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控制技术发展方向-最新年精选文档

矢量控制技术发展方向-最新年精选文档
矢量控制技术发展方向-最新年精选文档

矢量控制技术发展方向

目前世界上矢控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方面, 德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学者早期发表文章时, 常引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和日本三菱电机公司中野孝良的有关文献。矢量控制技术是德国人发明的,日本引进了德国理论, 不过日本在产品开发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1矢量控制技术出现前电气传动控制的状况

矢量控制的发明和发展对电力电子和交流调速都带来巨大的冲击, 矢量控制的论文发表已30余年; 但真正实用化不过20年

左右历史。自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发明SCF以来,以

SCR整流器为电源的直流传动方式非常普及,可是直流调速存在

如下缺点:1 电动机容量、最高转速、环境条件受到限制。

2 换向

器、电刷维护不便。人们在期望能弥补上述缺点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案出现。在1957年前后,由于快速SCR勺出现,SCR变频调速的研究进展很快, 并进入实用化阶段。例如风机、水泵、传送带、轧钢辊道、纺织机、造纸机等生产设备上均能见到应用勺例子。

特别是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时, 社会上对变频调速勺风机、水泵节能效果高勺事实, 评价很高。销售量几乎达到和直流调速一样的水平。但由于SCF易产生误触发而引起换相失败,造成短路, 引起停机事故。后来改用电流型逆变器, 增加电流反馈闭环, 保护短路的功能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 当时交流调速的技术水平不高。处于有限调速范围内, 外部几乎无干扰才能稳定运转的状态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调速装置, 在比较复杂的如轧钢机可逆传动方面尚不能应用。

最初的变频调速是用开环恒定控制。后来增加了电流环, 称它为转差频率控制, 改善了性能并已实用化。但系统只是从稳态公式推导出的平均值控制,完全不考虑过渡过程。这样一来,交流

调速系统的稳定性、起动及低速时的转矩动态响应与用瞬时值控制的直流调速相比就略逊一筹。此外, 交流调速系统主回路由于采用半导体开关电路, 故转矩脉动、高次谐波、无功功率增大也成了问题。在70 年代, 要说用交流电动机代替直流电动机几乎是没有人会相信的。在此背景下, 人们当然会去努力探索更新的交流控制方案。

不管是SCR电压型还是电流型的逆变器,必须用换相电路。

用电容和电抗组成的换相电路, 存在体积大、重量重、换相时间长的缺点, 故希望开发出?不用换相电路的自励式逆变器。

1971年,器件生产厂做出高压GTR可用于线电压为200V的

系统。这样,载波频率为3KHZ的PWM逆变器开始登场。可以说,这是矢量控制研究的必经之路。其后,又开发出GTR IGBT模块。

从此, 交流传动进入了伺服控制的高精领域。选择器件为突破口,

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六七十年代,日本只在SCR电动机(无换向器电动机)方面领先, 电力电子技术方面几乎都是引进欧美的技术。

而德国在交流调速方面, 无论是研究还是开发, 一直处于领先地

位。当时, 他们学术界在交流电动机理论、瞬时值解析、空间矢量等电动机特性与过渡过程响应的研究均很盛行。在这种背景下,

发明矢量控制是不奇怪的。

2发明矢量控制的先驱者们

矢量控制在国际上一般多称为磁场定向控制, 亦即把磁场矢量的方向作为坐标轴的基准方向, 电动机电流矢量的大小、方向均用瞬时值来表示。这个理论是1968 年首先由Darmstader 工科大学的Hasse博士发表。1971年西门子公司的Blaschke又将这

种一般化的概念形成系统理论, 并以磁场定向控制的名称发表。

前者是在学会的论文杂志上发表; 而后者是公司研究成果, 故以专利的形式发表。

新控制方式出台后, 在理论的新意和实用前景方面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硬件复杂和价格高等原因, 故实际应用还不多。到

70年代中期为止, 它只在一些电动力检测设备上作传动用。以后, 德国人又积极开展解决硬件和系统简化的研究。例如,1980 年

Leonhard 为首的小组在应用微处理器的矢量控制的研究中取得进展,促进了矢量控制的实用化。

矢量控制的信息最早传到日本是1972 年, 由《富士时报》发表了Blachke 的译文。1 975年前后陆续有研究论文发表和专利

申请,大学和研究机关着手又稍晚一点。80 年代初, 日本厂家竞相研究矢量控制技术, 大家认为从理论上并不否认其优越性; 但

要形成产品必须从性能和价格两方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即:

1)进一步消化理论, 提高应用水平。2) 研究磁通矢量的直接间接检测方法。3) 研制能进行复杂运算并能高速处理的控制装置。

4)研制能把时域、空间分开, 控制时滞小的电力变流装置。

与此同时, 大学方面应用现代控制理论把矢量控制的理论深化,开拓了解藕控制、速度观测、参数自设定等,促进了无速度传

感器矢量控制的发展。

3矢量控制技术的早期应用

矢量控制在大中容量交流传动中初次实际应用开始于1979

年, 用于驱动造纸机。1980 年矢量控制在轧镶机主传动上用于异

步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传动, 但只在系统的二部分用微机控制。

产品化过程中最大的难题还是控制电路的研制。

矢量控制包括坐标变换和矢量运算以及含非线性的复杂运算。对交流瞬时值进行控制的必要条件是高速运算。其运算处理的规模要比直流调速大若干倍。若用模拟电路来实现, 不用说价

格就连确保性能和可靠性也做不到。这就是70 年代中期为什么不

能实用化的原因之一。

70 年代是微处理器、LSI 等微电子技术急速成长的时代。虽说如此, 直到70年代末才把微处理器用于交流调速的控制, 在处

理能力上还没有充分把握。若能用微机和数字电路相结合来解决四则运算和非线性运算, 则模拟电路的缺陷便可弥补。矢量控制装置的实用性、可靠性便可达到满意的水平。另一课题是研制快速的电力半导体变流装置。当时虽然PWM逆变器已出现,但GTR 与GTO尚在开发之初。SCR逆变器又不能适应急剧的加减速和负荷冲击。因此,最早实用化的还只是用相位控制的SCF交一一交

变频器, 其性能可与直流调速比美。

4矢量控制技术的最新动向

矢量控制技术的最新动向为高压大容量矢量控制装置的研制。现已研制出一种新型多电平逆变器,它又称为NPC逆变器。

般的6单元PWN逆变器输出电压只有正负两种电平,称为双电平逆变器。但利用器件的不同组合, 可以做到3电平、5 电平等多电平逆变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3 电平逆变器。其优点是可以提高逆变器容量并降低高次谐波, 可适用于轧钢机主传动。应用

6KV,4.5KA GTO器件,已可做出总容量10MVA勺逆变器,为大容

量矢量控制打下基础。

矢量控制通俗理解

关于矢量控制,鄙人的通俗理解是: 1. 先把电机想像成2块飞速旋转磁铁,定子磁铁和转子磁铁。进一步可以引申为定子磁场和转子磁场。 2. 电机的电磁转矩与定子磁场强度、转子磁场强度、2块磁铁之间的夹角的正弦成正比。关于这一点不难理解,两块磁铁对齐的时候(0度,sin0=0;),不存在电磁转矩;两块磁铁相差90度的时候(sin90=1;),电磁转矩达到顶峰; 3. 接下来控制的目标就是: 1)稳定其中的一个旋转磁场的强度(恒定磁场); 2)控制磁铁之间角度为90度(磁场定向FOC); 3)控制另一个磁场(受控磁场)的强度以达到控制电磁转矩大小(力矩控制)。 4. 关于坐标变换的物理意义(以同步电机为例): 1)在电机不失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两个磁极之间相对静止,最多在夹角0~90度之间移动。 2)既然交流电产生的是一个旋转磁场,那么自然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直流电产生的恒磁场,只不过这个恒磁场处于旋转当中。 3)如果恒磁场对应的直流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与对应交流电产生的磁场强度相等,就可以认为两者等同。 4)坐标变换基于以上认知,首先认为观察者站在恒定定磁场上并随之运转,观察被控磁场的直流电线圈电流及两个磁场之间的夹角。 5)实际的坐标变化计算出的结果有两个,直轴电流Id和交轴电流Iq。通过Id和Iq可以算出两者的矢量和(总电流),及两个磁场之间的夹角。 6)直轴电流Id是不出力的,交轴电流Iq是产生电磁转矩关键因素。 5. 对于交流同步隐极电动机: 1)其转子磁场是恒定的。 2)转子的当前磁极位置用旋转编码器实时检测。 3)定子磁极(旋转磁场)的位置从A相轴线为起点,由变频器所发的正弦波来决定。4)实际上先有定子磁场的旋转,然后才有转子磁场试图与之对齐而产生的跟随。 5)计算出转子磁场与A相轴线之间的偏差角度。 6)通过霍尔元件检测三相定子电流,以转子磁场与A相轴线之间的偏差角度作为算子(相当于观察者与转子磁场同步旋转),通过坐标变换分解出定子旋转磁场中与转子磁极对齐的分量(直轴电流Id),产生转矩的分量(交轴电流Iq)。 7)定子电流所产生旋转磁场与观察者基本同步,最多在夹角0~90度之间移动。移动量是多少,会体现在直轴电流Id、交轴电流Iq的数值对比上。 8)驱动器通过前面的速度环的输出产生电流环的给定,通过第6)条引入电流环的反馈Iq,通过PI控制产生Iq输出。 9)设定Id=0。这一点不难理解,使两个磁极对齐的电流我们是不需要的。通过这一点,我们实现了磁场定向FOC(控制磁铁之间角度为90度)。 10)计算出了Iq, Id=0。引入偏差角度算子通过坐标反变换变换产生了三相电流的输出。11)当Iq>0, 定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磁场的超前90度,电磁转矩依靠两个磁场之间异性相吸的原理来产生,这时候电磁转矩起到加速的作用。 12)当Iq<0, 定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磁场的仍然超前90度,但是定子磁场的N、S极调换了一下,电磁转矩依靠两个磁场之间同性相排斥的原理来产生,这时候电磁转矩起到减速制动的作用。 13)从本质上讲,我们是依靠控制定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磁场的超前角度及该磁场的强度来

理发店管理系统设计文档

理发店管理系统设计说明书

目录 一、文档简介 (3) 1.1 文档目的 (3) 1.2 背景 (3) 1.3 读者对象 (3) 1.4 定义 (4) 1.5 参考文献 (4) 1.6 术语与缩写解释 (4) 二、总体设计 (4) 2.1 需求规定 (4) 2.2 运行环境 (4) 2.3 物理结构示意图 (5) 2.4 总体结构图 (5) 2.5 客户端程序组成 (5) 2.6 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6) 三、接口设计 (7) 3.1 用户接口 (7) 3.2 外部接口 (8) 3.3 部接口 (8) 四、系统数据库设计 (10) 4.1 数据库环境说明 (10) 4.2 数据库的命名规则 (11) 4.3 逻辑结构设计 (11) 4.4 物理结构设计 (12) 五、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13) 5.1 出错信息 (13) 5.2 补救措施 (14) 5.3 系统维护设计 (14)

一、文档简介 1.1 文档目的 1.编写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 (1)将系统划分成物理元素,即程序、文件、数据库、文档等。 (2)设计软件结构,即将需求规格转换为体系结构,划分出程序的基本模块组成,确定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并确定系统的数据结构。 2.本说明书的用途在于寻找实现目标系统的各种不同方案,分析员从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若干个合理的方案,为每个合理的方案都准备一份系统流程图,列出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向用户和使用部门负责推荐。如果用户和使用部门负责人接受了推荐的方案,分析员应该进一步为这个最佳方案设计软件结构。通常,设计出初步的软件结构后还要进一步改进,从而得到更合理的结构,进行必要的数据库设计,确定测试要求并且制定测试计划。 3.本说明书的主要读者为系统分析员和用户和使用部门的有关人员,为后面的系统开发提供依据。 作为BSS理发店管理系统设计文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档主要对软件后台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和物理模型设计做出了统一的规定,同时确定了每个表的数据字典结构。本文档是开发人员实际建立BSS数据库及其数据库对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本文档对软件的整个系统的结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相关容作出了统一的规定。 1.2 背景 理发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定规模的理发店具有多名理发师和众多顾客,一般情况下,当忙碌起来以后,很难记清楚每名理发师的工作量,不便于日后考核;同时大量的会员如果仅适用传统的纸质和卡片记录管理,容易出错,而且不方便统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迅猛发展,开发一套理发店的理发师和会员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3 读者对象 本文档的主要读者包括: 1.本系统的设计人员:包括模块设计人员。 2.本系统的系统开发人员:包括数据库开发、编码人员。 3.本系统的测试人员。

矢量控制系统(FOC)基本原理

矢量控制(FOC)基本原理 2014.05.15 duquqiubai1234163. 一、基本概念 1.1模型等效原则 交流电机三相对称的静止绕组 A 、B 、C ,通以三相平衡的正弦电流时,所产生的合成磁动势是旋转磁动势F ,它在空间呈正弦分布,以同步转速ω1(即电流的角频率)顺着 A-B-C 的相序旋转。这样的物理模型如图1-1a 所示。然而,旋转磁动势并不一定非要三相不可,单相除外,二相、三相、四相…… 等任意对称的多相绕组,通以平衡的多相电流,都能产生旋转磁动势,当然以两相最为简单。 图1 图1-1b 中绘出了两相静止绕组α 和 β ,它们在空间互差90°,通以时间上互差90°的两相平衡交流电流,也产生旋转磁动势F 。再看图1-1c 中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绕组M 和 T ,通以直流电流M i 和T i ,产生合成磁动势F ,如果让包含两个绕组在的整个铁心以同步转速旋转,则磁动势F 自然也随之旋转起来,成为旋转磁动势。把这个旋转磁动势的大小和转速也控制成与图 1-1a 一样,那么这三套绕组就等效了。

三相--两相变换(3S/2S 变换) 在三相静止绕组A 、B 、C 和两相静止绕组α、β之间的变换,简称3S/2S 变换。其电流关系为 111221022A B C i i i i i αβ????-- ???????=?????????-????? () 两相—两相旋转变换(2S/2R 变换) 同步旋转坐标系中(M 、T 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与α、β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的转换关系为 cos sin 2sin cos M T i i i i αβ??????????=??????-???? ?? () 1.2矢量控制简介 矢量控制是指“定子三相电流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理论最早为解决三相异步电机的调速问题而提出。交流矢量的直流标量化可以使三相异步电机获得和直流电机一样优越的调速性能。将交流矢量变换为两相直流标量的过程见图2。

变频器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

变频器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方式又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和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同样是在进行U/f=恒定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异步电动机的实际速度n,并得到对应的控制频率f,然后根据希望得到的转矩,分别控制定子电流矢量及两个分量间的相位,对通用变频器的输出频率f进行控制的。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消除动态过程中转矩电流的波动,从而提高了通用变频器的动态性能。早期的矢量控制通用变频器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 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是基于磁场定向控制理论发展而来的。实现精确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需要在异步电动机内安装磁通检测装置,要在异步电动机内安装磁通检测装置是很困难的,但人们发现,即使不在异步电动机中直接安装磁通检测装置,也可以在通用变频器内部得到与磁通相应的量,并由此得到了所谓的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它的基本控制思想是根据输入的电动机的铭牌参数,按照一定的关系式分别对作为基本控制量的励磁电流(或者磁通)和转矩电流进行检测,并通过控制电动机定子绕组上的电压的频率使励磁电流(或者磁通)和转矩电流的指令值和检测值达到一致,并输出转矩,从而实现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技术发展方向-最新年精选文档

矢量控制技术发展方向 目前世界上矢控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方面, 德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学者早期发表文章时, 常引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和日本三菱电机公司中野孝良的有关文献。矢量控制技术是德国人发明的,日本引进了德国理论, 不过日本在产品开发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1矢量控制技术出现前电气传动控制的状况 矢量控制的发明和发展对电力电子和交流调速都带来巨大的冲击, 矢量控制的论文发表已30余年; 但真正实用化不过20年 左右历史。自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发明SCF以来,以 SCR整流器为电源的直流传动方式非常普及,可是直流调速存在 如下缺点:1 电动机容量、最高转速、环境条件受到限制。 2 换向 器、电刷维护不便。人们在期望能弥补上述缺点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案出现。在1957年前后,由于快速SCR勺出现,SCR变频调速的研究进展很快, 并进入实用化阶段。例如风机、水泵、传送带、轧钢辊道、纺织机、造纸机等生产设备上均能见到应用勺例子。 特别是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时, 社会上对变频调速勺风机、水泵节能效果高勺事实, 评价很高。销售量几乎达到和直流调速一样的水平。但由于SCF易产生误触发而引起换相失败,造成短路, 引起停机事故。后来改用电流型逆变器, 增加电流反馈闭环, 保护短路的功能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 当时交流调速的技术水平不高。处于有限调速范围内, 外部几乎无干扰才能稳定运转的状态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调速装置, 在比较复杂的如轧钢机可逆传动方面尚不能应用。 最初的变频调速是用开环恒定控制。后来增加了电流环, 称它为转差频率控制, 改善了性能并已实用化。但系统只是从稳态公式推导出的平均值控制,完全不考虑过渡过程。这样一来,交流

超市管理系统开发文档

超市管理系统开发文档 1 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引言 1.1.1 编写目的 本文档是某公司在通用超市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编制的。本文档的编写为下阶段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为项目组成员对需求的详尽理解,以及在开发开发过程中的协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本文档也作为项目评审验收的依据之一。 1.1.2 背景 21世纪,超市的竞争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竞争已不再是规模的竞争,而是技术的竞争、管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技术的提升和管理的升级是连锁超市业的竞争核心。零售领域目前呈多元发展趋势,多种业态:超市、仓储店、便利店、特许加盟店、专卖店、货仓等相互并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大销售额、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成为超市努力追求的目标。 1.1.3 定义 服务平台角色:包括超市管理用户,超市收银用户,VIP用户,普通个人用户,系统管理员。其中: 超市管理用户角色:主要负责物资的采购,入库等。 超市收银用户角色:主要负责平常超市的交易,如收银、退换货等。 VIP用户角色:默认分配给顾客平台注册的用户,是非管理系统的。 普通个人用户角色:默认分配给普通的没有注册的顾客。 系统管理员角色:主要分配给服务平台管理员,对系统初始化,系统内用户管理进行维护。 1.2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1.2.1 要求 要求能添加用户账号,密码,类型等信息。还能对数据库的备份,数据库还原。能进行商品的信息录入,包括商品的编号、名称、单价、单位等。在销售管理中要包括商品的销售信息,销售金额等,并且能记录商品的销售时间,销售数量等,以及商品的当日销售总额。 1.2.2 目标 超市的目标是以优质的服务和品种齐全的商品,面向本地区的所有消费者,以使经营者能够实现利润。具体的目标为:最方便的提供消费者所需购买物品,详细如实的记录物品的品种分类,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及时修正进货信息,修改库存管理办法、结算工作办法、采购管理办法等,提高工作效率,节余财力物力资源。 1.2.4 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 经济可行性:超市管理系统的投入,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从而减少劳力资本的投入,根据核算,系统投入几个月之后,就能够收回开发系统的投资,所以从经济角度来说,本系统开发完全必要。 2. 社会可行性分析:目前超市管理系统已经在大型的超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超市管理需要现代化和信息化,只有合理的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超市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提高经营者的回报,而且能够随时掌握市场的动向,为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解决了经营者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超市管理系统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高,也合理的节约了成本的投入。 3. 本系统操作方便灵活,便于学习,因此,该系统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结论:通过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可以确定本系统的开发完

矢量控制(FOC)基本原理

矢量控制(FOC)基本原理 2014、05、15 一、基本概念 1、1模型等效原则 交流电机三相对称得静止绕组 A 、B、C ,通以三相平衡得正弦电流时,所产生得合成磁动势就是旋转磁动势F,它在空间呈正弦分布,以同步转速ω1(即电流得角频率)顺着A-B-C 得相序旋转。这样得物理模型如图1-1a所示。然而,旋转磁动势并不一定非要三相不可,单相除外,二相、三相、四相……等任意对称得多相绕组,通以平衡得多相电流,都能产生旋转磁动势,当然以两相最为简单。 图1 图1-1b中绘出了两相静止绕组α与β,它们在空间互差90°,通以时间上互差90°得两相平衡交流电流,也产生旋转磁动势F 。再瞧图1-1c中得两个互相垂直得绕组M 与 T,通以直流电流与,产生合成磁动势 F ,如果让包含两个绕组在内得整个铁心以同步转速旋转,则磁动势 F 自然也随之旋转起来,成为旋转磁动势。把这个旋转磁动势得大小与转速也控制成与图 1-1a一样,那么这三套绕组就等效了。

三相--两相变换(3S/2S变换) 在三相静止绕组A、B、C 与两相静止绕组α、β之间得变换,简称3S/2S 变换。其电流关系为 两相—两相旋转变换(2S/2R变换) 同步旋转坐标系中(M、T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与α、β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得转换关系为 1、2矢量控制简介 矢量控制就是指“定子三相电流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理论最早为解决三相异步电机得调速问题而提出。交流矢量得直流标量化可以使三相异步电机获得与直流电机一样优越得调速性能。将交流矢量变换为两相直流标量得过程见图2。

图2 图2得上图为静止坐标系下得定子三相交流矢量 图2得中图为静止坐标系下得等效两相交流矢量 图2得下图为旋转坐标系下得等效两相直流标量,就是转矩电流,就是励磁电流。 经图2得变换后,定子三相交流矢量变为了旋转得两相直流标量。进而可以把异步电机瞧作直流电机,分别控制励磁电流与转矩电流。 变换公式即式(1)与式(2)。 1、3关于坐标系 图2得上图得坐标系就是静止得三相互差120°得坐标系,这就是一个非正交坐标系。 图2得中图得坐标系就是静止得两相互差90°得坐标系,这就是一个正交坐标系。 图2得下图得坐标系就是旋转得两相互差90°得坐标系,这就是一个正交坐标系。此坐标系跟随转子旋转。 1、4 为什么要进行坐标变换?

医院管理系统详细设计文档

工程学院信电学院课题设计报告 医院管理系统详细设计文档 班级13软嵌2班 组长王凯 组员王维可夏辉徐洋洋专业13软嵌2 指导教师周宏生

2016 5月20日年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Purpose) 根据概要设计说明书中的设计容,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为开发过程提供系统处理过程的详细说明,使系统开发各类技术人员对整个系统所需实现的功能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的划分、实现和数据库的表结构清楚的认识,为整个系统的开发、测试、评定和移交的提供基础,本报告一旦确认后将成为系统开发各类技术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并为以后的编程工作提供依据。 1.2 读者对象(Reader) 本说明书的预期读者为本项目负责人以及负责项目开发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项目评审人员。 1.3 编写目标(Goal) 以先进成熟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结合用户业务需求,在医院以C/S作为开发平台的企业信息网上建立一个覆盖医院的高质、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层到应用层具有严密的安全控制机制。系统能够适应医院组织机构和结构的调整。采用构件化技术,使应用系统具有相应的独立性,使各子系统能具有通用性,又能适应医院某些机构的个性化要求;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并保证从现有业务管理模式向更加优

化的领导决策和管理模式平稳过渡。 1.4 项目背景(Background of Project) 项目名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项目简称:医院系统 委托单位:某医院 开发单位:本公司主管部门:本公司 1.5 定义(Definitions) 本详细说明书中涉及的专门术语、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关键词缩写及相应的解释容包括(有关医疗术语关键词不在此列表中):门诊:CN 住院:IH 病案:PA 药库:MC 医技:所有检验、检查项目、手术项目等药品:中草药、西药、试剂 2 系统总体描述 2.1 业务处理总流程 2.1.1 总体业务流程图

IATF16949技术文件控制程序

技术文件控制程序 (IATF16949-2016/ISO9001-2015) 1.0目的 保证质量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使用正确、完整、适用、有效的技术文件和作业标准。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体系运行中所有技术文件(含外来文件)、电子图档的控制。 3.0职责 3.1技术开发部负责所有技术文件的归口管理。 3.2 APQP项目小组负责新产品生产定型前的技术文件管理,并负责成套文件的整理及归档。 3.3技术开发部档案员负责技术文件的档案管理,负责技术文件的复制、分发、回收、作废、销毁失效文件的管理,确保现场使用有效、正确的技术文件。 3.4各部门资料管理员负责本部门所使用技术文件的管理和保存。 4.0定义 4.1顾客提供的技术文件:包括引进产品的产品图、顾客提供或确认的产品图、产品有关的传真文件、设计变更通知书、技术商谈会议纪要和电子档等。 4.2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文件:由外协厂家根据我公司的要求而提供的产品设计图、技术条件、性能参数指标、质量保证计划等。 4.3技术协议:和产品有关的协议,包括试制、正式加工、产品设计变更的协议。 5.0工作程序

5.1公司内文件的管理(自行编制和批准) 5.1.1技术文件编制 技术文件按《技术文件完整性》要求进行编制,技术文件编号、格式和填写方法严格按照《技术文件编号方法》和《技术图样和文件格式及其填写方法》要求执行。 5.1.2审核和批准 技术文件的审核和批准由文件设计/编制人员组织进行,严格按《技术文件审批权限规定》执行。在审批技术文件时,同一人员不允许履行两种审批职责。新产品定型前使用的技术文件的审批,至少应进行编制和审核。 5.1.3归档 5.1.3.1技术文件归档登记,应同时填写“技术文件归档登记表”和更新电子档汇总帐,以利检索。 5.1.3.2审批合格的技术文件应由该产品主管人员及时负责收集、整理,并归档。归档时,由技术开发部档案员办理归档登记。 5.1.3.3档案员对接收的技术文件,按产品类型/日期进行分类记帐,并更新电子档汇总帐;按方便取阅和检索的原则进行存放。 5.1.4发放 5.1.4.1确定发放范围 技术文件的设计/编制人员按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于每一份技术文件的尾页编写“文件发放控制页”,“文件发放控制页”应履行审批手续,并与技术文件一并归档(“文件发放控制页”不随技术文件发放,不计入技术文件页数)。 临时性用途技术文件的发放,由需用部门/个人填写“技术文件领用申请单”,

《电机矢量控制技术》矢量控制综述资料

福建工程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电机及其系统分析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电气工程 研究方向电力工程 年级一年级 所在学院信息学院 日期2016年01 月13日

评语

矢量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应用中的改善 摘要:电机在很多场合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因为它具有的独特优点,例如它为现代运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具有诸多优点和适用广泛的装置。异步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是一个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西门子工程师F.Blaschke 首先提出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理论来解决交流电机转矩问题。矢量控制实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 关键词:矢量控制,异步电机,解耦 ABSTRACT:In many occasions, the motor has been widely used because it has unique advantages, such as it provides a lot of advantages and is suitable for a wide range of modern device having the motion control system.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induction motor is a high order, nonlinear, strongly coupled multivariable systems. In the 1970s, Siemens engineers F.Blaschke first proposed induction motor vector control theo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C motor torqu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vector control is achieved by measuring and controlling asynchronous motor stator current vector,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ield-oriented asynchronous motor excitation current and torque current control, respectively,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rol of induction motor torque. Key Word : Vector control ,Induction motor ,Decoupling 0、序言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模型。总的归结起来可以异步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是一个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1]。而且在研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复杂的数学模型中,我们常常会做出以下几方面的假设。第一,我们往往会忽略空间谐波。第 二、忽略磁路饱和。并且假设它们的自感和互感都是线性的。第三、忽略铁芯损耗。第四、不考虑频率和温度对绕组的影响。由于感应电动机的励磁和电枢都是同一个绕组,所以转矩和磁链之间就相对比较复杂。电磁转矩的物理表达式为 22?φCOS I C T T e = 可以知道感应电动机各个参量相互耦合,这也是感应电动机难以控制的根本原因[2]。由于矢量控制具有转矩控制的线性特性,控制效率很高,调节器的设计也比较容易实现。而且,速度的调节较宽在接近零转速时仍然可以带动额定负载运行,具有良好的起制动性能,所以矢量控制技术才会被人们慢慢的所利用[3]。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电压方程、磁链方程、转矩方程和运动方程如下: 电压方程:

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

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 1.前言 工业生产的过程是复杂的,建立起来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即使是理论非常复杂的现代控制理论,其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甚至在一些方面还不及传统的PID控制。20世纪70年代,人们除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建模、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外,开始打破传统的控制思想,试图面向工业开发出一种对各种模型要求低、在线计算方便、控制综合效果好的新型算法。在这样的背景下,预测控制的一种,也就是动态矩阵控制(DMC)首先在法国的工业控制中得到应用。因此预测控制不是某种统一理论的产物,而是在工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预测控制中比较常见的三种算法是模型算法控制(MAC),动态矩阵控制(DMC)以及广义预测控制。本篇分别采用动态矩阵控制(DMC)、模型算法控制(MAC)进行仿真,算法稳定在消除稳态余差方面非常有效。 2、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1 动态矩阵控制(DMC)方案设计图 动态矩阵控制是基于系统阶跃响应模型的算法,隶属于预测控制的范畴。它的原理结构图如下图2-1所示: 图2-1 动态矩阵控制原理结构图 2.2 模型算法控制(MAC)方案设计图 模型算法控制(MAC)由称模型预测启发控制(MPHC),与MAC相同也适用于渐进

稳定的线性对象,但其设计前提不是对象的阶跃响应而是其脉冲响应。它的原理结构图如下图2-2所示: 图2-2 模型算法控制原理结构图 3、模型建立 3.1被控对象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控对象模型为 (1) 化成s 域,g (s )=0.2713/(s+0.9),很显然,这个系统是渐进稳定的系统。因此该对象 适用于DMC 算法和MAC 算法。 3.2 MAC 算法仿真 3.2.1 预测模型 该被控对象是一个渐近稳定的对象,预测模型表示为: )()1()(?)(?1j k j k u z g j k y m ++-+=+-ε, j=1, 2, 3,……,P . (2) 这一模型可用来预测对象在未来时刻的输出值,其中y 的下标m 表示模型,也称为内 部模型。(2)式也可写成矩阵形式为: )1()()1(?-+=+k FU k GU k Y m 4 1 11 8351.012713.0)(-----=z z z z G

三种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的比较知识讲解

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按照获得磁链的不同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直接和间接方式。直接方式的实现依赖于直接测量或对转子,定子,气隙磁链矢量的幅值和位置的估算。传统的直接矢量控制策略使用检测线圈,具有抽头的定子绕组或霍尔效应传感器对磁通进行检测,但由于电机结构或散热的需要就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但随着目前高速DSP的不断面世,在一个PWM周期内,实现负载的控制及磁链估算应成为可能,所以近年来基于磁链观测器的直接方式由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间接方式则使用电动机模型,例如对于转子磁通定向控制,它利用了固有的转差关系。与直接的方法相比,间接方式对电机参数有较高的依赖性。多数场合使用间接策略,因为这会使硬件电路相对简单并且在低频下也具有较好的总体性能,但是由于包含了会随着温度,饱和度和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电机参数,所以需要研究不同的参数自适应策略。 如果从选择的磁链矢量分类的话,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一般可分为三种,即气隙磁场定向控制,定子磁场定向控制,转子磁场定向控制。 1. 气隙磁场定向控制方案。气隙磁场的定向控制是将旋转坐标系的M轴定向于气隙磁场的方向,此时气隙磁场的T轴分量为零。如果保持气隙磁通M轴分量恒定,转矩直接和T轴电流成正比。因此,通过控制T轴电流,可以实现转矩的瞬时控制,从而达到控制电机的目的。 2. 定子磁场定向控制方案。定子磁场定向的控制方法,是将旋转坐标的M 轴放在定子磁场方向上,此时,定子磁通的T轴分量为零。如果保持定子磁通恒定,转矩直接和T轴电流成正比,从而控制电机。定子磁场定向控制使定子方程大大简化,从而有利于定子磁通观测器的实现。然而此方案在进行磁通控制时,不论采用直接磁通闭环控制,还是采用间接磁通闭环控制,均须消除耦合项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一个解耦器,对电流进行解耦。 3. 转子磁场定向控制方案。转子磁场定向的控制方法是在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法中,将M,T坐标系放在同步旋转磁场上,将电机转子磁通作为旋转坐标系的M坐标轴。若忽略由反电动势引起的交叉祸合,只需检测出定子电流的M轴分量,就可以观测转子磁通幅值。当转子磁通恒定时,电磁转矩与定子电流的T 轴分量成正比,通过控制定子电流的T轴分量就可以控制电磁转矩。因此称定子电流的M轴分量为励磁分量,定子电流的T轴分量为转矩分量。可由电压方程M 轴分量控制转子磁通,T轴分量控制转矩,从而实现磁通和转矩的解耦控制。 下面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总结和比较: 气隙磁场定向系统中磁通关系和转差关系中存在耦合,需要增加解耦器这使得它比转子磁通的控制方式要复杂,但具有一些状态能直接测量的优点,比如气隙磁通。同时电机磁通的饱和程度与气隙磁通一致,故基于气隙磁通的控制方式更适合于处理饱和效应。 定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方案,在一般的调速范围内可利用定子方程作磁通观测器,非常易于实现,且不包括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转子参数,可达到相当好的动静态性能,同时控制系统结构也相对简单,然而在低速时,由定子电阻压降占

AB 变频器矢量控制技术及应用

AB 变频器矢量控制技术及应用 摘要:FORCE 技术是指磁场定向控制,其可以独立控制电机的磁 通量和转矩电流来实现精确的转矩和速度,它采用专利型的频宽的电流调节技术,加上自适应的控制器可以对电动机的磁通量和转矩进行分离和控制,可作到调速范围1000:1,调节精度0.001%。 关键词:磁场定向控制自整定参数设置 目前在高性能的交流调速领域主要有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 两种。对于直接转矩控制来说,其基本思想是在准确观测定子磁链的空间位置和大小并保持其幅值基本恒定以及准确计算负载转矩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电机的瞬时输入电压来控制电机定子磁链的瞬时旋转速度,来改变它对转子的瞬时转差率,达到直接控制电机输出的目的。而矢量控制以FORCE 技术为代表,是指磁场定向控制,其可以独立控制电机的磁通量和转矩电流来实现精确的转矩和速度,它采用专利型的频宽的电流调节技术,加上自适应的控制器可以对电动机的磁通量和转矩进行分离和控制,可作到调速范围1000:1,调节精度0。001%,转矩调整率2%,真正无与伦比。性能远超过直流调速器。 现在不同品牌变频器采用控制方式各不相同,以AB 为代表的 为 FORCE 技术矢量控制,而ABB 为DTC 直接转矩控制。 本文主要阐述AB 的FORCE 矢量控制方式下电机的自学习功能及其 变频器模拟量给定频率的相关参数的应用设定 AB 变频器的矢量控制分为SENSORLESS 和FORCE 两种:

SENSORLESS 无速度反馈矢量控制是通过对电流检测来模拟速度量,从而确定在该速度下的转距电流和磁通电流,作到自动的转矩补偿。这种技术是建立在电机模型基础上的。具有自动测定电机感抗和阻抗的功能。它的转矩补偿精度不够高。 要实现矢量控制功能,必须根据电动机自身的参数进行一系列等 效变换的计算。而进行计算的最基本条件,是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电动机的各项数据。因此,把电动机铭牌上的额定数据以及定、转子的参数输入给变频器,就是实现矢量控制的必要条件。 一、自动检测功能 进行矢量控制时,所需数据中的相当部分,一般用户是很难得到的。这给矢量控制的应用带来了困难。对此,当代的许多变频器都已经配置了自动检测电动机参数的功能。但检测的具体方法,各种变频器不尽相同。 自动检测功能的英语名称是auto-tuning, 故有的变频器直译为 “自动调谐”功能, 也有的称之为“自学习”功能。 二、自动检测方法举例 以AB 变频器PowerFlex 700S 为例,其相关步骤如下: 1、电动机数据 1)从HIM 上的主菜单进入Start-up,如果上次的Start-up 没有完成,选择Start Over 2)现在变频器询问你是否要仿照PowerFlex 700 变频器的Start-up。选择否后点击确定。

变频器矢量控制说明介绍

变频器的V/F控制与矢量控制 U/f=C的正弦脉宽调制(SPWM)控制方式 其特点是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机械特性硬度也较好,能够满足一般传动的平滑调速要求,已在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在低频时,由于输出电压较低,转矩受定子电阻压降的影响比较显著,使输出最大转矩减小。另外,其机械特性终究没有直流电动机硬,动态转矩能力和静态调速性能都还不尽如人意,且系统性能不高、控制曲线会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转矩响应慢、电机转矩利用率不高,低速时因定子电阻和逆变器死区效应的存在而性能下降,稳定性变差等。因此人们又研究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 矢量控制(VC)方式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的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定子电流Ia、Ib、Ic、通过三相-二相变换,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电流Ia1Ib1,再通过按转子磁场定向旋转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电流Im1、It1(Im1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电流;It1相当于与转矩成正比的电枢电流),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经过相应的坐标反变换,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控制。其实质是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分别对速度,磁场两个分量进行独立控制。通过控制转子磁链,然后分解定子电流而获得转矩和磁场两个分量,经坐标变换,实现正交或解耦控制。矢量控制方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转子磁链难以准确观测,系统特性受电动机参数的影响较大,且在等效

直流电动机控制过程中所用矢量旋转变换较复杂,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分析的结果。 V/F控制与矢量都是恒转矩控制。U/F相对转矩可能变化大一些。而矢量是根据需要的转矩来调节的,相对不好控制一些。对普通用途。两者一样 1、矢量控制方式—— 矢量控制,最简单的说,就是将交流电机调速通过一系列等效变换,等效成直流电机的调速特性,就这么简单,至于深入了解,那就得深入了解变频器的数学模型,电机学等学科。 矢量控制原理是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原理,根据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一系列坐标变换把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对电机的转矩电流分量和励磁分量分别进行控制。 在转子磁场定向后实现磁场和转矩的解耦,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使异步电机得到接近他励直流电机的控制性能。 具体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 (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

电流型矢量控制技术2

电流型矢量控制技术 摘要: 本文介绍了矢量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方程式,提出了矢量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案。 关键词:矢量控制技术 变频调速 电动机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and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 of the vector control technique,then put forward the total desion scheme for the vector control technique. Key words: the vector control technique,frequency-conversion timing Motors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变社会的生厂面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多种学科的交叉综合。特别在电力电子,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气自动化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毫无疑问,电气自动化技术必将在建设“四化”,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矢量控制技术是上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直流调速。 交流电动机相对直流电动机结构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但变频装置昂贵及交流调速性能差。长期以来,在调速领域里,一直都是直流传动占统治地位。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与直流调速相比,交流调速用变频装置增加的成本已能被采用交流电动机而节约的成本所补偿。采用矢量控制后,交流调速的性能也能做到和直流一样。因此,在许多直流调速的世袭领域里出现了用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的趋势。交-直-交变频传动是一种在大功率(500KW 以上)低速(600r/min 以下)范围内广泛采用的交流调速方案,正在轧机,矿山卷扬,电力机车,船舶推进,水泥,风洞等传动中逐步取代传统的大功率直流调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提高其运行可靠性和生厂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二、矢量控制的原理 任何拖动控制系统都服从于基本运动方程式: M -z M =2 )(GD /375X n d (/t d ) 由此可以看出,在恒转矩负载的起动、制动和调速,如果能够控制电磁转矩M 恒定,即可获得恒加(减)速运动,在突加负载扰动时,如果能

矢量控制原理是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原理

zhong19462008-10-28 01:01 来自“百度贴吧>变频器吧” 内容: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 仿照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特点,使异步电动机的转速也能通过控制两个互相垂直的直流磁场来进行调节。 1`对给定信号的处理,将频率给定信号分解成空中旋转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直流磁场信号,分别称为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以模拟直流电动机的主磁场和电枢磁场。 2`进行等效变换,通过一系列的等效变换,将互相垂直的直流旋转磁场信号等效地变换成三相旋转磁场的控制信号,用来控制逆变桥的工作。 当频率给定信号改变时,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情形,使直流磁场中的励磁场不变,只调节电枢磁场的情形,从而获得和直流电动机相仿的调速特性。 转速反馈的作用,是使电动机的转速严格地和给定转速保持一致,因此,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是很硬的,并有很高的动态响应能力 zczc7772008-10-28 15:18 带编码器矢量控制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 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方式又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和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同样是在进行U / f =恒定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异步电动机的实际速度n,并得到对应的控制频率f,然后根据希望得到的转矩,分别控制定子电流矢量及两个分量间的相位,对通用变频器的输出频率f进行控制的。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消除动态过程中转矩电流的波动,从而提高了通用变频器的动态性能。早期的矢量控制通用变频器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是基于磁场定向控制理论发展而来的。实现精确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需要在

矢量控制(FOC)基本原理

矢量控制(FOC)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1.1模型等效原则 交流电机三相对称的静止绕组 A 、B 、C ,通以三相平衡的正弦电流时,所产生的合成磁动势是旋转磁动势F ,它在空间呈正弦分布,以同步转速ω1(即电流的角频率)顺着 A-B-C 的相序旋转。这样的物理模型如图1-1a 所示。然而,旋转磁动势并不一定非要三相不可,单相除外,二相、三相、四相…… 等任意对称的多相绕组,通以平衡的多相电流,都能产生旋转磁动势,当然以两相最为简单。 图1 图1-1b 中绘出了两相静止绕组α 和 β ,它们在空间互差90°,通以时间上互差90°的两相平衡交流电流,也产生旋转磁动势F 。再看图1-1c 中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绕组M 和 T ,通以直流电流 M i 和T i ,产生合成磁动势 F ,如果让包含两个绕组在内的整个铁心以同步转 速旋转,则磁动势F 自然也随之旋转起来,成为旋转磁动势。把这个旋转磁动势的大小和转速也控制成与图 1-1a 一样,那么这三套绕组就等效了。

三相--两相变换(3S/2S 变换) 在三相静止绕组A 、B 、C 和两相静止绕组α、β之间的变换,简称3S/2S 变换。其电流关系为 1112 21022A B C i i i i i αβ????- - ?????? ?= ??????? ??-????? () 两相—两相旋转变换(2S/2R 变换) 同步旋转坐标系中(M 、T 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与α、β坐标系中轴向电流分量的转换关系为 cos sin 2sin cos M T i i i i αβ?????? ????=??????-???? ?? () 1.2矢量控制简介 矢量控制是指“定子三相电流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理论最早为解决三相异步电机的调速问题而提出。交流矢量的直流标量化可以使三相异步电机获得和直流电机一样优越的调速性能。将交流矢量变换为两相直流标量的过程见图2。

矢量控制的原理

矢量控制的原理 矢量控制实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 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 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 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方式又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和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等。 直接转矩控制也称之为“直接自控制”,这种“直接自控制”的思想是以转矩为中心来进行磁链、转矩的综合控制。和矢量控制不同,直接转矩控制不采用解耦的方式,从而在算法上不存在旋转坐标变换,简单地通过检测电机定子电压和电流,借助瞬时空间矢量理论计算电机的磁链和转矩,并根据与给定值比较所得差值,实现磁链和转矩的直接控制。 矢量控制实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 。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励磁电流) 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 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矢量控制方式又有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和有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等。 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同样是在进行U / f =恒定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异步电动机的实际速度n,并得到对应的控制频率f,然后根据希望得到的转矩,分别控制定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