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合集下载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南渡北归,那么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南渡北归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X年“”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中,日寇的铁蹄使国家山河破碎,虽然知识分子亲友离散、生活窘困,但所有这些在给予他们打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他们的精神,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这是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界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挫越勇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全景了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慢慢读来,不知不觉被大师的情怀所感动。

各大院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之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突然来到梁家,对梁思成说自己刚从外地潜回北平,有约50毫克放射性镭还在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中。

如今北平沦陷,日军已经进入清华园,如果这个东西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赵忠尧想起梁思成这位“铁杆”校友有一辆雪佛兰牌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同进入清华园。

二人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潜入清华园,抢救出这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

赵忠尧把盛满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奔向长沙。

他一路风餐露宿,蓬头垢面、破衣褴褛,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双手磨出了道道血痕,如乞丐般到达临时大学办事处时,梅贻琦校长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信念。

“九一八”事变之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职演讲,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特别提醒师生“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份子,不能不关心的。

……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这是怎样的理念。

自离开北平南下,辗转近万里逃难,梁家几乎全部“细软”都丢光了,战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同仁调查古建筑的原始资料——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记录等,被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富,紧紧地带在身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梁思成和患病的林徽因,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噼啪震响的打字机,撰写并绘制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奥秘和成就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这是怎样的坚守。

1935年主持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发掘的梁思永,肋膜炎病愈不久,白天里,他骑着自行车在各工地到处奔跑巡视。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18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18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读后感就是把所读到的,记到的,在文中有启发的用文字记录下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南渡北归》读后感篇1看过《南渡北归》后,只想再悲叹一次:21岁了,我才明白真正的中国历史。

小学到高中,我花了12年时间学习历史。

高中时,历史成绩常常全班第一,也是文科班的尖子生。

不过,上大学四年,我才发现之前学的历史教材,错误的知识占到一半,甚至还多。

这是什么样的感慨呢?生在这样的时代,年轻人,继续努力吧。

该著作分三部,约180万字,包括《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

书的封面写着一段话,颇具震撼力,“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代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封面下半部分写着八个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然后就是9个大师的肖像,有胡适、蒋梦麟、傅斯年、张伯苓、鲁迅……乐哥在第一页批了八个字,“大师远去,专家横行”。

回想起高中和大一大二时期读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日》、《小二黑结婚》……这些所谓的名著都是历史书上推荐的,它们花费了我好久的时间,读完之后也带来了许久的感动。

但是,当看过《南渡北归》后,突然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原来民国期间还有这么多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为什么中学时期的教材不向我们着重推荐他们,而单单选择介绍郭沫若、沈从文、何其芳、吴强、孙犁这些人。

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李济、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朱家骅、吴宓、陈寅恪、曾昭抡、董作宾、曾昭橘、叶企孙、刘文典、俞大维……可叹这些人物竟然不能够在中国历史书中占据一些地位。

还有卢作孚、张自忠、方先觉……看着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想抹眼泪。

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历史的角落,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人。

西南联大数百人旅行团,从长沙到云南,徒步3000多里,这样的壮举令今天的大学生汗颜。

更发人深思的是,过路百姓,甚至土匪也主动对他们加以照顾,为民族之未来保存希望。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一)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后,又手棒岳南的新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反复研读。

读后,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鸿篇巨作震撼之余,更多的则是感叹和无语。

如果前者是再现了陈寅恪和傅斯年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而【南渡北归】三部曲则是立体呈现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史诗巨着,“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更重要的是在含泪读完每部多达450多页的大部头后,他们完全颠覆了我从小所受的历史教育,对大师们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敬佩作者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简单描写,而是重点着墨大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的交待以及人物成长的家世背景及其对他们成长(特别是思想形成和专业造诣)的关联影响,辅以详实的背景材料为支撑,兼具文学作品的流畅描绘和历史学家严谨的治学方式的考据和追溯,让这三部厚实的巨着能让人有一气呵成读完的冲动,同时读后带给读者深深地思考。

在为大师命运悲叹之余,在无法排遣的怆然中,不得不去仔细思量如果身处其境自己又该作何诀择和判断。

历史不可重来,但以史为鉴,是每一个国家和有使命感的人都应该看重的。

历史的真相,对于我们认识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叶企孙、曾昭抡、陈梦家、吴宓、穆旦等大家都有重要意义。

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大师们在重要人生关口的选择对启迪后人方面将有深刻影响。

距么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岁月安稳的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能凭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各自的学术上有所建树,带领我们这个巨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开放、自由,鼓励创新的时代对国家的发展有多大意义毋庸置疑,在经历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之后,后世之人当以历史为鉴,开启一个全新的民主、自由时代。

当再次吟诵陈寅恪的诗词“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

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时,相信大师们的精神和伟业以及他们遭逢的命运洗礼会深深警示后来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_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_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一)《南渡北归》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史诗巨著。

我已经读过有几个月了,这三本书很长,足有170万字,能让我一气读完,足见它魅力。

看过程中和看完之后,叩击心门地方实在太多,书内容也像是深入进了自己灵魂,一幅幅、一幕幕,我就像是坐在了电影院宽银幕前面,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炮火炸毁了家园,大师们在敌人炮火下,跳生、喘息、争斗、坚忍、奋进。

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几次都是开了个头没有写下去,也许是闷在肚子里情绪太多,也许是好多事情没有想明白,就这样一直耽搁了下来。

过去几个月了,遗忘了一些,也沉淀了一些,现在就想情之所至、行云流水般、不受章法格式约束记载一番。

首先,印象最深几个人。

第一当是傅斯年。

山东聊城人,名门之后,参加过“五四运动”,后赴欧留学,归国后一直是中国文人领袖。

在动乱年代,他挽救了大批中国文人,也挽救了大批中国文化,特别是殷墟甲骨文化。

他,性情豪爽、明辨事非,有大智慧、大气概,绝不迂腐,说话办事大有气吞山河之势,胡迁评之“人间最稀有天才”,当是有感而发。

抗战期间,他力主史语所南迁四川李庄镇,保住了史语所有生力量;先后弹劾孔祥熙、宋子文,以国民参政议员身份赶走两位行政院长;对汉奸周作人深恶痛绝,坚决要求法办。

这些都足见一名文人领袖社会良知和正义秉性。

他,对友真诚,想方设法保障文化同仁生活,接济当时生活窘迫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向上级争取资金为陈寅恪治疗眼病,而自己就在辗转台湾,去逝前一夜,还在赶写稿子,想挣点稿费换身西装,看到他终其所言“归骨于田横之岛”时,怎能不令人扼腕长叹、唏嘘不已。

山东有这一豪杰,当是山东人之骄傲,傅斯年者,当是山东人之最优秀代表。

第二个当是陈寅恪。

他一出场就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占据了中国文化最高端,他对中国历史熟稔、诗词精通,曾求学于美、德,精通八国语言,可谓中西贯通,在当时确是“塔尖”式人物,以至年少成名,虽并没有学历,仍被清华聘为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时年36岁。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品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品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读后感1“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短短八个字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

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作为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巨著,书中叩击心灵的情节太多太多,无数次被感动得泪眼模糊。

是什么支撑并激励这群“柔弱”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感触最深、震撼最强的,就是“信仰”二字。

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

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以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惊恐慌乱。

7月29日,北平陷落后,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的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不得不奉命南撤。

面对连连失守的国土,这位抗日名将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闻讯赶来告别的高校学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却不得不抛下这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芸众生,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

此情此景,何等悲愤!英雄辈出的时代,颠沛流离,流亡岁月。

最先受到炮弹轰击的是南开大学,这个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

作为创办人,当时已转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闻讯后当场昏厥,悲怆不已。

随后,大批日军进驻北大,一片残局,满目凄然。

于是,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

清华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

面对渺茫的前途,两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而这一走,就是九年!在战火连绵、危机四伏的异地他乡,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永……一代大师在历史舞台上负重前行,他们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篇1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

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

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

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

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庄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

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

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这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内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

我看南渡时是最激情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文明的火种。

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

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

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中国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真实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

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

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

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

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

,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32开100页的笔记本。

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8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

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

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

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

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

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4篇南渡北归读后感1《南渡北归》共有三部,但由于时间问题,我才看完第一部《南渡》。

《南渡》讲述的是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

说实话,以往我是不愿看描述抗战时期的书籍,因为不愿去揭开那段历史。

但如今,合上这本书,我只觉神清气爽,一位又一位大师的经历在我脑海中回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抗战岁月。

《南渡北归》的作者名为岳南,《南渡》所述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

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尽管作者对大师们的叙述有时是批驳,但这反而展现出大师们别样风采。

正如王安石所说:“不以其善而非其善。

”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他人是了解其为人的基础。

作者的客观叙述更让我对曾经知晓的大师们产生了别样的感受,感受到大师们的人性光辉。

作者参考浩繁的资料,引经据典,治学严谨,让我充分的了解大师。

在那样一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大师们拖着沉重的书籍纷纷南渡。

他们没有为自己的安逸去接受敌人的糖衣炮弹,出卖祖国,而是奋力保护祖国文化,那是一个时代的幸事。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华文化的血脉才被保存下来。

在这些大师的故事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便是“梁启超和李济的友谊”这一部分。

梁启超对李济的推荐与鼓励不仅是对人才的重视,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

更有甚者,梁启超为科学牺牲自己,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这句,让人不免扼腕叹息。

虽然那个时代的大师已经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和学术成果仍被有幸保留下来,供后人敬仰。

而且我相信在这些精神的引领下一定会有新一代的大师出现来带领下一代人。

读《南渡北归》有感

读《南渡北归》有感

读《南渡北归》有感读《南渡北归》有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南渡北归》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南渡北归》有感1纵观历史从戊戌变法到民国,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从未抬起头来。

但在民国后,有一群大师,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或写诗,或考古,或研究科学,都在为中华做出伟大的贡献。

今天,我便推荐一本书《南渡北归》,作者是岳南,该书有上中下三册。

它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的一系列故事。

南渡北归封面(刘彦江摄)大师虽然早已远去,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

当时北京大学一潭死水,是蔡元培当上了北大校长后,兼容并包,锐意进取,才把北大从深渊里拉了出来,成了一个崭新的北大。

他认人为贤,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除了蔡元培了以外,还有一些人,他们也有宝贵的精神,譬如傅斯年,他虽然无比高傲,但是,他有才气,被形象的称为“傅圣人”。

他在这期间创办了史语所,为历史学和语言学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我欣赏的.,就是傅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才能追上世界的步伐。

再譬如金岳霖,他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他在逻辑学上有着伟大的成就,把他的学生殷海光教导成有名的学者、教授。

但这不是重点,我还想说的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便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其实,在当时,这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在他的一些同行中,有些因为自己在爱情方面的问题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金岳霖却没有插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自己静享孤独,留下了一段佳话,被世人所称颂。

还有陈寅恪,他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也是一位文化大师。

我认为,他留下的精神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有他在晚年时,对他著作的执著和专注。

他虽然受尽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风骨。

还有很多大师,他们也留下了很多精神,但在这里,我不一一赘述了。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南渡北归读书分享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南渡北归读书分享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一、引言《南渡北归》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畅销书籍。

作者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解放战争时期南渡北归的艰辛历程。

本文将对我个人阅读这本书的体会进行分享和心得感悟。

二、读书笔记1. 书籍概述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历史事件,南渡北归是指解放战争胜利后,解放区的干部和军队南渡长江,进入国民党统治区,进行整编和改革,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

《南渡北归》以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将这一历史事件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 作者观点作者在《南渡北归》一书中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南渡北归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重要意义;•南渡北归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但通过党和军队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南渡北归是中国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3. 个人感受通过阅读《南渡北归》,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南渡北归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势力大不如前的国民党,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书中,我了解到解放军南渡北归的过程中,面临着长江阻隔、敌人的围剿和人力物力的短缺等重重困难。

然而,通过军队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解放军成功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南渡北归,取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战略胜利。

我深深敬佩那个时期的解放军战士和干部,他们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牺牲精神,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解放和统一,不惧艰难险阻,奋勇向前。

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英勇行动,为今天的和平与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得感悟1. 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在《南渡北归》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领导人的坚定信念和意志的力量。

尽管面对着敌人的层层围剿和各种挑战,他们仍然坚信革命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汇编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南渡北归读后感1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

吾人爲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

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

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书的封面有个副标题(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吸引着我一本本的读下去,来探索验证这个答案。

此书共有三本,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越读到后面越沉重,它呈现了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结局。

处处引证、各处搜罗,相对真实地还原了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等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大师们感伤的命运。

读第一本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中华民国初年学风极盛,海龟众多,大师辈出,办学恪守学术之自由独立之精神,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真可谓人才济济,但随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大师们只得叹声无奈地踏上那悲壮而浩大的南渡之旅。

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教学环境下,依然激情四射地给学生们讲课,连“跑警报”跑的都很浪漫,苦难让师生们变得更加坚韧,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延续,并相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

而对比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生活衣食无忧,却少有大师们的成就,真是要感到惭愧啊!经全国军民与知识分子的共同奋战,终于赢来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南渡之后的北归,本可以快慰人心,可谁又想到不出三年,内战爆发,大师们的命途依旧多厄,又需做出一次无奈地人生抉择,忍痛别离,自此天各一方,海峡两岸遥遥相望,命运从此不同。

最后一部离别,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百废待兴需重建,而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则需要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人性的贪婪展现的是和战争一样的残暴,让我们在运动中送走一位位大师;而在台湾的傅斯年、梅贻崎、胡适等也纷纷驾鹤西去,相继离别。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

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

《南渡北归》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这一年,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

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的阵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

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的李政道前往送行。

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国工作?“李笑着说:我不太适合。

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

同一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只能总结。

为了对民国及新中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我们选择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更能把历史的真实面目看得更加清楚。

《南渡北归》读后感2时隔六年,花51小时重刷,仍遗漏许多脚注,不知是因为自己真的老了还是交叉资料接触多了,没有第一次读时的激动。

六年来,多次向朋友推荐此书,而本次阅读,只想给自己的民国情结做个了结。

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时期,留给后人太多的眷恋与遐想:先秦的诸子,魏晋的名士,民国的教授。

不知道该感谢那些时代的统治者给予他们的`包容,还是该赞美这些前辈们的水平、思想与个性,不论怎么说,当我们接触到跟他们相关的文字时,心无疑被揪住了。

岳南先生以考古学的深厚功力、结合历史学的起伏跨度、贯穿文史通行的春秋笔法,真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那么《南渡北归》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范文一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危难时期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危难时期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0年“危难”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

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

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

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

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

,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32开100页的笔记本。

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8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

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

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

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

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

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序:这是不得不写的读书笔记,这是不得不放慢的读书脚步。

因为,如果不做记录,不做摘抄,不写什么,我会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读这套书以来内心充溢的感动、感慨、悲愤、难过,还有泣不成声的泪水。

这套书给予自己的冲击几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近大师;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抗战;第一次近距离地感知文革;第一次被史实的书籍吸引得如痴如醉......整套书读完后,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战乱动荡的二三十年代会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星光熠熠的大师,而在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只能远望大师孑然离去的背影?我的历史知识总体上还滞留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阶段,断断续续地读过一些关于历史点滴的文章,但系统地看到一个群体的历史真相,这是真正的第一次。

如此震撼和触动自己的心灵,这是拿起这套书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曾料到的。

我不会想到自己将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为这套书做读书笔记;不会想到我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摘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不会想到自己会用这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大师致敬,向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李济、向胡适、王国维、梁启超、向穆旦、陈梦家.....致敬,向作者致敬;我不会想到大师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如此痛苦而执着地联系在一起。

读到第三本“离别”时,多少次因为泣不成声而放下书本;多少次因为实在不忍读下去而掩面而泣;多少次几乎拍案而起,为这样的历史而羞愧,而愤怒,而不解。

所以,有种探索的欲望: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如同对宇宙、对原子一样,这种探索的欲望发自内心。

这便是求索的动力。

读Winte roftheworld时,从小说的情节中整理出了很多关于一战、二战的历史问题,然后到网上去查。

一部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受了一次洗礼,这种感受,这次读《南渡北归》也有。

这样的书,如何能不读第二遍?如何能不让自己多花些时间去记录?如何能不让自己好好地、静静地、深深地多想想,多体会体会,更有一点,多从大师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感受,学习学习。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那么《南渡北归》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危难时期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危难时期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0年“危难”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序:这是不得不写的读书笔记,这是不得不放慢的读书脚步。

因为,如果不做记录,不做摘抄,不写什么,我会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读这套书以来内心充溢的感动、感慨、悲愤、难过,还有泣不成声的泪水。

这套书给予自己的冲击几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近大师;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抗战;第一次近距离地感知文革;第一次被史实的书籍吸引得如痴如醉......整套书读完后,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战乱动荡的二三十年代会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星光熠熠的大师,而在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只能远望大师孑然离去的背影?我的历史知识总体上还滞留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阶段,断断续续地读过一些关于历史点滴的文章,但系统地看到一个群体的历史真相,这是真正的第一次。

如此震撼和触动自己的心灵,这是拿起这套书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曾料到的。

我不会想到自己将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为这套书做读书笔记;不会想到我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摘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不会想到自己会用这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大师致敬,向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李济、向胡适、王国维、梁启超、向穆旦、陈梦家.....致敬,向读到第三本“离别”时,多少次因为泣不成声而放下书本;多少次因为实在不忍读下去而掩面而泣;多少次几乎拍案而起,为这样的历史而羞愧,而愤怒,而不解。

所以,有种探索的欲望: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如同对宇宙、对原子一样,这种探索的欲望发自内心。

这便是求索的动力。

读Winteroftheworld时,从小说的情节中整理出了很多关于一战、二战的历史问题,然后到网上去查。

一部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受了一次洗礼,这种感受,这次读《南渡北归》也有。

这样的书,如何能不读第二遍?如何能不让自己多花些时间去记录?如何能不让自己好好地、静静地、深深地多想想,多体会体会,更有一点,多从大师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感受,学习学习。

内心这种被冲击的感受,也只有写下来,摘下来,估计方可平复。

权且以此为序,以抚我内心这些时日来的悲伤和感动。

写于2014年5月14日文摘与感言-“南渡”第8页:(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抗战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演讲,......而一旦被逼到“最后关头,只有抗战到底。

我们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存免之理。

......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的最后胜利。

”感言:读《南渡北归》第一次真正接触文字上关于国民党抗战的正面描述,同时,也看到了第28页:(王国维)最惊世骇俗和令人钦佩的,是对出土甲骨文与传世金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殷墟出土甲骨文研究这一视若生命的追求,使王国维最终以不足50公斤的瘦弱之躯,借助思想学术的浩然锐气,轰然撞开了迷蒙遁隐几千年的殷商王朝大门,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一下子向前延续了近一千年。

第29页:后世评价王国维学问之博大精深有“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陈寅恪语)。

“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感言:读此书,始知王国维,为自己孤陋寡闻汗颜的紧!始了解有这样一位国学大师闪耀着如此耀眼熠熠的光辉。

《人间词话》已入库,必拜读。

第30页:(梁启超)他借用《周易》中关于“君子”中乾坤二卦的卦辞作发挥,以此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

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谁属?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感言:始知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出处。

读梁启超的文,深感其用心之良苦,对后辈的期望和教诲背后是其深深的拳拳之心!第40页:陈寅恪悼王国维的挽词:“凡一种文化,至此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

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

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惜者也。

”第41页:陈寅恪为王国维所写碑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感言:一为陈寅恪之文笔所服,二为其思想所钦,三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感。

唯有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方能坚持学问,坚持真理。

陈寅恪在文革期间的表现更是身体力行了他的主张。

非常非常钦佩大师的人品,学识!大师一首首晦涩深奥穿插着各种历史典故的诗词,怎能不让人啧啧惊叹!惭愧自己在此书之前只知大师之名,不知大师如此深邃、孑然傲视之思想!第50页: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贰陆》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暮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感言:了解王国维甚少,从此书方知他是学识如此渊博之大家。

从此句即可窥一斑,形象而精准,更有种说不出的幽默含其中。

第130页:(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号召全国军民放弃一切和谈幻想,坚决地、不能有丝毫动摇地团结抗日,并公开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谓“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我全国同胞诚能晓然于敌人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之国土从内到外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于死命。

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这是中国政治军事高层最早公开提出对日采取持久战争以赢得最后胜利的军事战略构想。

感言:《论持久战》!从不知道,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的原创!读此书,不仅仅了解了诸多大师,而且还对蒋公有了更多了解。

历史,历史课,历史教科书。

历史为政治服务的本质是不会有改变的。

大师们主张“以实记史”的目标或许永远也达不到。

第145页为鼓励师生精神,坚持文化抗战的决心,表达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西南联大(清华-梅贻琦,北大-蒋梦麟,南开-张伯苓)成立专门委员会,向全体联大师生征集警言、歌词,制定新的校训、校歌。

校训:刚毅坚卓校歌《满江红》词冯友兰曲张清常万里长征,辞去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感言:西南联大这段历史,读来让人如此倾心,如此感动,如此震撼。

战火纷飞的年代,堂堂的清华、北大、南开,辗转于中国的大地上,随着国民党一路战败的步伐,南渡,南渡。

生命不止,教育不止,办教育的人如此,受教育的人亦如此。

感慨这其中所蕴含的那种坚韧的精神;感慨于国民政府在兵荒马乱大敌压境的情势下对教育的支持;感慨于在炮火轰炸之下教育者们对教育的执着和信念;感慨于大师们艰难辗转于大江南北难以舍弃的唯独就是书本;感慨于在这样的艰难迁徙中,殷墟考古的宝物始终随着一路艰苦跋涉,南渡北归,一直被大师们保护的如此之好,最终被平安运至了台湾。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读这一路的艰辛和执着,看到的、体会到的,就是我们民族的坚韧和顽强。

所以,我们应该从骨子里相信,这样的民族是不会灭亡的,这样的文化是不会堙没的!第231页:(梅贻琦)告诫师生特别是一部分欲偏安江表、苟安图存者注意:国家的将来依赖青年的努力与作为,“自强不息”是清华的校训,期勉青年负起时代的神圣责任,百家笔记网不可妄自菲薄。

且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退还部分成立的,其中含有很沉痛的历史背景,因此清华学生应对国家更多一份“饮水思源”、“自强不息”的责任。

第234页:(梅贻琦):“在这风雨之秋,清华正好像一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

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就就要天明风定。

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

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告无罪。

”感言:《南渡北归》一套书读下来,留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为钦佩的大师有陈寅恪,傅斯年,还有就是梅贻琦。

大师的人格品行,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崇敬而又亲近的感觉,他们代表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品格、信念,坚韧而独立,不依附,不谄媚,不趋势,始终保持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清华的历史也是读这套书才了解的。

原来美国还有“庚子赔款”一事,原来清华最初就是一个留美预备部。

对自己的孤陋寡闻只能在这里悄悄地汗颜了。

第245页:(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就职演说。

其施政纲要:(1).办大学的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2).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的知识,固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

”(3).既要造就人才,更要(合理)利用人才,避免人才浪费。

(4).保持良好校风。

“清华向来有一种简朴好学的校风”(5).合理使用经费。

“我们对于经济问题,有两个方针,就是基金的增加和保存。

应当用的,我们还得要用。

”(6).时刻不忘救国的责任。

“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不能不关心的。

不过我们要知道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我们只要看日本对于图谋中国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

我们现在,只要谨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责任,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的力,则若干时期之后,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了。

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地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梅贻琦对于这些基本思想终生奉行不渝,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加以充实、完善。

梅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并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使清华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黄金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