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
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第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前提和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它的实现条件和规律。
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是所有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具有不同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它包括个人消费,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这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
社会总资本在一年内发挥职能提供的社会总产品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
必须从总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
必须确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的原理: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社会总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跟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为C、V和M三部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中代表C、V和M三部分价值的商品都能够卖出去,从商品形态实现为货币形态;二是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又从市场上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货币形态又实现为商品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这两种补偿,“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第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因为,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要素;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郑 岩 1 , 2
( . 尔滨 商 业 大 学 财政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1 哈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0 2 ; 宁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宁 沈 阳 10 2 ) 50 8 辽 辽 5 08
【 摘 要 】 文 章以梳理马克 思主义经典作 家的社会保障理论为 主线 , 从建立社会保 障的必要性 、 社会保 障的功能 和社会保 障的基金来源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 障理论进行 了全面考察 , 些理论对我们今天建立和健全具 有中国特 这 色 的社 会 保 障 体 系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二 是 “ 偿 损 失 ” 能 。 “ 种 基 金 是 收 人 中既 不 作 为 收 入 补 功 这 来 消 费 , 不 一 定 用 作 积 累基 金 的 唯 一 部 分 。 它 是 否 事 实 上 用 也 作 积累基金或者只是用来补偿再生产上 的短缺 , 取决于偶然 的 情况 ” ⑥ 里指 出, 。这 一方 面 , 险 基 金 的 特 殊 功 能 在 于它 既不 用 保
是“ 分摊损 失” 职能。“ 补偿风险的保险费 , 只是把资本家 的损失 平均 分 摊 , 者说 , 普遍 地在 整 个资 本 家阶 级 中分 或 更 摊 ” 除资本 主义性质 , 。 也是说社会 保障把个人的风险及损 失分摊到整个社会 , 由社 会 承担 。
一
劳 动 , 括 到必 要 劳 动 和 剩 余 劳 动 中去 , 就 是 说 , 果 我 们 把 包 也 如
( ) 明社 会保 障基 金 的 来 源 三 阐
马克思不 仅从社会 再生产运 行的角度说 明 了社会 保障是
社 会 再 生 产 得 以正 常 运 行 的 基 本 条 件 , 且 还 从 分 配 环 节 上 阐 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
《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
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理论的深刻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
”其具体表面在:1.经济范畴概括的规范性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
大多数经济范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资本论》中对一系列范畴、概念都作了规范性的表述。
围绕这些经济范畴展开分析,使其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
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
人民大学802经济学历年简答,论述分析
简答(10分)14年1、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13年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并说明其含义(社会总产品,三个部分,两大部类)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2年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什么区别?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一般利润率有什么影响?2、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社会总产品,三个部分,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意义)11年1、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10年1、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2、简要说明“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09年1、简述影响利润率和平均率润率的因素。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08年1、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和经济影响。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07年1、试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及其影响。
06年1、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何影响?2、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02年1、复杂劳动为什么是简单劳动的倍加?2、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3、什么是虚拟资本?它的价格如何决定?1、简述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在收入分配中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01年1、简述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的竞争理论。
3、简述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与特点。
论述(15分)1、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指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基。
”请对三中全会的上述观点进行具体阐述。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13年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2、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并阐述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的意义。
(1)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4分)(2)产业资本周转的核心概念是资本的周转速度。
影响资本周速度的因素有: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状况。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其价值分批地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而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流动资本。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A、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部分。
B、减少甚至避免因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而造成的损失。
C、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5分)(3)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把其总资本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及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本循环及企业生产正常进行。
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速资本的周转速度,缩短周转时间,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分)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
如果是论述题,可以这样答:一、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1)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又叫个别资本,指投入一个企业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
(2)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及其现实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的理论品质。
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错误。
我们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解放思想,用发展的思想指导新的实践。
2,哲学基本问题衍生出的两个派别及其历史类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基本依据。
它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2)思维和物质是否具有统一性。
根据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对第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的。
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有三种,分别是(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们理解的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还有外国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
总结
•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中隐含“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因素, 不过,由于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创造性劳动不占主导地位, 因此,马克思没有强调这个因素,相反,他注重的是重复 劳动和价值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价值的积累,将剩 余看作是价值的多余部分,他没有能够直接提出“创造性 劳动创造剩余”的命题,对以知识为本质的使用价值的积 累估计不足,并使得他的价值论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内在 不协调。所以,我们明确提出“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这 个命题,这样一来,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矛盾就消除了,并 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劳动价值论,使之能与知识经济 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 就个别企业来说,可能由于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它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或价格出售,所以,它能获 得剩余价值。但对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就不存在剩余劳动时间, 没有剩余价值!从直观上来看,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企业的个别劳动 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亏损的。从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 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盈余的总和恰好等 于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亏损的总和,两方面 相抵,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零!
•
•
•
•
对我们今天的企业来讲, 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重要,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千方百 计地加大资本投人力度, 另一方面还必须强化国民的科技意识, 特别是在目前 发展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正确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劳动替代、科技开发与成 果转化、内部攻关与外部引进等方面的关系, 以全面推动企业科技潜力的充分 发挥。 二是大力提高与优化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发挥我国相对优 势。实践证明, 没有高素质的合格的人力资源, 任何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科技 都只能是潜在生产力, 难以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 生产力的诸要素中,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条件 下, 应采取全方位的措施, 切实提高人口质量, 全面优化与改善劳动者的文化素 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应变素质, 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客观 要求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运行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 资本增殖能力及水 平的最根本最关键的条件就在于劳动者素质, 换言之, 在于劳动力商品的质量, 所以加大人力资本投人与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将是关系到我国资本增殖总体水 平的关键所在。 三是加强分工协作, 整合资源配置, 科技提高效益, 马克思关于分工与协作的原 理, 同样适合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 不仅 有分工协作的必然性, 而且也有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从政策引导、法 律保障、资本支持等多个层面, 为企业之间、个人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分工 与横向联合创造条件, 借助于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 全面优化我国资源配置格 局, 有效发挥各种资源的内在潜能, 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动力。 四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推动资本增殖效益。管理出效益, 管理也是生产力, 应 当成为当代人的共识, 因为马克思早已指出“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 或共同劳动, 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 以协调个人的活动, 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 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施月新来源:《商》2016年第26期摘要: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集中在《资本论》第2卷第3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18章导言,说明研究的对象指出货币资本的作用;第19章评述重农学派关于再生产的理论,批判了“斯密教条”;第20章分析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实现问题和社会总资本运动规律及特征;第21章分析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实现问题和社会总资本运动规律及特征。
关键词: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一、研究对象资本的再生产不仅包括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价值增殖和劳动过程),还包括了两个流通过程,也就是包括了全部循环。
无论是G…G'形式的循环,还是P…P形式的循环,资本再生产都要以流通过程中资本的转化为条件;同时,资本的不断再生产也是资本在流通领域不断在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之间转化的条件。
马克思又论述了本卷中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第二卷、第三卷的不同。
在第一卷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孤立的,脱离了流通过程,而本卷加入了流通时间。
并且在第一篇和第二篇,考察的只是单个资本,只是社会资本中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而在本卷中,单个资本将作为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二、货币资本的作用马克思研究了作为社会总资本组成部分的单个资本,在周转时,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中的单个资本有两个性质:首先,货币资本是整个资本周转的第一推动力,它作为第一个登上舞台的资本形式出现,特别是流动资本,要求货币资本作为动力经过一段短时间不断地反复出现①;其次,由于周转期长短不同以及劳动期间、流通期间的比例不同,预付资本价值和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的比例也就不同。
三、简单再生产首先,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可以从社会一年提供的总产品中看出:年产品既包括补偿原资本(保证下一年再生产规模不变的资本规模)的那部分产品,也包括归入消费基金的,提供工人、资本家消费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即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马克思用一个公式描述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W′-G-W…P…W′g-w其次,社会再生产过程必须从W’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来进行考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内容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能够结合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做出解释的学说,仍然不失其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市场经济公有制现实意义根据过去的理解,我们通常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这种理解实际上并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多角度分析,因而不能解释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
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赋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正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刻揭示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对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学习和整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当前必须通过政府调控配置,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国家制定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
一、社会再生产理论概述马克思指出:“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虽然简单商品流通没有必要包括资本的流通,——因为它可以在非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但如上所述,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的流通。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即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模型出发,并应用再生产理论的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
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
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地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当然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生产部门。
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v,m。
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
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
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
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
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李江岳麓讲坛《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然而这部科学巨著从一问世就遭到了敌对势力的诋毁,今天仍有人想通过否定《资本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
对此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
本文就《资本论》中最遭敌对势力攻击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谈些认识。
劳动价值论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是指商品的价值。
那么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家都曾进行过论述。
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
“供求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是由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的。
某种商品的需求越是超过供给,这种商品的价值越大;反之越小。
“生产费用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资本、自然力共同作用决定的。
生产商品时要对使用劳动力、资本、自然力支付费用,这三者的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边际效用论”认为,价值起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
某种物品的数量越多,该物品用来满足最后欲望(边际欲望)的效用越低。
所谓边际效用就是物品满足最后欲望的程度,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边际效用决定的。
与庸俗经济学不一样,起源于威廉·配第,经由亚当·斯密而到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派则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
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
斯密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劳动决定的,并且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无差别的一般社会劳动。
李嘉图更是明确指出“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他还克服了斯密的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决定的局限,认为生产出来的价值无论怎么划分,都不会影响到价值的大小;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并不影响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并指出,商品价值不仅由生产中新加入的劳动来决定,而且还由物化劳动来决定。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现实意义摘要: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_丈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
资本论题库
资本论》题库一、简述题1.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 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 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 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 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 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工资的实质。
1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 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 生产劳动概念。
16.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 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 资本积聚和集中。
20.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 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23.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24. 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 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26.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28.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29.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0. 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 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 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 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
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
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货币作用的分析,进而对货币资本重要性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市场经济形态下货币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起点这个一般规律。
因此,鉴于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①马克思.资木论第一卷.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为主要形式,故而也必须是一种货币经济。
资本首先表现为货币形式,没有货币资本就没有生产的前提。
资本积累不但是再生产起点,而且必须达到一定数量。
一方面货币资本的数量必须满足购买所需数量的多种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再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产,在生产出的商品出售完成之前,还要有足够数量的货币资本为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而必须的购买和支付。
(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基础以及实现条件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即社会的总商品资本。
第一,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进行研究,既可以考察资本运动中的生产消费,又可以考察个人消费;既可以考察资本流通,又可以考察一般的商品流通。
第二,从商品资本出发研究,能够揭示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因为在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中,既要说明商品资本的每一组成部分是如何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的,同时又要说明生产要素的各个组成部分从什么地方购买到。
从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有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
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
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消耗的资本价值如何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质资料如何替换。
2﹑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点:(1)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
宏观经济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两者的统一,单个资本即微观经济只是生产消费和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成交换。
”(2)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
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这个理论点归根到底就是要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生产要按照比例进行。
(3)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
从实物构成上看马克思把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地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当然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生产部门。
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v,m。
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理论的前提。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同时受到社会产品使用值物质形式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都要求在交换时得到补偿和替换。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也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货币作用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仍然是全国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
另外,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必须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
同时,又要合理安排货币资本的结构,否则就是对货币资本积累的浪费。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积累、消费的比例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含了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的分析,在社会再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部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按照比例协调发展。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过分地强调积累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然而过分强调消费,就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缺乏。
因此,应当给积累和消费一个合理的比例,使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
国家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实现对经济比例的协调,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例如,纠正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的经济状况时政府可以充分运用财政政策。
当积累率过高而消费不足时,可以增加政府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付支出。
政府可为个人、企业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
而当消费率过高而积累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政府投资和加强税收征管来予以调整。
而各类消费比例的安排要做到合理,确保在生产规模扩大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过去的经济发展是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就致使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基金较大,而在文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投入不足,有大部分社会成员无法负担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
十七大强调经济发展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国家在安排财政资金时,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弱势群体的生活负担。
同时,制定合理的税制,缩小居民贫富差距,提倡培养中产阶级。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则是按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
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的,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
所以要使得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该协调好三大部类产业结构。
结构性问题也正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
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
表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
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
比如近年来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投资,投机买房者的炒房行为和房地产商大兴商品房建设不仅刺激了住房需求非理性增长还使得房价由于哄抬而不断飙升,因此,随后中央出台的各项针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政策以及银行金融体系对于房贷市场的压制政策,都是出于压缩热势,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上是远高于高科技产业。
虽然改革后这一现状有所扭转,但仍不容乐观。
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等发展较弱。
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
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改进传统重工业的增长方式、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发展的节能、节材、低污染,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要加速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在基础产业中,尤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