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128M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128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二)、就业总量决定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 128M
二、失业及其类型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 摩擦性失业:供求中偶然失调造成暂时性失业 。正常失 业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 128M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 •部门特殊性 •高度稳定性 •高度权威性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平等的就业权与自 由择业权是核心
•内容: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劳动关系民主化的原则 •物质帮助权原则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第二章 劳动法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 128M
第一节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劳动法-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劳动 法》
•广义: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一 些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3页 128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 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是劳动关系的 •现实形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总复一、职业道德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忠诚、审慎、勤勉。

4.诚信的特征: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资质性。

二、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两个最大化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方: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两个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的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用以分析和预测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目地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二是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规范研究方法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离不开价值判断。

经济运行过程中,阻碍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3.劳动力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分类: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

劳动力供给弹性概念: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其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ΔS/S)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ΔW/W)。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文档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文档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文档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招聘、培训和管理人员,以实现企业的人才战略和目标。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专家,我希望通过这份文档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帮助团队提升招聘流程和员工培训能力。

第一章:招聘策略
招聘策略是指企业在招聘方面采用的战略和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人才分析:指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战略的分析
•岗位分析:指对岗位需求和特征的分析
•应聘管理:指对应聘过程的管理和监控
第二章:常用术语解释
•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人才招聘:指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招聘过程的管理
•人员培训:指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
第三章:员工培训方法
员工培训方法是指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采用的方法和战略,包括以下方面:
•定向培训:指对新员工的定向培训和辅导
•岗位培训:指对员工在岗位方面的培训和发展
•领导力培训:指对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
第四章:案例分析
案例一:招聘策略案例
案例二:常用术语解释案例
案例三:员工培训方法案例
第五章:流程图和结构图示
流程图是一种用图表或模型表示流程的工具,包括招聘流程图、培训流程图等。

结构图是一种用图表或模型表示结构的工具,包括组织结构图、人员结构图等。

第六章: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招聘、培训和管理人员,以实现企业的人才战略和目标。

通过这份文档,希望团队可以提升招聘流程和员工培训方面的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PPT培训课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PPT培训课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 知识ppt培训课件
• 引言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概述 •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的核心能力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流程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实践案例分析
01
引言
培训目标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 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 要性和作用。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及时发现和 解决各种人力资源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03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总结词
定义、意义
详细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活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以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
分析市场薪酬水平和企业内部情况,制定具有竞争力的 薪酬策略。
定期调整薪酬福利政策,确保其与市场和企业目标的适 应性。
详细描述 设计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对薪酬福利体系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劳动关系管理
总结词: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解决员工关系 问题,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01
制定劳动政策和规章制度,确保合规性。
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师的职业特点和职 责。
培训内容概述
01
02
03
04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历史和 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职责和 工作内容。
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 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人力 资源管理核心模块的原理和方
法。
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 中的战略意义和实践应用。
0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概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第五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第五章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1.人性的两方面内容: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心理属性或心理现象总括为四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

2.人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呈现出独有的特征:1)人性具有能动性2)人性具有社会性3)人性具有整体性4)人性具有两面性5)人性具有可变性6)人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3.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存在四种人性假设,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1)“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2)“社会人”假设及其管理。

3)“自我实现人"假设及其管理。

4)“复杂人”假设及其管理。

4。

企业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要求或原则:1)人的管理第一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

5)和谐的人际关系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5.人本管理的机制:1)动力机制2)约束机制3)压力机制4)保障机制5)环境优化机制6)选择机制6。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通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

包括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它凝结于劳动者体内.第二,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

第三,人力资本独特的本质功能是,与物质资源要素相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

这是其成为资本之根本所在。

第四,人力资本内含一定的经济关系。

7。

人力资本的特征: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它与人体不可分离。

2)人力资本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存在,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方能体现出来.3)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4)人力资本肯有收益性。

5)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的创造性。

6)人力资本肯人累积性。

7)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8.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0分)重点综合归纳第一节劳动经济学(1-2分)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有具有绝对的属性;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三,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四,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类:1,供给无弹性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Es趋于无限大;3,单位供给弹性Es=1;4,供给富有弹性Es》1;5,供给缺乏弹性Es《1。

五,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六,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七,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八,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Ed趋于无限大;3,单位需求弹性Ed=1;4,需求富有弹性Ed》1;5,需求缺乏弹性Ed《1。

九,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优效率的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充分就业。

十,工资形式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利润。

十一,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因素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十二,福利是工资转化的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的支付方式:1,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打折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2,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十三,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文档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文档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文档
第一章:招聘流程
招聘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职位分析、招聘渠道选择、面试技巧等内容。

1.1职位分析
职位分析是招聘流程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确定公司的招聘需求。

常见的职位分析方法包括:
•工作职责分析:分析工作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关键绩效指标(KPI)分析:分析工作的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

实例:
•我们通过工作职责分析,确定了市场部经理的招聘需求。

•我们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分析,确定了销售部经理的招聘需求。

1.2招聘渠道选择
招聘渠道选择是招聘流程的第二步,主要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

常见的招聘渠道包括:
•社交媒体招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招聘信息。

•求职网站招聘:通过求职网站发布招聘信息。

•员工内推:通过现有员工推荐人才。

实例:
•我们通过社交媒体招聘,吸引了大量的应聘者。

•我们通过求职网站招聘,找到了一位符合公司需求的候选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基础知识知识点总汇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基础知识知识点总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精要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因此,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3.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4.在市场经济中,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5.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6.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7.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是(规范)研究方法8.实证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9.劳动经济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10.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l1.总人口劳参率等于劳动力除以(总人口)再乘以百分之百.1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13.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14.(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15.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16.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17.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表示为(Es>l )18.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Es<l ).19.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表示为(Es<1 )20.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Es>l).21.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表示为((△S/S)/(△w/w)).22.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表示为((△D/D)/(△w/w)).2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24.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表示为(Ed>l ).25.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表示为(Ed<l ).26.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属于(供给富有)弹性27.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Ed <l).28.一边际产E wp用公式表示为(△Q/△L ).29.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对于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第一个阶段,判断正确的是(AP递增)30.AP与MP的交点为(平均产量AP)的最大值.3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 ).32.当(MP=0 )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33.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人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34.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劳动交换关系).35.(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36.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37.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38.在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分析中,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39.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40.均衡价格论是由(A·马歇尔)提出的41.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2.总供给等于(消费+储蓄)之和43.(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44.计时工资中,工资标准乘以实际工作时间等于(货币工资).45.计件工资的计算方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46.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47.失业率用公式来表示丙(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48.下列定义中,判断错误的是(最低工资,又称为最低工资率,是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49.(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亠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50.收人差距的衡量指标是(墓尼系数).51.从世界各国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 )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52.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人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 )之间.53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54.资源的有限性称为(稀缺性)55.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56.增长差距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具体表现力(需求不足性失业).57.单位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是(Ed=1 ).58.经济周期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锗选、少选均不符分) 1.劳动经济学提到,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是(A任何一个既定的置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B.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属性C.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A.企业C.个人).3.利润最大的含义就是( ).A.“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B.“差额”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4.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B.分析C.预测5.劳动力市场上,( )分别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A.居民户B.企业6.( ),导致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A.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B.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C.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D.交换的商品相比E.具有显著的特殊性7.劳动经济学的任务是().A.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C.劳动力需求D.工资E.就业决定机制8.劳动经济学主要有()的研究方法.D.实证E.规范9.实证研究方法具有( )特点.A.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D.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E.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10.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是().A.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B.设定假设条件C.提出理论假说E.验证11.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A.信息障碍B.体制C.市杨缺陷12.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B.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c.在一定年龄之内D.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13.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A.供给无弹性B供给有无限弹性C单位供给弹性D供给富有弹性E供给缺乏弹性14.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教育水平普遍提高B.制度劳动时间缩短C.人口出生率下降D.科学技术进步15.我国在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中将劳动力分为()级.A- B.二16.劳动力市场的性质是().A.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B.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C.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D.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17.劳动力市场跑本质属主要表现在().A.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B.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的途径E.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人生产领域后,所开展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18.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是().B.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E.研究任何下种特定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关系19.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 ).B.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C.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20.我国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包括().A.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C.人口城乡结构D.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E.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21.所谓工资就是().A.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B.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22.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 ).A.小时工资率B.日工资率23.福利的基本构成包括().A.各类保险B.工作餐E.折价的商品24.具备()可以称为就业.A.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B.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C.所参加的劳动对社会有益D.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E.从有酬劳动中获得的可以是经营收人25.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最重要的失业类型有()失业.A.摩擦性B.技术性C.结构性D.季节性E.需求不足性26.请说出现代就业与失业状态的过程().A.就业状态→失业状态B.就业状态→非劳动力C.失业状态→就业状态D.失业状态→非劳动力E.非劳动力→就业状态,非劳动力→失业状态27.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 ).A物质的B家庭的C.社会的E.精神的28.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包括( ).A.最低劳动标准B.最低社会保障C.工会29.收入政策广义的说法是( ).A.包括有关政策经济调控的手段B.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C.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D.包括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E.社会收入分配政策30.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A.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C.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E.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3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有( ).A.制定工资与物价指导线B.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致于冻结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人控制政策D.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32.对收人平等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A.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B.对遗产、赠与、财产、高消费征税C.发展社会保障事业D.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E.发展教育事业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3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劳动力市场现象B.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34.对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A.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B.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E.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35.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 )阶段.A.MP递减B.MP递增C.总产量绝对减少3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判断正确的是().A.第一阶段AP递增C.第二阶段MP递减E.第三阶段MP为负值37.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A.MRP=VMP B.VMP=MP·P C.MC=w E.VMP主MC38.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工资C.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39.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B.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C.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40.货币工资的影响因素有().A.货币工资率B.工作时间长度E.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41.关于货币工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A.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B.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C.货币工资=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42.福利所具有的特征有().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B.法定性C.企业自定性D.灵活性43.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B.实物支付C.延期支付44.企业实行实物支付的主要原因是().B.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C.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仓分所得税的纳税起点D.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45.均衡国民收人等于().A.总供给B.总需求C.投资+储蓄D.消费+储蓄E.消费+投资46.失业类型分为().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47.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为().C.增长差距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48.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B.失业率E失业持续期49.失业的度量公式是().A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B.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50.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有().A.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C.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D.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51.政府支出包括().B.政府购进D.转移支付5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B最低社会保障D.最低劳动标准E.工会53.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A.财政政策C.货币政策.E收人政策5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A.扩大政府购买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E.中降低税率55.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A.调节法定准备金率D.调整贴现率E.公开市场业务56.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和作用有().A.增加货币供应量B.降低利率C.刺激投资和消费D增加总需求57.调控收人与物价的关系,控制工资收人过度增长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A.制定工资与物价指导线B.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且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致于冻结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人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58.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必须( )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分析工具.A.坚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B.需要经济学知识和均衡分析C.需要市场非均衡分析D.需要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E.需要逻辑学、数学、统计学59.货币工资所受到影响因素包括().A.货币工资率B.工作时间长度E.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60.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具有的优势包括( ).A.延期支付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B.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C.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D.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E.延期支付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61.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A.国防用品B.公共管理服务C.公共工程项目D.政府雇员的薪金报酬E.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62.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在( )等方面的支出.A.社会保险福利B.社会优抚C.社会救济E.某些补贴63.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C.调节法定准备金率D.调整贴现率E.公开市场业务第二章劳动法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最早期对劳动法的定义是().A.劳动法是规范法B.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工C.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的依据D.劳动法是国家大法的一种2.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法律.A.核心B.基本C.规范D.依据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 ).A.基本规范B.指导思想C.基本准则D.基本原则4.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所具有的特征有社会性、互济性和().A.规范性B.保障性C.补偿性D.抗风险性5.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和劳动监督检查法构成().A.劳动合同法B.劳动权利法C.劳动法体系D.劳动保障体系6.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 ).A.条件B.方法C.规则D.客体7.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A.劳动法律事件B.劳动法律关系C.劳动法律效力D.劳动法律后果8.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A.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B.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C.保障劳动者的报酬权D.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9.()是劳动权的核心.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10.所谓()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A.基本保护B.优先保护C.全面保护D.部分保护11.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共同参与决定.A.企业B.员工C.员工代表D.企业家协会12.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A.自由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13.()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14()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15.()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A.劳动法律B.劳动规章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宪法1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A.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B.宪法C.劳动法律D.劳动规章17.将①宪法、②劳动法律、③行政法规按照法律效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B.③①②C.①②③D.②①③18.( )不具有法律效力.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19.()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20.()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9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21.()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A.法官法B.判例法C9习惯法D.成文法22.(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A.劳动法的体系B.劳动法的渊源C.劳动法的原则D.劳动法的内容23.()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24.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A.最高,非强制性B.最低,非强制性C.最高,强制性D.最低,强制性25.( )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A.促进就业法律制册.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26.()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A.促进就业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9工作用工制度D.职业培训制度27.劳动法监督检查的()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A.内容B.目的C.客体D.方式28.()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合同关系C.劳动行政关系D.劳动服务关系29.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 )为其条件.A.合并B.具备C.分离D.完整30.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A.法律原则B.国家意志C.劳动权利D.法律渊源31.()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9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ˉ32.()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A.法律文本B.双方当亭人C.劳动合同D.法律渊源33.()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34.( )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35.()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A.劳动法律原则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关系36.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 )调整.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37.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A.劳动关系B.法律关系C.劳动合同D.双务关系38.我国劳动法的体系是根据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特点和( )构成的.A.内容B.要求C.标准D.规则一39.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共雇员.A.主体B.客体C9内容D9事实40.()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白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C.无劳动行为能力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41.劳动法律关系的()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42,劳动法律关系的()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43.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 ).A9劳动法律形式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9劳动法律事件44.()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45.( )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46.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和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采用().A.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B.劳动争议处理制度C.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D.劳动法的制约制度47.适合于调整劳务关系的法律是( ).A.刑法B.民法C.劳动法D.各地行政规章参考答案l9.B,28 2.A,28 3.C,28 4.C,32 5.c,396.D,42 7.A,44 8.A,309.B,30 10.C,30 11.D,31 12.A,32 13.B,31 14.A,33 15.C,3316.D,34 17.C,33 18.B,34 19.A,35 20.D,36 21.C,36 22.A,3623.B,37 24.D,33 25.D,37 26.D,37 27.A,38 28.A,39 29.C,3930.B,40 31.A,40 32.C,40 33.B,40 34.C,40 35.D,41 36.A,4137.D,42 38.A,36 39.A,42 40.A,43 41.C,43 42.B,43 43.D,4444.A,44 45.D,44 46.C,38 47.C,39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1.我国法学界关于劳动法定义的表述是().A.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B.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C.劳动法是指法律的一种亚学科D.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E.研究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发展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是( ).A.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B.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D.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E.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准则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 ).A.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B.指导劳动法的实施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厅劳动法的理解、解释D.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适用E,劳动法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A.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B.使生产受到影响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C.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D.物质帮助权原则E.依法行使的基本原则5.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体现在().A.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B.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C.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D.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E.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6.劳动法律渊源具有的含义是().A.对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B.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才是法律渊源E.法的表现形式c.立法本身并不是法的目的、法的实施D.劳动法的渊源就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7.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包括( ).。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大全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大全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大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涵盖了各个环节和功能的领域,它涉及到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步骤出发,详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1. 人力资源的定义:人力资源指的是组织中为实现组织目标所能动用的各种人的能力和潜力,包括员工的技能、经验、知识和智慧等。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对员工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实现企业目标。

3.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步骤:1. 招聘和招募:- 了解招聘需求:根据岗位需求和组织发展战略,确定需要招募的人数、岗位和要求。

- 制定招聘计划:确定招聘渠道和方式,如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内部推荐等。

- 发布招聘信息:编写招聘广告或招聘简章,通过网站、招聘平台、报纸等渠道发布。

- 筛选和面试:对申请者进行简历筛选和面试,考察其岗位匹配度、能力和背景。

- 录用:根据面试结果和招聘指标,选择合适的候选人,并发送录用通知书。

2. 培训和开发:- 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制定培训计划。

- 培训设计: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和方法,选择培训师资。

- 培训实施:组织培训,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在线培训等。

- 培训评估:通过培训成果评估和员工反馈,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

3. 绩效管理:- 目标设定:与员工共同设定目标和绩效指标。

- 绩效评估:通过考核和评估,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量化和定性评价。

- 绩效反馈:向员工提供绩效反馈,包括评价结果和发展建议。

- 绩效改进:制定绩效改进措施,促进员工的个人和组织发展。

4. 薪酬福利管理:- 薪酬制度设计:制定公正、透明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等。

26页企业人力人事管理六大模块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26页企业人力人事管理六大模块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制定培训和发展计划需要考虑培训目标、培训 方式、培训时间和资源等因素
制定培训和发展计划可以通过制定培训课程、 安排培训时间和组织培训活动等方式进行
培训和发展效果的评估
培训和发展效果评估是指通过对培训和发展的 参与者进行跟踪和评估,以确定培训和发展的
效果 培训和发展效果评估可以通过反馈问卷、观察
员工行为和绩效评估等方式进行 培训和发展效果评估可以帮助组织和员工了解
绩效目标的设定是绩效管理的第一步,通过与员工沟通、明确期望,设定 具体、可量化和可达到的工作目标。 绩效目标应该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的工作职责相一致,并具有可衡量 性,以便进行评估和反馈。
绩效评估和考核
绩效评估和考核是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定期评估的过程,以了解员工在工 作中的能力、贡献和成果。
绩效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360度评估、绩效评分等,结合对员工 的观察、访谈和数据分析进行全面评估。
人事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合理 预测和规划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确保组织
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
福利和员工关系管理
福利和员工关系管理是指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和 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
感和忠诚度,促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指制定和执行薪酬方案,包括工资、 奖金、津贴等各种形式的报酬,以激励和回报 员工的工作贡献。
培训和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01
培训和发展的目的
培训和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 适应工作的要求 培训和发展的目的是帮助员工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 和成长 培训和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02
培训和发展的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试题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试题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试题库(共310题)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填空题1.劳动力供求关系有三种类型,即(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

2.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3.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5.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8.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9.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是(供求)和(价格)。

10.市场经济国家受法律保护的三个制度结构:(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

二、单项选择题11.对于下岗现象的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A)。

A 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出现的B 经济发达国家共有的C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特有的D 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12.周期性失业属于(A)。

A 需求不足性失业B 结构性失业C 摩擦性失业D 技术性失业13.国外的“就业服务”是指(A)。

A 职业介绍B 就业政策C 就业训练D 失业救济14.在我国失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B)。

A 结构性失业B 增长差距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周期性失业15.分享制工资是(B)。

A 由工会的努力和斗争而来B 由反经济滞胀政策而来C 由边际工资理论而来D 由工资谈判论而来16.(A)是影响中观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A 工资竞争力B 人口因素C 劳动参与率D 劳动时间17.( D)是生产单位使用人力资源的根本原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笔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笔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笔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的笔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与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规划,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此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还能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作,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内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规划。

它包括确定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招聘与配置招聘是为企业引入新的人才,而配置则是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在招聘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的招聘标准和流程,运用多种招聘渠道,选拔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配置则要考虑员工的能力、兴趣和岗位要求的匹配度,以实现人岗匹配,提高工作效率。

3、培训与开发培训是提升员工现有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开发则是挖掘员工的潜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通过制定完善的培训与开发计划,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帮助员工不断成长和进步。

4、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实现企业目标。

5、薪酬福利管理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
三、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当把可变的劳 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 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其 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 减。
五、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
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
❖规范研究方法: 说明经济现象及运行”应该 是什么”的问题。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 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 1、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 ×100%

总人口
❖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
❖ 2、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 替
二、工作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3、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 ❖ 分配公平 ❖ 程度公平 ❖ 互动公平
第二节 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一、工作团队的动力 1、团队的含义。 2、团队有效性的四个要素: 绩效、成员满
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 3、团队过程的主要范畴是: 沟通、影响、
❖ 三、劳动法律关系事实 ❖ 劳动法律行为。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
系;违法行为可使劳动关系变更或消灭。 ❖ 劳动法律事件
练习-单选
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A、报酬权 B、休息休假权 C、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D.物质帮助权
)。
练习-单选
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 ( )。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3、领导的情境理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笔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笔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常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普遍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就是:如果上述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收入循环模型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有两个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P4(二)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其主要障碍:(1)信息障碍(2)体制障碍(3)市场缺陷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 *100%年龄别(性别)劳参加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 *100%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性、绝对性、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 效用最大化——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企业——利润最大化 个人——效用最大化
• 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 是什么
客观事实
规范研究法 应该是什么 价值判断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 劳动力 2. 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3. 劳动力供给弹性
松(稳健) 稳健趋紧
稳健
搭配方式 双松 双紧 双松 双紧 双松 双紧 双松 趋紧 稳健
实施年限 3年 1年 3年 3年
1.5年 4年
6.5年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影响就业总量的三大宏观调控政策: (三)收入政策 狭义:仅指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和物价的
增长。 广义:不仅包括上述的宏观调控,还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
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 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 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 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 需求不足性失业
1. 增长差距性失业
知识点概况
• 重点内容相对较少; • 需要理解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识记; • 与法律常识部分尤其是专业能力部分的第
六章有很多交叉重合; • 学习方法:点面结合。
劳动法的体系
• 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节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 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的体系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的特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考证辅导课程类型:理论课课程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适用层次:中技学时:144节课学分:8学分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一)本课程的作用、地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是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也是考证必修课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管理人才,实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初步学会制定计划,懂得个体分析,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本部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练习法、模拟实训法(三)课程学习目标及基本要求:掌握如何分析个体、劳动法的基本知识、企业计划的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结合相关案例来加强对本课程的学习。

(四)课程类型:专业考证课(五)先修课程:《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工资形式、失业及其类型、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熟悉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均衡;了解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

本章教学重点: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工资形式、失业及其类型、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本章教学难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知识点: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知识点: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劳动力市场均衡、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资源的有限性成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一下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2又具有绝对的稀缺性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

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是说明经济现象及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既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计算公式为: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X100%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X100%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耳机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

附加性劳动率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事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二不愿意作为失业者。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偶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个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和个体与使用劳动力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应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资源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的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PI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1实物支付2.延期支付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力支付。

福利的特征:1福利以劳动力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有直接相关。

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的好处:1.实现支付可以下降企业俺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而降低人工成本。

2.实物支付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3.从社会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所谓就业与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活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投资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机构上的失衡多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那天就业岗位的状态。

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化所形成的失业,成为摩擦性失业。

它反应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因而。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起先进技术替代人力。

以及改善生产力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成为技术性失业。

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的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起的失业成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环节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

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源管理。

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成为季节性失业。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面对劳动力市场人们可以有三种身份,即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

失业的负面影响:1.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2.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净胜需要的满足程度。

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财政政策分为:1扩张性(积极性)的财政政策2紧缩性(稳健性)的财政政策。

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措施:1调整政府购买水平2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3.变动税率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的经济管理政策。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措施:1.调节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收入政策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的差距。

收入政策的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的关系2.收入平等化:第一,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

第二,对遗产、赠与、财产、(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

第三,发展社会保障失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助、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第四,对失业者,特别是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第五,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

第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第二章劳动法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好指导思想。

劳动法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使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规可能存在的缺陷。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练气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的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权受到国家保护,具体体现为1基本保护2.全面保护3.优先保护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内容:1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2.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有就劳动关系实物和生产精英实物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3.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不能由单方决定。

4.政府制定或者调整重大劳动关系的标准应该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者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意见5.用人单位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涉及劳动者利益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

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该贯彻“三方原则”7.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

物质帮助全的原则: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强制性,通过物质帮助权的实现,保证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物质帮助权特征有: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我过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尾声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

劳动法律的劳动发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主要内容为:劳动关系法和劳动标准法。

雇用规则==(内部劳动规则)雇用组织为完成其特定的生产经营任务,必然要求其组织内的雇主与雇员的行为有所规范。

劳动(雇用)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劳动法律制度: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法律制度3.劳动标准法律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律关系:所谓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2.劳动服务法律关系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是劳动关系的显示形态2.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4.具有国家强制性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分别为:主体、内容、客体。

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客体:是指主题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实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的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应符合一下基本要求: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

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终止的必须内容。

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

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达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第五章人性的内容:1自然属性又称生物属性。

2.心里属性,包含四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一是倾向。

人性的特征:1.具有能动性。

2.具有社会性3.具有整体性4.具有两面性5.具有可变性6.具有个体差异。

管理中人性假设:1.人性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人性假设则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看法与判断。

2.人性假设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被管理者,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认识和判断。

3.人性假设的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基础或前提。

4.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性假设的变化,管理者手段在变,以至于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阶段。

四种人性假设:1“经纪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由此经济诱因才引发了人的工作动机,人们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报酬2.“社会人”假设,是假设人性是在善良的基础之上,人不只为经济利益生存,更在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