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土壤的基本性质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土壤学研究着土壤的形成、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土壤的基本知识点。

一、土壤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过程。

在形成过程中,地球上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破碎,并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水浸、温度变化等;化学作用则涉及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反应;而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部分组成。

固体部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其中矿物质占主导地位,通常由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则是指土壤中残体、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形成的黑色或棕色物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土壤溶液,其中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体部分则包括土壤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以及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大小可分为黏粒、粉粒和砂粒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土壤的结构可以是块状、粒状或块、粒状结合而成的块粒状结构。

土壤孔隙度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化学性质指土壤的酸碱性和养分含量等。

土壤的酸碱性通过pH值来表示,对不同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土壤类型分类、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地质特征进行的分类。

第六章 常见土壤类型简介

第六章 常见土壤类型简介

4.3剖面形态
O Ah Bts C
在自然植被下有残落物层 腐殖质层,壤质,疏松,屑粒 或团粒结构,多根系。 淀积层,亮棕色,块状或棱块 状,有棕色胶膜或铁锰结核。
母质层,基岩发育的带有基岩颜色,下蜀 母质发育的为大块状,有胶膜和网纹。
黄 棕 壤 剖 面
4.4基本性质 (1)颗粒组成:粘化层粘化率大于1.2。 (2)粘土矿物:水云母、蛭石、高岭石, 因母质不同,其组成状况不同。粘粒硅 铝率一般为2.4~3.0。30~75%,以交换性钙镁为主,铁 的游离度大于40%。 (4)微形态特征:B层具有光性定向粘 粒胶膜,并具有一定的铁质淀积胶膜。
4.5与相关土类区别 (1)与棕壤的区别:棕壤表层腐殖 质积累比黄棕壤强,粘化比黄棕壤 弱,铁的风化移动性差,粘粒硅铝 率高。 (2)与黄褐土的区别:黄褐土淋溶 作用弱,pH6.8~7.5,PBS>755, 有少量碳酸钙,粘粒硅铝率>3.0。 (3)与褐土的区别:褐土全剖面 PBS>80% , 常 有 碳 酸 钙 新 生 体 , pH一般为7.0~8.5。
棕 壤 剖 面
5.4 基本理化性质
(1)土壤机械组成:片岩、花岗岩残积 物发育的质地粗,表层砂壤或壤质砂 土,中部为壤土;洪积物或黄土状母 质发育的表层为壤土,中部为粘壤土 或更粘,总之,淀积层比表层粘重。 (2)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处于硅铝化脱 钾阶段,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为 主,半生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 北部水云母多些,南部棕壤高岭石多 些。
3.3剖面形态
O Ah Bs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暗灰棕至暗橄榄 色,屑粒或团快状结构 淀积层,鲜黄色或蜡黄色, 较粘重,块状结构,结构面 上有带光泽的胶膜 母质层,多保留母岩色泽
C

观察土壤的方法

观察土壤的方法

观察土壤的方法篇11.引言:介绍土壤观察的重要性2.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2.1 视觉观察2.2 触觉观察2.3 嗅觉观察3.使用工具进行土壤观察3.1 放大镜3.2 显微镜3.3 土壤pH试纸4.土壤的分层观察5.记录观察结果6.结论:总结土壤观察的方法及其意义正文1.引言:介绍土壤观察的重要性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因此,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我们需要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

2.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2.1 视觉观察:通过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和结构,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性质。

例如,深色土壤可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而浅色土壤则可能较为贫瘠。

2.2 触觉观察:通过触摸土壤,我们可以感受其湿度、松紧度和颗粒大小。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2.3 嗅觉观察:通过嗅闻土壤,我们可以判断其是否有异味,如腥味或霉味,这可能暗示着土壤存在某些问题。

3.使用工具进行土壤观察3.1 放大镜:对于细小的土壤结构或生物,我们可以使用放大镜进行更仔细的观察。

3.2 显微镜: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微小颗粒,我们可以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3.3 土壤pH试纸:通过测试土壤的酸碱性,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pH值,这对于确定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非常重要。

4.土壤的分层观察在观察土壤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土壤的分层情况。

不同土层的性质和成分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分别观察并记录各层的情况。

5.记录观察结果在观察土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记录观察到的情况,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湿度、酸碱度等。

这有助于我们分析和比较不同土壤的性质和状况。

6.结论:总结土壤观察的方法及其意义通过观察土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状况,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篇21.引言:介绍观察土壤的重要性2.材料准备:列出所需的观察工具3.观察步骤:详细阐述观察土壤的方法3.1 土壤颜色3.2 土壤质地3.3 土壤结构3.4 土壤湿度3.5 土壤气味4.观察记录:描述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5.结论:总结观察土壤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性正文1.引言:介绍观察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各种各样的土壤

3.2各种各样的土壤

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 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 水分 空气和无机盐。 空气和无机盐。
分析土壤组成的模型
45%~49% ~
25%
50%
25%
1%~5% ~
砂土类土壤 壤土类土壤
砂粒 土壤颗粒类型 粉砂粒 黏粒 砂土类土壤 土 壤 土壤结构类型 壤土类土壤 黏土类土壤 (透气、透水、保水) 土壤的性状
探究:不同土壤的透水性 探究:
探究方交流: 探究方交流:
材料:量筒、漏斗、棉花、 材料:量筒、漏斗、棉花、烧杯
砂土
黏土
壤土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渗水量 保水性 通气性 透水性
砂粒 黏粒
粉砂粒

较少 居中


居中

弱 居中

弱 居中
讨论: 设想一下粉砂粒的通气、 讨论 : 设想一下粉砂粒的通气 、 透水情 说说它的特性? 况,说说它的特性? 粉砂粒的透气、透水情况 粉砂粒的透气、透水情况——介于砂粒 介于砂粒 和黏粒之间
让我们来感受土壤颗粒
土壤颗粒的分类 名称 砂粒 粉砂粒 黏粒 直径/毫米 直径 毫米 2.0~0.02 ~ 0.02~0.002 ~ <0.002
砂粒、 粉砂粒、 砂粒 、 粉砂粒 、 黏粒分别堆积在 一起, 哪种颗粒之间的间隙大, 一起 , 哪种颗粒之间的间隙大 , 含空 气和水最多? 气和水最多?
土壤的分类 根据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 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粘土 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
书上思考题
土壤的性状
土壤名称 性状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 砂土类土壤 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 黏土类土壤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 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 壤土类土壤 能保水、保肥。 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种

土壤基本六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土壤基本六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土壤基本六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质量和特性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土壤被定义为地球表层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天然体系,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和微生物。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受到气候、地质、生物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土壤中,存在着许多关于其质量和特性的参数和指标。

土壤基本六项就是指描述土壤质地特性的六个基本参数,包括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酸碱度和肥力。

这些参数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

首先,土壤的质地指的是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

质地通常分为粘土、壤土和砂土三种类型。

粘土颗粒较小,粘粒性强,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较好;壤土颗粒大小适中,透气性和透水性良好;砂土颗粒较大,透气性较好,但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较差。

其次,土壤的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相互连接情况。

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提供良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第三,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指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

有机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含量的有机物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保肥能力和通气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此外,土壤的水分状况指的是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分布情况。

土壤中的水分对于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合适的水分状况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吸收养分和建立稳定的土壤水分环境。

酸碱度是指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性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养分的转化和作物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作物对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合理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对于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至关重要。

最后,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和供应能力。

土壤肥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肥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土壤养分含量、养分供应能力和养分的有效性等指标。

通过对土壤基本六项的全面了解和评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土壤的适宜性和肥力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制定相应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增加作物产量。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土壤的基本性质

土壤的基本性质
畜践踏与农机具等作用下由松变紧的过程称为土壤 压板过程。
• (2)注意土壤的宜耕状态和宜耕期: 土壤的宜耕期
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 (3)改良土壤耕性: 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排
灌、适时耕作等方法改良土壤耕性。
• 3.2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 3.2.1 土壤胶体(soil colloid)
• 影响土壤粘结性和粘着性的因素有: • ①土壤质地:土壤愈细,接触面愈大,粘结性和粘着
性愈强。
• ②土壤含水量: 含水量愈少,土粒距离愈近,分子
引力愈大,粘结性愈强,故干燥土块破碎甚为困难。
• ③土壤结构:团粒结构可使土团接触面减少,因而
其粘结性和粘着性降低,土壤疏松易耕。
• ④土壤腐殖质含量:腐殖质含量增加可减弱粘土的
• (2)核状结构(subangular structure): 结构体长、
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梭角明显,较块状结构 小,大的直径为10-20mm稍大,小的直径为5-10mm。
• (3)柱状结构(columnar structure):结构体的垂
直轴特别发达,呈立柱状,棱角明显有定形者,称 为棱柱状结构,棱角不明显无定形者,称为圆柱状结构。
• 3.1.3.1 土壤耕性的含义 • (1) 耕作难易程度; (2) 耕作质量的好坏; (3) 宜耕期长
短。
• 3.1.3.2 土壤物理机械性 • (1) 粘结性和粘着性 • 土壤粘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
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 土壤粘着性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土粒粘着
外物表面的性能。
• 3.2.1.2 土壤胶体的构造
• 土壤胶体分散系包括胶体微粒(为分散相)和微粒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特性(下)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特性(下)

3.2土壤热量状况
3.2.2 土壤热学性质 土壤热容量 ①概念: 重量热容量——单位重量土壤增减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也称比热C,单位为 卡/g· 度。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土壤增减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也称热容量W,单位为 卡/cm3· 度。 W = C ×容重 一般土壤热容量愈大,土温变幅愈小,土温愈稳定。 ②土壤三相物质的热容量比较:土壤空气的容积热容量极小,土壤 水分的容积热容量最大,约为固相物质的2倍。 土壤愈湿,土壤热容量愈大。因此,当春天土壤过湿时,可通 过耕作或排水降低热容量的方式,促使土温快速上升。
3.3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类型、水分常数及其有效性图示
3.3土壤水分 3.3.4 土壤水的能量——土水势
自然界中所有物质的自发和普遍的趋势 是:由势能较高处向较低处运动。土壤水分 亦从自由能高的地方向自由能低的地方移动。 土水势通常用单位容积土壤水分的势能值表 示,单位为帕(Pa)。
3、毛管水
• 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时,水分子不 再受土粒表面引力的作用,而是靠毛管引力(水 的表面张力和水分子浸润力的合力)而保持在土 壤的毛管孔隙中,这部分的水就称为毛管水。 • 毛管水具有自由水的特点,能溶解溶质,移动速 度快,可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是作物可以利用的 土壤水分的主要形态。
• 根据毛管水与地下水的联系情况和所处的 地形部位,可以将其分为毛管上升水和毛 管悬着水。
(1)毛管悬着水
• 降雨或灌溉以后,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 留在土壤上层的水分,称为毛管悬着水。 •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含水量,称为 田间持水量。 • 田间持水量是旱地土壤有效水的上限。(2)毛管上升水Fra bibliotek4、重力水
• 当土壤水份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份不能 为毛管所保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 漏,这部分水就称为重力水。 • 重力水对作物是有效的,但由于它渗漏很快,不 能被保持,所以对旱作而言是无效的。 • 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份时, 土壤的含水量就称为饱和持水量。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1. 引言概述土壤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介绍本教学大纲的目的和结构。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形成机制等知识。

2.2 技能目标:具备土壤样本采集、分析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2.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3. 教学内容3.1 土壤学概述3.1.1 定义和研究对象3.1.2 土壤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3.2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3.2.1 岩石风化和土壤母质的形成3.2.2 土壤发育的过程和演替阶段3.3 土壤的物理性质3.3.1 土壤颗粒组成和结构3.3.2 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3.4 土壤的化学性质3.4.1 土壤pH值和酸碱性3.4.2 土壤养分和肥料利用3.5 土壤的生物性质3.5.1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微生物活动3.5.2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功能3.6 土壤分类与名称3.6.1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3.6.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名称3.7 土壤与环境3.7.1 土壤与水资源的关系3.7.2 土壤污染与修复4. 教学方法4.1 授课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土壤学的基本知识。

4.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实验分析和观测。

4.3 讨论研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讨论。

5. 教材和参考资料5.1 主教材:《土壤学导论》(作者:XXX)5.2 参考资料:《土壤理学导论》、《土壤化学导论》、《环境土壤科学》等。

6. 评价与考核6.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6.2 实验报告: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6.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土壤研究的学术论文。

6.4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土壤学全面知识的掌握。

7. 进修与应用推荐学生参加相关培训或科研机构,深造土壤学研究或应用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8.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教学大纲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安排,展望土壤学教学的未来发展和趋势。

环境土壤学教案

环境土壤学教案

环境土壤学教案一、引言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主要探讨土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环境修复与保护方法。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对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教育目标1. 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土壤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土壤基本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机制。

3. 理解土壤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土壤基本性质1.1 土壤定义及组成土壤是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体等组成的自然资源。

通过分析土壤颗粒组成、结构及土壤质地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

1.2 土壤质地与土壤结构介绍土壤质地与土壤结构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土壤透水性、保水性等性质的影响。

2. 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2.1 土壤与水环境阐述土壤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土壤滞水、排水等对地表水的影响,以及土壤滞水与排水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

2.2 土壤与大气环境介绍土壤对大气中气体的吸附与释放,以及土壤作为源、汇的功能,探讨土壤与大气环境的相互关系。

2.3 土壤与生物环境讲解土壤对生物的提供营养物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方面的作用。

3. 土壤环境修复与保护3.1 土壤环境污染介绍土壤环境污染的来源、类型和影响,以及影响污染传播和迁移的因素。

3.2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并分析其适用性和优缺点。

3.3 土壤保护方法探讨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如合理利用肥料、合理施用农药、合理耕作等。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与演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修复与保护的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与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参与度考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讨论等。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成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壤的成分》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课题,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力的作用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但是,对于土壤的成分及其作用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成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让学生进行“土壤中水分的测定”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水分成分。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中的其他成分,如空气、有机物、矿物质等。

4.讲解:教师讲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5.实践:让学生进行“土壤保护”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壤的组成:水分、空气、有机物、矿物质2.土壤的作用:提供养分、保持水分、调节温度、保护生物多样性3.土壤保护:减少农药使用、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水分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3章 土壤化学性质

第3章  土壤化学性质
第3章 土壤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3.1土壤离子交换吸附性能 3.2土壤酸碱性 3.3土壤缓冲性
3.1土壤离子交换吸收性能
主要内容: 3.1.1土壤吸收性能; 3.1.2土壤阳离子交换吸收; 3.1.3土壤阴离子吸收
3.1.1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吸收性能是指土壤能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
3、化学吸附性

化学吸收性(chemical absorption performance)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变为难
溶性盐而沉淀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以纯化学反应为基础的,称为化学吸收,比如可溶性的磷酸盐, 在土壤中与Ca2+ 、Mg2+、Fe2+、Al3+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磷

(3)、符合质量作用定律:根据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改变某一反
应物(或产物)的浓度达到改变产物(或反应物)浓度的目的。
2、 阳离子交换能力
(1)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 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有能力。 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Fe3+ > Al3+ > H+ > Ca2+ > Mg2+ > NH4+ > K+ > Na+

土壤机械吸收性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孔隙状况。阻留在 土层中的物质可被土壤转化利用,起到保肥的作用,其保留的
养分易被作物吸收利用。
3.1.1土壤吸收性能

2、物理吸收性(physical absorption performance)是指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
保持能力。由于土壤的细粒部分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

3.2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附性能

3.2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附性能

2:1型粘土矿物
特点:胀缩性大,吸湿 性强,易在两边硅氧 片中以Al3+ 代Si4+ ,有 时可在硅铝片中,一 般以Mg2+代Al3+→带负 电→吸附负离子。 如蒙脱石,这类矿物 多出现于北方土壤。
硅氧片
铝氧片 硅氧片
土壤粘土矿物带电: 土壤粘土矿物带电:同晶代换作用
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 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 象。 对于2:1型矿物来说:原来晶格中的中 心原子被其大小相近且电性符号相同的而原 子价较低的原子所代换。(带负电的原因)
B、有机胶体: 主要指腐殖质及少量的木质素、蛋白质、 纤维素等。 特点:颗粒极小,巨大的比表面积,带有 电荷高度的亲水性,负电荷量比粘粒矿物大。 C、有机-无机复合体: 有机胶体以薄膜状紧密盖覆于粘土矿物表 面通过阳离子与-COOH、-OH等官能团形成复 合体。
土壤胶体的构造
扩散层 微粒 核
+ + + + + +
土壤胶体的特性
• 土壤胶体比表面和比表面能
比表面: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物体的总 表面积(cm2/g,cm2/cm3)。 2:1型黏土矿物,腐殖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
• 比表面能(吸附能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物体内部分子处在周围分子之间,在 各个方向上受到吸引力相等而相互抵消, 表面分子则不同,由于它们与外界的液 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因而在内、外方 面受到的是不同分子的吸引力,不能相 互抵消,所以具有多余的表面能,这种 能量产生于物体表面,故称为表面能。
举例
• 胶体分散系可以是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或气体 中,也可以是液粒分散在气体或其他液体中。 • 日常接触和研究的胶体,大多是固体颗粒分散 在液体或液体微粒分散在另一液体介质中,例 如氢氧化铁、层状硅酸盐和腐殖质酸的胶体溶 液以及蛋白质和胶水等。 • 思考:土壤泥浆?

3.2.1(1)土壤的物理性质

3.2.1(1)土壤的物理性质

班级: 姓名: 人生就像一场比赛, 不能赌,只能博 乌审旗职业中学导学案1§3.2 土壤的基本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 (1土壤孔隙性)年级:高一 科目:植物生产与环境 课型:新课 主备人:张志伟 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的基本性质的分类,理解并识记土壤的物理性质,了解土壤孔隙性、土壤密度、土壤容重,掌握土壤孔隙度的概念,了解土壤孔隙度对土壤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熟悉土壤孔隙度,及其在植物生产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土壤物理性质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1.重点:土壤孔隙性、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及其在植物生产中的作用2.难点: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的概念 学习用具:导学案,黑板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1. 土壤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组成2. 土壤固相主要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物理状态、移动性、有效性和对植物的作用,可常把土壤水分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二、设问导读1. 土壤的基本性质可分为哪几类?各包括哪些?2. 什么是土壤孔隙、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土壤容重?3. 土壤孔隙度的表达式如何?4. 土壤空隙可分为哪几类?各自的性 质如何? 三、自学检测 一、填写下列空白:1. 土壤的基本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土壤孔隙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改良剂一肥效试验方案

土壤改良剂一肥效试验方案

土壤改良剂一肥效试验方案1.实验目的评估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肥效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剂提供科学依据。

2.实验材料和设备2.1土壤样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样品作为实验材料。

2.2土壤改良剂选择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土壤改良剂,如有机肥料、石灰、磷酸盐肥料等。

可以根据需要选取适当数量的土壤改良剂。

2.3实验设备包括天平、pH计、电导率计、生长箱、植物种子、玻璃容器等。

3.实验步骤3.1土壤基本性质分析对所选土壤样品进行基本性质分析,包括pH值、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

这一步可以初步了解土壤的肥力水平,为后续实验提供依据。

3.2土壤改良剂添加实验将相同数量的土壤样品放入玻璃容器中作为对照组,再将不同土壤改良剂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其他玻璃容器中。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设置多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有重复品。

3.3测定土壤性质通过添加土壤改良剂后,可以测定土壤的pH值、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以了解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3.4植物生长试验选择适合的植物种子,如小麦、玉米或黄瓜等,进行植物生长试验。

将这些种子均匀撒在各处理组的土壤中,并给予相同条件的养分和水分供应。

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根系发育情况等。

3.5产量测定植物生长期结束后,可以测定各处理组的植物产量,包括根茎的重量、果实的数量和重量等。

4.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采用方差分析或其他适当的统计方法,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同时,可以绘制图表,反映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5.结论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肥效的影响。

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偏差,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同时,可以探讨选取合适的土壤改良剂的依据,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土壤改良剂肥效试验方案,可以根据具体实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壤的种类》是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它们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土壤的种类和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究土壤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知道土壤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它们的特征。

2.难点: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土壤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黏土、壤土等。

2.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土壤的形成、土壤中的生物等。

3.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锹、盆栽等。

4.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中的生物等,让学生对土壤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黏土、壤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土壤中养分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的重要性和有效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组成和特点1.1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容重、保水性等。

1.2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1.3土壤的生物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土壤中的养分2.1主要养分:氮、磷、钾的特点和作用。

2.2次要养分:钙、镁、硫、铁的特点和作用。

2.3微量元素:锌、铜、锰、硼等的特点和作用。

3.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3.1有机肥料:堆肥、沼液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2矿质肥料:氮肥、磷肥、钾肥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3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锌肥、锰肥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土壤肥料的使用与工具4.1肥料的施用方法。

4.2肥料施用的工具:施肥机、喷雾器等。

4.3肥料施用的时机。

三、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1.1教师准备好教学用具:教材、实验装置、图片等。

1.2教师预习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3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

2.导入新知2.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土壤的特点和养分的重要性。

2.2提出问题:你知道土壤的组成和养分有哪些吗?2.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补充完整。

3.知识讲解3.1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3.2土壤中的养分及其特点。

3.3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3.4土壤肥料的使用与工具。

4.实验展示4.1教师选取一些常见的肥料进行实验展示。

4.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解释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4.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小结归纳5.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5.2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

6.课堂练习6.1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6.2学生上台讲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的理解和应用。

7.拓展延伸7.1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材料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3.2土壤的成分(教案)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3.2土壤的成分(教案)

2.分离土壤中的物体
提问1:有什么办法把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呢?
全班交流、分析。(板书:筛子)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提问2:用筛子筛过后,发现什么?
全班交流、分析。(板书:黏土、杂质)
小结:土壤中有像面粉那样细小的颗粒,这是土壤中的黏
土颗粒。
提问3:还能用什么办法把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呢?
全班交流、分析。(板书:水)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土壤中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
物的残体和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提问2:土壤为什么能成为动植物生存的场所呢?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土壤中的砂、黏土、水、空气和腐殖质,为动植物
生存提供了条件。

、研讨 和交流 (预设
5分 钟)
1.提问:土壤里有什么成分? 2.提问:哪些成分有利于植物生长? 3.提问:哪些成分有利于动植物安家?
教学 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沙子和黏土等。 目标 科学思维
1.多种方法观察发现。 2.分析实验现象,推测土壤成分。 探究实践
1.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并记录土壤中包含的肉眼可见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发现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态度责任
(
)
3.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对植物生长没有帮助。(
)
4.土壤中的砂和黏土对动植物都没有帮助。( )
5.土壤里一般含有少量的空气和水。(
)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C
1.√ 2.√ 3.× 4.× 5.√
五、整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六、板 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 -3 或tm -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 -3。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 -3 或tm -3。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 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 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1—块状结构 2—柱状结构 3—棱柱状结构 4—团粒结构5—微团粒结构 6—核状结构 7—片状结构(2)块状与核状结构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

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

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c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3)柱状与棱柱状结构是指近似直立、体形较大的长方体结构,俗称“立土”。

如果顶端平圆而少棱的称柱状结构,多出现在典型碱土的下层;如果边面棱角明显的称棱柱状结构,多出现在质地黏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下层土壤中。

(4)片状结构是指形状扁平、成层排列的结构体,俗称“卧土”。

如果地表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的结皮、结壳,称为“板结”现象。

3.团粒结构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

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适当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土壤耕性(一)土壤耕性的含义土壤耕性是指耕作土壤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

它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特别是物理机械性在耕作时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土壤的熟化程度。

(二)土壤耕性的表现1.耕作的难易程度。

群众常将省工省劲易耕的土壤称为“土轻”、“口松”、“绵软”,而将费工费劲难耕土壤称为“土重”、“口紧”、“僵硬”。

2.耕作质量的好坏。

耕性良好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小,耕后疏松、细碎、平整,有利于作物的出苗和根系的发育。

3.宜耕期的长短。

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如沙质土宜耕期长,表现为“干好耕,湿好耕,不干不湿更好耕”;黏质土则相反,宜耕期很短,表现为“早上软,晌午硬,到了下午锄不动”。

(三)宜耕期的选择1.看土验墒。

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外白(干)、里灰(湿),外黄里黑,半干半湿,水分正相当,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

用手抓起二指深处的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稍有湿印但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

松开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即宜耕。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为犁抛散,即可耕。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改良耕性措施是:①增施有机肥料。

因为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②通过掺沙掺黏,改良土壤质地;③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④掌握宜耕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三、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一)土壤胶体1.概念土壤胶体是指1~1000 nm之间(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颗粒。

2.种类根据微粒核的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将土壤胶体分为三大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土壤胶体特性(1)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2)带有一定的电荷,根据电荷产生机制不同,可将土壤胶体产生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3)具有一定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4.土壤吸收性能根据土壤对不同形态物质吸收、保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机械吸收作用机械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阻留作用。

(2)物理吸收作用物理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保持作用。

(3)化学吸收作用化学吸收作用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变为难溶性盐而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也称化学固定。

(4)离子交换吸收作用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又称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供肥最重要的方式。

(5)生物吸收作用生物吸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一些小动物可将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吸收保留在体内的过程。

(二)土壤保肥性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质的能力。

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的主要机理。

1.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概念: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

特点:①可逆反应;②等电荷交换;③反应迅速;④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2.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概念:阴离子交换作用是指土壤中带正电荷胶体所吸收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类型:根据被土壤吸收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1)易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如磷酸根离子(H2PO4-、HPO42-、PO43-),硅酸根离子(HSiO3-、SiO32-)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2)很少被吸收甚至不能被吸收的阴离子,如Cl-、NO3-、NO2-等。

(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阴离子,如SO42-、CO32-、HCO3-以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3.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肥力影响:①影响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②影响土壤酸碱性。

③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耕性。

④影响土壤缓冲性和稳肥性。

(三)土壤的供肥性1.概念土壤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土壤供肥性。

2.土壤供肥性表现①作物长相。

②土壤形态。

③施肥效应。

④室内化验结果。

3.原理土壤供肥性常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迟效养分转化成速效养分的速率、交换性离子有效度等有关。

迟效养分的有效化:迟效养分包括矿物态养分和有机态养分,矿物态养分经过风化释放多种可溶性矿质养分,层状硅酸盐中养分有效化主要来自层间离子释放;有机态养分主要依靠微生物分解而释放使其有效化。

交换性离子有效度:交换性离子对植物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阳离子非交换吸附的有效性。

(四)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调节1.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

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提高有机质含量;翻淤压砂或掺黏改沙,增加沙土中胶体含量;适当增施化肥,以无机促有机,均可改善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2.科学耕作,合理排灌。

合理耕作,以耕促肥;合理灌排,以水促肥,也可改善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3.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

酸性土壤施用适量石灰、草木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可调节其阳离子组成,改善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四、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土壤酸性或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值来表示。

我国一般土壤的pH值变动范围在4~9之间,多数土壤的pH值在4.5~8.5范围内,极少有低于4或高于10的。

(一)土壤酸碱性1.概念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中的H+和OH-浓度比例不同所表现的酸碱性,常用pH值表示,pH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og[H+]。

2.分级土壤PH值和酸碱性反应的分级3.与土壤肥力关系见下表。

4.调节①因土选种适宜的作物。

②化学改良。

酸性土壤通常通过施用石灰质肥料、碱性土壤一般通过施用石膏、磷石膏、明矾等进行改良。

(二)土壤缓冲性1.概念土壤具有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称为土壤缓冲性。

2,机理①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

②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

③土壤中的两性物质作用。

如胡敏酸、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既能中和酸,又能中和碱,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3.影响因素土壤缓冲性大小取决于黏粒含量、无机胶体类型、有机质含量等。

4.调节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沙土掺淤,增施有机肥料和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

壤酸碱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