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高考历史精准备考核心考点系列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多媒体时代: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6..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考历史第9课经济体制改革专题1

高考历史第9课经济体制改革专题1

高考历史第9课经济体制改革专题12020.0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①集体经济②个体经济③私营经济④外资经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①包产到组②包产到户③集体经营④休养生息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③3,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A.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比4,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B.乡镇企业的创办C.农村产业的调整D.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5,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含义包括①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解放思想,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③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④巩固和扩大公有制经济成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重要的进步作用在于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7,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③和平“赎买”民族资本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B.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C.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D.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作用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9,根据有关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制的表格:表一: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请回答: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体制改革》知识导航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体制改革》知识导航

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梳理一、背景1.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

3.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原因(1)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安徽和四川等省的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措施(1)经营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购销体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

(4)产业结构: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兴办乡镇企业。

3.作用(1)克服了原来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1.原因(1)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

(3)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措施(1)中心环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3)所有制形式: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产权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3.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一、经济体制的转变1. 古代封建经济体制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3. 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大变革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二、农业税收和土地改革1. 农业税收制度的演变2. 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3. 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三、工业化和城市化1. 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演变2.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和影响四、经济改革开放1. 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2.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3. “三步走”战略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五、贸易与外交1. 对外贸易的历史变迁2. 重要的对外政策和活动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六、金融与企业1.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2. 企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果3. 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七、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 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和实践八、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1.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 养老金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九、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1. 科技创新的历史演进2. 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和成就3.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影响总结: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农业税收和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及与外国国家的贸易和外交活动使中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

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区域差异、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科技创新等因素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建设,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的掌握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

高考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答题术语和核心知识点汇总

高考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答题术语和核心知识点汇总

高考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答题术语和核心知识点汇总本文汇总了高考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答题术语和核心知识点,帮助考生系统地研究和复。

一、答题术语1. 经济体制改革:指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改革,旨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2. 计划经济:一种由国家完全控制和调节的经济体制,所有经济活动由国家计划和部署。

3. 市场经济:一种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经济体制。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5. 扩大开放:指推动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6. 科技进步: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型经济向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特征的经济方式转变。

8. 内需:指国内市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供给侧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核心知识点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2.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3.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及其特点。

5. 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6. 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7.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现转型的路径。

8. 内需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目标要求。

以上是高考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答题术语和核心知识点的汇总,希望对考生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祝考试顺利!。

高考改革历史考点的重点掌握

高考改革历史考点的重点掌握

高考改革历史考点的重点掌握高考是学生们人生中重要的一场考试,也是对他们多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验。

在高考中,历史科目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重点之一。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科目的考点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考改革历史科目的重要考点,以供考生们参考。

一、高考改革背景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旨在通过改革高考制度,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育公平。

在高考改革中,历史科目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变革,历史科目的考点也有所调整。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考点。

二、历史知识考点1.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高考中常考及相关联的知识点有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政治改革、刘邦的赋役制度等。

考生应该掌握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高考中会涉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曹魏政治制度、魏晋玄学、佛教的传入等。

考生应该对这一时期的国家分裂、文化多元化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3.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考生需要熟悉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文化繁荣等,例如科技发展、诗词文化、外交关系等。

对于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要有清晰的认识。

4.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高考中会涉及到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农业经济、科技进步等。

例如明末时期的政治衰败、清朝的经济政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考生应该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变迁、农民起义和民族抵抗等重要事件有较深入的认识。

5. 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考生需要掌握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对这些重要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历史意义要有较深入的理解。

三、历史观考点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观,对于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考中常常会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如历史辩证法、社会发展规律等。

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措施和政策。

自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大变革。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体制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背景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集体农业经济的长期结果。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长期受到限制和束缚,导致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长期较低。

另外,农村集体农业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效率低下、农民权益受损等。

农村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组织、农村金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随着土地流转的出现,土地利用方式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开始,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其次,农村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农村,农民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效率低下、机制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组织的目的是激发农村活力,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提升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

此外,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

农村金融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金融服务、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村金融主要包括建立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最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导致农民技能水平低下、人才流失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括农民职业培训、农民技能提升、引进外来人才等措施,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村经济组织效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等。

201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讲课件:2-4-05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1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讲课件:2-4-05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
2.考点精讲 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实质 (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为前提,坚持了农 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 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 经营有机结合 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 进行的调 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 【史料印证】 小岗村1966-1980年粮食产量统计从根本上说明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史料一 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史料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
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 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2.考点精讲
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
【史料印证】 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 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 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 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 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 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 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人民公社体 制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 题都没解决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课文注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课文注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课文注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党把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停止、倒退的局面虽已扭转,但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调整国民经济时,党中央特别重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整和改革。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

农村不稳定天下不安,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决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

因此,党中央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中,首先推进农村改革,并且在农村进行了改革试验。

高考改革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考改革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考改革历史必考知识点高考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项重大的改革,对于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了解高考改革的历史必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高考改革的背景、目的和重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高考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渐与国际接轨,但高考制度的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培养出的大量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因此,高考改革成为了当务之急。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打破一切形式的招生“唯分数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高考不再只是对知识的评价,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通过改革,希望能够培养具有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科和理科的区分。

过去的高考中,学生需要选择自己的科类,这导致了科类之间的竞争和学生选择的局限性。

而取消科类的设置,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

另外,高考改革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新的高考改革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社会实践、艺术素养、体质健康等多个方面。

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避免了仅仅依靠分数评价学生的弊端。

此外,高考改革还注重考试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改革后的高考试卷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应试的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和兴趣,可以选择不同的选考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改革也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更加均衡分配。

过去,中国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重点高中,而改革后,更多的教育资源将会分散到基层学校和农村地区,减少了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

高考改革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19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19张)
影响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 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1990年,一份提交中共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 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 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 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过程
1992年,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我国宪法 1997年,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体制 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概念:
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 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仍然是公有制】
过程:1978年11月生死文书;1979年春,四川、安徽试 行;1980年,中央发文件支持;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 式确认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14分)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 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 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 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 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 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 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过程:
试点时期:1978年-1984年,试点时期; 全面展开: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心环节是增强企 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社会热点总结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社会热点总结

高考历史热点一:改革开放40周年【知识回顾】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步性: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局限性:①家庭分散经营,经营规模过小,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士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农村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士地制度缺乏规范化的法律保障,制约了农民通过经营土地提高收入的能力。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三、对外开放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影响: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比较: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21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 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21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 含解析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1)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伟大决策(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先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自身的活力,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南方谈话(1)发表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发表过程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发表谈话。

(3)主要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高三学习指导】高考历史备考点睛之中国现代的改革

【高三学习指导】高考历史备考点睛之中国现代的改革

【高三学习指导】高考历史备考点睛之中国现代的改革中国现代的改革
一、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和实质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2.内容: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环节。

3、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2、意义
①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农村改革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b、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 结果:该市的经济生活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总结】:
高考
历史备考点睛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
高中三年级
复习阶段不要紧张,认真复习,成功是属于你们的。

阅读本文的读者也会读到: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特征、意义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

3.特征: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条件、全面展开的时间、中心环节、目标、意义1.条件:农村改革的推动。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促进国有资产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意义1.确立过程(1)提出: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知识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简述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特点、意义1.背景(1)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形成过程: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1984年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高考文综备考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高考文综备考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高考文综备考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同学们,假期既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又是学习提高的佳期,善学的学生,总会合理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下学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高考频道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

祝大家节日快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内容:
①概念: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

作用:
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其他改革措施
①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②农村税费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

高考历史总复习02高频考点再突破高频考点八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高考历史总复习02高频考点再突破高频考点八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高频考点八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1.《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

……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小岗村的变化反映了( )A.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C.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小岗村从分田单干到土地再次集中的变化,不能说明合作社有持久的生命力,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小岗村的变化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项正确;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是集体所有制,故D项错误。

2.(2016·荆州质检)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品的供应。

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解析:选A 据材料“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品的供应”可知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非单纯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故A项正确,C项错误;1979年尚未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故D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1997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1)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期受到阻碍,受到质疑,后1983年向全国推广,普遍承认1、原因:①、农村受到左错的影响大;②、农村已经出现改革的趋势;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内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发展乡镇企业;(3)、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乡镇管理;3、实质:下放权力,扩大农民自主权,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二)、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2、1992年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3、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4、1997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5、2001年加入世贸,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开放:1、目的: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2、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1)1980年,开放四个特区;(2)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3)1985年,开放三个沿海开发区;(4)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标志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5)1992年,内陆省会城市开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6)2001年,加入世贸,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3、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学习历史的方法一、先粗读。

(1)先读目录与大事年表,对本册教材的轮廓就有个大致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精准备考核心考点系列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时间:1978年底安徽开始
2、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国情决定:农村人口多,农村生活贫穷,中国稳定的关键;
(2)风险小:农村没有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生产;
(3)发展早:改革开放前,已经有农民自发行动起来了。

3、改革的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4、措施
(1)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显著的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

(2)经济管理:改革统购统销制度,允许农副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3)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济和乡镇企业。

(4)行政管理: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

5、意义
(1)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发展。

(2)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有利于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6、局限
(1)承包责任制是小农经济形态,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落后,农民致富难度大;
(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低,跟不上工业发展的要求。

7、农村改革的四步走
(1)1978年-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摆脱公社束缚;
(2)1985年-1992年:发展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摆脱土地束缚;
(3)1993年-2005年:城乡一体化,离土又离乡,摆脱乡村束缚;
(4)2005年至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