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1.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22.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23.亲子互动风格: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4.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013.421.学习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2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23.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24.亲子互动: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012.71.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为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

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2.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3.亲子互动: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012.41.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2.学习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3.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4.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它具有双重任务,理论上承担着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实践上承担着根据学生的研究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的任务。

2、准备性(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研究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研究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研究中可能成功,研究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3、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人们以图式的方式存储知识,图式是人们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人们在后天的教育下通过同化顺应等方式不断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图式。

4、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自己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发生量变的过程。

5、顺应: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会存在一定偏差,原有观念会发生调整以顺应新知识的接纳。

6、平衡化:指个体在与情况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表现出定向性的特性。

7、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独立解决题目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时解决题目的能力。

ZPD 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

8、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变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研究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支架要随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进行调整。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者并不根据研究的目的去控制或者改变教育过程中的有关条件,因此也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简介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有目的的整理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从中提炼出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自然实验法:在学校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

临床个案法:对学与教的个案做详尽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教育: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个体社会化: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教学:企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正式学生群体: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寝室等。

费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的行为的概况。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进步。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教师的人性化方向: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当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中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6.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它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1.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2.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14.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5.强化: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叫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或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4、图式:是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最初的图式来源遗传。

5、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

6、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7、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三章学习理论★1、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是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互动的过程模型)关注的是学与教的互动。

(1)五事①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导教学过程)③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中所表现的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主要信息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局)、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组织(2)三个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和教学信息的互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1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教学中对教学的监控与分析;教学后的检测与反思)4、学与教的互动:五个因素影响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实践。

1、帮助教师准确理解问题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开展研究第三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启动期(1920年代以前)代表作:《桑德代克事件:教育心理学》1903年出版,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它还没有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期(60-70年代)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美时期(80年代以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2 —。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详解(1),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50道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9、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

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4。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5。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7。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9。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1。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2.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强化:凡施加影响有助于有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

3.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

4.移情:指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行感知和体验后而产生的类似于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替代性情感反应。

5.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本身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本身教学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控。

6.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改结构不是解剖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

最初的图式是由遗传得来的。

7.角色采集技能:是指个体采取他人的不雅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

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能力。

8.下位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不雅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下位关系,又称类属关系。

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

有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

9.PQ4R法是一种阅读策略,是六个步骤的英文名称缩写。

包罗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和复习六个操作步骤。

10.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罗森塔尔等发现。

即如果教师按照对某一个学生的了解而形成必然的期望,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标的目的变化。

11.图式:人们对客体和事件有关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是一套例题、一套概念或表象的结构及功能的组合。

12.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怎样在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规范以及社会行为技能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不雅察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因而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不雅察学习理论。

13. 自尊感:对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彼此关系的反映。

14. 直觉行动思维:一种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的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