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园林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园林史
明朝社会历史概况: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经历了17个皇帝,276年。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
南方建立了交郡。
明朝在少数名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
后来国立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但后来南明政权有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灭亡。
一、皇家园林
明代的皇家园林重点在大内御苑。
御苑的分布:少数建置在紫禁城的内廷,多数建置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内的地段。
明代的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东苑。
1、西苑
元代太液池的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明初,西苑大体上保持着元代太液池的规模和格局。
天顺年间进行扩建。
扩建工程包括三部分内容:⑴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突出于东岸的半岛,把原来的土筑高台改为砖砌城墙的“团城”;⑵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海的布局;⑶在琼华岛和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
西苑水面大约占园林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西苑总体布局:建筑疏朗、树木蓊郁,既有仙山琼阁之境界,又富水乡田园之野趣,犹如城市中保留的一大片自然生态的环境。
2、御花园又名“后苑”
位置:内廷中路坤宁宫之后。
时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
用途: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园林规划布局: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有建筑二十余处。
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
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建筑布局在保持中轴对称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在体形、色彩、装饰、装修上予以变化,不像宫殿建筑群那样绝对的均齐对称。
园林特点:建筑密度较高,共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几乎占去全园三分之一的面积。
3、东苑
皇城东南隅,为东苑所在。
东苑相对于西苑而言,以其在皇城之东南故又名“南内”。
明朝的永乐、宣德年间,东苑是一座富于天然野趣、以水景取胜的园林,皇帝经常偕同文武大臣、四方公使到此处观看“击球射柳”之戏。
4、兔园
兔园在西苑之西、皇城的西南隅,是在元代的“西域园”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
其布局比较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山、池建筑均沿着这条南北中轴线配置。
5、万岁山
万岁山(清改称景山)位于紫禁城之北、皇城的中轴线上,园林亦相对应地采用对称均齐的布局。
山的位置正好在元代大内的旧址上,当时的用意在于镇压元代的“王气”,乃出于风水迷信的考虑,而非仅为了园林造景。
百岁山
6、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在紫禁城内廷西路的北部,是皇太后、皇太妃的居所。
花园毗邻宫的南面,呈对称规整布局,主体建筑名“咸若馆”。
紫禁城内宫殿建筑密集,大内御苑仅有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两处。
而在皇城范围内,园林的比重就很大了,几座主要的大内御苑都建置在这里。
皇家园林的特点:
明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统一的时代,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许多类型建筑的构图手法也是这一时段最后完善起来。
明朝皇家园林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构图布局。
既不是完全按照星宿,也不是简单的几何对称,也非民间的遵循自然之道。
它运用对称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按照功能合理布局,在构图上融进各种哲学思想和世界观。
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
二、私家园林
1.江南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主要分布在江南,而江南私家园林在明朝以漕运据点扬州为中心,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称。
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
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
1)扬州私家园林
明末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影园、修园、嘉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但是的江南名园之四。
影园修园
嘉树园五亩之园
2)苏州私家原林
苏州园林之盛,不输扬州,其中较著名的有艺圃,拙政园,五峰园,留园,西园,芳草园,洽隐园等。
1.拙政园
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9-1513),以水景为主,布局疏密自然,空间明朗层次分明。
全园大致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各部都以水池为中心,沿池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堂亭轩阁等。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
与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
拙政园
2.留园
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
留园分为四个部分,将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包罗其中:中部以水景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建筑为主,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留园
3. 五峰园
五峰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
园中耸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颇极皱瘦玲珑之致,并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
全园以五峰胜,辅以水池,有峭壁、峡谷、山洞、石桥、古树、旱船、园亭、岩洞等景。
园西南角有土墩,俗传为唐柳毅墓。
五峰园五峰园
4.艺圃
艺圃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颖堂。
袁祖庚(1519~1590)字绳之,长洲(今苏州)人。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考核官吏、管理司法的官),四十岁后辞官退隐,在苏州择地建造宅园,并悬匾额“城市山林”,过隐士生活。
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
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艺圃为一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其艺术价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作品。
从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凝练的手法,勾勒出造园的基本理念。
艺圃始建于明,名药圃,清初改为艺圃,又名敬亭山房。
艺圃
3)江南其他地区私家园林
寄畅园
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位于东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2.北京的私家园林
元、明时期别经私家园林文人记载较详、题咏比较多的是清华园和勺园;
私家园林特点:
1构成上:构成方法大多离不开水。
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景点景区相互呼应,而成全园。
2手法上:规模较小,曲折有致,以“小中见大”来构思,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扩大人们对空间的实际感受。
3.功能上:原著多时官僚兼地主或者富商,园林在修身养性,闲适自娱的同时,还有享乐,宴客等功能。
4.风格上:园主多具有较高文化修养,能诗会画,自有一套士大夫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追求清高风雅,淡素脱俗。
明朝的私家园林延续着士人园的路子,并受到当时文人画的影响,有“立体之画”的说法。
明朝杰出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前一句道出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美的特性,后一句强调造园的具体构成方法。
以自然真山真水的构成法则来经营人工山水,却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去艺术的再现。
考虑它周围远近的环境,巧妙得体的利用它的地势地貌,虽别内外,却不拘远近的借用美景。
布局曲折错综,虚实相间,散聚得所,对比成趣。
以高雅,疏朗,简淡为要。
三、寺观园林
中国佛道两教虽有不同,但都追求一种超脱出尘的境界。
因而平和,从容,宁静,虔诚的气氛成为寺观艺术性格的主流。
明代统治阶级重视利用宗教艺术维持其封建剥削制度,寺观的大量的修复及兴建。
新建有北京智化寺,北京法海寺;重修双林寺,悬空寺。
扩建山西太原的崇善寺,武当山建筑群。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
反映了古典园林熟化期的水平。
中国园林的基本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最为完整。
崇善寺
创建于唐。
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为荐其母高皇后,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
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 米,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
寺内大雄宝殿居中,面宽九间,高达30余米。
殿堂楼阁、亭台廊庑数近千间。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份建筑毁于火。
现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门、钟楼、东西两厢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
后为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为明代最完整、最标准的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装有板门,殿内设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瓦顶黄绿色琉璃剪边,瑰丽壮观。
崇善寺崇善寺
双林寺
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
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
双林寺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
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
东部为禅院、经房等(现为小学校所用)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
双林寺双林寺
武当山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
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
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
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
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
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
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
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
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武当山 武当山
寺观园林一般可分为两类,一者在城市之中,多是敕造的官寺,采用传统中轴对称方式布置院落,严谨整饬。
一者建于山林佳胜之地,密切结合所在环境的自然景色和地形起伏,风格活泼灵巧,有更多的创造性。
前者如崇善寺,后者如武当山。
作为园林,后者更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中国人对自然怀着一种亲切和顺应,尤其在寺观园林中,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于突出自己,以自身来作为自然的补充。
藏于深山,成为深山的一部分。
而寺观又不是简单的在山林中旬一偏僻角落安置便可。
古人在山林胜境之中建造寺观,并非把它们当作一个个孤立静止的对象来看待,而是让它们相互照应,组成丰富的系列,有抑扬,有起伏,有铺垫,有高潮,有收束,从而将各种散漫的“点”串成整体。
特点:
1.重视自然美 其构成并无定式,随机变化,自然天成,虽有人力加工,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
使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
2.追求曲折多变。
中国园林师法自然,也就避免规则的直线,而喜爱多边自由的折线。
而且折线更能营造出幽深含蓄的氛围。
3.崇尚意境 中国园林深受文人影响,寺观园林也被道家佛家思想影响,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美,而是通过这些外现的景,表达出内蕴的情。
总结: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
反映了古典园林熟化期的水平。
中国园林的基本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最为完整。
中国传统建筑,不止是尽意于一个院落,一座殿堂,乃至一栋一楹,一花一石的微观经营,同时也俯瞰万物,品类群生,精心于更大范围的宏观规划。
这种规划带有人本主义的特征,同时又顺应自然。
无论是皇家,私家还是寺观,以及其他许多建筑中都强调以人为本,当然,这个人并非是指个人,而是指由个人组成的整体社会。
即强调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
在不与自然形成对立的条件下,追求形式,意蕴的深远幽美,强调执两取中,温柔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