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1.
新月派的理论家。主要观点:学是天才的产
物,强调文学的贵族性.
3.
文学“要有道德描写,然后才
有力量”
朱光潜(1897-1986)
《“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1935)
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平静穆。
六、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朱光潜、沈从文等京派文学家强调文
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1881-1936)
《白莽作〈孩儿塔〉序》,提倡战斗的力的美,对京派的 文学观予以反击。称赞白莽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 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三、“左联”的成立及发展
1、左联:全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作《对于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左联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 个全国性文学团体。

人文主义文艺观 理论上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 从文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评价 标准。
梁实秋
中国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革命文学兴起,
《太阳》《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社“突 变”。 代表人物:蒋光慈、钱杏邨 、李初梨、 冯乃超、彭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代表人物: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 林语堂等。 主要观点:反对文学为政治斗争服务, 注重文学的本体建设。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联的历史贡献: 1、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2、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探讨创作方法。 左联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失误): 1、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2、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
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有: 1、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 2、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发生论争。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对本时期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两方面: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 2、中国革命的历程已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潮流直接 强力地介入文学,新文学的队伍随即在“革 命”和“人性”的旗帜下不断分化组合。
在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这 两种重要的文学主潮下,涌动着多元而复杂 的人的观念与文学话语:
其一,五四人文主义人学观
其二,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 与话语
作家独有的艺术世界 :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 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 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我们不能不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 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 素,这是当然的结论。”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 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
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

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 城人,笔名孟实 )的美学、文 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 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三、无产阶文学论争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六、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主讲:文学院 李致
第8章 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 1.左翼文学活动 :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2.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 3.30年代文坛特征: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⑴“左联”:
三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社团。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已进入到无产阶级领导的 “革命文学”的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要点,通 过了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 化研究”、“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十多项提案。鲁 迅在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著 名演讲。会上还选举了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 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 员。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⑵“左联”取得成绩:
第三,在理论上,自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加强了对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为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创作方面,培养了一致年轻的文艺队伍,并以丰 硕的艺术创作成果推动了整个30年代进步文艺的繁荣。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⑴“左联”: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了《拓荒者》、《萌 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 头》等刊物,并先后在北平和日本东京建立了分盟, 在广州、南京、武汉、天津建立了小组。参加者初为 50余人,后来发展到270多人,是三十年代规模和影响 最大的文学社团。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 而自动解散。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同自由主义的争论
三十年代文艺思想领域呈现出极为活跃的状态,第一个十年里纷纷 传入中国的各种文艺思潮经过历史的筛选,与本国文艺实践运动相 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想相对立的局面。 两大思潮的争论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文艺 与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文艺与生活、时代的关系,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上。这一时期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粱秋实、朱光潜、沈从文等。
[本章完]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返回目录
3、同“京派”作家的论辩
京派代表人物:沈从文、朱光潜等 “京派”的理论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 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讲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一)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特点
1、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A、左翼革命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艾青、臧克 家、沙汀、 艾芜等。 B、民主主义作家:老舍、巴金、曹禺等。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A、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B、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A、现代诗派崛起:戴望舒、卞之琳等 B、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三代文学派别
1、海派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 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即享受着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 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 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 与“新”。 2、京派 “京派”作家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 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的 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政治,也反对文化的 商业化: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3、左翼 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 传统农业文明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批判,要 求文学更自觉的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9)30年代文学思潮

(9)30年代文学思潮
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蒋光慈
发起: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 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蒋光慈、 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 刊物: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 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的《创造月刊》 《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 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不同
◎五四时期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个性
解放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弘扬个性;30
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
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
◎五四时期主要是新旧文学的争夺,文言与 白话的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 乡村与都市的对立成为创作与论争的焦点。
◎五四时期抒情文体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
30年代叙事文体成就巨大。
◎文学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0年代的文学思潮
30年代是人文主义文学、无产
阶级文学并存的时代。二者共同决
定了30年代文学的基本面貌。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
主主义作家的文学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文学主张: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 务,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 性的表现。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 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人的文学),但 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有一定距离。
2、“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 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
左联会址外景 左联会址内景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3.他们一再申说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
立性。强调“超脱现实”的原则,即所 谓“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在美学 上自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艺术创 作的某些规律;但作为一种强调独立的 文艺观,又是与当时强调现实批判和社 会功利性的文学主潮相对立的。
梁实秋(1903.1—1987.11.3)
梁实秋简介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设立了文
艺大众化研究会,展开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5)展开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讨论,引入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6)左联文学创作上的丰收,巩固了革命 文学的地位,赢得了读者。鲁迅的杂文、茅 盾、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张天翼、沙 汀、艾芜、萧军、萧红等的创作,和冯雪峰、 胡风、周扬的理论建设。
朱光潜的文艺观:他通晓欧洲文学和心
理学,是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的倡导者。 主张文学的独立自足性,主张文学艺术 的“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强调文学 的表现人生和悦情作用。
宗白华
宗白华主张”诗意人生“。(荷尔德林
的诗意的栖息)一方面用唯美的眼光看 世界,一方面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造。 P139
第三节 文学论争
1.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
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 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 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 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 同丰富着30年代文学创作。
党党员,台湾“资深立 法委员”,《中华杂志》 发行人。1988年9月12 日,胡来大陆在北京、 西安、湖北等地参观、 访友及探亲,言谈中曾 表示应结束民族分裂, 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全 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和邓 颖超会见了胡。对此, 国民党当局甚感不满, 竟然迫不及待地开除了 胡的国民党党籍。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1020世纪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多元选择

1020世纪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多元选择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发展的历程2、了解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教学重点:1、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2、30年代主要的文学流派教学难点:30年代主要的文学论争教学时数:2教时教学内容:所谓20世纪30年代文学,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而言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它通常指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10年间的文学。

一、思潮的分流就整体和影响而言,20世纪30年代文学主要有三大文学思潮,一是以共产党、左翼作家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二是以无党派、独立社团或自由作家为代表的中间派或曰“独立文学思潮”;三是以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为代表的“右翼文学思潮”。

1、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按其性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民族革命,并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步调一致的文学思潮。

其在文学领域和运动中的反映和标志,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左翼文学运动。

1928年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拉开了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序幕。

这股文学思潮的兴起,有着广泛的国内、国外文化背景。

从国际文化背景看,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无产阶级文学已经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前苏联的文学理论和20世纪20年代流行日本的新写实主义都介绍到了国内文坛。

从国内社会情境看,国共合作破裂,阶级力量分化和重组,单独担负反帝反封建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建立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革命文学的要求,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从1927年下半年开始,在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中,革命文学思潮得到扩散与强化。

“左联”成立以后,革命文学思潮演变发展为左翼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积极译介、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提倡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由思想领域推进到了文学、文化实践领域。

2、独立文学思潮独立文学思潮,是以民主主义或自由主义为基本思想倾向的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其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推崇 “和平静穆”的美、强调 “艺术和 实际人生的距离。
以上几种思潮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自
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此外,还有左联与“民族主义文学”
的论争。还有关于“大众语文论 争” 。
3、左联的贡献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 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论争结果 1936年10月,代表文艺界各种派别的21 人签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 论自由宣言》发表,标志着左翼文学通 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承继五四时期“人”、“人性”的 观念 2、梁实秋、朱光潜、梁宗岱、沈从文 等对人文主义的理性坚持
梁实秋:普遍的人性 朱光潜:文学独立自主、怡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静穆圆融之美




其二,是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 论争。 “自由人”是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论争的中心:文学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 关系问题。 其三,是对“性灵文学”的批评。 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 追求艺术的“自我表现”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其二,“左联”自觉地 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 系。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 文学阵地,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培养了一批新作家。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 革命文学初期普遍存在的幼 稚病,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 义,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4、左联的局限
(1)政治上:受“左倾”路线影响 (2)理论上:照搬苏联革命文学理论:“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将文学政 治化。 (3)组织上: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 (4)创作上: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 倾向。如:蒋光慈《短裤党》、华汉的《地泉三 部曲》等。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当时,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 革命文学》、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从 不同的方面,传达出了这样一些基本观点: 1)任何文学运动的产生,都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文学革命”的终结与 “革命文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内在发展的产物; 2)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3)革命文学家要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必须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以工农大众为 服务对象; 4)革命文学一定要“暴露旧势力的罪恶,攻击旧社会的破产,促进新势力的发展。” 应该说,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革命文学”的倡导,从根本上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 的建立和发展,但是由于存在着严重的“左倾”幼稚病和宗派主义思想,致使他们在 倡导“革命文学”的时候,出现了不应有的、但是又是必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招致 了鲁迅等人的批评,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大论争。后来论争不断升级, 终于引起了国共两党的高度关注。国民党竭尽破坏之能事,趁机提出了“三民主义文 艺”的口号,发起了一场旨在铲除“革命文学”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而共产党 也认识到如此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只会让敌人钻空子,破坏革命文学。于是,在1930 年2月16日,由共产党建议,论争双方坐在一起,召开了一个“清算过去”、“确定 目前文学运动的任务”的讨论会,才使论争结束。讨论会的结果是决定成立“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
2、文学及作家原因
尽管1928年后,革命的左翼文学成了主潮,但自“五四”以来出现的个人民主主义 文学传统并没有消失殆尽,而是随着局势的动荡不安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因为 在当时,比较深刻地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作家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作 家依然奉行和标榜的是“五四”以来的民主主义思想。“五四”文学的传统依然强 大。

现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原 因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大革命 期间,创造社和进步文学阵营的酝酿; 期间,创造社和进步文学阵营的酝酿;大 革命失败后, 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肩负领导中国 革命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革命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国际无产阶 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级文学运动的影响;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 上海, 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 的可能性。 的可能性。
“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左联”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的设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的设立;三套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翻译出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翻译出版;新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革命浪漫蒂克”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革命浪漫蒂克” 倾向的清算;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倾向的清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介 绍与讨论。 绍与讨论。 2、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国际文化研究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 会的设立;苏联文学的译介; 会的设立;苏联文学的译介;俄国和西方 国家文学的译介。 国家文学的译介。 3、 文学大众化的两次讨论及创作的试验。 文学大众化的两次讨论及创作的试验。
第三节 文学论争
1、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 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 论争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关于“文艺自由” 4、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梁实秋(1903. ——1987.11. 梁实秋(1903.1——1987.11.3)
胡秋原(1910——2004、 胡秋原(1910——2004、5、24) 24)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一、30年代文学的外部条件的变化1、从政治上看,阶级阵营和意识形态的对垒、对抗、对峙越来越鲜明。

文学开始强调阶级性和阵营性,五四宽松自由的时代气氛瓦解。

30年代文学政治化表现在三个层面:(1)作家的政治化。

(2)描写对象的政治化。

(3)读者的政治化。

2、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迅速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社会空前动荡,商品包括资本主义开始更全面地渗透,大都市在畸形发展,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

3、作家队伍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第二代作家:第一代作家:来自士大夫的家庭或家族,是对士大夫家族或家庭的背叛,是启蒙的一代,而且这批作家身上有一定的贵族血统,有贵族的文化传承。

第二代作家:来自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平民化的倾向更趋鲜明;在动荡年代成长,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们进入文坛之后必然会给文坛带来新的文学内容,对社会也有了全方位的思考,所以就比第一代作家的视野更为广阔。

4、三十年代“人”的观念的变化(1) 从个性进入到社会属性:(2)从灵与肉的统一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怀疑破坏的启蒙的一代走向创造模式的行动的一代二、30年代两大文艺阵营:革命文学阵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艺观——强调文学的阶级性、政治性、大众化人文主义文学阵营:倾向于自由主义,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一)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动因:①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②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要和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③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爆发:(1)1928年,上海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刊物。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的论争。
主要来自于对茅盾《蚀》三部曲的评价。
四、左联(P150-151)
左联 :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成立了。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 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 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 阶级艺术的产生”。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 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 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 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七、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 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潜、 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 价的文学标准。
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P156)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的论争上。 梁实秋:认为文学应该表现共通的“人性”, 反对文学的阶级论。提倡“天才论”,“一 切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创造。” 鲁迅:既反对梁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左翼” 用阶级性代替、抹杀文学个性及其特性的做 法。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运动
一、30年代文学的显著特征(P147)
1、文学主潮政治化,“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 由的氛围消失了。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决定了以后二三 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及其它倾向的 文学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五、“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P151-153)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 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 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 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 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 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 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 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 的作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发表《小品文的危机》 一文,批评论语派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 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 胡秋原(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林语堂(论语派)、 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既反对文艺为政 治服务,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道德 作 为评价文学的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地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 的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分歧。分歧 的实质是人性论与阶级论的问题,是否承认超阶级的普遍人性 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人的本性的问题。 二、左翼文坛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三、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四、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 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 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 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 代文学的丰收期。
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
一、1928-1929年,“左联”成立前,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 家 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用错误的阶级理论和文艺理论,对五四 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 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 当时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的文学。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 的阶 级性》等予以反驳。论争白热化。与此同时,源于对茅盾《蚀》 三部曲的评价,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也展开了论争。 二、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后,在左翼文坛内部发生的两个 口 号(左联领导人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与鲁迅、冯雪峰、

08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08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盾:《论无产阶级艺术》
《文学者的新使命》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 《文艺家的觉悟》

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三:大革命失败后, 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革命暂时进 入低潮,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需 要从初期“混合型的革命文学”推 进到正面提倡“普罗列塔利亚文 学” 。
——[苏]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1)文学思潮是从特定时代的特定国家的作 家集团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 (2)文学思潮具有巨大的创作组织性和促进 作品的完整性的功能; (3)文学思潮有共同的创作纲领;
(4)创作的艺术和思想的共性促进作家的联 合和自觉,使共同的创作原则得以确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太阳社:1928年成立于上 海,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孟超、夏衍等。创办《太阳月 刊》。蒋光慈发表了《关于革 命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阿 英 (1900.2.6-1977.6.17)钱 杏 邨 , 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现代著 名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参加过五 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编 辑《太阳月刊》。1930年加入“左 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 创办《救亡时报》。“文革”受迫 害。1977年患癌逝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源自第一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倡导和论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一:早期共产党人的 倡导。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肖 楚女、瞿秋白、李求实、林育南(林 根)、沈泽民、蒋光赤等宣传初步的 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蒋光赤、沈泽 民等组织“春雷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朱光潜
• (1897-1986),安徽桐城人。1925年 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转伦敦大学,修莎士比亚,又转法国巴 黎大学,学法国文学、艺术心理学。在 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悲 剧心理学》。1933年回国后,他先后任 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 30年代问世的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 信》、《变态心理学派别》、《谈美》、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 代表性人物: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还有朱光潜、 沈从文等人。
•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西方的文艺思潮有一个通观,们,更了解世界文艺的真相,他 们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贯通也超出于一般水平。
• 他们的文艺思想本质上是承传了五四文学的人文 主义思想,而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 现实政治的需要有一定距离,也因此而受过责难。
倡导革命文学的两个重要社团
• 太阳社: •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
(阿英)、孟超、杨邨人等。 • 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
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 • 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 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 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 争。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革命文学 运动与思潮
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 1,早在1923-1926年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通过《新青年》季刊、《中国青年》周刊、《民国日报》 副刊《觉悟》等,就开始宣传革命文学主张。
• 邓中夏
《贡献于新诗人之前》
• 蒋光赤
《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
• 沈雁冰
《论无产阶级艺术》
.
• 2,1925年五姗运动后,产生了一批反帝题材的作品,如 蒋光慈的诗《新梦》、《哀中国》和小说《鸭绿江上》、 《少年飘泊者》。
• 3,沈雁冰、郭沫若、成仿吾、应修人、潘漠华等作家纷 纷投入革命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
•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有的共产党人从政治革 命直接走向了文学运动。
• 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首先卷进了 革命的怒潮”,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
•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领导中国革命的现实政治斗 争,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要。
• 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诸如前苏联文学、 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方的辛克莱、巴比塞、德莱塞等的 作品。
《变态心理学》。
.
•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 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 究。
• 将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的质的区分作出揭示,指出审美同 情消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把一瞬间的经验从生活中孤 立出来,主体‘迷失’在客体中”,也就排除了理性的审 美同情中的地位。
梁实秋
• 1902年1月17日生于北京,原 籍浙江省杭县。原名梁治华,字 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1949年6月去台湾,先后任台北师 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研究所主 任和文学院长等职。1950年曾任过 短期的国立编译馆馆长。
.
• 梁实秋文艺思想的特征是,援据美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 学术背景,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以古典 主义的“节制”为美学追求。
• 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 功用,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第三节 文学 论争
.
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革命文学的论争


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成员: 鲁迅、茅盾 成仿吾 、郭沫若、冯乃超 、 新月派、周作人 李初梨 、钱杏邨、蒋光慈
• 1,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他一 再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 性是超阶级的。
• 2,代表梁实秋艺术精神的是古典主义的“节制”,是善 于“选择”该写的材料。有节制精神的古典文学,就是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文学;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沉 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全体”。
基本理论主张
•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在处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上,明确要 “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 大众的用语”。
• 在处理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关系时,倡导者把无产阶级政 治实践活动作为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角度与内容,把文学 的功能、作用归结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实践作用。
• 缺点:这些看法或夸大文艺作用,或忽视文艺特征、轻视 生活,或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
.
• 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 《新流月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社丛 书”)等,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太阳社于1929年底自动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员加 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蒋光慈
钱杏邨
.
• 后期创造社
• 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引起中国共产党中央的 重视,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 的团体。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华 艺术大学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华汉、沈端先(夏衍)、 钱杏邨(阿英)、鲁迅、画室(冯雪峰)、等40余人。
• 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 《北斗》、《十字街头》等。
.
• 1928年1月《文化批评》创刊,标志着后期创造社活动的 开始。
• 刊名含义就是要对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其文艺,进行大 批判。同月出版的《创造月刊》发表麦克昂(郭沫若)的 《英雄树》,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
• 有从日本归来的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彭康等新会 员加入。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简称“左联”。
• 1936年春,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 散。
.
.
“左联”主要成员
.
.
“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 •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 4,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
第二节 人文主义 文学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