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一、导入:
1.介绍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2.写作背景:当时,李清照遭遇亡夫之痛,住在济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思考这首词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感受。
3.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词义:
1.对照注释自学,把不理解的词找出来以待讨论。
2.交流讨论。
3.再读词,理解词意。
4.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体会意境。
5.讨论交流: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6.背诵这首词。
四、拓展:
1.你还知道李清照的哪些词?交流。
2.小练笔:以“昨夜梦中”为开头写一段话。
李清照如梦令课程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掌握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如梦令》;运用词的知识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练习写作小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体味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以《如梦令》为主,涉及词的知识、李清照的生平、词的意境和情感等方面。
教学大纲如下:1.词的起源和发展2.李清照的生平简介3.《如梦令》的背景和意境4.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5.朗读和背诵《如梦令》6.写作练习:写一首小令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李清照的生平;分析《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分享心得体会。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优秀词作品,对比学习《如梦令》。
4.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增强语感。
5.写作练习:练习写一首小令,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如梦令》全文及注释。
2.参考书:李清照词集、词学研究资料。
3.多媒体资料:李清照生平介绍、词朗诵音频、视频等。
4.实验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提问回答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词作分析、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如梦令李清照课程设计
如梦令李清照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意境。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并欣赏《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诗词背景介绍、诗词鉴赏、诗词创作和诗词文化。
1.诗词背景介绍:学习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如梦令》的词牌特点。
2.诗词鉴赏:分析《如梦令》的意境、韵律和情感,欣赏其艺术魅力。
3.诗词创作:以《如梦令》为蓝本,进行诗词创作实践,提高创作能力。
4.诗词文化:探讨诗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词牌特点和意境分析。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美。
3.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词,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4.实验法:进行诗词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古代诗词鉴赏》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诗词鉴赏、创作方面的参考书籍,如《李清照词集》等。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书写工具和创作材料,如纸、笔、墨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提问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2.作业:布置诗词鉴赏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考试:进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内容和进度。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在诗词中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语含义的理解,如“绿肥红瘦”、“夜长亭”等。
(2)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对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如梦令》。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韵味。
3. 讲解词语含义,解释难点句子。
4. 分析诗词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如梦令》的特点和魅力。
2. 拓展活动:推荐其他李清照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如梦令》译文和赏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估:收集学生推荐的拓展阅读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是否有重点难点的突破。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篇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
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二.词文赏析: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如梦令》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细腻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如梦令》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如梦令》的原文和相关注释;2.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和词作选读;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词《如梦令》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分析词风(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如婉约、柔情等;(2)学生通过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体会李清照的词风;4. 拓展学习(1)教师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2)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的变化和创作特点;(3)学生进行词作欣赏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3)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如梦令》并理解其含义;2.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李清照的词风特点;3. 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李清照的其他词作;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观念,对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如何;4. 是否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并欣赏《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词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哀愁,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深入理解词歌的意境和情感。
欣赏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难点解读《如梦令》中的意象和隐喻。
理解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分析词牌在词歌中的运用和变化。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如梦令》词原文。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注释和解释资料。
3.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音响设备。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李清照和《如梦令》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接触过古典诗词,对李清照有何了解。
4.2 讲解讲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分析《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解释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解读词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3 实践让学生朗读《如梦令》,感受其音韵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尝试写作类似的词歌,培养其文学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写作的词歌是否能够体现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包括词牌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5.3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供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诗词朗诵会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会,让学生选择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朗诵。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患意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词牌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品味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与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和用法。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词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
3.2 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寓意和意境。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词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7.1 背诵《如梦令》。
7.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8. 板书设计词牌:《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意象:雨、风、梦、夜情感:思念、忧愁、无奈、期盼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如梦令》词意、词牌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分析其艺术特色,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如梦令》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2 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品味诗词意境。
三、教学难点3.1 《如梦令》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2 理解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如梦令》全文、创作背景、相关图片等。
4.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李清照的图片,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如梦令》的学习。
5.2 自主学习学生齐读《如梦令》,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提问。
5.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如押韵、对仗、意象等。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讲解《如梦令》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重点解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诗词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5.6 课堂小结5.7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声声慢》、《一剪梅》等,分析其创作风格的变化,探讨李清照在不期的情感表达。
6.2 文化延伸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七、评价反馈7.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诗词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体验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教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如梦令》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深入体会诗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地位。
2. 互动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朗读、分享感悟。
3. 欣赏法: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如梦令》,了解作者李清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诗文意境。
(2)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分析诗文(1)分析《如梦令》的韵律特点。
(2)解读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诗文内涵。
5. 拓展延伸(1)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探讨古代女性的生活与创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分享感悟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3. 理解与应用:评估学生对《如梦令》的意境、情感和文学特点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如梦令教学设计
九年级如梦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风格,理解《如梦令》的词意。
2、品味《如梦令》的语言美,体会词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句,感受词的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兴尽”“藕花”等词语的含义。
(2)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几幅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们会想到哪些美好的事物?”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如梦令》。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包括她的生活经历、文学成就等。
2、讲解李清照词作的风格特点,如婉约、细腻、情感真挚等。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如梦令》,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讲解词的题目和词牌名的含义。
(四)精读词句,理解词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记”“溪亭”“日暮”等词语的含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3、教师总结归纳,强调词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赏析词句,感受语言美1、让学生找出词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句,并说明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精准等方面进行赏析,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争渡”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生动性。
(七)拓展延伸1、展示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声声慢》,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作品中词人情感的变化。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导语:《如梦令》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惜春的词,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如梦令》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
(老师范读)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含义和诗句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字词含义和结构。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词作,引出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认读问题。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补充。
教师总结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5.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心情。
6. 拓展延伸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分享创作心得。
7.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分组讨论、朗读展示、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诗文理解、字词掌握、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个性特长。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赏析五、教学过程:诵读导入: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阅读鉴赏诗词。
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
(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
并用课件打出课题)学习目标:(课件展示)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课件展示)一、走进作者二、作品诵读三、作品赏析 (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四、中考链接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
(提问一个同学)课件展示:走近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
2.掌握《如梦令》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如梦令》的含义和情感主题。
2.学习《如梦令》的形象描绘和意境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介绍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
2.讲解《如梦令》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3.分析《如梦令》中的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
4.组织学生朗诵《如梦令》并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教师以李清照的名字作为引子,向学生介绍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文学才华出众的女诗人。
2.教师播放《如梦令》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
步骤二:讲解1.教师简要叙述《如梦令》的故事情节,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表达爱情和诗人内心情感的词作。
2.教师分析《如梦令》中的主题,如爱情的美好、痛苦和难以把握的感觉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梦令》中的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如“繁霜满地白”,“从别后,忆相逢”,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通过意象和用词的巧妙营造出的美感。
步骤三: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梦令》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解读,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2.学生自由发表对《如梦令》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看法。
步骤四:朗诵与表演1.教师分组指导学生朗诵《如梦令》,注重学生的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可以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体现出词中的情感与意境。
五、教学延伸1.请学生选取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2.邀请学生创作自己的词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朗诵和表演时的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的背景和内涵,掌握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通过朗诵和表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人格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3. 翻译诗歌: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春天、离别等主题的诗词,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李清照的独特之处。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要求保持原诗的韵律和意境。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简单的心理。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学问,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欢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妙生活的喜爱。
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
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同学读,采纳反复诵读法,让同学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用比较的方法,供应另外一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同学加强诵读,适当加以指导,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夏日绝句》吗?(齐背)2、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状况。
3、出示幻灯,简介李清照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
我们今日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今日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4、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觉词与诗在表现形式上哪儿不一样?5、简介词的特点词起与唐,盛于宋。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
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
许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
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老师手势引导,同学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全部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如梦令》教学设计5篇
《如梦令》教学设计5篇《如梦令》教学设计1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
尽是满足的意思。
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
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
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
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师巡视)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
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
(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人:沉醉误入争渡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词风的独特之处。
2. 通过分析《如梦令》的词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词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李清照词风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如梦令》全文、李清照生平介绍、词意分析、词语解释、句式分析、修辞手法解析。
2. 学生用书:《如梦令》全文、李清照生平介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及作者。
2. 教师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逐句解析《如梦令》,解释生僻词语,分析句式结构。
2. 分析《如梦令》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引导学生品味《如梦令》的意境,感受李清照的词风。
Step 3: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意境。
2. 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Step 4: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如梦令》的词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其他作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下背诵《如梦令》。
2.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下节课进行分享。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如梦令》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李清照词风的感受。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积极性、小组讨论表现。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和她的代表作品;2.通过朗读《如梦令》并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意境;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4.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诗词和它的意境;2.课堂环境和学生桌椅的布置;3.花絮及其他道具。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了解李清照;2.了解诗词《如梦令》的背景;3.播放李清照《如梦令》的声音,并慢慢唱跟子。
第二步:朗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如梦令》;2.两两配对,朗读诗歌,并互相交流对于意境的理解;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李清照,你是怎样抒发思念的?”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三步:讨论1.提出讨论问题:“你认为它的意境是什么?”;2.获悉学生的不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进行辩证的思考。
第四步:慢朗读1.请愿意表演的学生进行慢朗读,全班跟读;2.鼓励学生体味诗歌中的声音色彩,并在读后讨论体验。
第五步:创作1.请学生思考和想象,结合自己的语言进行课堂创作;2.将学生的创作进行欣赏。
第六步:课堂总结1.总结课程,让学生从中得到思考和启示;2.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诗词,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3.整体教学效果。
五、教学体会这次教学让我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不能只是让他们读笔画和意思,更应该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音律和意境。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更轻松地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是这次课程的重要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
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
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
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
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
又叫“片”或者“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词从记叙昨天的印象开始,天气恶劣,“雨疏风骤”,心情也不佳,难免借酒消愁,不知不觉就喝醉了,于是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心中的苦闷为深沉的“浓睡”所淹没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女主人公是不是亲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
那么她是问谁?(卷帘人),卷帘人是(侍女)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关心花事又怕听道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又想知道事实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却怎样答道?“海棠依旧”。
海棠花还是那样。
难道海棠花真的没有受到任何摧残吗,这只是事不关己者的麻木不仁罢了,随便轻瞥一眼,怎么能够察觉海棠花遭受风雨袭
击后的变化呢?是啊,“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于是作者满怀痛心地责问卷帘人,是怎么责问的?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作者对侍女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概叹。
(你知道吗,你怎么能够知道呢?恐怕经过风雨的摧折以后,海棠花只剩下了茂盛的绿叶,花儿都被吹落了吧。
)
7、“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委婉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
“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
“应是”两个字绝妙。
“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对,作者没有亲眼见到,所以“应是”
就是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常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
可谓语浅意深。
接下来女主人公用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
是哪四个字?“绿肥红瘦”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用借代和拟人),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
教师小结:风霜雨雪,昼夜阴晴,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作者给它注入了特殊的社会色彩;草枝木叶,花儿开落,因季节和气候而变化的自然景物,作者却赋予它淡淡的悲剧意识,于是从心底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
同学们从作品内容的表层来看,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描写的都是日常的自然景象,但凭着作者敏感的知觉和审美能力,却能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进而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
封建时代的女子,固然可以美丽如花,但因其品质的娇弱,在残酷的社会环境面前,终究难免凋零的悲剧。
一场风雨摧折之后,剩下的只是“绿肥红瘦”,不复往日的鲜艳明媚,不免令人可悲可叹!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杨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