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是儿童学习生涯的重要节点。
良好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许多研究指出,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例如,简·博瓦和贝琳达·博瓦在其研究中发现,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协同工作,为儿童提供更流畅的过渡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幼小衔接的好坏与儿童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此外,幼小衔接的研究也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在过渡期的准备和指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最后,虽然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实施起来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研究指出,幼儿园通常更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而小学缺乏与儿童的直接接触。
因此,为了提高幼小衔接的效果,需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另一个挑战是幼小衔接活动的缺乏。
研究表明,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这导致儿童在过渡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涵盖了家庭、幼儿园、小学和教师等多个层面。
幼小衔接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与沟通。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效果,以及如何促进儿童在过渡期的顺利发展。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篇一: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目前,幼儿园开设“幼儿识字班”已相当普遍,特别是大班的孩子竟一本正经地做起作业来,甚至还将家庭作业带回家做。
幼儿一人园就意味着上学,整齐的桌椅,一致的小书包,上课小手背后,完全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它表明我们的幼儿教育已进人了误区,这种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在成人眼中,幼儿园是快乐的天堂。
可如今,幼儿园里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却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
良好的早期教育经验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是,近年来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小学化”倾向正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痼疾,危害到幼儿的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辨析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从理论的层面出发,如李兵【1】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另一种是从实践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上的小学化,另外一方面是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
总体来说,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当前的观点是:幼儿教育越来越多的引入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使得幼儿园成为了“小学校”,幼儿成为了“小学生”,幼儿保教成为了“小学教学”,幼儿教育成为了“小学教育”。
二、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XX师范大学XX,XX认为,近年来,随着家长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竞争心态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增设识字、拼音、写字、计算等课程,这种在幼儿园实施的“小学化”倾向的教学逐渐演变得越来越普遍,使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育内容、一日生活以及课程结构都受到巨大冲击。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不仅要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打下基础,也要确保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处于过渡时期的幼儿还不能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整理出我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研究动态,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献搜索的整体结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19872019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077篇,其中期刊论文700篇,学位论文126篇。
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可以发现,与幼小衔接有关的文献数量自1987年以来呈波浪上升趋势。
相对而言,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数量增加较快,近三年研究数量达到较高值。
同时,在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是对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比较与借鉴。
比如,霍力岩对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和日本特有的幼小一贯学校的研究;胡春光等人从法国幼小衔接制度中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二是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
比如,崔哲从人才创新视角提出幼小无痕衔接。
苏媛媛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幼小衔接应有之义。
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进行剖析。
三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比如,李召存主张基于幼儿视角来谈幼小衔接,解决教育之中“无幼儿”的问题。
严仲连和盖笑松围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四是如何将幼小衔接教育落实于具体教学中。
比如,陶仲对于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的讨论。
李德明等人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化”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幼小衔接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通常涉及到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衔接。
这个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小衔接的现状、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改善幼小衔接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首先,我们收集了一所幼儿园和附近小学的师生家长的意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我们进行了实地观察,观察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情况。
最后,我们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结果,分析总结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四、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1)教育理念不一致:幼儿园强调“玩中学”,小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幼小衔接时过渡不平衡。
(2)教育内容不匹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小学不同,导致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后适应困难。
(3)教学方法不连续:幼儿园强调手工制作和群体活动,小学强调课本学习和个人表现,这种转变给孩子们造成了困扰。
(4)交流合作不够: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师和家长交流合作不够,这对于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2. 解决方案(1)建立幼小衔接的沟通机制:幼儿园和小学建立起定期的聚会、交流的机制,加强沟通,共同探讨幼小衔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改进教育方法和内容: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进行衔接,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
可以引入一些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到幼儿园,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
(3)加强教师培训和家长教育: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应该加强培训,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方法。
同时,家长也应该参与一些培训活动,学习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衔接。
五、结论本研究对幼小衔接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存在教育理念不一致、教育内容不匹配、教学方法不连续和交流合作不够等问题。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下半叶。最 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上,后来逐渐扩展到 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目前,幼小衔接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全球 性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2、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 用机制
最后,各方面的努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改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参 与和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适应能力,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 育质量,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引导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社会团体的参与可以扩大 社会影响力。
在总结中,近十年来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研究表现 出广泛的和深入的探讨。各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 战。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 深入探讨了旅游动机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仍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对比研 究等。
未来研究方向:未来,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系:目前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分类标准不 一,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因此,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 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目前,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定量研究 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旅游动机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旅游动机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建议。
2、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探讨了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特征、态度、价值观等;外部因 素则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旅游设施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着旅游动机的形成和变化。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外各国幼儿教育教育界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一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通过对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和意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关键阶段。
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关注幼儿的社交适应和学习能力的转换,而现今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1. 成熟的衔接模式国外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幼小衔接模式,如顺利过渡模式、渐进式过渡模式和补充式过渡模式等。
这些模式重视渐进性转变和教育环境的接续性,旨在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国外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的参与,进行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三、国外幼小衔接理论对我国的启示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国外研究强调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环境的连续性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应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建设,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使幼儿能够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界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衔接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近十年来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果及未来趋势。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连接,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和社会融入具有关键性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儿童发展研究的深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首先回顾幼小衔接理论的历史演变,阐述其重要性及研究背景。
随后,将重点分析近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现状、主要理论观点、实践模式及其实施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价值,推动国内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外对于幼小衔接理论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深化。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
学者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顺畅过渡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减少两个阶段之间的断层,使儿童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策略。
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
例如,一些研究提出了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更多的小学元素,或者在小学教育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化需求等策略。
第三阶段,研究开始转向幼小衔接的多元视角。
除了传统的教育学视角外,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儿童的学习适应,还关注儿童的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构建综合性的幼小衔接理论框架。
进入第四阶段,研究开始注重幼小衔接的实证研究。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也是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幼小衔接,更有助于为幼儿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十年来,幼小衔接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已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至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国外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不仅关注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感受和体验,还关注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而且涉及到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感受以及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愿望等内容。
「1」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
二、正文(一)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出现的问题幼儿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大多数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没有清楚的认知,缺少对小学生活的直接接触。
在幼儿没有亲身体验小学生活的前提下,孩子们对“小学”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成人的“口中”或者孩子的臆想之中。
调查者通过访谈,询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小学生活,有78%的孩子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虽然少数幼儿能说出“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孩子们根本表述不出其中的原因;只有22%孩子在家长以往教育引领或者家中哥哥姐姐的熏陶感染下,相对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小学的生活。
「2」所以幼儿需要走出幼儿园,了解小学生活。
(二)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出现的问题教师教育行为滞后并且缺乏教育培训。
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年轻缺乏教育经验,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很少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未能很好的将理念落实到工作中。
师资力量薄弱又让幼小衔接成空谈,大多数幼儿园缺少熟悉幼儿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也知之甚少。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纪实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纪实幼小衔接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以下是一份关于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纪实,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启发。
课题名称: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背景:过去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环节是学生学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
然而,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知识的不连贯、教育理念的差异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绩。
研究目的:通过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幼小衔接策略,促进学生平滑过渡,保障他们在小学的学业和心理发展。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幼小衔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科设置、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3.访谈和问卷调查: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案例分析:选择若干学校作为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幼小衔接经验,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
研究内容:1.学科知识衔接:分析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找出不同年龄段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点。
2.教育理念统一:探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出统一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教育体制的衔接。
3.教师培训:提出针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方案,提高他们的幼小衔接意识和能力。
4.家庭参与:强调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家校合作的策略,使家庭和学校形成紧密合作的教育共同体。
研究成果:1.通过研究,提出了一套符合幼小衔接需求的教育改革方案。
2.发表研究论文,分享研究过程和成果,为同行提供参考。
3.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与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
结论:通过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策略。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过渡,还能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共同发展。
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的落地,为提升我国幼小衔接质量贡献力量。
这只是一个研究纪实的简要示例,具体内容和深度会根据你的研究兴趣和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幼小衔接调研总结报告
幼小衔接调研总结报告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幼小衔接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总结如下: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观点和体验,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调研对象我们调研了10家幼儿园和10所小学,共有50名教师和100名家长参与,其中还有20名幼儿的相关信息。
三、调研结果1. 教师观点:(1)大多数教师表示,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优化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以适应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少数教师认为,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协作。
(3)大部分教师认为,衔接课程应重视幼儿的兴趣培养和养成教育,将游戏和实际操作融入到学习当中,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2. 家长观点:(1)多数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2)一些家长认为,过于严格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压力,建议在衔接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部分家长希望学校能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支持和学习指导。
3. 幼儿观点:(1)大多数幼儿喜欢小学的学习环境,但也有少部分幼儿表示对小学的新环境感到陌生和害怕。
(2)幼儿们对小学课程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学习新知识和结识新的朋友上,同时希望能有更多游戏和趣味性的课程安排。
四、改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加强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注重渐进式学习和兴趣培养,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2. 提升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支持和学习指导;3. 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避免过多的学业压力,注重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4.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疏导,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环境。
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完整版
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一、幼小衔接的现状?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1】。
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2】二、幼小衔接存在问题?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3】。
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
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5】。
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6】。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7】。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9】。
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5】。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布鲁芬布伦纳早在1979年就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生上的过渡①.”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
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
幼小衔接,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国内外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内相关研究(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理论从办学性质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考查;从教学内容看,幼儿园所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从教学方法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
由上可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在办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容易形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
2.幼儿园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论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在身体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语言发展上各有特点。
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所形成的教育特点和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相应不同。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1.家长眼中的观点研究表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家长应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准备。
首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其次,让孩子喜欢上小学;第三,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交往能力。
2.幼儿园眼中的观点很多研究者从幼儿园角度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小幼小衔接“坡度”:首先,注意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其次,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责任感;最后,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如参观小学、进入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听课、请小学老师给幼儿介绍小学生行为规范、请小学生来班级和孩子座谈、延长幼儿园上课时间、增加小学低段学习内容等。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幼小衔接研究指的是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衔接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顺畅过渡,以促进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的适应和学习能力。
本文将综述幼小衔接研究的相关文献,以了解目前的研究发展、方法和结果。
幼小衔接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性和连续性上。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探讨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与小学的区别,并提出了一些幼小衔接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平稳过渡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发现,顺利的过渡与幼儿的学习成就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干预措施和策略,以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
研究表明,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家庭、学校和幼儿园三个层面的支持密切相关。
在家庭层面上,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是幼儿成功过渡的关键。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的稳定和丰富的语言互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适应能力。
在学校层面上,提供适应性教学和个性化支持的小学可以帮助幼儿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层面上,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就和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研究领域。
通过对幼小衔接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幼儿在过渡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相关的干预措施和策略,以促进幼儿的适应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并加强不同层面的支持和合作,以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顺利过渡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内容广泛,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小衔接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当前幼小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是幼小衔接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四是幼小衔接的效果评估,通过对幼小衔接实施效果的评估,为改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综观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幼小衔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小衔接问题的深入研究幼小衔接的效果评估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方法。
本文旨在对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为幼小衔接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1. 阐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即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此阶段对于孩子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需要面对诸多变化,如学习内容的加深、教学方式的转变、社交圈子的扩大等。
这些变化对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和认知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 (1)2语文教育幼儿衔接主体方面的研究 (2)3语文教育幼儿衔接策略方面的研究 (2)参考文献 (3)幼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语文教育的幼小衔接更引人注目。
因此,国内外在实践和科学理论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50年代。
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曾一度中断,但随后,相关研究又陆续地出现。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朱慕菊主持的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但关于具体某一学科的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比如,在文献研究方面,通过学校电子阅览室对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自1980年至今,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研究文献有2131篇,而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文献却很少。
由于教学的衔接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衔接主体、衔接的内容、衔接方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此,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国内外研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除了总结幼小语文课的研究概况以外,对其他与之相关方面的因素也进行了分析,以下就是国内外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综述。
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对幼小语文教育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时,大多是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两个衔接场所着手进行的。
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是针对如何让儿童在入学前具备语文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等方面加强与小学教育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影响语文教育衔接的各影响因素方面去帮助儿童适应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小学阶段面临的主要是初入学儿童语文学习的适应性问题,根据问题探寻多方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国外关于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也很多,主要侧重于对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动机、气质类型、同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600字》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廖颖(2018)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为三方面:幼儿、教师和家长。
分别是幼儿园在对幼儿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比较片面化;没有采取有用的方法去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对老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家园共育工作不到位。
王燕(2015)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给孩子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孩子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并且对小学生活明显抗拒,这也说明幼小衔接缺乏科学性,没有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教师教育行为滞后,缺乏培训,家长教育思想偏颇,重视学业成绩,教育素养有限,政府部门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不够,有一些民办教育机构违规办班。
王彤(2017)研究调查发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比较少,导致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缺乏衔接点,小学、幼儿园和家长三方缺乏交流,还有就是公立幼儿园的老师比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关注度更高,教师学历的高低也在影响着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
2.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研究肖鹏(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发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错误认知的影响,以及小学化教育观念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应试教育给家长带来的影响较深,“不能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渐渐建立在家长的心中;第三,幼儿园之间功利性竞争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幼儿园的发展也渐渐地商业化;第四,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低,幼儿园岗位比较缺乏专业的教师,很多在岗的教师对幼儿的教学经验有限。
唐典芳(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小学化严重,造成幼儿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幼儿教师师资匮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校无法按照《纲要》和《规程》配足师资;幼儿园办园理念的偏差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差,错误办园理念的引导会造成老师、家长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出现教育行为的偏差。
《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幼小衔接的生活准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300字
科萨罗 (2002)将儿童参加幼小衔接的方式视为重点,将幼小衔接构建为人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罗戈夫(2003)认为发展是个体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美国研究者Sedal(2010)发现幼儿表现出的不稳定依恋是影响幼小衔接适应的重大因素。美国研究者 Laura(2014)发现不同地区以及幼儿园规模会影响研究过程中是否参与幼小衔接活动。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国外学者还总结了四种理论模型,其演变体现了幼小衔接理论模型中的“生态化”倾向。
关于幼小衔接教育方法的研究: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应该接受幼小衔接知识的培训,加强老师之间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该打破封闭的状态,加强交流,更好地实现双向衔接。另外,幼小衔接工作要保持长期性、全面性以及各阶段的独立性,还要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徐珊璐(2021)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幼儿园为了让幼儿平稳地进入小学,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科知识上,有的幼儿园甚至将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教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主要教育方式,教室成为主要活动空间。
2.关于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课程设置研究
曹书楷(2014)研究发现日本注重课程的衔接的流畅性以及课程实施的同步[14]。崔方方等(2011)研究发现美国强调社会课程标准的连贯性、内容的可延续和可拓展,同时美国的幼儿园通常建立在小学附近。黄人颂(1991)研究发现瑞士日内瓦对于学前和小学的连接更为紧密,将两者设在一个机构中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课程设置也更为紧密。
第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幼小衔接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帮助教师更新工作理念,改变不当的教育行为。其次,幼小衔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指导,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摘要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本文就其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课程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如何衔接的问题。
而能否衔接好关系到以后儿童的长远发展,并且作为第一个教育衔接环节,关系到以后整个教育的连贯性。
因此,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内一个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界定适应原属生物学命题,意指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
在心理雪中以此概念来表征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
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一过程作了研究,适应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中对“适应”的解释是:(1)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
个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达到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
(2)生理学中指感觉的适应。
感受性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除痛觉适应不明显外,各种感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速度和变化程度不完全相同。
(3)皮亚杰术语。
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间的平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
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映,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已经形成的结构之内。
当主体获得新经验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验,也即同化这一经验,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
通过同化,主体当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
另一个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摘要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本文就其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课程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如何衔接的问题。
而能否衔接好关系到以后儿童的长远发展,并且作为第一个教育衔接环节,关系到以后整个教育的连贯性。
因此,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内一个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界定适应原属生物学命题,意指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
在心理雪中以此概念来表征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
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一过程作了研究,适应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中对“适应”的解释是:(1)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
个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达到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
(2)生理学中指感觉的适应。
感受性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除痛觉适应不明显外,各种感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速度和变化程度不完全相同。
(3)皮亚杰术语。
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间的平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
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映,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已经形成的结构之内。
当主体获得新经验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验,也即同化这一经验,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
通过同化,主体当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
另一个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了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学校适应关于入学适应的界定与理解,学界尚未达成一致。
学校适应也是一个多维、广义的概念。
不同的学着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模型。
主要有一下几种:(1)Ladd提出学校适应应为儿童在学校环境中感到愉快、投入到学校活动中并获得成功的程度,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不断适应学校环境的表现。
主要包括儿童的心理能力与智力、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儿童与学校同学的关系。
主要针对幼儿园前期一直到入学后低年级的儿童。
这种模型除了关注学业成就之外,更为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
(2)Reynolds和Bezruczko指出学校适应主要包括:①儿童除入学时的适应指标是其入学时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入学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社会经济地位、参与学前计划的经历和认知准备状态;②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来说,早期适应指标包括前阅读成绩、一年级的阅读成绩和教师对儿童适应情况评定;③二年级到四年级时的适应指标主要是家庭与学校的支持因素,例如父母对儿童学校活动的参与程度、儿童参加的干预计划等;④四年级时的学校适应主要包括阅读成绩、教师评定和儿童对其它学校能力的认知。
主要针对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的儿童,以儿童的学业成就,尤其是阅读成绩为重点。
(3)Sangeeta提出学校适应分为:①学业适应,包括学业成绩和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这两项评定;②社会性适应,包括同伴关系、与教师的关系、社会技能和对学校的喜爱程度这四项评定2。
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儿童提出,全面地关注了儿童的学业与社会性两方面。
二、理论基础1Ladd G W, Kochenderfer B J ,C C.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Friendship ,and Victimization ;Distinct Rela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J].Children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2Sangeeta M.Social and academic school adjustment during early elementary school[D].PurdueUniversity,1999.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62-06,Section:B,page:2975.Major professore:James Elicker.(一)哈克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断层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①关系人的断层。
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要求严格、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让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断层。
小学中正规的学科学习方式与幼儿园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才能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断层。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却不被重视。
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④社会结构的断层。
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同学,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⑤期望水平的断层。
进入小学后,家长和教师都会对孩子给予新的更高的期望和压力。
为了学业而减少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⑥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期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学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3。
该理论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与坡度所在。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创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包括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布朗芬布伦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
丹禄普(Aline-Wendy Dunlop,2003)借鉴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有小衔接问题。
他认为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微观系统至少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这三个。
对幼小衔接来说,中介系统就是指幼儿园、小学和家庭这三者所做的衔接工作与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外层系统则是指那些幼儿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其有着影响的环境及其因素。
比如,幼儿所在的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的就业状况和当地的设施以及这些要素的调整等。
这些都有可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宏观系统,指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3扬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期:55-56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意义,以及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会对儿童产生间接的影响4。
具体看,对幼儿早期的衔接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包括将衔接视为:①“通过仪式”(van Gennep,1960)---校服、饭盒和其他个人的随身用品标志着儿童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②“越境”(Campbell Clark 2000)---从物理环境或者文化意义上的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
③“制度仪式”(Bourdieu,1991)---制度要求儿童将在家获得的符号资本转化为在学校可以使用的符号。
(三)社会文化的视角罗戈夫(Rogoff,2003)和科萨罗等(Corsaro,2002)着重从社会文化视角看幼小衔接。
罗戈夫认为发展是个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参与其中的角色过程。
罗戈夫在其理论框架中阐述了从不同的分析视角---个人的、人际的以及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参与作用的重要性。
她的理论认为个体在参与文化活动中的参与作用的重要性。
她的理论认为个体在参与文化活动并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活动也由于人们持续一定时间的参与而得到发展。
根据罗戈夫的理论,在幼小衔接中要考虑到通过参与对适应学校生活意义重大的活动和事件(如入学参观),儿童、家庭和教育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活动和事件随着他们的参与(询问儿童想要告诉别的儿童什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个体和文化进程是共存的,互相定义的,而不是单向的(即一方决定另一方)。
科萨罗等(2002)研究了儿童以协商、分享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参加到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并且将幼小衔接构建成为一个人们和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通过这些互动,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科萨罗等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不只关乎个人及个人如何发生变化,而是被“共同创造的,儿童与他人一起分享的”。
科萨罗等强烈反对只关注个人以及把幼小衔接简化为一系列变量的理论。
在幼小衔接中,科萨罗等强调了幼小衔接引导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为适应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做准备。
这些活动包括与儿童讨论小学是什么样的,参观小学,介绍学校的课堂实践组织形式(如举手)以确保儿童熟悉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这些内容。
这些引导活动发生在家庭、学前机构和社区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参与到学校每天的常规事物中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引导过渡的会动可以反映出不同系统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每种系统是如何为儿童进入另外的系统做准备。
科萨罗等认为这取决于各系统之间在多大程度上与另外一个系统相似。
如:一个与小学完全不同的学前机构在帮助儿童融入小学文化方面进行的引导活动可能几乎没有。
但是,引导活动也不需要完全照搬小学中的实际情况。
幼小衔接的社会文化视角强调幼小衔接是一个共同的、社会性的进程,涉及的不是孤立的个体或者仅仅以来个体的技能。
在这种视角下,参与活动的过程很关键,儿童可以通过参与到入学体验的活动中而进行入学准备。
这些入学体验的活动不仅发生在社区、家庭,还可能发生在其他的场所。
最重要的是,并不是在即将入学前开始这些活动,而是持续的、交互的进行。
在参与过程中,儿童受到活动的影响,同时通过他们以“与成人或他人协商、分享、创造文化”的方式进行的参与,活动得到改变。
三、国内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现状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视,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入发展时代。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秦振飚认为,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并提出了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构建实施的意见:①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②是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③是整合课程内容,选择贴近幼儿及小学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④是统整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各方面因素的互动与联系;⑤是加强课程管理,注意两头课程的统筹。