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https://img.taocdn.com/s3/m/c0b17e1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b.png)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
流经的湘西乡村的景物人事记录下来,写成给妻子的信件,后经整理结成一部系列散文《湘行散记》,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二)默读课本理清思路
在《湘行散记》和《湘西》中,XXX将他对人生现实的
独特认识融入到了作品中,展现出了他的情感力量和感人之处。
他对滔滔长流上的水手、纤夫、妓女,以及沿河各县份的矿工、农民、兵士等人物的生命里所发生的泪与笑、XXX与怨、生
与死,都有着深刻的感悟和感同身受的体验。
他的情感从他对人生真味的独到体验中流出,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XXX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创造的态度,
他注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情,同时又承认了材料的本性,保持了素朴的态度。
《湘行散记》和《湘西》体现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展现出了他作为“文体家”的地位。
在《鸭窠围的夜》这篇文章中,XXX通过自己旅途中夜
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
他的叙写方式体现了他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的特点。
这篇文章寄托了他深沉的生命感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悟。
三)思考问题
在阅读《湘行散记》和《湘西》中,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情感力量和感人之处在哪里?他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文章中,他是如何描写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的?他的叙写方式有何特点?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XXX的散文作品。
《湘行散记》 导读
![《湘行散记》 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e54aa61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c.png)
《湘行散记》导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2022年第27期内容简介《湘行散记》是根据《湘行书简》书信积累的素材寫成的,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
临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
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
沈从文返回故里后,满目疮痍,悲从中来,便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其“无言的哀戚”。
作家名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1902年12月出生于凤凰古城。
14岁投身行伍,浪迹于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至1933年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亦是奉献的一生。
他治学严谨,著述甚丰,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蜚声文坛的巨星。
逝世后,张充和曾为其作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作品影响《湘行散记》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在他的笔下,湘西的山水清澈,云雾清澈,风雨清澈,人也清澈。
他不回避悲剧,不作假意的润色,所有的事物和人,他都如实道来,文笔自然淳朴,犹如行云流水。
精段选读箱子岩(节选)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阳节”)。
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十三)《湘行散记》
![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十三)《湘行散记》](https://img.taocdn.com/s3/m/15696f0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3.png)
浙江中考语⽂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三)《湘⾏散记》(⼗三)《湘⾏散记》【作者简介】沈从⽂(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湖南凤凰⼈,中国著名作家、历史⽂物研究者。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体,语⾔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突出,单纯⽽⼜厚实,朴讷⽽⼜传神,具有浓郁的地⽅⾊彩,凸现出乡村⼈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作品导读】《湘⾏散记》和《湘西》可以同⼩说《边城》和《长河》互⽂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对⼀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与泪,体验⼀份⼈⽣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盾,融汇在⼈事的叙述中。
《沅陵的⼈》《沅⽔上游的⼏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个多情⽔⼿与⼀个多情妇⼈》沉醉在爱的憧憬⾥,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岩》感动于原始⽣命的⼒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命活⼒⽆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30年代,创作多以⼩品形式为主。
收⼊《湘⾏散记》《湘西》中的散⽂,既能各⾃独⽴成篇,⼜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性。
这种散⽂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创作的意义空间。
【写法鉴赏】《湘⾏散记》的语⾔质地简洁澄明,⾃然朴素。
⽆论是记⼈叙事,还是勾勒⼭⽔,抑或坦露⼼迹,都简洁明快,⼀语中的,绝不拖沓。
不刻意雕饰⽽不乏⽂采,不有意追求⽽⾃得其蕴,拒矫情,远做作,显本⾊。
《湘⾏散记》⽤语典雅、富丽。
在遣词造句⽅⾯,沈从⽂是受古典⽂学影响最深的现代作家,⾏⽂中注重骈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
沈从⽂的语⾔是独特的,对于作品中的对话,⼀字⼀句,他都毫⽆改变地写下来,使⽤了⼤量体现民俗的⽅⾔词汇,那些话语,充满了乡野的味道,可以使读者嗅出泥味和⼟⾹,为作品增添了新鲜与活泼的⽓息。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9203e76f1aff00bed51eb9.png)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阅读练习】1、《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作者)的一部散文(文体)集。
共收录 12 篇散文。
2、《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湘西山水长卷。
3、沈从文出生在湘西,成长在湘西,凭着亲身的见闻写成的《湘行散记》,文中不仅浸透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感情,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
4、作者回乡走是水路,一路上的见闻都与水边人物有关,书中写到的人物除了水手,还有妓女、店老板、兵士、土匪等。
在这些卑微的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对人性的庄严思考。
5、在《湘行散记》的十二篇散文中,以人物来命题的有《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虎雏再遇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七篇;以地点命题的有《鸭窠围的夜》、《桃源与沅州》、《箱子岩》三篇;以时间来命题的是《滕回生堂的今昔》、《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两篇。
5、《带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朋友所戴的水獭皮帽子是他渔人身份的标志。
这是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他还是一个“风雅”的人。
这个朋友言语行为皆粗中有细,且带点儿妩媚,可算得是个妙人!6、《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多情水手名叫牛保,他的多情表现在吃了“荤烟”还听妇人说痴话、把我回送的苹果马上送到女人那里、不顾落入激流的生命危险而为情人跟同伴乱打乱抟的行为等方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湘行散记》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c26247b9ba1aa8114531d968.png)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少年时投身行伍,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
1923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到北京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的研究。
他的小说和散文浸透了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作品有《边城》《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创作背景1934年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凤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亲,行至桃源,他转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峒、凤風等地。
一路上,沈从文给新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张兆和写了近五十封信,《湘行散记》即是他循着这些回乡记忆写下来的。
《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湘西山水长卷。
思维导图第一部分返乡途中的风土作者在返乡途中看到的湘西风土人情以及作(1—4篇)人情以及人事者关于往昔的回忆。
湘行第二部分返乡途中新结识的作者在返乡途中结识了或有趣或龌龊的人,了解散记(5—8篇)人和他们的故事了他们的故事并夹杂着对他们或褒或贬的评论。
第三部分返乡途中的回忆作者在返乡途中重逢了故友,中间夹杂着往事(9—12篇)和重逢的故人回忆和今昔对比下复杂的情感。
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湘行散记》通过描写风景、记述人事来展现湘西风情,寄寓了对人性的庄严思考。
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包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如同相互对立而又交织的音乐主题一般,被精心编织在这部作品中,共同构成了一首深沉奇丽的乐曲。
(1)《湘行散记》艺术地再现了湘西人民尤其是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态,表现了对湘西下层人民生存状态的人道主义关怀。
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融入其中,表达了对故土浓厚的悲悯之情和历史使命感。
(2)《湘行散记》从容舒缓地描写湘西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变、原始遗迹,以质朴的语言将返乡途中所感受到的变化娓娓道来,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和备受冲击的湘西文化的危机处境,表现出对改造国民性的峻切思考和对乡民现存环境和出路的忧虑。
七年级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
![七年级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https://img.taocdn.com/s3/m/e3b6231831b765ce0408140c.png)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虎雏再遇记》: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虎雏,“我”叫他祖送。主 要写“我”为了路上平安,向哥哥借了他送“我”的事情。在路上,他 热情地帮助水手们干活,还跳进水中帮忙扛船。路上遇到一个军官要搭 船,他和颜悦色地劝其另找一条船,后来军官的挑衅让他禁不住去揍了 那家伙一顿。文章刻画出虎雏热情、乐于助人、疾恶如仇、处事圆滑的 性格特征。
返回导航
西世界,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
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 《唐宋铜镜》 《龙凤艺术》 《战国漆器》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
很大,填补了我国文物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我们”在船上漂泊了十二天,在这十二 天的相处中,“我”了解到水手的工资极低。“我”请他们喝酒,给拦 头的水手钱,让他上岸去,结果他却给“我”买回了橘子,体现了人性 的善良。还写了码头从繁荣到衰败的历程,突出了社会经济的萧条与人 们生活的贫困。文章结尾提出了问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 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 表作品,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 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3年返京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 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 后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主编《大公报》《益世报》的文学副刊。
中学必学散文集沈从文《湘行散记》导读学生阅读技巧分享PPT模板
![中学必学散文集沈从文《湘行散记》导读学生阅读技巧分享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461b3e1b52acfc788ebc982.png)
片段摘抄
我听许多人说及北伐时代两湖青年对革命的狂热。我对于政治缺少应有理解,也 并无兴味,然对对于这种民族的狂热感情却怀着敬重与惊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愿意多知道一点点。估计到这种狂热虽用人血洗过了,被时间漂过了,现在回 去看看,大致已看不出什么痕迹了。然而我还以为即或“人性善忘”,也许从一 些人的欢乐或恐怖印象里,多多少少还可以发现一点对我说来还可说是极新的东 西
片段摘抄
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 为的生吗?不,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 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 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 女而活下去
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 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分习惯生活里、命运里, 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 更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重
叁
创了他代尝 作艺的文试 风术散学各 格光文史种 的彩也上体 影。独不式 响一具可和 。些魅多结
后力得构 来,的进 的为“行 作现文创 家代体作 曾散作, 深文家成 受增”为 他添。现
作者介绍
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 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 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 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 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 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 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17b762185022aaea998f0fce.png)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湘行散记编辑推荐最浪漫、真挚的家书最真性情的散文最真实的关于湘西的记述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他也是历史文物研究家。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内容简介《美文馆:湘行散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湘行书简》,是沈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
《湘行书简》1992年才首次出版,因为是非常私人化的写作,所以到处皆可见作者的真性情!作者袒露自己的真而美的情感,让人读来心动。
第二个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不雕饰自美。
第三个部分是《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
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
名著导读《鸭窠围的夜 》
![名著导读《鸭窠围的夜 》](https://img.taocdn.com/s3/m/41939720650e52ea54189814.png)
【13】为了我想听听那个人上船 时那点推篷声音,我打算着,在一切 声音全已安静时,我仍然不能睡觉。 我等待那点声音。大约到午夜十二点, 水面上却起了另外一种声音。仿佛鼓 声,也仿佛汽油船马达转动声,声音 慢慢的近了,可是慢慢的又远了。
像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 方,也便是那种固执的单调,以及单 调的延长,使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想 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点声音,以及捕 捉在那长潭深夜一个人为那声音所迷 惑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 的努力。那点声音使我不得不再从那 个业已用被单塞好空kòng罅xià的舱门, 到船头去搜索它的来源。
【10】羊还固执的鸣着。远处不知什 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一定是某个人家禳 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 火燎与九品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必有 头包红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 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 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五 色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 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 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 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
这些名片倘若有那些好事者加以注意,用小 油灯照着,去仔细检查检查,便可以发现 许多动人的名衔,军队上的连副,上士, 一等兵,商号中的管事,当地的团总,保 正,催租吏,以及照例姓滕的船主,洪江 的木筏商人,与其他各行各业人物,无所 不有。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 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 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 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 过若干时间。
【3】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 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 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 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 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 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 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 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金光,还 可以把这些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 个大略。
《湘行散记》导读
![《湘行散记》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25ea67ec8bd63186bcebbc5d.png)
《湘行散记》导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7年第38期作家名片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融写实、记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显了乡村人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湘行散记》就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4年初,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的拼图。
翻开这本书,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都如美丽的音符被编织进了这部蕴含着湘西风情的大书中,读之,令人感觉韵味悠长。
精段阅读一湘西赶集集上的骚动,吵吵闹闹,凡是到过南方(湖湘以西)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
倘若你是由远远的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到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这种洪壮的潮声,还只是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时很和平的每个论调而起。
就中虽也有遇到卖牛的场上几个人象唱戏黑花脸出台时那么大喊大嚷找经纪人,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口角——然而究竟还是因为人太多,一两桩事,实在是万万不能做到的!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
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
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
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之一以上。
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了。
单单是卖鸡蛋的地方,一排一排地摆列着,满箩满筐的装着,你数过去,总是几十担。
辣子呢,都是一屋一屋搁着。
此外干了的黄色草烟,用为染坊染布的五倍子和栎木皮,还未榨出油来的桐茶子,米场白濛白濛了的米,屠桌上大只大只失了脑袋、刮得净白的肥猪,大腿大腿红腻腻还在跳动的牛肉……都多得怕人。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名著《湘行散记》导读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名著《湘行散记》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601b4723376baf1ffc4fadf6.png)
【人物形象】拉纤老人:为争执一分钱得失表现出来的 固执与“狡猾”的表象,其实是下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 生命庄严并存的人生本质。 • 【情感体验】通过描绘作者自己坐船经历由桃源到沅 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表达作者对湘西的风土人 情的热爱以及自己内心涌现的美感。对人生哀欢的写 实透露出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人物形象
• 沅江上的船工:他们是桃源一道亮丽的风景,船工、舵手 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能为行人商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但收入 却非常低微,生活困苦,生命没有保障,命运悲惨。 • 姓唐的青年:一个牺牲者,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 体现一个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 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
• 【主要内容】水手牛保和一个姑娘难舍难分,姑娘把
• 【人物形象】牛保:质朴、善良,只要求作为 一个人的生活的权利。但是这不公平的社会却 连这个权利都从他们的手里夺了去,使他们的 质朴变成粗野,善良变成愚昧。牛保的悲剧, 实际上是辰河上所有水手的悲剧。 • 【情感体验】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 毁灭性的隐忧。
阅读指南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 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 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 《湘行散记》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 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 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 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 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
• 人物形象 水手和吊脚楼妇女: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之 关系当然存在丑恶的一面,他们的命运都卑微凄惨, 但他们却又善良、热情、诚实、朴素、雄强,充满 人性美。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名著《湘行散记》导读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名著《湘行散记》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add68c0e3b3567ec102d8aeb.png)
【人物形象】拉纤老人:为争执一分钱得失表现出来的 固执与“狡猾”的表象,其实是下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 生命庄严并存的人生本质。
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目——
2020/6/17
湘西凤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苗族。现代作家、历史文 物研究家。1918年小学 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 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 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 习写作。主要作品有《湘 行散记》、《边城》、 《长河》等。
人物形象
• 沅江上的船工:他们是桃源一道亮丽的风景,船工、舵手 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能为行人商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但收入 却非常低微,生活困苦,生命没有保障,命运悲惨。
• 姓唐的青年:一个牺牲者,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 体现一个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 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
• 【人物形象】牛保:质朴、善良,只要求作为 一个人的生活的权利。但是这不公平的社会却 连这个权利都从他们的手里夺了去,使他们的 质朴变成粗野,善良变成愚昧。牛保的悲剧, 实际上是辰河上所有水手的悲剧。
• 【情感体验】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 毁灭性的隐忧。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 【主要内容】写的就是给作者划船的三位水手,老的五 十三,船龄三十七年;壮的三十一,船龄五年,却有五 年兵龄和十一个月的土匪经历;小的十五六,那只会傻 笑或说几句狠话可怜儿。别看他们平时骂骂咧咧,关键 时刻却还是会互相温暖着。他们何其朴实善良,那给人 温暖和感动的橘子不就是明证?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725639713968011ca30091ae.png)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一、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主要内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感悟等。
书中对于湘西河道景色描写,确实精彩,本地人粗话的收录也很写实,沈从文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照,也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本书中的既能各自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及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有的含有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有的有文明与堕落的关系。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
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
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与沅洲》: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
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部编版七上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点精选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点精选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fd3117fd5360cba1adbba.png)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精选练习题一、填空题1.《朝花夕拾》原名《》,是一部散文集。
共篇,外加一篇《》和,作者是,原名,字,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代表作有小说《》、《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等。
2.《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一本是在矿路学堂如饥渴阅读的《》。
3.《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指斥这类封建孝道。
4.在《五猖会》中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急切兴奋的心情,可是父亲强迫我背诵《》一书后,才可去玩。
这让我感到扫兴而痛苦,揭露了封建教育对。
5.《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
刻画的对于自己一生有深刻影响的老师有、。
6.《白洋淀纪事》是,创作的小说、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
7.《白洋淀纪事》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在收录的作品中,《》、《》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8.《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写于1934年初,是他构建“”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饱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共同构成了散文集的主题。
9.《湘行散记》是作者对湘西魂牵梦萦的文字表达,其中《》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又令他不能不思考民族衰败的原因和前途的希望之所在。
10.《》回忆儿时为父亲炎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其中提到名字的“庸医”叫。
11.在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12.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中提及,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了为了“寻别一类的人们”又选择了无需学费的南京。
1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对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部编版七上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点精选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点精选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fd3117fd5360cba1adbba.png)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精选练习题一、填空题1.《朝花夕拾》原名《》,是一部散文集。
共篇,外加一篇《》和,作者是,原名,字,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代表作有小说《》、《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等。
2.《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一本是在矿路学堂如饥渴阅读的《》。
3.《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指斥这类封建孝道。
4.在《五猖会》中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急切兴奋的心情,可是父亲强迫我背诵《》一书后,才可去玩。
这让我感到扫兴而痛苦,揭露了封建教育对。
5.《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
刻画的对于自己一生有深刻影响的老师有、。
6.《白洋淀纪事》是,创作的小说、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
7.《白洋淀纪事》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在收录的作品中,《》、《》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8.《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写于1934年初,是他构建“”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饱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共同构成了散文集的主题。
9.《湘行散记》是作者对湘西魂牵梦萦的文字表达,其中《》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又令他不能不思考民族衰败的原因和前途的希望之所在。
10.《》回忆儿时为父亲炎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其中提到名字的“庸医”叫。
11.在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12.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中提及,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了为了“寻别一类的人们”又选择了无需学费的南京。
1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对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 (十三)《湘行散记》
![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 (十三)《湘行散记》](https://img.taocdn.com/s3/m/3410d574ba1aa8114531d93b.png)
(十三)《湘行散记》【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作品导读】《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
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
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写法鉴赏】《湘行散记》的语言质地简洁澄明,自然朴素。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勾勒山水,抑或坦露心迹,都简洁明快,一语中的,绝不拖沓。
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蕴,拒矫情,远做作,显本色。
《湘行散记》用语典雅、富丽。
在遣词造句方面,沈从文是受古典文学影响最深的现代作家,行文中注重骈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
沈从文的语言是独特的,对于作品中的对话,一字一句,他都毫无改变地写下来,使用了大量体现民俗的方言词汇,那些话语,充满了乡野的味道,可以使读者嗅出泥味和土香,为作品增添了新鲜与活泼的气息。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习题课件:湘行散记(完美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习题课件:湘行散记(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d4e1fd6137ee06eef91813.png)
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
西时作的____(文体),展现了湘西迷人的
______和独特的______,以及劳
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抗争。语言清丽,
描绘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
3.本书包括的散记有: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
友、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
多情妇人
月十八、___虎雏_再_遇_记_________、
跛脚青年
上却刻画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
人中仿佛身份特高一层。(
)
虎雏(祖送)
(5)这次湘行到达辰州地方后,我第一个见到的
就是那只小豹子。除了手脚身个子长大了一些,
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
(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 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 可以单独成篇,___。___,___。_ __,___,___。因而,本书的思想内 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2运.“用比他喻那修言辞,语生比动喻形象丰地富描处写出,“真他像”想是象大力河丰富流,水经, 永常无大量穷运尽用。比喻”修请辞赏。 析这句话。
3.请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五个军官与一个煤 矿工人》中的煤矿工人的性格特征。
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情操高尚,正直善良,嫉恶如仇。
4.《虎雏再遇记》中作者想把祖送带在身边, 用“祖最送是文湘明西的人,方祖式先来的血造液就里他便有”这,种但野性最,终因失此“败也了只,
√
乡土气息取胜,语言流畅活泼。( )
4.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 单独成篇,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内在关联。( )
5.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有风格、有艺术个性 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清丽,语言清
【精品】最新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沈从文《湘行散记》
![【精品】最新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沈从文《湘行散记》](https://img.taocdn.com/s3/m/8e302f2e67ec102de2bd8982.png)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托尔斯泰似的老水手 牛保、七老、跛子什长、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傩右、虎雏、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 松林、翠翠、夭夭……
消除与名著隔膜的建议:
1.知人论世(资料、评论、视听资源、课内外沟通); 2.依据文体特征找到阅读支点; 3.学会迁移,读出“这篇”;(以《鸭窠围的夜》为例)
【小贴士】爱故土是《湘行散记》创作的情感支撑。 这种感情基调充溢在字里行间,但在刻画人物和叙 写他们的“小说故事” 时,又交织衍生了多种复 杂的情绪。阅读时要仔细品味。
课堂留白:
请循着“小说故事”的角度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 两个人物(也可另外自选),简要概括他们的故事,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对他们的情感。
— —节选自《语文》(7上)第57页
方法指径:阅读散文可以用“情感”作支点。
问题1:《朝花夕拾》原名是什么? 你知道《湘行散记》曾经是一叠“情书”吗?
链接材料: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结婚。11月底 因母亲病重。沈从文于1934年初单独返回湘西。沿途战事 激烈,湘西形势紧张,旅途艰险。沈从文行前与妻子约定 ,途中每天用书信的形式报告途中见闻,以释爱人的担心 与挂念。沈从文按约每天给张兆和写信,还把沿途景物描 画下来作为书信的插图。1934年2月返京后,整理成12篇 散文,后由商务印书馆结集为《湘行散记》出版,这是一 部践履爱的约定之作。
景物中的挚爱:
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 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 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 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选自《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第11节
汪曾祺:“沈先生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 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 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七年级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
![七年级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https://img.taocdn.com/s3/m/e3b6231831b765ce0408140c.png)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在这篇文章中,“我”通过三件事来描 写这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第一件事是踢球,表现了他对踢球 的痴迷喜爱;第二件事是言志,他认为自己长这个鼻子是有福气的,甚 至可以做皇帝;第三件事就是在过渡时赖账。通过这三件事写出他极度 爱护自己的鼻子,刻画了一个乐观、自我而又幽默的形象。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滕回生堂的今昔》:这篇文章写了“我”小时候由于身体孱弱的 原因,认了一个干爹,他聪明能干,有着武学精神。但是当“我”后来 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地方,才发现干爹已经死了,他的孩子生活得很贫 困。桥头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状况,战争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桃源与沅州》:这篇文章篇幅不算太长,但是内容包罗万象。从 桃源的总体印象,具体到桃源的特产、生意往来、交通工具,以及人们 的生存现状和人生奋斗的过程,再讲到桃源的花草,最后到桃源人的精 神气质等等,有详有略,作者尽可能地在简洁的语言里包容了丰富的内 容,让人们充分地了解桃源的风土人情。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出身于行伍世家,祖 父曾任贵州提督。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民族的血液。小 学毕业后,随本乡地方武装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在这段时 间里,他当过卫兵、班长、书记等,亲眼看见了湘兵的勇猛 威武,但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之后,年轻的沈从文厌倦了行 伍生活,脱下军装,决心做一名知识分子,故改名“从文”。
西世界,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行散记编辑推荐最浪漫、真挚的家书最真性情的散文最真实的关于湘西的记述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他也是历史文物研究家。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内容简介《美文馆:湘行散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
《湘行书简》1992年才首次出版,因为是非常私人化的写作,所以到处皆可见作者的真性情!作者袒露自己的真而美的情感,让人读来心动。
第二个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不雕饰自美。
第三个部分是《湘西》,这个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
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
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
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
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
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
《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
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
那些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
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苦闷;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一个有力佐证。
《湘行散记》内容介绍《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就像读古画。
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怎么也抹不去,还有那黄色公共汽车,那客栈,那河街,那吊脚楼,那河埠头,那船,那冬天的背景,以及那13年的友情。
轻轻勾勒,淡淡描摩,看不出什么路数,什么章法,但就是丝丝入画。
甚至连那朋友冬天里呵出的气息仿佛都能捕捉得到。
《桃源与沅州》则从《桃花源记》和读书人寻桃源洞切入,然后娓娓叙述桃源城里的风雅轶事,嫖客的风流和妓女的辛酸,烟草贸易和各地五花八门的特产,寂寞的船客和鄙野的船夫,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辞赋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门上的血迹和当年那场守城兵与请愿青年的冲突。
上岸的客人自去寻客栈,水手则顺便去寻快乐。
一幅恬淡幽远的湘西风情画。
《鸭窠围的夜》写夜色,写夜声,写夜店里和夜船上的人,让人想到西伯利亚的夜,遥远而模糊。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写乘船去辰州三十里水路的一些见闻和感触。
那年近八旬锱铢必较的老纤手,那跃入水中系缆的情景,那数钱时的神气,那活脱脱一副托尔斯泰的神貌;那宽脸大身材头包青布的青年苗人验关员听到乡音后的热情和谦卑;那五年来行踪不明的虎雏再次出现在眼前的情景:每一幕都如在目前。
《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里那贪恋着香粉和暖被的牛保,那吊脚楼人家窗口鬓发散乱的年轻妇人,那骂骂咧咧野话连篇的水手,还有那打扮得像个观音的夭夭,也总是让人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还有那个梦幻般的场景:“岸上吊脚楼前枯树边,正有两个妇人,穿了毛蓝布衣裳,不知商量些甚么,幽幽的说着话。
这里雪已极少,山头皆裸露作深棕色,远山则为深紫色。
地方静得很,河边无一只船,无一个人,无一堆柴。
不知河边哪一个大石后面,有人正在捶捣衣服,一下一下的捣。
对河也有人说话,却看不清楚人在何处。
”默想一下,唐诗里是不是也有似曾相识的意境,比如崔颢的《长干行》,比如卢纶的《晚次鄂州》,比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写的就是给作者划船的三位水手,老的五十三,船龄三十七年;壮的三十一,船龄五年,却有五年兵龄和十一个月的土匪经历;小的十五六,那只会傻笑或说几句狠话可怜儿。
别看他们平时骂骂咧咧,关键时刻却还是会互相温暖着,他们那朴实的一面感动着作者和我们读者。
那给人温暖和感动的橘子不就是明证,《箱子岩》里那在寒风中缩颈敛手修补渔网的几个老渔婆,那脸上刻着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跛脚年轻人,也是历历如画;历历如画的还有,“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
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
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
”有没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味道。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以异常冷静的笔调写一个占山为王的矿工与官军的较量,一把菜刀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然后驱逐官军占领山城,与官军对峙长达三个月之久。
最后是被五个青年教导团学兵设计诱捕。
七年前他在废弃的煤井边刀劈哨兵,夺枪起家;七年后他把押解他的五个青年骗到这个废井边上,然后挣脱束缚纵身投入深不可测的废井。
《老伴》跨度十七年,写一个补充兵与一个绒线铺女孩的爱情传奇故事。
十七年前十三名补充兵中的赵姓少年发誓将来作了副官,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做媳妇。
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去那绒线铺买白棉线草鞋带子,可是他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
十七年后“我”重回故地,发现那女孩还是那女孩,只是发辫上多了一绺白绒线。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那女孩的父亲正是当年那位发誓要做副官的少年,只是眼前这个鸦片鬼已经认不得“我”了。
可见十七年前那个女孩后来真的成了少年的“俘虏”,随后就成了现在这个女孩的母亲,至于再后来她是怎么死的,不得而知。
更没想到后来她自己又成了《边城》里面那个翠翠的原型。
《虎雏再遇记》中的虎雏原是边陬僻壤一个小豹子一般的乡下孩子。
他不主动招惹人家,一旦受到别人欺侮他便睚眦必报。
几次致人死地却能轻易脱身,逍遥法外。
真是人如其名。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写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乱世中的沉浮,故事背后的历史风云尤为波谲云诡。
1922年,弱冠少年沈从文弃武从文离开湘西,成为当今北漂一族的祖师爷。
然后怯生生地朝北京大学门里张望,然后怯生生地给当时的知名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然后怯生生地走进了林徽因的文学沙龙,然后怯生生地走进了民国名媛张兆和的“围城”。
十二年后,功成名就的沈从文重回湘西,于是有了这本《湘行散记》和随后的乡土文学奠基作《边城》。
精彩书摘1、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3、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
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
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4、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5、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
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
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
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
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6、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7、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
这真是诗。
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
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
我在温习你的一切。
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
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
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
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8、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9、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
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
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
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
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
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
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10、有人常常会问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倘若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11、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红火与那一派声音。
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与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
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
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
那声音,那火光,接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12、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