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产权评议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技术转移工作机制设计研究
第二 , 明确技术转移机 构的核 心任务
技术资源共享与对接 技术 转 移机 构 还 能 够保 护 高校 及工作流程 。建立“ 移机 构 必 要 性 和基 本 原 则 的基 础 上 , 出 专利 申报 。 提 知识 产 权 , 外 交涉 甚 至 通过 法 律 手 段 制 平 台”是高校技术转移机构 的核心任务。 对 技 术转移机构定位 、 旨和政策保障。 宗
创新和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的重要力 经费, 技 术转移机构应建立 明确 的工 作流 有利于 改善高校 的科研 条件 。改善 量。 而, 然 与国外相 比, 国高校的技术转 的科研条件又便于高校承担更 多的科 研 程 , 我 以确保高效完成技术转移工作。技术
化 率 仍 比较 低 , 需要 通 过 建 立专 门 的技 术 项 目, 现高 校 科 学研 究 与 技术 转 移 的 良 转 移 机 构 要 对 技 术 成 果 的 可 行 性 进 行 评 实 转 移 机构 , 以更 好 的履 行 高 校服 务社 会 的 性 循环 发 展 。
职能。
一
估, 并估测其市场价值 , 确定适合科 技成
第四, 有利于高校科研队伍 的稳定和 果转 化 的最 佳 途径 , 对项 目推 广 资 料 进 行
高校 成 立 技 术 转 移机 构 的必 要性 发展 。 研 活 动 能够 给 科研 人 员 带来 创 新 整 理和 包装 。通过多种渠 道推广科 技成 科
的个 人 知 识产 权 方 面 也具 有 明显 作 用 。
验室、 科技园、 孵化器等技术创新平台 , 并
第三 ,促进 高校 qNX作 更好发展 。 同时连接着广 阔市场资源 的“  ̄ . - 大平台” 从 ,
教 育 部 调研 结果 显 示 , 国重 大 科 技 技术转移机构是将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 更 系 统 的 角度 上 提 高 科 研 资源 的 使 用 效 全 成 果 中 , 等 学校 的 重 大 科 技成 果 占全 国 的 重 要 途 径 , 够 通 过 技 术 转 让 、 术 服 率 , 高高校科 技成果的转化效 果, 高 能 技 提 通过 科技成果总数 的 15强。高校 已成为技术 务 、 术 咨询 等 途 径为 高 校 引进 大 量 科 研 多种 途 径 促进 科 技 成 果产 业 化 。 / 技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团体在科学、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创造出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对于高校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保护学术成果和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还是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讨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技术转移的措施。
首先,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学术界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产生的重要场所,承担了众多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的任务。
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多的原创科研工作,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合法性认定和保护。
这包括对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和软件著作权的审核和保护,以及对成果的追溯、鉴定和保管。
只有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高校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安全、公正的创新环境,进而促进学术界的稳定发展。
其次,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转移是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对于高校而言,技术转移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经济利益。
通过合理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市场中,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然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是技术转移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
没有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的创新和研发投入就可能无法回报,这将严重限制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发展。
因此,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法律保护。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惩罚。
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其次,加强高校内部管理。
高校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鉴定和保护工作,明确知识产权归属。
从高校角度谈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平 等民事主体之问委托研究 开发的技术成果 的归属 ,当事人 可 以按照约定优先原则 事先 约定 ;在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 明 确 的情况下 ,当事人可 以协商 ,协商不成 的可 以根 据 《 同 合 法》第 3 9条规定 : “ 3 委托 开发完成 的发明创造 ,除 当事人 另有约定 的以外 ,申请 专利 的权利属 于研究 开发人 ” 。《 J 专 利法》第 8条 也作 了原则 性的规定 : “ 除另有 协议 的以外 , 申请专利 的权利属于完 成或者共 同完成 的单位 或者个人” 。 所以 ,按照上述两法的规定 ,对平等 民事 主体 之间委托研究 开发 的技术成果归属的处理有三种选择方案 :一是按 照约定 优先原则约定成果属 于委托方 ;二是按照约定优先原则 约定 成果属于委托方和受委 托方 共有 ;三是按照法律规定成果属 于受委托方。通常情况下 ,签订委托研究 开发合 同时对技术 成果归属不做约定 ,按法定权属 原则处理成果归属 ,对受委 托方的高校是有利 的。 ( )合作研究 开发技术成果 的归属 2 合作研究开发的基本特征就是研究开 发人 员来 自合作各 止上述情 况的出现 ,在本 文 ,笔 者主要论及 高校在技术转移 方 ,共 同进行研究 开发设计工作。对 合作研究 开发技术 成果 合 4 合 过程中对产生 的技术 成果 如何依法 进行 知识产权 自我保 护 , 的归属 ,根据 《 同法》 第 30条规定 : “ 作开发完 成的 发 明创造 ,除当事人另 有约定的 以外 ,申请专利 的权利 属于 正确选择技术成果保护的方式 和时机 。 合作开发的当事人共有 。当事人 一方转让其共有 的专利 申请 I 技术 开发 中的知识 产权保 护 权的 ,其 他各方享有 以同等条件 优先受让 的权利 。合作开发 技术开发 主要有两种类型 ,即委托研 究开发和合作研究 的当事人 一方声 明放弃其共有 的专利 申请权 的,可 以由另一 开发 。技术开发成果 的归属和分享 的处理原则 ,遵循 的是 约 方单独申请或者 由其他各方共 同申请。申请人取得专利权的 , 放弃专利 申请权 的一方可 以免费 实施 该专利。合作开发 的当 定优先原则和法定权属原则 。如果合 同 中有约定 ,就按其约 定来决定权属问题 ;如果合 同中没有 约定 ,就按 照法律规定 事人一方不同意 申请专利的 ,另一方或其他各方 不得 申请专 利 j ,以及 《 , ’ 专利法》 第 8条的规定 : “ 除另有协议 的以 来执行 。 外 ,申请专利 的权 利属 于完 成或 者共 同完 成 的单位 或者 个 ( ) 委托研究开发技术成果的归属 1 ¨ 。由此可知 ,对 合作研究开发技术成果的归属 ,主要是 委托研究开发的基本特征是委 托方提供财务支 持 ,受 委 人 ” J 托方进行研究开发设 计。这种委托研究 开发的基本类别有 国 知识产权共有为主,共有 的方 式有多种多样 ,比如归全体合 家委托研究开发设计 ( 计划科技项 目)和平等 民事 主体之 问 作方共有或者归部分 合作方共有等 ;也有其他方式 ,比如合 的委托研究开发设计 ( 向科技项 目)两 种。其 中 ,国家委 作方按照约定优 先原则 事先 约定 权属 归 出资 多的一方 所有 , 横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施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施一、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发展的现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知识产权保护是指对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和保护。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有助于鼓励创新和发明,还能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研究领域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创新的实施。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1. 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
只有在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下,个体和企业才会有动力去进行创新和发明。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发明的产生,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提高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科研人员和企业在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更愿意进行长期性的研究和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3.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技术转移和合作。
在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环境中,科技成果能够更加便捷地被转化为商业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结合。
通过技术转移和合作,不同企业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实施。
三、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及策略1.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能够提升其竞争力,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并提供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新投入和技术转化。
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构建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和合作平台。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商业化应用。
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措施
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措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指将高校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转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服务的过程。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丰富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人才资源,因此对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途径及措施,以期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 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指高校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委托研究等方式转移到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利用的过程。
技术转移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直接促进高校与企业或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或平台,开展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活动;二是利用技术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帮助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移。
2. 产业转化产业转化是指通过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化手段,将高校科技成果应用于产品制造、服务提供或其他商业活动中,实现成果的商业化转化。
产业转化的途径主要包括:高校孵化器、技术企业孵化等产业化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将高校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
利用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基金、科技产业化引导基金等资金支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3. 服务转化服务转化是指利用高校科技成果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技术咨询、技术检测、技术评估、技术培训等服务转化。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服务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高校科技成果的服务转化,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 加强科技成果的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第一步是保护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形式,对科技成果进行保护,确保科技成果的合法权益。
2. 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机制高校应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机制,包括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移合作联盟等机构,加强高校与企业、产业界的联系,搭建科技成果转移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如何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转移和推广?
如何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转移和推广?引言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
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关乎企业的创新动力,也关系到国家的创新竞争力。
同时,促进技术转移和推广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促进技术的转移和推广。
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基石,具有以下重要性:1.激励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技人员进行创新探索,为其提供合理的回报机制,增加创新动力。
2.保护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有效防止他人侵权行为,保护企业的研发成果,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盈利模式。
3.维护创新竞争力: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促使企业保持技术优势,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为了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式:1.注册专利:通过注册专利,确权创新成果,防止他人侵权。
同时,专利的公开可以促进技术交流与转移。
2.加强内部保密管理:对于尚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或商业机密,企业需要加强内部保密管理,限制访问权限,防止信息泄露。
3.建立合理的合同制度:在科技合作与技术转让过程中,建立合理的合同制度,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合作细则等,确保各方权益。
4.充分利用法律保护手段:在遭受侵权或知识产权争议时,及时寻求法律保护,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可以形成法律惩戒与警示作用。
促进技术转移和推广的方法除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转移和推广同样重要。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1.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国家和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提供技术咨询、评估、转让等服务。
2.加强科技成果宣传:通过组织展览、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吸引潜在合作伙伴与投资者的关注。
3.鼓励产学研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技术转移与协同创新。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_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_梅元红
高等学校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尽管受到体制、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高校仍在积极地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转移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工作,以求更好地履行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
本文主要结合清华大学的工作实践,就高校技术转移模式进行探析。
高校技术转移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多层次、多来源的综合性体系,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和各种关系。
技术转移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等;技术转移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技术开发阶段、技术推广阶段和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来源主要有:高校(技术提供方)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技术接纳方)委托、双方合作研发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新技术。
目前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1传统的技术转化模式———点对点的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努力,寻找到合适的企业;或者企业在高校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将其在企业产业化。
以技术的提供方(高校)为点,对应另一个点———技术的接纳方(企业)。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有科技开发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最广泛、最典型且至今仍在沿用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①点对点的直接转移,即技术直接由技术提供者(高校)传递给技术接纳者(企业)。
②在校企之间传递的技术主要是包括专利技术在内的高校自有科技成果,是典型的技术推动型技术转移。
该模式参与的主体只涉及到大学和企业,从技术转移的过程看,主要是高校已有技术的推广。
由于技术转移主要靠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直接与企业联络,合作规模和技术交易额普遍较小,涉及的技术多是较为简单的应用技术。
该模式虽然有其客观不足和一些限制发展的因素,但仍然是高校技术转移的一种主要模式。
据统计,近年来清华大学每年约1400项技术合同中,点对点是主要的合作模式,2008年合同额达到7.8亿元。
具体见图1。
目前,各高校正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些新的技术转移模式不断涌现。
技术转移服务内容 技术与需求挖掘 项目孵化 技术价值评价 知识产权管理
技术转移服务内容技术与需求挖掘项目孵化技术价值评价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移是指将科技研发成果或者技术专利转让、推广、运用于实际生产和应用的过程。
在当今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转移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技术与需求挖掘、项目孵化、技术价值评价和知识产权管理四个方面探讨技术转移服务的内容。
一、技术与需求挖掘技术与需求挖掘是技术转移服务的起点,也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通过与技术研发单位、生产企业、市场需求方的深入合作,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需充分了解技术研发成果的特点、优势和适用范围,同时全面了解市场需求的形势和发展趋势。
只有将技术需求有效对接,才能实现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孵化项目孵化是指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项目,并推动其发展和实施的过程。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应当与创业投资机构、产业联盟等合作伙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通过提供项目评估、商业模式设计、创业培训等支持服务,帮助科技研发者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商业项目。
同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还可提供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项目的成功孵化。
三、技术价值评价技术价值评价是指针对技术研发成果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其在市场中的定位和价值。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各类技术评估方法和工具,对技术成果的专利价值、经济价值、市场竞争力等进行客观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有效指导技术研发者和投资方的决策,提高技术转移的成功率和效益。
四、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是技术转移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应当引导和协助技术研发者进行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技术成果的合法权益。
同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还应当与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咨询和指导。
总之,技术转移服务内容涵盖了技术与需求挖掘、项目孵化、技术价值评价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多个方面。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优秀的团队和专业的知识,为技术研发者和市场需求方之间的交流搭建良好的桥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途径及模式
1102019.08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和主要阵地,一直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截至2018年7月中旬,国内高校作为申请人的申请量达227万件,有效(即处于授权有效状态)案件量为70.3万件,占总申请量的31%。
但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我国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为12.1%,远低于企业60%以上的实施率;高校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仅3.3%,更是远低于全国46.0%的平均水平;从专利许可和转让数据来看,我国高校专利许可率仅为3.3%,低于全国8.1%的平均水平;我国高校专利转让率仅为1.9%,同样低于全国5.4%的平均水平。
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有效专利权的保有量巨大,但目前现存大量的专利尚未转移转化,高校优秀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势必提升行业的创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主要途径以及主要转化模式。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途径目前,已有的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主要途径是采用对专利进行拍卖、在企业对专利感兴趣后通过第三方评估达成一致、通过政府部门的平台进行交易,采用自我孵化的模式以实现专利的市场化。
专利拍卖。
专利拍卖作为非传统的技术交易模式,专利拍卖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市场实践,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专利拍卖这一行为使得专利作为商品公布于买卖双方面前,而中介机构作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促成专利转化。
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卖方公开专利信息和估价,竞买人之间公开竞价,第三方提供包括专利有效性和权利归属等尽职调查的信息,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拍卖简化了专利交易的过程,拍卖公司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对拟拍卖的专利进行推介,吸引感兴趣的买家,并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沟通方式使买家更详细了解即将拍卖的专利,降低了卖家的市场推广费用。
同时将专利权竞买合同等法律文件进行提前公示,准买家只需在现场竞价中胜出即可签署合同,办理付款和权利转移手续,基本不存在传统的谈判过程;公开竞价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经过竞价能够发掘并实现专利的潜在价值,对于卖家正确评估并确定专利的价格是非常有利的;由于参与竞拍的买家在登记时都交纳了保证金,并签署了一系列的文件来证明其有完成交易的财务实力,所以可以有效降低交易失败的风险;通过远程竞标、代理竞标、电话竞标等匿名机制来保护竞买人身份的机密性,可以打消潜在买家的顾虑,因为专利购买行为本身会暴露其专利组合中缺乏竞争力的短板和缺陷,足以构成一个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策略
计获得 国家 自然科学奖 9 0项, 占授 奖总数的 5 . 7 %; 7
技 术 发 明奖 8 9项 , 占授 奖 总 数 的 6 %; 科 技 进 步 奖 4
一
5 3 ,占授奖总数 的 5 .%。在 2 0 4项 48 0 6年国家科学技 术奖励 中,高校获得了 自然科 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
产 权 对 象 的知 识 就 应 该 具 有 商 业 利 用 价 值 。因 为 只 有
和 管 理 。 知 识 产 权 是 由 先 进 生 产 力 所 带 来 的 财 产 关
、 .7 No5 b1 1 . O c. O l t 2 1
我 国高校 技 术转 移 中 的知 识产 权 策 略
余 俊
( 北京4 _ 大学文 法学院,北京 ,10 2 ) B_ v - 0 0 9
摘 要 :高 校 技 术 转 移 的 成 功 与 否 ,核 心 在 于技 术转 移过 程 中 的 知 识产 权制 度 安 排 。技 术 转 移 的本 质 、技 术 供 体 的
系 ,是保 护技术创新 、技术转移有序进 行的一项基本 制度 ,是和“ 技术 开发一产业~ 消费者” 组成 的市场结
构 相 对 应 的 一组 财 产 权 利 。对 技 术 转 移 中 的知 识 产 权
策 略, 特别是技术创新 、 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 的创造 、
运 用 、保 护 、管 理 之 问 的天 然 联 系 进 行 研 究 ,是 必 要
部 等 奖 ( 3项 ) 共 。截至 2 0 0 6年底 ,全 国 高 校 专 利拥
、
技 术 转 移 与 知 识 产 权 的辩 证 关 系
从 广 义 言 之 ,技 术 转 移 是 技 术 资 源 在 社 会 系 统 要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合作模式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合作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信息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仅关乎创新者的权益,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创新环境和经济发展。
而技术转移则是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使得创新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本文将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合作模式,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性劳动中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为了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者的权益。
在一个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中,创新者可能面临着创意被盗用、剽窃和侵权的风险,这将严重阻碍创新的动力和创新者的积极性。
因此,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创新环境的营造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技术转移的定义和意义技术转移是指将创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
通过技术转移,创新者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专利技术等转让给其他企业或机构,从而实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技术转移可以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应用,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同时,技术转移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方面,合作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创新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也可以促进技术的转移和应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合作模式:1. 技术许可合作技术许可合作是一种将技术转让给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合作方式。
创新者可以通过签订技术许可合同,将自己的专利技术、研究成果等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技术转让费用或特许权使用费。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创新者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和推广,同时也可以帮助接受技术转让的企业快速获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研发合作研发合作是指不同企业或机构之间在研发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享研发成果。
通过研发合作,不同企业可以共同承担研发风险,共享研发成果,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由高校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旨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管理模
式对于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一种较为常
见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一、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包括领导班子和各个职能
部门。
领导班子应由校领导担任,并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中心的日
常管理。
各个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技术转移的具体需求设置,如科研合作部、市场开发部、知识产权管理部等。
二、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制定一系列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包括技术转
移流程、知识产权保护,科研合作,转化效果评估和奖励等。
这些制度和
政策应与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相衔接,确保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能够按照
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三、培养专业化的运营团队
四、加强市场推广和宣传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和
对中心运营团队的激励。
对于科研人员,可以给予专利权益、科研成果转
化的技术转让费用等激励;对于中心运营团队,可以给予绩效奖金、晋升
机会等激励。
六、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只有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校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
高校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校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战略资源。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对于高校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管理机制不完善、转化渠道不畅等。
因此,探索高校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存在的问题1、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科研过程中,往往注重论文发表和成果鉴定,而忽视了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
2、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科研、教学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全过程规范。
3、转化渠道不畅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转化难度较大。
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缺乏中试和产业化的条件;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认可度不高,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高校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转化服务机构和人才,转化渠道单一,信息不对称,影响了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
4、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的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不足。
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不合理,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知识产权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的对策1、增强知识产权意识高校应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
通过举办知识产权讲座、培训课程、案例分析等活动,普及知识产权知识,使教师和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能力。
2、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平台,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及其特点,以及如何改进管理模式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应用。
1. 专业化管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和产业经验,能够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其转移和应用的最佳途径。
技术转移中心还具备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商业化运作能力,能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 多元化服务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多种服务,包括科技成果申报、评估、交易和转让等环节,协助科研人员完成从科研成果到市场应用的全过程。
技术转移中心还会组织专业的技术咨询和培训活动,提供市场调研和商业合作等支持服务,以满足不同科研人员的需求。
3. 与产业接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建立了广泛的产业网络和资源平台,能够快速对接市场需求,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的对接与融合,在产业中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应用。
1. 体制机制不够灵活部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机制过于官僚化,决策流程繁琐,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科技成果的转移需求,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
2. 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目前一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绩效评价机制存在一定问题,绩效考核过于依赖科研成果的转移量和商业合作项目的数量,而忽视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产业化效益,导致部分转移中心过分追求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
3. 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部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产业对接方面存在不足,存在产学研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制约了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和转移。
1. 加强制度创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当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简化决策流程,加强内部职能协同,提高决策效率,以更好地适应科技成果转移和应用的市场需求。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
该 模式 参 与 的主体 只涉 及 到大学 和企 业 , 技术 转移 从 的过程 看 . 主要是 高 校 已有技 术 的推 广 。 由于技 术转 移 主
要 靠 科 研 人 员 或 管 理 人 员 直 接 与 企 业 联 络 , 作 规 模 和 技 合
合 作研 发 的技术 、 引进 消化 吸收 的新 技术 。
寻 找 到合 适 的 企业 ;或 者企 业 在 高 校 找 到合 适 的科 技成
果 , 其 在 企 业 产 业 化 。 技 术 的 提 供 方 ( 校 ) 点 。 应 将 以 高 为 对
才 等多 方面 的 限制 , 国高校 仍在 积极 地探 索 更加 有 效 的 我
技 术 转移 路 径 , 展形 式 多 样 的技 术 转移 工 作 , 求更 好 开 以
l 传 统 的 技 术 转 化 模 式 — — 点 对 点 的 高 校
校 技 术转 移 术 转移 : 学研 合作 技 产
中图分 类号 :64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 0 9 2 — 0 1 0 1 0 — 3 8 2 0 )4 0 0 — 5
高 等 学 校 是 我 国技 术 创 新 的 重 要 源 泉 , 国 家 技 术 转 在 移体 系中具 有重 要地 位 。近年来 , 管 受 到体 制 、 金 、 尽 资 人
第 2 卷 第 2 期 6 4 2 0年 1 0 9 2月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21 00年
济 南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V0. 0 No 5 12 .
.
J UR AL OF U V RST I A S ca S in eE io ) O N NI E I Y OF JN N( o i c c dt n l e i
入的工作后再 申请专利 。 3 合理的激励 制度 。对 技术 转移 所得 的 收益 , . 除提
式不一 , 高校 一般根 据其规 模 、 性质选 择技术 转移模式 。 目前 比较有代表性 的技术转 移模式有 斯坦福大学 的 O L T 模式 , 国爱丁堡大学的企 业运营模 式 , 有一些研究 方 英 还
系列 、 著作权及其邻接权 系列 、 商业 秘 密及信 息 以及 国家 法律 规定或者依法按 照合 同约定 由高 等学校 享有或 持有
的其他知识产权等 。在我 国高校技术转移过程 中, 由于没 有建立高效 的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运行机制 , 成知 造
识产权 流失严重 , 严重制约着知识产 权的转移。而 国外 并 高校在技术转移过程 中, 外部有完善 的知识产权法律 体系 作保 障 , 内部有 高效 的技术转 移和知识产权保 护运行 机制 作保护 , 其成 功的经 验值得我 国高校借鉴和参考 。
面较 弱的大学采用委托校外私有 公司负责 技术转移工 作
留一定 比例作为大学技术转移部 门的运营 费用 以及扣 除
垫付 的相关 费用外 , 剩余 的净 收益 , 学校按 照校、 系及个
人三级分配奖励 , 对发 明人 的奖励一般不少于 13 /。
4 许可制度。以许 可证转 让方式 ( . 包括专 利和 非专 利科技成果 ) 进行 的技术转移 , 目前技术转移 中最受关 是 注和最为重要 的方 式 , 常称 之为 技术转 让。这是 一种 通
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研工作者追求科技创新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讨论。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
然而,很多科研成果并未能实现有效转化,导致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缺乏转化机制,技术的市场化推广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
二、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概述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指的是将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到企业或市场中,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运作。
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基本流程包括:专利技术申请、成果评估、技术转移、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交割和市场化推广等环节。
三、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1. 技术授权模式技术授权模式是专利技术转移的一种常见形式。
高校将自身的技术专利授权给企业使用,企业通过付费获得专利技术的使用权,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这种模式具有成本较低、风险相对较小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使高校获得技术转移的收益。
2. 技术孵化器模式技术孵化器模式是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的一种常用方式。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孵化器,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等资源,帮助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化项目。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创业项目的发展。
3. 资源整合模式资源整合模式是将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各方的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通过联合组织科研人员、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等参与技术转移的评估、交流和协商等过程,实现技术转移的最大化效益。
四、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
通过引入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专利技术转移模式还可以为高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支持,改善科技创新环境。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指高校为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的服务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综合性平台。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
一、组织架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中心领导、相关部门和技术团队。
中心领导负责整体规划、战略决策和资源配置,相关部门主要包括科研成果评估部门、技术转移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法务部门等,技术团队则负责具体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转移等工作。
通过这样的组织架构,在实施技术转移项目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高效性。
二、运营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服务、技术咨询和法律服务四个方面。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核心业务,通过技术评估、市场调研、项目孵化等环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产业化服务则是为产业化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咨询、资金对接等服务。
技术咨询则是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包括技术评估、技术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
法律服务则是为技术转移项目提供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
三、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心需要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技术专家和市场营销人才,建立一支高效的团队。
中心还需要不断提升现有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保持队伍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一支优秀的团队,中心才能更好地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保障。
四、创新机制在管理模式上,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不断创新,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包括技术评估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
要根据不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移项目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资源的优势,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效益。
五、合作交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需要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其管理模式对于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包括组织架构与管理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和创新创业服务。
一、组织架构与管理层次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组织架构应当合理科学,既能满足高校的行政管理要求,又能适应技术转移工作的需要。
可以将技术转移中心设立为高校直属单位,直接隶属于高校领导层。
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由高校领导任命,确保技术转移中心与高校的紧密联系。
在管理层次上,技术转移中心可以设立领导班子和专业人员团队。
领导班子由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副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决策、规划和统筹工作。
专业人员团队由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转移人员、市场开发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负责具体的技术转移工作。
二、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建立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为技术转移提供有力支持。
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技术转移中心可以与相关学院或研究所合作,共同选拔和培养在技术转移领域有潜力的学生,为其提供培训、实习和项目实践机会,逐步培养他们成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
2. 招聘和引进专业人才:技术转移中心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与其他高校合作等方式,招聘和引进具有丰富技术转移经验的专业人才,为技术转移中心注入新鲜血液。
3. 建立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技术转移中心应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激励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展示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科研项目管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机构,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科研项目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项目申报和评审:技术转移中心应建立完善的项目申报和评审制度,确保项目具备转化的潜力和商业价值。
2. 项目实施和监督:技术转移中心应对项目进行实施和监督,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保证项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知识产权评议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技术转移对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国内高校作为知识产权第二大拥有主体,其转化实施率却不尽如人意[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创新链条衔接不畅、供需对接不顺。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指出要从技术转移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出发,从基础架构、转移通道、支撑保障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布局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知识产权评议的必要性
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经来临。
中国工程院在2016年提出了人工智能2.0的新方向,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也在2016年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
据美国Venture Scanner 公司统计,人工智能领域创业公司近年来极其活跃,风险投资在160亿美元的规模,有超过1800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遍布70个国家与地区。
中国和美国把人工智能提到国家级高度,是以其深厚的底蕴为支撑的。
根据2018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科学家在线联合发布的报告,人工智能的人才储备,美国排世界第一,中国第二。
据初步统计,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美的专利申请数量引领全球,远超其他国家。
MIT的2017年度全球50大最聪明公司名单上,美国公司数量占第一,中国居第二。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主要是指综合运用情报分析手段,对重大经济科技活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竞争状况进行评估、评价和审查,针对潜在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依据技术趋势分析预测创新方向,以便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咨询,避免经济科技活动因知识产权导致重大损失[2]。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科技创新、技术贸易、产业化、投融资、战略和政策管理等方面需要知识产权来保驾护航(见图1)。
二、新一代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的实施
(1)结合国内外期刊文献检索、专利分析及产业报告等,项目组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分解表。
以浙江大学历年专利为分析对象,编译专用软件,获取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家队伍信息,明确其主要研究方向和核心专利群,研究潜在合作单位,建立分析评议推动成果转化的模型,形成项目分析报告[3]。
(2)将搜集的文献和专利建立数据库对外开放。
主要资料将进一步整理,形成书籍出版进行宣传推广。
(3)根据数据库的数据,精准对接专家和企业,利用本单位技术转移体系进行成果发布和推广。
主要做法是通过企业需求调研,精品项目构建,进行专场项目发布;通过全国近百家技术转移分支机构进行成果推荐等。
三、新一代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取得的成果
(1)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分析对象,以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依据,获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分解图(见图2),为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建立奠定基础,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分析评议报告。
(2)建立一套以技术分解表为基础的专利分析软件。
从浙江大学历年专利(38000件)出发,获取2000件申请过的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继而获取95个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团队信息,明确其主要研究方向和核心专利群。
同时通过对这些专家团队分析发现领军科研人员领衔的团队具有多个不同方向的核心专利和成员,这些信息可以为技术转移精准对接提供情报支持。
(3)以重点团队为分析对象,结合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对重点团队的高价值专利进行推广方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果.我国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制度困境与出路[J].科技與法律,2018(4):79-86.
[2]孟海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4):427-434.
[3]马天旗.专利分析:方法、图表解读与情报挖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