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学习难点和重点】1.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 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词类活用、文言实词及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必修一《师说》导学案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师说》文言字词句知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之、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理解课文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2、【能力目标】:①继续培养增强文言语感,提高理解文言字词活用多义和句式的能力。
学习重点:1、【知识目标】:①②学习难点:1、【知识目标】:③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学习过程:【资料链接】【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
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
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
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
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
可见影响之大。
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
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大意。
2.通过学习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把握这两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课前自主学习一、作者名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作品主要有杂文《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传记文《毛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诗歌《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二、背景透视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文学常识1.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整理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学问,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观点,感受论证特点。
4、点燃同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忱,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并积累写作素材。
一、说标题
“师说”的含义:
“说“这种文体:
二、说
我所知道的韩愈:
三、说文本内容【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及语气变化;读出韩愈文章气概磅礴,感情充足的特点,读准蕴含的感情。
(二)、设疑争论沟通,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无信息?
第1页/共3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一代宗师为何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千古流芳的佳作呢?
、
3“行古道”详细指什么?文中如何体现?
4、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5、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从那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四、说感想(思绪拓展)
1、文章虽说是写给李蟠的,现在你还会只是这么认为吗?你觉得他还写给谁看的呢?为什么?
2、说说我心中抱负的师生关系或抱负的老师。
五、说素材
展现我所收集到的有关“尊师重道“的名人名言、事迹、典故等。
付缘
第2页/共3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9)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学习《师说》,旨在深入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性,体会古代学者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深刻见解。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期望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借鉴古人的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通过学习《师说》,我们期望能够在知识和修养上有所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由于《师说》是一篇古文,其中涉及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句式,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文章思想的把握。
《师说》不仅是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更体现了韩愈对于师生关系、学问追求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学习者需要透过文字,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从而真正把握其精髓。
三、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的哪些职责?A. 传授知识、解答疑惑B. 教授道德、传承文化C. 培养学生、引导成长D. 传播真理、启迪智慧2. 下列哪一项不是《师说》中提到的学习的重要性?A.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养B. 学习可以使人避免犯错C.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D. 学习是尊师重道的表现二、填空题1. 《师说》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韩愈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师说》中韩愈对于师道尊严的看法。
2.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哪些关于学习的观点?这些观点对现代学习有何启示?四、中心思想《师说》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
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
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
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班级:姓名:【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用时3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基础知识部分,A、B层同学在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基础上思考文本解读部分,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认识作者姓名韩愈字号字退之朝代唐代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平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时人有“韩文”之誉。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主要作品杂文《进学解》《师说》,序文《送孟东野序》,传记《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作品风格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
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
二、文本知识1.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高一语文《 师 说》导学案
高一语文《师说》导学案高一备课组《师说》导学案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介绍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路。
4.研读文章第一段。
【知识导学】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预习案】激情朗读 高效预习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三、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韩愈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3、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
2、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
学习难点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说导学案(教师用)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和句式。
2、“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预习案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难点】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预习检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郯.子( ) 师襄.(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 作《师说》以贻.之( ) 2、找出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 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无贵无贱: 古: 今: 吾从而师之:古: 今: 今之众人: 古: 今: 小学而大遗:古: 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今: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今:4、活用现象:①吾师.道也.②吾从而师.之 ③耻.学于师 ④小.学而大.遗 ⑤圣.益圣,愚.益愚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③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不拘于时 ( )6、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④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⑤师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⑥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⑦之 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7、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师说》作者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学法开示1.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 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朱熹二、学习目标:释字词;通文意;学智慧三、导语是谁播撒智慧的种子?是谁点燃人类文明的曙光?是谁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哪些人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向老师学习什么?四、解题1.说:一种议论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五、作者简介(1)韩愈和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观点主张:言之有物言贵创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2)时代背景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六、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二)能者为师(三)作《师说》缘由七、疏通文章内容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首句特点:1)开门见山点出中心论点。
2)“古之”二字,即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巩固与拓展所以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区分“受”与“授”1)临危受命2)临危授命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作用: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巩固与拓展知1)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师说》导学案5
《师说》导学案5课题:《师说》【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知识与能力)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难点: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激趣资料】一、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2)爱其子——于其身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总结:“呜呼!——其可怪也欤!”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名词 意动 以……为师
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1)判断句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2)状语后置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理顺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词类活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今异义: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知识延伸:
宾语前置:
A、(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1)何陋之有?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3) 何厌之有?
②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 ( 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老聃(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 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动词 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 解释经书的著作 )
B、(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忌不自信。
C、(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理顺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对比论证):(1)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志之所存也。
四、学生质疑反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
《师说》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积累“师”、“传”等文言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理解宾语前置现象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学探究,理解背诵
情感与价值观:
感知从师的重要性,亲师信教。
学习重点
《师说》导学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5
::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闻”“ 固”,理解古今异义现象。
理解文段内容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学探究,理解背诵
情感与价值观:
感知韩愈就“师”作如何“说”,把握基本观点;
学习重点
1、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是故无贵无贱,( ),( ),( )。
三、研习第二段:
1)范读,生朗读:
2)学生讨论:A本段重点实词 B本段重点文言现象
3)展示讨论成果:
重点词语:
君子不齿( )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或师焉,或不( )焉
一词多义:
(1)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圣人无常师 ( 老师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专门技艺人)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研习第一段:
1)范读,生朗读:
2)学生讨论:A本段重点实词 B本段重点文言现象
3)展示讨论成果:
重点实词: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的凭借 今:表因果
通假字: 受,同“授”
2、积累文言实词含义。
3、背诵第一段
学习难点
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背景资料:
1、韩愈抗颜而为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因而,迷信佛教的人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师说》。
1、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2、积累文言实词,理解宾语前置现象。
3、背诵第二段
学习难点
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略)
二、课前测评:
1、古之学者 (求学的人 )
无贵无贱 (无论 )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的凭借)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