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静: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合集下载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站,也是他们和外界社交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过程中,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其中包括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并不罕见,但却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引导。

本文将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告状行为的表现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表现为在老师或家长不在场时,主动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其他幼儿的过错或不良行为,甚至在老师面前大肆揭发其他幼儿的缺点或私事。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模仿行为:幼儿的行为多受周围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当幼儿观察到其他幼儿或家长的告状行为时,也会模仿他们进行告状。

(2)求得认可:部分中班幼儿在告状时可能会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赞扬,从而获得自己的一些心理满足。

(3)自我保护:幼儿在告状时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告状来转移注意力或甩锅给其他幼儿。

(1)破坏人际关系:频繁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导致其他幼儿之间的矛盾和不和谐,影响幼儿园班级的稳定和团结。

(2)阻碍自我发展:过分的告状行为可能会让幼儿陷入一种求全责备的环境中,导致幼儿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幼儿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二、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1. 培养自我调解能力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解能力来进行干预。

幼儿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可以学会通过语言表达和思维调整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幼儿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会自我调解的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团队合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合作游戏和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中班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情商,让他们学会与其他幼儿友好相处,解决矛盾和问题,减少因为告状行为而产生的矛盾。

3. 营造和谐的幼儿园氛围除了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外,也需要在整个幼儿园中营造和谐的氛围。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们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其中告状行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幼儿在幼儿园中告状的情况多种多样,有些是因为受到了欺负或者不公平待遇,有些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揭露,还有一些是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告状。

对于这种行为,教师需要进行分析并采取合适的对策来引导幼儿。

一、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 因为受到欺负或不公平待遇对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社交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挤和欺负。

当他们受到欺负或者感到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会选择告状来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幼儿园里,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因为幼儿们还在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社交关系。

2. 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揭露有些幼儿在幼儿园中可能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打架、说脏话等,当这些行为被教师或其他幼儿发现时,他们会选择告状来企图转移注意力。

3. 因为小矛盾在幼儿园中,小朋友之间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矛盾,比如争抢玩具、抢先出去玩等,这时候一方会选择告状来解决矛盾。

二、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 善于倾听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善于倾听,耐心听取幼儿的诉求和故事,以便了解幼儿的真实心情和需要。

在听取幼儿的诉求时,教师要表现出尊重和理解的态度,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理解的情感。

2. 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因为受到欺负或不公平待遇而告状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别的同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还要加强对幼儿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会自我保护。

3. 规范行为制度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建立起一套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制度,让幼儿明确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对于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揭露而告状的幼儿,教师需要借助行为规范和制度来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做出纠正和道歉。

4. 教育与引导对于因为小矛盾而告状的幼儿,教师需要进行耐心的教育与引导,让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怎样与别的同龄人和平相处。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指导策略的案例研究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指导策略的案例研究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指导策略的案例研究一、问题描述本案例涉及中班一名三岁幼儿,该幼儿在班级中具有较好的学习表现和行为表现,但是有时会出现告状行为。

据班主任介绍,这名幼儿一般在上课时会闹,提不定要求,以及在与他人交流时也会大声争论。

班主任担心,这种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交流,因此需要想办法解决,为此咨询教学咨询师的意见。

二、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导致的告状行为。

将幼儿带入一个新的环境,他可能会感到厌烦,因此借着让自己受欢迎的机会告状。

2、来自家庭的影响。

如果家里有高强度的语言和严格的行为规范,他会模仿他家中的行为而产生告状行为。

3、孩子无法表达情绪。

孩子在表达自己情绪时可能会遇到挫折,他们也会选择告状,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

三、指导策略1、减少幼儿处于紧张的情况,给孩子安静的空间。

在创设有利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大量的耐心和理解,避免孩子处于语言和行为压力之下;2、在提高孩子自我调节能力和沟通能力。

父母应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交流技巧;3、改善幼儿学习环境,创设趋于自由的学习游戏。

在学习中间穿插游戏,让孩子们能够尽情体验;4、课堂上多举例分解问题,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通过实例和简单的想象,孩子们可以有效理解,加深印象;5、在批评时,需要注意孩子的反应,以避免情绪的紊乱。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多以正面的方式向他说明,平衡关照与批评。

四、总结根据本案例所示,当孩子表现出告状行为时,应从环境因素、家庭因素、自我调节能力和沟通能力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减少处于紧张情况,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孩子自信心等策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情绪。

此外,父母也要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宝贵的支持,使孩子在这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自尊,获得一份健康的成长。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中,主动向老师或其他成人告知自己被其他幼儿欺负或不公平对待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幼儿的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依赖性强: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表明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希望通过告状来获得成人的保护和支持。

2. 个体差异大:不同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幼儿会频繁告状,有的则较少告状。

这与幼儿的性格、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3. 社交能力不足:中班幼儿的社交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可能不懂得通过协商、沟通解决问题,而选择告状来解决矛盾。

在分析了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引导幼儿更好地解决问题:1. 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适应性活动,提高幼儿的自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告状行为。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通过开展团队游戏、合作制作等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园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他们正确应对欺凌和冲突的方法,如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矛盾和困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

4. 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加强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学会平等交往,提高他们处理矛盾和困扰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

5. 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改善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解决,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主要包括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重视情感教育以及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等。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开题报告篇一:万文静: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沭阳小太阳幼儿园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

通过此研究,了解中班幼儿各种高中行为的心理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

关键词:表现形式;心理因素;处理方法“告状”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人际行为。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种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然而幼儿的告状行为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每一个告状行为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一、幼儿告状因为的原因分析与案例佐证(一)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

案例一:在睡午觉时王怡然小朋友刚到小床上盖被子,这时,小俊把王怡然手上的被子抢走了,王怡然哇哇大哭起来,文文看到了这种行为,文文对小俊的这一行为感到很气愤,于是文文安慰了王怡然并向老师告状,老师立即过去阻止了这一行为,并对文文进行了表扬。

文文的表现说明当她遇到其他小朋友受到欺负时就会产生同情心和正义感,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并向老师报告。

这种行为表现是由幼儿的同情心驱使其告状。

幼儿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幼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怜悯心理,出于同情,就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告状。

(二)因嫉妒、好胜而告状。

案例二:有一次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俊熙看到另一幼儿小超的玩具比自己的多,这时俊熙心里很不平衡,想要拥有玩具的这种好胜心里而产生了嫉妒,而向老师告状说小超不给我玩具1玩。

幼儿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通过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进行研究。

通过此研究,了解中班幼儿各种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

关键词:表现形式心理因素处理方法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内涵“告状”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然而幼儿的告状行为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每一个告状行为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类型及分析1.幼儿求助型的告状。

有一次,我们班咸老师正在上绘画课,我在后面坐着写东西,这时洋洋哭着跑过来跟我说:“老师,聪聪把我的彩笔抢走了”。

这时我心里就想,洋洋是个很乖很内向的孩子,而聪聪则非常调皮,肯定是洋洋不敢向聪聪直接要彩笔,所以洋洋才过来找我,请求帮助。

洋洋是个内向的孩子,而聪聪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当聪聪欺负洋洋的时候,洋洋没有能力解决,于是就向老师告状,希望能够借助老师的力量解决问题。

由于幼儿年龄发展受到限制,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也比较强;而且由于幼儿的发展特点,其还没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缺乏交往能力和解决纠纷的能力,所以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在遇到事情没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老师,让老师帮助自己来解决问题。

2.幼儿求赏类的告状。

幼儿园十一点半开始吃午餐,我刚给孩子们分完菜,正准备分饭的时候就听见晨晨说:“老师,点点把菜都洒在桌子上了。

”我板着脸问点点是怎么洒的,点点没有说话,晨晨却接着就说:“老师,你看我一点都没洒”。

点点洒了饭菜,原本是跟晨晨没有关系的,但是晨晨却向老师告状,还说自己一点都没有洒,这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

中班的幼儿道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掌握了基本的道德标准,但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比较自我,对于成人的依赖性较大,所以当小伙伴做了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而自己却没有做时就会向老师告状,从而想通过告状得到老师的夸奖与赞扬。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观察研究计划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观察研究计划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观察研究计划一、引言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有时候幼儿会出现告状的行为,即一个幼儿向老师或其他成人举报另一个幼儿的不良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中很常见,但却很少有研究关注。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了解其频率、动机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

二、研究目的1. 观察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频率。

2. 探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3. 研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1. 参与者选择选取一所幼儿园中的两个中班班级,共计5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幼儿的家长同意和幼儿的配合意愿,选择参与研究的幼儿。

2. 数据收集a. 观察记录:研究者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时间段内进行观察,记录幼儿的告状行为频率。

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告状对象、告状内容等信息。

b. 问卷调查: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动机和影响因素,设计幼儿家长填写的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幼儿告状的原因、告状后的结果等。

3. 数据分析a. 描述性统计:统计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率、时间分布等基本情况。

b. 相关分析:分析幼儿告状行为与性别、年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c. 内容分析: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四、预期结果1. 幼儿告状行为频率:预计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频率较高,因为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对于公平和正义有较强的追求。

2. 告状行为的动机:预计幼儿告状的主要动机可能包括保护自己、获得成人的认可和支持等。

3. 影响因素:预计幼儿的性别、年龄和社交能力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告状行为。

五、意义和应用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

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家长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和教育。

六、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包括其频率、动机和影响因素。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引言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学校或家庭中,将一些不符合规定或不喜欢的行为进行举报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时有发生,却往往被忽视或被认为是一种无关紧要的行为。

然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却不容忽视。

本文将通过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和如何应对该行为。

告状行为的原因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道德意识的形成:中班幼儿正处在道德意识初步形成阶段。

他们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对与错,并愿意通过告状行为来维护公正和秩序。

2.求取成人的认同:幼儿通过告状行为可以得到成人的认同和赞许。

这种被重视和关注的感受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反馈。

3.惩罚他人:幼儿可能会通过告状行为来惩罚其他幼儿,以表达他们对不合理行为的不满和愤怒。

4.自我保护:有些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其他幼儿欺负或伤害。

以上是常见的原因,但每个幼儿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告状行为的影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给幼儿和环境带来以下影响:1.幼儿关系的恶化:频繁的告状行为容易引起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敌对。

2.成人行为的依赖:过度依赖告状行为的幼儿可能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容易形成成年人过多干预的依赖习惯。

3.信任关系破裂:被告状的对象可能会对告状者产生不信任感,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破裂。

4.教师的工作受阻:频繁的告状行为会使教师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纠纷,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针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积极引导:教师应该及时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告状行为的适用范围,并指导他们如何处理一些小的矛盾和冲突。

2.建立友好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帮助幼儿建立友好关系的活动,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3.鼓励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告状行为。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方法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方法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方法
1. 观察法呀!就像我们平时观察天上的云朵变化一样,我们可以悄悄地在中班幼儿旁边看着他们,记录下他们什么时候告状、为什么告状。

比如说,看到一个小朋友因为另一个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而跑去找老师告状。

2. 访谈法咋样!这就好比和好朋友聊天,我们可以找中班的小朋友们聊聊天,问问他们告状的那些事呀!像问“你上次为什么要跟老师告状呀?”这样。

3. 案例分析法也不错哟!这就好像是侦破一个小案件,把一个个告状的事例拿出来仔细分析。

比如说有个孩子告状别人推他了,我们就详细研究这个案例。

4. 问卷调查法呀!哎呀,就好像做一个有趣的小测试,给中班的小朋友们发一些简单的问题,了解他们对告状的想法嘛!比如说问他们“你告状过吗?”
5. 实验法也很有趣呢!就好比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故意创造一些情境,看小朋友们会不会告状。

像是把一个很吸引人的玩具放在那,看谁会因此而产生告状行为。

6. 追踪研究法呢!就如同追踪一只小蝴蝶,一直跟着中班的某个小朋友,观察他在一段时间里的告状行为。

比如连续几天观察一个孩子是否经常告状。

7. 比较研究法好不好呀!就像是比较不同颜色的花朵,我们可以对比不同中班班级幼儿的告状行为呀!像是看看这个班和那个班的告状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呢。

8. 内容分析法厉害吧!简直就像是在研究一本有趣的故事书,针对中班幼儿告状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比如分析他们的告状话语中表达的情绪。

9. 行动研究法也很棒呀!就如同我们自己亲自去行动,和中班老师一起探讨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问题呢!
我觉得呀,这些研究方法都各有特点,结合起来使用肯定能让我们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呢!。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告状”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表现,要求教师解决的一种行为。

研究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予以忽视、抑制和压制;第二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简单地训斥、惩罚或进行说教;第三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重视,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本文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等相应的指导策略。

“告状”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在幼儿园里,“告状”是孩子与老师、同伴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因为教师和同伴在一起时,幼儿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向教师表达,幼儿往往会把教师或者同伴当作解决自己问题的对象。

他们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行为,也可能会向老师和同伴提出一些问题。

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希望教师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告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告状”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告状”行为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行为。

如果教师一味地制止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但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因此,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如果“告状”行为得不到教师或同伴的正确引导和理解,就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进行告状。

例如,一个幼儿看到另一个幼儿玩积木时,没有按照规定把积木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于是就向教师告状说:“老师,某某把积木放错了,我来帮他放”;第二种类型是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当幼儿的行为或情绪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第三种类型是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
01 一、问题的提出
目录
02 二、调析问题
05 五、结论与建议
06 参考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听到幼儿说:“老师,某某小朋友打我”、“老师,某 某小朋友不跟我玩”、“老师,某某小朋友把玩具全拿走了”等话语。这种现 象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中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幼儿向教师传达信息的重要渠 道,它反映了幼儿的心理活动,是幼儿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向教师求助,以 求得到满足。
3、有些幼儿的告状行为反映出该幼儿有助人为乐的品质,但有的幼儿的告状 行为却反映出了该幼儿的自私心理。例如:甲告诉老师乙抢他东西时被乙发现 了就将矛头转向老师没发现的地方。甲之所以告诉老师是因为他想通过老师的 力量惩罚乙,并非真正关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有的幼儿甚至无事生非地 向老师告状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
2、积极引导:在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后,积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协商、分享等待等技巧,以及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 品质。
3、培养自信:对于因表现自己或报复等动机而告状的幼儿,要他们的情感需 求,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幼儿在解决问题后得 到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案例二:评价和指责
在绘画活动中,小红画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而小明则画了一只丑陋的毛毛虫。 小明看到小红的画后,开始嘲笑小红的画难看。小红感到很委屈,于是向老师 告状。
老师采取的策略是先安慰小红,肯定她的画作,然后引导小明学会欣赏别人的 作品和尊重他人的成果。她告诉幼儿们:“每一位小朋友的画作都是独一无二 的,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赞美。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只看缺 点。”最后,老师鼓励幼儿们在互相欣赏和赞美中成长。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研报告范文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研报告范文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研报告范文调研对象:中班幼儿园班级中的25名幼儿调研背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发现中班幼儿之间会出现一些告状行为,即幼儿会向老师告发其他幼儿的过错或不当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班级间的矛盾和矛盾,也可能影响班级的团结和友谊。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特点、原因和解决方法,以便提高教师对该行为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邀请25名中班幼儿填写问卷,并选择其中几名幼儿进行深入访谈。

调研结果: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1.告状主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中班幼儿的告状内容主要集中在其他幼儿的过错或不当行为,如抢玩具、打闹、说脏话等。

2.告状对象:大多数幼儿选择向老师告发其他幼儿的过错,少数幼儿会告发自己的同伴或朋友。

3.告状方式:幼儿告状的方式多样,有些幼儿会直接告诉老师,有些则会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告发。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注意需求:幼儿在告状行为中往往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希望老师能够关注到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2.责任感:有些幼儿比较善良和正义感强,对不当行为持反感态度,因此会选择告发。

3.争夺资源:抢夺玩具和争夺权利是幼儿告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取得优势。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方法1.关注需求: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需求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关爱。

2.引导合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分享和友善相处,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3.培养独立性: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性,减少告状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发现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责任感。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协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共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引言: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并不罕见,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为,它与幼儿的成长、人际关系、社会认知以及幼儿园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幼儿园活动中的告状行为1.1 告状的定义与特点告状是指幼儿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事情向幼儿园教师或其他成人进行告发的行为。

告状行为通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可能是为了寻求成人的帮助、报复或争取自己的利益等。

1.2 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园中的告状行为往往与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幼儿正处于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学习阶段,他们试图通过告状行为来协助成人或团体来实施正义与公平。

另一方面,幼儿可能也利用告状行为来获取注意力、引起关注或对他人的不满进行报复。

1.3 告状行为的影响告状行为在幼儿之间产生着复杂的社会交互效应。

它可能引发幼儿之间的友好与合作,也可能导致幼儿之间的争斗与冲突。

同时,它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二、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情况2.1 下棋类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发现,在下棋类活动中,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集中在对方违规或作弊的情况。

幼儿往往会将这样的情况告诉老师,以期得到对方的处罚或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优势。

2.2 集体活动中的告状行为集体活动是幼儿园中常见的活动方式,例如集体游戏、合唱表演等。

在这些活动中,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涉及到团队成员的不合作或偷懒。

幼儿往往会告诉老师哪些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从而让老师损害对方的利益。

2.3 自由活动中的告状行为自由活动是幼儿园中给予孩子较大自主权的活动形式。

研究发现,中班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告状行为往往涉及到资源的争夺。

当幼儿之间出现对某一资源的争夺时,他们会告诉老师对方并不符合规定、不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等行为,以期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研究引言:幼儿告状行为在中班阶段时常出现,这种行为不仅对幼儿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也对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造成干扰。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告状行为,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告状行为的背景与原因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将自己或他人的过错或不良行为报告给教师或家长。

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多种原因,如:1)幼儿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2)幼儿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3)幼儿对公平感的追求等。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背景和原因,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指导策略。

二、指导策略的设计与实施1. 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教育环境在中班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教育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2. 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在幼儿告状行为指导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1)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教会他们面对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2)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3)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等活动,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3. 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幼儿告状行为往往与幼儿对公平感的追求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来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1)开展团队合作的活动,鼓励幼儿相互帮助和支持;(2)组织情感教育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3)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向幼儿传递公平和合作的价值观。

4. 倾听和引导幼儿的诉求当幼儿告状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并适时给予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倾听和引导幼儿的诉求:(1)表达理解和关心,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重视;(2)帮助幼儿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和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式行为可能由于缺乏沟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产生。

针对这种行为,幼儿教师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 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幼儿喜欢呆在友好、互相支持的环境中,教师应该注重平等、公正的待人处事,建立相互关爱、尊重的班级文化。

2. 引导幼儿学会说话。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话语是被尊重和听取的。

教师应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3. 分享解决问题的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游戏、storybook 等方式向幼儿分享处理问题的技巧,如寻求帮助,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妥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等。

4. 相关行为不予理睬。

当幼儿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教师应该坚决拒绝获得不健康的回应。

教师可以告诉幼儿这样的行为不符合班级规则。

通过以上策略,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沟通机制,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防范幼儿告状行为的效果。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发现其他同伴的不当行为或违反规则的行为时,会主动向老师或其他成人汇报或举报。

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特征以及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

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及对策。

一、分析:1. 认知发展:中班幼儿正处于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告状行为可能是幼儿对违规行为的认识和判断的表现。

2. 社交关系:中班幼儿开始关注集体生活,认为老师是公正的裁判者,希望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告状行为是幼儿对于公平性的渴望。

3.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告状行为有较大影响。

一些家庭过分关注规则的执行,强调道德观念以及对不正当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可能导致幼儿过度敏感,产生告状行为。

二、对策:1. 规则的明确性:在幼儿园中,应该明确规定幼儿的行为准则和禁止行为,以便幼儿能够自主判断何时需要告状。

要求教师保持公正的处理方式,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幼儿感受到公平性。

2. 培养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提倡幼儿彼此协商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幼儿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 老师的引导:教师在处理告状行为时,应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倾听幼儿的诉求,了解事情的全貌。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告状来解决。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处理纠纷和冲突。

4. 家长的参与: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经历和教育方式。

家长和教师要一起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积极向上的教育观念。

鼓励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度依赖对外力量。

5. 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幼儿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其中包括对老师的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是指幼儿把其他幼儿的不好的行为告诉老师或者家长,以期望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既是幼儿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心理动机复杂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动机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可能是基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责任感,希望维护园所的秩序,以此为乐;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攀比心理,渴望表现自己,并且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和关注。

2. 不良后果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导致被告状的幼儿受到伤害,甚至感到排斥和孤立。

而且,过度的告状行为也可能增加老师的工作负担,影响园所的和谐氛围。

3. 考虑成长特点中班幼儿正处于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冲动和情绪的驱使。

特别是在困扰矛盾的处理上,他们缺乏辨别是非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因此容易通过告状行为来解决矛盾。

二、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1. 理解和引导针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复杂心理动机,老师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需求和疑虑,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矛盾。

可以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教育幼儿要学会自己处理矛盾,而不是一味地向老师告状。

2. 正面激励对于那些因良好动机而进行的告状行为,老师应当给予正面的激励,让幼儿感受到被支持和赞赏。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其他幼儿向优秀的幼儿学习。

3. 创建和谐氛围园所的和谐氛围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很有帮助。

老师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和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增强幼儿之间的友谊,让幼儿懂得建立和维护好朋友的友谊。

4. 培养解决矛盾的能力针对中班幼儿缺乏解决矛盾能力的问题,老师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克服冲动和情绪带来的不良行为。

5. 家园合作在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家长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沭阳小太阳幼儿园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

通过此研究,了解中班幼儿各种高中行为的心理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

关键词:表现形式;心理因素;处理方法"告状"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人际行为。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种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然而幼儿的告状行为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每一个告状行为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一、幼儿告状因为的原因分析与案例佐证(一)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

案例一:在睡午觉时王怡然小朋友刚到小床上盖被子,这时,小俊把王怡然手上的被子抢走了,王怡然哇哇大哭起来,文文看到了这种行为,文文对小俊的这一行为感到很气愤,于是文文安慰了王怡然并向老师告状,老师立即过去阻止了这一行为,并对文文进行了表扬。

文文的表现说明当她遇到其他小朋友受到欺负时就会产生同情心和正义感,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并向老师报告。

这种行为表现是由幼儿的同情心驱使其告状。

幼儿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幼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怜悯心理,出于同情,就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告状。

(二)因嫉妒、好胜而告状。

案例二:有一次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俊熙看到另一幼儿小超的玩具比自己的多,这时俊熙心里很不平衡,想要拥有玩具的这种好胜心里而产生了嫉妒,而向老师告状说小超不给我玩具玩。

俊熙的这种行为表现说明,幼儿都很喜爱和拥有很多玩具、,但当同伴们不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们分享时,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应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消极的一面,引起告状的这种行为,对于这样的行为老师应当正确处理问题。

这种行为表现是因嫉妒、好胜而告状。

幼儿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看到一些比自己做得好或物品比自己多、比自己好的同伴,就会产生一种嫉妒的心理,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好,并不愿虚心的向同伴学习,由于嫉妒心理,幼儿就会故意找茬向老师告状。

(三)害怕批评,为推脱责任而告状。

案例三:一个叫丫丫的小女孩,每次游戏活动时,总是为争抢东西而打架。

一次,幼儿玩积木时,她的面前已经有很多的积木了,却把别人的积木抢过来占为己有,当那个孩子哭着向她要时,她一拳把别人打倒在地,看见老师走过来她却大声的告诉老师他抢了我的积木。

根据案例三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幼儿产生该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害怕被批评为推脱责任而告状。

对于幼儿来说,当犯了错误时,其实心里都是很害怕的,大多数幼儿都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就会想办法来推脱责任,往往就会出现这种恶人先告状的行为。

(四)为表现自我而告状。

案例四:佳佳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

一次,算术课上老师请幼儿到黑板上利用磁性教具进行排序,因为老师没有请到她,她就一直在下面大声喊"我会、我会……."当看到别人排错顺序时,她就会马上站起来大声说:"她排错了!"一脸得意的样子。

根据案例四六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幼儿产生该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是为表现自己而告状。

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时常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特别希望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

(五)为保护自我而告状。

案例五:一次课外活动时,幼儿在教室后面的小广场上玩耍,晓旭抢走了洋洋的木马,洋洋向晓旭要回木马,但被晓旭拒绝并把他推到在地,于是洋洋觉得很委屈,哭着跑去向教师告状:"老师,晓旭抢了我的木马还打我"。

根据案例分析研究,有些比较弱势的幼儿,在受到同伴欺负时,就会产生很强的被保护的欲望,想得到安慰和同情,就会产生告状行为。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幼儿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没有自信心,有点胆小,每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或伤害时非常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保护。

(六)其他因素引起幼儿告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引起幼儿告状。

如,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

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对幼儿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

往往有些老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老师知道了。

"或者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极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

但如果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会使某些孩子形成时时窥探他人秘密的习惯,导致孩子日后在人格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二、引导与教育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们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

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

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同时,还需有针对性的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引导。

(一)对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的处理方法:在处理这种告状行为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并鼓励被欺负幼儿敢于向教师求助以增强这类幼儿的自信心。

如案例一中,文文的这种行为教师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而要告诉小俊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对于王怡然小朋友教师应该给予积极鼓励和安慰。

(二)处理因嫉妒、好胜而告状的方法:在处理这种告状行为时,对争强好胜的幼儿应引导他们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鼓励他们能够与他人和平相处并具有共同分享的意识。

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

如案例二中,俊熙的这一行为教师应告诉俊熙要具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并增强他的自信心来消除他的嫉妒心理并告诉俊熙要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玩具,不争抢其他幼儿的玩具。

(三)对害怕批评,为推脱责任而告状的处理方法:在处理这种行为时,教师应该弄清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明白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不能随便推卸责任,应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主动的向老师承认错误。

如案例三中,丫丫的此行为教师应该耐心的向她讲明道理,积木应该是大家一起玩的,不能占为己有,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四)处理为表现自我而告状的方法:在处理这种行为时,教师应肯定他的良好表现,鼓励其继续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

如案例四中,佳佳的这一行为,即使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想要表现自己,但教师不能忽略了佳佳的告状行为,应及时制止她的这一行为,示意她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并举手回答问题。

(五)处理为保护自我而告状的方法:在处理这种行为时,教师应对这类幼儿进行安慰并了解告状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持强凌弱的幼儿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对被欺负的幼儿给予安慰和保护。

如案例五中,洋洋的这一行为,教师应对他进行安慰并启发他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不能遇到什么事都依赖于他人,增强他的心理调解能力。

(六)对其他因素引起告状的处理方法:可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

事时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着。

参考文献:[1]姚怀莲.浅析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2]杨燕燕.老师,请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J].幼教园地,2006,(4).[3]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4]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