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辨治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
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
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
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
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
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张宇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摄入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在家吃饭的机会愈来愈少,少盐少油的清淡饮食被各种油腻大餐取代,甚至更多的人喜欢烧烤。
这些食物的摄入严重干扰了胃肠的代谢功能,导致人们出现了溃疡性结肠炎,痛苦不堪。
这里,我们注重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行有效的治疗。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发在大肠黏膜和其下层的一种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被人类所发现的一种症状,大多在结肠和直肠发生,有的也会延伸到整个结肠。
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多伴有反复性发作,比较棘手,以年轻人多发,这也与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夜生活丰富,暴饮暴食有一定的关联。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表现1. 排除个别少数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大多发病较慢,急性较少,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主要是表现出腹泻现象,轻微患者腹泻次数一天最多5次,病情比较重的患者腹泻会严重增加,一般都会在5次以上,大多为泄水或小便带血,疼痛感较重,也会伴随着发烧等症状。
2. 急性的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快,腹泻的量也大,体温会很高,一般都会达到40度,出现类似中毒的表现,患者会非常痛苦。
3.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引发其它症状表现,主要是皮肤的病变和肝功能的障碍。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1. 对于这些患者要立即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要立即进行救助。
马上安排患者卧床住院,补充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物质,已维护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患者产生神经的紊乱而意识不清,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病情发生的原因,找到发病根源。
同时也要注意病人营养的补充,蛋白质是首选,可以帮助病人肠胃得到供养。
这样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就可以着手通过中医角度对病人进行治疗。
2. 中医中药治疗结肠炎的效果比较明显,这是对于病情稳定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实施中医治疗方法。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西医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市面上的西药大多数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损害,造成人体不可逆的损伤。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溃疡性结肠炎的概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征的疾病。
它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常见于年轻人和青壮年,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直肠和结肠下段,并且可以连续或间隙分布。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1. 腹泻和便血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患者可出现频繁排便,粪质稀薄,带有黏液和鲜红色血迹。
便血是由于结肠粘膜发生溃疡损伤引起的结果。
2. 腹部不适患者可能感到腹部胀气、腹胀或不适感,这些不适可伴随腹部绞痛或阵发性剧痛。
3. 贫血和乏力由于长期腹泻和便血,患者可能出现贫血和乏力的症状,这是因为失血和营养的丧失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4. 体重下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食欲不振、吸收障碍和消耗过多能量所致。
5. 败血症征象在严重感染或急性暴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可见全身性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等败血症征象。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这类药可以减轻肠道内黏液产生、抑制白细胞浸润,并具有抗菌作用。
(2)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在控制发作起到一定作用。
(3)类固醇激素: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可以应用类固醇类药物来抑制免疫反应和减轻炎症。
(4)生物制剂: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如抗TNF-α药物等。
2. 营养支持患者可能因为腹泻和吸收不良而导致营养不良。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必要的氨基酸等。
3. 外科治疗外科手术主要用于那些对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特殊情况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结肠切除术、造口术等。
4. 个体化管理与指导医生还会针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与指导,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压力,避免可能引发或加重溃疡性结肠炎的因素。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
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
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
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
久病入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
慢性结肠炎病人多表现为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烟、禁酒及避免使用酸、辣、呛(如辣椒、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以免引起肠道敏感,加重腹泻。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
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
慢性结肠炎以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现代医疗的难题之一。
由于肠黏膜长期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肠道环境紊乱,吸收和排便功能异常;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易导致肠黏膜组织增生,引发结肠癌。
俗话说得好,病靠“三分治,七分养” ,要想有效地改善慢性结肠炎的症状,防止病情的恶化发展,饮食调养很重要。
由于慢性结肠炎造成的长期腹泻,导致饮食营养“穿肠而过”,加大了饮食调理的难度,食物的选择、料理和进食方式都要格外注意才行。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肠病,主要累及结肠粘膜。
其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里急后重等,严重时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下面分别进行介绍: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通常采用两种类型的药物:一种是抗炎药,主要用于控制炎症和减轻症状,另一种是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抑制免疫反应和控制疾病进展。
具体药物包括:1.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氨氯地平、乙酰氨基酚等,常用于轻度病情的控制。
2.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基泼尼松龙等,用于急性发作或重症患者,能迅速减轻症状和控制炎症,但副作用较大。
3.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用于减轻炎症和控制病情进展,但需要监测血象和肝肾功能。
4. 生物制剂:如抗TNF-α药物、抗趋化因子药物等,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病例,需要注意感染风险。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通常是考虑到病情较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的方法。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结肠切除和直肠切除术。
手术后需要维持免疫抑制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并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
总的来说,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需要根据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正确使用药物和手术对于控制炎症、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心态,并进行定期随访和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控制疾病进展。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侵犯结肠黏膜,造成慢性的粘膜炎症和溃疡形成。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控制病情,并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部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一、药物治疗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硫唑嘌呤和长效5-氨基水杨酸盐,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药物。
它们能够减轻肠炎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并且能够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但是长期使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应该密切监测血象和肝功能。
2.类固醇激素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来说,类固醇激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类固醇激素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改善症状,并且具有快速的效果。
但是类固醇激素长期使用会引起许多副作用,如易感染、骨质疏松、水肿等,因此在使用时应该注意控制剂量和减少使用时间。
3.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药物能够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减轻炎症反应,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这类药物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并且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4.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新型药物,它是通过干预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来降低炎症反应的。
生物制剂的疗效非常显著,并且减少了对激素的依赖,但是由于价格昂贵,并且有一定的使用限制,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二、手术治疗对于某些临床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通常采取全结肠切除术或部分结肠切除术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能够显著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但是手术治疗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因此需要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行。
沈洪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
入 酸 味之 品 , 如乌梅 、 木瓜 , “ 以酸 泻 之 ” , 酸 泻厥 阴 便下黏液为主者 , 病 在 肝 木 , 肝木 平 , 则肝 血藏 。还可 以使 用炒炭 止 血 的方
1 . 5 揆 气血 , 度病情进退
气分 ; 便血为主者 , 病 在血 分 。 大便 每 日 3次 以下 法 , 如 黄芩 炭 、 当归炭 、 地 榆炭 等 。
草、 茜草 、 侧柏 叶 、 紫草等 , 兼 有 阴伤者 可 选 用银 花 、
生地 等 。要注 意选 用凉血 化瘀 止血 的药物 , 止 虚 则补 之 , 实则 泻之 。 疾 石斛 、
病 活 动 期兼 便 下脓 血 , 腹痛腹胀 , 肛 门灼 热 , 舌红 、 血不 留瘀 。【 3 1 如 便血严 重 , 甚至 纯 为鲜血 , 则宗 《 中藏
属于 重症 。l 1 】 沈洪 教 授是 江 苏省 中 医院 脾 胃病 科 主 任 医师 , 病情 急 , UC 的治疗 思路 和技 巧 享 受 国务 院特 殊 津贴 。沈师 临 证经 验 丰 富 , 尤 其 在 2
溃疡性 结肠炎 ( U C) 的辨 治 方 面 ,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2 . 1 清肠 化 湿 ,贯 穿始 终
轻 重; 分虚 实, 评病性转化 ; 揆 气血 , 度病 情进 退 。 临床 多采 用 清肠 化 湿 、 凉血 祛 风 、 调 气 行血 、 消 疮 生肌 、 健脾益气等方法。
关 键 词 溃疡 性 结 肠 炎 辨 证 中 医药 疗 法 名 医经 验 中 图分 类 号 R 2 5 9 . 7 4 6 .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0 2 — 0 叭9 — 0 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36例分析
【 键 词】 赍癌 性结 肠炎 中医辨证 治疗 关 【 中图 分 类号 】 R 9 7 2 . 5 【 献标 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l 1 7 - 7 2 2 1 1 () 0 - 1 4 0 4 ( 0 1a - 1 4 0 6 0 3
中 医 中 药
溃 疡性 结 肠 炎 中医 辨 证 治 疗 3 6例 分 析
曹景龙 ( 吉林 市 中 医院 吉林 省 吉林 市 12 1 ) 30 1 【 要】 目的 总 结和规 范 清疡性 结肠 炎 的 中医治 疗方案 。方 法 根据 溃疡 性结 肠炎 的 临床表 现 , 行 分型 治疗 。 摘 进 结果 3 6倒惠
风 下血 多 清 ”而 “ , 凡肠 风 脏毒 , 下血过 多 , 亏 损 , 愈者 , 阴分 久不 肾经
必虚 。的论述 对 本病 的病 因病 机又 有 了较 高 的认 知 。 “ 因此 我院 消化
科 总 结 了前 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 验 , 把溃 疡性 结肠 炎 归属 于 中 医的 “ 风 ” “ 肠 、 脏
芷 1g 1 , 煎 日三 次 口服 。 0 ,剂 水 加减 : 因肾虚 不宜升 提太 过故 去升 麻 , 加 槐花止血 , 排脓 , 白芷 上方 出入治疗 3 个月 , 患者临床症 状消失 , 大便
1 临床 资料 3例 溃 疡性 结肠 炎 患者 均 为我 院 消化 科 住 院病 人 。 6 男性 l例 , 4 女 性 2 例 , 龄最 大者 4 岁 , 小者 2 岁 , 程最 短者 1 半 , 2 年 0 最 3 病 年 最长
毒 ”并分 为上述 四个症 型进 行治疗 , , 通过 临床 观察 , 疗效满 意 。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溃疡性结肠炎给患者带来的症状主要有腹泻、腹痛、脓血便等,在经过检查后可以发现黏膜发生充血,且伴有水肿,而且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溃疡或者是糜烂,可在中医指导下进行治疗。
1、大肠湿热型症状: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泻而不爽。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2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
2、寒湿凝滞型症状: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
里急后重。
苔白腻,舌质淡,脉滑或濡。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1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炮姜10克、木香10克、炒白芍10克。
3、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兼有粘液,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5
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炮姜10克。
4、肾阳虚衰证症状:晨起腹泻、腹痛、肠鸣,便急,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肠。
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5克、赤石脂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炮姜5克、诃子肉10克。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例辨治体会
患 者 , ,5岁 ,0 7年 1 男 4 20 0月 1 日来 院 就 诊 , 者 左 腹 隐 4 患
痛时有胀 坠感伴泄泻反复发 作半年余 , 于劳 累或饮食不 慎 , 每 则腹痛泄泻加重 , 时或 便溏而不 畅 , 自觉 口腻 、 口臭 胃纳呆钝 、 肢体倦 怠 、 少气乏力 , 有时泻甚 则肛门脱垂 , 舌淡红 , 苔薄 腻略 黄, 脉濡数。电子肠镜诊断 : 乙状结 肠及直肠慢 性炎症 , 脱肛 ,
慢 性 非 特 异 性 溃 疡性 结 肠 炎 是 一 种 原 因不 明 的 慢 性 炎 症
病愈。
性肠道疾病 。临床以腹痛 、 腹泻 或里急后 重 、 液血便为 主要 黏 表现 。中医属“ 久泻” “ 、 久痢 ” 等病证 。因其病程 漫长 , 虽病 症
轻 重 不 一 , 反 复 发作 而不 易根 治 , 常 久则 脏 气 虚 损 , 湿热 等邪 而
临床 合 坪 用药 2 1 0 0年 1 1月第 3卷 第 2 2期
C i Jo l i l ao a Du s , oe e 2 1 Vo 3N . 2 hn f i c t nl rgU e N vmbr 0 0, 1 o2 CnaR i .
・
13・ 2
・
I 床 手 临 艮道
则 诸 症 悉平 , 以补 中益 气 丸 合 香 连 丸 调 治 3个 半 月 , 愈 。 又 病
水煎服 , 每天 2次 , l周后泄泻 己减 , 每天 3~5次 。续方 7剂 ,
泻止 , 惟便溏每天 2~ 3次 , 腹痛肠鸣诸症 已平 , 精神略振 ; 口淡 而腻 , 胃纳尚少 , 以原方去马齿苋 , 遂 加砂仁 6 、 g 炒淮 山药 1g 5、 焦山楂 1g再 服 1 5, O剂 , 胃纳增进 , 大便渐趋 成形 , 酸畏寒亦 腰 好转 。后 以乌 梅 丸方 合 四神 丸 加 减 巩 固 治疗 3月 余 , 病乃
徐陆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徐陆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摘要:目的:总结探讨徐陆周主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经验。
方法:通过临床跟师,搜集并整理该病的门诊病历,总结徐陆周主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思维、诊疗思路及用药经验。
结果:徐陆周主任认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是UC的主要发病诱因,脾虚是发病的基础,湿热是长期存在的病理因素,“脾虚湿热”为该病的主要病机特点,临床总以“祛邪导滞、清肠化湿、健脾益气”为治疗原则。
活动期病理因素以湿热、积滞、热毒、血瘀为主,应以祛邪导滞、清肠化湿、调和气血为治疗大法。
缓解期患者常表现为脾肾虚弱,气血亏虚,兼有湿热,治疗当重视健脾益气、适当温助肾气,佐以清肠化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徐陆周;临证经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心理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肠腔内的促炎物质进入肠黏膜固有层诱发肠道获得性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的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肠道的通透性增加。
该病明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以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为临床特点,迁延难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
病变常累及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范围自远端结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不同部位。
中医古籍中对类似症状的论述散见于“肠澼、赤沃、久痢、脏毒、肠风等疾病中。
徐陆周主任为江苏孟河医派、吴门医派学术传承人,师承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刘沈林教授,长期从事胃肠道疾病的诊治,在传承学科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不断探索完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方案,对该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诊疗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徐陆周主任认识及治疗UC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理论发微,分期辨治急性发作期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外邪由表入里或饮食积滞内蕴肠腑,正邪交争,气血相搏,肠络受损,便下脓血。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的中医分型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的中医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结直肠黏膜呈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西医上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中医学属“休息痢”“久痢”和“泄泻”等病证范畴。
通常将慢性持续性UC 归为“久痢”的范畴;将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UC归为“休息痢”的范畴;缓解期,仅表现为大便溏薄、次数增多时,归为“泄泻”的范畴。
中医辨证分型(1)湿热蕴肠证:主症: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次症: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热毒炽盛证:主症:便下脓血或血便,量多次频;发热。
次症:里急后重;腹胀;口渴;烦躁不安;腹痛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3)浊毒内蕴证:主症:大便脓血并重;里急后重,大便黏腻、排便不爽。
次症:口干口苦、口黏;头身困重;面色秽滞;小便短赤不利;腹痛。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4)脾虚湿蕴证:主症: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黏液脓血便,白多赤少,或为白冻。
次症: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腹部隐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差。
舌脉: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5)寒热错杂证:主症: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
次症:四肢不温;腹部灼热;腹痛绵绵;口渴不欲饮。
舌脉: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6)肝郁脾虚证:主症:常因情志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或黏液便;腹痛即泻,泻后痛减。
次症:排便不爽;饮食减少;腹胀;肠鸣。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7)瘀阻肠络证:主症:腹痛拒按,痛有定处;下利脓血、血色暗红或夹有血块。
次症:面色晦暗;腹部有痞块;胸胁胀痛;肌肤甲错;泻下不爽。
舌脉: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
(8)脾肾阳虚证:主症:久泻不止,大便稀薄;夹有白冻,或伴有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
次症:腹胀;食少纳差;腹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腰酸膝软。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的溃疡、出血和腹泻。
其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旨在缓解症状、减轻炎症、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硫氯咪嗪和新斯的明等,用于减轻炎症和缓解症状。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
- 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用于短期内迅速控制炎症。
由于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较大,一般仅作为急性发作期的短期治疗。
- 免疫调节药物:如硫唑嘌呤、甲泼尼龙、环孢素等,用于维持缓解期和预防复发。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减轻炎症,并有助于减少复发次数。
- 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抗体药物(英夫利昔单抗)等,用于治疗耐药或无法耐受常规药物的患者。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2. 饮食调节:适当的饮食调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也非常重要。
一般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纤维、低乳糖的饮食,少吃油炸食品、辛辣食物和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豆类、坚果、全麦制品等。
还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面、瘦肉、鱼等。
饮食调节虽不能治愈溃疡性结肠炎,但对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3.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发展为结肠癌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的方式主要包括结肠切除术、造瘘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炎症、改善症状,并减少结肠癌等并发症的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旨在缓解症状、减轻炎症、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药物、生物制剂等。
饮食调节和手术治疗也是辅助的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是什么?
导语:结肠炎这种疾病是一种肠胃道的炎症,很多人平时不注意就会得这个疾病,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来进行治疗,如果要治疗结肠炎中医的
结肠炎这种疾病是一种肠胃道的炎症,很多人平时不注意就会得这个疾病,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来进行治疗,如果要治疗结肠炎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最好的,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应该怎么用中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中医怎么治疗结肠炎。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
在治疗方面,主张进行辨证治疗,主要分为:
肠道湿热证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下脓血,便次较多,口干口苦,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
方剂:芍药汤。
常用药物:黄连、黄芩、白芍、木香、甘草。
临证加减:如大便带血,加地榆、仙鹤草、槐花;如热盛入络,出血不止,加水牛角片、赤芍、丹皮、生地、黑山栀;湿浊较重,舌苔垢腻,加石菖蒲、生苡仁、败酱草。
虚弱证
主要症状有腹部隐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稍进油腻则腹痛腹泻,神疲乏力,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湿。
方剂:参苓白术丸。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陈皮、甘草。
临证加减:如食欲不振,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加神曲、焦山楂;肝郁脾虚,腹部隐痛,痛则欲泻,合以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加木瓜;脾肾两虚,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谢晶日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
谢晶日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标签:名医经验;谢晶日;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疗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
目前西医对UC 缓解期的治疗一般以氨基水杨酸制剂抗炎,但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大。
本院肝脾胃病科主任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业医30余年,崇尚经典,临证用药灵活,对本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现将谢教授对缓解期UC的经验整理于下,以飨读者。
1 辨证论治1.1 健脾祛湿UC属中医“泄泻”、“久痢”、“肠澼”、“大瘕泄”等范畴,其病位在脾胃、大肠、小肠,而小肠分清泌浊和大肠传导变化又是在脾主宰之下进行的。
内伤诸因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只有影响到脾的运化,才可能致泻,因此,张景岳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
脾主运化,将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
若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合污下降,此即脾虚生湿,“湿盛则飧泄”。
故本病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主要病理因素为湿,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且本病病程长,久泻者以脾虚为主。
可见,本病以脾虚最为关键,脾虚生湿,脾为湿所困,导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
故谢教授治疗时“固本以健运脾胃”,补脾与祛湿并举,祛湿之时又兼顾健运与升提脾气。
脾气健运,则生湿无源。
若久泻致阴液受伤,脾阴不足,不宜过用温燥之品,而用茯苓等一二味淡渗利湿以助脾运。
柴胡为风药,用柴胡一则有助于化湿,所谓“风胜则燥”;二则久泻易致脾气下陷,风药可升举下陷之清阳,亦与李东垣之升阳除湿法相应。
1.2 疏肝理气UC腹痛部位在少腹,为肝经所循行。
疼痛的特点为疼痛-便意-便后缓解,为肝木乘土之象。
正如《知医必辨·论肝气》云:“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
”肝主疏泄,条畅气机,协调脾胃气机升降。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脾气不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脾胃升降枢纽有调不紊地进行。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要点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要点
樊巧玲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5(0)5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总结作者临床经验结合古今医家认识,提出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证立法遣药组方要点。
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治疗重在祛邪治标除顽毒,调气行血导积滞,兼顾理脾柔肝宁心神,处方以芍药汤合补中益气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减化裁;缓解期治疗强调补脾厚肠肃余毒,维持治疗防复发,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化裁。
结论把握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要点,应用芍药汤、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随证加减疗效满意,并有助于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总页数】3页(P25-27)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方证辨识;芍药汤;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作者】樊巧玲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R254.6
【相关文献】
1.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体会 [J], 王新月
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优势及辨治要点 [J], 郑红斌;陈咸
3.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分期辨治临床研究 [J], 姚诗清;周兰;邓敏;孙涛;柳雯;汪超;陈莉
4.国医大师李佃贵基于浊毒学说分期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J], 王庆泽;李雪可;刘建平;刘晓萌;焦红;王玉婷;崔泽华
5.国医大师邹燕勤"肾病治肺"分期辨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经验 [J], 吕勇;易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辨治
发表时间:2012-10-29T09:46:26.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刘正光[导读] 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和饮食指导,以图共获良效。
刘正光(江苏省宿迁市分金亭医院集团上塘医院 223900)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机复杂,病程缠绵的肠粘膜损伤性疾病。
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结合患者自身的病因病机特点,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
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临证辨治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326-02 溃疡性结肠炎的全称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属于中医学“痢疾”、“泄泻”等证范畴。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大便带有粘液,甚或便下脓血。
由于病程缓慢,缠绵反复,给患者造成很大身心伤害。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收效满意。
现将本病的中医临证辨治探讨如下:
1 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1]。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
(一)、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热壅血滞于肠腑,致使腑气不利,气血凝滞,滞化为脓。
(二)、肝脾不和,肝旺而脾虚,肝气横逆犯脾,脾气受困,肠道气血壅滞发为本病。
(三)、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郁而化热,湿热内阻,热壅血滞,气血滞化为脓。
(四)、久病及肾,病情反复发作,病久不愈,由脾及肾,脾肾阳虚。
《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故临床出现大便溏泄,甚或五更泄泻。
2 辨证论治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临证将其分为:湿热下注、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和肾阳虚衰等几种证型,进行临证施治。
2.1 湿热下注此型多因湿热之邪外侵,或湿浊内生,日久郁而化热所致。
症见腹泻、腹痛,或见里急后重,大便带有粘液,甚者便下脓血。
可伴见发热,小便黄赤,肛门灼热等症。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当清热利湿,解毒和肠。
方选白头翁汤加味。
药以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苦参、败酱草、银花、连翘、土茯苓、车前子、赤芍、炒麦芽等为基础。
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大便带血者,加炒地榆、炒槐花;腹泻甚者,加茯苓、泽泻;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木香;有表症者,加煨葛根、藿香;热重者,加黄芩、地锦草;湿重者,加苍术、厚朴。
2.2 肝脾不和此型多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肝气横逆犯脾,脾气受困,脾不升清所致。
临床每于情绪不畅或激动后发作或加重。
症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溏薄不爽,或带有粘液,时轻时重。
伴见胸胁胀痛,脘腹胀闷,食欲不振。
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抑肝健脾,调和气机。
方选痛泻要方加味。
药以白术、白芍、防风、陈皮、柴胡、枳壳、炒苡仁、炒山楂、炒麦芽、牡丹皮等为基础。
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五灵脂;胀闷甚者,加槟榔、木香、厚朴;腹泻甚者,加炒山药、煨葛根;心烦不寐者,加合欢皮、夜交藤、莲子仁;四肢乏力者,加党参、炒扁豆、云茯苓。
2.3 脾胃虚弱此型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功能虚弱,不能受纳和运化水谷,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症见腹痛不显,肠鸣漉漉,腹泻频作,粪便挟有不消化食物,食纳不佳,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
治当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以党参、焦白术、炒山药、炒扁豆、焦苡仁、茯苓、砂仁、陈皮、苍术、焦三仙等为基础。
腹泻甚者,加车前子、补骨脂、肉豆蔻;痞满不适者,加煨木香、川厚朴;食纳差者,加鸡内金、炒谷芽;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炮干姜;余热未清者,加黄连、木香。
2.4 肾阳虚衰此型多因病程迁延日久,久病及肾,损伤肾阳,而脾阳又根于肾阳,脾失温煦,脾阳更虚,运化失常,泄泻频作。
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光(huang)白,肠鸣腹泻,或于黎明五更即泻。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宜温肾补阳,固涩止泻。
方选四神丸加味。
药以制附片、炮干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焦白术、菟丝子、赤石脂等为基础。
腹泻甚者,加车前子、云茯苓;久泻者,加石榴皮、禹余粮;神疲乏力者,加红参、黄芪;脱肛者,加炙升麻、煨葛根、柴胡根等。
3 内外合治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病理改变常局限于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病变早期粘膜表面有弥漫性炎症,粘膜呈现充血、水肿与灶性出血,粘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弥漫性溃疡面。
在临证时,当患者出现大便挟有粘液,粪便带血或便下脓血时。
还应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再结合中药煎液灌肠治疗。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灶表面,以达到清除炎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创面止血和促进粘膜修复的治疗效果。
灌肠方的组成:蒲公英、败酱草、苦参、地榆、槐花、黄柏、白芨、儿茶、没药等。
用法:将灌肠方药浓煎成500ml左右,于每晚睡前灌肠一次。
灌肠时要求将臀部略垫高,肛管缓慢插入肛门20cm左右,将药液输入,夜间保留肠中。
4 讨论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优势。
主要表现在疗效稳定,药物耐受性强,毒副作用小,有利于病人长时间坚持用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同时对肠外症状,如精神抑郁,疲乏无力等亦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由于病程缓慢,在治疗中要坚持做到早期辨治准确,内外合治;中期攻补兼施,内外兼顾;后期健脾益肾,持续巩固。
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和饮食指导,以图共获良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