刺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称。

6.反射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有:、、、兴奋节律改变、后放和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和。

7.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并激发______发出。

8.牵张反射分为、两种。

9.胆碱能受体可分为受体和受体两类。

汗腺上只含有受体。

10.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有、、、。

11.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运动、括约肌、胃液分泌。

12. 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是 , 。

13.激素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激素和激素两大类。

作为药物应用时_____激素可被消化酶分解,故不易口服;_____激素不被消化酶分解,故可口服。

14.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率,汗腺分泌,消化管平滑肌,瞳孔。

15. 由突触前膜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

三、选择题【A型题】11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下列哪项没有关系A 纤维直径B 刺激强度C 温度D 纤维类别E 动物种属2 神经元的胞体与轴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依赖于A 血液供应B 细胞外液C 顺向轴浆流动D 反向轴浆流动E 双向轴浆流动3 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A 兴奋和抑制B 正反馈和负反馈C 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E 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神经免疫调节4 反射活动后放现象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A 链琐状联系B 环状联系C 辐散式联系D 聚合式联系E 侧支式联系5 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 胞体B 树突C 轴突D 轴突始段E 树突始段6 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A Ca2+内流B Ca2+外流C Na+内流D Na+外流E K+外流7 下列哪项反射活动中存在着正反馈A 腱反射B 排尿反射C 减压反射D 肺牵张反射E 对侧伸肌反射 8 神经末梢兴奋与递质释放之间的偶联因子是A Cl-B K+C Na+D Ca2+E Mg2+9 神经元之间除了经典突触联系外还存在电突触,其结构基础是A 缝隙连接B 曲张体C 混合性突触D 交互性突触E 串联性突触10 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决定于A 刺激的性质B 刺激的强度C 感受器的敏感度D 神经的传导速度E 反射中枢突触的多少11 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构成的局部神经元回路所形成的抑制,称为 A 回返性抑制B 前馈抑制C 侧支抑制D 交互抑制E 突触前抑制12 突触前抑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A 产生超极B 递质耗竭C 释放抑制性递质D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E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13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哪一类型的突触A 胞体-胞体型B 胞体-树突型C 轴突-胞体型D 轴突-轴突型E 轴突-树突型14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对什么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A K+和Ca2+B Na+ 和K+,尤其是K+C Na+和K+,尤其是Na+D Na+和 Ca2+E Cl-1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A 是去极化局部电位* B 是超极化局部电位C 具有全或无特征D 是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E 是突触后膜对 Na+通透性增加所致16 肌梭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A 梭外肌收缩B 梭外肌松弛* C 梭外肌受牵拉D 梭内肌紧张性降低E 梭内肌受压迫17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A 梭内肌收缩B 梭外肌收缩C 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D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E 梭内肌梭外肌都收缩18 腱器官是一种A 张力感受器B 长度感受器C 压力感受器D 温度感受器E 化学感受器19 当一伸肌被过度牵拉时张力会突然降低,其原因是A 疲劳B 负反馈C 回返性抑制D 腱器官兴奋E 肌梭敏感性降低20 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是A 使梭外肌收缩B 维持肌紧张C 使腱器官兴奋D 负反馈抑制牵张反射E 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21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 多巴胺B 乙酰胆碱C 5-羟色胺D 去甲肾上腺素E 血管活性肠肽22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A 交感神经中枢B 副交感神经中枢C 内脏活动调节中枢D 躯体运动中枢E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枢23 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A 瞳孔缩小B 逼尿肌收缩C 肠蠕动增强D 心率加快E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24 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A 瞳孔扩大B 糖原分解C 胃肠运动增强D 骨骼肌血管舒张E 竖毛肌收缩 25 丘脑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A 引起触觉B 引起牵涉痛C 调节内脏活动D 维持睡眠状态E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26 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A 协调肌紧张B 维持觉醒C 调节内脏功能D 引起特定的感觉E 引起牵涉痛27 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A 有髓鞘的A类纤维B 有髓鞘的B类纤维C 无髓鞘的C类纤维D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E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28 下列刺激中哪项不易引起内脏痛A 切割B 牵拉C 缺血D 痉挛E 炎症29 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A 调节内脏活动B 维持身体平衡C 维持姿势D 协调随意运动E 调节肌紧张30 在完整动物机体建立条件反射的关键步骤是A 存在无关刺激B 存在非条件刺激C 没有干扰刺激D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E 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前31 优势半球指的是下列哪项特征占优势的一侧半球A 重量B 运动功能C 感觉功能D 语言活动功能E 皮层沟回数32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是A 能形成条件反射B 有第一信号系统C 有学习记忆能力D 有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E 对环境适应能力大33 脑电波的形成机制是大量皮层神经无同时发生A 工作电位B 诱发电位C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D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E 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34 以下哪一项不是异相睡眠的特征A 唤醒阈提高B 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强C 脑电波呈去同步化波D 眼球出现快速运动E 促进精力的恢复【A2型题】35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有大量曲张体,是递质释放部位。

神经内科PPT课件

神经内科PPT课件

7.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肌张力变化和 不自主运动。苍白球和黑质病变表现为运动减 少和肌张力增高;尾状核和壳核病变表现为运 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 8.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 碍。
第三节 感觉系统 1.浅感觉解剖生理:皮肤痛温觉、触觉感受 器接受刺激至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止于 脊髓后角或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级神经 元),上行至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 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感觉中枢。
10.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分为抑制性症状 (感觉缺失和感觉减退)和刺激性症状。刺激 性症状包括感觉倒错、感觉过敏、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和疼痛。 11.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末梢型、周围 神经型、节段型、传导束型、交叉型、偏身型 和单肢型。
12.视神经:视神经发源于视网膜的神经 节细胞层,视网膜鼻侧半的神经纤维经视交叉 后与对侧眼球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结合,形成 视束,到达外侧膝状体,换元后发出纤维形成 视放射,终止于视皮质中枢。 13.视神经损害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 14.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
2.第Ⅲ对脑神经(动眼神经): ①解剖生理: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 下斜肌、内直肌和瞳孔括约肌。 ②临床表现:动眼神经麻痹,包括上睑下垂, 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 散大,光反射消失,复视。
3.第Ⅴ对脑神经(三叉神经): ①解剖生理:支配咀嚼肌运动和面部、口腔及 头顶部的感觉。 ②临床表现:周围性损害表现为三叉神经痛, 核性损害表现为“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
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患侧 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 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皱额、闭眼、鼓腮、 示齿不能。 16.常见深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 肌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踝反射;常见浅反 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17.腰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运动解剖学第八章神经系统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解剖学第八章神经系统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解剖学第八章神经系统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3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多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关于脊神经的构成,错误的描述是()A.前支是混合性神经B.后根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C.前根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D.脊神经有12对2.骶丛()A.发出闭孔神经支配股内收肌群运动B.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小部分,第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吻合而成C.由全部骶、尾神经前支、后支组成D.形成身体中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3.下列结构中与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有关的传导束是()A.脊髓小脑束B.薄束C.薄束D.皮质脊髓侧束4.脊髓的功能有()A.传导功能B.消化功能C.循环功能D.反射功能5.位于S2~S4脊髓节段内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损伤可能丧失的功能是()A.排便障碍B.排尿障碍C.性功能障碍D.内分泌功能障碍6.关于白质的概念,正确的描述是()A.由有髓神经纤维束聚集而成B.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色泽亮白C.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D.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内7.皮质脊髓束所经过的部位有()A.内囊B.脑干C.前角D.运动终板8.副交感神经()A.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段B.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的骶段C.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D.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9.锥体外系()A.是锥体以外的躯体运动传导路B.在人类处于从属地位C.与锥体系协调配合D.使骨骼肌张力稳定适度10.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元C.中枢D.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颈丛由第( ())颈神经前吻合而成,它主要发出( ())神经,支配(())运动。

12.脊髓由内部的( ())和外周的( ())组成。

13.神经纤维按髓鞘可分为( ())和( ())两种。

14.自主神经因其结构和功能不同,又分为( ())和(())两部分15.脊神经由脊髓的(())和( ())在( ())合并而成。

神经系统检查ppt课件

神经系统检查ppt课件
(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 性瘫痪)
ppt课件完整
20
肌 力 减 退
轻 瘫
ppt课件完整
21
单瘫、偏瘫、截瘫、交叉瘫
ppt课件完整
22
ppt课件完整
23
ppt课件完整
24
二、肌张力
肌张力:肌肉松弛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和被 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检查方法:嘱患者放松、被动运动肢体。以 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时感知的阻力来判 断。 1、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 减低或关节运动范围扩大。
若伴震颤→有扳齿轮样的顿挫感 → (齿轮状)
ppt课件完整
26
三、不自主运动
也称不随意运动。是由于随意肌不自主收缩所致的 一些无目的的异常运动,多为椎体外系损害所致。 如:
震颤:帕金森病(静止性震颤)、小脑病变(动作性震
颤)、肝性脑病早期(扑翼样震颤)、甲亢(细震颤)
舞蹈样动作:舞蹈病、儿童脑风湿性病变 手足徐动:脑瘫、肝豆状核变性、脑基底节变性 手足搐搦:低钙血症(腕、踝关节剧烈屈曲、肌肉痉挛 )
咽反射
ppt课件完整
14
八、副神经(Ⅺ)
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 肌有无萎缩
检查转头、耸肩时两侧 肌力是否相等。
ppt课件完整
15
九、舌下神经(Ⅻ)检查
支配舌肌运动。 检查伸舌是否偏斜, 有无舌肌萎缩、震颤。 ◆周围性麻痹 伸舌偏向病变侧 ◆中枢性麻痹 伸舌偏向病对侧
ppt课件完整
16
ppt课件完整
②感觉功能 ③痛觉 三叉神经麻痹时患侧异常。
ppt课件完整
8
五、面神经(Ⅶ)检查
1、观察额纹、眼裂、鼻唇沟及口角两侧是否 对称。测试味觉(舌前2/3味觉)。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八章神经系统一、选择题[A/型/题]1.大脑皮质的内锥体细胞层内主要神经元为()A.锥体细胞B.水平细胞C.梭形细胞D.星形细胞E.篮状细胞2.大脑皮质的Betz细胞位于()A.外颗粒层B.内颗粒层C.多形细胞层D.外锥体细胞层E.内锥体细胞层3.投射纤维和联合传出纤维主要起自大脑皮质的()A.第5、6层B.第3、5、6层C.第1~4层D.第4~6层E.第2、3层4.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和脊髓灰质均具有的细胞是()A.少突胶质细胞B.浦肯野细胞C.室管膜细胞D.闰绍细胞E.锥体细胞5.小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是()A.篮状细胞B.颗粒细胞C.浦肯野细胞D.高尔基细胞E.卫星细胞6.下列关于小脑浦肯野细胞层的描述,错误的是()A.由一层浦肯野细胞组成B.浦肯野细胞胞体大,呈梨形是C.细胞顶端有2~3条主树突伸向髓质D.主树突四周分支繁多E.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7.小脑皮质的平行纤维是()A.从延髓来的攀缘纤维B.浦肯野细胞的轴突侧支C.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D.从脊髓来的苔藓纤维E.颗粒细胞轴突末端分支8.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终末的突触小泡内含有()A.P物质B.去甲肾上腺素C.脑啡肽D.多巴胺E.乙酰胆碱9.小脑皮质颗粒层内的神经元有()A.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B.颗粒细胞和星形细胞C.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D.高尔基细胞和星形细胞E.高尔基细胞和篮状细胞10.血-脑屏障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层是()A.有孔毛细血管内皮B.基膜C.周细胞D.星性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E.具有紧密连接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11.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分布在()A.大脑皮质B.交感神经节C.脊髓灰质D.小脑皮质E.脊神经节12.大脑皮质运动区较发达的一层是()A.外锥体细胞层B. 内颗粒层C.外颗粒层D.内锥体细胞层E.多形细胞层13.脊髓前角的闰绍细胞是()A.投射神经元B.躯体运动神经元C.中间神经元D.内脏运动神经元E.感觉神经元[B/型/题](14~16题共用备选答案)A.浦肯野细胞B.锥体细胞C.篮状细胞D.小脑颗粒细胞E. 星形细胞14.大脑皮层内锥体细胞层的主要神经元是()15.小脑皮质最大的神经元是()16.细胞的轴突未端分支形成平行纤维的是()[X/型/题]17.下列关于大翼维体细胞的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感觉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将信息传向中央。 1、游离神经末梢:终末部失去髓鞘和雪旺氏鞘后,分支分布于 表皮、角膜、骨膜和筋膜等处,主司痛觉,亦与触觉、温觉有关。
2、被囊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呈卵圆形,分布于真 皮乳头肉。
被囊内含有横向排列的触觉 细胞,赤裸的神经纤维分支包绕 触觉细胞。主司触觉。
环层小体:呈卵圆形,分布于皮 肤深层及内脏器官内。由被囊和 内轴两部分构成。感受压力振动。
肌梭和腱梭:为本 体感受器,可感受 肌肉和腱的紧张度。 在被囊内含有 数条肌纤维(或腱 束),赤裸的神经 纤维分支包绕肌纤 维(或腱束)。
(三)、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可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肌纤维、腺细胞等), 引起效应器的机能活动。
2、大脑皮质的分层:
分子层:神经元小而少,主要是 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 外颗粒层:主要是许多星形细胞 和少量小型锥体细胞。 外锥体细胞层:有许多中、小型 锥体细胞,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 维。 内颗粒层:细胞密集,多为星形 细胞。 内锥体细胞层:主要是大型和中 型锥体细胞,其顶树突伸到分子 层,轴突组成投射纤维。 多形细胞层:以梭形细胞为主, 轴突进人白质组成投射纤维或联 合传出纤维。还有锥体细胞和颗 粒细胞。
接受传入信息: 1-4层 第2、3层锥体细胞 -联合传入纤 维 ,第4层星形细胞-丘脑来的 感觉传人纤维 。 传出信息: 第3,5,6层锥体细胞 、梭形细 胞-联合传出纤维。 第5,6层锥体细胞 、梭形细胞- 投射纤维。 联络:第2、3、4层的颗粒细胞 主 要与各层细胞相互联系,构成局 部神经环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 析、整合和贮存 。 通过此过程,产生高级神经活 动,并经锥体细胞传出,产生相
回答问题
1.比较中枢和周围的有髓神经纤维和无 髓神经纤维的组成与结构。 2.简述运动神经末梢将冲动传至骨骼肌 纤维肌膜上,如何最终引起肌纤维缩 短、肌肉收缩?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1. 掌握神经节、脊髓的结构 2. 掌握血脑屏障理论 3. 了解小脑的光镜结构及细胞构筑
神经系统的概述: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结构
脊髓外面被盖有三层结缔组织膜,总称为脊膜(Menigesspinalis)。 由内向外依次为脊软膜(Piamaterspinalis)、脊蛛网膜(Arachnoidea spinalis)和脊硬膜(Duramaterspinalis)。
1.脊软膜:薄,内含血管、紧贴在脊髓的表面。 2.脊蛛网膜:很薄、细而透明,与软膜之间形成相当大的腔
2、蒲肯野细胞层:
由一层蒲肯野细胞 胞体构成。胞体呈梨 形,从顶端发出2-3 条粗的主树突伸向分 子层,树突分支繁密, 形如扇形,上有树突 棘 。轴突自胞体底 部发出,离开皮质进 入小脑白质,终止于 其中的神经核。
3、颗粒层:由密集的颗粒
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组
成。颗粒细胞轴突进入分 子层呈“T”形分支,与小 脑叶片长轴平行,称平行 纤维。一条平行纤维可与 400个蒲肯野细胞建立突触 。高尔基细胞胞体较大,
薄,包于软膜的外面,并以纤维与软膜相连。位于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 髓液。通过第4脑室脉络丛上的孔使脑室与蛛网膜 下腔相通。
3. 脑硬膜(Duramaterencephali)
较厚,包围于蛛网膜之外。位于硬膜与蛛 网膜之间的腔隙称硬膜下腔,内含淋巴。脑硬膜紧 贴于颅腔壁,无硬膜外腔。在大脑镰和小脑幕的根 部内含有脑硬膜静脉窦,接受来自脑的静脉血。
隙,称为蛛网膜下腔(Cavumsubarachnoidale)。该腔向前与脑蛛网 膜下腔相通,内含脑脊髓液以营养脊髓。 白色的致密结缔组织膜,与脊蛛网膜之间形成狭窄 的硬膜下腔(Cavumsubdurale),内含淋巴液,向前方与脑硬膜下腔 相通。在脊硬膜与椎管之间有一较宽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 (Cavumepidurale),内含静脉和大量脂肪,有脊神经通过。在临床 上做硬膜外麻醉时,即将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作用。
1、躯体运动神经 末梢
运动终板:光镜下,可 见运动神经末梢呈爪状 分支,端部膨大,止于 肌纤维表面。
电镜下,可见具有与突触相似的结构。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为植物性神经,节后纤维的末梢。
终末部呈串珠状或扣状膨大,附着在平滑肌纤维或腺细胞上。
(四)、 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 集中的部位。外有结缔组织被膜,内有神经 节细胞,被囊细胞、神经纤维及结缔组织血 管等。 脑脊神经节 植物性神经节
3.脊硬膜:
脊神经的构成模式图
二、小脑皮质:
有蒲肯野细胞、颗粒细 胞、星形细胞、篮状细 胞、高尔基细胞5种, 其中蒲肯野细胞是唯一 的传出神经元。小脑皮 质从外到内分3层: 1、分子层:含大量神 经纤维,神经元则少而 分散,有两种:星形细 胞,轴突较短,分布于 浅层;篮状细胞,胞体 较大,分布于深层,其 轴突较长。
苔藓纤维-颗粒细胞兴奋-蒲 肯野细胞兴奋;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高尔基 细胞、篮状细胞和星形细胞) -抑制蒲肯野细胞 。 精确调节不同部位肌肉的肌紧 张或协调随意运动 。
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来自脑 干的蓝斑核)对蒲肯野细胞有 抑制作用。
stalls cell
basket cell
granular cell Golgis cells
cerebellar glomerulus
脑膜和脑脊髓液
脑的外面包有3层膜:脑硬膜、脑蛛网膜和脑 软膜。
1.脑软膜(Piamaterencephali) 较薄,富含
血管,紧贴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沟,进入侧脑室、 第3脑室和第4脑室形成脉络丛,能产生脑脊髓液。
2. 脑蛛网膜(Arachnoideaencephali) 很
假单极神经元 成群分布 有一层被囊细胞 多极神经元 均匀分布 被囊细胞较少
有较多的有髓神 经纤维
有较多的无髓神经 纤维
三、血脑屏障
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及周围结构,能阻止血 液中的毒素和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以维持神经
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一结构称血-脑屏障
(B、B、B)。
血脑屏障由血管内皮、基膜和胶质膜三层构
树突分支较多,与平行纤
维接触,轴突在颗粒层与 颗粒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
白质:传入纤维有三种:
攀缘纤维:源于延髓的下橄榄
核,细,攀附在蒲肯野细胞的
树突上形成突触(兴奋性)。
苔藓纤维(兴奋性) :源于脊 髓和脑干的神经核,末端呈苔 藓状分支膨大,与许多颗粒细 胞的树突、高尔基细胞的轴突 或近树突形成突触群,故称小 脑小球。
神 经 系 统
脊髓
脑神经 周围神Leabharlann 系统 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神经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Spinal cord
脊髓的横断面
脊髓的背侧正中有纵向的浅沟称为背正中沟,其深部 有隔称背正中隔。脊髓的腹侧正中有纵向的深裂称为腹正 中裂。在背正中沟的两侧分别有一背外侧沟,脊神经背侧 根的根丝经此沟进入脊髓。在腹正中裂的两侧,分别有一 腹外侧沟,是脊神经腹侧根的根丝发出的部位。
成。
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
1. 连续的毛细血管内皮
2. 内皮细胞之间是紧密连接
3. 内皮细胞对组织胺、5-羟色胺等改变通
透性的物质不敏感
4. 内皮细胞外有完整的基膜 5. 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
思考题:
1.血脑屏障是如何防止有毒物质进入
脑内的? 2.在实验室的脊髓切片上如何判断脊
髓灰质的背角和腹角?
硬膜上腔 硬膜下腔
arachnid 蛛网膜下腔
dourer mater
pin mater
二、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
(一).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中走行一致的神经 纤维集合在一起,与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毛 细淋巴管共同构成神经,分布到全身各器官 或组织。
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神经外膜
神经内膜
神经束膜
4. 脑脊髓液(Liquorcerebrospinalis)
无色透明的液体,由侧脑室、第3脑室和第4 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充满于各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通过第4脑室脉络丛上的孔进入蛛网膜下腔。蛛网 膜下腔内的脑脊髓液通过硬膜窦而归入静脉。脑脊 髓液与位于硬膜下腔的淋巴,共同起保护和营养 脑、脊髓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