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政学考试重点(王佃利 张莉萍 高原)

合集下载

现代市政复习知识点

现代市政复习知识点

现代市政学一、填空题或选择题1、1688年英国革命是近代市政发展的开端。

2、1909年晚晴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3、1911年,江苏省临时参议会制定了《江苏暂行市乡制》。

4、1954我国又颁布《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5、1982年,我国决定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地区制度,实行地市合并,采取市领导县体制。

6、市政的内涵:(1)市政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公共利益;(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7、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1912年设“市政厅”,1925年设“市”,拉开了中国设市城市(建设市)设置和发展的序幕。

8、(1)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50万之间的城市。

小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20万以下的城市。

(2)2010年新的划分标准:50万以下小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100---300万大城市300—1000万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巨型城市9、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1)市长——议会制(2)议会——市长制(3)市议会制(4)市委员会制(5)市经理制10、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经历了以单位制为主到以街居制为主再向社区制转变的历史过程。

11、在规划实践中,我国古代城市布局经历了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转变。

12、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Y.马塔提出了“带形城市”理论。

13、1902年,英国记者霍华德修订并再版了《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14、1922年,英国伦敦规划委员会总顾问昂温受“田园城市”理论的启示,提出了“卫星城市”理论。

15、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于1942年出版了《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未来》一书,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资料]现代市政学(全)资料

[资料]现代市政学(全)资料

现代市政学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城市的含义和特征。 2. 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3.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 简述城市化的形态。 5. 我国城市化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6. 简述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构建。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第三章 城市的功能与类型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1.我国城市化的方针 按照市场规律和规模经济的要求,适应产业升级
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积极、有序、全面协调 的发展各类城市。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龙头 (2)强化中等城市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2.我国城市化的原则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第二章 城市的发展进程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2.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1.1 城市概说
1.城市的定义 市政管理学中所研究的城市是指那些人口稠密
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层级的中 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1 城市功能的定位
• 3.1.1 城市功能的含义 • 1.城市功能的定义
城市的功能是指城市对城市以及城市对 其以外的地区所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等方面的作用。
它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 市的机能或能力。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2.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

第1章 现代市政学概论

第1章 现代市政学概论
1)系统的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 证研究相结合的方 法
1.市政学的研 究方法
3)静态研究和动 态研究相结合的方 法
4)比较的方法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市政学的学习方法
课题辩论
课题小组
实地考察
角色扮演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
1.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市政发展的角度探寻一下自己所在(或 熟悉)的城市的市政建制历程
我国现有的建制市的不同层级
直辖市 副省级市 县级市 省辖市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思考: 湖南省有多少个省辖市,多少个县级市?你所知 道的有哪些? 根据设市标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 城市的发展状况?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2 市政概念的界定
1. 市政的范围

2.市政作为一种城市管理活动,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描述也处于 变化之中。如今在这个领域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将《市政学》 改为《城市管理学》的现象。请结合市政特征,谈谈以市政学 研究城市管理的特点。
3.在《市政学》课程的教学中,国内有多种版本的《市政学》 教材,请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把它的内容框架与本书的内容 框架进行对比,谈谈从这种对比中所得到的认识。
市政主体
大市政 主体 中市政 主体 小市政 主体
市政客体
大 中 小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市政的含义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3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 2.整体性 3.综合性
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 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 的有机整体。 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 结构,它更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 市政要力求将国家整体利益和本市局部利益 协调一致。

市政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市政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第一章绪论1.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重要因素:(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2.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3.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管理规律4.市政学的研究范围:(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5.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6.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2004年4月考题)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2.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经济基础:(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历史条件:(1)战争性质的变化(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3)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3.城市发展的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2)中世纪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5.城市化的特点:(1)增长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2005年4月考题)6.城市化的动力:(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7.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8.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9.市场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10.城市化的类型:(1)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分为积极型的城市化和消极型的城市化(2)按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发向来考察,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1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级(1949-1957年)(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年)(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年)(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1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005年4月考题)13.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的内容:(1)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形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体系(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3)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4)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14.中国城市化的方针:(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2003年4月考题)15.大城市的优势:(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少数特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16.中等城市的优势:(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3)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的协调17.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2)利于农村社会转型(3)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第三章城市功能和结构1.城市功能的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层次性(4)开放性2.城市功能的类型:(1)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3.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3)行政区划4.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已经出现叠加性发展的趋势(2)在工业社会时期,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5.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6.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途径:(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7.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1)经济结构(2)社会结构(3)空间结构8.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产业结构(2)城市的企业结构(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9.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政治结构(2)城市的文化结构(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10.当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主要包括:(1)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2)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11.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1)城市密度(2)城市布局(3)城市形态12.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3)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2004年4月考题)1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2)企业行为(3)居民行为14.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坚持的原则:(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15.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应遵循的要求:(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16.城市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动态性(3)开放性(4)层次性(5)重叠性17.城市空间作用能否发生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性(3)可输性18.城市空间分布必须遵循的原则:(1)市场原则(2)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19.城市体系的类型:(1)金字塔型(2)多核型(3)网络型(4)带状型20.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2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的内容:(1)经济中心(2)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22.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的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2005年4月考题)23.中心城市的含义:(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24.中心城市可分为:(1)全国性中心城市(2)地区性中心城市(3)省区中心城市25.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2)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3)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产物(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26.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27.影响中心城市作用强度的因素:(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四章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1.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2)在多职能的城市,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现代市政学全套精品课件

现代市政学全套精品课件
乡村以外的一切大型聚落 ,是指那些人口稠密
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层级的中心地 位的地理区域。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狭义:
从市政学的角度看,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
市建制的城市区域才称为城市。在此,“市” 与国家的行政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
2.我国市政 的发展
1.西方市政 的发展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1.2.2现代市政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1市政问 题复杂

2市政职 能的变

3政府的 角色改

4市政管 理手段
现代化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 市政学的研究
1.3.1市政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1.市政学的含义
市政学就是研究城市公共权 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 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 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想一想: 你知道上面五幅图片分别是哪几个城市吗?你对这些城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 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1.1.1 城市的形成与设置
1. “城”与“市”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分离的,属于两个 不同的概念。
“城”是指四周有城墙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 “市”则是指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

城市土地与房产管理概述

城市土地与房产管理概述

7.2.2 城市土地供应与管理
1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供应方式
城市土地的获得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进行旧城改造,将城里年代久远、破 败危旧的建筑物拆除,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 平整开发; •另一种是将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开发成城市的 用地,即将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非农 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征用和非征用两种方式转 变。
咨询电话: 值班手机: 网站网址:
在线文档:
现代市政学(第三版)
王佃利 张莉萍 高原 主编
第七章 城市土地与房产管理
本章重点
1 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
2
现阶段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以及城市住房保障体 系存在的主要矛盾
3 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以及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存在 的主要矛盾的成因及今后改革方向
7.1 城市土地管理概述
7.1.1 城市土地管理的界定 1.土地资源与资产
从土地的社会经济特性看,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 两个特征。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 可为人类利用的资源,认识土地的资源属性 主要是强调土地的使用价值和效用特性。 •土地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财产,具有资 产特性,又称地产。
2 城市土地及其特性
3 城市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管理
•是城市政府在国家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 为调整土地关系、组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所进行的 各项工作的统称。
(1)城市土地的划拨和出让
(2)划拨和出让的区别
(3)城市土地有偿供应制度的发展
只有严格规定真正用于公益用途的土地才适用划拨方式, 经营性用地必须使用出让方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把出让供应方式中协议出让的渠道 尽可能地紧缩,逐渐改为以拍卖、招标的方式进行土地 出让。
2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1)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 (2)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方式。

现代市政学_15 城市发展

现代市政学_15 城市发展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第二版)
王佃利 张丽萍 高原 主编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15章 城市发展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重点问题
城市更新 城市竞争 数字城市 城市文化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5.1城市更新
15.1.1城市更新的含义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1)确定城市作为竞争主体的地位。 (2)城市竞争力是一种合力。城市竞争力既是 城市对资源的集聚和吸收能力,更是对资源的优 化配置、创新利用能力;既是现有实力、魅力和 活力的展示,更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既是 经济水平的发展,更是生态、文化和制度等资源 要素的综合集成状态。 (3)城市竞争力是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 体化下资源要素的流动作为宏观背景。 (4)城市竞争力是抗衡和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 (5)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最终目的和表现是城市 价值的实现。
15.4.1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 1. 城市竞争及其发展 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早期阶段,本地资 源能够满足需求,加上资源的流动性不强, 城市竞争表现并不明显,仅仅出现在相邻 的城市之间。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目和规模的扩大、
城市结构的复杂化,城市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 也越来越大,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交通、信 息等技术的发展,则使资源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城市之间的竞争开始成为常态。但这时大部分的 竞争仍然基本限定在国家范围之内。20世纪出现 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趋势,这两 大趋势在21世纪进一步加快,跨国界经济活动越 来越频繁。如果说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资源的自 由流动的话,那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则把这种流动扩大到超越国界的区域和全球层面, 再结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源流动速度大大 加快。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流动,把城市竞 争推向新的起点。

市政学考试重点提示

市政学考试重点提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市政学考试重点题目:简答题(2题)+ 论述题(3题)重点提示: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第31页】5、简述发达国家城市化出现的新特征。

集中型城市化和扩散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8、什么是城市群?如何理解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政策的理由:1、城市群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功能。

2、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3、有利于提升环境消费的规模经济效应。

4、有利于促进消费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3章城市管理理论【第53-54页】3、试论城市公共管理的基本使命。

—1、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纠正外部效应的不良影响—3、消除市场垄断的不利影响—4、矫正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影响—5、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保障宏观经济稳定—7、推动发展和进步—8、提供制度和规则4、试论政府失灵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

在一些社会经济领域,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理市场办不好的事情,结果却发现政府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反而进一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具体表现:(1)政府部门扩张。

政府官员往往通过预算最大化来实现自身利益。

(2)公共决策失误。

准确的公共决策必须以充分可靠的信息为依据,政府不能全面了解市场运行的真实状况。

并且,政府决策还受制于决策者的政策水平和个人素质。

(3)政策执行低效。

政策执行仍有可能出现政府失灵现象(4)行政成本高。

在现实中,政府部门的很多活动缺少成本意识,甚至不计成本。

(5)再分配不公。

利益集团为谋求团体利益,常常与政治家、官僚形成“铁三角”关系。

城市公共财政管理

城市公共财政管理

8.1 城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8.1.1 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与特征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
2.城市公共财政的特 征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8.1.2 城市公共财政管理 的内容
A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8.2.1 城市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B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按照编制形式,政府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根据我国《预算法》,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 立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其中,地方预算由 省、市、县、乡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
2.部门预算改革
8.3.3 国库集中收付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是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
入“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 用款单位, 相应撤销各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的账户,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预算单位分散保存, 预算单位在批准的全年预算指标基础上,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并在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 内提出用款申请。
8.3.2 政府采购管理
政府采购是政府为了满足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向私人部门购买产品、工 程和服务的行为。称为“阳光下的交易”。 政府采购不仅在财政方面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支出 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实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包括促进就业、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
单击添加副标题
现代市政学 (第三版)

现代市政学_5 市政体制

现代市政学_5 市政体制

5.3.2我国市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城市管理自主权的扩大 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 层级结构的调整 管理体制的创新
市政体制走向规范、高效、民主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3市领导县体制
市领导县体制的形成
我国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都有领导 县的权力,其领导的县也是该市的组成部 分,市与其领导的县、县级市之间构成纵 向的上下级关系,市对县、县级市拥有绝 对的领导权。这种体制被称为“市领导县 体制”,是市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中国市政体制的一大特点。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市县分离,建制性质单一 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普遍拥有自治权
力 具体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市长、市议员、市法官一般由市民选举产生,对 选民负责,相互制衡 各党派以竞选方式取得执政权或参政权 大量利益集团和非营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参 与作用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市领导县体制的弊端
“地级市管县”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
管理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低下。
市县矛盾突出,不利于城乡统筹。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市领导县体制的改革 改革的实践。通过扩大县一级政府的权力,受到
政策扶持的县(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强 县扩权”或“省直管县”在很多地区被证明是发 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现实路径。 改革的方向。市领导县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行政体 制,改革方向应当是实行“市县分置”,“省直 管县”,由“城乡合治”改为“城乡分治”,即 市县都作为地方基层政权,“市”只管理城市自 身一块,县改由省直接管理。

市政学考试要点

市政学考试要点

市政学考试要点:1 市政及市政组织体系所谓市政是指城市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类城市公共问题、有效的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总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市政的特征:政治性、整体性、动态性、综合性。

所谓市政组织体系是指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主体,这些市政组织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机关。

二是非国家政权机关,主要包括城市中的政党、政治社团等组织。

2 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运行以及城市市民、社会、设施的安全,是在城市的构成要素、公众利益、社会秩序、社会价值、行为准则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的一种平衡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3 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政府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的总体规划,通过收购、收回、换置和征用等方法取得土地,前期储备或进行前期开发后储备。

并以公开招标和拍卖的方式按需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我国现行城市储备制度的特点:土地储备机构代表国家统一征用、统一并发、统一管理土地;采用招、拍、挂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土地收益上缴财政,除中央政府参与分层的部分外,其余留给城市政府。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方式:收购、储备、出让三个阶段。

实施土地制度的作用与成效:1、为政府提供调控市场土地的手段。

2、推进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和土地的节约利用。

3、实现了土地市场化运营,提高土地竞争市场的透明度,同时也为城市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力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

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土地储备机构稳定土地市场调控职能和追求土地收益的经营目标之间的矛盾,土地储备制度在推出形式市场化的同时掩盖了土地市场化发育不足的问题,土地储备贷款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土地储备制度缺少国家层面统一的法律依据。

4 市政的外部监督1、政党监督。

一方面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通过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市政机关内部的党组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是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各级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参事会进行监督。

《市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知识

《市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知识

《市政学》复习重点知识资料A卷一、名词解释1、市政:是指国家在城市区域设置的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整个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各种手段对城市及市民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

2、市政学: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3、市政主体:从广义上说,市政主体为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

从狭义上讲,市政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4、城市市民:通常是指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的所有合法公民,是城市的主人,在城市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5、市政客体:从广义上说,市政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内容,既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又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管理活动。

6、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7、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8、市经理制:由市议会聘任一位专业人士担任市经理,专门行使行政权,但并不是市长。

9、市长议会制:有独立的市政府与市议会,分别行使行政权于议决权,市长与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

10、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兼行市的议决全和行政权。

:11、城市行政说:指的是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

12、市政决策:是城市的政党组织集中选民的公共意志,把它们转化为城市代议机构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城市的行政机构或司法机构贯彻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对具体的行政事务或司法案件做出决定或判决,从而形成的处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一般规范和具体意见。

现代市政学(王佃利)第5章市政体制

现代市政学(王佃利)第5章市政体制
④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 ⑤已成为假设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
对于一些特殊地区,设市条件作了适当放宽。具 体为具备以下条件者:
①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②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
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 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经济兴旺、布局合理 的县。 ③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 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④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此种模式的产生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划 拨式的,一类是地市合并式的。
①划拨
这种方式是将中心城市周围的局部县划拨给中心 城市领导。
四川省将德阳升格为地级市,将原属温江地区的 什邡、广汉二县和原属绵阳地区的绵竹、中江二 县共4个县划归德阳市领导。
②地市合并
这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是将同名且各不相属的地市合并,撤销地区
市政体制内涵的三个层次 :
宏观层次的理解,把市政体制等同于市的建制制 度,也称城市行政区划体制。
中观层次的理解,把市政体制等同于城市政权的 组织形式。
微观层次的理解,把市政体制看做城市管理具体 职能范围领域内的具体管理体制。
2、市政体制内涵的具体理解 市政体制的核心 ——市政体制的核心是权责配置问题。
当时还将全国的市在编制上划分为特、甲、乙、 丙、丁 5等,凡辖人口 150万以上者为特等市, 100一150万者为甲等市,50~100万者为乙等 市,20~50万者为丙等市,5~20万者为丁等市。
——1951年 12月 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 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从精简 机构的目的出发,提高了设市标准,规定“凡人 口在 9万以下,一般不设市〞,特殊情况需报政 务院批准。

城市环境管理00001)

城市环境管理00001)

(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
放物料、搭建建筑物。
(5)建设临街绿色景观。
(6)在市区运行的交通工具应当保持外形完好整洁,
货车车辆运输的液体或散装货物,要避免滴漏和洒落。
3.我国市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问题
组成
体制 对策 组织
(1)市容秩序混乱。 (2)城市容貌陈旧或千 篇一律。
•是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境规划为依据,强制性地要 求污染危害严重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在限定的治理 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治理任务,并达到限定的治理效果的制度。
11.3.4 进一步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管理
❖ 1.城市发展理念的真正转变
❖ 2.城市经济结构的重新审视和调整
❖ 3.城市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组成
体制
组织
3.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度
组成
体制
组织
11.2 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
11.2.1 城市环境问题
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问题,是 指由于人类在城市的生产生活造成 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使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城市的 生存与发展。
11.2.2 城市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第二,对有害固体废物的科学处理。 第三,对城市垃圾的治理。
4.城市噪声 第一,对噪声源的控制。 污染防治 第二,对传声途径的控制。
11.3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
11.3.1 我国面临城市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
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问题,是 指由于人类在城市的生产生活造成 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使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城市的 生存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市政学1.市政的含义: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市政的内涵: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市政的内涵有如下几点:(1) 市政的核心主题是公共权力机关。

(以公共权力机关来表示市政主体的广泛性和权威性,体现了我国市政的特点。

除涵盖了国家政权机关作为市政主体外,它还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 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

(3) 市政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公共利益。

(4) 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2)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3)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4))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它更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5)双重性,市政要力求将国家整体利益和本市局部利益协调一致,其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

3.现代市政发展的趋势:1、市政问题复杂化城市中广泛存在的贫穷、不平等和两级分化、地方腐败蔓延和暴力上升问题,是城市问题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使得市政问题越来越复杂。

2、市政职能的变化全球化和信息化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形态。

今后市政职能的发展趋势是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各种快件、高效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政府的角色改变以前政府是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的猪蹄,现在政府往往承担城市发展推进者的角色。

4、市政管理手段现代化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市政管理手段也日益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市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4.城市的发展阶段:(1)原始城市阶段(2)封建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市政学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市政学也就是研究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城市市政学、城市政府学和城市管理学是市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者说,市政学是城市政治学、城市政府学和城市管理学三者有机结合的科学。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 市政学要研究市政主体,市政主体是城市公共管理的责任承担者。

(现代市政更多体现了治理的理念,城市治理强调市政管理中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发展的广泛参与,注重政府与企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伙伴关系。

)(2)市政学要研究市政客体。

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对策和规律。

由此可见,市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包含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在内的各种市政现象。

作为一门学科,市政学不能停留在对某种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描述上,而要探究这种现象和过程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即客观规律。

市政学就是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

5.城市的含义:城市是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济、地理概念。

2.城市的特征(1)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性。

(2)城市运行的复杂性。

(3)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4)城市文化构成的异质性。

(5)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城市的发展历程:原始城市阶段、封建城市阶段、近代城市阶段、现代城市阶段。

3、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环境1)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城市新的政治环境2)新技术和“新经济”:现代城市新的发展形态3)资源更新与创新: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动力4)新管理与新治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思潮6.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三条途径: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去向城市区的转化和新建城市三条途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什么推动城市化的发展)(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市场化是城市化的作用机制(5).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现实支撑5、城市化的表现形态:1、集中型城市化和扩散性城市化2、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3、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8.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在发展动力上,采取以政策型调控为主,工业化带动为辅的机制(2).在发展模式上,出现“乡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模式(3.)在发展形态上,出现了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的半城市化现象(4.)在发展布局上,出现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9.城乡一体化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内容。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1 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2 区域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群成为城市化发展重点。

3 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向城乡一体化转变4 城市国际化程度逐渐加强5 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10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的原则:(1)坚持与产业升级同步提高、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原则(2)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原则(3).注重城市化内涵发展、坚持提高竞争力的原则(4).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宜人居的绿色城市化原则(5).坚持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原则11.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12.我国基本六大城市群:京津唐、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1、市政组织体系是指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主体,包括城市政权组织、政党组织、政治社团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等。

大体分为两类: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机关;二是非国家政权机关,主要包括城市中的政党、政治社团等组织。

2、国家政权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非国家政权机关的市政组织: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治社团、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市政过程:是指市政组织体系中的国家政权机关与政党组织、政治社团等多元主体围绕城市管理活动的运行过程。

具体而言,就是围绕城市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环节的活动过程,也是管理城市公共事务,解决城市问题和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的过程。

市政决策过程1)(最主要的)主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2)市委是重大决策的核心主体;市政府一般被认为是市政决策的最主要主体;而人大的决策更多的是一种确认性的决策。

3)我国市政决策过程的改进:市政决策应当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加以改进。

首先,市政决策主体以执政党为核心,但并非由执政党包办。

其次,市政决策中应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

最后,应当把市政决策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法律化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避免市政决策的任意武断、个人专断,充分保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完整版:市政决策应当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加以改进。

首先,市政决策主体以执政党为核心,但并非由执政党包办。

(在市政决策的实际操作中,应当合理划分党政在职能上的分工,执政党加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在重大决策中发挥领导和引导作用,其他食物应当充分授权城市政府,以发挥城市政府专业化管理的特长,灵活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

);其次,市政决策中应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如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等吸纳相关专家参与城市规划制定与管理,提高市政决策的科学性);最后,应当把市政决策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法律化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避免市政决策的任意武断、个人专断,充分保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市政监督过程含义:是指市政监督主体对城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履行行为与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的监察与督导过程。

监督方式:1)外部监督:政党监督、权力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2)内部监督:上下级、平级之间的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预防腐败。

6、市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的地位和作用一、公民参与的作用:(一)公民参与对于城市公民个人的意义:1)有助于表达公民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有助于提供公民自我发展与选择的基础3)有助于增进和发展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动的力量,解放个人的潜能,建构有效能的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纠正现代公民对于政治的偏见(二)公民参与对于城市社会发展的意义:1.)有助于调整社会与国家的结构关系,改变国家处于强势支配地位的现象,增强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二者合理边界的确定2)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3).有助于塑造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建立合作关系网络,促进社会资本积累,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三)公民参与对于城市政府治理的意义:1.)有助于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强化公众监督,遏制腐败,保障公共利益2.)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质量的提高和政策的高效执行,提高管理效率3.)有助于促城市是管理的民主化,提升政府的民主化水平,推进其民主化进程4).有助于增进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合法性。

我国市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1 公民参与缺少制度基础,也少有法律保障。

使得公民参与缺少系统性而呈碎片化状态。

2 城市政府推行公民参与往往是在外力推动和媒体传动下的被动行为,公民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形式化、表演化色彩,有被操纵的风险。

3 公民参与的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相关技术少,公民参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4 公民参与的角色定位还比较单一,更多的是把公民限定为决策信息的提供者抑或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对于公民作为依法行政的监督者、市政管理绩效的评价者、市政管理的合作者和公共物品的共同生产者的角色重视不够。

市政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完善与提升方法1)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的基本条件2)充分保障公民参与的代表性3)综合考虑公民参与的正负效应:(a)管理成本增加(b)特定群体参与追逐特殊利益,会导致更广泛的公共利益的缺失(c)公民参与中的保守力量和既得利益者有时会阻滞对城市发展有利的改革市政体制市政体制: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区市的政党组强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它的本质是围绕政治权力的配置,处理城市中的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政府与其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城市政府于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其他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