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学习通过对话、动作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重点难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分析讨论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现在,我们选拔人才是通过中考,高考等方式,那么有谁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什么吗?(答案:“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在这些制度里里,最主要也是沿用时间最久的制度,就是科举。大家也看过很多古装电视剧,里面牵涉了不少科举考试的内容,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科举考试的前三名,被称为什么呢?

(答案: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十年窗下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有的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一起来看看范进的命运会如何?

二、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加深对课文了解。在此过程中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范进中举》选自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来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压迫。

三、在学生阅读以后,检查预习情况

1.首先,请两位同学一人读两行下列词语,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们读的音对不对。

星宿(Xiù)斋公(zhāi)醉醺醺(xūn)啐(cuì)攥(zuàn)簇拥(cù)

侥幸(jiǎo)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行(háng)事长(zhǎng)亲

腆(tiǎn)着抛(pāo) 嗑(kē) 亚(yà)元解(jiè)元绾(wǎn)

轩(xuān)敞锭(dìng)子拙(zhuō)病商酌(zhuó) 桑梓(zǐ)

2.知道了词语的读音,也要知道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看ppt,这是老师总结的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

有谁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呢?知道多少说多少,不要害怕说错,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作揖:拱手行礼。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见外:当做外人看待。狗血喷头:形容骂的很凶。

商酌:商量斟酌。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四、整体感知课文并分析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告诉我,你们觉得本文最突出的中心是什么呢?(答案:范进中举)当然是范进中举了,那么,你们觉得,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应该把全文分成几个部分呢?最明显的分割线是什么呢?(答案: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

是的,老师也是这么想的,范进中举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有没有哪位同学已经划分好了层次,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段的呢?(言之有理即可)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请同学们看ppt,这是老师的分段,老师还把每一部分细分了好几层,并且总结了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范进中举》是一篇带有讽刺意味的小说,前后对比十分强烈,划分层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课文,那在你们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哪些人物或者事件印象深刻呢?(答案:“范进,胡屠户,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范进赠银,胡屠户骂范进等)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对老师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描写范进发疯的那一段,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一个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腐儒形象跃然纸上。

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五段,讨论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的?

(答案:通过写范进昏倒,拍手大笑,飞跑,跌倒,淋了一身水等)

根据同学们说的这些描写,老师把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分为四层,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片段。

第一层写昏厥。同学们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范进听说自己中举后狂喜以致昏厥的情景?(答案:“看”“念”“拍”“笑”,“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这是最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描写范进跌倒的句子,体会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同学们念“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3. 学习了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下,范进历尽千辛才考上了举人,可是为什么,在他得知自己中举后,却疯掉了呢?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讨论,老师给你们一些提示哦,记得从外在的原因和范进自身的原因去寻找。

同学们都讨论好了吧,那谁来说一说你们讨论的结果呢?(答案:科举制度的迫害,范进乐极生悲,范进心理压力过大,弦绷得太紧等)

老师来总结下同学们说的原因,我们从内外两方面来看: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封建科举制度队知识分子的毒害,这就是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

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对课文有了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那么课文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为了说明了什么呢?(答案:说明范进追求功名,科举制度对人的迫害)

没错,这就是文章的主旨,作者就是通过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活灵活现的刻画了范进这个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也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讽刺笼罩当时整个社会的的因热衷功名儿极端虚伪的不良风气。

五、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大师的一篇文章《孔乙己》,那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范进中举》,下面,让我们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分析本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及文中表现出的艺术手法。

七、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梳理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大致明白了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文中大量的描写来具体的分析一下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下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首先,我们来分析本文的主人公,范进。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文,找出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都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这些变化在文中哪些语句上有所体现呢?(答案:变化是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态度等方面)(1)我们先来看范进在中举前的情况:

请同学们找出能表现范进在中举前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的文中原话。

(答案: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这些话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也甘受屈辱,“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表现了对功名梦寐以求,为功名神魂颠倒。

(2)而在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地位陡然上升,真是“今非昔比”了,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变成“范老爷”,胡屠户对范进前进千尽吹捧奉承的言行,张静斋上门送钱送房子几件事都可以看出。

那么范进在中举后,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这说明了他的什么性格?

(答案: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2.对比完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相信大家脑海中都有了一个对范进的认识,那么,我们再针对范进得知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下范进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请大家看原文第五段,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描写。

这位同学读的很准确,听完这一段,谁能告诉我,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

(答案: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

作者反复地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而委婉,活活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反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市上。但在外形上,范进却是个失败者,

头发跌散,两手黄泥,满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

3. 在范进发疯飞跑到集市后,众人一起商议怎样为范进治疯。在这里,有一个特别讽刺的细节,有谁知道吗?请问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三、分析完范进的人物特点,我们再来看一下范进的岳父,胡屠户,文中作者对他的描写也是生动形象的。

在文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的?(答案:从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文中有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种变化?

(l)从语言描写:

中举前,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范进,说他是“现世宝”“因我积了甚什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并训斥他“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骂他“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因去乡试设有盘缠,向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啤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说他中相公是宗师看见他老.不过舍与他的,骂他长相“尖嘴猴腮”,骂他野心“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到城里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中举后,大家请胡屠户“治疯”,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称范进是“贤婿老爷”夸范进“我的这个贤婚,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说他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2)从动作描写:

中举前,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喜,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他商议到城里去乡试的盘缠,被他一口阵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众人请他“治疯”,胡屠户“作难”,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广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伯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打完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想一想,更疼

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胡屠户跟着范进回家时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看见张乡绅来拜见,他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这些描写,体现了胡屠户怎样的人物性格?请同学们用一些词语总结。

(答案:庸俗势利、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自高自大、趋炎附势、粗鲁无礼等)

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小说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个难点,就是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讽刺形式?(答案: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讽刺形式,我们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来逐一进行说明。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这个刚刚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有谁能来总结一下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答案:动作,语言的不同)

请大家看ppt,这是老师总结的胡屠户前后鲜明的对比。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请同学们看第12段,这里描写了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情景。这一片段里,作者对于动词的提炼是非常精准的,充分反映了人物性格。有谁能找出你认为写的很好的动词吗?

(答案:“攥”、“舒”、“缩”、“揣”)

这四个动词,勾画出胡屠户这个见钱眼开,贪财虚伪的市侩小人相。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的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四、本文除了描写范进与胡屠户这两个经典人物以外,还描写了张乡绅和众乡邻,从侧面烘托了本文的主旨。

1.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从11段寻找答案。

(答案:张乡绅来拜会,恭贺范进中举,不断和范进说客套话,又送银又送房。)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答案:和范进拉关系,结交新贵,趋炎附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表明了他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2.除了张乡绅,作者还对众乡绅进行了描写。在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答案:没有。)但在中举后众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答案:表现了众乡邻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虚伪势利)

众乡邻趋炎附势,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3.众乡邻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那么作者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和众乡邻?

是的,作品通过这些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些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五、分析完本文的各个人物形象,我们来想一想,既然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那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呢?(答案: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是的,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小结

通过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着力刻画的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看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本文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

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如今,科举制度早已经被废除,我们有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希望同学们可以珍惜每一个机会,好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七、布置课后作业

第19课 范进中举第1课时 示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第1课时示范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的精彩片段之一。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范进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突破方法:疏通故事情节,以对比的写法为突破口,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使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学会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难点 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精读“发疯”一节,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侧面的烘托,感知人物的可笑可怜。然后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体会范进中举的可悲。教师补

充第三回未选入课文的部分中,描写周进发迹过程的情节,加深学生对小说主旨和其讽刺艺术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以对比的手法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讨论论辩法:圈点批注,充分感知文本;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共同探究:范进中举悲哉?喜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设计(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从汉唐盛世到明清时代,封建专制日趋酷烈,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钳制更是登峰造极。曾是选拔英才的科举制度,蜕变成为禁锢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满怀对科举制度的无比憎恨,吴敬梓写下了《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篇小说的精彩节选《范进中举》。 设计(二)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后,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可获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可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更有甚者,喜极而疯。有例为证:(插入多媒体: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中举了,可人为什么却疯了呢?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一起去认识古典文学画廊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范进。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作揖 ..(zuòyī)带挈.(qiè)行.事(háng)腆.着(tiǎn)啐.(cuì) 讳.(huì)不省.人事(xǐng)商酌.(zhuó)星宿.(xiù)绾.(wǎn) 3.解释下列词语。 桑梓:家乡。

范进中举人教版九年级上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梳理故事情节,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3、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以对比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探究: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小说主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和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由人生四大幸事导入) 二、作家、作品: 1、吴敬梓和《儒林外史》(见幻灯片)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按照惯例,大到官员,小到老百姓都应到场迎送,可是却有一个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在家优哉游哉。这个人就是吴敬梓。他出生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有人评价说“文章大好人大怪”。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原本55回,现通行刻本是56回,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 2、关于科举制度:(见幻灯片)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三、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积累字词(见读读写写) 2、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人物、事件;100字内。 3、浏览课文,小说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列出提纲。 (一)(1——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二)(3——12)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范进中举优质课一等奖 五册19课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优质课一等奖五册19课范进中举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癣峨藕隰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

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己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 1.查找资料,谈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了解。

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1)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其自身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及世态人情。(2)范进喜极而疯片断赏析。(3)胡屠户形象分析。(4)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讽刺手法。 3.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师生共同赏析。4.范进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教师点拨,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22 范进中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从20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围的人们也被弄得手忙脚乱。在这一看似轻松嬉笑的闹剧中,上演了一出揭露科举罪恶和人情冷暖的好戏。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元(jiè) 作揖.(yī) 兀.自(wù) 带挈.(qiè) 绾.了(wǎn) 相.公(xiàng) 细丝锭.子(dìng) 醉醺.醺(xūn) 腆.着肚子(tiǎn) 啐.在脸上(cuì) 星宿.(xiù)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 (38)

范进中举 一、目标定位: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自学: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个性展示: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民主讨论: (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当堂检测: (五)移(知识迁移)(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22范进中举

22范进中举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 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的,请同学制作 人物 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态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范进中举习题含答案

22 范进中举 01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语。 (1)范进向他作揖 ..(zuò yī),坐下。 (2)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 ..(tiǎn zhe)肚子去了。 (3)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shāng zhuó(商酌)。 (4)老太太没奈何,只得yāng jí(央及)一个邻居去寻她儿子。 (5)世先生同在sāng zǐ(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6)三进三间,虽不xuān chǎng(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 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喜剧。________ ①范进在中举之后就疯了,口中还不时地说着:“噫!好了!我中了……好了!我中了!” ②他独自跑到一个破庙中,在路上又摔了一跤,沾了一身黄泥,甚至都把头发摔散了,蓬头垢面的。 ③当然,文中人物滑稽的动作、表情、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也确实会让人忍俊不禁。 ④但大笑之后,却也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层的意味。 ⑤再加上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就更证明了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喜剧! ⑥然而这时也不忘说:“好了!我中了!”从这一点看来,他又是那么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让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的灵魂。 A.①②③⑤④⑥ B.③⑤④①②⑥ C.①②⑥③⑤④ D.③⑤①②④⑥ 3.填空。 (1)《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朝代)的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他是“现世宝”;中举后,胡屠夫称他为“贤婿”。这微妙的变化刻画出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嘴脸,反映了当时只认金钱和地位,不认人的炎凉世态。 4.阅读下面两句话,说说加点词语是如何塑造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 ①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②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 .....替他扯.了几十回。 句①中“啐”“骂”二字将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表明其对范进的蔑视程度已达到极点。句②中“低着头”的动作,显示了胡屠户的卑劣;“一路”指在整个行程中,讽刺意味更足;“扯”表示胡屠户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前后两种动作的对比,表现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丑态,在对比中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恶俗势利的小人形象。 5.据《信息时报》报道:高考临近之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拜神”热,“百度拜神帖”和“考神公共主页”应运而生,学生纷纷留言祈求考试过关。而中国古代名人——屡败屡考的秀才范进被考生们封为“考神”,考神主页上的粉丝已经超过44万人。对封范进为“考神”这一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示例】这样做可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起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作用,间接帮助考生缓解心理压力。当然,如果真的把范进作为偶像,对其顶礼膜拜,则是不可取的。 02课内精读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

教案《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3、德育目标: ①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2、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三、默读全文、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前的艰难历程,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四、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完成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特色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范进中举 ☆课文导读 《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作揖(yī)行事(hánɡ)醺(xūn)腆(tiǎn)啐(cuì) 星宿(xiù)公讳(huì)绾(wǎn)锭子(dìnɡ)带挈(qiè) 绾(wǎn)皱(zhòu)攥(zuàn)桑梓(zǐ)相公(xiànɡ) 长亲(zhǎnɡ)解元(jiè)兀自(wù) 二、词语释义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烂忠厚:过分忠厚。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厉害。 尖嘴猴腮:形容人长相难看。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带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桑梓:家乡。 三、语句解读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用“唯唯连声”写范进面对胡屠户时温顺的样子,表现了范进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2.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用典型动作──横披衣服,特殊的姿态──腆着肚子来描摹人物。把胡屠户在范进面前觉得高人一等的倨傲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3.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描写众邻居的行动,其实是在描写社会背景,也是在交代范进喜极而疯的原因。试想一想前几日范进的母亲饿得两眼发黑,有谁送过一粒米半颗粮,如今范进中了举人,一下子米来了,酒、鸡蛋、鸡也来了,暗示了范进之所以如此痴醉科举都是社会逼的。 4.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以打治疯的妙方由报录的人说出来,大有深意。报录的人见多识广,见过类似的情况,说明中举发疯不单只范进一人。让范进的形象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四、作家作品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五、背景探视 吴敬梓生活在清王朝的前期,科举制度大为盛行。不少人为追求功名利禄或疲于奔命,或终身受累,或倾家荡产,或攀龙附凤,或丧尽天良,或尔虞我诈……吴敬梓对于这些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一方面它身体力行,不迷信科举;一方面他用文字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写下这部反封建科举的力作。 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六、文体浅谈

《范进中举》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 学习目标: 1、会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范进形象,体会世态炎凉。 3、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 4、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正确思考读书的目的。 学习重点: 分析范进形象,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讽刺艺术。 学习难点: 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道出了封建社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把考科举当作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为了中举而神魂颠倒,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读准下列词语: 带挈锭子亲家扒粪 啐痰腆着桑梓绾头发

四、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 五、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中秀才—考举人—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绅来访 这篇小说都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呢?主人公是谁? 六、分析范进形象: 1学生跳读课文,划出与范进有关的语句。 2合作探究:你认为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热衷功名 圆滑虚伪 3描写范进最精采也最能体现他热衷功名的是哪一段? 学生齐读第五段,这一段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范进? 外貌 语言 动作 哪个同学来读一读范进的语言? 范进始终说的一句话是:好了,我中了!为什么中了就好了?同桌交流 中了—就会出人头地、有钱有势、享受荣华富贵 不中—受侮辱、嘲笑,看不起 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 中举前后对比,揭示出范进热衷功名的原因。范进热衷功名到了发疯的地步,探究发疯原因,认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发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没有关系?人们的灵魂都被扭曲了,所以说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也毒害了整个社会。 七、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1)、夸张手法 (2)、对比手法 八、思考: 范进中举了,金钱地位就都有了,那么,我们读书的目的呢? 九、小结: 通过分析范进形象,我们体会到了科举的罪恶。读书没有错,但读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升学,我们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正确观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课后反思: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上,从而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亲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我接触到的班学生程度差,学生连第一排都不敢坐,生怕老师提问,我笑眯眯地亲自把学生的凳子搬到第一排,拉着学生的手让他们坐下,抛开课本,走到学生中间说:“老师很喜欢大家,这一节就想和大家聊聊天。”学生来了兴致:“老师,聊什么话题呀?”我说:“聊范进呗!大家都是读书人,比比谁的读书思想境界高.”课堂气氛轻松随意,遇到难题多让学生讨论,教师不包办,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学习通过对话、动作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重点难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分析讨论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现在,我们选拔人才是通过中考,高考等方式,那么有谁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什么吗?(答案:“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在这些制度里里,最主要也是沿用时间最久的制度,就是科举。大家也看过很多古装电视剧,里面牵涉了不少科举考试的内容,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科举考试的前三名,被称为什么呢? (答案: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十年窗下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有的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一起来看看范进的命运会如何?

二、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加深对课文了解。在此过程中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范进中举》选自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来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压迫。 三、在学生阅读以后,检查预习情况 1.首先,请两位同学一人读两行下列词语,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们读的音对不对。 星宿(Xiù)斋公(zhāi)醉醺醺(xūn)啐(cuì)攥(zuàn)簇拥(cù) 侥幸(jiǎo)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行(háng)事长(zhǎng)亲 腆(tiǎn)着抛(pāo) 嗑(kē) 亚(yà)元解(jiè)元绾(wǎn) 轩(xuān)敞锭(dìng)子拙(zhuō)病商酌(zhuó) 桑梓(zǐ) 2.知道了词语的读音,也要知道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看ppt,这是老师总结的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 有谁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呢?知道多少说多少,不要害怕说错,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作揖:拱手行礼。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见外:当做外人看待。狗血喷头:形容骂的很凶。 商酌:商量斟酌。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四、整体感知课文并分析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告诉我,你们觉得本文最突出的中心是什么呢?(答案:范进中举)当然是范进中举了,那么,你们觉得,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应该把全文分成几个部分呢?最明显的分割线是什么呢?(答案: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 是的,老师也是这么想的,范进中举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有没有哪位同学已经划分好了层次,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段的呢?(言之有理即可)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请同学们看ppt,这是老师的分段,老师还把每一部分细分了好几层,并且总结了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腆”“作揖”“盘缠”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吴敬梓,清代文学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到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故事情节。 3.检查巩固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 析题与作者、作品简介: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

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从20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围的人们也被弄得手忙脚乱。在这一看似轻松嬉笑的闹剧中,上演了一出揭露科举罪恶和人情冷暖的好戏。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元(jiè)作揖.(yī)兀.自(wù) 带挈.(qiè)绾.了(wǎn)相.公(xiàng) 细丝锭.子(dìng)醉醺.醺(xūn)腆.着肚子(tiǎn) 啐.在脸上(cuì)星宿.(xiù)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 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5.背景链接 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从20 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 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 围的人们也被弄得手忙脚乱。在这一看似轻松嬉笑的闹剧中,上演了一出揭露科举罪恶和人 情冷暖的好戏。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 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 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 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板书课题)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元(ji è)作揖.(yī)兀.自(wù) 带挈.(qiè)绾.了(w ǎn) 相.公(xi àng) 细丝锭.子(dìng) 醉醺.醺(x ūn) 腆.着肚子 (ti ǎn) 啐.在脸上(cu ì)星宿 .(xi ù)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 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 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 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 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 恶劣的社会风气。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5.背景链接 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 岁开始应考,考了20 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 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 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