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
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目录
中国用茶的源流 饮茶方式的演变 中国茶文化精神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 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陆羽《茶经》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最初发现与利用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以解之”。
饮茶方式的演变
唐
古典 派
烹茶法
宋
浪漫 派
點茶法
明
清
自然 派
瀹飲法
代
現
個性 派 各種 方法
唐朝饮茶之风的盛行
唐朝国力昌盛、经济富足,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唐朝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 唐王朝的文化独具开创性,兼容并蓄各种文化,宗教人士促成饮茶风气的盛行。 陆羽等茶人对饮茶的大力提倡,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烹茶法
唐代已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四种形态的茶叶。
唐代烹茶使用的是饼茶,提倡“清饮”, 不再加入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而 是只加入少量的盐。
唐代烹茶法主要步骤:炙茶、碾磨、煮 水、煎茶、酌茶。
唐代宫廷茶具
宋代饮茶之风的普及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的政局动荡, 饮茶之风未衰反盛,至宋代更为盛行。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䥶”。
西晋永嘉之乱后,王室南渡,东晋、 南朝健康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北方 的皇族、贵族、世家纷纷过江南迁,饮茶 之风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
章节小结
• 三个相承启的阶段:药用→食用→饮用 • 不能被绝对划分: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 • 品饮为形式、食用为补充、药用为目的
中国茶文化知识[Word文档]
中国茶文化知识[Word文档]中国茶文化知识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中国茶文化知识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你们又知道多少呢?下面给你们分享一些中国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中国茶文化知识1、茶文化知识之茶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2、茶文化知识之茶德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
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3、茶文化知识之茶精神(茶道精神)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如: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
4、茶文化知识之茶联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是茶文化的一种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
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
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
5、茶文化知识之茶书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6、茶文化知识之茶具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一、茶的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代《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2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春秋战国:食用。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中国茶文化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
中国茶文化基础的知识点整理.doc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第一部分茶叶的类别中国茶叶的类别(共分7类)1、绿茶类:绿茶是我国类别最多,销量最大,产量最高的茶类。
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十分诱人。
属于不发酵茶,最好当年新茶,芽茶,明前茶。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
(包括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如: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太平猴魁、碧螺春、竹叶青、峨眉雪芽、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黄山毛峰。
功效:消炎去火,排毒养颜,解中暑。
2、红茶类:红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传统茶叶,后来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红茶制做的基本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
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以后形成的。
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
这种色素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
红茶的红汤红叶就是这样形成的。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
红茶兼容性较强,喝红茶暖胃,易冬天喝。
如:祁门红茶、滇红、宁红、正山小种、红碎茶等。
工夫红茶: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
3、乌龙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
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
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
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
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乌龙茶一般分四个产地闽北乌龙: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观音王、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台湾乌龙:文山包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4、白茶类: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调,晒干或烘干等,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酵。
如:银针白毫、白牡丹等。
5、黄茶类:属微发酵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在制茶过程上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基本知识中国茶文化1.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如果加一类的话,就是后加工茶或调制茶,像茉莉花茶、人参乌龙、伯爵茶等。
茶叶的分类是由制作工艺决定的,主要是由是否氧化、是否发酵来区分。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通常来说氧化后的茶,茶多酚变为化合物茶色素,因此对肠胃刺激会更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茶因为咖啡因和茶多酚,对肠胃多少都会有点刺激,红茶、普洱等因为氧化或发酵,刺激较弱,但绝对不是会养胃!因此如果有重度胃病,不建议喝任何茶!绝不能认为红茶养胃,结果只会是的启发。
2.什么叫茶叶?就是由一片茶树叶制成的干茶。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同样一片树叶是可以制成不同的茶的,比如龙井茶树种,它可以做成绿茶西湖龙井,也可以做成红茶九曲红梅。
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绿茶有专门的绿茶树种,红茶有另外的红茶树种。
同时引出第二个关键知识点:每一类茶树种都有适制性,有的树种适合做乌龙茶,有的适合做黑茶,其他的茶叶也能做,只是味道有差异,大家更喜欢喝顺口的。
但是口味是因人而异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别人喜欢的你未必喜欢,原来不喜欢的现在可能爱不释口。
3.茶树在地球上存在7、8千万年,最早由中国人发现,据记载,在汉唐已开始饮茶,以煮茶为主,尤其到宋代达到点茶高峰,之后在明清开始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泡饮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也是全球茶类最齐全的国家。
茶在中国广泛种植,北至青岛崂山和泰山脚下,南至海南三亚,东至浙江和台湾,西至西藏林芝,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4.如何去分辨一款茶的好坏,品茶五步法:第一,赏干茶;第二冲泡后闻茶香;第三,观汤色;第四,品茶味;第五,看叶底。
这五步品茶法的前提就是你要先有一个标准,也就是对每类茶每款茶,心中知道好茶的标志特征和标准口感如何。
因此如果对茶真的感兴趣,找到一位启蒙老师或是机构,不仅是学到全方面的知识,更是建立自己规范的品茶基础。
找对人,学好茶,喝对茶,这是一种幸运。
茶文化基础知识整理版
茶文化基础知识整理版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据史书记载,最早饮茶的人是中国古代的神农氏。
茶叶的传播也是从中国开始的,早在唐朝时期,茶叶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和韩国,后来又传入了欧洲和美洲。
茶叶的种类茶叶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功效。
绿茶:绿茶是不发酵茶,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
常见的绿茶有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红茶:红茶是完全发酵茶,茶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红色素。
常见的红茶有祁门红茶、滇红、正山小种等。
乌龙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
常见的乌龙茶有大红袍、铁观音、凤凰单丛等。
白茶:白茶是最接近自然的茶类,经过轻微发酵,茶叶呈现出白色。
常见的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黄茶:黄茶是一种特殊工艺的茶类,经过闷黄处理,茶叶呈现出黄色。
常见的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黑茶:黑茶是后发酵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茶叶呈现出黑色。
常见的黑茶有普洱茶、六堡茶等。
茶叶的冲泡冲泡茶叶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冲泡方法。
一般来说,绿茶和红茶适合用8090℃的水冲泡,乌龙茶和白茶适合用100℃的水冲泡,黑茶则适合用95100℃的水冲泡。
茶叶的功效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
茶叶具有提神醒脑、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功效。
茶叶的礼仪饮茶在中国有着丰富的礼仪,如泡茶、敬茶、品茶等。
在饮茶时,要注意茶叶的摆放、茶具的选择、泡茶的顺序等。
茶叶的保存茶叶的保存也是一门学问,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保存方法。
一般来说,茶叶应该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文化。
茶叶成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媒介,茶馆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茶叶的贸易茶叶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也是世界茶叶贸易的主要品种。
中国的茶叶贸易历史悠久,茶叶的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存有两种:煎茶。
把茶末资金投入壶中和水一块蒸煮。
唐代的煎茶,就是茶的最早艺术享用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盛行的工夫茶就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盛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就是孕育出于野生收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指出“神农实乃妩媚玉体,能够见到其肺肝五脏”,理由就是,“若非妩媚玉体,尝药一日突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存有说道“神农尝百草,日突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道虽均无法略知,但一灵缕些微的信息却值得注意:“nur”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去著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充分反映的就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在国内的传播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 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 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 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 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 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 结合起来。
唐代元稹的《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石玉,罗织红砂。 铫无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未洗尽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在一些地方志中,野生茶树的记载更 加详细。如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 苍山……,产茶树高一丈”;《广西通志》 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 八尺。嫩叶如银针, 老叶尖长,如龙眼树 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澜沧邦威古茶树 。
虽然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 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 产 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 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 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 杨绛《喝茶》
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只 是引入了茶的形式,而非茶的深 厚文化。
茶的文化底蕴深深容在中华 文化的每个角落。
二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 东汉华佗《食经》中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 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到三国魏代《广雅》 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
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相传, 他常独坐安徽敬亭山饮茶作诗,曾经 写下这样一首诗:“茗生此中石,玉 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涧肌骨。 从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 掌,似拍洪崖肩。”寥寥数语,把茶 叶的生长环境、药用功用、制作方法 描绘得淋漓尽致。
茶的传播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 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 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 取代长江中下游茶 区,成为宋朝茶业 的重心。
茶叶文化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茶叶文化的基础知识有哪些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占有相当重要的优势地位。
在我们的生活中,茶是不可缺少的:闲来无事,邀三五知己煮茶论道;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的基础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文化基础知识1、茶叶的分类中国茶类的界定有多种方法,根据制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发酵)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绿茶: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白茶:鲜叶-萎凋-干燥黄茶: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青茶:鲜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红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黑茶: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失水是茶叶在特殊的环境中(包括酶的作用、湿热环境所产生的作用等等),茶多酚等茶叶里的内含物发生的氧化、聚合、缩合等一系列化学反应。
其中最重要的是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促进的茶多酚物质的变化。
绿茶等同于不发酵茶,绿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非常丰富,滋味鲜爽清醒带收敛性,香气清鲜高长,汤色碧绿。
所以绿茶味苦,微甘,性寒凉,是清热、消暑降温的凉性饮品。
白茶和剧烈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
青茶也叫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
紫麻属于后发酵茶。
茶的寒性与发酵程度有关,发酵自由度越大寒性越低。
作为日常饮用的饮料,主要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喜好和身体状况选取茶类,如没有特殊体质,可选择多茶类饮用,不须对不同茶类厚此薄彼,追求时尚,以零售价论功效功效等一些宣传报道的误导。
上述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是基本茶类,以各种毛茶或者精制茶再加工成的产品统称再品类加工茶类。
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种类。
2、四大茶区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
中国茶的产区幅员辽阔,南自北纬18度附近的海南岛,北自北纬38度附近的山东蓬莱山麓,西自东经94度的西藏林芝,东自东经122度的台湾地区都有茶的种植。
在这一广阔有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广东,江西,广西,贵州,江苏,陕西,湖南,海南,重庆,山东,西藏,甘肃等产茶省(区,市),1019个产茶县(市)。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一、起源和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之一、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滋补作用。
茶的栽培和饮用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并得到推广。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茶的历史记录很早就存在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茶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茶学专书,记载了茶的栽培、饮用和制作等知识。
茶馆的兴盛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茶馆是人们交流和休憩的场所,也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茶的分类和制作中国茶可以分为六大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每一类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味风格。
制茶的过程包括采摘、烘青、杀青、揉捻、干燥和分类等环节。
不同类别的茶叶在处理过程和烘焙程度上有所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外观、口感和香气。
三、品茶的礼仪和器具品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茶的品质与口感是通过品茶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的。
品茶的礼仪包括观色、闻香、品味和回味等步骤。
观色是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来判断茶叶的质量和烘焙程度;闻香则是通过闻茶叶的香气来感受茶叶的特点和品种;品味则是通过品尝茶叶的口感和滋味来评价茶的品质;回味则是在茶叶品尝后留存口中的余韵。
品茶所使用的器具包括茶具、盖碗、品茗杯、茶盘和茶巾等。
其中,茶具是煮茶和冲泡茶所必备的工具,盖碗是饮茶的主要容器,品茗杯则是用于品尝茶叶和欣赏茶汤的器具。
四、茶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茶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修养方式,被赋予了“清净”“和谐”“致静”等意义。
茶艺表演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师用独特的手法和动作来展示茶的制作和品味过程,借此传达出文化、礼仪和审美的信息。
茶文化还与诗词、绘画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众多文人墨客在茶馆和茶园中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诗人陆游曾说:“诗入茶味即禅,禅入茶味即古。
”茶和文化的结合使得茶文化更加深厚和广泛。
茶园和茶山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许多茶园被列为世界遗产,并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品茶。
中国的茶文化知识
中国的茶文化知识
中国的茶文化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形态。
2. 茶的分类:中国茶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和普洱茶。
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吸引着不同的人去品尝。
3. 茶具:中国人喝茶时采用的茶具也非常精美,有茶壶、茶碗、茶杯、茶托、茶盘等等。
这些茶具的材质多样,有陶瓷、紫砂、玻璃等,形态各异,满足了各种茶叶的冲泡需求。
4. 茶道: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制茶、品茶、赏茶、谈茶,来体会和追求和谐与美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茶道强调的是“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和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能够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5. 茶文化的象征意义:中国茶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和文化追求,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和工艺美术特点。
茶文化中的“清”既反映了自然之清,又反映了心灵之清。
人们通过品味清茶,可以体悟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6. 茶与生活:在中国,茶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用茶待客,以茶会友,把饮茶作为一种增进友谊、交流思想的方式。
同时,饮茶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人们可以在品茗时享受宁静与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一、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
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茶文化基本知识
• 茶馆文化:茶馆作为品茶、交流的场所
• 茶馆社交:茶馆中的社交活动,如聚会、座谈等
茶艺表演
• 茶艺表演:茶艺师表演泡茶、品茶等技艺
• 茶艺交流:茶艺表演中的交流与互动
茶与创意产业的融合
茶文化创意产业
茶文化产业发展
• 茶叶包装设计:创意独特的茶叶包装设计
• 茶文化产业发展:茶叶、茶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的影响
• 陆上丝绸之路:茶叶传入中亚、西亚地区
• 生活习惯:饮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
• 文化交流:茶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 对外贸易:茶叶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 产业发展: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茶具、茶点等相关产
茶文化的发展
• 汉代:茶叶开始作为贡品出现
• 唐代:茶文化达到鼎盛,茶道盛行
• 宋代:茶文化的重心转向民间,茶艺逐渐成熟
• 明清:茶叶的种植与加工技术得到提高,茶文化更加丰富
⌛️
茶文化的演变
• 从药用到饮用:茶叶的药用价值逐渐被发掘
• 从解渴到品味:茶叶的品味逐渐受到重视
• 从茶道到茶艺:茶文化的艺术性逐渐增强
茶叶的保健功效
• 抗氧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
• 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减肥功效:绿茶、乌龙茶等茶叶具有减肥功效
• 降血脂:茶叶中的茶多酚有助于降低血脂
• 茶叶的抗衰老功效:茶叶中的抗氧化成分具有抗衰老功
• 提神醒脑:茶叶中的咖啡因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效
• 茶叶的降血压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有助于降低血压
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1. 茶的历史:茶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后传至日本、英国、印度等国家。
2. 茶的种类:常见的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
3. 泡茶的步骤:泡茶首先要将水烧沸,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或杯中,倒入热水,待茶叶充分展开,即可饮用。
4. 茶道:茶道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强调的是茶与心灵的交流。
日本茶道较为著名。
5. 茶的功效: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不仅能提神醒脑,还可以保健身体,预防癌症等疾病。
6. 茶文化:茶文化是世界各地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具、茶道、茶文学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华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基本茶类:绿茶绿茶特点:绿叶清汤,鲜嫩度好,汤色明亮,芽峰显露。
绿茶按照杀青工艺可分为:炒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
代表茶:炒青绿茶: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甘露、都匀毛尖、信阳毛尖、庐山云雾、安吉白茶等。
晒青绿茶:普洱生茶、滇青、粤青、湘青、川青等蒸青绿茶:恩施玉露。
烘青绿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峡州碧峰、天山绿茶、华顶云雾、高桥银峰等。
白茶白茶特点:香气清香,细嫩芽叶布满白毫,色白隐绿,属部分发酵茶。
白茶可按树种和芽叶鲜嫩度划分代表茶:茶树品种:大白、水仙白、小白。
芽叶嫩度: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等。
黄茶黄茶特点:部分发酵茶,工艺类似绿茶,制作时加以闷黄,饮茶具有黄汤黄叶特点,香气清醇,滋味醇厚。
黄茶按鲜叶老嫩不同可分为:黄芽茶、黄大茶、黄小茶。
代表茶: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莫干黄芽。
黄大茶:霍山黄芽、广东大青叶。
黄小茶:沩山毛尖、北港毛尖、平阳黄汤、皖西黄小茶、湖北远安鹿苑茶等。
青茶(乌龙茶)青茶特点:半发酵茶,介于红茶绿茶之间的一个茶类。
既有绿茶清鲜,又有红茶甘甜。
香气馥郁持久,花香,果香,蜜兰香等。
滋味丰富,口齿留香、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品种特征。
青茶按照地域分为: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茶。
代表茶:闽南乌龙茶:安溪铁观音、毛蟹、本山、黄金桂等。
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肉桂、水金龟、铁罗汉、水仙等。
广东乌龙茶: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等。
台湾乌龙茶:冻顶乌龙、四季春、东方美人、金萱、翠玉、包种茶等。
红茶红茶特点:全发酵茶,性温暖胃,红汤红叶,具有独特的麦芽糖香,焦糖香等。
红茶按照工艺分为:红条茶、红碎茶红条茶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
代表茶: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工夫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宜红、宁红、川红。
红碎茶:英德红碎茶、大渡岗红碎茶、四川红碎茶、湖南红碎茶等。
世界四大红茶: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红茶(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第一部分茶叶的类别中国茶叶的类别(共分7类)1、绿茶类:绿茶是我国类别最多,销量最大,产量最高的茶类。
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十分诱人。
属于不发酵茶,最好当年新茶,芽茶,明前茶。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
(包括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如: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太平猴魁、碧螺春、竹叶青、峨眉雪芽、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黄山毛峰。
功效:消炎去火,排毒养颜,解中暑。
2、红茶类:红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传统茶叶,后来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红茶制做的基本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
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以后形成的。
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
这种色素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
红茶的红汤红叶就是这样形成的。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
红茶兼容性较强,喝红茶暖胃,易冬天喝。
如:祁门红茶、滇红、宁红、正山小种、红碎茶等。
工夫红茶: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
3、乌龙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
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
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
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
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乌龙茶一般分四个产地闽北乌龙: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观音王、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台湾乌龙:文山包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4、白茶类: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调,晒干或烘干等,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酵。
如:银针白毫、白牡丹等。
5、黄茶类:属微发酵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在制茶过程上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有的揉前堆积闷黄,有的揉后堆积闷黄。
如:君山银会、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6、黑茶类:黑茶属后酵茶。
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工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褐,故称黑茶。
如:云南普洱、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普洱茶:性情温和,降血脂,美容减肥等。
7、再加工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是基本茶类,以这些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
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苹取茶、果味茶、减肥茶、药用保健茶和茶饮料等。
第二部分中国十大名茶五大名泉一、十大名茶1、西湖龙井2、碧螺春3、铁观音4、信阳毛尖5、都匀毛尖6、大红袍7、六安瓜片8、祁门红茶9、黄山毛峰 10、君山银针二、五大名泉1、济南的趵突泉2、杭州的虎跑泉3、苏州的观音泉4、无锡的惠山泉5、镇江的中冷泉第三部分各种茶的冲泡及泡茶择水、选器要说喝茶人人都会,但要冲泡得法并不容易。
泡茶是很有学问的,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或冲泡技术不当,冲泡出的茶汤及茶香会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异非常的明显。
1、泡茶用水1)泡茶用水:要想泡好一杯茶,既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
2)人们谈茶总忘不了论水。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
这就说明泡茶择水非常重要。
3)泡茶选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如泉水、蒸馏水、雪水、纯净水、深井水等。
4)在饮茶时,茶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也都是通过用水泡茶来体现的。
如水质欠佳,茶叶中含的物质受到破坏,饮茶时闻不到香味,尝不到茶味,无法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5)冲泡技术:在饮茶时除了具有幽静清雅的品茶环境、优质的茶叶和高品质的茶具外,还应有高超的冲泡技术。
在冲泡茶叶时不但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还要掌握茶与水的用量,泡茶水温高低、泡茶时间长长短和泡茶次数的多少等必要知识。
(一般在一壶茶汤饮去 2/3时,就续水,以免茶汤清淡无味)2、绿茶冲泡要领、绿茶是由细嫩茶芽精制而成,一般都具有“色绿、香幽、味醇、形美”等四个特点,正确的冲泡方法是让这四大特点体现出来。
使人得到审美的享受。
1)掌握好器皿选择2)水温调控3)投茶方法4)冲泡技巧5)选玻璃杯6)80度—85度水温7)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8)悬壶高冲,斜冲水使水流紧贴杯壁下来,带动茶叶旋转。
掌握好上述的环节,就一定会把茶性发挥到极至,冲泡出色正、香高、味醇的好茶来。
3、红茶冲泡要领红茶的特性是茶性温和,溢味醇厚,广效散溶,有极好的兼容性。
有两种饮法:清饮、调饮。
1)清饮就是什么都不加,保持红茶的真香和纯正滋味。
2)调饮就是加柠檬、蜜糖、大枣、桂圆、奶酪、菊花、肉桂、枸杞等都能相互融合。
3)泡红茶一般选择白瓷壶或紫砂壶冲泡,水温是100度水冲泡。
(一般以青花瓷、白瓷茶具为好)4、乌龙茶冲泡要领乌龙在茶叶的顶芽发育到八成舒展后才连同2—3片嫩叶一同采摘加工而成的,所以干茶的外形条索粗壮肥厚紧实,含各种营养成分较多,冲泡后香高持久,味浓鲜醇。
它的冲泡要领是:1)择器很讲究,要领略乌龙茶的真香和妙韵必须要有考究而配套的茶具。
(紫砂壶、盖碗等)2)器温和水温要双高才能使乌龙茶的内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3)冲泡用水要滚开(100度)但却不可“过老”。
5、普洱茶的冲泡要领普洱茶原产云南省,其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记载。
普洱茶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解毒等多种功效。
我国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称其为“美容茶、减肥茶”。
普洱散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呈乌润或红褐色,滋味醇厚回甘。
冲泡普洱要领有三点:1)冲泡普洱茶的水温要100度的沸水。
2)选择适合的器具,如漂逸杯、带过滤的玻璃壶等。
3)要掌握冲泡技巧,使茶汤浓淡一致。
6、冲泡黄茶、白茶的要领黄茶、白茶都属轻微发酵的茶叶。
黄茶是“黄汤黄叶”条索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
白茶一是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制成,二是加工时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干工艺。
冲泡要领有:1)选择水晶玻璃杯冲泡。
2)水温在75度—80度左右。
3)冲泡方法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经揉捻,且白毫披身,荷地不易浸出,冲泡时间宜较长,冲水后一般过5、6分钟茶芽才会慢慢沉底,约须过10分钟左右饮用,才能尝到白茶的本色、真香、全味。
7、冲泡花茶的要领花茶是再加工类茶,主要是茉莉花、白兰花、珠兰花、柚子花、桂花、玫瑰花、米兰花、树兰花等,其中产量最高的是茉莉花茶。
花茶融茶之韵与花之香为一体,所以冲泡花茶的基本要领是使茶尽展神韵,使花香不散失。
一般是用“三才杯”(盖碗)或瓷花壶来冲泡。
高档花茶也可以用玻璃杯泡,用80度—90度开水冲泡;中档花茶可用100度开水。
总之,在冲泡一杯好茶时,得掌握茶叶的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选择器皿、冲泡技巧。
第四部分茶道与茶艺1、当今茶道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这两个基本内容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华理、道德,骑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口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操雪,这才是饮茶的最高境界。
2、茶艺就是单纯的指泡茶的技术和品茶的艺术等。
在这当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能谈得上品茶。
而泡茶实质上就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操作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一般品质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但茶艺的实质要求不仅如此,这泡茶的过程中同时要求具有美感,泡茶之人自己要感觉到这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作为品茶者,在观看这一泡茶的过程中亦有艺术享受的感觉。
3、这也就是说作为艺茶之人,他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与心灵之美。
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
4、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结果。
5、1)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坤平先生在1987年指出“广义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满足和享受。
2)台湾茶艺专家蔡章先生在1992年也说: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加以解释,但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名称。
如强调有形动作及泡茶技能部分,则使用“茶艺”。
如强调茶引发的思想、精神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3)北京茶文化学者王玲教授在1992年也对“茶道”“茶艺”进行了明确解释,认为“茶道”“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道与茶艺相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结果。
知识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