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学生版)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考点解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同时使人获得各种知识。
说明文语言要讲究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
因此,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课文解剖例1: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部编版八上)“积累拓展”四: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案示例:“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提高了准确性。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下)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文义,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技巧解密一、说明文语言主要特点:①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②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③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④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⑤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⑥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二、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常出现的词语:①表时间的词语。
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已经、一向、渐渐……②表空间的词语。
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③表数量的词语。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篇一: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明文阅读--语言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语言准确性学生姓名___________学科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教师姓名___________平台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1.通过类比,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促进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答题方法的有效记忆3.通过视觉类比法,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激发解决相关问题的潜能(25分钟)探索新知识体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词语:限制性词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的词语。
这些词语一般不能替代或删去。
(15分钟)(15分钟)(5分钟)(20分钟)参考答案例1:1.答案:高科技污染解析:把本文进行分段归纳后课发现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高科技污染。
2.答案:分类别3.答案:例如:①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目前)②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
(近)例2:1.答案:“或”表示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原句意思是不论是“家人外出”还是“客人来访”都可录音留言。
改为“和”则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要看改变后句子意思的变化。
“或”表示二者选其一,“和”表示并列,要求两者同时出现。
因此很明显,去掉之后与原句意思不符。
2.答案:本句中“一般”不能去掉是因为并非所有人入睡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都是一样的,也有特殊情况。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去掉是因为去掉之后句子的意思与原文放生了某些改变,需要做的就是从要删去的词入手找出变化的点就可以了。
1,答案:准确性;严密性。
2,答案:D3,1.答案:不可以。
“慎用”是谨慎使用,“禁用”是禁止使用。
原文中说的是对美林过敏者禁止使用,体质者禁止使用。
改换后就变为对美林过敏者谨慎使用,过敏体质者禁止使用。
与原文意思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答案:C任务A:答案:1.①②/③④ 2.逻辑 3.这些星星都不是河外星系(都是银河系的)4.“可能”表示不肯定语气,表明这种情况(星系以光速退行)只是推测。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知识提纲(1)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知识提纲(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简约营销工作 总结
说明文阅读复习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01
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周密科学,准确 性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 在:(1)表示时间、范围、程度、推 测、频率、数量等有关修饰限制词语 要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 “比较”、“一般”、“极个别”、 “主要”等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
表程度——仅、最、比较、 几乎、相当、很、尤其、稍 微、更加、格外……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 部、都、大多数、少 数、之 一、总共……
表数量——多、有余、很少、 许多……
1
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周 密性的常用词语:
2
1
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周 密性的常用词语:
2
表估计(或推测)——大约、 可能、左右、上下、可算、也 许…… 表频率——经常、常常、屡 次、总是、有时、往往、通 常…… 表明资料来源的词下列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 他(朱元璋)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 2. 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 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 3. 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 地的热带雨林中。 4. 有生物学家认为,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 能增长到150岁。 5.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克。 6.其(生态住宅)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 植物。
理解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基本题型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 A
什么?
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C
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
E
的特殊作用。
B 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
语?并说明理由。
D 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的角度分析句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经常考察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考察题型: 典型试题 一: 典型试题 二: 典型试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方法归纳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练一练: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 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 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 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 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 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注意基本语言格式)
如果将第②段中划线的“亟待”一词可以 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 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 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 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 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 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 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
练习: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 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 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能去掉,“之一”表数量,突出 (说明)这(重复
说明文语言题型
类型一:加点字Βιβλιοθήκη 有何作用?• 示例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 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 示例2: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 基上。
1、分析:“俯仰生姿”一词,写出了俯下的高树 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既有动感,又 有层次感。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 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2、分析:“矗立”一词形象的描绘出了三大殿高 耸的状态,说明了故宫建筑群恢宏壮丽的特点。用 词准确。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 示例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凡是”能 否替换成“有些'?)
1、分析:不能。“凡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 切,用在此处表示毫无例外。如果换成“有 些”,则只表示一部分是这样,还有一部分不 是这样了。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替换,这也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
• 答题技巧: •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 对策:答:用了这个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的特征。 •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 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 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 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 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高分阅读】四年级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含答案)部编版
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凡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的文字表述,都要求准确无误。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等,讲究语言的严谨性。
例1:(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国石拱桥》“在当时可算是”起限制作用,表明赵州桥的大拱只是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不是有史以来最长的石拱,语言讲究分寸,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例2: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准确,有时需要一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例1: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重新焕发生机。
“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度。
例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石拱桥像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桥洞的形状,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得到石拱桥的外观。
综上所述,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但又不失生动趣味。
语言准确性常见题型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1、找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句:A、找有准确数据的词句B、找有概数的词句(大约、左右、至少、最多、大概)C、找限制性词语(大多、可能、也许、目前)2、结合原句,具体指出该词的作用。
中考复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 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 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 糊性的语言表述)
演练提升 1、分别指出下列各文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2.说明方法作用:
注意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下定义与作诠释、打比方与比喻、作比较与对比的区别 答题格式: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 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了然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充实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引诗文还 可增添文采)
作比较
3.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 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 从具体到概括)
3.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 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答题攻略
题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 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强调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 句子;②找有概数(大约﹑左右等)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目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不能删)。
(2)定性。分析词语的文中义,如“约、左右”表 示不确定;“仅、只”为程度副词,表示限于某个 范围或少数范围;“几乎”表示将近于、接近于; “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示多 数情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 测、估计的情况;“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
殊情况等等。 :
(3) 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 观事实不相符合。若删掉“X X”一词,句子的意思
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
(4)原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3例题: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能否删去句子中的“可
能” 、“最早”?
答:1不能删去;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 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 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3“可
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 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 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可能”体现了说明
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 理由。
答:(1)不可以。(2)原词在文中的意思或 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 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原词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下列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 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表范围,是“所有”的意思, 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无一例外。去掉了, 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这个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最常见题型: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 ①表态:不能删。 ②解词或解释句子(必要时要区别该词 语和其他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 (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 去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下面这句话中的“最”能不能删去?(2分) 最重要的是木结构,能抗震,就没有发生毁灭性的破坏。
“于是研究者认为这种‘音调衰减声’很可能 是南极冰川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一句中,“ 很可能”能否去掉? 不能。 “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表明单 调衰减声是南极冰川相互摩擦出的声音是研究 者推测的结果。 若去掉,则过于绝对。
“很可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 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4分) “一般”指在通常情况下,在句中说明中国戏 剧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 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 “一般”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这句话中“大多”一 词能否换成“全部”,为什么? 不能。 “大多”指大部分,表示范围上的限制。说明 了池沼大部分用活水,但不是全都用活水。 如果换成“全部”,则表示所有池沼用的都是 活水,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换。 “大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品析说明文语言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1.列举数字(确数、约数) 2.使用表估测、程度、范围、频率等的修饰、 限制性词语。 3.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1)表估测:大约、可能、也许、大概 等 (2)表程度:很、更、特别、非常、最 等
(3)表范围:都、全、只、几乎、仅仅、 差不 多、绝大部分 等
答:不能。“据说”是“据别人说”的意思, 在句中表明苏州园林到底有多少处作者并 未亲自做过统计,只是依据了别人的说法,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若删去, 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例如:
2.统计资料表明,每拆除500颗地雷就可能有 一名爆破专业人员牺牲。 (划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划线词语表明“每拆除500颗 地雷就可能有一名爆破专业人员牺牲。” 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真实可信的,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 有这个表达效果了。
(4)表频率:经常以下词语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1) “据统计”“据调查”“据资料表明”等 说明所说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真实可信的。 (2)“据说”是“据别人说”的意思,说明句中所 说的内容作者并未经过调查或没有科学依据。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划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题型: 1.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B能否替换A,为什么? 4.该句子用到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试从 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说说表达作用。 5.划线句子中的“据统计”能否删去,为 什么?
送你一句话: 像命题人一样思考, 像阅卷人一样答题。
【说明文】高频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高频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例子: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类型1:加点字词(大概,大约,可能,估计……)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点答题。
攻略攻略答:准确答:准确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事理。
例子: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攻略攻略答:⑴不能。
答:⑴不能。
⑵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准确了”。
⑶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准确了”。
例子:在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中最文明的了。
当同类死亡后,它们便叼来绿叶、彩色浆果或五颜六色的花瓣,覆盖在同类尸体上面。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攻略攻略答:⑴不能。
⑵“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若删去,则“不准确了”。
“不准确了”。
例子: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
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案示例:“依次”是“按照顺序”的意思,在这里指人眼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是有顺序的,说明“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顺序《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类问题回答方法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查答题方法与技巧:1、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对策:a、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b、找有概数的句子;c、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对策:a、表态(“删”还是“不删”);b、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c、若删去,意思就变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d、“××”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某词能否换其它词。
请说明理由对策:a、不可以;b、原词的意思和内容;c、所换词语的意思和内容;(d、原词更准确地说明了…….) e.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f.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加点字作用。
格式:a.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原意及在本句中的意思)。
b.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如果运用了修辞则要答出).c.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
“××”词好在哪里?答: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查答题方法与技巧:1、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对策:a、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b、找有概数的句子;c、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对策:a、表态(“删”还是“不删”);b、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c、若删去,意思就变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d、“××”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某词能否换其它词。
请说明理由对策:a、不可以;b、原词的意思和内容;c、所换词语的意思和内容;(d、原词更准确地说明了……. )e.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题型三: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1、不能替换。2、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3、解释所 替换词的意思。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5、原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应”。一句中“缓解”改 为“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 答: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 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为“消除”意思就变为能够吸收 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 替换。用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做一做:“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 中部略窄,宽9米。”句中的“略”能否换成“很”,为 什么? • 答:不能替换。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 过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 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题型一: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常见题型二:某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常见题型三: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 词语?并说明理由。
常见题型一: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1、先结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 表达的内容。2、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里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 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 被吃过了,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题型二:某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1、不能删去。2、解释词语的意思和在句子中的 意思。3、若删去,就变成· · · · · · 意思,不符合实际。4、原词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句子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 答:不能删去,因为“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几乎”强 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是“到处都有”,如果去掉,就变 成石拱桥到处都有,这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去掉。“几乎”一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做一做: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句中的 “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 • 答:不能删去,“至少”表示最少,它起限制作用,强调经济损失之 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经济损失刚好200亿元”,表达就 不准确了。“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1)平实说明:语言表达注重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靠副词来表达)(2)生动说明: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具体到一个句子中的词语,要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哪个特点。
形容词,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副词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2、考试类型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1)说明句子加点词的作用;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从句子中找出能表达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起作用(表达效果)。
(2)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句中加点的词能否被某个词替换,为什么?(4)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或生动性说明句子的含义。
(5)特殊类型的短语的表达作用3、主要考察的词语分类: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某些词语上,这样的词语分为三类:(1)起限制作用,表示限制。
如大体上、大概、几乎、差不多、左右等(2)另一类是起修饰作用,作用是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类词主要是形容词。
如:可爱的,美味的。
(3)强调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词如完全,最,所有、分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完全”“更是”都是强调作用。
这样的词语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尤其、稍微、十分、……表估计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表时间的词语: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刚才……表范围的词语:一切、部分、全部、大部分……表频率的词语:经常、常常、屡次……二、题型训练(一)体会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模式:(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1、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
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副词)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这里指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水常常表现为液态。
这句话中“常常”有什么作用?(起限制作用的副词)答案:“常常”指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这里指水在普通条件下,大多数时间表现为液态,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强调了液态是水的常态;“常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3、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往往”有什么作用?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4、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这句话中的“日益”有什么作用?答:“日益”指一天比一天深,突出强调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日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句话中的“几乎”有什么作用?答:“几乎”表示接近全部,但不排除极个别特例,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是石拱桥“到处都有”,“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6、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这句话中的“很可能”有什么作用?答:“很可能”一词表估计,表示可能性大但不完全肯定,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可能性比较大,但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很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7、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这句话中的“到目前为止、似乎”能否去掉?答案“到目前为止”是一表限制时间的短语,表达的是从现在到以前的情况,不包含将来,若去掉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
“似乎”表示推测,说明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是推测出来的,若去掉后,表达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8、从目前情况看,全班成绩比较稳定。
这句话中的“目前”有什么作用?答:“目前”指现在和当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表示全班成绩稳定这一情况只是现在,不敢保证以后的情况。
“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9、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这句话中的“一旦”有什么作用?答:一旦表示时间的不确定性,表明事件还在试点阶段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一旦”体现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0、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这句话中的“黄金电”有什么作用?答案:“黄金电”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说明非并网技术将使风电产生巨大的效益变得像黄金一样宝贵。
11、仅仅50年的时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
这句话中的“仅仅”有什么作用?答:“仅仅”表示时间短,突出强调老虎数量减少之快,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2、其实,回归反光材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这句话中的“主要”有什么作用?答:“主要”表限制,说明含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微珠在回归反光材料中起主要作用,但也不排除其他方面的作用,“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3、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这句话中的“好像”有什么作用?答:句中“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好像”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14、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这句话中的“可能”有什么作用?答:“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5、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答:“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6、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这句话中的“容易”有什么作用?答“容易”在文中就起到了限制作用,表示小麦患“赤霉病”的可能性大;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7、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这句话中的“尤其”有什么作用?答:“尤其”表示特别,更进一步的意思,在这里表示强调,表示在有雾的天气里,一些剧烈的运动对人体的危害会更大,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8、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请说说“分外”一词的表达效果。
《巍巍中山陵》(起修饰作用)答:“分外”表示“非常、很”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说明由于钟山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钟山就更显得雄伟高大。
(二)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类型的题。
1、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案:“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情况,符合实际情况。
“大面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3、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
答案:“据测定”说明了“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这一信息是有科学依据的,强调了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编造的可能性。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的特点。
5、在张择端的笔下,《清明上河图》中每一个市井人物神情各异,惟妙惟肖。
(形容词)(这是关于生动形象说明的一种题型)答:“惟妙惟肖”原指雕刻、绘画、文字表达呈现的效果十分生动、逼真;这里指《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5、据传说,吴广是他手下的叛变车夫所杀。
(特殊类型——短语加点)答:“据传说”,点明了引用材料来自传说;强调这个材料是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6、据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测算,南极的冰川按照现在的融化速度,只需100年就全部消失了。
(特殊类型——短语加点)答:“据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测算”点明了引用材料来自科学考察,强调这个数据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切实可信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句子加点的词能否删去类型的题答题模式:(1)回答不能删去;(2)解释词语的意思和在句子中的意思;(3)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4)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问题:“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
因为“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是石拱桥“到处都有”,如果去掉,就变成石拱桥到处都有,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去掉。
“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另一种答法: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
“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
如去掉意思就太绝对了,与实际不符。
“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问题: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去掉。
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其它环境问题,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
“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