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1)前积相
发育在陆坡的斜 交前积相
发育在近岸的S形 前积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2)充填相
a.活动的下切谷相
b.废弃的水道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大陆斜坡底部凹地杂乱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3)丘型相
丘型地震相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几种典型的地震相外形示意图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a.席状 特征:长度宽度远大于厚度,分布范围广泛;上下界面接近平行, 厚度相对稳定;内部反射以平行、发散、前积形式居多。 意义:反映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陆坡、半远洋和 远洋的沉积环境。 b.席状批盖 特征:地震相单元平滑地披盖在礁、盐丘、泥岩刺穿体、生长断块、 古潜山等其它古地貌的单元之上;内部反射平行形式居多。 意义:反映物源均一、水体能量低、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深海沉积环 境。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c、楔状空白反射——滨海偏砂相 顶部削蚀,底部上超,呈楔状外形,空白 - 弱振幅反射, 反映近物源的偏砂相沉积环境。
d、丘状叠置结构——扇、三角洲砂体、泥岩相 在盆地周围坡降较陡的斜坡位置,易发育扇、三角洲体系

扇体外缘呈丘型强反射,内部反射断续——弱连续,能量强 ,多期推移式叠置,丘状体上超现象明显,扇端多伴生发散结 构。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e、斜层推进结构——三角洲体系或陆坡斜层 盆地坡降较小,侧向加积,底部上超或下超明显,顶部整 一接触或顶超接触,向盆地中心推移侧向加积。
二、地震相分析
6.地震相图的编制
沉积环境
地震相的几何参数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学分: 5 分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执笔人:毛宁波审定人:陈传仁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难点◆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几种介质模型下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难点◆地震视速度和视波长的概念◆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的关系◆识别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各种类型的地震波◆不同类型地震波在频谱上的特征与差异◆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地震波的散射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24学时◆重点◆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特征与压制方法◆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地震野外采集的基本流程◆地震组合的基本概念◆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动校正量和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原理◆难点◆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震勘探对地震激发和接收的基本要求◆地震组合中提高信噪比与提高分辨率的关系◆影响地震组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强叠加效果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19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地震均方根速度◆地震速度谱的原理◆DIX公式◆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水平叠加地震剖面的特点◆地震绕射波和回转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难点:◆各种地震速度的求取方法◆各种地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各种地震偏移方法的异同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18学时◆重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点◆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原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陷阱◆地震构造图的偏移原理◆地震水平切片的特点及解释方法第六章其它地震技术3学时◆重点: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难点: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学习国际上新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基本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在发展之中的学科。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7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7

三、 逆牵引现象
• 地质上的逆牵引现 象一般发育在古隆 起周围大型断层的 下降盘。 • 当地层岩性具有一 定的弹性时,受断 层上下盘错动的引 力影响,往往在下 降盘产生这样的逆 牵引的现象。
逆牵引构造在剖面上识别的主要依据
• 相似性好,无论在纵向或横向剖面 上,相邻剖面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 断层两盘产状不协调; • 构造高点深、浅层有偏移,构造高 点的连线与断层线平行; • 构造幅度深层小、中层大; • 断层落差大小与构造幅度成正比。
二、 超覆、退覆和尖灭
• 超覆和退覆一般发育于盆地边缘和斜 坡带; • 超覆是水进时新地层依次超越老地层, 沉积范围扩大所造成的; • 退覆则是在水退时新地层的沉积范围 依次缩小而形成的。
超覆和退覆的剖面特征 • 超覆:不整合面之上的地震反射波依次被
不整合面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代替;
• 退覆:则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地层内部,
较新地层的反射依次被下伏较老地层反 射所代替。 • 时间剖面上超覆与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 轴分叉合并现象。
上 超
T1’
T1 T2 Tr
退 覆
上 超
上 超
T3 T4
上 超
④下第三系地层不整合圈闭
尖灭岩性尖灭,超覆尖灭,退覆 尖灭,不整合尖灭等。 时间剖面上总的表现形式是反射同 相轴往某一方向合并靠拢,相位减少。
我国一些油田的典型牵引地质模型
逆牵引地震剖面
四、古潜山
古潜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 形高。在重、磁、电等普通物探资料 上表现为明显的异常。在一定条件下 能形成圈闭,如我国的华北油田就是 以古潜山为主体的油气藏。
1. 地震剖面上识别古潜山的标志
• 古潜山的顶面是一个不整合面,物性差 异大且变化也大,反射能量强,具有不 整合面反射波特点; • 低频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 • 水平叠加剖面上常伴有大量的绕射波、 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的出 现,剖面特征比较复杂; • 大部分地区古潜山内部难得追踪到品质 较好的反射同相轴。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物探名词解释

物探名词解释

1、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它是用各分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

VR2、射线速度: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Vr3、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4、自激自收时间: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在地震勘探中称为t0时间,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t0=2h0/v5、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也称射线速度。

6、视速度:地震勘探中,一般是在地面或海面观测波的传播,观测方向往往和波射线方向不一致,这时沿观测方向测得的波速度称为视速度。

7、倾角时差:这种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由界面倾角引起的,称为倾角时差。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旅行时间tx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用△tn 表示8、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就叫做波的对比。

波的对比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比工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成果的可靠程度。

9、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概念:---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地震剖面上反射波总的特征如同相轴的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和外部几何形态等信息;----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层解释和岩性解释两方面(即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10、构造发育史图:又称为古地理-古构造恢复剖面,就是将某些有地质意义的层位认为是古时期的沉积平面,然后将这一层位向上时移拉平,就可得到古构造剖面,其目的是研究这一层在其沉积时期与其它各层之间的关系。

11、振动图:在某一确定距离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12、波剖图:在某一固定时刻t,介质中不同位置处的质点的位移状态变化曲线13、多次覆盖技术:多次覆盖技术也称共中心点叠加,共深度点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其基本思想是在地面上不同的观测点或以不同的方式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重复观测,这样可以保证即使个别观测点受到干扰也能得到地下每一点的信息。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第二章1. 选择题(1)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转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A .抛物线B .高次曲线C .双曲线D .直线(2)在)1()(0z V z V β+=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 ,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max z 应为:A .max z <HB .max z =0sin 1αβ B .max z =⎪⎪⎭⎫ ⎝⎛-0sin 11α C .max z ≥H(3)当地面和地下反射介质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A .界面速度B .波传播的真速度C .无穷大D .零(4)相同激发点,同一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沿界面倾向方向观测)的极小点与反射波时距曲面极小点:A .在界面下倾方向重合B .在激发点处重合C .在界面上倾方向不重合D .在界面上倾方向重合(5)激发点位于断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处时,所观测的相同深度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A .仅在激发点处相同B .处处相同C .没有一处相同D .在远观测点处相同(6)如果地震波以临界角i 入射到倾角为ϕ的折射界面时,在地面上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A .i +ϕ >90B .i +ϕ <90C .i +ϕ =90D .任何情况2.判断下列说法对否?并说明理由。

(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面界面,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换而变化。

(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方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重合。

(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状。

3.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从波动方程过渡到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的适用条件为何?(2)反射波时距曲线有哪些特点?(3)试说明速度随深度呈线性变化的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波前面的传播特点。

[理学]地震勘探原理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理学]地震勘探原理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T06层
第一相位
第二相位 第三相位
T1层
h
9
3:水平叠加剖面 的特点
①在测线上同一点, 钻井资料得到的地 层分界面与时间剖 面上的同相轴在数 量上,位置上常常 不是一一对应的。
h
10
②时间剖面上同相轴 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 下地层构造与岩性的 信息,这也是构造与 岩性解释的基础。
③地质剖面反映的是 沿测线铅垂剖面上的 地质情况(深度、分 层、岩性),时间剖 面是来自三维空间上 的地震反射层的法线 反射时间,并显示在 记录点的正下方。
h
17
2:横向分辨率 是指水平方向上识别地质体的能力,O点激 发的反射波在界面上的第一菲涅尔带。
OC 0.5h
h
18
h
19
四: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1:地震剖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h
20
2:真倾角、视倾角及测线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真深度、法线深度、视铅直深度之间关系
真倾角 视倾角 方位角
h
38
2:倾斜界面偏移归位的基本原理
单道脉冲响应对应的地质模型
倾斜界面真实位置的确定
h
39
3:偏移叠加原理
h
40
射线偏移法(扫描法)
绕射扫描叠加的原理
h
41
4:波动方程偏移
基本方法:
有限差分偏移 F-K偏移 克希霍夫积分偏移
成像原理: 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 测线下延成像原理 波场延拓的时间一致性成像原理
h
2
一、地震剖面的特点
1:地震记录的形成 X(t)=w(t)*R(t)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
称这时候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h 。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华东)
§2.1 层位标定
建立地震反射与地质层位间的联系。标定方法有:
–①深-时转换法、②VSP测井法、③合成地震记录法;
Depth z1 z2 z3 z4 z5 z6 z7 z8 z9 …… zn
Time t1 t2 t3 t4 t5 t6 t7 t/平均速度标定
转换等现象; 5. 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等)的出现 。
(华东)
断层反射特征1
✓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系稳定,波组特征 清楚。
剖面上表现为反射标准层的错断和波 组、波系的错断。这一般是中、小型 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距离不大,延 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华东)
断层反射特征2
✓ 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变。
(华东)
§2.3 断层解释
• 断层是指地层错断、断层面两侧不同时代的地层相 接触,并可能产生破碎带,沿断层面的岩性结构发 生很大变化。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
• 我国各大含油气盆地里,断层均相当发育,对油气 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藏的形 成、分布和富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因此正确解释断层是地震资料解释(特别是构造解 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华东)
波组对比
• 横向稳定的地层所产生的地震反射波组也是横向稳 定的,可以将这样一组反射整体做对比。必要的情 况下,可以将大套地层对应的波系做横向对比。
波系
波组
波组 波系
(华东)
相邻剖面解释的相似原则
• 由于相邻地质剖面中所显示的构造特征是相似的, 因此相邻的地震剖面中的构造解释也应该遵循相似 原则,即: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反射标志层答案: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地质层位明确的同相轴或波组。

一般具备两个条件:①容易识别且能广泛追踪;②地质意义明确,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2、波组与波系答案: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3、不整合面答案:不整合是指地层序列中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时,该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4、顶超答案: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5、层序(三级):以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7、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一般指波峰或波谷。

8、构造样式: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9、上超: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角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

10、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11、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12、地震反射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3、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14、进积: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瞬时相位
瞬时相位的余 弦
基于分贝的反 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 值滤波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 分贝的能量
平均振动路径 长度
特定能量与有 限能量之比
第一个谱峰值 频率
第二个谱峰值 频率
第三个谱峰值 频率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针对地震属性技术研究隐蔽型油气藏中岩性的纵横 向变化、砂体的纵横向分布、流体及油气水界面的 变化特征,针对隐蔽型油气藏储层的层位属性提取 分析,针对地震属性与隐蔽型油藏特征参数之间的 表征关系研究,TS2A的地震属性分类:

油气地质解释或油藏数值模拟
解 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属性的概述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三.地震属性的提取 四.地震属性的优化分析 五.地震属性的模式识别 六.地震属性的时移分析 七.应用实例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Taner的两分法(1994):
几何属性-反射结构
物理属性-反射特征
同相轴的中断 同相轴的连续性 同相轴的协调性
特定能量与有限 能量之比
相邻峰值振幅之 比
自相关峰值振幅 之比
目标区顶-底振幅 比
目标区顶-底频谱 比
正负振动之比
相关KLPC之比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Quincy Chen的分类(基于储层特征,1997):
亮不 含 薄 地 灰 构 岩
点整 油 储 层 岩 造 性
与合 气 层 不 与 不 尖
暗圈 异
连 碎连 灭
相关极大值
相似系数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反射强度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 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分贝的 能量 反射强度的斜率
滤波反射强度乘以瞬 时相位的余弦 平均振动能量 复合包络差值 主功率谱 主功率谱的中心 有限频率带宽能量 特定频率带宽能量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本概念.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1,、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的主要差别?解决地震剖面存在问题的途径?主要差别(1)在测线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复合反射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一组靠的很近的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

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它们在全三维偏移剖面上都会准确归位。

途径(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深度的相互转换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

(2)偏移处理它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

(3)进行空间校正,恢复地质t构构造的真正形态。

它是利用水平叠加剖面进行对比解释后,对绘制的目标层造图进行空间校正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2、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主要标志?(1)强振幅反射波一般以较强的振幅出现在干扰背景上。

反射波振幅的强弱还与反射系数、界面形状等因素有关,如果沿界面无构造或岩性的突变,则反射波的振幅眼侧线应当是稳定或渐变的。

(2)波形相似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的路程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所以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是相似的。

(3)同向性如果有一个反射波传导测线上,它的视速度不变,或只是沿测线缓慢变化,沿测线布置得观测点又相距不远,则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射线路经或到达时间是相近的,相邻地震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也是相似的,形成同相轴。

物探--7地震时距曲线、野外工作处理解释

物探--7地震时距曲线、野外工作处理解释

线,其斜率为1/v2,延长线与T轴 的交点称交叉时,与界面的法
向深度有关。
三、折射波时距曲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直达 波、折射波、反射波 之间的关系:
三种波在时距曲线上
A
到达时间是不同的

B
反射波法勘探应在 A点以内观测;

折射波法勘探应在 B点以外观测。
四、绕射波时距曲线
地层中,当存在断层、直立地层的棱角、地层尖灭点等 不连续点时,可以产生绕射现象。(狭义绕射)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反射波法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
一、地震资料采集 1、测线布置与观测系统
地震测线的布置一般要求与构造走向垂直。 地震测线一般为直线,有时为折线或弧线,随地质条件
而定。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见图。 在二维地震测量中,常采用纵测线。 在三维地震测量中,常采用纵测线
和非纵测线同时并用。
多次波:地震波遇到波阻抗分界面时,除产生一次 反射外,还会产生一些来往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 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
多次波的类型:全程多次反射 波、短程多次反射波、微曲多
次反射波、虚反射。
二、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只有在反射系数较大的反射界面产生的多次反射, 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多次波。
这样的界面有:基岩面、不整合 面、火成岩面、低速带底界面、 海水面和海底面等。
面波(也叫地滚波ground roll):低频、强振幅、低速, 野外可用检波器排列压制。
工业电干扰(50Hz):陷波压制。
多次波(multiples):与初次反射有同样的速度,可利用 预测反褶积消除。
边部散射波(side-scattered noise):水底不平,散射点
不对称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图4-3-6
2)声阻抗反演模拟-ROVIM
ROVIM(ρv Inversion Modeling) 是 法 国 CGG公司的非线性波阻抗反演算法,是通过多
道处理实现零炮检距偏移地震剖面向波阻抗剖 面的转换。本方法的输入是偏移剖面、地震子 波和初始模型。初始模型包括宏观模型、微观 模型和模型参数三部分。
模式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 (1)确立已知模式; (2) 提取特征参数; (3) 对黑箱式映射的模拟或进行标准样本学习; (4) 根据模拟或学习得到的推理规则,对其它
样本作判别分类; (5) 对判别分类结果作地质解释并验证。
3、地震岩性模拟
地 震 岩 性 模 拟 (Seismic Lithologic Modeling-SLIM)是用正演的思路把地震剖
油藏描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地质描述旨在建立油藏的总体概念;
• 地震描述是要提供油藏构造和储集体 几何形态等方面精细的解释成果;
• 测井描述最终提交井位点处精确的各 种储层参数;
• 综合评价则需要完成油藏总体的定量 描述成果。
油藏描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油藏静态描述:研究油藏的类型、结构 特点、岩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储量 计算、评价等。
验的地质信息或数理统计关系; (2)层位追踪对比; (3)地震属性分析,形成若干种沿层属性参数数
据文件;形成研究区内所有井的井旁地震属 性参数文件; (4)建立井内先验信息和井旁地震信息之间的某 种对应关系或判别模式; (5)判别与综合解释,包括编制相应的图件; (6)检验。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
图4-3-7
原始剖面 Jason反演剖面
3)井约束的地震波动力学储层参数反演技术-PAR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的地层解释
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 沉积相的学科,它依据常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产 状、外形、振幅、连续性等肉眼可定性识别的特征, 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进而研究地层宏观特征, 包括:地层层序及分布、沉积相(沉积体系)类型、 岩性尖灭线、地层不整合、储集岩体的顶底面和断 层面等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sh8
埕岛地区东部斜坡东营组地层组合
胜海801 胜海8
胜海801—胜海8井东西向地震剖面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2、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一个沉积层序是层序顶底界均为不整合面处的一定地质 时期内沉积而成的,这一地质时期称为层序的年龄。因此层序 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地震层序同样也具有年代含义。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第七章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地震地层学的由来
地层学这一古老的学科自问世以来,其分支学 科不断出现,最早出现的分支学科是生物地层学, 渐次出现了岩性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古地磁与 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旋回地层 学、事件地层学、测井地层学及地震地层学。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 机技术的推广,勘探技术和实验手段的提高,各学 科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开发以及能源的紧迫需要,地 震地层学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发挥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
1.地震层位与地质层位、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反射波形态与地质 构造,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本 节 内 容 小 结
2.时间剖面对比的概念、基本原则
3.地震剖面上多次波、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发散波的特点 4.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 5.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识别标志、断层要素 6.各类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点、断层的牵引现象 7.正断层的切割模式 8.不整合、超覆、退覆、背斜、向斜、古潜山、底辟构造的解释 9.构造图的绘制与解释
找到多个断点, 断点的连线。 注意断面不 可穿越可靠的反 射波同相轴。
在深度剖面上,分别 读取上下两个断点的 横坐标和纵坐标,利 用三角函数求出。 测线与断面垂直 时,为真倾角;测线 与断面斜交时,为视 倾角。
六、断层的解释
(三)几种典型断层模型的地震剖面特征
3、正向正断层、反向正断层
正向正断层: 上下盘地层倾 向与断面倾向一 致称为正向断层。 在水平叠加剖面 上,单斜构造形 态,波组关系错 断,正向断层的 两盘反射和断面 波都向下倾方向 偏移。 a.正向正断层地质模型及地震响应 b.反向正断层地质模型及地震响应 反向正断层: 上下盘地层倾 向与断面倾向相反 称为反向断层。在 水平叠加剖面上, 单斜构造形态,波 组关系错断,反向 断层的两盘反射和 断面波向相反方向 偏移。
7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指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 射单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用于确定和区分不同地震相的常用参数有:外部形态、内部 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速度等。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2)几何参数:当时的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结构和沉积的物源方向。
c.前积结构:一种向深水方向扩 展的反射结构,即在水流向深水 推进时,由斜坡地形的前积作用 造成的。 地震反射同相轴形态可分为S 型、斜交型、S-斜交混合型、叠 瓦状、乱岗状。 前积结构反映了沉积时水流 强度的差异。
削截或顶超
地震剖面上的不整合关系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上超、下超、顶超、削蚀的特点及地质意义:
上超是一套水平(或微倾斜)地层逆着原始倾斜沉积界面向上超
覆尖灭。代表水域扩大时的逐步超覆的沉积现象。 下超是一套地层沿原沉积界面向下超覆。代表定向水流的前积作 用,意味着新地层依次超覆在老地层的沉积面上。常见于三角洲 沉积中。 顶超是一个沉积层序中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和削蚀可共存 ,二者无明显界限,地震反射不明显。它是局部基准面太低的情 况下沉积的结果,代表无沉积作用或水流冲刷作用的沉积间断, 常出现于三角洲沉积的近岸侧。 削蚀:侵蚀作用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代表由于构造运动(区域 抬升或褶皱运动)造成的的剥蚀性间断。
物理参数
层速度 频率 内部结构
几何参数
外部形态 划分地震相的主要依据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1)物理参数
地震相的物理参数,反映沉积的具体特点。
a.反射振幅:反映层间波阻抗的差异性。 b.反射的连续性:反映地层的连续性和沉积的 稳定性。 c.地层速度:反映沉积物的岩性和致密程度。 d.反射频率:反映沉积的速度和沉积环境。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1、地震层序的基本概念
沉积层序是指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 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 面为界。
地震层序是指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的沉积程序,也即沉积层 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 中可包括若干类型的地震相。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一序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并解 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划分地震相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地层参数。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振幅 连续性
地 震 地 层 参 数
d.无反射:由于缺乏反射界面造 成的,表明地层或地质体是均匀 的。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2)几何参数:当时的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结构和沉积的物源方向。
II.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席状、席状批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充填形
a.席状:反映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陆坡、半远洋和远洋的沉积岩。 b.席状批盖:反映均匀、低能量的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深海沉积岩。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2)几何参数:当时的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结构和沉积的物源方向。
I.内部结构的几何形态:平行与亚平行、发散与收敛、前积、杂乱、无反射。
a.平行于亚平行结构:反映了均匀沉降的陆棚和盆地平原上的匀速沉积,反射层呈 水平延伸或稍微倾斜。 b.发散结构:说明了沉积速度沿一个方向的均匀变化,反映了地层横向加厚和盆地 的不均匀沉降。
3、地震层序划分
层序之间的接触关系有两大类: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也称整一接触,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
断或侵蚀作用,是连续沉积的;
不整合接触:也称不协调接触,指上下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沉
积间断,甚至有构造运动造成的侵蚀作用。
不整合接触又分为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种情形。
上超
下超
顶超或削截
27
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同相轴 2.构造图 二、简述: 1.时间剖面对比的基本原则 2.如何在地震时间剖面上识别断层?(识别标志)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4、划分地震层序的应用
1、地层对比 2、构造研究 3、沉积体系研究
•地震反射的特点 可以在横向上连 续追踪观察,在 对地震反射层标 定后,可用于组 或甚至段的地层 对比。
地震相分析是在划 •一个沉积层序也 就是一个构造层, 分地震层序基础上进 代表盆地发育过程 行的,通过分析各地 中的特定阶段。划 震层序的地震相类型、 分地震层序是恢复 展布及垂向演变,便 区域构造运动和盆 可恢复沉积体系类型、 地发育历史的基础。 展布和盆地充填历史。
二、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关系
地层地质 干扰噪声 因素 因素
几何地震学 信号数字 因素 处理因素
地震剖面上的信息来源
四、特殊波的解释
时间剖面上有哪些特殊波?
多次波
绕射波
断面波
回转波
发散波
六、断层的解释
(二)断层要素的确定
断层面
断面倾角
升降盘 断距
同一标准层处于较 深一侧的为下降盘 ,较浅一侧的为上 升盘。断面下倾方 向一侧是上盘,断 面上倾方向一侧是 下盘。 断距从深度剖面上 读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