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共29张PPT)
2.观察归类结果,你认为丝绸之路的交流 有什么特点?
丝绸之路重命名
任 务 三
1.请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丝绸之路 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2.请结合材料及图片,为丝绸之路重命名。
任务一
重走丝绸之路
欧 洲
西亚、中亚
西
域
长安
F E
D C
B
A
任务一
重走丝绸之路
欧 洲
西亚、中亚
西
域
长安
任务二
葡 萄 玻 璃
特 招 募 出 使 西 域
发 指 。 为 制 匈 奴
掳 掠 百 姓 , 令 人
匈 奴 屡 犯 边 关 ,
招 贤 令
张骞凿空
观看视频,请想像一下张骞出使西域途中遇到了哪些挫折?
张骞凿空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二十五史详解》 “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 ——班固《汉书》
丝绸之路
---海陆双姝万世润泽惠东西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何会走向兴盛?
1. 张骞通西域 -----基础奠定
2. 西域都护的设置 -----沿途保障
材料: 西汉大一统局面出现,社会较为稳定,国力强盛,经 3.国内:西汉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积极的对外政策; 济发展,特别是丝绸业的发展。 对西方的吸引力; 我国丝绸传入古罗马以后,迅速受到了古罗马人的喜爱。 国际: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古罗马对中国丝绸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合作共赢
请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卡的内容。
任 务 一
重走丝绸之路
1.请绘制并说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注意:标明起点、终点、沿途主要地 区。) 2.请将丝绸之路沿途风光的图片对号入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摘要】本文将介绍关于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引言部分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影响等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和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分为引入、讲解、小组讨论和总结四个环节。
教学手段包括PPT、教材、图片等。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论部分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关键词】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课堂互动、学生表现评价、教学反思、教学改进建议、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1. 引言1.1 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背景主要是介绍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沟通,重点讲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于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渠道和方式还不太了解,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世界文明交流的影响。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背景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意义的思考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3.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比较中外文明在交流中的互动关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2016部编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共12张PPT)
丝绸之路的作用
是东西交通的要道,也是我国 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发 展友谊的桥梁。
意义:沟通了中国与西亚的关系,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 的交流。
历史&七年级
一、 张骞出使西域
历史&七年级
第二次
目的: 约乌孙夹击匈奴。
经过: 结果:乌孙没有答应与汉朝夹击匈奴,
但与汉朝结成友好关系。
意义:1、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西去
东来的人员增多。 2、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历史&七年级
西
石榴、苜蓿、胡麻、胡桃 等等
方
丝绸之路
东
友谊之道
纺织品、漆器、铁器等等 方
三、班超经营西域
1、东汉明帝时,重设西域都护,73年,命班 超出使西域南道各国。
2、班超曾任西域都护等官30年,为维护和改善 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
3、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 国),第一次同欧洲国家接触。
二、丝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路 丝绸之路的含义:
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原与西域以至更 西地区的交通路线,因运销中国的丝织品 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路线
历史&七年级
北道(玉门关—葱岭)
南道(阳关—葱岭)
长安 河西走廊 敦煌 今新疆境内 亚欧各地
东西方交流的商品
互通有无
从西方传入汉朝
良马、橐驼、香料、葡萄、
两汉历史发展脉络
西汉:刘邦建立 公元前202——公元9年
王莽夺权:公元9年——公元24年
东汉:刘秀建立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历史&七年级
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开辟丝绸之路的两大功臣是谁?
2016人教版七年级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 到人们的喜爱,中国的丝绸 最远销往。 A.欧洲 B.中亚 C.西亚 D.阿拉伯半岛
2、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 域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 直接目的是( ) A、发展用西域的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匈奴
“凿空”即开通道路,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 意思:因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 的交通,张骞凿空和张骞出使西域是同义词。 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 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 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 外国人也因此信任他们。 也建立和密切起来,此举动为“凿空”。
课 后 活 动:
2.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 中原的,他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 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
蚕豆 胡豆今名______
亚麻 胡麻今名______
核桃 胡桃今名______
因为这些食物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
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 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吗? 胡食(抓饭),胡饼 (烧饼),胡茄,胡琴,胡箜篌(乐器),胡 葱,胡椒,胡萝卜
7、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8、《汉书》中说:“张骞始开西 域之迹”,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张骞是去西域的第一人 B、张骞第一个率使团去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重要信息 D、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 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西域之玉多从此进入内地)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赛课教学设计_4
学生角色扮演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角色扮演,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当时的处境,并锻炼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师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的地图,并介绍出使西域的经过。
并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资料。
学生观看地图和视频资料,对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历史故事有基本的了解。
通过视频这种生动形象的形式,让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过程有基本的了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张骞通西域经历的种种艰辛与不易,从而学习张骞坚忍不拔、英勇顽强、执着勇敢的精神。
活动四:课堂小辩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却没有达到目的,你认为值不值得呢?
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理不辩不明,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深刻认识到张骞通西域的重要历史意义。张骞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他不仅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而且了解到了西域各国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推动了汉朝的对外交往。
内容一:西域——一片神秘的地域
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播放具有西域风情的音乐,并邀请班级同学担任导游,带大家领略西域的美好风光。
思考:究竟西域指的是哪里?
结论:西域的地理范围
学生跟随班级的小导游感受西域的风土人情,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
充分体现生本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讲解西域的美好风光,在进一步的引导中让学生思考并掌握西域的地理范围。
中学历史公开课教案
科目
历史
时间
2016年11月17日
授课人
授课班级
初一(7)班
课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大一统的汉朝政治、经济史的延续。其中,汉通西域中的张骞被称为“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汉通西域最终有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发。大漠戈壁展现了中国首次对外交往的精美画卷,利用本课的教学资源可以挖掘出“只有交流才能进步,只有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所以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②知道丝绸之路的开通,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③学习张骞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38年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③成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19年②目的:联络西域国家防御匈奴;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③成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②交流物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③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①路线a山东—朝鲜、日本b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时期①机构:西域都护②时间:公元前60年③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④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时期①派班超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再次出使西域【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解析:是因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探究二:问题:依据材料,概括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作用?这条“通道”体现了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并指出汉代丝织品沿该“通道”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①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
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而初一学生的地理知识比较贫乏,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张骞两通西域的目的、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
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
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新授: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丝路由来、丝路物语、重走丝路三个方面来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新课讲解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问题思考(p.68)张骞曾两次被向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一想:(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地图,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全球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丝绸之路的初步认识。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素材。
3.学生分组名单和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中西方的交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古代的交通、贸易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旨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对本课内容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意义。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文章等。
3.教学道具:丝绸之路模型、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其路线。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
同时,强调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多数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做好笔记。对于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地位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讨论具体的经济文化交流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细节的理解不够深入。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各小组能够就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成果表明,学生能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推荐阅读材料:《丝绸之路的故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与文化影响》等。
-视频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遗址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等。
2.拓展要求: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拓展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可以结合拓展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报告的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流程
知识点梳理
1.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谁,他的背景和重要性。
-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历。
-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2.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起点终点。
-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原因: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成果:开辟丝绸之路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
-定义:起点终点、贸易商品
-影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
③丝绸之路沿途的经济文化交流
-城市地区:长安、洛阳、河西走廊、西域、安息、罗马等
-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金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夯实基础
一、张骞凿空
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2.背景: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想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过程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出发,历经13年,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出发,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2)意义: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
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
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
三、经营西域
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时间:公元前60年。
(2)地点:乌垒城。
(3)作用: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1)背景: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东汉派兵出击匈奴。
(2)概况: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
的路线。
按图索骥
趁热打铁
1.《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2.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A. 张骞出使西域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宣政院的设置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如图反映的对西域管辖的机构设立于()
A. 公元前119年
B. 公元119年
C. 公元前60年
D. 公元60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5.(2016•青岛)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 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 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 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6.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7.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文化圈。
而汉武帝所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
”体现汉武帝是“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修筑万里长城
9.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
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10.目前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最初开通于明朝
B.开通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C.起点在今新疆
D.开通功劳最大的是班超
恍然大悟
1.【答案】D
【考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
当时匈奴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分地区,,汉王朝通西域的路线也受匈奴控制,行进非常艰难,途中还被匈奴抓住,到西域后,西域各国有的不敢得罪匈奴,还有的如大月氏等国在匈奴的压迫下迁往别处,,不再想和匈奴发生战争,所以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没有达到,只是增进了双方了解,探明了路线。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
2.【答案】C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新疆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域都护的建立知识点。
3.【答案】C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由图片信息“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
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C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
5.【答案】B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理解和把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
6.【答案】C
【考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7.【答案】C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据题意要求选出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
观察图片选项中小麦是中原产品,其它三项都是从西域传来的。
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通过观察图片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8.【答案】A
【考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这都体现出汉武帝的“外交设计的奇才”。
A 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
9.【答案】A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
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
“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葱岭、安息属于西亚,大秦属于欧洲,BCD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丝绸之路的路线是常考题目。
学生需正确识记
10.【答案】B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的知识。
本题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