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汉代的儒学(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焚书坑儒”批判】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

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导学案

年级 高一学科 历史 总课时2课题 1.2汉代儒学第_1__课时主备人上课时间锁定目标 找准方向备 注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焚书坑儒”的史实及影响;概括董仲舒儒学的主要观点;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自我构建 快乐无限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一.罢黜百家1.背景:⑪中国的“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⑫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⑬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________思想。

⑭汉武帝初年,起用________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董仲舒的儒家思想a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3.评价:(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⑪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⑫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________、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有利于加强 ,维护国家统一。

二.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①________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⑪是儒学教育②________化和③________化的标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代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理解汉代儒学在汉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4.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儒学,将儒学的优秀传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董仲舒与司马迁的儒学思想,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等。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儒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使其在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服饰、建筑、礼仪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文化氛围。
2.创设历史场景,如还原汉代儒家学者讲学、辩论的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儒学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让学生掌握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2.通过分析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阐述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运用历史案例,展示汉代儒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儒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汉代儒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儒学价值的思考。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兴起、发展和影响。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汉代儒学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案例以实际教学为背景,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案例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案例采用了问题驱动、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儒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组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传统文化,尊重儒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到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培养历史责任感;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儒学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业压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汉代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汉代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理解汉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评价汉代儒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5.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设想:
a.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c.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d.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有答案)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一、“焚书坑儒”驳斥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指责时政。

2.历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代价的书籍外,别的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抗议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场面得到稳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概略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互助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建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升引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历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感化等。

(2)董仲舒发起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接纳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身分由此开始提拔。

3.影响(1)积极方面:汉王朝增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汗青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完成了各派学术思想划一竞争的场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成长。

三、太学的出现1.教诲体制的设立(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汗青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度培育政治治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诲系统。

2.影响(1)对教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民风:发动民间积极向学的民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冲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建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1)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7)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7)

第二课汉代儒学(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本课难点】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董仲舒新儒学产生背景。

二、汉代儒学1.原因⑴经济: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⑵政治: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加强皇权及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⑶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需求。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与过程系统性强: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涵盖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流程。每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学内容与过程还注重对汉代儒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的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对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3.强调汉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汉代儒学的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同时,评价和反思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汉代儒学》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塑造。
1.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解汉代儒学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学案

第2课《秦汉儒学》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2.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流程】一、课前预习:简略画出本课思维导图二、课中交流探究:(一).思维导图的互评(二).重难点问题探究:1.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①.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②.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③.试评价以上观点。

2.材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么?上述观点体现儒家吸收了哪些学派的思想?如何评价这一思想?3.材料3: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者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田昌武、安作璋《秦汉史》材料4:董仲舒是在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溤天瑜《中华文化史》依据以上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本课小结】【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西汉时,以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销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时,注意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行动。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在兴趣方面:高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于具有故事性、现实意义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故事和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相关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儒学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介绍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详细讲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分析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如“天人合一”、“忠孝之道”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
4.对比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强调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和代表人物,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汉代儒学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第一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

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点拨: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1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1 精品

1·2 汉代儒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2、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导入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

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一、“焚书坑儒”批判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学案

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学案

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导学案一、“焚书坑儒”批判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秦朝时期。

(2)原因: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焚书坑儒(自读课本,完成探究)探究2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探究3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3 .探究4评价:(1)直接作用:(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二、罢黜百家1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董仲舒(前179—前104 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探究5 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级矛盾激化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学出现探究6设计一份太学招生简章1太学地位—2招生目的3教学内容4师资力量5就业前景探究7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导学案
一、“焚书坑儒”批判
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2)原因:
战国时期

2.焚书坑儒(自读课本,完成探究)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3.探究4 评价:
(1)直接作用: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二、罢黜百家
1、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探究5 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
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
民族关系:
经济:阶级矛盾激化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
三、太学出现探究6 设计一份太学招生简章
1太学地位
2招生目的
3教学内容
4师资力量
5就业前景
探究7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自主学习)
1、选官制度变化
2、特点:1 2
3、影响
探究8 结合本课你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