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篇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建筑布局1、区域相对独立,周围环境安静、清洁。

应当做好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二、人员管理1、根据监护室病人多少合理配备医护人员2、监护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

3、医务人员患有皮疹、腹泻、呼吸道综合征及传染性疾病时应离岗或调岗。

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室,所有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更衣、洗手。

发现一人/次医、护人员不更鞋进入监护室者,罚款20元。

主任或护士长不更鞋进入者罚款50元环境管理1、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2、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洗手池、治疗台等,每日湿式擦拭不少于2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擦拭。

3、地面每日湿式擦拭不少于2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擦拭。

4、窗台、墙面定期是式擦拭,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擦拭。

5、监护室内使用的清洁用品英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与其他区域的清洁用品分开放置。

不得混用。

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不得和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得混放,至少每天两次送出。

四、物品管理1、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2、婴儿保温箱使用后应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中应每日更换湿化液,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特殊感染患儿(包括多重耐药菌)还应消毒。

每周或遇污染时应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3、雾化器、防护面罩、体温表、浴巾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氧气管、吸痰管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

4、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清洗干净后,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五、隔离措施1、在诊疗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以及无菌操作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2、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3、对患有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一)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病例进行核实或排除,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避免暴发流行。

临床主管医生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并通过电子信息报告系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

(二)医院感染管理部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分管院长、相关科室汇报和反馈。

(三)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四)根据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目标性监测。

包括多重耐药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监测。

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镜卫生学监测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规范要求,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采样,并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1.监测频度:(1)每季度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2)洁净手术室或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合理安排,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二)结果判定:(1)洁净手术室和其他洁净场所;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空态或静态)(注:浮游法的细菌最大平均浓度采用括号内数值。

细菌浓度是直接所测的结果,不是沉降法和浮游法互相换算的结果。

Ⅰ级眼科专用手术室周边区按10000级要求。

)(2)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二)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1.监测频度:每季度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进行监测。

高危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高危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高危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高危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高危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三、组织架构1. 高危新生儿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高危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2.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对高危新生儿室医院感染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 儿科部门:负责高危新生儿的诊疗和护理工作,配合感染管理小组进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4. 后勤保障部门:负责高危新生儿室环境卫生、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等工作。

四、预防控制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1)高危新生儿室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2)病室内部布局应合理,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3)病室内的床间距不小于1米,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4)病室内应设置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均为非手触式。

2. 人员管理(1)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换工作鞋、洗手,进入治疗室及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帽子、护目镜、手套。

(2)严格限制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数,患传染病者不得入室探视。

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病室。

3. 医疗器械和物品管理(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4. 消毒隔离措施(1)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2)严格执行每培养完一个婴儿,对暖箱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制度,尤其是对水槽、水杯、操作窗、垫圈、圆窗塑料套空气输入等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

五、培训与教育1. 高危新生儿室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新生儿病房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监测、培训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
1.1 制定感染管理政策和程序
1.2 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
1.3 制定感染控制手册
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
2.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2 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
2.3 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监测
3.1 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3.2 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
3.3 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
四、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培训
4.1 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管理培训
4.2 培训医护人员正确使用防护装备
4.3 定期举办感染管理知识普及讲座
五、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
5.1 定期评估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5.2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5.3 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
结语: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于新生儿病房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措施,不断监测和培训,持续改进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够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共同为新生儿的健康努力。

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2、建立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4、评价控制效果。

二、监测对象监测对象为住进NICU的所有新生儿;入N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新生儿感染。

三、监测指标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

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四、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2、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五、监测方法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参与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医师: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的方法。

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

NICU院内感染控制与管理

NICU院内感染控制与管理

低 新生儿医院 内感染率和死亡率 的关键 。
参考文献 :
[ ] 魏海玲 , 1 王琪. IU风 险 问题 及 防范 [ ] 齐鲁 护 理 杂 NC J.
志 ,0 9 1 ( ) 19 20 ,5 9 :1 .
[ ] 耿秋菊 , 2 张楠 , 青. I U早产儿 不 良刺激 因素分 析及 赵 NC
2 1 两组 患者 医嘱依从性 比较 .
见表 1 。
表 1 两组患者医嘱依从性比较
计、 听诊器 、 床头物 品、 氧装 置和简易 呼吸器 等 , 止 交叉使 供 禁 用。转出后 , 进行清 洗 、 消毒再 使 用 ; 出院后用 酸性 氧 化 电位
水擦 拭床单位 , 一床 一 巾, 紫外线 消毒3 i。 0r n a
3 6 操作 中感染 控制 医护人 员 的操 作 是造成 新生 儿 院 内 . 感染传播途径之一 。操作 时严格 遵守无菌操 作及 消毒 隔离制 度, 以防接 触性 感染 。凡进 入 N C 的工作 人 员 , 专 用衣 、 IU 穿 帽、 , 鞋 配奶 、 喂奶 、 基础护理 、 医生 体检 等戴 口罩 和无 菌手套 ;
2 结 果
痛呈反复周期性 发作 , 溃疡疼 痛与 饮食具 有 明显 的相关 性和
节律性 , x线钡餐造影见溃疡完 影 , 内窥镜 检查后确 诊。将患
者随机分 为观察 组 4 3例 和对照组 4 0例 , 观察组 男 2 4例 , 女 1 ; 9例 平均年龄 (7 8± . ) ; 3 . 9 1 岁 平均病程 ( . 2 4±13 年 ; . ) 溃疡
12 体重 因素 .
患儿大多数是早 产儿 、 低体 重儿及极 低体 重
儿。从侧 面反应新 生儿各 系 统 的成 熟度 及 生长 发 育情况 , 体 重低 、 生长发育差 、 系统发育不 成熟 、 各 血浆 IG水 平低 、 g 免疫 力低 , 容易感染 。据文献报道 , 极低体重 儿 医院感染 发生率 为 05 , . % 国内报道病 死率为 6 % ~ 4 3 7 %。体重 < g 2k 者发 生医 院感染 的危险性是体重 I4k 者 的 2 5倍 。 > g .

最新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全)

最新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全)

最新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全)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1.2建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1.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1.4评价控制效果。

2监测对象监测单位可以是新生儿室、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监测对象为住进新生儿室、病房或ICU的所有新生儿;入新生儿室(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高危新生儿感染。

优先选择新生儿ICU和新生儿病房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

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4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4.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4.2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5监测方法5.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对参与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 2.3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优点是能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监测,聚焦于已知有控制措施的医院感染监测,能确定有效的标准,易于比较,监测具有灵活性,它还能结合其他策略进行监控,增加监控效率。

但也存在收集资料仅限于目标人群和(或)危险因素,可能会遗漏非监测部门或人群感染暴发的缺陷。

当前主要的目标性监测内容有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高危新生(HRN)监测、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监测。

一、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病人总是频繁地暴露在侵袭性操作及严重的基础疾病状态,其医院感染发病率常较普通病房高出很多,有作者报道ICU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是普通内科病房的3倍,全院33%~45%的血液感染发生在ICU,而其床位数仅占全院的8%。

因此,有必要加强ICU的监测。

我国医院中ICU的建制不统一,可选择某种或某几种ICU进行监测,一般重点监测综合性ICU.神经外科ICU、心胸外科ICU等,因其侵袭性操作更多,感染率更高。

(一)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住进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ICU病人转移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二)设备相关感染的定义ICU病人设备相关感染的定义是依据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网(NHSN)2013年1月的定义而制订的,包括实验室及临床数据。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定义。

使用呼吸机第3日,撤除呼吸机2日内,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片及实验室依据。

2.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定义。

动静脉置管第3日,拔除导管2日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发热>38。

C(排除其他原因),血培养阳性,同时排除导管外无其他明显的致病原。

(1)采血部位的选择:选择采血部位时一般不应在插管处采血,可在插管部位的对侧或同侧的不同部位采血,采血样时,要求送两份不同部位的血标本。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重要的医疗环境,因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因此,医院感染监测在新生儿病房中尤其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相关内容。

一、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
1.1 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1.2 保障新生儿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
2.1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2.2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2.3 定期对新生儿进行感染监测
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常见感染病原体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
3.2 大肠杆菌
3.3 呼吸道合胞病毒
四、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防控策略
4.1 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
4.2 定期对新生儿病房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
4.3 建立感染监测档案,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五、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5.1 引入先进的感染监测技术
5.2 加强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信息化建设
5.3 推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院应该加强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新生儿患者能够在安全的医疗环境中得到治疗。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也应该不断完善和提升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新生儿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标题: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一个高风险的环境,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因此,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在新生儿病房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一、定期环境清洁消毒1.1 定期清洁空气过滤器:新生儿病房的空气过滤器需要定期清洁,以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1.2 每日消毒地面和器械:医院工作人员需要每日对新生儿病房的地面和器械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1.3 定期消毒墙壁和天花板:墙壁和天花板是病原体容易滋生的地方,定期消毒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2.1 定期培训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接受手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手卫生意识。

2.2 提供洗手液和消毒液:新生儿病房需要提供充足的洗手液和消毒液,以便医护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

2.3 定期监测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医院需要建立监测机制,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三、新生儿感染监测3.1 定期监测新生儿体温:医院需要定期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及时发现发热症状。

3.2 观察新生儿皮肤情况:医院工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新生儿的皮肤情况,及时发现皮肤溃疡或其他异常。

3.3 定期抽取新生儿血液进行检测:医院需要定期抽取新生儿血液进行检测,以发现潜在的感染病原体。

四、隔离感染病例4.1 设立隔离病房:对于已经感染的新生儿,医院需要设立隔离病房,以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新生儿。

4.2 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3 定期检测隔离病例的病原体:对于隔离病例,医院需要定期检测其病原体,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建立感染监测报告系统5.1 建立感染监测报告系统: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报告系统,记录每位新生儿的感染情况。

5.2 定期分析感染监测数据:医院需要定期分析感染监测数据,发现感染高发时段和病原体种类。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标题: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监测感染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一、监测对象1.1 医院感染类型:监测计划应包括各类医院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1.2 感染人群:监测计划应覆盖所有患者、医护人员和访客,特别是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

1.3 感染源头:监测计划应关注感染源头,包括医疗器械、环境、人员等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

二、监测方法2.1 定期检查:定期对医院各科室、病房进行感染监测,包括环境卫生、手卫生、医疗器械消毒等。

2.2 数据统计: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记录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类型、感染部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3 专业评估:邀请感染控制专家对医院感染监测计划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监测方法。

三、监测标准3.1 制定监测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指引,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标准,明确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

3.2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监测标准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标准内容,确保监测计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3 信息共享:与其他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和做法,提升医院感染监测水平。

四、应急预案4.1 突发事件处理:建立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感染事件,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感染扩散。

4.2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应对突发感染事件的能力。

4.3 资源准备:保障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所需的各类资源和设备充足,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五、效果评估5.1 数据分析: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感染情况的趋势和变化。

5.2 效果评价:根据监测数据和实际情况,评估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效果和成效,及时调整和改进监测措施。

5.3 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高感染控制水平,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方案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接受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或者加重的感染。

医院感染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增加医疗成本,并且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长期不良影响。

因此,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方案,及时发现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一、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1.1监测对象:医院内住院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等;1.2监测指标:(1)常见病原菌的监测,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2)抗生素耐药性菌株的监测,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肠杆菌等;(3)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监测;(4)院内感染爆发和流行病学调查。

二、监测时间和频率:2.1监测时间:每年至少监测一次;2.2监测频率:对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等高危人群,应每月监测一次。

对普通住院患者,可每季度监测一次。

三、监测方法步骤:3.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内容、时间以及责任部门和人员。

3.2数据收集和分析:按照监测计划,收集监测所需的数据,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统计监测指标的发生率和发展趋势。

3.3评估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汇报监测结果,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3.4建立反馈机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关的医务人员,引导医务人员关注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并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四、监测结果的利用:4.1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监测结果可以帮助医院判断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4.2为感染控制评估提供依据:监测结果可以评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4.3为医院感染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监测结果可以作为医院感染研究的基础数据,为深入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机制和控制策略提供支持。

五、监测工作的要求:5.1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5.2健全监测工作的制度,明确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5.3加强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5.4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责任意识;5.5建立与其他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的良好沟通和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在医院中,新生儿病房是一个重要的部门,负责接收和治疗刚出生的婴儿。

然而,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在新生儿病房中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一、定期消毒和清洁1.1 定期消毒工作在新生儿病房中,定期消毒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病房内的设备、床铺、地面等进行消毒,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1.2 清洁工作此外,定期清洁也是必不可少的。

医院工作人员需要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包括清洁地面、更换床上用品等,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二、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2.1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定医院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手卫生规定,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2 提供洗手设施医院需要在新生儿病房内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以方便医护人员及家属随时进行手卫生。

2.3 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医院需要定期组织手卫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确保操作规范。

三、婴儿个人卫生管理3.1 婴儿洗浴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定期为婴儿进行洗浴,保持其个人卫生。

3.2 更换尿布及时更换婴儿的尿布,避免尿布湿润导致细菌繁殖。

3.3 保持婴儿干燥保持婴儿皮肤干燥,避免因湿润引起皮肤感染。

四、严格控制访客4.1 限制访客数量医院需要限制新生儿病房的访客数量,减少外部细菌的传播。

4.2 访客手卫生访客进入新生儿病房前,需要进行手卫生,避免将外部细菌带入病房。

4.3 定期消毒访客区域医院需要定期对访客区域进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五、定期监测感染情况5.1 定期抽样检测医院需要定期对新生儿病房内的设备、床铺等进行抽样检测,确保环境卫生。

5.2 监测婴儿体温医院需要定期监测婴儿的体温,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热情况。

5.3 建立感染监测档案医院需要建立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监测档案,记录感染情况及处理措施,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医院需要全面落实相关措施,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健康。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标题: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部门,负责接收和治疗出生不久的婴儿。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因此,对于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监测流程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一、医院感染监测流程的建立1.1 制定感染监测计划:医院应制定详细的感染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的内容、频率、方法等,确保全面监测。

1.2 确定监测指标:确定监测的指标和标准,如感染发生率、细菌培养阳性率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3 分配监测责任:明确各部门的监测责任,建立监测工作的责任制度,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感染源的监测与控制2.1 新生儿感染源的识别:及时发现可能成为感染源的因素,如病原菌、医疗器械等,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2.2 感染源的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的感染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卫生、消毒灭菌等,有效阻断感染传播途径。

2.3 感染源的监测评估:定期对感染源进行监测评估,评估控制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三、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3.1 健康教育与培训: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3.2 个人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3.3 医护人员健康监测: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患病人员,避免感染传播。

四、环境的清洁与消毒4.1 定期清洁消毒:医院应建立定期清洁消毒的制度,对新生儿病房的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4.2 医疗器械消毒: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灭菌,确保使用安全。

4.3 空气质量监测:定期对新生儿病房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确保空气清洁,减少感染风险。

五、感染事件的处理与报告5.1 感染事件的处理:一旦发现感染事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隔离患者、追踪密切接触者等。

5.2 感染事件的报告: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事件报告机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感染事件,协助调查和处理。

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宗亚玲;丁洁;程龙慧【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HAI)in different weight groups of neonate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and general neonatal wards,and find out the high risk factors for HAI.Methods Targeted monitoring on hospitalized neonates in the neonatal department of a hospital in 2016 and January-November 2017 was prospectively surveyed,HAI rate,device usage rate and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 in different weight groups of neonates in NICU and general neonatal wards were compared.Results From 2016 to November 2017,a total of 3 872 neonates were monitored,the total hospitalization days were 42 427 days,56 patients had 62 cases of infection,HAI rate and HAI case rate were 1.45% and 1.60% respectively.HAI rate and HAI case rate in NICU were 5.28% and 6.03% respectively;HAI rate and HAI case rate in general neo-natal wards were both 0.46%,constituent ratio of septicemia ranked first of infection in both NICU and general neonatal wards,accounting for 43.75% and 50.00% respectively,followed by lower respiratory tract(LRT)infec-tion,accounting for 27.08% and 21.43% respectively.HAI rate of different weight groups of neonates in NICU and general wards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χ2=107.78,46.65,respectively,both P<0.0001),the lower weight of the neonates,the higher HAI rate;ventilator usage rate in neonat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AI (r=0.973,P=0.027),the higher device usagerate,the higher HAI rate.Fungal septicemia rate per 1 000 days in rainy seas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rainy season (0.53‰ vs 0.37‰).A total of 70 specimens were detected, 45 strains of bacteria and fungi were isolated,pathogens were all from LRT and blood system,Pseudomonasaeru-ginosa was the main pathogen from LRT,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Candida krusei were the main pathogens from blood system.Conclusion Targeted monitoring on neonatal HAI can timely find out high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HAI,analyze the causes of infection,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reduce HAI rate, and ensure the medical safety of neonates.%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和普通病房不同体重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发现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对2016年、2017年 1—11 月某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比较NICU与普通病房不同体重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器械使用率和器械相关感染率等.结果 2016—2017年11 月共监测新生儿科病例3 872例,监测住院总日数42 427 d,感染例数 56 例,感染例次数 62 例,医院感染率1.45%,例次感染率1.60%.NICU 医院感染率为5.28%,例次感染率为6.03%;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均为0.46%,NICU和普通病房感染构成比中居第一位的均为败血症,分别占 43.75%、50.00%,其次均为下呼吸道感染,各占27.08%、21.43%.不同体重组医院感染率:NICU、普通病房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107.78、46.65,均P<0.0001),新生儿体重越低,医院感染率越高;新生儿呼吸机使用率和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r=0.973,P=0.027),器械使用率越高,医院感染率也越高.梅雨季节真菌败血症每千日感染率高于非梅雨季节(0.53‰ vs 0.37‰).送检标本70份,检出细菌和真菌共45 株,检出病原菌均来源于下呼吸道和血液系统,其中下呼吸道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血液系统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对新生儿医院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新生儿的医疗安全.【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年(卷),期】2018(017)011【总页数】5页(P998-1002)【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作者】宗亚玲;丁洁;程龙慧【作者单位】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安徽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3+2;R722新生儿是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28 d以内的婴儿[1]。

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下统称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健康,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环境整洁、操作规范、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三条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责任主体为新生儿病区全体医务人员及相关部门。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新生儿病区应设立感染管理组织,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感染管理组织负责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五条感染管理组织应履行以下职责:(一)制定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二)组织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三)定期对新生儿病区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评估感染风险;(四)对新生儿病区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和考核;(五)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和报告;(六)开展医院感染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第六条新生儿病区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第七条新生儿病区医务人员应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手卫生操作,保持手部清洁。

第八条新生儿病区应保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空气消毒设备。

第九条新生儿病区物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第十条新生儿病区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达到灭菌标准。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区应建立健全探视制度,限制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数量。

患传染病的家属不得入内探视。

第十二条新生儿病区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第十三条新生儿病区应加强新生儿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风险。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标题: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医院中最易发生感染的地方之一,因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因此,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系统1.1 确定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可以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感染病原体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指标,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2 制定监测流程: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流程,包括感染病例的报告、记录、分析和反馈等环节,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培训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监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测意识和能力,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强医院感染防控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新生儿病房进行医疗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2 定期消毒和清洁:对新生儿病房的环境、器械和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减少感染的传播。

2.3 提倡洗手:医护人员和家属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应进行彻底的洗手,避免将外界病原体带入病房,减少感染的风险。

三、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病原体监测3.1 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定期对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患儿和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送检病原体,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

3.2 分析监测结果:对病原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感染的规律和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3 建立病原体数据库:建立新生儿病房的病原体数据库,记录监测结果和防控措施,为今后的感染监测提供参考。

四、加强感染病例的管理和报告4.1 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医护人员应及时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发现感染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4.2 建立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病例建立报告制度,包括病例的报告、记录和分析,及时通报上级部门。

4.3 进行感染病例调查: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和追踪,找出感染的原因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感染的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1.2建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1.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1.4评价控制效果。

2监测对象监测单位可以是新生儿室、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监测对象为住进新生儿室、病房或ICU的所有新生儿;入新生儿室(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高危新生儿感染。

优先选择新生儿ICU和新生儿病房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

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4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4.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4.2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5监测方法5.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对参与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 2.3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医师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的方法。

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

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③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

④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

5.3.2护士①每日晨8时(或午夜12时),登记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表。

②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

如留置脐/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出现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时,应检查插管部位。

③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

④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

如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短导管)每2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当敷料变潮、松动、污染或需要观察插管部位时,更换敷料。

⑤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标本应在采集后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内送检)。

⑥通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5.3.3微生物室工作人员①接收标本时应初步确认送检标本是否合格。

②在检测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合格后才进行相应检测。

③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如静脉导管的定量和半定量培养,血培养(在必要时)应进行定量细菌培养,在进行静脉导管血和周围静脉血培养时应记录报阳时间。

细菌培养阳性后,立即进行革兰染色,电话报告所见及初步意见;传代培养后进行初步药敏试验并报告;在进行菌种鉴定及标准药敏试验后书面报告。

血培养若培养阴性时,第三天报告1次,之后3天若有阳性可以补发报告。

④用计算机打印结果报告单时,标本名称应严格按照送检单填写。

5.3.4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医院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

②持续观察新生儿室(ICU)新生儿,在新生儿转出到其他科室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根据新生儿临床征状体征、相关检查(胸部X线检查、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以及器械相关感染。

如确定是,填写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

④负责检查新生儿室(ICU)护士填写的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并做好临床科室与微生物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输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每月小结,观察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5.1.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率,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机和方法以及送检时限,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标本采集方法临床医师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

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标本。

①适合于保留导管标本采集要求:从该可疑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患者至少采取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集,两套血标本的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分别标记清楚。

②适合于导管拔除标本采集要求: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

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进行定量培养或剪下导管尖端或近心端的5cm 交实验室进行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

采血方法: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75%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用络合碘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的直径为5cm,待干60秒钟后进行穿刺;穿刺部位消毒后不得再触摸。

两个部位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

每瓶采血0.5-1mL,总量不超过体重的1%。

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

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

5.5调查登记方法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选定的新生儿室(ICU),对监测起始时间已住进新生儿室(ICU)和此期间新进入新生儿室(ICU)的所有新生儿进行调查,观察每个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有医院感染者填写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医院感染包括所有感染部位。

5.5.2感染病例发现的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方法。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应持续观察每一个被调查的新生儿室(ICU)[新生儿转出新生儿病室(ICU)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情况等。

重点需关注有留置脐/中心静脉导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

新生儿出现脐/中心静脉插管局部红肿,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这时应该去掉敷料,检查插管部位。

通过以上各项指征、实验室报告等确定相关部位的感染诊断。

5.2.3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的填写见表1,此监测表是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登记表,以登记调查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

填写时应注意:①表中所列项目是必填项目,各医院可根据本院开展工作的具体情况增加其他项目。

②感染新生儿编号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资料的,每随机输入一个新生儿的信息,都有一个对应的号码,值得注意的是监测表上的编号应与计算机给出的编号一致,便于查询。

表1 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一、基本情况:感染新生儿编号入院日期年月日住院号出院日期年月日姓名住院天数天姓别男女诊断1、年龄天2、出生体重□≤1000 g □1001~1500 g □1501~2500 g □>2500 g 预后治愈好转无变化恶化死亡二、医院感染情况医院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相关侵入性操作⑴年月日⑴⑴□脐/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⑵年月日⑵⑵□脐/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⑶年月日⑶⑶□脐/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三、病原学检查⑴标本送检日期年月日病原体敏感药物:耐药药物:⑵标本送检日期年月日病原体敏感药物:耐药药物:⑶标本送检日期年月日病原体敏感药物:耐药药物:调查者登记日期年月5.5.4 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新生儿日志和月报表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新生儿日志(见表2)需要被收集的资料有:监测时间、不同出生体重组别进入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的新生儿数,住在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新生儿数,置脐/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数和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数;若新生儿既置脐导管又置中心静脉导管,只记数一次。

上月末住新生儿室(IU)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数。

针对每个被监测者,每天均要填写新生儿室或新生儿ICU新生儿日志”。

表2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监测月份:年月上月末不同出生体重组别的新生儿数:≤1000g 1001~1500 g 1501~2500 g >2500 g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需要被收集的资料有:监测时间、新生儿室(ICU)新生儿体重(BW)组别、不同出生体重组别监测月第一天新生儿数量、监测次月第一天新生儿数量,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见表3。

表3 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表3 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5.5.5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的填写方法由新生儿室(ICU)护士填写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每日8AM或每夜12时填写,避免遗漏。

分别按出生体重填写,每日登记进入新生儿室(ICU)新住进新生儿数;每日住在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数;使用呼吸机、脐/中心静脉插管;上月末住新生儿室(ICU)的新生儿数。

新住进新生儿数指当日新住进新生儿室(ICU)的新生儿数;住在新生儿数指当日住在新生儿室(ICU)的新生儿数,包括新住进和前日住在新生儿室(ICU)的新生儿数减去当日出院新生儿数;上月末住新生儿室(ICU)的新生儿数指上月最后一日未移出新生儿室(ICU)的新生儿数;脐/中心静脉插管新生儿数指当日使用脐/中心静脉导管的新生儿数;使用呼吸机数指当日使用呼吸机新生儿数。

5.2.6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填写根据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形成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

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月报表。

6感染率的计算 6.1 日感染率新生儿日感染率=总住院日数感染新生儿数×1 000‰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日感染率=数不同出生体重总住院日儿数不同出生体重感染新生×1 000‰如:出生体重≤1 000g 新生儿总住院日感染率=新生儿住院日数出生体重新生儿感染数出生体重g g 10001000≤≤×1 000‰6.2调整日感染率平均住院日数=的新生儿数同期住在新生儿室日数新生儿住新生儿室)()(ICU ICU ×100%同期住在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为同期新住进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调查月第一日住在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儿数-调查次月第一日住在新生儿室(ICU )的新生数]/2调整日感染率=新生儿平均住院日数新生儿日感染数不同体重新生儿调整日感染率=院日数不同体重新生儿平均住不同新生儿日感染数6.3器械使用率器械使用率通过器械使用日数除以住院日总数计算,用来度量高危器械的使用占总住院天数的百分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