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流域综合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区域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郝建
(作者单位:枣庄市山亭区水利局,277200)
摘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到农业条件的稳定和改善,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
和生活环境的切实保证和贫困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是建设开放式的山清水秀、经济繁荣、城乡富裕、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符合现代文明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川的需要。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有肥沃的土地,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土壤侵蚀已构成粮食生产的潜在危机。水和肥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因子。严重的水蚀既造成了降水在土壤不易蓄积和保存,加重了水分不足的胁迫,又造成了土壤肥力退化,使肥沃的表土损失,而不肥沃的底土裸露,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恶化。特别严重的是形成了地形支离破碎、生态脆弱的不良环境,从根本上恶化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要建立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必须重视和建立农业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是获得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1 修筑梯田是加强降水就地入渗的有效途径
梯田是农业发展的产物,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体工程。梯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大范围的兴起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70年代
建设速度最快,水平梯田不是保持水土、治理江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对进一步增强丘陵、沟壑地区农业生产后劲,保证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1.1 梯田发挥了蓄水保土作用
坡改梯后,田面水平,拦蓄降雨量增加,其土壤含水量高于相同环境下的坡地土壤含水量。据甘肃省平凉市水保总站试验地1981年8月25日测定,在连续降雨218mm的情况下(日最大降雨61mm),降水被水平梯田全部拦蓄,下渗深度达160cm以上,在0~160cm土层的蓄水总量为315.5mm,包括原有土壤水分97.5mm,每亩年合有152.06m3水分,较坡地高出57.7m3,相当于多86.3mm的一次降雨。
1.1.2 梯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坡地修成梯田后,由于减少了土壤侵蚀,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甘肃省定西水保试验站对相同情况下梯田与坡地的土壤分析表明,旱梯田土壤肥力显著高于坡地(见表1)。
表1 旱梯田与坡地土壤肥力比较
1.1.3 梯田为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据甘肃省平凉市连续12年梯条田与坡耕地对比测定资料表明,条田比
同等塬坡地平均每亩增产粮食65kg,梯田比同等山坡地平均亩增产粮食53kg,最高的达到105kg,按平均数值算,全市建成的3. 3×105hm2梯条田,若以70%播种粮食作物,则每年可增产粮食1.92×105t,占粮食总产的22.9%。正是由于其显著的增产作用,梯条田被称为“温饱工程”。全国梯田化第一县庄浪县22个测产点的资料表明,梯田比坡耕地每公顷增产750—1050kg,在1993—1996年连续干旱的情况下,粮食每公顷产量平均保持在2250kg以上,人均产粮达到330kg。6.27×104hm2梯田,为庄浪这个资源穷县创造了崭新的资源。素以干旱著称的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坡地亩产小麦50kg左右,而梯田亩产可达到150kg,这充分揭示了坡改梯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的增产作用和发展前景。
1.2 集水工程及其效应
集水工程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主要工程。发展雨养农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将富集的降水用于农业生产,这就是集水农业。黄土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尚有足够的非农用地可供集水利用。如包括兰州在内的甘肃陇中20个县市约有5.92×104km2的土地,公布的耕地面积为 1.19×106h m2,约占总面积的20%,实际开垦指数为区域总面积的40%,非农用地还有60%,约3.53×106hm2,陇中地区如果都按440mm 降水量计算,年降水总量可达2.37×1010m3,降到田间的最多只有9.47×109m3,还有1.42×1010m3在水保型农业背景下可称之为无效降水,如果把这部分无效降水的1/13收集起来就可以使每公顷耕地面积获得900m3的补灌水。另外,黄土高原丘陵坡地地形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集水面,频率较高的大雨可大大提高降水的富集效率。因此,有充足的空间和水源供富集
利用。目前,集水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甘肃陇中和陇东已发挥着作用。根据赵松岭的研究,1988年在定西县团结乡玉米和小麦间作田块,每亩补灌60m3水,亩产量可达517kg;1991年会宁雁岔乡,每亩补灌45m3水,小麦亩产量为210.1kg。
1995年,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一年多时间,就解决了2.6×105户、1.31×105人、1.11×106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之后又向实施范围、建设方式、发挥效益三个方面延伸,实现了集雨从最初的解决人畜饮水,到田间补灌的深层次转变。目前,全省已经建成集雨水窖1.75×106眼,蓄水容积达到5.8×107m3,发展农田补灌面积1.9×105hm2,而且形成了“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这种产量水平与湿润地区相比并不算很高,但却使当地大面积平均产量的5~8倍。通过补偿亏缺水分来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组合下的生态条件优化,使生产力产生了突变性的跃迁,对最大程度地解除半干旱地区的水分胁迫,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水土保持耕作是旱地农业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和基础
水土保持耕作是指专门用于防治水土流失的耕作措施,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一直受到重视。当今旱作农业采用的山地水平沟种植、川原地垄沟种植、等高带状种植、草田轮作、坑田、条田、一套沟等蓄水保土的耕作措施。现代大量研究表明,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法,能有效拦蓄降雨、防止径流,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土壤冲刷流失,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山西水保试验站的“丰产沟”在41d阴雨连绵中,降水430.7mm,“丰产沟”处理的全部入渗,无径流,而一般田块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