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的西北角》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8d244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6.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以其真实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民生百态以及政治局势。
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诸多感慨与思考。
范长江先生以记者的敏锐视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西北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
他的行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定地前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西北。
书中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那里有着广袤无垠的沙漠、荒凉的戈壁以及雄伟的山脉。
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水资源的匮乏、土地的贫瘠,让农业生产举步维艰。
但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他们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社会层面,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许多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文盲率居高不下。
这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的进步。
同时,医疗卫生条件也极为落后,疾病肆虐,民众的健康得不到保障。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依然在努力推动着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
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时的西北地区军阀割据,政治混乱,各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争斗不休。
这种动荡的局势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但在这混乱之中,范长江先生也看到了民众对于和平与稳定的渴望,以及对于改变现状的期盼。
经济方面,西北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商业发展滞后。
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贫困和饥饿笼罩着这片土地,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寻求生存的机会。
在文化方面,西北地区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范长江先生的文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西北地区的种种问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在书中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西北地区的发展,为改变那里的面貌贡献力量。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aac4ba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d.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著的小说,它以西北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西北角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感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以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那里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情和民风民俗。
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壮美和苍凉。
这种苍凉的美让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也让人感受到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西北人,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挫折。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西北人的坚韧和顽强。
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精神让人感到深深的敬佩。
除了对自然和人物的描写,小说还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民风民俗的描绘,展现了西北人的独特文化。
作者通过对西北地区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西北人的淳朴和善良。
这种淳朴和善良的品质,让人感受到了西北人的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情和民风民俗,都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同时,作者对西北人的坚韧、顽强、淳朴和善良的品质的描写,也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描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西北人的独特魅力。
这种独特魅力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也让我对西北地区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亲身去西北地区,感受那里的壮美和苍凉,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和人文风情,感受那里的独特魅力。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感描写,让我对西北地区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亲身去西北地区,感受那里的壮美和苍凉,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和人文风情,感受那里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0222d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1.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首先,书中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史铁生以独特的笔法,将大自然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祁连山、沙漠、湖泊等美景,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尤其是对沙漠的描写,史铁生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的刻板印象,他描述了沙漠中的奇特生物和迷人景色,让我深深地被沙漠所吸引。
通过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大自然的奇妙和无穷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书中还揭示了西北地区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西北地区,这里曾经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史铁生通过介绍敦煌石窟、兰州的历史故事等,向读者展示了这里的丰富文化底蕴。
在他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古代西北地区的繁华和荣光,也能感受到西北人民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读完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和尊重了这里的文化遗产。
同时,书中还生动刻画了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西北人民的描写,史铁生展示了他们面对苦难和困境的勇气和乐观精神。
他向读者揭示了西北地区人民的朴实和善良,展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智慧和勤劳精神。
这些描写让我更加敬佩西北人民的坚韧和乐观,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和关爱他人的思考。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对西北地区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了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史铁生用一种真挚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北地区的美丽与魅力,也通过他的旅行经历给予我思考人生的启示。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西北地区充满了好奇心,希望有一天能亲身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
我相信西北地区的美丽与独特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收获。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自然和人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
总之,《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令人陶醉的作品,它让我领略到了西北地区的壮美景色、厚重文化和善良人民。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9f10f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9.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介绍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风俗等方面的综合性书籍。
阅读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本书所述的内容包括了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
作者生动刻画了西北地区的山河壮美、历史沧桑,还展现了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演绎。
书中提到的关于西北地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让我们对于这条丝绸之路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们对这条古代商路所吸引的尼泊尔、印度、伊朗、伊拉克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流贸易的盛况更加了解和想象。
此外,《中国的西北角》也提到了这片土地可能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因为西北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因素等问题,使得该地区严重缺水、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再加上人口问题等一系列因素,使得西北
地区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但书中指出,西北地区也正面临着发展的机遇,这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将成为推动本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读完这本《中国的西北角》之后,我对于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这样的了解和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西北地区发展的问题,积极争取解决西北地区在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建繁荣美丽的西北大地。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b10db4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2.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中国的西北角位于陕西省的西北部分,是一个边疆地区。
在这个广阔的地域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辽阔的自然风光,以及众多的人文景观。
也正因为这些方面的独特性,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探访、领略。
在这么多的历史文化中,一本书——《中国的西北角》,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于右任所著,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
通过大量资料搜集,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和思路,深入剖析了西北角的人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西北角全景进行了概述,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贡献也非常巨大。
在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时,我也不由得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
其中所阐述的地理环境特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底蕴,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让我去了解这个博大精深的西北角,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历史与知识的大开眼界。
书中记录了众多名胜古迹,如秦兵马俑、咸阳、乾陵、华山、泾阳、宝鸡帝王陵、秦岭及其旅游区等。
这些名胜古迹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文、科技、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成就,对于我国历史的研究与传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一般的历史知识读物,本书对于西北角历史、文化的描述则更关注一些普通人的童年生活、饮食、传统习俗等方面,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亲切和细节化的视角。
阅读本书让我深入了解到了西北角,了解不仅仅是绿色的大山,还包括当地人独有的文化基因、历史沿袭和现实面貌,更加赞赏这里的独特人文景观。
此外,还在书中看到了西北角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为西北角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这也激励这个地方的人们积极奋斗。
在阅读《中国的西北角》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西北角所具有的地理美景、历史文化和现实面貌。
同时,对于我来讲,本书也是一本长时间沉浸于去了解、去思考、去思考的好书。
总之,《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它全面展示了西北角的历史底蕴、地理环境特征、人文景观、现代竞争力等方面,阅读本书的人,不仅能够领略博大精深的西北角,更能拓宽自己的学识广度和深度。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报告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c7a8dfef61fb7360b4c65cc.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报告吴艳林20世纪30年代,日本不断的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而国名党此时又在加紧剿灭中国共产党。
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中,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那谁来带领我们去了解当时中国西北角的百姓的疾苦呢?就是我们的记者范长江同志。
他走出书斋,踏上了中国西北角的征程。
从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西北老百姓的疾苦生活。
看到了我们各民族同胞的相处现状,看到了西北角繁盛古城的萧条破败之景象。
如果不是范长江我们就看不到西北百姓的艰苦生活。
这里有成群结队的孩子妇女裸身在冰天雪地里打颤;这里有在半夜里街道旁被冷醒大声叫娘的孩子;这里有冻死道旁的乞丐;这里有被强迫修筑碉堡的农民;这里有被高利贷缠身的“金奴”……让我们来看看范长江给我们记录下来的事实:“两旁草丛树下,往往有四五具,五六具,甚至十余具一堆的尸体,臭达数十丈外,皆半途饿死之难民。
甚至有腐烂路中的也无人过问。
”“近百户人家的村庄,几乎鸡蛋都买不出!”“但是尽管是新年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卦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
有几条背风的街道,记者简直在夜间没有勇气经过。
……..到了夜间十时以后,气候变得寒冷……放声哭出他们求救的惨痛哀声‘妈妈呀!冻得很呀!’‘爸爸呀!救命啊!冷死人啊!’”。
……这样的场景描述很多,真叫人不忍赌啊!看了记者的记录我总结出当时百姓为什么会处在如此艰难的处境。
首先,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百姓从地主那儿租来土地,种植粮食。
租金很高,等到农民将粮食买了(粮食价格下降),交了税后,所剩无几了,加上租金,农民每年只是入不敷出的。
因此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
明知这是饮鸩止渴,但他们哪有办法呢?利息达到了一年百分之三百的轻度。
百姓啥子都赔完了。
只剩下空空的屋子。
其次,是苛刻的税。
严重的税收也是一个威胁农民生活的因素。
在一些地方,农民的交沉重的烟草罚款。
这是他们的一项沉重的负担。
像马步芳等军阀为了养活自己的军队还要求每个人叫草头税。
甚至还有隔不远就设置的关税。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20995a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d.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在众多的书籍中,《中国的西北角》就像一位沧桑而睿智的老者,静静地向我讲述着那个特定时代中国西北角的故事。
作者范长江以其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且真实的西北画卷。
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跟着作者一同踏上了那片充满神秘与未知的土地。
书中对西北自然风光的描绘,让我心生向往。
那广袤无垠的沙漠,像是沉睡的巨人,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沙浪此起彼伏。
风吹过时,沙子流动的声音仿佛是巨人的低语。
还有那雄伟的山脉,高耸入云,山顶的积雪在蓝天的映衬下,宛如一条洁白的哈达。
但让我感受更深的,是书中对于西北人民生活的细致刻画。
作者描述了一个西北农村的集市,那场景真叫一个热闹。
天还没亮,四面八方的人们就挑着担子、推着车子,带着自家的物产往集市赶。
有牵着毛驴驮着粮食的老汉,一边走一边还吆喝着;有穿着鲜艳的大姑娘,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绣的鞋垫,眼睛里透着期待;还有一群孩子,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时不时被大人呵斥几句,但转眼间又跑得没影了。
集市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卖水果的大声喊着:“又甜又大的苹果,不甜不要钱嘞!” 卖小吃的摊位前冒着腾腾热气,摊主熟练地翻动着锅里的油条,嘴里还不停地招呼着客人:“刚出锅的油条,热乎着呢,来两根尝尝!” 那些讨价还价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便宜点嘛,都是老主顾了!”“真不能再低了,我这也是小本生意。
” 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在这小小的集市上,却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烟火气。
书中还提到了一位西北的牧羊人。
他身材高大,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脸上的皱纹就像沟壑一般,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他每天早早地就赶着羊群出门,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鞭子,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
羊群在他的带领下,有序地前行,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他跟作者说,自己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放羊,虽然辛苦,但看着羊群一天天壮大,心里就觉得踏实。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21e142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f.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中国的西北角的文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西北角,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个省份,地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的西北重镇。
历史和文化
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包括秦汉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藏区文化等。
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西北文化。
例如,秦始皇的兵马俑、敦煌莫高窟、青海湖等都是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自然风光
除了文化遗产,中国的西北角还拥有壮观的自然风光。
青藏高原、祁连山、黄河、长城、金沙滩、嘉峪关等自然景观,展示了西北地区雄浑、奇特的自然面貌,让人惊叹。
经济发展
中国的西北角虽然地广人稀,但经济发展也在不断推进。
新能源、科技产业、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也给当地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同时,政府也在推进西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态环保
尽管经济发展日益迅速,中国的西北角也没有忽视环保问题。
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都成为当地的发展方向。
例如,在新疆有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甘肃也推行了“绿色甘肃”计划,旨在带领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等环保事业。
结语
我相信,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的发展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希望咱们的祖国更加美好和繁荣。
读中国西北角心得体会
![读中国西北角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e2f4065ddccda38376baf17.png)
读《中国的西北角》的心得体会阅读了范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以及了解了他的个人简历之后,仿佛以记者的身份入了那个年代,我看见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版解说。
我感受到了新闻事业在那时承担着怎样责任,对革命事业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不禁被范先生的专业精神所感动了,徜徉在他的文字中,我与先生一起愤怒着,先生对国名党黑暗统治下人民困苦生活的描写极其真切且具有感染力。
对中国西北地区风景的描写引人入胜。
他的文字,如同他本人的性格一样.具有鲜明的特点,洋溢着他努力追求革命真理、勇于考察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和不畏艰险、果敢坚定的革命风格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先生写成都到新都路途的颠簸笑说道:黄包车走在上面,尽管如酸秀才哼“古文观止”一样,左右摆头,只要小心谨慎的坐着,头碰车篷的次数总可以少些。
这样的乐观与豁达也许就是他不畏旅途艰辛坚持到底的一大原因吧。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黑暗,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受着统治者与资本家的双重剥削,三座大山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挺不直腰杆,他们像吸血鬼一样贪婪的吸食着贫苦人民最后的精血直到他们死去,先生对贫苦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的描写无处不在,如:1.鲜红的太阳斜挂在东方,三三五五的庄稼男女,背荷着他们几月辛苦得来米谷和菜蔬,汇集到大路上,向城里进发。
看他们劳苦和兴奋的面庞上,似乎他们的农产品卖去以后,所得的代价,就可以偿还他们的债务,付清了税捐,乃至开支了日常的家庭用度,过他们的清闲日子。
他们哪里知道,在现在中国经济情势下面,他们的生活,只有一天一天的低落下去,绝无改善之可能。
2. 看形势,今年又是丰收。
但是奇怪得很,城很附近和大道两旁,却有许多被饿得半死的农民。
看他们的皮肤颜色,他们确是非常健康的劳动者。
以肥沃的土地,丰收的年成,勤劳的农夫,而终不免于成为道旁之饿孪,实令人大惑不解。
3.过平溢铺煽铁沟等处,时疫流行,苍蝇遍地。
居民传染一种软体病,得病后,体软肤黄,不进饮食,最多七日即死。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87260d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8.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彭玺睿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中国西北,足迹到达川、陕、青、甘、宁夏、内蒙等省市,全程四千余里,详细介绍了当时西北地区的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
共分为六十六则通讯,五大篇章。
第一篇:《成兰纪行》此篇描述了记者经由四川盆地行进至甘肃的见闻。
作者的足迹逐渐由成都平原的农耕社会进入川西高原的藏民游牧区,着重描写了战乱之后,当地农村底层百姓穷困贫乏状况。
随即是汉藏关系,以及当地因战乱而陷入的困境:“沿途饿殍载道,臭不可闻”。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当地鸦片买卖吸食成风的忧虑。
第二篇:《陕甘形势片断》此篇描述了记者在长安和兰州的见闻,着重分析了在新的交通形势之下,长安和兰州的战略地位,以及陕甘边境、渭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环境。
其对渭水两岸百业萧条,遍种鸦片的痛心和焦虑成为该篇最难忘和引人深思的一段。
第三篇:《祁连山南的旅行》此篇描述了记者在青海的行程见闻,对当地的特殊的高原自然环境做了大量的描写,并且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借以抒发作者的慨叹。
此外,作者对青海当局的主要负责人也着以较多笔墨,详细分析了青海在特殊的多民族、宗教背景下的政治环境。
在这一篇中,作者对于汉藏回之间的民族关系的分析让主旨思想更深一层,以“回教促进会”为切入点,进行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分析探讨。
第四篇:《祁连山北的旅行》此篇描述了作者在张掖、酒泉、玉门以及敦煌等地的行程见闻,描述了当地种植鸦片、重税科刑和民不聊生的现状,表达了担忧和思考,并结合当地悠久的历史,对该区的战略地位变化做了细致的梳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考量了这一地区的发展策略和前途。
第五篇:《贺兰山的四边》此篇描述了作者在兰州、宁夏至包头一线的经历所感,记录了=数年战乱破坏后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683d1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a.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关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的调研,描绘了这片土地的壮美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这个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这部作品让我对中国西北地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多的情感。
在阅读《中国的西北角》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西北地区的描写所深深吸引。
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之中。
我看到了那里壮美的山川、广袤的戈壁、湍急的黄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时,作者也对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让我了解到了那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描写让我对西北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渴望亲自去那里感受一番。
然而,与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是这片土地的贫困和落后。
作者在书中对西北地区的贫困现状进行了真实的描写,让我深感心痛。
我看到了那里的贫困群众生活在简陋的房屋中,艰难地谋生。
我看到了那里的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我看到了那里的农民因为缺少技术和资金而无法改善生产条件,陷入了贫困的泥淖。
这些描写让我对西北地区的贫困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那里的人民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关怀。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不仅对西北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多的情感。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里的壮美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那里的贫困和落后。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西北地区,帮助那里的人民走出贫困,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期待自己能够有机会亲自去西北地区,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为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西北地区早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a895b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5.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关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纪实性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调研,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中国西北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西北地区的壮美山河、广袤草原和神奇沙漠,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尤其是对祁连山、茫崖、额济纳和敦煌等地的描写,让我对这些地方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介绍,让我对这个地区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这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西北地区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入了解,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只有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因此,我对西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视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的西北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对这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同时,我也更加珍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认识到了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西北地区能够发展得更加繁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弘扬和传承。
读中国的西北角有感
![读中国的西北角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bb27626dcaaedd3383c4d3b4.png)
读西北角有感222012309022010朱鹏花了3个多星期的时间,终于把《中国的西北角》这本书给磨完了。
全书200多页,不是很长,但对我来说也并非短篇。
读完过后,还是有些感受的。
范长江从成都出发,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10个多月的跋涉,6000余里的历险。
期间爬雪山,过草地,不但要风餐露宿,还要忍受高原高寒气候。
可谓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如此怎能写不出新闻界的旷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呢?面对种种困难,作者却从未在书中抱怨,展现给我们的都是西北旅途中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
如“林谷低处,汇水为溪,白水江即发源于此,道路即在江之南北岸行”。
还不时的还引用一些典故,无论是姜维北伐还是张骞出塞,都增添了不少趣味,让读者长了不少知识。
在我印象当中,西北地区就是偏远山区,十分封闭,即使贫穷落后一些,但也不应该是烽火连天,死尸遍野的情景,但事实却又是如此的残酷,让人心痛。
作者在过雪山的途中欲借宿与路旁小屋,却于地上发现一死尸;又行四五里,发现一小木房,记者入屋寻主人,无应者。
发现屋外难民架帐篷,觉得奇怪又重新审视这间木屋,才发现三尸横陈一塌,不知已死若干日矣。
如果进门就看见死尸会觉得害怕的话,那么进一座城,发现一座城里尽是死尸,那么你又会有何感受?松潘城就是这样。
看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落泪,不心酸?汉人尚且如此遭遇,那么西北角的少数民族呢?他们长期受到汉族的压迫、侵略、同化。
其中不少藏族人民十分仇视汉人。
作者经过藏族寨子的时候十分不受待见。
据作者介绍,藏族人见将要饿死的汉人都不予粮食,可见仇恨之深。
更有藏族人被汉化,鄙夷自己的民族。
在汉族的同化下,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气息,无论是山区的藏族,还是北部的蒙古族,生活方式已经和汉族无二。
真是可悲。
虽然民族矛盾非常激烈,作者也因此受到仇视,但作者并没有以此来鄙视少数民族,而是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民族矛盾的原因。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fcb2ed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02.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深入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民生百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范长江先生的脚步,走进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他的文字生动而有力,让我对西北地区有了全新的认识。
范长江先生以其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入到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
他不仅关注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还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笔下的西北,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书中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袤的沙漠、荒凉的戈壁、险峻的山脉,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风貌。
然而,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水资源的匮乏、土地的贫瘠,使得人们在生存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
在经济方面,西北地区的贫困和落后令人触目惊心。
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商业发展滞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范长江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揭示了这种经济困境的根源。
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封建思想的束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社会问题在书中也有充分的展现。
封建礼教的残余、军阀的割据、匪患的猖獗,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民族问题也是西北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来解决。
范长江先生还关注到了西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状况。
古老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识的普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这片看似绝望的土地上,范长江先生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努力探索改变现状的道路。
新的思想和观念逐渐传播开来,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一个地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要深入到它的社会肌理之中。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6dcd48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6.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哎,说起《中国的西北角》,这本书啊,简直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咱这趟不是用脚丫子丈量大地,而是用眼睛和心去感受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
你想象一下,坐在家里的小板凳上,手里捧着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嗖的一下子,你就飞到了那黄沙漫天、辽阔无垠的大西北。
开篇没几页,我就被那股子粗犷又不失温柔的气息给吸引住了。
作者笔下的西北,不是冷冰冰的地理名词,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
他说那儿的天空,蓝得能滴出水来,云朵儿悠闲得像是没啥事儿干的老头儿,慢悠悠地在天上溜达。
我这一看,嘿,心里头也跟着宽敞了起来,仿佛连日子里的那些小烦恼都跟着云儿飘远了。
讲到西北的人,那更是活灵活现,让人忍不住想跟他们交个朋友。
书中描述的汉子们,一个个皮肤晒得跟铜铃似的,笑起来眼角堆满了皱纹,但那双眼睛啊,亮堂得能照进人心里去。
他们说话直来直去,不带拐弯抹角的,就像那戈壁滩上的风,干净利落。
女人们呢,则是温柔中带着一股子坚韧,织的布、做的饭,都是那么地道,让人一尝就忘不了。
说到吃的,哎哟,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书中提到的那些美食,什么羊肉泡馍、手抓羊肉、凉皮儿……每一样都像是直接在我舌尖上跳舞。
特别是那羊肉泡馍,我想象着自己端着一大碗,热腾腾的蒸汽扑在脸上,咬一口馍,吸一口汤,那滋味,简直是人间美味,啥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再聊聊那儿的风景吧,简直就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沙漠、草原、雪山、峡谷……每一处都美得让人心醉。
特别是那沙漠,一望无际,沙丘起伏,就像是大自然亲手编织的金色地毯。
夕阳西下时,天边染上了橘红色,整个沙漠都笼罩在一片温暖而神秘的光辉中,美得让人心颤。
当然啦,这本书也不全是美景和美食,它还讲了很多关于西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比如那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是多少商人和旅人的梦想之路;还有那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歌谣,每一个都充满了智慧和情感。
读着读着,我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那个世界的一份子,跟他们一起笑过、哭过、奋斗过。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06ffff37c1cfad6195fa789.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对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来说,他们对老一辈的记者范长江先生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作为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对他的认识,和对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篇读下来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从业精神,受益匪浅……范长江于1935年7月开始在多事的西北采访,由于范长江认为一旦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而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现状却很少为人所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让读者更多地知道西北和西南的情况,他认为这是当务之急。
所以才会有《中国的西北角》的出现。
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只能通过看古板简单的历史教材捕捉到些许中国过去的影子,那些英雄人物只是冷冰冰的名字而已,那些中国的大好春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
但在范长江的笔下,这个过去的景物,人物一下子添上了色彩,鲜活起来,使人浮想联翩。
“林谷低处,汇水为溪,白水江即发源于此,道路即在江之南北岸行……高山迥应,曾不知跋涉之劳矣。
”,全书以极其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了大西北广袤无垠的秀美山川,又详细解说了各种形态的奇特地貌,又如“陕甘盆地高原”,“兰州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天水一千一百公尺,西安仅四百公尺,由西到东构成一大倾斜面,以陕北,关中,陇东,陇南四部而言,这一地势大体言之,西南北三面皆以风水岭之姿态而作成边围,把这个范围以内的水,大体以东南,正东,东北三哥方向而流注,更东以入黄河,所以从海拔的高度看,这块地无疑的是高原,而从地势的构成上看,又无疑的是盆地。
”作者本着新闻记者负责的态度,如此详细追溯,全书都是这样的。
描写气候风光又拿出了出色的生动笔触,使读者不免心驰神往起来。
全书还多处描写了西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让人感觉身在其中,且他的写作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藻词,却能清楚的表达当时的风土人情,其中还有不少的让人看后感到愤怒,悲痛,惋惜,伤心的事,描写了到处的民不聊生,卖儿卖女,衣不遮体,死尸遍地的情景,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是无法想像。
《中国西北角》心得体会
![《中国西北角》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59133eb551810a6f52486a5.png)
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重读这部新闻史上的名著时,不仅祖国的西北角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我们的记者已走遍祖国各地,以至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
可是在当今盛世,能象范长江那样写出引人瞩目的作品的名记者,却为数不多,这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极不相称。
正如穆青同志说的,我们“应该培养出一批能够纵论世界风云的名记者”。
名记者的特征是什么?名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闻记者都应该具备记者这一职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诸如政治思想、理论、文化知识、新闻专业等方面的素养等等。
但是作为一个名记者,主要指的又是什么呢?作品是记者最好的镜子。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国的西北角》,看看范长江作为一个名记者体现出了哪些素我想提出其中主要的两点来谈一谈。
名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也是当时群众迫切要求回答的重大问题”。
记者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问题呢?这是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
成功的新闻作品必须回答那些属于时代矛盾焦点的问题。
而回答这样的问题,决不能靠“不痛不痒的报道”,‘必须是记者采写出来的“独到的见解”和“权威的派见”我们可以从下例得到证明。
在作刀、中,他以软多的篇幅谈到尺族问顾。
《松潘与汉藏关系》一节”匕作者写J’藏l习沂受的压迫,论述了西南、}儿闭二尺族关系的现状,然后尖锐指出:“东亚国际争夺之垂心,已集巾1几,},J伟,},国各民族的不合理关系,【找予人以可趁之机。
以目前情形观之,此等邵介,如加以外力之帕动,得相当之强力引诱,乡亡否能再维特介日之关系,恐难得乐观之答复。
”记者指出问题的严紧性,并把西南、西北社会现状放在世界大范围内来烤察,使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而高人一筹。
而日,,记者对民族间题进行过一番研究,随之提出的自己观点“民族关系的主张,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发展,文化上交流等,便能使自己的论点,持之有如,‘一丫之成理,起到震聋发耽的作用。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ece2749336c1eb91a375dcc.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彭玺睿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中国西北,足迹到达川、陕、青、甘、宁夏、内蒙等省市,全程四千余里,详细介绍了当时西北地区的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
共分为六十六则通讯,五大篇章。
第一篇:《成兰纪行》此篇描述了记者经由四川盆地行进至甘肃的见闻。
作者的足迹逐渐由成都平原的农耕社会进入川西高原的藏民游牧区,着重描写了战乱之后,当地农村底层百姓穷困贫乏状况。
随即是汉藏关系,以及当地因战乱而陷入的困境:“沿途饿殍载道,臭不可闻”。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当地鸦片买卖吸食成风的忧虑。
第二篇:《陕甘形势片断》此篇描述了记者在长安和兰州的见闻,着重分析了在新的交通形势之下,长安和兰州的战略地位,以及陕甘边境、渭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环境。
其对渭水两岸百业萧条,遍种鸦片的痛心和焦虑成为该篇最难忘和引人深思的一段。
第三篇:《祁连山南的旅行》此篇描述了记者在青海的行程见闻,对当地的特殊的高原自然环境做了大量的描写,并且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借以抒发作者的慨叹。
此外,作者对青海当局的主要负责人也着以较多笔墨,详细分析了青海在特殊的多民族、宗教背景下的政治环境。
在这一篇中,作者对于汉藏回之间的民族关系的分析让主旨思想更深一层,以“回教促进会”为切入点,进行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分析探讨。
第四篇:《祁连山北的旅行》此篇描述了作者在张掖、酒泉、玉门以及敦煌等地的行程见闻,描述了当地种植鸦片、重税科刑和民不聊生的现状,表达了担忧和思考,并结合当地悠久的历史,对该区的战略地位变化做了细致的梳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考量了这一地区的发展策略和前途。
第五篇:《贺兰山的四边》此篇描述了作者在兰州、宁夏至包头一线的经历所感,记录了=数年战乱破坏后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
结合西夏历史讲述了当代发展应注意的教训,并对回民安置问题做出了深刻分析;对宗教的发展,教育的推广都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评《中国的西北角》
![评《中国的西北角》](https://img.taocdn.com/s3/m/7e7af7d926fff705cc170a65.png)
评《中国的西北角》摘要: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
《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于1935年以《大公报》特邀记者的身份从成都经松潘到兰州的通讯集。
是范长江的成名作,也是研究三十年代西北地区文化、风俗的重要史料,它揭开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神秘西北地区的黑暗和危机,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并在其中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引起了全国震动,对后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范长江写作特点思想结构范长江的新闻通讯,内容丰富,谈古论今,气势磅礴,意趣横生,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各界争购,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特赶印再版数千部,出书未及,复又售罄,而来函订购者尚多,当赶印三版,出售未及登广告,又经售罄,此书销行之广,为空前所未有。
”可见此书在当时的影响力,下面笔者将对此书的写作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文章的结构特点1、以游程为线,展开结构。
此类结构的篇章较多,以《敦煌返张掖》为例,作者记叙了从敦煌到张掖沿途上各种各样的见闻:“十工”村甲长派人伺候时,表面上必恭必敬的情态;汽车开到三道沟,引来的无数男男女女“观众”;戈壁路上迷人的风沙;玉门县长坐着“八人大桥”在街上走一趟,让居民交“迎春费”的奇闻;玉门到酒泉路上成群的逃荒农民:以及河州人打猎时的壮观场面等等。
作者以流畅的文笔,描绘所见所闻,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身历其事。
2、以某一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
在《张掖的破产,是人懒的过》里,作者就张掖破产是不是人懒的原因这一问题,对政府的“烟亩罚款”进行剖析,说明了张掖的破产,完全是由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又如《磴口和宁阿之争》,围绕磴口设县,引起的蒙古阿拉善族和宁夏发生纠纷的事件来进行谋篇布局,给人以结构严谨集中之感。
二、本书内容特点1、对现实的客观描述。
如对酒泉城内儿童的描写:尽管是新年的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钰湲:读《中国的西北角》
王钰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刻,对祖国抱有强烈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范长江踏上了去中国西北采访的路途。
范长江旅行的目的很明确,如他在《中国的西北角》的开头写道:“……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面表现现实的中国。
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
自然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静,即使有一些安乐的现象,他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酸。
”他在书中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现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北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社会黑暗。
因为他,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的我们,才能了解当时处于中国西北部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老百姓的艰苦生活。
范长江,成功的用他的方式,运用他笔头的文字给他的读者带来了西北地区最真实的一面。
也正是他的文字,成为了最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
作者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条西北历史画廊。
读这本书,就如同读一部三十年代中国大西北的百科全书一般。
范长江对历史的熟知度令人惊叹。
一个个事件,每一个人物,他都为读者尽可能真真实实地描写出来。
在这些篇章里,范长江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条西北历史画廊。
比如,在《西夏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里,可以看到范长江对宁夏的历史如同专家一般。
他如同在讲故事一样的给读者描绘了西夏在宁夏建都以及走向灭亡的历史。
范长江每到达一个地方,他都会为读者介绍当地的一些人文背景情况等:比如在西北地区既有诸葛亮走过的崎岖的山路,又有姜维种麦的故地;既有古代繁荣昌盛的商埠,又有刀剑撕杀的古战场;既有左宗棠修建的大道,又有邓艾父子所筑的桥梁;既有刘备住过的山寨,又有唐肃宗登极的地方。
我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不止是名人,每每当范长江回忆起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他描绘的情景总会让我想到那活在当下的平民百姓呢,看到古人在山路上仰望天空,感叹着世界的千奇百态,或许他还是个诗人,低头马上跑回家,把他刚刚在天空上突然找寻到的灵感或者感触变化成为流传千古的诗歌,说到这,仿佛又好像闻到了战争的硝烟味,一个个已经满脸炮灰的士兵们从地上爬起来,毫不犹豫地拿起他身边的弓箭射向了在他旁边向他跑来的敌人。
他为他的读者提供了深厚的背景资料,也为读者增加了知识来用历史来警惕当世的人们,并且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自由想象他给我们留下的画面,让每一个读完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触。
读《中国的西北角》就越发强烈地感受到这点。
读着他的文字,仿佛我随着他穿越时空,将我带到了遥远的古代,让我亲自和当时的人们对话,让我身处于各个民族共同居住的繁华都,让我看见那先后的风云变幻,以及那如刀剑影的民族战争;那些文字又能把我拉回现实,让我看到受欺压的百姓和鸦片遍野的凄惨景象;也能把我推向山的最顶端,让我领略西北高原那独有的风光景观。
我相信许多读者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心灵被范长江的文字所牵动着,被他所感染。
在《灵武城中忆当年》里,作者身在这座历史的名城,他的思想却飞向遥远的古代,沉浸在历史当中。
他想到了皇帝唐肃宗,接着想到了成吉思汗,还想到了抚张煦。
作者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联想,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看法:“灵武城内街市,寂寞如乡村。
”整篇文章,通过历史看到现在,还有这样丰富的联想,书中比比皆是。
我很喜欢作者如实的写下每一个它看到的画面,不管画面多么残酷,他做的只是把它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旅行到西北名城酒泉,在《酒泉走向地狱》中,对酒泉城内的儿童有这样一段描述:“尽管是新年的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
有几条背风的街道,记者简直在晚间没有勇气经过。
这般几乎全身赤裸的孩子,在夜间,他们就在门角墙脚,乃至无水的水沟里藏了起来。
你如果用手电去照,这里一堆三个,那里一堆二个,彼此挤得紧紧地睡下了。
到了夜间十时以后,气候变为酷寒,这班孩子渐渐忍受不了,他们于是本于童性的自然,放声哭出他们求救的惨痛哀声:“妈妈呀!冻得很呀!”“爸爸呀!救命呀!冷死人呀!”“老爷太太呀!实在冻得受不了呀”……有时天气特别寒冷,一两条街的灾童一齐号啕大哭起来,哀声震动全城!”
这是多么刺人心痛的一幕。
当我作为读者看到这段文字,仿佛我就身在其中,进入了作者的身体,从他的眼中亲自看到这一些。
他描写的毫无夸张的用词,可是一切都是那么逼真。
他将个人的观察和感想巧妙地变成广大读者的观感。
仿佛在我眼前呈现出被塞北刺骨寒风攥成一团的骨瘦如柴的儿童躯体,听到那撕肝裂肺动彻耳鼓的凄惨哭声,连我自己都忍不住要哆嗦一下。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就是需要这样真实、客观、具体的描述,也会直接而有力地表现了文章主题,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弱水南岸的风光(二)》一节有这样的一段:“有一种戴貂皮小帽,穿着马褂,背上背着布口袋,口里含着长旱烟筒,一手拿着白布包好的账薄,一手提着打马棍,或者嘴上还留着八字胡的人,走进村子的门前,那个村子立刻变成了肃杀的气象。
大人不讲话了,小孩也不闹了。
主人的气势一泄,狗也不敢放地声狂咬,挟着尾巴退到一旁,这就是收账的人来了。
这家人今年是否可以过安静的新年,就得看债主们,是否可以让今年所欠的利和本,等过了年再想办法。
……这简直是穷人过年时一种大杀风景的东西。
”
我个人很喜欢在这一段,因为描述的很生动,就像是出现在自己面前一样,让我想到了电影当中的沙漠土匪,进入一个荒芜的村子,抢劫那店里仅有的一点钱。
然而那是电影,而范长江所叙述的全部都是赤裸裸的事实。
作者不仅逼真地描写出了地主家收账人那令人厌恶的丑态,以及通过叙述大人不讲话,小孩也不闹,连狗也不敢放声狂咬的肃杀气象,从侧面烘托出了收账人的凶恶与残暴,表现出了农民与地主的尖锐对立,而最后一句“这简直是穷人过年时一种大杀风景的东西”的议论,又表达出了作者对不同阶级的强烈爱憎。
读完这本书,好像完成了一个文化之旅一样,我感觉刚坐完时光穿梭机从古代回到现在,身躯回来了,但是心灵还在震撼之中,这个旅程不仅看到了范长江给我所带描绘的景象,还有我自己脑海里层出不穷的幻想,每读到他描绘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就不自觉的开始幻想当时的情景,当有时候想象的开始有点不切实际的时候,又笑一笑,摇摇头低头再读下去,然
后又陷入另一个情景里。
我不仅喜欢他给我绘制的精致画面,还欣赏他描写人物或者事件的那种细致,那种直接,那种气势,让人想要一口气读完,不想漏掉任何一句他笔下的画面,他从不用华丽的词语去形容任何事情,都是简约的几句话,但却非常周到的顾及到了每一个细节,让人读完就马上有了画面感。
这才发现有层次感的描写是多么重要啊!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像范长江一样当个优秀的记者,能让我的读者在我写的文字下自由翱翔,但当回到现实世界后,又是一个崭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