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04 变化、趋势类材料题(解析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答案】
(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
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答案】
(2)趋势: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政府蠲免田赋;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答案】(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13种解答高考历史主观题的技巧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2 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 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1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12 内隐比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高考历史概括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第十五节概括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一、内涵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的叙述,属于本质性的提升和抽象。
尽量使用短句。
二、设问类型1、提问动词中包含概括、归纳、概述等专业词汇引导的设问。
2、虽然没有明显的提问动词,但实际上也考查概括能力。
如指出、反映、说明等。
三、解题方法1、分析材料,获取信息。
(1)逐句找材料信息。
(2)标序号,圈画关键词、句。
(3)重视标点符号,分析层次或省略的内容,注意句与句之间的意思转折,段与段之间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4)提炼信息,组织答案初稿。
2、挂靠教材。
将材料的重点信息与教材、提纲对照。
根据设问与材料有选择性将教材知识进行大挪移。
3、简化合并(1)合并同类项。
多角度、点多面广,句子简洁凝练。
(2)高度浓缩、准确提炼、完整再现。
4、关联结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切中本质。
四、经典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
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
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6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希腊哲学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
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
亚理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
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
关于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
关于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一.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历史主观题方法指导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二.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一、结合特定历史背景答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在读完这个问题后,不少同学觉得很简单,就掉以轻心。
很多同學都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没有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方面来分析问题。
大家在解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深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将各种关联因素都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够使答案更加全面。
二、注重思维的发散与延伸近年来历史主观题在题型变化和提问方式上比较灵活,有些试题还具有较大的思维难度。
不少同学在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或者对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的试题时就会一头雾水,感觉读不懂题意,或者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
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大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进行思维的发散和延伸。
如果思维受到限制,那么解题的思路就会很窄,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联系。
这样,在解答试题时就会遇到各种障碍,错误答案也就随之产生。
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做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让思维得到发散和延伸。
可以基于一些有效的模式进行思维发散和延伸的训练。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多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异同情况?这些说明了什么?其实,分析异同点也不复杂,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角度去分析。
大家还要注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经常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同学们就能较准确地分析出历史现象的本质。
思维能力和思维层面是决定大家在解答主观题时能否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同学们在考试前应加强相应的训练。
三、训练表达能力很多同学在解答主观题时思维会有些混乱,这一点在他们的答题方式或者答题习惯中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来。
不少同学的答案缺乏层次和条理,这些同学在解答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些是影响大家考试成绩的因素。
在平时的训练中同学们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规范训练,要使答案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有哪些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有哪些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一、抓住材料的主旨,首先就要找到题设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往往篇幅很长,信息量大,并且有时候会引用古籍中的句子,学生读起来困难,容易抓不住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题设和材料中学会抓住关键的词句,并且用笔勾画出来,从而快速把握出题者的出题思路。
以2014年高考文综北京卷为例,第37题的材料二给出了四幅世界主要贸易路线时代变迁图,要求学生以世界洲际贸易发展为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该题考查得十分灵活,一些学生看到后会不知从何下笔。
事实上,学生可以用笔圈出图示的历史时期,是在公元1400年以后,然后看图名的变化,如,图18的图名多了“航海”和“铁路”两个词,图19则多了“电子商务”和“网购”两个词,据此,学生就可以把贸易手段的多样化趋势作为答题的一个点。
二、答题要规范化,注意分点答题,并要有必要的提示许多学生的思路很开阔,答题字数很多,而且有史实有论据,思路也比较正确,但答题不规范,习惯用“一段式”的答法,这让许多老师在阅卷时不容易找出重点,得分也就不高。
因此,规范的答题对于文科生来说尤为重要。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分点答题,并且在一题多问的主观题中,要求学生写出必要的提示语,如原因、意义、影响等,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将答案呈现出来。
三、字数答得多不如要点分得全因为高考文综判卷往往是采点给分,只要学生能够想到这一点,并且史实正确、论点合理而且有必要的说明,那么判卷老师会合理给分。
倘若学生没有想到这一点,即便是把其中一点说得再全面、再详细也没有办法得高分。
因此,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在答题中,让他们学会多列几个点,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免在高考中造成时间不够用。
有哪些实用的高考历史答题技巧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历史主观题52分怎么做才能拿高分+课件--2023届高三(全国卷)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12分)
措施(内 容)类
措施类设问: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内容)措 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 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应对)措施等
从材料史实中提取信息,并归纳、辨 别、概括答题项
Hale Waihona Puke 2022年(全国乙卷 41)历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 史经验。(5分)
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表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解析】第(3)问,根据题中有效信息“我们在
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20世纪50年代前
期”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从
政治(如党的正确领导、外交政策、突破西
方国家的封锁、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
经济(如建立对外经贸体制、促进国民经济
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等)等
角度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8分)
【得出答案】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 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求异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或比较……不同之处(区别)求同型: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 点(相似之处)
分析、 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
评价
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
(经济) 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释、阐述、阐释类的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释、阐述、阐释类的解题方法高中历史主观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进行解释、阐述和阐释。
解题方法如下: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
确所要回答的问题,避免答非所问。
2.回归教材,联系所学知识。
学生需要将问题与所学知识
联系起来,从教材中寻找相关内容和线索。
3.组织答案,注意逻辑性。
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自己
的理解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同时要注意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时间、空间定位。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时间
和地点,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时间和空间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注意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对于历
史事件,学生需要了解其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回答问题。
3.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
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影响,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联系和影响,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
4.注意史料的真实性。
对于历史事件,史料是重要的证据
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实性,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总之,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题方法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同时注重审题、联系教材、组织答案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新高考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技巧
历史基本能力考查注意事项
3、归纳概括能力: 常见的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的中心词有特点、 阶段特征、表现等等。 对于此项能力做题的关键是 不能罗列史实, 而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归类, 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历史基本能力考查注意事项
4、评价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用“两分法”,积极+消极; ②注意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进行评价,即“不能苛求古人”; ③评价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 ④时间跨度大的事物要分阶段评价。
1、分析能力: ①如中国古代史原因、影响类的分析一般是 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 等几个方面; ②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因分析一般是从社会性 质、社会主要矛盾、几支社会力量等方面分 析; ③世界近现代史的影响分析一般是从国内、 国际等几个方面分析。
历史基本能力考查注意事项
2、比较能力:关键是找准可比点。 ①如比较相同时间不同国家或不同阶级(义 的不同表现, 可就其时代背景比较相同, 就其国家性质或阶级属性比较不同; ②如比较不同时间的同一属性的事件, 可就其时代特征比较不同, 就其阶级属性比较相同。
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 与XX发展相适应; 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7、空间:范围广;主要分布在XX地区; 由地方逐渐推广到全国; 从XX区域扩展到某区域等
常用的答题术语
8、数量规模:数量众多,规模大等 9、性质:本质上为XX服务;带有XX色彩 10、结果:成效显著,但是未能实现XX目标; 社会影响有限;未能推动社会转型
答题基本思路
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3、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 4、切记答案除明确要求之外,
一般不要照抄原文(抄原文也比不答好) 5、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
2024年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2024年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历史学科是高中重要的一门文科学科,它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复杂的解题要求。
对于历史考试的主观题,其解答需要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下面是对解答历史考试主观题的一些技巧总结。
一、分析题目在解答主观题之前,首先要仔细分析题目,确保理解清楚题目要求。
通常主观题会有一系列问题,每个问题都需要具体的回答。
解答主观题时要逐个问题进行回答,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解释”、“分析”、“比较”等,这些词语会提示我们需要做什么样的思考和回答。
二、考古记录和史料的运用历史学科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考古记录和史料。
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历史的考古记录和史料,丰富自己的回答。
考古记录和史料可以是历史文献、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档案等。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同时,要注意史料的可信度和客观性,不要武断地接受史料的说法,而要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在解答主观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来深入分析问题。
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等。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纵向对比是指将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对比,找出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四、因果分析和多角度思考在解答主观题时,我们要进行因果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历史事件和现象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要通过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能够更全面地解答问题。
五、条理清晰和论证充分在解答主观题时,我们要注意条理清晰和论证充分。
【高中历史】历史解题技巧主观题解题思路
【高中历史】历史解题技巧主观题解题思路首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试题评分标准。
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最近三年甚至文综考试以来的高考试卷及评分标准进行研究性学习,找出高考试题答案具有的共同特点。
在历史答题中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语言不简约,无法用规范的学科语言去提问;2.知识学得过死,灵活性方面不足。
这实际上说明了学生答题无法合乎考试标准。
这里以2001年中考第38题第②问举例说明。
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促进世界构成一个整体的?请问: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非常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展开收缩;世界领土瓜分完;内燃机和崭新交通工具的编定、崭新通讯手段发明者。
这个题的时限很明晰,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心词就是科技革命促进世界沦为整体,求答项是“怎样促进”。
通过时间管制,我们应当很明晰地猜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只要弄清楚了这一点,就可以进一步请问出来,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资本主义经济出来后,市场无法满足用户各国发展建议,使世界市场的争夺战沦为必然,故强权以全球为目标展开收缩,结果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构成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主要存有三个方面:一就是以电力为代表的新能源的辨认出及运用;二是以内燃机为代表的新机器、新产品的编定;三就是为远距离提供更多信息的新发明,即为通讯事业的发展,而能并使世界构成整体(即为联系强化)的就是第二、三两个内容。
由此可见,低考试题参考答案具备层次化、必须成仙、规范化等特点。
其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历史主观性试题的训练。
如何答题本身就牵涉至学生的能力问题。
答题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反反复复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直到合乎考试标准。
它须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将一蹴而就,而这种能力一旦具有,也不能轻而易举失去。
2021年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新课程的目标就是:“在掌控基础历史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写作和通过多种途径以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重新认识活动,培育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高中历史考试中的主观题一般包括论述题、分析题和解释题等。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背景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解释,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是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的总结:一、论述题解题技巧1. 确定题目的要求: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我们讨论的内容和要求我们从哪个角度进行思考。
2. 梳理知识点和思路:根据题目要求,梳理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背景等知识点,并根据这些知识点构建起逻辑清晰的解题思路。
3. 举例论证:在论述题中,适当举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具体案例的论证,可以使我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也可以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
4. 多角度分析:在论述题中,不要只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要尽量考虑多个角度和因素。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答案更全面,体现出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
5. 注意结构和语言:我们的答案要有较好的文笔和语言组织能力,可以使用较深入的历史术语和专业表述方式。
同时,还要注意答案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使整篇答案连接紧密,衔接自然。
二、分析题解题技巧1. 梳理题目要求:分析题一般要求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进行分析。
我们要仔细梳理题目要求,明确要求我们讨论的内容和需要考虑的因素。
2. 分类思考:在分析题中,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将问题分成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并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部分。
3. 逻辑清晰:在分析题中,要注重答案的逻辑清晰性。
我们的答案应该有明确的论点,各个部分之间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以及合理的推理引导。
4. 全面考虑:在分析题中,要时刻考虑更多的因素和角度。
我们要努力使我们的答案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体现出我们对历史问题的深刻理解。
5. 选择合适的论证方式:在分析题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合适的论证方式,如对比分析、因果分析、解释分析等。
这些论证方式可以使我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也可以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历史主观题在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考生来说,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历史主观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解读题目在回答历史主观题之前,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
有时候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要仔细阅读题目,并在脑海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如果有模棱两可之处,可以通过翻阅教材或者是其他可信的历史资料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只有确保对题目的准确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二、注意时间和地点历史主观题中常常涉及到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对于回答问题非常重要。
在解题时,要明确时间和地点的背景和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回答的范畴中。
例如,如果题目涉及到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不仅要分析这个原因对于当时的影响,还要考虑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分析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三、比较分析历史主观题常常会涉及到各种历史事件、人物或者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回答这种题目时,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加以对比,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回答问题,不仅可以展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展示对历史事件发展规律的理解。
四、举例论证在回答历史主观题时,恰当的举例是非常有力的论证方式。
通过选择和题目相关的具体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举例论证,还可以使回答更具体、更直观,帮助考官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
五、全面回答历史主观题通常会涉及到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如果题目是关于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品质和成就,还要考虑他在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只有全面回答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分数。
六、语言流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媒介,所以在回答历史主观题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
合理安排语言结构,使用准确的词汇和句式,可以使回答更加准确、清晰,并给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示、认识类设问
⾼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题型特点】启⽰、认识类⾮选择题的设问⼀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
与“启⽰”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的感悟。
⼀般有如下⼏种情况:对问题进⾏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度。
“启⽰”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借鉴的认识,要求学⽣对某⼀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学⽣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平及历史感悟能⼒。
因⽽启⽰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
启⽰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类试题,⼀般⽽⾔与前⾯⼏个设问联系紧密,因⽽,⼀定要注意这⼀问答案与前⾯答案的协调,不能⽆中⽣有,泛泛⽽谈。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般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般分三步解答。
⾸先,对材料进⾏系统归纳,找出“题眼”。
根据⾃⼰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1.认识类:、为什么(阐述道理)、怎⼀般从事件本⾝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么样(明确做法)的⾓度回答。
九年级中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和技巧
初中历史中考主观题解题思路和技巧一、辨析题【题型分析】辨析题是运用所学知识,对试题提供的观点、史实等进行判断,然后做出解释的一种题型。
它是福建中考历史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分值为6分。
目前,福建中考历史的辦析题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第二种是以辩论形式(或两种观点)出现,要求选出错误的一方,并做出合理解释;第三种以辩论形式(或两种观点)出现,要求判断这两种观点是否正确(可能两者都错),并说明理由。
(尤其第三种是2018年福建中考析题的新模式,2019年开始又新增加一小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识记层面的知识点)辨析题,既要求学生“辨”,即辦别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全面;又要求学生“析”,即对正确的观点分析原因,对错误的观点进行改正并分析原因,对观点不全的要补充完整并分析原因。
既不能只“辨”不“析”,也不能只分析为什么错误而不分析为什么正确。
【解题思路及方法】第一步:审清题干。
这一步要求认真读题,审清题干,清楚题目要求,明白题目要求辨析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辦析其中一种观点还是两种。
第二步:辨别对错。
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判断不准,那么后面的分析就会做无用功。
对于辨析题,要逐字逐句推敲,明确题目中的观点或史实是否正确。
从辨析题三种形式来说,第一种是直接找出错误点,第二种是按要求找出两种观点中其中一方的错误之处;第二种是按要求找出两种观点中其中一方的错误之处;第三种是对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判断(可能两者都错)。
第三步:说明理由。
要求说明史实、观点错误或片面的理由,即回答“为什么”,但不要求展开论述。
对错误的史实、观点要改正并说明原因,对观点、史实不全的要补充完整并说明原因。
组织答案时应注意答案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
特别注意:解答辨析题时,语言表述一定要层次清楚、逻辑清晰,意思混乱、层次不清的回答最容易丢分。
二、材料解析题【题型分析】材料解析题是最具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的中考题型。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技巧新的一周,新的干货,同学们要好好看好好领悟哦!一、解题的基本步骤一看: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
任务是审清具体的问题和了解材料的内容。
二找: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即定位时空、关键词和关键句,将其标出。
三想:回归教材、回归常识,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历史常识相结合,理解材料,思考问题。
四写:规范、科学、全面组织答案。
一看:审题是关键审题不可吝啬,要想得高分而不是答非所问就必须在审题上下功夫。
设问中的每个词都是有用的。
题干解读:解题依据、答题要求、限定词、求答项、分值、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题范围、答什么、答多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依据),分别指出(答题要求)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限定词)的特点(求答项)。
(8分)答案在哪里?在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怎么答?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把问题“分别”解释明白;答题范围?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的活动。
不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也不是他们的政治活动。
答什么?创办实业的特点,不是其他内容。
答多少?8分,至少4个要点,若材料找不到四个要点怎么办?肯定是所学知识上去找。
这也是考试区分度的保证,看你能不能找到所学知识。
二找:怎么从材料中找到有效的解题信息(1)读材料要读导入语、正文、材料出处。
读正文,要关注标点符号:句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小括号。
小括号一般就是解释;要关注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并列语、转折语等;要关注材料的层次;材料出处往往告诉我们材料的主题。
(2)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尤其是高考题。
没有用的都给省略了。
三想:回归教材、回归常识。
(1)回归教材:学会整合教材、切忌死搬硬套,学会部分问题结合、多问题结合和相似相关问题结合的灵活回归。
比如“南京国民政府度量衡的意义”一题,要联想到的相关知识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张謇和亨利·福特创业一成一败的原因”联想到的相关知识就更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
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
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
融合、国防;关内;税收
怎样培养材料概括能力?
4. 就地取材,课本问题化
比较经济模块第43页插图,两国经济生产有哪些 不同?
①形式;②动力;③规模;④分工; ⑤管理;⑥用工;⑦目的;⑧效率。
重视比较能力
历史学科是很强的理性思维学科……历 史思维的工具有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 考证的方法等……如果没有这些思维工具, 教材内容是死的,不会活。这种方法贯穿在 整个试卷中。
计量史学研究方法不仅在经济史领域, 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都有比较 广泛的应用。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在近年来高考中的考查情况 广东卷第19题、四川卷第39题
广东卷第26题、天津卷第37题、宁夏卷第30题、四川卷第37题、 39题 全国卷一第15题、第37题、全国卷二第15题、广东卷第15题 新课标版全国卷一第27题、大纲版全国卷第14题、安徽卷第21 题、广东卷第18题、39题
9分
合计
60分
得概括能力者得二卷!
什么是材料概括能力?
1. 概括不是什么? 概括不是摘抄原文、具体罗列、细节描述、 脱离发挥!
2. 概括是什么? 概括是高度浓缩、准确提炼、完整再现、切 中本质!
什么是材料概括能力?
1. 概括不是摘抄原文、具体罗列、细节描述、脱离发挥! 2. 概括是高度浓缩、准确提炼、完整再现、切中本质!
类型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纵向类比 横向对比 横向类比 纵向对比
5分 纵向对比 5分 纵向对比 8分 纵向类比 6分 纵向对比
1、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应对策略
2、中西比较和古今比较; 3、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4、外延比较和内涵比较;
首先,确定比较的主体; 5、同源史料和异源史料比较 6、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比较
全国卷一第17题、安徽卷20题、海南卷第22 题
全国卷第35题、安徽卷第15题、18题、22题
全国卷一第41题、福建卷第19题、四川卷第3题、浙江卷第18题、 重庆卷第6题、第9题、安徽卷第12题、15题、天津卷第7题、北 京卷第41题、海南卷第14题、15题、23题、24题、27题
命题特点:由定量分析进行定性分析
主观题的三大步骤
第一步:读----“四读法”,带着问题读材料
按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四定法”,破解材料解析题
(1)审分值----分值/2确定要点数量 (2)审设问----“四定法”审设问
四定法
材料解析题设问部分结构组成
定词
定法词 定位词
根据材料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
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0分)
特点(断句,关键词、关联):政策—方式—性质—范围—规模—
外因
作用(由近及远,关联结构):东北开发、管理、
怎样培养材料概括能力?
2.划分层次:标点符号、关键词句、简化合并
注意:
句与句之间的意思转折; 段与段之间的段落大意; 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岳麓版教材必修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废除分封制之后,以中央对地方 统属关系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一般称为郡县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 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制或为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 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省道府(州)县四级制, 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分割地方权力, 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 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除主要长 官负责制以外,其下还按中央政府组织部门的分工,设有相应的官署机构, 在主要长官的指挥下,分工办理各项事务。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 籍贯回避。 ——第13页“知识链接”
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
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
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
29题 春秋战国、北洋时期政局比较
31题 中、美、英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比较
34题 1935年美国养老金、失业保险比较
35题 世行1968、1981年贷款项目和总额比 较
汉代儒学、孔孟儒学比较
40题 宋明理学、传统儒学比较
韩愈、康有为思想的比较
46题 抗战胜利前后民主党派地位的比较
分数 4分 4分 4分 4分 4分 4分
其次,明确比较的类型;
其三,掌握比较的原则; 其四,选择比较的角度。
1.相关性原则;
2.对应性原则; 3.重点性原则; 4.时代性原则;
比较能力实际是概括能力的一种表现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马克思
计量史学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 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 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
材料反映出中央政府通过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①进行分级管理; ②分割地方权力; ③诸权分立, 彼此制约;④对口分工; ⑤任期、回避(监察与考核)
怎样培养材料概括能力?
3. 关联结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以上漫画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时代特征?
表层信息
深层信息
周王室衰微 诸侯实力强大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诸侯争霸—变法—政变 宗法分封制度瓦解—社会转型
怎样培养材料概括能力?
1.限时训练:
学生答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单位时间 里的阅读速度和提炼信息的速度。这好比百米赛跑,如 果没有平时的强化训练,即使在起跑之后如何拼命也照 样无济于事。
阅读量的训练一定在平时强化提高,出路无非有二: 一是在课堂教学上,有意识地运用经典试题或指定课文 进行训练;二是在课后的跟进训练。但是,一定都要定 时训练,否则没有时间意识和效率意识,速度一定是练 不出来的。
5分
⑵指出(概括)韩愈、康有为认识的共同之处
8分
45题 ⑴指出(概括)唐代币值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46题 ⑴概括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的变化
6分
47题 ⑴概括戴高乐号召人民抵抗的理由
7分
⑵总结(概括)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8分
48题 ⑴简析(概括)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 6分 因
⑵指出(概括)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
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
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
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
该图示体现了 秦朝政治的哪 些特点?
表层信息 总:权力高度集中 顶:皇权至上 上:三公九卿制度 下:郡、县、乡
深层信息
皇位世袭制 分工、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官僚政治(产生、标准、任期、财源等)
【2014年全国Ⅱ卷】(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
应星、
(定向词)
(定法词)
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限定词)(定位词) (定位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
(定向词) 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定法词)
(定位词)
例(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
(1)要点化: (2)精准化: (3)主干化: (4)段落化: (5)序号化: (6)整洁化:
温馨提示: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
材料解析能力的三个重点
概括能力
比较能 力
计量分 析
2015年全国Ⅰ卷的材料概括能力
题号
试题内容
分值
⑴指出(概括)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5分
40题 ⑴概括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同之处,(定向词) (定位词)
(定法词)(限定词)
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定法词) (限定词) (定位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
(定向词)
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定法词)(限定词)
(定位词)
非选择题解题步骤
第三步:写----注意答案要“六化”:
——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
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中的比较能力考查(40%)
题号
对比
第24题 对比秦国与东方六国
对比类型 横向比较
对比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纵向比较
第25题 对比宋代前后的儒学
纵向比较
第31题 对比胡佛和罗斯福的反危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