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精)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美国的举措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面向学生(NETS·S).教师(NETS·T).管理员(NETS·A)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亚洲各国的情况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中国的努力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2000年“校校通”工程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分析
01
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实践应用仍显不足,
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02
教师技术能力欠缺
许多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
教学中。
03
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尽管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教育资源,但优质、适合特定学科和年级的资
实践应用
应用于日常作业管理、阶段性测评、学生自主学 习等场景。
课堂互动工具使用指南
工具类型
课堂投票、实时问答、 小组讨论、在线测验等。
使用方法
教师发起互动环节、学 生参与互动、系统自动 统计结果。
实践效果
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 课堂趣味性、促进知识 内化。
家校沟通平台搭建
平台功能
发布学校通知、分享学生学习情况、家长与教师互动交流。
自主学习。
教育资源库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如课件、教案、 试题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 材。
在线学习社区
建立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 台,促进知识分享和合作学习。
在线学习平台
在线学习管理系统
提供课程管理、学习进度 跟踪、作业提交与批改等 功能,支持学生的个性化 学习。
在线协作工具
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如 Google Docs、腾讯文档 等,支持学生之间的在线 协作与交流。
03 课程整合策略与方法
跨学科整合
打破学科界限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不同学科 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强化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 题,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
能力。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环境和资源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最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根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划分成三种形式: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

第一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第一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的发展趋势

十大发展趋势 1适当打破课堂的常规限制,促进单元整合 2从对整合课的形式的关注转向对教学效果的关注 3从公开示范课的思路到日常常态课的转变 4从绝对主导 /体 到“主导—主体”的转变 5信息技术工具作用的转变 6从关注个别学生到关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7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转变 8学科知识评估向综合能力评估的转变 9校本资源的积累与建设 10以知识为中心,到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再到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 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 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如班
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 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 程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 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原教育部长 陈至立
1.1、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四)、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思考 1、课程体系 2、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 4、课程构建 5、在这些课程改革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2、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部长周济24日在谈到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5年 仍要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 要加强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3.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
2、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3、信息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提高学习效果。

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应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例如将教材、课件和习题集等转换为电子文件,使其可以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多种形式进行存储、传播和使用。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演示、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3. 学习环境的个性化和互动性:信息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学习的效果和乐趣。

4.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即时化:信息技术可以支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和即时化的评价,如使用在线测验、自动评分系统等,方便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

5. 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机会,通过参与在线教育培训、资源分享等活动,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教育创新思维。

同时,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渗透在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中,影响各个课程结构要素,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下图详细说明了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影响和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属性:(1)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指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指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五条基本的途径与方法:(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但教学资源建设不等于要求教师都去做课件);(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1)内容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思维引导策略: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近来课程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等),都反映出这种面向问题探究的课程组织方式,即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3)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可以对各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进行定位,了解它们的特性差异,如课堂讲授的社会化程度中等、反思程度低、重在传递知识,而个别辅导则社会程度偏低、反思程度中等、体验感受低;在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4)资源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资源围绕单元进行主题组织,能够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满足学习者基本的学习需要,又保证了学习者自主探究的需要;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能够解决各种分散、单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精简课程内容;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和教学活动相融合等;(5)教学环境创设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并不是任何活动都要用信息化环境来支撑,在主题单元设计时,教学环境不要始终限于某个单一环境之中,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从总体倾向上偏向于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环境,但对于单元中的不同模块、专题、课时来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动态选择全空间中的某种教学环境;(6)教学评价设计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倡导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来促进整合效果,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项目综合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要避免评价功能单一、评价项目单一、评价方法单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变革背景1、课程的知识观及其缺陷2、课程观的转向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育部200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三.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1.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2.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与层次1、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2、促进传统课程资源的变革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4、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5、有利于建立信息化的课程环境6、表层或外层的整合7、深层或内层的整合五、精品课程的内涵通俗来讲,精品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将传统“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在网上发布以实现全社会的共享,这些课程资源通常是面向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层次的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内容。

六、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资源的共享性差•课程的交互性差•内容更新慢•反馈机制不完善•不注重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本科层次建设与研究生层次建设失衡•缺乏统一的开发平台和支持系统•精品课程的应用不足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一.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过程•计算机教育(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我国掀起计算机教育热潮•出现了计算机文化概念•信息技术教育(90年代初~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IT的大众化,产生了信息文化概念•信息素养教育•IT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二.信息素养de内涵•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独特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路。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普通课程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式和更丰富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概念与特点1.1 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设施,将技术与传统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过程。

这种融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丰富课外活动和拓展学生视野。

1.2 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互动性。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灵活,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解决“传道授业解惑”等教学难题。

(2)实用性。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更具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和知识。

(3)跨界性。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校对课程进行跨界整合,开创出不同领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新教学模式。

(4)全面性。

信息技术整合了多种媒体手段,使课程教学更全面,在视听、信息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应用在各种学科、各种类型的教学中,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应用方式。

2.1 网络课堂网络课堂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随时随地地学习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网络课堂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教学成本,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率。

2.2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在课程教学中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配合多媒体资源: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把课件做得生动、有趣,这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在线测评在线测评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的课程评测方式创新变革,实现学生考试以及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利用在线测评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对学生隐私保护问题。

2.4 视频播放利用网络或本地的视频资源来为课程补充短片、电影、纪录片等的播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理论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情感 需求。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尊重学习者的个性、情感 和价值观,认为学习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的过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人本主 义理论指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 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支持和情感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2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
总结词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和经验积累来构建知识体系。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工 具和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 法与策略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01
02
03
数字化教学资源
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满 足教学需要并可在多媒体 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 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设计原则
针对性、系统性、交互性、 共享性、实时性、动态性。
开发流程
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系 统设计、制作与开发、测 试与评估、发布与维护。
混合学习理论
总结词
混合学习理论融合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 的优势。
VS
详细描述
混合学习理论主张将传统面对面学习和在 线学习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混合学习理论 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选 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进行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 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1.2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1.2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二、“整合”与“深度融合”
(二)“深度融合”的定义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教学方式
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实现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深度融合”的
确切内涵
三、“深度融合”的确切内涵
(一)“深度融合”的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 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 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 堂教学结构
“深度融合” 要 求 实 现 教 育 系 统 的 结 构 性 变 革
“整 合” “ 整 合 ” 不 要 求 , 也 不 关 注 这 种 变 革
二、“整合”与“深度融合”
(二)“深度融合”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 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 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 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 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何克抗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 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 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 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 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 的教与学方式
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2
“整合” 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
◆有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否是学 习的主人),
◆有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 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信息技术是否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工具 (不是帮助教师灌输知识的手段)。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评价指标
2. “整合”效果的评价
是否创设了较之于传统教学更加优化的教学 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 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的收集 的获取和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学 生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评价指标
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演示和 模拟等功能,开展学生个别化辅导。 个别辅导 与自主个 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 性化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丰富的 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自主 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评价指标
生的观察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评价指标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资源,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 的要求,创设社会与自然情景、 的创设 问题情境、虚拟情景等,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 了学生思考的热情。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评价指标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查询和收 学习资源 集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实现信息
奋度,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资源,帮 助学生开展实验、动手操作等活 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评价指标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将要学习 的知识做初步探究,完成知识与 情感的准备。 学习的准备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学生前 测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评价指标
现在不少课堂存在着为了技术而用技术的现象,不是从有效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学 生学习效果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使用技术,而是用技术来做秀。

第一章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概述-文档资料

第一章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概述-文档资料
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导致了整个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的
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人们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
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的改变。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学科教学 的需要
为学科教学提供了现代教育观念和背景
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
1.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试验范围从小学到高中,覆盖全国22个省市共 500多所中小学校,其影响已扩展至香港、台 湾和海外的新加坡等华人区。
在实验效果方面,学生不论在识字、阅读还是 在作文教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 了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 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 同时,获得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1. 计算机辅助教学
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 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5年联合从美国引进的工具 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 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该工具平台既可根据自己的教 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又可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 1996年“中心”推出几何画板的汉化版以来,很快受到数学 教师的欢迎,经过“中心”近几年举办多期有关几何画板的应 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 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已逐渐在全国不少 中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有些学校不仅在数学教学中运用, 而且在物理和化学教学中也在积极试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
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和方法

个性化学习路径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 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
径,提高学习效果。
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
优质资源共享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学生享 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个性化学习体验
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辅导。
互动与协作
借助在线工具和平台,学生可以在线进行讨论、 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协作能力。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 息素养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 能,难以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课程教学 中。
对策
学生学习方式的挑战与对策
信息技术的引入可能改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部分学生可能过度依 赖信息技术,忽视传统的学习方 法。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强 调信息技术与传统学习方法的结 合,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能力 。
总结词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和平台,培养学生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学习能 力。
详细描述
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数字图书馆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 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 精神。
案例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学科的课程整合
总结词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 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强调创设数字化环境,强调发 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处 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 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教育技术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将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它改 变课程结构与表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等。 在新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中,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各
个信学息科化教教学育的深的化特改点革: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理论的指导和以计算机为基础 的教教材学多环媒境体的支化持、。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 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 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 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
• 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概述>>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 兴建而提出来的。
•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 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 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 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 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 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 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内涵
• 感测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 • 通信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 •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 • 控制技术:效应器官功能的延长。
通信技术 (获取信息)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加工/再生信息)
通信技术 (传递信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双向 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双向 性,应该是双向整合,即信息技术 整合于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于 信息技术,两者应该做到各取所需。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 三大核心领域 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 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 行教学——教学工具。 第三,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学习——认知工具。
(一)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 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媒 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运用理论并 指导实践。
(二)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 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化、多 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第一,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 资源的获取工具。 第二,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 的工具。 第三,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的通 讯工具。 第四,作为自我评测和信息反馈 的工具。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 基础有力支持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第二,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 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2、理解 ◇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 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 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习者改变 学习方式,进行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考虑总体
课程目标,总体课程的内容,总体课程 的组织,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 体学习活动等,应该与课程的各个要素 进行整合,并且还要与各种类型的课程 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 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 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 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 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或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 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 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教学个性化、学 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终身 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 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将对课程的各 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 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 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 件,正是信息技术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 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 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 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 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 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
创造个别化学习环境
通讯
学习者界面 学习空间 学习者界面
平台
资源库
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
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1.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2.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 息评价; 3.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 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4. 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 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继承性学习 (信息获取)
综合学习过程
批判性学习 (信息分析) 创造性学习 (信息重组)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主讲老师:刘清堂
学习目标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内外的实践 情况。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机制。 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学科教学的需要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学科教学 的需要
为学科教学提供了现代教育观念和背景 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
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辅助信息。 可以提供多媒体的、综合性教学内容。 对教学信息进行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提供进行教与学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 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 间。”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高峰会议”上的讲话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 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 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 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信息技术 主动的适应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 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 价手段”。 ——原教育部长 陈至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 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 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 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观 念应该使每个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 己的创造能力,应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 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
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 能自觉发现社会需求 • 能根据需要,自我制定学习目标 • 能自我规划、自我管理 • 能自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敏锐观察 求异思想 丰富联想 个性化知识结构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利用信息工具创造作品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课程改革的 深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革新传统教学结构,深化教育改革有 着很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的教学媒体提供了课程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与教材模 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教学媒体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 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导致了整个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的 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人们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 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的改变。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课程改革的 深化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 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 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 师主导作用(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必 要的,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将教师的“主导作用” 改为“指导作用”要更恰当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 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