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0
孔丘 礼记 祭统
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殂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古代祭祀文言文
古代祭祀的文言文
古代关于祭祀的文言文有很多,其中《礼记·祭统》中有如下描述: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繇人之心生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所有治理民众的道理中,没有比礼仪更重要的了。
礼仪有五种规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
祭祀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人们内心有所触动才会用礼仪来祭祀,所以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完全理解祭祀的意义。
另外,《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也有一段关于祭祀的文言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
在古代社会,祭祀被认为是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密切相关的重要活动。
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安宁、五谷丰登、人民幸福。
同时,战争也是为了保卫国家、维护民族利益的重要手段。
因此,祭祀和战争被并列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礼记.祭统》诗解6十伦前五
《礼记.祭统》诗解6十伦前五题文诗:十伦见一,事鬼神道:人生体异,夫妇别几;死魂同归,夫妇共几,铺筵设几,使神依之,神鬼莫测,诏祝于室,绎祭于祊,以交神明.十伦见二,君臣之义:迎牲不尸,君主别嫌,尸在庙外,则充作臣,尸在庙中,则全作君,君在庙外,则全是君,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君不迎尸,明君臣义.十伦见三,父子之伦:夫祭之道,孙尸祖父,所使尸者,于祭者子,父北面事,明子事父.十伦见四,尊卑之等:九献之礼,裸尸饮五,玉爵献卿;裸尸饮七,瑶爵大夫;裸尸饮九,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明以尊卑.十伦见五,亲疏之杀:祭有昭穆,昭穆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序而不乱.有事于庙,昭穆咸在,不失其伦.正文:〔祭有十伦〕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
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
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郑玄注: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
诏祝於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同之言詷也。
祭者以其妃配,亦不特几也。
诏祝,告事於尸也。
出於祊,谓索祭也。
○铺,普胡反,又芳夫反。
筵,羊然反。
为,于伪反,下注“为其”皆同。
祊,伯更反。
詷,徒贡反。
索,所伯反。
[疏]“铺筵”至“道也”。
○正义曰:此一节明第一伦交鬼神之道。
○“铺筵设同几”者,设之曰筵,坐之曰席,同之言詷,詷,共也。
言人生时形体异,故夫妇别几,死则魂气同归于此,故夫妇共几。
铺席设几,使神依之。
设此夫妇所共之几,席亦共之。
必云“同几”者,筵席既长,几则短小,恐其各设,故特云“同几”。
○“诏祝於室”者,诏,告也。
祝,祝也。
谓祝官以言诏告,祝请其尸於室求之。
○“而出于祊”者,谓明日绎祭而出庙门旁,广求神於门外之祊。
○正义曰:“此交神明之道也”者,神明难测,不可一处求之,或门旁不敢定,是与神明交接之道,鬼、神通,故云道。
○注“同之”至“祭也”。
○正义曰:“同之言詷也”者,若单作“同”字,是“齐同”之“同”,非“詷共”之“詷”,所以物有异类而同时也,则同死同生同出同入之类。
礼记祭义原文和译文
以下是《礼记·祭义》的原文及译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
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所以君子按照天的运行规律,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
秋天来了,霜露覆盖大地,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有凄凉之感。
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接亲人的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别亲人的离去,所以禘祭奏乐而尝祭无乐。
译文:祭祀不可太频繁,太频繁就会繁琐,繁琐就失去了恭敬之心;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会懈怠,懈怠就不能保持记忆。
一旦心生懈怠与遗忘,祭祀的恭敬之心也就难以持守了。
霜露降临时节,君子走过必然生出凄怆之情,这不是因为天气的寒冷。
春天时雨露滋润大地,君子走过也必然惊悸而起防范之心,这就像是将要防备什么意外一样。
欢乐的事情人们会欣然迎受,但悲哀之事人们却不愿它临身。
所以大祭有乐而小祭无乐。
这是因为君子按照天的运行规律来安排祭祀活动:春天举行大祭而秋天举行小祭。
秋天来临,霜露覆盖大地,君子脚踏霜露而感凄凉之境;人们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亲人的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别亲人的离去。
所以大祭有乐而小祭无乐。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阅读附答案
《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
依时有春杓、夏稀、秋尝、冬蒸。
流传至今的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当是“秋尝”的重要内容。
而无论是中元祭祖还是中秋祭月,都是为了合道,是趋吉避凶的方法论。
《易·系辞下》讲:“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华夏先祖视太阳为寰宇之间阳性之最,名为太阳;视月亮为寰宇之间阴性之最,名为太阴。
作为中国民间农时重要依据的阴历即是据月亮运行周期编成。
既然月亮在天地间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有着祭祖传统的中华先祖当然就要献祭。
《国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力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
不过当时祭祀月亮是在秋分这一天。
据《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历代王朝也都把祭月列入国家祀典,严格执行。
古人发现,秋分之日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
此后,白昼渐短,阳气渐衰;黑夜渐长,阴气渐增。
所以,在秋分这个阴阳相当的时刻祭月,既是敬送阳气之往,又是恭迎阴气之来。
但秋分是据太阳的运行确定的,在农历中不固定,或在月初,或在月中,或在月末。
若在月末,就很难见到明月,无从献祭,后遂演变为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在民间,中秋献月饱含着百姓浓烈的感恩之情。
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日丽月清,五谷和瓜果成熟了,作为受益者,就要首先把果实献给天地和祖先品尝,所谓“秋尝”。
在古人看来,祭就是吉。
因为祭是人天中介。
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又来自他们的父母,寻根究底,肯定有一个第一父母。
这个“第一”应该就是老子讲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由道生的。
要保持生命力,无疑就要保持和道的联谊。
古人用的方法是祭。
《礼记》祭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祭义原文及译文《礼记》祭义原文及译文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
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
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
致爱则存,致悫则着。
着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
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忌日不用,非不祥也。
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
飨者,乡也。
乡之,然后能飨焉。
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
君牵牲,夫人奠盎。
君献尸,夫人荐豆。
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
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
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文王之诗也。
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
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趋趋以数。
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
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
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
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
《礼记》杂记上原文及译文
《礼记》杂记上原文及译文《礼记》杂记上原文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
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
其輤有裧,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
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于庙门外。
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
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
大夫以布为輤而行,至于家而说輤,载以輲车,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
士輤,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
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
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
」;夫人,曰:「寡小君不禄。
」;大子之丧,曰:「寡君之适子某死。
」大夫讣于同国:适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
」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
」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
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士居垩室。
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
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
大夫之适子,服大夫之服。
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
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
无子,则为之置后。
大夫卜宅与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带,因丧屦,缁布冠不蕤。
占者皮弁。
如筮,则史练冠长衣以筮。
占者朝服。
大夫之丧,既荐马。
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大夫之丧,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龟,卜人作龟。
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夫人税衣揄狄,狄税素沙。
内子以鞠衣,褒衣,素沙。
下大夫以襢衣,其余如士。
复西上。
大夫不揄绞,属于池下。
大夫附于士,士不附于大夫,附于大夫之昆弟。
无昆弟,则从其昭穆。
虽王父母在,亦然。
妇附于其夫之所附之妃,无妃。
礼记翻译及原文
礼记翻译及原文礼记翻译及原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精挑细选几篇供大家欣赏,请看看吧。
《礼记》仲尼燕居原文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子曰:「给夺慈仁。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
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
」「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
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
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
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
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
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
《礼记.祭统》诗解1孝子心祭
《礼记.祭统》诗解1孝⼦⼼祭《礼记.祭统》诗解1孝⼦⼼祭题⽂诗:治⼈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孝⼦之祭,⾄祭⾃祭,⾮⾃外⾄,⾃⼼中出,⼼中怵惕,奉之以礼.贤者⾄孝,能尽祭义.贤者之祭,必受其福,⾄福⾄备,⾄备⾃备,备以真情,真情所⾄,⽆所不顺,⾄顺精诚.诚尽于内,外顺于道,忠⾂事君,孝⼦事亲,上顺⿁神,外顺君长,内以孝亲,此谓⾄备.唯贤能备,备后能祭.贤者⾄祭:致其诚信,尽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洁荐献,不求其为,孝⼦真⼼.真⼼童真,童真初⼼,初⼼天⼼,天⼼⾄情,⾄情⾄母,⾄母⾄本,报本返始,不忘所由.正⽂:凡治⼈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物⾃外⾄者也,⾃中出⽣于⼼也;⼼怵⽽奉之以礼。
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郑⽞注:凡治⼈之道,莫急於礼。
礼有五经,莫重於祭。
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
莫重於祭,谓以吉礼为⾸也。
《⼤宗伯职》⽈:“以吉礼事邦国之⿁、神、祇。
”○五经,吉、凶、军、宾、嘉之五礼。
祇,祈之反。
夫祭者,⾮物⾃外⾄者也,⾃中出⽣於⼼也。
⼼怵⽽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怵,感念亲之貌也,怵或为述。
○怵,敕律反。
[疏]“凡治”⾄“之义”。
○正义⽈:此⼀节总明祭事。
但祭礼既⼴,其事⼜多,记者所说,各有部分,今各随⽂解之。
此⼀节明祭祀於礼中最重,唯贤者能尽祭义。
凡祭为礼之本,礼为⼈之本,将明礼本,故先说治⼈,⾔治⼈之道,於礼最急。
○“礼有五经”者,经者,常也。
⾔吉、凶、宾、军、嘉,礼所常⾏,故云“礼有五经”。
五经之中,於祭更急。
上说⼈之以礼为急,此说礼为急者,案《⼤宗伯》:吉礼之别⼗有⼆,凶礼之别五,宾礼之别⼋,军礼之别五,嘉礼之别六。
五礼之别,总三⼗有六。
○“夫祭者,⾮物⾃外⾄者也,⾃中出⽣於⼼也”者,⾃,犹从也,⾔孝⼦祭亲,⾮假他物从外⾄于⾝,使⼰为之,但从孝⼦⾝中出,⽣於孝⼦之⼼也。
○“⼼怵⽽奉之以礼”者,⾔孝⼦感时⼼中怵惕⽽奉亲以祭祀之礼。
礼记原文及翻译(3)
礼记原文及翻译(3)【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①,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食飨不为概②,祭祀不为尸。
听于无声③,视于无形④。
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注释】①奥:一间屋子的西南角,是长者或尊者所坐的位置。
②食飨:食与"四"同音,本词是指让父母享用的食物。
概:是限量的意思。
③听于无声: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对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
④视于无形: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
【译文】作为子女,平常家居,不要占住尊长位置,不要坐当中的席位,不要走当中的过道,不要站当中的门口。
遇有饭食的宴会,要多要少,不可自作主张。
举行祭祀的时候,不可充任神主受人祭拜。
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对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
不要爬高,不要临深,也不要随便讥评,随便嬉笑。
【原文】孝子不服暗①,不登危,惧辱亲②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③,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④素;孤子⑤当室,冠衣不纯采。
【注释】①不服暗:指不做隐瞒父母的事情。
②惧辱亲:对父母隐瞒和登高到危险的地方,这些行为都是辱亲的。
③不许友以死:指的是不做替朋友卖命的事情。
④纯:与"准"同音,指的是衣服上的花边。
⑤孤子:指年轻时丧父的人。
【译文】孝顺之子,不隐瞒父母,亦不得行险以图侥幸,对父母隐瞒和登高到危险的地方,这些行为都是辱亲的。
父母活着不可以替朋友卖命,也不可以有自己的私蓄。
作为子女,当父母活着时,戴的帽,穿的衣,不能用素色镶边,因为那样很像居丧。
不过,没有父亲的孤子,如果是他当家,则他的冠衣,可以带素而不用采缋镶边,因为那是显示他持久的哀思。
【原文】幼子常视①毋诳。
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②长者之手。
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③。
【注释】①视:与"示"通假,教育之意。
②奉:捧的意思。
③掩口而对:遮住口和长者说话,怕口气伤人。
礼记·祭统
禮記祭統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言內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上則順於鬼神外則順於君長內則以孝於親如此之謂備唯賢者能備能備然後能祭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禮安之以樂參之以時明薦之而已矣不求其爲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內自盡又外求助昬禮是也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所以備外內之官也官備則具備水草之菹陸產之醢小物備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美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茍可薦者莫不咸在示盡物也外則盡物內則盡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王后蠶於北郊以共純服諸侯耕於東郊亦以共齊盛夫人蠶於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蠶也身致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時將祭君子乃齊齊之爲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齊不齊則於物無防也嗜欲無止也及其將齊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故記曰齊者不樂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茍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茍動必依於禮是故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齊七日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謂齊齊者精明之至也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宮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君致齊於外夫人致齊於內然後會於大廟君純冕立於阼夫人副褘立於東房君執圭瓚裸尸大宗執璋瓚亞裸及迎牲君執紖卿大夫從士執芻宗婦執盎從夫人薦涚水君執鸞刀羞嚌夫人薦豆此之謂夫婦親之○及入舞君執干戚就舞位君爲東上冕而揔干率其羣臣以樂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與天下樂之諸侯之祭也與竟內樂之冕而揔干率其羣臣以樂皇尸此與竟內樂之之義也○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於裸聲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於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與志進退志輕則亦輕志重則亦重輕其志而求外之重也雖聖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盡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禮以奉三重而薦諸皇尸此聖人之道也○夫祭有餕餕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終者如始餕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餕鬼神之餘也惠術也可以觀政矣是故尸謖君與卿四人餕君起大夫六人餕臣餕君之餘也大夫起士八人餕賤餕貴之餘也士起各執其具以出陳于堂下百官進徹之下餕上之餘也凡餕之道每變以眾所以別貴賤之等而興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見其脩於廟中也廟中者竟內之象也祭者澤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上先下後耳非上積重而下有凍餒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將至也由餕見之矣故曰可以觀政矣○夫祭之爲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於上則不以使下所惡於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詔祝於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君迎牲而不迎尸別嫌也尸在廟門外則疑於臣在廟中則全於君君在廟門外則疑於君入廟門則全於臣全於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義也○夫祭之道孫爲王父尸所使爲尸者於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倫也○尸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尸飲七以瑤爵獻大夫尸飲九以散爵獻士及羣有司皆以齒明尊卑之等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羣昭羣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此之謂親疏之殺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於大廟示不敢專也故祭之日一獻君降立于阼階之南南鄉所命北面史由君右執策命之再拜稽首受書以歸而舍奠于其廟此爵賞之施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褘立于東房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尸酢夫人執柄夫人受尸執足夫婦相授受不相襲處酢必易爵明夫婦之別也○凡爲俎者以骨爲主骨有貴賤殷人貴髀周人貴肩凡前貴於後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貴者取貴骨賤者取賤骨貴者不重賤者不虛示均也惠均則政行政行則事成事成則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爲政者如此故曰見政事之均焉○凡賜爵昭爲一穆爲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凡羣有司皆以齒此之謂長幼有序○夫祭有畀煇胞翟閽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爲能行此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畀之爲言與也能以其餘畀其下者也煇者甲吏之賤者也胞者肉吏之賤者也翟者樂吏之賤者也閽者守門之賤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門此四守者吏之至賤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賤而以其餘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則竟內之民無凍餒者矣此之謂上下之際○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礿禘陽義也嘗烝陰義也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陰之盛也故曰莫重於禘嘗古者於禘也發爵賜服順陽義也於嘗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陰義也故記曰嘗之日發公室示賞也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故曰禘嘗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爲臣不全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義章其義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則竟內之子孫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親涖之有故則使人可也雖使人也君不失其義者君明其義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輕疑於其義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爲民父母矣○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爲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唯賢者能之銘者論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勳勞慶賞聲名列於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後世教也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觀於銘也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爲爲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可謂賢矣賢而勿伐可謂恭矣故衛孔悝之鼎銘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衛孔悝之鼎銘也古之君子論譔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國家如此子孫之守宗廟社稷者其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昔者周公旦有勳勞於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勳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祭則大嘗禘是也夫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夏此天子之樂也康周公故以賜魯也子孫纂之至于今不廢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
《礼记》祭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祭义原文及译文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
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
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
致爱则存,致悫则着。
着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
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忌日不用,非不祥也。
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
飨者,乡也。
乡之,然后能飨焉。
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
君牵牲,夫人奠盎。
君献尸,夫人荐豆。
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
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
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文王之诗也。
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
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趋趋以数。
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
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
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
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
礼记第十二篇原文与解析
礼记第十二篇原文与解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共分为经、解、说、校四部分。
其中,第十二篇被认为是礼记的最后一篇,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篇章。
本文将对礼记第十二篇的原文进行详细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第十二篇原文如下:礼记第十二篇:祭义昔者舜在位,当世礼备。
尧曰:“咨尔舜!有民人焉,乃天下之民;有社稷焉,乃天下之社稷。
有鬼神民焉,乃天下之鬼神民。
天子,土德也。
”舜曰:“天地察察,岂人臣哉?时维既畏威,又亲民矣。
”尧曰:“尔舜,天命有诸。
”舜曰:“诺!臣试有观于天。
有眚焉,疢妻之逆予,不敢生也。
”有眚焉,疾妻之媒则虺,不敢生也。
”有眚焉,疾中李克小子贷犬7而癰9陷茅某以死,予则不知也。
”明乎天之纪也。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舜、尧为对话的主要人物。
文章第一句话点明了舜在位时的情况,即舜时代的社会礼仪已经相当完备。
接下来,尧向舜咨询如何治理乃至管理人民、社稷和鬼神民的事宜。
在尧的观点中,天子是土德天授的。
而舜回答尧说,将会凭借自己对天的观察来决策。
接着,舜又举例说明了自己观察天象的原始情况,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观天之能。
这最后一句话可以理解为对天赋能力的认同。
这篇文章旨在表达舜作为帝王之职的合法性。
尧询问舜如何处理国家事务,并认为舜就是天命将其托付给他的。
舜则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以证明他是完全有资格担任帝王之位的。
这一对话传达出动态平衡的治理思想,即合法性的背后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在形式上并不是合同的格式。
然而,我们可以从内容上理解为一种合同,即舜作为天子与天之间的契约。
舜通过观察天象来证明自己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心和承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具备治理资格的信念。
尽管没有出现合同明确的条款和规定,但其中的承诺和责任使得舜成为一位合格的天子,也为后来的帝王制度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礼记第十二篇以舜作为天子的形象,通过对话与尧的互动,探讨了帝王的合法性和治理理念。
礼记祭法原文与解析
礼记祭法原文与解析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礼仪学著作,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祭祀仪式和相关法规。
本文将对礼记中的祭法原文进行解析。
一、礼记祭法原文礼记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修订,流传下来的版本众多,其中记载了大量的祭祀仪式和细致入微的法规。
以下是其中一段祭法原文的节选:「乐起室,门清庭,所以退过人之私居也。
」这段原文的意思是在进行祭祀仪式时,要将参与者的私人物品和居所移到一边,以保持祭祀场所的圣洁。
这一法规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祭祀仪式的严谨和尊重。
二、原文解析1. 乐起室这里的「乐」指的是祭器等仪器使用的仪式音乐。
在祭祀仪式中,音乐的起伏和节奏会起到引导参与者入静和凝神的作用。
同时,室内乐器的使用也增加了仪式的庄重感。
2. 门清庭「门」指的是入口处,「庭」指的是庭院。
在祭祀仪式中,要确保参与者的私人物品和居所不会干扰到祭祀的场所和神圣氛围,因此要将它们移开。
这段原文所传达的含义是在进行祭祀仪式时,除了注重仪礼的动作和顺序,还要确保场所的整洁和庄重。
传统的祭祀仪式强调尊重神灵、敬畏仪式,通过这些具体的法规体现了对神灵的虔诚和敬意。
三、其他祭法原文和解析除了以上节选的原文,礼记中还有许多与祭祀仪式相关的法规被详细记载。
例如:「宗子之利,天子则正名为王。
王者之利,系宗庙社稷。
」这段原文表达了古代中国君主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祭法原则,即维系宗庙和社稷的祭祀。
君主祭祀宗庙和社稷是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也是确保国家安宁和豐收的重要举措。
通过解析礼记中的祭法原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祭祀仪式的認识和规范。
这些祭法原则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和敬意,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秩序和民族团结的重视。
总结礼记祭法原文是古代中国礼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祭祀仪式的细致规定以及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依赖。
这些原则不仅是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遗产,也对我们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附:参考译文"Music enlivens the room, while the entrance is cleared, as a means to remove personal belongings from individual dwellings.""The word ‘Music’ refers to the ceremonial music use d in sacrificial rituals. In sacrificial ceremon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usic and its rhythm serve to guide participants into a state of tranquility and concentration. Simultaneously, the use of musical instruments inside the room adds to the solemnity of the ceremony.""The 'entrance' refers to the doorway, while 'thatched courtyard' refers to the courtyard. During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personal belongings and dwellings of the participants do not disturb the sacred space and ambiance of the sacrifice, thus they are to be moved aside."Please note that the translation provided her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may vary depending o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礼祭的文言文翻译
夫礼祭者,古之圣贤所以昭敬神明,敦亲睦族,厚风俗也。
古礼之重,莫若祭,祭者,所以昭孝敬之心,通天地之和,合人神之好也。
故曰:“祭者,所以正身齐家,而达于天下也。
”《礼记》有云:“祭之有义,莫重于敬。
”是以祭祀之礼,必以敬为先。
敬者,心之所至,神之所感。
心不诚则神不格,神不格则祭不诚。
是以祭祀之礼,必正衣冠,净身容,肃敬以行。
祭有五:有宗庙之祭,有社稷之祭,有山川之祭,有家庙之祭,有坟墓之祭。
各以其时,各以其物,各以其仪。
宗庙之祭,所以尊祖考,报本之恩也。
故《孝经》曰:“祭者,所以昭孝也。
”祭祀之仪,必先敬奉祖考之位,然后陈设牺牲,进献酒食,焚香祈祷,以示孝敬之心。
社稷之祭,所以报国恩,祈农事之丰也。
社者,土地之神;稷者,五谷之神。
故《礼记》曰:“社稷者,国之大事也。
”祭祀之仪,必先祭社,后祭稷,以祈国运之昌盛,五谷之丰登。
山川之祭,所以报天地之恩,祈风雨之调也。
山川者,天地之灵气所钟,故《礼记》曰:“山川者,天地之精也。
”祭祀之仪,必先祭山,后祭川,以祈风雨之调顺,百谷之成熟。
家庙之祭,所以敬先祖,敦亲族之谊也。
家庙者,家族之宗庙,故《礼记》曰:“家庙者,所以昭孝敬也。
”祭祀之仪,必先祭祖考之位,然后祭祀家庙,以敦亲族之谊,传家之德。
坟墓之祭,所以追远祖,感生死之别也。
坟墓者,先祖之葬地,故《礼记》曰:“坟墓者,所以追远也。
”祭祀之仪,必先祭祖考之位,然后祭祀坟墓,以感生死之别,不忘先祖之恩。
祭祀之礼,非徒形式之文也,实为心性之诚。
是以祭祀之时,必净心诚意,敬奉神明,以昭孝敬之心。
夫祭者,所以正身齐家,而达于天下。
若心不诚,祭虽繁,神不享也。
故《礼记》又曰:“祭者,所以成孝敬之道也。
”夫孝敬之道,天地之经,人情之所共也。
故祭祀之礼,不可不敬,不可不诚。
是故,礼祭者,所以昭敬神明,敦亲睦族,厚风俗也。
古之人,重礼祭而薄葬。
葬者,所以藏形骸,安魂魄也。
礼祭者,所以昭孝敬,报恩德也。
是以古之人,虽贫无以为葬,必尽礼祭之。
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
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礼记·祭统》出自《礼记》,编者为西汉时期的戴胜。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内容提要:作者:佚名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
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非世所谓福也。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
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
如此之谓备。
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
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
明荐之而已矣。
不求其为。
此孝子之心也。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
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此求助之本也。
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
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
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茍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
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
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
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及时将祭,君子乃齐。
齐之为言齐也。
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
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
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
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
心不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动,必依于礼。
《礼记》祭法原文及译文
《礼记》祭法原文及译文《礼记》祭法原文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
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
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时也。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去墠曰鬼。
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
去祖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去墠为鬼。
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
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
去坛为鬼。
适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
皇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
去坛为鬼。
官师一庙,曰考庙。
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曰鬼。
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
王自为立社,曰王社。
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
诸侯自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
王自为立七祀。
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
诸侯自为立五祀。
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
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
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这个福,不是世俗所说的福。贤者的福,是备的意思。而备字咋讲呢是一切事情都顺着理办的意思。无所不顺,这就叫备。其意思是说,对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对外界,按着道理行事。忠臣的事奉国君,孝子的事奉双亲,其忠其孝都来源于一个顺字。对上则顺着鬼神,对外则顺着君长,对内则顺着双亲,这样做了才叫做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赐福的祭。所以贤者的祭祀,不过是竭尽自己的诚信与忠敬,奉献祭品,行其”典礼,和之以音乐,稽之以季节,洁净地荐献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赐福。这才是孝子举行祭祀时的心情。孝子的祭祀,是用来完成对父母生前应尽而未尽的供养和孝道。所谓孝,就是这种供养和孝道的积蓄。一个顺字贯穿于父母的生前和身后,这才叫做孝的积蓄。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身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要斋戒。斋戒也可以说是整齐的意思,就是把身上和心里不整齐的东西整齐一下以求达到整齐。所以君子不是从事于祭祀,在不需要恭敬的场合,就不斋戒。不斋戒就做事没有禁忌,嗜欲也没有限制。但到了要斋戒的时候,禁忌之事就不能做,嗜欲也要加以限制,耳不听音乐。所以古书上说:“斋戒的人不举乐。”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不敢分散心思。心无杂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手足不乱动,抬手动脚必然合乎规矩。所以君子的斋戒,其目的就在于达到身心的纯洁。为此目的,所以先散斋七天收敛一下心志,然后再致斋三天加以整齐。把心志收敛住了就叫做斋戒。斋戒是高度的身心纯洁,然后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地告诫夫人,于是夫人开始斋戒,先散斋七天,接着再致斋三天。国君在国君的正寝致齐,夫人在夫人的正寝致齐,到祭祀那天才会合于太庙。国君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站在昨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字l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攒在尸前行裸礼,大宗伯手执璋攒在尸前行再裸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亲自牵着牛鼻绳,大夫紧跟在牲后,士抱着禾秆。宗妇捧着盎齐随在夫人身后,献上说水、国君亲执莺刀切取牲肺献给尸品尝,夫人则献上馈食之豆。这就叫做夫妇一道亲自主持祭祀。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辉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祭统是礼记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准备的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快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立于东房。君执圭瓒裸尸,大宗执璋瓒亚裸。及迎牲,君执,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缢。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译文:
在管理百姓的种种方法之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礼。祭礼,并不是外界有什么东西强迫你这么办,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不由地就会想起死去的亲人,这种感情的表达就是祭之以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礼的意义。
祭祀不但要求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求求助于外,这就关系到婚礼了。所以国君在娶夫人之前的求婚辞是这样说的:“听说您有位贤淑的女儿,希望能嫁给我,和我一道治理国家,祭祀宗庙社樱。”这就是求助的目的。祭祀这件事,必须由夫妇亲自共同参加,以便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有人负责。事情都有人负责,就必然祭品齐备。水中产的、陆地产的酶菜、肉酱有了,这算是祭祀用的小吃类齐备了。牛羊猪三牲齐全,黍樱稻粱分装八碗,这算是美味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还有各种不同的瓜果,这算是世上之物都有了。总而言之,只要是天下生的,地上长的,只要是可以用来进献的,没有一样没有,这表示祭品的极其丰盛。从客观上来说是要求祭品极其丰盛,从主观上来说则要求极其虔诚,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因此之故,天子才在南郊亲耕籍田,以提供祭品;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以提供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耕籍田,也是用以提供祭品;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也是用以提供祭服。天子和诸侯并不是穷到了自己不亲耕就没有祭品,王后和夫人也不是穷到了自己不养蚕就没有祭服,之所以要那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有了诚信才算尽心,尽了心才算是虔敬。虔敬了,尽心了,然后才可以事奉神明。这便是祭祀的原则。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夫祭有;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君起,大夫六人;臣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贱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上之余也。凡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j,夏祭曰e,秋祭曰尝,冬祭曰a。j、e,阳义也;尝、a,阴义也。e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e、尝。古者于e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e、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n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故卫孔悝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a彝鼎。」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n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e是也。夫大尝e,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