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PPT课件
合集下载
城乡融合理论--PPT
城乡融合理论的局限性
十二、城乡融合的难题(一)
❖ 由于城乡文化观念的差异,涉及研究的因素较多,在城乡融合的研究中难以 深入,应对城乡融合中文化观念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没有系统全面的解决方 案。
❖ 城乡融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由于对各项工作进程先后顺序没有很好的研究, 城乡融合的最终效果也没有很好的预测和估计,而且,对各项工作的协调工 作没有放在应有的高度去执行,这些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城乡融合总体步伐 将会严重受阻。
城乡融合动力机制的分析
1、城乡融合动力是城市的带动力和农村的推动力。城市的带动力指城市产生 对农村发展的拉动力。这种带动力由城市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农村的推动力 指农村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产生的推动农村向城市靠拢的力量。
城乡融合动力机制的分析
2、部分学者认为城乡融合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发展不能 单靠城市化的辐射(某种程度上会拉大城乡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两头动,即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的推进;这样才能改变城乡差距现状。
城乡融合理论提出背景
❖ 国内学者对城乡融合理论的研究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 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城乡二元结构”和 “三农”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面 临极大的挑战,当时突出的经济和社会矛盾相当部分根源于城乡发展不平衡。
❖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和土地收益统筹分配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城乡 居民住宅所有权同质化的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统一管理制度,为城乡经济发 展提供最优的管理方案。
(三)城乡商品管理
❖ 建立城乡商品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市场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 健康轨道。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依法管理。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新型城镇化( 共39张PPT)
答案提示:5、C 6、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 战略定位分别是: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 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 区,以及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 台。围绕“创新”和“生态”两大主线, 重视“产业集聚力”和“新型城镇化推动 力”两大动力,走现代化、市场化、绿色 化的发展路径。 材料二 下图为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图。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 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 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 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 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 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 要超前。
知识梳理: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 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知识梳理:
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透露,将 扩大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第二批试点的地方名单不久就会公布。 北京市顺义区等111个城市(镇)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 合试点地区,将在2016年年底前启动试点。
答案提示: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 源;利于高新产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 战略定位分别是: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 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 区,以及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 台。围绕“创新”和“生态”两大主线, 重视“产业集聚力”和“新型城镇化推动 力”两大动力,走现代化、市场化、绿色 化的发展路径。 材料二 下图为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图。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 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 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 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 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 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 要超前。
知识梳理: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 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知识梳理:
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透露,将 扩大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第二批试点的地方名单不久就会公布。 北京市顺义区等111个城市(镇)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 合试点地区,将在2016年年底前启动试点。
答案提示: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 源;利于高新产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课件
人地关系紧张
(亿亩)
城人乡口增用长和地耕集地减约少态程势度并存不高 (年)
(亿人)
3.86
城乡用地集约程度不高
近
万 平 方 千 米 开 发 区 荒 芜 闲 置 城乡粗放用地情况普遍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
资源约束日趋加剧
环境状况总体恶化
我国人均水平
世界平均人均水平
林地 /通用格式
/通用格式 水 /通用格式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目前尚 未有标准的定义。比较认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是以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 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 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 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 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 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 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再到鼓励支持农民进城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1978年是中国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平 均每年递增5.68%,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 23.01%,平均每年增加0.85个百分点,建制市由 193 个增加到300个,建制镇由2713 个猛增到 9140 个。
• 1984-1992年是中国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 1992年全国建制市增加到517 个,建制镇激 增到1.45万个,城镇化率达到27.46%,比 1984 年提高了4.45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 0.56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主讲:马知民
提纲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二、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四、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 展
新型城镇化PPT
首先德国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及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有计划地对其 进行修补、改造和提升,并不断更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将德国原汁原 味的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小镇里,让每个小镇充满了德式风情。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 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 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属性。我国 一些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由此 产生一系列问题。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 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3、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 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 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 流
新一轮城镇化,将会进一步消化已经转换用途的土地来实现有限的数量扩张,加大 力度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品质。
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低碳城市,首先城市体系的建立规划,合理的 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对低碳宜居至关重要。另外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 “伪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1、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
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 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 古村落和村落是中华民族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 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 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 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 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 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 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 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 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 用。
新型城镇化PPT课件
二、城市化相关理论
•(一)、结构转换理论 1、产业结构转变带来了 就就业结构转变。 2、 工业化产生和推动 城市化
•(二)人口迁移理论
•刘易斯模型:城乡工资 水平是劳动力在城乡之 间流动的“拉力”,只 有当城市预期收入和农 村收入相等,劳动力在 城乡之间分配和迁移才 达到均衡。
(三)城市化发展理论
第二、中国在总体上呈现稳定的势头 第三、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有许多不 安定因素在发展
二、古代的城镇发展
第一阶段: 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二阶段: 从隋唐至清末时期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
根据不同时期城镇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 城镇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 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一、城市化基本概念
•
城市化?
这些人是谁?他们原本生活在什 么地方?
(一).城市化的一般含义: 较为普 遍的提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除了农村人口转换和集中 的过程外,各个学科做出了不同
的解释:
人类学: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 转变
经济学: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转换
地理学: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 间的变化过程
一、城市化普遍规律
(一)城市化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分为三大发展阶段: 1、工业革命前人类城市发展阶段. 2、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 3、世界全球城市化发展阶段。
(二)在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中,
存在着以下规律:
(1)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2)城市化发展呈现S型增长曲线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城市的萌芽 — 城堡,位 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周初的城镇,主要仍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但向呗已扩展至太原、北京附近。
城镇化ppt课件
乡村和城镇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
镇化的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课标分析: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
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与考察学习目标是否 达成的条件。
学生的行为动词是“说明”表示要达到理 解层次,学习内容“不同城镇化的特点”是 要求学生在学习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分成利弊 两个方面阐述,主要说出城镇化“利”的方 面,认识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
随时间,速度在加快,范围在扩大
1.18世纪中叶以前 不足2%
工业化最早在英Leabharlann 2.20世纪初:13.3%扩展到欧美国家 3.2016年:54.3% 二战后,加速城市化
遍及全世界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S”曲线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 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 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 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小村镇, 大城市人口减少。
的基础知识,第二节城镇化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已 有的知识分析地理原理,城镇化的意义,认识世界 城镇化的过程。
【能力水平】学生需要具备读图分析的能力,
思考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有哪些,分析地理原理, 学会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善,运用图 表,归纳城镇化的空间发展过程。
【心理特征】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人文地理
根据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变化, 利用具体的例子,能够使学生的集中 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并激发对学 习的动力和对本节课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授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城镇化 的概念,衡量城镇化的三个指标是什么? 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分析中国在城镇化 人口比例人均生产总值的图表上的位置, 认识到图表上的国家的分类和特点,归 纳城镇化的意义。
水平低、发展慢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
镇化的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课标分析: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
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与考察学习目标是否 达成的条件。
学生的行为动词是“说明”表示要达到理 解层次,学习内容“不同城镇化的特点”是 要求学生在学习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分成利弊 两个方面阐述,主要说出城镇化“利”的方 面,认识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
随时间,速度在加快,范围在扩大
1.18世纪中叶以前 不足2%
工业化最早在英Leabharlann 2.20世纪初:13.3%扩展到欧美国家 3.2016年:54.3% 二战后,加速城市化
遍及全世界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S”曲线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 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 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 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小村镇, 大城市人口减少。
的基础知识,第二节城镇化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已 有的知识分析地理原理,城镇化的意义,认识世界 城镇化的过程。
【能力水平】学生需要具备读图分析的能力,
思考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有哪些,分析地理原理, 学会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善,运用图 表,归纳城镇化的空间发展过程。
【心理特征】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人文地理
根据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变化, 利用具体的例子,能够使学生的集中 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并激发对学 习的动力和对本节课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授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城镇化 的概念,衡量城镇化的三个指标是什么? 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分析中国在城镇化 人口比例人均生产总值的图表上的位置, 认识到图表上的国家的分类和特点,归 纳城镇化的意义。
水平低、发展慢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PPT课件
6.先进的园区管理机制。这些产业园区大都是雇用的国际知名的管理机构,拥有先进的、丰 富的产业管理经验。
-
17
• 新园区建设意见:
•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促进产城融合的发展,坚持建设绿色化、生态化、可持续 发展的产业园区
• 2).借鉴成功产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打造集“产、城、学”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为地区的 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射动力
-
2
• 尔湾城市发展历程: • 1.公司经营阶段(1860~1959年) • 2.“大学社区”时期(1960~1970年) • 3.尔湾市成立与大社区规划阶段(1970~1977年) • 4.城市边缘区阶段(1977~2000年)
借鉴意义: 1.借鉴其功能分区模式 2.借鉴其经典的“产、城、学” 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 3).加强建设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产业园区壮大发展的第一步
• 4).政府应出台一些鼓励与扶持的政策,营造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氛围,并且可以通 过帮助创业者渡过创业初期的困难,让走出成功的第一步,创业者创业成功后也会通过自 己方式对地区经济进行“反哺”
• 5).引入先进的园区管理机制。一个先进的园区管理机制可以帮助园区有条不紊的发展。
-
9
功能分区:
科技园:约占41%,约1.72平方公里 工业园:约占14%,约0.59平方公里 大学校园:约占6%,约0.25平方公里 多媒体技术及设施:约占8%,约0.34平方公里 商业与商务:约占8%,约0.34平方公里 住宅:约占10%,约占0.42平方公里 景观住宅:约占13%,约0.54平方公里
-
12
借鉴意义
1.国际知名的成功产城融合案 例 2.德国人一贯严谨的布局风格 3.如左图红线位置,该线既是 阿德勒斯霍夫园区的主要交通 轴,也是其绿化轴与发展轴, 本项目可借鉴这种“三轴合一” 思路
-
17
• 新园区建设意见:
•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促进产城融合的发展,坚持建设绿色化、生态化、可持续 发展的产业园区
• 2).借鉴成功产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打造集“产、城、学”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为地区的 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射动力
-
2
• 尔湾城市发展历程: • 1.公司经营阶段(1860~1959年) • 2.“大学社区”时期(1960~1970年) • 3.尔湾市成立与大社区规划阶段(1970~1977年) • 4.城市边缘区阶段(1977~2000年)
借鉴意义: 1.借鉴其功能分区模式 2.借鉴其经典的“产、城、学” 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 3).加强建设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产业园区壮大发展的第一步
• 4).政府应出台一些鼓励与扶持的政策,营造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氛围,并且可以通 过帮助创业者渡过创业初期的困难,让走出成功的第一步,创业者创业成功后也会通过自 己方式对地区经济进行“反哺”
• 5).引入先进的园区管理机制。一个先进的园区管理机制可以帮助园区有条不紊的发展。
-
9
功能分区:
科技园:约占41%,约1.72平方公里 工业园:约占14%,约0.59平方公里 大学校园:约占6%,约0.25平方公里 多媒体技术及设施:约占8%,约0.34平方公里 商业与商务:约占8%,约0.34平方公里 住宅:约占10%,约占0.42平方公里 景观住宅:约占13%,约0.54平方公里
-
12
借鉴意义
1.国际知名的成功产城融合案 例 2.德国人一贯严谨的布局风格 3.如左图红线位置,该线既是 阿德勒斯霍夫园区的主要交通 轴,也是其绿化轴与发展轴, 本项目可借鉴这种“三轴合一” 思路
解析新型城镇化PPT课件
敢问路在何方
--解析新型城镇化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目录
第一篇 发展现状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八篇 规划实施
全面放开 有序放开 合理放开 合理确定落户条件 严格控制
12
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农村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2.1 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 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 ➢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 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
2.2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 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2.3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 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 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
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 ➢ 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导致乡土特色和民
俗文化流失 2.6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 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 ➢ 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
7
一、发展现状
3、发展态势--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10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新 型 城 镇 化 主 要 指 标
--解析新型城镇化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目录
第一篇 发展现状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八篇 规划实施
全面放开 有序放开 合理放开 合理确定落户条件 严格控制
12
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农村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2.1 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 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 ➢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 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
2.2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 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2.3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 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 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
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 ➢ 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导致乡土特色和民
俗文化流失 2.6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 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 ➢ 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
7
一、发展现状
3、发展态势--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10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新 型 城 镇 化 主 要 指 标
城乡融合理论--PPT
❖ 对城市建设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城市发展的定性、定位、定向;结合城市社会 经济现状所做的重大的、全局性的战略定位;确保城市建设面向现代化,城 市规划和经济建设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对镇乡发展要首先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坚定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 体的协调发展道路;对三农问题要重点解决,坚持走建设现代化农村方针,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 要建立监管责任制,建立权责相当、职责明确的工作责任约束和追究机制, 以促使市场管工作的有序运行。
❖ 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通报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使广大群众摆脱救助无力的困境。打击违法欺诈经营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合 法经营行为。
(四)经济活动管理
❖ 生产方面:要把工业、农业、服务业统筹安排,加快城市工业体系建设,完 善城市产业布局,提升广大乡镇小企业的生产水平,提升农村生产力,大力 扶持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大城乡企业之间的互动,改造农村传统生产力, 提升区域先进生产力。
城乡融合理论内涵要素
❖ (三)、生态学角度认为 城乡融合并不是城乡无差别的境界,而是一种区域生态群落的合理分布,城乡 融合应是城市没有制度上的堡垒,乡村没有政策上的栅栏,城乡融合是“一 种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高境界”。
❖ (四)、地理学角度认为 城乡融合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概念出发,认为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经济、社 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建设空间规划一 体化,地理区域分区合理连接等。
(二)小城镇主导型模式
小城镇主导型模式是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城 市的产生来自于农村集镇的发展,农村城市化不能抛开农业和农村。 发展小城镇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小城镇功能转变,缩小 小城镇与城市的差别,而小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又缩小村与镇的 差别,最终缩小城乡差别。该模式方向总体来看是自下而上。
❖ 对镇乡发展要首先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坚定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 体的协调发展道路;对三农问题要重点解决,坚持走建设现代化农村方针,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 要建立监管责任制,建立权责相当、职责明确的工作责任约束和追究机制, 以促使市场管工作的有序运行。
❖ 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通报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使广大群众摆脱救助无力的困境。打击违法欺诈经营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合 法经营行为。
(四)经济活动管理
❖ 生产方面:要把工业、农业、服务业统筹安排,加快城市工业体系建设,完 善城市产业布局,提升广大乡镇小企业的生产水平,提升农村生产力,大力 扶持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大城乡企业之间的互动,改造农村传统生产力, 提升区域先进生产力。
城乡融合理论内涵要素
❖ (三)、生态学角度认为 城乡融合并不是城乡无差别的境界,而是一种区域生态群落的合理分布,城乡 融合应是城市没有制度上的堡垒,乡村没有政策上的栅栏,城乡融合是“一 种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高境界”。
❖ (四)、地理学角度认为 城乡融合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概念出发,认为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经济、社 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建设空间规划一 体化,地理区域分区合理连接等。
(二)小城镇主导型模式
小城镇主导型模式是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城 市的产生来自于农村集镇的发展,农村城市化不能抛开农业和农村。 发展小城镇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小城镇功能转变,缩小 小城镇与城市的差别,而小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又缩小村与镇的 差别,最终缩小城乡差别。该模式方向总体来看是自下而上。
《新型城镇化》PPT课件
这种布局模式是在政府有效引导下实 现的,同时也是对大城市无序扩张的 一种自然反应。
通过多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组团布局实现区域性功能共享
主题化实现一镇一品特色
和谐构筑大小适宜的主题特色城镇 群。
在此基础上通过便捷交通、生态走廊、 特色公园和主题产业区将大量的小镇 群进行串联和激活,最终形成了一个 充满活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城 镇体系。
多个中心构成,德国的高速铁路即城际特快列
车由德国铁路营运,营运速度为时速300公里,
联络德国各大城市及周边国家。数千个城镇通
过纵横交错的交通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
了人202员1/3/和26资源流动顺畅的坚实保障。
19
④、制定村庄更新的有效政策
德国村庄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元素,在德国 城镇化历程中村庄更新扮演了重要角色。德国政府 也特别注重城市土地和开放空间的利用效率,对城 镇区域内产业布局、就业安排、交通组织和城乡生 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统筹规划,以此来降低 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无序消耗,最终实现城镇化和城 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 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021/3/26
3
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镇化飞速发展,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30.4%,按照诺瑟姆S型曲线的规律,我国将在接下来的阶段中进入城镇 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情况下,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镇 化显得尤为紧迫,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探讨开始在学术界出现。
①、构筑多中心共生城镇群格局
②、注重建设主题鲜明的小镇Leabharlann ③、搭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④、制定村庄更新的有效政策
通过多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组团布局实现区域性功能共享
主题化实现一镇一品特色
和谐构筑大小适宜的主题特色城镇 群。
在此基础上通过便捷交通、生态走廊、 特色公园和主题产业区将大量的小镇 群进行串联和激活,最终形成了一个 充满活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城 镇体系。
多个中心构成,德国的高速铁路即城际特快列
车由德国铁路营运,营运速度为时速300公里,
联络德国各大城市及周边国家。数千个城镇通
过纵横交错的交通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
了人202员1/3/和26资源流动顺畅的坚实保障。
19
④、制定村庄更新的有效政策
德国村庄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元素,在德国 城镇化历程中村庄更新扮演了重要角色。德国政府 也特别注重城市土地和开放空间的利用效率,对城 镇区域内产业布局、就业安排、交通组织和城乡生 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统筹规划,以此来降低 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无序消耗,最终实现城镇化和城 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 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021/3/26
3
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镇化飞速发展,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30.4%,按照诺瑟姆S型曲线的规律,我国将在接下来的阶段中进入城镇 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情况下,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镇 化显得尤为紧迫,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探讨开始在学术界出现。
①、构筑多中心共生城镇群格局
②、注重建设主题鲜明的小镇Leabharlann ③、搭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④、制定村庄更新的有效政策
城市集聚-产城融合PPT幻灯片课件
1、提质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实 现开放合作
2、城乡重塑——提升空间品质,突 出城市魅力
3、品牌推广——促进整体品牌的塑 造与推广,树立多元特色魅力南安
THUPDI
3. 产城融合到三生统筹
3. 1 产城融合的提出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而提出的一种发 展思路,是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 基本战略。进入“十二五”,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各地政府 纷纷提出。
城镇集聚—产城融合—三生统筹 ——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张险峰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3
交流内容
1. 南安产、居的聚与散 2. 转型提升与再度积聚 3. 产城融合到三生统筹 4. 案例借鉴与路径建议
1、南安产、居的聚与散
1.1 南安是个好地方
生态的南安,文化的南安
?
THUPDI
2、转型提升与新的积聚
2.1 转型发展形势
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6.1%,人均GDP达到8016美元, 但比欧美国家的人均3-4万美元还 有很大差距。
我国城镇化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以 投资、出口、内需拉动的城镇化模 式已经走到尽头,下一步必须转型 ,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力来拉动经 济,走向富裕。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2)产业居住高度混杂、城郊- 乡村布局失序的地区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3)个体富足生活有品质,与 整体公共环境品质缺失并 存的城乡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实质是30多年来,以村、户、私企为 主,自下而上推进城镇化模式,造成 的分散建设弊病:
2、城乡重塑——提升空间品质,突 出城市魅力
3、品牌推广——促进整体品牌的塑 造与推广,树立多元特色魅力南安
THUPDI
3. 产城融合到三生统筹
3. 1 产城融合的提出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而提出的一种发 展思路,是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 基本战略。进入“十二五”,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各地政府 纷纷提出。
城镇集聚—产城融合—三生统筹 ——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张险峰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3
交流内容
1. 南安产、居的聚与散 2. 转型提升与再度积聚 3. 产城融合到三生统筹 4. 案例借鉴与路径建议
1、南安产、居的聚与散
1.1 南安是个好地方
生态的南安,文化的南安
?
THUPDI
2、转型提升与新的积聚
2.1 转型发展形势
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6.1%,人均GDP达到8016美元, 但比欧美国家的人均3-4万美元还 有很大差距。
我国城镇化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以 投资、出口、内需拉动的城镇化模 式已经走到尽头,下一步必须转型 ,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力来拉动经 济,走向富裕。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2)产业居住高度混杂、城郊- 乡村布局失序的地区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3)个体富足生活有品质,与 整体公共环境品质缺失并 存的城乡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实质是30多年来,以村、户、私企为 主,自下而上推进城镇化模式,造成 的分散建设弊病:
11.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循环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率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减少污染物排放 Reduce pollutant emission
资源
resource
产品
product
废弃物
waste
再生
regenerate
循环 recycle
•
• • • • • • • • •
自19世纪初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和技术扩散多种因素推动 空间上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美国最为典型 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1世纪,1950前后进入成熟期 受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石油开发等多因素推动 空间上以拉美、东北亚、北欧、北非和中东的部分国家为主 二战后迅速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左右,2000年以前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经济全球化、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的推动为主 空间上以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和印度为代表 21世纪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30-2050年前后将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 能源
80% 2011年 51.3% 2012年 52.6% 50.0% 30% O 2010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
• 土地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建设用地1004km2
• 材料
时间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钢材、水泥、砖木等 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
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路径与愿景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
褐色发展 绿色发展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 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 线性发展 从摇篮到坟墓 蔓延发展 粗放、无序、非均衡 英美模式 A、B模式的扬弃 循环发展 从摇篮到摇篮 紧凑发展 集约、有序、均衡 中国模式 新型C模式的探索
中国新型城市化 PPT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 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机遇和挑战
工业化引起城市化,城市化必然推进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 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将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变化。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 -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 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 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 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 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湖北省未来发展状况
中远期,逐步转向以本地城镇化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加强大 中城市和县城的就业吸纳能力。2030年前后,形成较为完善 的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基本依靠本地城镇化实现人口从乡村 向城镇的迁移。 6.总结 “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指: ——实施独特、自主、开放的区域发展路径; ——实施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与城镇化协调共进 的产业战略: ——双向推动的城镇发展战略; ——开放的非均衡空间战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 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 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 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 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 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 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具体体现在上图中常住人口户 籍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化引起城市化,城市化必然推进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 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将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变化。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 -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 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 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 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 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湖北省未来发展状况
中远期,逐步转向以本地城镇化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加强大 中城市和县城的就业吸纳能力。2030年前后,形成较为完善 的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基本依靠本地城镇化实现人口从乡村 向城镇的迁移。 6.总结 “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指: ——实施独特、自主、开放的区域发展路径; ——实施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与城镇化协调共进 的产业战略: ——双向推动的城镇发展战略; ——开放的非均衡空间战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 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 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 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 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 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 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具体体现在上图中常住人口户 籍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实用版)
[名师微 课堂专 题]《 城镇化 》乡村 和城镇p pt课件 (完美 版)-PPT 课堂说 课稿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早
晚
时间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速发展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
[名师微 课堂专 题]《 城镇化 》乡村 和城镇p pt课件 (完美 版)-PPT 课堂说 课稿
[名师微 课堂专 题]《 城镇化 》乡村 和城镇p pt课件 (完美 版)-PPT 课堂说 课稿 [名师微 课堂专 题]《 城镇化 》乡村 和城镇p pt课件 (完美 版)-PPT 课堂说 课稿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名师微 课堂专 题]《 城镇化 》乡村 和城镇p pt课件 (完美 版)-PPT 课堂说 课稿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居住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
表现形式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 污染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 缓慢;停车场紧张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施缺乏、住房破损;房价昂贵、 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 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名师微 课堂专 题]《 城镇化 》乡村 和城镇p pt课件 (完美 版)-PPT 课堂说 课稿
[名师微 课堂专 题]《 城镇化 》乡村 和城镇p pt课件 (完美 版)-PPT 课堂说 课稿
新型城镇化PPT精编版共43页文档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新型城镇化PPT精编版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是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谐包容、人民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城镇化道路。
14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 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避 免出现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 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
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 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 ,实现人口就近就业,都需要 在实践中探索。
第十一部分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1
开篇词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亚里士多德
2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 世界性挑战 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路径与愿景 三.产城融合:中国的现实背景及其展望
3
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 世界性挑战
(2005)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停车 难问题较为突出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中 小城市集约度较低,部分城市 中心城区密度过高
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性炒作 大幅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 不稳定性
城中村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 的诟病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贫富差距拉大 城市的整体性被肢解
10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520
10
0 50
400 740 60 80 125 220
0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2050
城镇人口(百万)
乡村人口(百万)
城镇化率(%)
乡村人口比重(%)化浪潮
• 发端于西欧的工业革命 • 空间上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欧洲大陆扩散 • 自19世纪初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 土地
50.0%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建设用地1004km2
30% O
2010
• 材料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钢材、水泥、砖木等
时间
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
11
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路径与愿景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
褐色发展
绿色发展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
16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循环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率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减少污染物排放 Reduce pollutant emission
资源
resource
产品
product
废弃物
waste
再生
regenerate
循环 recycle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旨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第二波城镇化浪潮
• 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和技术扩散多种因素推动 • 空间上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美国最为典型 • 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1世纪,1950前后进入成熟期
第三波城镇化浪潮
• 受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石油开发等多因素推动 • 空间上以拉美、东北亚、北欧、北非和中东的部分国家为主 • 二战后迅速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左右,2000年以前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4
城镇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聚居方 式变化现象,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
7000
100
90 6000
5000
80 69.6
70
4000 3000 2000
57.2
60
47.2
50
37.3
6400
40
29.1 20.5
4580
30
13.3
2860
20
1000 5.1 5.4 6.3 8.8
1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2/2)
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四化 ”协调科学发展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着力提高质量,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节约集约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
史上前所未有。(与美国高科技并列为人类21世纪的 两件大事——斯蒂克利茨)
9
随之而来的“城市病”
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面临 严峻挑战
城市频现大面积、持久性灰霾, 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 康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依然较为 严重,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 胁
线性发展 从摇篮到坟墓
循环发展 从摇篮到摇篮
蔓延发展
紧凑发展
粗放、无序、非均衡 集约、有序、均衡
英美模式 A、B模式的扬弃
中国模式 新型C模式的探索
1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1/2)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区域协调、大中小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绿色低碳生态)。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更大限度撬动内需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利用市场机制的城镇化(因地制宜、不同模式)。 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内涵的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幸福美丽)。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
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
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镇化率
诺赛姆曲线
•水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城市用水17亿m3
• 能源
80%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
2011年 51.3% 2012年 52.6%
15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产城融合
要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 系。兴城首先要兴业,有产业支撑 才能有就业,特别是要发挥好服务 业这一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避 免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 化。防止空城、鬼城现象。
做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融合发展, 实现产城相融、互促共进。
第四波城镇化浪潮
• 经济全球化、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的推动为主 • 空间上以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和印度为代表 • 21世纪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30-2050年前后将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6
中国城镇化水平处于世界各国的第三梯队 (2012年)
7
多种发展阶段并存的城镇化
8
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4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 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避 免出现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 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
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 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 ,实现人口就近就业,都需要 在实践中探索。
第十一部分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1
开篇词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亚里士多德
2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 世界性挑战 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路径与愿景 三.产城融合:中国的现实背景及其展望
3
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 世界性挑战
(2005)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停车 难问题较为突出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中 小城市集约度较低,部分城市 中心城区密度过高
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性炒作 大幅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 不稳定性
城中村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 的诟病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贫富差距拉大 城市的整体性被肢解
10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520
10
0 50
400 740 60 80 125 220
0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2050
城镇人口(百万)
乡村人口(百万)
城镇化率(%)
乡村人口比重(%)化浪潮
• 发端于西欧的工业革命 • 空间上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欧洲大陆扩散 • 自19世纪初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 土地
50.0%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建设用地1004km2
30% O
2010
• 材料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钢材、水泥、砖木等
时间
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
11
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路径与愿景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
褐色发展
绿色发展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
16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循环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率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减少污染物排放 Reduce pollutant emission
资源
resource
产品
product
废弃物
waste
再生
regenerate
循环 recycle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旨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第二波城镇化浪潮
• 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和技术扩散多种因素推动 • 空间上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美国最为典型 • 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1世纪,1950前后进入成熟期
第三波城镇化浪潮
• 受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石油开发等多因素推动 • 空间上以拉美、东北亚、北欧、北非和中东的部分国家为主 • 二战后迅速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左右,2000年以前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4
城镇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聚居方 式变化现象,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
7000
100
90 6000
5000
80 69.6
70
4000 3000 2000
57.2
60
47.2
50
37.3
6400
40
29.1 20.5
4580
30
13.3
2860
20
1000 5.1 5.4 6.3 8.8
1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2/2)
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四化 ”协调科学发展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着力提高质量,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节约集约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
史上前所未有。(与美国高科技并列为人类21世纪的 两件大事——斯蒂克利茨)
9
随之而来的“城市病”
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面临 严峻挑战
城市频现大面积、持久性灰霾, 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 康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依然较为 严重,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 胁
线性发展 从摇篮到坟墓
循环发展 从摇篮到摇篮
蔓延发展
紧凑发展
粗放、无序、非均衡 集约、有序、均衡
英美模式 A、B模式的扬弃
中国模式 新型C模式的探索
1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1/2)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区域协调、大中小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绿色低碳生态)。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更大限度撬动内需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利用市场机制的城镇化(因地制宜、不同模式)。 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内涵的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幸福美丽)。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
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
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镇化率
诺赛姆曲线
•水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城市用水17亿m3
• 能源
80%
–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
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
2011年 51.3% 2012年 52.6%
15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产城融合
要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 系。兴城首先要兴业,有产业支撑 才能有就业,特别是要发挥好服务 业这一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避 免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 化。防止空城、鬼城现象。
做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融合发展, 实现产城相融、互促共进。
第四波城镇化浪潮
• 经济全球化、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的推动为主 • 空间上以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和印度为代表 • 21世纪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30-2050年前后将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6
中国城镇化水平处于世界各国的第三梯队 (2012年)
7
多种发展阶段并存的城镇化
8
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