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

了林权所有者参与疫木处理的积极性。3.4 采伐迹地更新和林分改造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长久之道

对清理或采伐后的林地,选择合适的树种及时更新,不仅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和有害植物的入侵,还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物群落,巩固治理成果。

云南省德宏州对松材线虫病的综合治理研究表明,只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松材线虫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致谢 国家森防总站检疫处对德宏州松材线虫病预防和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西南林学院徐正会教授帮助修改文稿,德宏州森防站解芳、畹町林业局雷慧玲、甫贞辉和李北屏同志参加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Sri w ati R,Take mot o S,Futi K .Cohabitati on of the p ine wood ne m 2

at ode,Bursaphelenchus xyl ophilus,and fungal s pecies in p ine trees inoculated with B.xyl ophilus .Ne mat ol ogy,2007,9(1):77~86.2 司马永康,方波,李玉媛,等.云南省百草岭自然保护区植被的

基本类型.云南林业科技,2002(1):31~36.

3 何云玲,张一平.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

征.山地学报,2006,24(2):193~201.

4 张瑆.对云南省松树线虫病预防工作的对策思考.中国森林病

虫,2002,21(2):40~42.

5 蒋小龙,喻盛甫,沐咏民,等.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可能性及检疫

对策.植物检疫,2004,18(6):346~348

6 德宏年鉴编辑部编.德宏年鉴2005(14).云南潞西:德宏州德宏

年鉴社,2005.

7 王峰,喻盛甫,冯士明,等.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云南

农业大学学报,2002,17(4):421~422.

8 冯士明.松材线虫病在云南发生的可能性及预防对策.植物检

疫,2000,14(5):289~291.

9 赵宇翔,董燕,徐正会.云南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

究.中国森林病虫,2004,23(5):13~16.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3

郑耘 杨伟东 陈枝楠 王颖 龙海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18001)

摘要 李痘病毒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物,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已被多个国家列为检疫性有

害生物。本文对李痘病毒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该病毒的传播和定殖规律,并根据我国的具体生态情况,对其传入的可能性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认定其传入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传入中国。

关键词 李痘病毒 风险分析3本文受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K10B01-1-1)资助收稿日期:2007-12-05

中图分类号 S41-30, S432.4-34 李痘病毒(P lum pox virus,PP V )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已传播至许多国家,对世界各国的李属果树种植业构成严重的威胁。自1915年首次在保加利亚发现感染李痘病毒病的李树以来,该病毒已传播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地中海地区(埃及、

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印度和智利[1]

。1999年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果园中发现该病毒病[2]

。感染PP V 后,李属果树受害严重,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据估计,在欧洲感病果树数量超过10亿株,感

病果树减产达80%~100%[3]

PP V 的危害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已有多个国家和机构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欧洲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 opean and Mediterra 2nean Plant Pr otecti on O rganizati on,EPP O )将PP V 列

为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4]

,北美植物保护组织(North American Plant Pr otecti on O rganizati on ,NAP 2

P O )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5]

。我国也在2007年5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各国均

932—

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研究检测方法,摸清传播规律,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该病毒传入。

1 寄主范围

PP V的寄主包括一些具有重要经济性的李属木本果树,如杏树(P runus ar m eniaca)、桃树(P.per2 sica)、李树(P.do m estica),以及部分野生或观赏类的李属植物,如比西砂樱李(p.besseyi)、红叶李(p. cerasifera)、乌荆李(p.insititia)、毛樱桃(p.to m ento2 sa)、黑刺李(p.spinosa)等[6]。

2 危害症状

感染PP V寄主在叶、花瓣、果实和果核等部位表现症状。PP V侵染李、杏、桃、樱桃李、洋李后,在叶子和果树上引起典型的痘泡症状。春季感病寄主叶片颜色变淡、发黄,形成褪绿斑、条带、环斑、明脉或畸形叶等症状。一些感病桃树品种的花瓣变色。感病果实表面出现褪绿斑、黄色环斑或线形条斑。受害严重的果实形状不规则或畸形,表面形成坏死斑,果核表面出现灰色环斑[7]。

3 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PP 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病毒线形,粒体大小700nm×11n m,核酸类型为正单链RNA,基因组大小为10Kb,衣壳蛋白由2000个蛋白亚基组成[8]。

根据致病力、血清反应类型、蚜虫传播方式和症状不同,PP V被划分为PP V-D、PP V-M、PP V-C和PP V-E A4个株系。PP V-M株系致病力强,传播能力强,在欧洲广泛分布,可侵染桃树、李树和杏树,可依靠蚜虫和种子传播[9]。PP V-D株系致病力弱,不能种传,蚜虫传毒率低,很难接种到试验寄主上,为非普遍流行的株系,自然寄主为杏、李和桃等李属植物。该株系主要分布在西欧、智利和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2]。PP V-E A株系只侵染杏树,分布在北非地区,其生物学特性类似于PP V-M株系[1]。PP V-C株系寄主广泛,数量多,超过PP V的其它株系,自然寄主为甜樱桃和酸樱桃,在实验室中易于接种到李属其它植物上。该株系蚜虫传毒效率高,分布于欧洲东部、中部和意大利[10]。

4 传播规律

感病果树是PP V的主要传播源。果树感病2~3年后,开始以感病果树为圆心向四周传播扩散。PP V依靠蚜虫在果园内或果园之间做短距离传播,传播距离为100~120m,传播方式为非持久性传毒,获毒时间为30s,持毒时间1h[11]。目前,已知的传毒蚜虫至少有13种,它们分别是日本绣线菊蚜(A phis spiraecola)、豆蚜(A.craccivora)、黑豆蚜(A.fabae)、棉蚜(A.gossypii)、常春藤蚜(A.hed2 erae)、桃蚜(M yzus persicae)、黄药子瘤蚜(M.va ri2 ans)、飞廉短尾蚜(B rachycaudus cardui)、李短尾蚜(B.helychrysi)、桃短尾蚜(B.persicae)、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pruni)、忽布疣蚜(Phorodon hum uli)和禾谷缢管蚜(R hopalosiphum padi),其中,日本绣线菊蚜、桃蚜、忽布疣蚜、(B.helychrysi)是最主要的传毒介体,具有高的传毒效率[12]。

PP V依靠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对稍后几个发现PP V的欧洲国家的调查,发现从疫区引入的带毒种苗造成了PP V的传入和定殖。同时,调查也排除了带毒蚜虫远距离传毒的可能性。因为蚜虫传播该病毒的两个特性决定了蚜虫不可能远距离传毒:1)蚜虫传毒方式为非持久性传毒,蚜虫获毒后1h左右就会失去传毒能力;2)蚜虫获毒后,刺探取食非寄主植物失去传毒能力[13]。

5 检测技术

5.1 生物学鉴定

将PP V摩擦接种到鉴别心叶烟、白勒烟和菊叶香藜(Chenopodium foetidum Schrad)上,根据鉴别寄主的不同表现症状,可以鉴定PP V。由桃树品种GF305、GF31和毛樱桃杂交种(I R473×I R474)构成的鉴别寄主组合,接种6~8周后表现症状,可以区别PP V-M和PP V-D株系[14]。

5.2 DAS-EL I S A方法

在感染PP V浓度较高的果树叶片、果实及花瓣等组织中取样,利用PP V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可以检测鉴定PP V及其所有株系。Ca mbra等制备的单克隆抗体5B-I V I A可以将PP V-M、PP V-D、PP V-EA和PP V-C株系完全区别开来[15]。

5.3 电镜方法

应用免疫电镜检测PP V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多克隆抗体捕捉病毒粒子,可以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PP V[16]。而应用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在透射电镜下鉴定PP V的不同株系[15]。5.4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PP V的灵敏度、准确性,为病毒含量较低的果树中PP V的检测

4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